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2024-08-14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精选14篇)

篇1: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阜康市通达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标准化体系完善计划

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一个新途径。如何完善我公司安全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是我公司目前的重点工作之一。

1.建立安全标准体系的一般要件

1.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的标准化,首先应程力公司安全管理机构,如: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制定各自相应的职责,负责开展各项具体安全工作。

1.2 确保安全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

安全生产委员会要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安排工作、听取报告、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组织、指挥、落实、监督、奖惩的权利,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1.3 建立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如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等标准为基础,建立并实施整合型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各类支持性文件,从管理体系和制度上,实现企业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

1.4 建立规范的安全培训制度。

首先,应该严格落实员工的生产教育,公司培训应开展

到位。同时,针对公司内的不同工种制定相应的培训教材,从企业员工中培养一批师资力量。同时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安全管理领域各方面的专家,到企业,对员工进行专项讲座、培训,以提升员工职业安全素养、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知识。最后、公司还要定期举行全员的培训,在提升员工安全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公司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突出了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的保护,体现了我公司的安全文化精神。但是公司内的员工,对运行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展开方式还较模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公司应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协助其他各部门创建和运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其次,要对各部门员工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推行安全标准化对提高企业安全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以及对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增加其对推行安全标准化的积极性。重点应做到:

2.1 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随着公司的发展,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改进。制定公司规章制度时,应与实际结合,增强对应性,以做到各项工作和作业都能够有制度依据为目标。

2.2 加强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了解。

特别是对一线员工。要使员工了解公司各项安全规章制

度,不能出现违章后任认为企业未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的情况。公司应利用安全例会等形式,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同时应将文件以纸质形式下发到个人。并建立文件发放。学习记录,保障各项安全制度传达给员工,得到严格落实。

2.3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应作细、做实、做全。使公司每一个岗位都能准确了解各自的安全职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明确企业的安全工作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员工的责任,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要全员参与,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履责,人人都是安全主角,人人都是安全员,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保安全的局面。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不断推进安全标准化进程,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生产。从根本上减少、控制隐患的产生,实现防范事故发生的目的。

2.4 安全培训应更加重视培训效果。

员工在接受培训后,能否吸收、贯通,是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问题。在进行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员工态度的端正和心理的调整。避免灌输式教育,运用互动和多媒体等形式,提升员工的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加强公司安全文化推广,树立“大安全观”。

推行安全标准化,首先要求员工按标准作业,必须改变

作业习惯,习惯领导,习惯管理。要做到这点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态度。长期以往形成的东西,要想转变起来也相当困难的,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通过服从、同化、内化过程,使之从道理上懂,从习惯上改。一切管理方式和制度相对于员工个体来说,都是外界因素。外界因素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其目的也是员工的内在因素收到影响,并达成共鸣。如果员工的内在因素未得到提升,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因此,应注意对员工内在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行公司安全文化,树立“大安全观”。使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安全的,养成服从管理、执行安全规范的习惯,从根本上达到安全的目的。

2.6 落实各级检查制度。

日常的安全检查应逐级贯彻,检查的各项表格、资料应规范,包括:检查计划、检查表、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等,并由专人负责检查档案的管理。

2.7 推广安全答卷的形式。

通过安全答卷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规章制度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对员工的安全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实施“亲情化”管理

将安全理念的推动,不止针对员工个人,而是员工的家庭。运用“亲情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员工的“小家庭”与公司的“大家庭”,共同对员工的安全进行监督。用家庭的温暖,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感。总结

公司安全标准化体系工作不能追求形式主义、表面化,不能刚刚开始就以为已经完成,推行安全标准化,正如企业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过程。

篇2: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序号

自评发现

整改完善措施计划

实际完

成情况

备注

具体措施

完成时间

从业人员对安全文化无意识

各部门通过班前、班后会组织教育

已完成2

从业人员不清楚安全承诺

各部门通过班前、班后会组织教育

已完成3

从业人员不了解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

各部门通过班前、班后会组织教育

已完成4

有关人员不了解本部门安全职责

各部门通过班前、班后会组织教育

已完成5

从业人员不了解风险评价制度内容

各部门通过班前、班后会组织教育

已完成6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有遗漏

补充识别

已完成7

从业人员不了解本岗位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各部门通过安全生产例会组织教育

已完成8

从业人员对应急救援预案不清楚

各部门通过安全生产例会组织教育

已完成9

法律法规未定期更新

安环科学习制度规定,明确落实责任人员

已完成10

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了解情况不够

通过板报宣传安全生产主要法律法规

已完成11

工作岗位无有效的规章制度

将规章制度发到相关岗位

已完成12

未持上岗证上岗

无证者停工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发证

已完成13

承包商无入厂证

制作入厂证,登记发证

已完成14

特种设备上无检验合格标志

将检验合格标志贴在设备醒目位置或操作室内

已完成15

操作人员对岗位工艺安全信息掌握程度不足

通过班前、班后会组织安全操作规程教育

已完成16

操作人员不清楚工艺参数偏离处理方法

通过班前、班后会组织安全操作规程教育

已完成17

有毒有害等危险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的安全标志不符合GB2894规定的要求

补充标志

已完成18

未对承包商进行规范管理

建立承包方档案,与现有承包方签定安全环保协议书

已完成19

未对供应商进行规范管理

建立供应商档案,与现有供应商签定安全环保协议书

已完成20

采购的危险化学品无“一书一签”

严格执行规定,实施规范采购,坚决落实“一书一签”

已完成21

从业人员及相关方对接触的危险化学品的有关特性及要求不清楚

将MSDS发至各有关岗位

已完成22

从业人员在生产现场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不符合规定要求

落实班前检查、班中巡查,班后考核记录

已完成23

无协作单位收到应急救援预案的回执

与当地安监、消防、医疗卫生联系,获取回执。

篇3: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

1 企业建立安全标准体系的一般要件

1.1 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实现安全管理的标准化, 首先应成立企业安全管理机构, 如: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履约办公室和综治办公室等, 并制定各自相应的职责, 负责开展各项具体安全工作。

1.2 建立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如以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等标准为基础, 建立并实施整合型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各类支持性文件, 从管理体系和制度上, 实现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

1.3 建立规范的安全培训制度

首先, 应严格落实员工入厂“三级安全教育”, 从公司级、部门级到班组级的培训应开展到位。同时, 应针对企业内的不同工种制定相应的培训教材, 并从企业员工中培养一批师资力量。同时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邀请安全管理领域各方面的专家, 到企业, 对员工进行专项讲座、培训, 以提升员工职业安全素养、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知识。

2 部分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经过对部分企业安全标准化建立情况的调研, 大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已初步建立, 并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并突出了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的保护, 体现了企业安全文化精神。但是企业内的员工, 对运行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还比较模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各企业应组织内部安全管理人员协助企业的其它各部门创建和运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其次, 要对各部门员工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充分认识到推行安全标准化对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及对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增加其对推行安全标准化的积极性。重点应做到:

2.1 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随着企业的发展, 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改进。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 应与实际相结合, 增强对应性, 以做到各项工作和作业都能够有制度依据为目标。

2.2 加强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了解, 特别是对一线员工。

要使员工了解公司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不能出现违章后仍认为企业未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的情况。以部门为单位成立安全管理小组, 利用周安全例会等形式, 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学习。部门员工较多, 不适宜集中学习的, 应将文件以纸质形式分发到各班、组。并建立发文件分发、学习记录, 保障各项安全制度传达给员工, 得到严格落实。

2.3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工作, 应做细、做实、做全。使企业每一个岗位都能准确了解各自的安全职责, 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明确企业的安全工作不是某一部门或某一员工的责任, 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要全员参与, 做到人人有责, 人人履责, 人人都是安全主角, 人人都是安全员, 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保安全的局面。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不断推进安全标准化进程, 最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生产。从根本上减少、控制隐患的产生, 实现防范事故发生的目的。

2.4 安全培训应更加注重培训效果, 员工在接受培训后, 是否能吸收、贯通, 是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问题。

在进行培训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员工态度的端正和心理的调整。避免灌输式的教育, 运用互动和多媒体等形式, 提升员工的兴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推广, 树立“大安全观”。

推行安全标准化, 首先要求员工按标准作业, 必须改变习惯作业, 习惯领导, 习惯管理。要做到这点必须转变观念, 转变态度。长期以往形成的东西, 要想转变起来也相当困难的, 要注意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要通过服从、同化、内化过程, 使之从道理上懂, 从习惯上改。一切管理方式和制度相对于员工个体来说, 都是外届因素。外界因素的不断完善和加强, 其目的也是员工的内在因素受到影响, 并达成共鸣。如果员工的内在因素未得到提升, 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达不到的。因此, 应注重对员工内在因素的影响, 大力推行公司安全文化, 树立“大安全观”。使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安全的, 养成服从安全管理、执行安全规范的习惯, 从根本上达到安全的目的。

2.6 落实各级检查制度。

日常的安全检查应逐级贯彻, 除公司级的安全检查外, 企业各部门、班组, 应组织自查。检查的各项表格、资料应规范, 包括:检查计划、检查表、检查结果及整改结果等, 并由专人负责检查档案的管理。

2.7 推广安全答卷的形式。

通过安全答卷对企业员工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规章制度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对员工的安全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3 实施“亲情化”管理, 将安全理念的推动, 不止是针对员工个人, 而是员工的家庭。

运用“亲情化”的管理方式, 引入员工的“小家庭”与公司“大家庭”, 共同对员工的安全进行监督。用家庭的温暖, 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感。

4 总结

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工作不能追求形式化、表面化, 不能刚刚开始就认为已经完成, 推行安全标准化, 正如企业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工厂安全标准化管理操作规程》作者:滕宝红, 出处:中国标准出版社

[2]《建立安全标准化体系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作者:许庆勤、柴计旺, 出处:安全文化网

[3]《安全标准化仍需各方助力》作者:陈继军、马扬, 出处:中国化工报

篇4: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关键词:食品标准化体系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2-0041-02

食品标准化就是用来衡量食品企业发展层次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进入全球市场的主要渠道。在发达国家当中通过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制定出多项食品标准,并慢慢成为了国际化的标准。这些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还有一方面也成为了发达国家限制进口和保护自己国家经济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关税大幅度降低和传统的非关税手段被严重削弱的状况下,越来越严格和细化的标准成为了相互竞争的有效武器。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在食品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要想和国际化标准接轨,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国际上全新的标准体系、全新的生产措施不断显现,我国在食品企业当中面临较大的压力,所以说,食品企业需要进一步的加快食品标准化的进程,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针对主要的市场目标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

1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发展现状

1.1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的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具备一定的配套性以及具备了基本完善的质量安全体系。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包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的标准结构体系。根据我国的标准化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年底,我国的食品质量的安全标准已经达到了三千多项,行业中的标准将近四千多项。制定出了一批对市场规范和有益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相关标准,比如《食品标签通用规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及《特殊营养食品标签》等等。

1.2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在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机构主要分布在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部门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所属地方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建立起了食品污染预警检测体系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检测系统,2013年我国共建立各种疾病防疫站约3587个。全国三分之一的城市和乡县都建立起了通过快速检测为主要目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站。

2 提升食品加工环节的标准化

食品的加工过程主要是食品与材料的增值、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起到保障的主要手段。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并不是要将全部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统一,而是要建立起严格的规范体系,比如加入何种物质、加入量的大小以及具体的加入时间等方面。对于食品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我国目前已经制定出了部分的规范,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此外,更加重要的就是要加强监督,使得食品加工的规范性要求得到充分的落实。

运用食品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提升仪器生产行业的门槛。对没有达到标准和要求的食品生产企业,比如无证企业、小作坊等,要严厉整顿,对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生产企业,更要加大处罚力度,比如像国外整治措施,让不法经营者倾家荡产,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

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中的准入体制(QS),它只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标准化的第一步,增强与完善食品加工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这样才可以对仪器的安全性加以保障。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标准化,要以类似肯德基与麦当劳的生产流程为发展目标,从食品原材料的选择、食品加工过程都要实施统一化管理,以此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检测范围上,需要满足对食品产地的环境、生产的投入品、食品加工的过程以及流通的全过程实施安全性的检测需要,并且要重点加强对食品生产源头的检测措施的建设;在食品检测的能力上,要满足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行业中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中对食品安全的参数检测的要求统一,充分运用现有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地方已经建立起的检测网络,充分发挥出其各自的优势;同时加快检测机构的整合,使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效率,通过条块结合的形式实现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

3 仪器质量的检测和控制体系实施标准化

仪器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体系实施标准化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经过质量认证标志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对于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食品成品的检测和控制方面的标准化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具体流程掌控还缺乏一定的标准化,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方较为发达的国家当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食品控制的标准化支撑体系,比如瑞士实施的有机农业检测体制,制定出的标准主要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流程,重点强调可持续性发展产业,增强有机农业的实践性,协调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我国的食品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当中,对食品质量的检测只涉及到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检验,而对于食品生产过程的跟踪性检查却非常少。

依据当前已有的监测体系的实际状况,对日后的发展进行考虑,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整合,即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有效整合,成立单一部门管理食品加工、流通、餐饮环节;食品安全委员会要负责组织食品的安全检测体系的协调工作,建立起关于食品检测和监测体系的协调工作制度;农业部主要负责产地环境的检测、生产投入品的检测、初级农产品在生产流程中的检测、农副产品的批发以及国内动植物的检疫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制定、信息公布,并且还要负责食品污染预警检测和食品性疾病的危害检测,质检总局要负责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制定、动植物的进出口检验以及进出境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工商部门主要负责和市场秩序的维护工作;同时成立食品检测中心负责食品加工、流通、餐饮环节的检测工作,并实现全国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

nlc202309041742

我国在制定食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上,无论是在其深度方面还是广度方面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控制标准,我国规定了有62种,而在日本规定了大约有100余种,在美国规定了有115种。此外,某些发达国家对于不同的食品相应的规定了农药的最高含量。比如在日本,对大米规定为52种,但是我国在食品中规定不同种类农药的残留标准上还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

食品加工企业的优良操作标准(FGMP)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国外主要是通过FGMP规范是食品生产工作的根本要求。HACCP质量体系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要求,HACCP体系主要是在GMP的基础上设立的关键控制因素CPP,以此来控制和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明显危害。通过HACCP体系,可以提升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我国在食品质量检测中的重点应当放在食品中间产品的检测和过程的控制上,而食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就应当抓紧食品的卫生基础,严格实施HACCP以及相关质量体系的重点要求,控制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危害。

4 完善食品运输体系的标准化和建立起产品召回制度

4.1 对食品的储运体系标准化加以完善

食品的储运和其他产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所以需要设立出针对性、标准化的储运体系,以此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食品的原料、过程中的产品以及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温度、时间以及有毒和有害污染物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食品的储运体系必须要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HACCP体系就提出了食品储运过程中的要求,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产品选择出恰当的储运方式。当前我国非常缺乏的就是食品的生产流程的完整性记录,从而对食品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结合HACCP以及FGMP等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具体要求,不断的完善食品的储运体系。比如对于食品储运过程中所出现的温度和时间上超出了产品标准要求,则要对这部分的食品加强检测的力度,保证食品的品质,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4.2 设立食品的召回体系

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说,设立食品产品的召回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召回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安全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相关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加强食品质量的管理,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要进行第一时间的停售和召回。

当前我国首先应该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召回制度,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性对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提升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的关键,食品生产中的标准化是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方法,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开发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食品标准生产体系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5 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完善食品标准化体系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食品标准化就是用来衡量食品企业发展层次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进入全球市场的主要渠道。食品质量标准一方面有利于保护人们的健康与安全,还有一方面也成为了发达国家中限制进口和保护自己国家经济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关税大幅度降低和传统的非关税手段被严重削弱的状况下,越来越严格和细化的标准成为了相互竞争的有效武器,所以说,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性的控制有利于社会和人们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农业标准化的特点、难点及对策[J].中国标准化,2011(2).

[2]曾庆孝.许喜林.HACCP的原理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林素娟.实现我国农产品国际标准化的意义及现实出路[J].学术论坛,2012,(5).

[4]张敏.食品行业的标准化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J].茶叶机械,2011(3).

篇5: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工作计划和措施

2014年XX月,公司专门成立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小组,对公司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管理机构和人员、安全责任体系、安全投入、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等16方面工作按照标准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自评。通过自评发现公司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持续提高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特制订本计划和措施。

1、每年对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自评。每年组织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小组,对公司机动车维修安全生产进行16项指标自评,及时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撰写自评报告和持续改进计划。

2、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再次完善健全各方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让我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制度化、更规范化,使我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进一步落实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各部门、车间都要与公司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使安全生产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个员工、尤其是生产一线的生产和安全管理人员,营造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4、严格要求安全管理人员,按规范完成公司安全设施的布置工作,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确保安全经费富足、到位,同时把安全工作的关口前移,立足防范,狠抓“三违”行为;

5、为了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强化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宣传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公示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抓好各项安全整治措施的落实并将监督机制的执行情况公开;

6、加强我公司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生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技术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和员工队伍;

7、加强我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同时每年组织一次公司全体员工的消防演练活动,为“提高我公司发生火灾后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公司财产损失”提供保障,同时在公司范围内按要求安装足量的消防设施,加强重点防火区域的消防管理工作,做到勤巡逻、早发现、早解决,以消除各项消防隐患;

8、认真按照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抓好各类安全生产检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并进行安全例会,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力度,开展各类安全隐患的专项治理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9、加强特种设备的使用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及时对特种设备进行自检,严防特种设备带病作业,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永远都没有终点,我公司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抓好公司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创造一个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而不懈努力。

篇6: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有关问题的汇报

XXX领导:

协会自取得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三级机构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截至2015年4月,已考评通过企业26家,其中汽车客运站2家、道路旅客运输企业4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9家,已取得证书企业24家。虽有成效也遇到了问题,现汇报如下:

一是关于考评员资格问题。按照《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员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考评员资格均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行认证。协会作为考评机构对凡是持有资格证书并能通过程序聘用的考评员,均可根据《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聘用其参与相应的考评工作,不能单方面主观因其年龄、学历、资历等问题而取消其参与考评资格。

二是关于考评工作程序问题。协会在考评过程中均严格按《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和《河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收到考评组的考评报告并按程序审查后,向主管机关提交考评结论及达标等级意见。决不能另立名目,增减环节,那样会使考评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相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细致全面,任务繁重且责任重大,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并下达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主管机关、考评机构、申考企业三方必须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事事依法进行,严格按照体系文件要求一致协作,扎实工作,这样才能找准定位,提高工作效率,使考评工作顺利进行。

特此报告。

篇7: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江门市交通运输局:

我公司已经通过创建、完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通过自评,自评考核得分:985分,基本满足《港口危险货物码头企业安全生产达标考评指标及评分细则(试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求,目前已具备验收条件,请求考评机构予以考评验收。

江门市亨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篇8: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1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落后

表现在缺少系统化管理、精益化管理的思想, 部门管理目标分散, 没有融入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的理念。

1.2 工作流程不顺

表现在有的业务流程疏理不够清晰, 流程环节职责重叠交叉, 甚至出现管理空白, 造成整体工作流程脱节。

1.3 条块分割、衔接不顺

表现在一些专业业务条块分割、部门之间以及各单位之间协调沟通不畅, 缺乏协调与协作。

1.4 管理标准的缺失或漏项

表现在机构设置调整变化后, 管理标准没有及时加以调整或完善。

1.5 管理体系协调性一般

表现在管理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计量管理体系, 缺乏有效协调, 往往是同一管理事项在多个体系中重复要求切不能一致, 易造成事半功倍的局面。

1.6 体系评价与改进不能与时俱进

表现在国家电网公司推广的ERP系统试点实施正式上线后, 企业的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在ERP系统运行业务流程, 新、旧管理模式处于磨合完善阶段, 未及时规范部门的职能并建立新的部门管理标准, 以致影响ERP系统有效运行。

1.7 管理标准质量偏低, 执行力较弱

表现在个别管理标准内容笼统, 缺少质、量和期间的要求, 可考核性差, 制约了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

2 构建管理标准体系的指导原则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目的, 就是通过全面完善和实施管理标准体系, 规范企业管理行为, 实现集团化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切实达到管理基础先进扎实。流程运转简洁顺畅高效, 为保持和提高企业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奠定基础。由此, 构建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原则。

2.1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应全面涵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复性活动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通常将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区分为“程序化活动”与“非程序化活动”两种类型, 其中前者是指那些例行与重复发生的、基本同质的活动, 后者则是指例外与随机性的、非同质的活动。例如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电力营销管理、设备管理、项目管理等, 均属于前者, 它们都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象;而人际关系处理、不定期的主题活动等, 则属于后者, 它们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因而通常不纳入标准化工作的范围。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作为“企业内的管理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应全面涵盖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重复性活动。

2.2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应成为整合各种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平台

目前, 除企业标准体系方面的四项国家标准之外, 还有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方面的国家标准;同时, 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还制定和实施了有关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财务和会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法律法规服务、公共关系和行政服务等方面的许多管理体系标准。为避免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政出多门、相互牵扯现象, 提高管理效率, 需要对上述各种管理体系进行协调整合。由于企业标准体系所覆盖的范围是企业内的全部标准, 所以可把企业标准体系作为基础平台, 按照“各有侧重、相互支持、协调一致、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 协调好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与各管理体系的关系, 克服“多张皮”现象。将各种管理体系整合为一个适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完备的大管理体系, 将各种管理体系标准兼收并蓄, 使它们能够顺利衔接、协调一致。

2.3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应力求科学合理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本身的极端复杂性和多面性, 要求必须选择和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构建企业标准体系, 使之真正融入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真正成为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指南, 而不是游离于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之外、被企业束之高阁而仅仅成为应景的“摆设”。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应按照标准化, 即“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结合企业实际, 注重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 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注意事项

3.1 统筹规划, 力争实现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应以推进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战略要求为契机, 以“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为指导, 按着现代公司的管理要求, 研究完善企业运行管理机制, 力争实现管理。企业管理模式由目标管理向目标与过程控制管理相结合转变, 管理手段由主观随意的人治向法制方向转变, 管理活动由职能化管理向流程化管理转变。以业务流程梳理、核心业务流程优化为切入点, 补齐管理短板, 堵塞管理漏洞。通过系统有机的归纳整合, 使模糊的流程清晰化、繁琐的流程简洁化、低绩效的流程高效化、开环的流程闭环化。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达到“凡事有章可循, 凡事有人负责, 凡事有人监督, 凡事有据可查”, 做到职责明确、界面清楚、流转合理、资料规范、证据充分。实现结构、人员、流程及资源的最佳配置, 推动企业的效益效率最大化。

3.2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动方式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全员参与, 集思广益。采取系统科学的方法, 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动方式, 才能保证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有效开展。“自上而下”推动, 首先要对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工作进行整体策划, 确定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依据、组织机构、工作职责、任务分工、进度和质量要求等, 及时协调、解决管理内容的重叠、交叉等问题, 精心组织, 科学安排, 强力有序地推进保证体系建设的系统性, 确保管理流程的简洁、规范和优化;“自下而上”推动, 促使员工将自己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 剔除或改进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或者不合理的环节, 把好的管理方法加以提炼、固化, 凝练成管理流程和标准。既保证了管理标准体系的有效实用, 又从根本上解决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相脱节的“两张皮”问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使体系建设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3.3 科学运用标准化基本原理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项管理技术, 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方法原理。这就是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和优化原理。由于历史的沿革, 企业中还存在着不同时期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等其他管理体系文件, 这些文件相互涵盖、互为交叉, 甚至存在矛盾。面对企业管理文件繁杂又重复的现实, 应遵循“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的基本原则, 对这些文件进行梳理, 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承前启后, 保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既采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 又继承了传统的已被证实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同时清理过时的、作废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办法、标准等管理文件。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文件进行整合, 对于管理标准中相同或相近的条款要求, 要尽量在一个文件中规定, 其他文件需要时可以引用, 要切实防止多处规定、反复陈述的现象, 更不能自相矛盾, 使员工无所适从。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标准, 理顺现行的企业管理标准体系, 使得管理标准体系既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又能统管企业管理文件化的全局, 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

3.4梳理管理制度和标准, 纳入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的管理范围、目的和作用都是一致的。制定管理标准的对象是与生产和经营相关的、具有重复性等特征和条件比较成熟的管理事项, 而那些不具有重复性等特征的、孤立的、临时性的管理事项, 管理制度往往能起到行之有效的管理效果。

管理制度是管理标准产生的土壤, 它为管理标准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经验。管理标准是对管理制度的继承、发展、提高和升华, 是运用标准化管理对管理制度加以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结晶, 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态和两个发展阶段。管理制度起到了充实和加强管理体制的作用, 与管理标准形成互补关系, 共同构成了有效的管理体系。

在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策划时, 要认真做好管理标准和制度的清理工作, 要对现有的管理标准和制度进行梳理和优化, 梳理不同专业的标准和制度之间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内容与条款;去掉与当前电网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增加电网建设、技术改造、信息化、新技术推广、物资管理等环节急需制定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 将那些在标准体系之外同步实施的各种规范性文件 (如各种规定、办法、制度) 全面、有机、系统的纳入企业标准化体系之中, 形成支持性文件, 有效解决标准和制度在执行中发生的冲突, 进一步提高企业标准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

3.5 注重管理标准的实用性和协调性

管理标准是组成管理标准体系的基本单元, 其质量直接影响标准体系实施的效果, 因此必须注重管理标准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协调性。

管理标准一般包括职责 (回答做什么) 、流程 (回答怎么做) 、标准 (回答做到什么程度) 、考核 (回答是否达到要求, 如何奖惩) 等几个部分。在梳理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 应协调和理顺与其他活动的接口, 详细规定该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对管理内容与方法应注重质、量和期的要求, 便于检查与考核, 使标准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管理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协调管理活动的“矛盾点”, 强化管理“薄弱点”, 应以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为重点, 特别要解决好部门之间的接口界面衔接, 明确管理职责, 理清管理界面, 同时建立应急流程, 理顺目标、流程和绩效考核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管理标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形成整体管理的最佳功能, 确保技术标准的有效实施和企业方针、目标的落实, 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6 加强评价与考核, 持续改进管理标准体系

企业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三大部分, 建立管理标准体系仅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认真实施管理标准, 而且管理标准的实施离不开其他管理标准的支持和配合, 更离不开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支持和配合。没有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的配合和同步推进, 再好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 具有动态性。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要适时开展体

系的评价, 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使体系在动态运行中不断完善, 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机制和模式相适应并保持先进有效性, 处于整体功能最佳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 搞好考核, 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键。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必须依靠建立严格的考核保证体系, 使标准化管理落到实处。在检查考核时, 要注重考核指标的定质、定量和定时, 考核结果要与部门和职工个人的绩效挂钩, 使考核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克服管理不严的弊端, 从而保证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有效运行并取得实效。

摘要:针对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 提出了企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过程需注意事项。

关键词: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晓康.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2]洪生伟.标准化管理 (第四版) [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3]赵祖明.运用标准化原理改善企业管理标准体系[J].中国标准化, 2002, (11) :10.

篇9: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不断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危险化学品事故依然频发,尤其是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因此,促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1.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生产逐渐向着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操作者应当遵守的规范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在过程控制方面有着较高的标准。而标准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1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

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体现的是尊重人和理解人的根本思想,将人的尊严和生命权利放在首位,并且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的平等的生存权利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最为直接的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作业环境、培训教育等方面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体现人的价值,避免人在劳动过程中受到其他的伤害,这种安全环境也可以说是生产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权利。

1.2安全管理标准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生产过程是一个人、机、环境相互协调而完成的一个复杂工程,在该丁程中包含了多个不同方面的子系统,影响该项目有序进行的因素,除了人、机械设备等基本要素,也与周同的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高标准、严组织的原则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组织,保证其安全、持续、顺利的完成。

1.3开展安全标准化是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有效措施

企业制定安全标准,必须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国标、行标为准,对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作岗位的操作要求进行规范,把国家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提高全体员工执法的自觉性。

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环节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需要在规定时间实现达标,首先需要制定标准、然后进行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所以针对安全标准要按照戴明的“PDCA”模式循环做好制定、推行、检查和改进四项工作,这四项工作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的重要性环节,一定要把握科学的闭环管理不能出现丝毫纰漏。

2.1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要围绕“准”安全标准

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安全生产的标尺,所以其一定要具有“准”的刻度,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安全标准在制定的时候,应该满足的基础就是要达到合法、合理、操作性高的目标。安全标准应当以合法性作为前提。安全标准在没有制定之前,必须要展开细致的调查分析,分析其制定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起来的可行性。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去对相关的法规以及同行业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了解是否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如果存在了相似的制度和标准,一定要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假如暂时不存在的话,需尽量参照类似的上级法规进行制定,这样可以使安全生产标准具有的合法性大大提高安全标准一定要有极高的合理性。制定的标准并非是越高越好,制定了不符实际的过高标准,会造成浪费,标准过低,又不会达到想要的目标。依据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指标,标准的制定一定要让大家“跳一跳便能吃到果子”。每个单位有着不同的实际条件,不可以照搬其他单位的已有经验,“一刀切”的做法相当不可取。一定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人手,认真对所有细节进行分析,要做到既不要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使安全生产标准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安全标准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安全标准主要是用来指导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管理。所以在制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生产流程尽可能地细化,做到有序操作。安全标准包括的内容也要进行量化,决不能含糊,必须要尽可能地具体,使内容更加全面和完善,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

2.2安全标准实施起来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企业安全生产涉及到企业中的一些各个业务领域和所有部门,并且具体到了所有的工作岗位,渗透到了每一道工作流程。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进程中,一定要将重点放在基础管理、安全技术和现场过程中进行,优化组织架构、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改善业务流程,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等,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使企业稳步向前发展。首先要加大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的力度。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普遍存在安全意识低下的问题,标准化观念更是十分薄弱,加上工厂中一直以来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作人员习惯于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后,许多工作人员会出现一时间难以适应的情况。所以,实施安全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展开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努力促进员工加速转变观念,培养员工遵循标准的自觉性,使员工吸收新的管理知识,掌握自身岗位的安全操作程序。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必须要与具体的生产目标相结合,与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绩效考核互相挂钩,与所有相关机构的工资福利相结合。考核的标准要以实效作为基础,重点要关注管理进行的过程。建立健全督察机制,经常进行明察暗访,保证工作真实有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

2.3安全标准完善起来要有一定的“广”度

企业无论是发展,还是生产条件通常都会不断变化,如果安全生产标准始终保持不变的话,就会给生产发展和日常管理带来很大的阻碍。标准的制定基础就是实践,同时又反过来对实践进行指导。想要使安全标准始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一定要保持对安全标准进行调整,经常对安全标准进行完善。企业当中的任何一个工艺流程、生产环节,所有的岗位和部门都是互相联系的,牵扯到许多内因和外因,在对安全标准制定之初,常常无法确定这些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实践便可以得出真知,需要处理的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所以,要不断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间,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进行分析和思考,要吸收众人的意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各方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其持续不断的开展,以此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一是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以进一步落实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是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以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建设。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健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全面促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三是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以为主管部门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实施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考评,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各地区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和不同安全生产水平的企业数量,为加强全行业安全监管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支撑。

四是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可以提高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够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保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一致性,促进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促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

篇11: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考评办公室工作通知

2014-003

关于做好2014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

考评员网上报名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交通局(委)、渝中区建交委,委属相关单位,市内各交通运输企业及考评机构:

2014年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员报名工作已正式启动,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员实施办法》(厅安监字〔2012〕134号)文件要求,考评员报名工作全国统一采用网上报名方式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恪守职业道德,符合下列条件的,均可报考考评员。

(一)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且从事交通运输相关工作5年以上;

(二)熟悉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

(三)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

(四)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60周岁,身体健康。

二、报名网址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http://202.96.42.100/esp/

三、报名专业

道路运输、城市客运、水路运输、港口运营、交通建设。1

四、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填写表单时,请将主管机关选择为重庆市,并按要求详细填写,提交完整的附件信息,以便主管部门审核。系统默认身份证号码为用户代码,建议将身份证号码最后四位设置为用户密码,以便用户日后进行信息修改。

(二)申请人在线填写申请表单,需上传本人一寸免冠彩色白底照片一张,上传的照片应与身份证照片相符。

(三)申请表单中专业技术职称及相关材料主要指:交通运输工程,汽车运输工程,船舶运输工程,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含地质勘测),港口及航道工程(含地质勘测、航标),轨道交通,交通通讯与导航技术,交通安全监督(含救捞),汽车修造、船舶修造及检验,公路运输枢纽、站场、航电枢纽、水上交通管制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监督、筑养路设备应用与管理,港航设备应用与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水路运输管理、港口管理、航道管理等专业的技术职称。

相关交通运输专业的讲师、助理研究员可等同于相关交通运输专业的中级职称;相关交通运输专业副教授、副研究员可等同于相关交通运输专业的副高级职称;相关交通运输专业的教授、研究员可等同于相关交通运输专业的正高级职称。

(四)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文件(包括身份证明、学历证明、职业资格证、培训合格证明、单位人事部门加盖公章的工作经历证明等)应符合要求,并对真实有效性承担法律责任。

(五)同一申请人可获得累计不超过两个专业类型的考评员资格,每次只能提交一个专业类型申请,如已经获得一个专业类型考评员资格,可以申请新增一个业务类型。

(六)申请人完成网络报名后,请随时登录报名系统查询审核状态,市交委考评办会根据考评员培训安排,通知审核通过的报名人员,参加考评员统一培训学习。

篇12: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云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规范云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构(以下简称:考评机构)的考评行为,根据《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构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云南省各州(市)交通运输局及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的水专委、建专委、运专委是云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的主管机关(以下简称:主管机关)对所辖范围内考评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考评机构的考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考评机构是指经云南省交通运输厅认定,从事云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的单位。

第四条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负责管辖范围内认定和管理从事二、三级达标云南省交通运输企业考评工作的考评机构。厅水专委、建专委、运专委归口负责向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推荐二级考评机构。各州(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向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推荐三级考评机构。

第二章 考评机构类别与资质

第五条 考评机构资质类型分为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营运、城市客运、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五类。

道路运输资质类型含道路旅客运输、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道路普通货运、道路货物运输站场、机动车维修、汽车客运站等经营类别;水路运输资质类型含水路旅客运输、水路普通货物运输、水路危险货物运输等经营类别;港口营运资质类型含港口客运(滚装码头、渡船渡口)、港口普通货运、港口危险货物营运等经营类别;城市客运资质类型含城市公共汽车客运、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出租汽车营运等经营类别;交通运输工程建设资质类型含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经营类别。

第六条 考评机构的资质分为一、二、三级。同一级别考评机构最多只能申请两种专业类型。

一级考评机构由交通运输部认定。本省二级、三级考评机构由云南省交通运输厅认定(除长江航务管理局和珠江航务管理局所辖范围),并报备交通运输部。一级、二级、三级考评机构分别负责相应交通运输企业的达标考评工作。

第七条 考评机构应取得云南省交通运输厅颁发的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构资质证书(以下简称:资质证书,样式见附件)。资质证书包含考评机构的资质类型和资质等级,有效期5年。已认定的考评机构由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资质证书有效期满需要换证的,应于期满前3个月内向各主管机关提出换证申请,经各相应主管机关推荐,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审查合格的可以换发证书;不合格的,不予换发证书。

第三章 考评机构资质条件

第九条 一级考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交通运输业务的事业单位或经批准注册的交通运输社团组织;

(二)具有相适应的固定办公场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条件;

(三)从事专职管理和取得相应类别考评资格且未在其他考评机构从事考评工作的人员不少于7名(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3名);

(四)从事相关业务领域管理、咨询、服务工作;

(五)制定了完善的考评管理制度。

第十条 二级、三级考评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交通运输业务的事业单位或经批准注册的交通运输社团组织;

(二)具有相适应的固定办公场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条件;

(三)从事专职管理和取得相应类别考评资格且未在其他考评机构从事考评工作的人员,二级不少于5名(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2名),三级不少于3名(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1名);

(四)从事相关业务领域管理、咨询、服务工作;

(五)制定了完善的考评管理制度。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各主管机关根据所辖范围内云南省交通运输企业数量、经营类别以及具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条件的机构等情况,合理推荐考评机构。

第十二条 申请云南省考评机构资质的应按考评类别、考评级别,向相应主管机关提交《云南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构申请书》(附件1),主管机关接到申请后,审核该单位的资质条件并提出是否推荐该单位为考评机构的意见,由省厅审查后最终认定公布。

第十三条 考评机构应当建立考评员档案,并将下列材料汇总后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同时报相应主管机关备案。

(一)考评员汇总表、登记表;

(二)专职考评员聘用证明;

(三)考评员培训合格证明;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 考评机构应对企业考评工作资料、现场审查记录、音像资料及相关证明材料及时归档,妥善保管,不得泄露被考评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档案存档时间不得低于5年,并至少包括下列材料:

(一)被考评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被考评企业安全生产相关文件目录;

(三)现场抽查情况;

(四)考评组及考评员对企业的考评意见和相关整改意见;

(五)考评员资格证复印件。

第十五条 考评机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独立开展考评工作,如实反映被考评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严禁弄虚作假,并对考评结论承担责任。与申请考评的企业存在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六条 考评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申请变更:

(一)机构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变更的;

(二)停业、破产或有其他原因终止业务的;

(三)从事专职管理和考评工作的人员发生重大变化的。第十七条 考评机构对企业进行考评前,应告知企业各相应主管机关。

第十八条 考评机构的考评工作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不得利用考评工作谋取其他利益。

第十九条 考评机构应进行考评工作总结,并于次年1月底前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同时报相应主管机关备案。

第二十条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对认定的考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采取专家评议、征求被考评企业意见、抽查考评文件等方式,对认定的考评机构的考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发现考评机构存在问题的,应向考评机构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考评机构及时整改。整改结束后,考评机构应向发出整改通知的单位提交整改报告。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实名举报考评机构违规考评行为。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应当及时受理、组织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四条 各主管机关应检查、指导所推荐的考评机构,检查考评机构的日常管理及考评活动,若发现其有违规行为,应及时向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如实反应并提供相关材料。

第二十五条 考评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应当撤销其考评资质,并收回资质证书:

(一)违反有关考评规定或有违法违规行为,不宜继续从事考评工作的;

(二)考评机构未按照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整改通知书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

(三)资质证书有效期满未申请换证或申请换证但未获得认可的;

(四)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应予以撤销的。

第五章 附 则

篇13: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1 农产品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一章中, 规定农产品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1.2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是指包括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法律法规体系等在内在一体化工作网络。在这个系统中, 各个相关部门 (系统) 为保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共同目标而分工合作。

2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截至2010年底, 农业部已组织制定了4800多项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1800多项农产品安全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初步建立建全贯通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规范、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检测方法、包装标识、储存运输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基本框架。”然而与国际社会相比,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 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没有根据农业生产产业链条上下游协调的原则做好相关标准体系的配套工作。例如从初始的农产品生产到中间的加工及流通环节, 标准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 甚至出现重复及冲突的情况。

其次, 标准的时效性差。在标准的使用过程中,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 必然会出现不能很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这时就必须及时对标准进行复审和修订。显然, 这一方面, 我们的工作做的还很不到位。

再次, “标准化水平偏低, 标准国际交流少, 国际标准的采标率低。”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标准, 与国际标准差异较大, 使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失去了有力的支撑。标准实施的效果也大大减弱。

2.2 风险评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在世界范围内, 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农产品安全标准己成为一种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 “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应当充分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并广泛听取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意见”。风险评估已成为一项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正在不断向前推进。农业部于2007年5月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 负责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相关工作。2011年末, 我国首批65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由农业部通过。2014年, 农业部组织制订并印发了《2014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计划》,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指南。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未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分析、评估、通报、信息交流共享、预警及管理体系;在各地、各部门之间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

2.3 标准的协调管理性较差

目前, 我国农产品管理涉及农业、商业、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 但各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 造成制定出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难以协调和统一, 同一管理领域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严重影响了标准实施的效果, 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监管。

3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议

3.1 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标准体系的完善等工作提供统一的法律规范。

纵观发达国家, 他们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都建立了一套涵盖“从农田到餐桌”整条农产品链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也应建立涵盖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做出调整, 使其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3.2 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以风险分析评估为基础、符合中国国情, 同时又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

一要加强对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和转化工作, 提高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 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相关标准的水平。二要以风险分析评估为基础,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市场适用性, 提高企业、市场在标准制定过程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三要加强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建立一个满足当前需要、适应长远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综合体。四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网络提高管理水平。

3.3 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与体系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配套制度与体系的支撑,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也是如此。

一方面, 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必要时多方融资, 建立完备的资金筹措机制;要科学、合理设置检验检测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检验检测人员,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要加强对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优化、整合, 使其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要坚持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基础, 涵盖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坚持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相结合, 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检查。同时也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国际互认活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4 结论

构建科学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 必须有目地、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实施。这需要社会各界协调配合, 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永慧, 张冬青.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5) :86.

[2]金发忠, 魏启文.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 2003 (1) :27.

篇14: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计划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整合 一体化 达标

1 前言

国务院在2010年7月19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上海市政府又下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0〕35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安全达标,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此背景下,中海集团、上海海运(集团)公司提出了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工作要求,要求企业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的建设活动,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2 以职业健康体系为构架,创建“标准化”达标企业

2.1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的区别

*标准化采取强制建立的原则,而职业健康体系采取自愿原则,组织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职业健康体系的认证,取决于组织自身的意愿。

*标准化有量化分级,而职业健康体系无量化分级。

*标准化有起点要求采用千分制考核,而职业健康体系并没有起点要求。

*标准化以隐患排查治理、预测预警为基础,而职业健康体系以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为基础。

*标准化强调现场管理,更注重硬件建设,而职业健康强调流程管理,偏重软件建设。

*标准化是以企业自评、外部评审和政府公告的形式由政府颁发证书,而职业健康体系是由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和第三方审核颁发证书。

2.2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的共性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采用PDCA动态循环。

*要素化管理。

*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第三方审核。

*经过评审颁发证书。

3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建立

3.1 整合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两种体系的原则,从要素和文件两个方面入手。

3.1.1整合要素。以职业健康体系要素为主线,将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的要素整合在一起。

下表1为《职业健康体系 要求》与《标准化基本规范》要素对照表

3.1.2整合文件。文件的内容应涵盖所有的要素,文件的数量应分别满足职业健康体系认证和标准化验收复审的需要。整合时应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实效性。 整合是寻求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务必要杜绝“写归写、做归做”的不良倾向,做到“标准不降、程序不减、内容不缺”。

2)融通性。 整合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先行建立的要保持,后建立的不能另起炉灶,要互为补充,相互利用。

3)可操作性。整合必须做到“两符合”、“一提高”——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符合企业实际,又要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整合、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让标准更有效地指导操作和管理。

3.2 整合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要注意什么

3.2.1 领导的作用非常关键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一体化整合是一项前瞻性、系统性、组织性很强的工作,领导层的积极领导、参与及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

3.2.2 全员参与事关成败

体系的运行需要公司所有部门的参与,只有所有相关的员工都理解和掌握了有关的要求及实施的方法,体系的建设才能成功。

3.2.3 注重灵活性与操作性

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流程的设计或改造,简化运作流程,建立高效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覆盖所有活动的管理运作系统。

3.3 标准化是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的基础内容

标准化是建立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相当于体系运行中的作业指导书,可以为危险源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它的标准化的量化指标使体系的运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体系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两种可以相辅相成的管理标准和手段。两者各有侧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职业健康体系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来实现企业的“标准化”,最终达到降低职业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将标准化要素和职业健康体系的要素融合起来,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坚持落实管理体系不走样、坚持标准不放松,使公司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能多快好省地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运行。

3.4 整合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两种体系的步骤

我公司采用了聘请咨询师进行指导培训,企业自我整合的方式进行,分为七个步骤进行:

3.4.1 成立由总经理任组长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标准化建设工作小组”由生产副总经理任组长。各生产业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

3.4.2 制订推进计划。明确6个月完成整合,将整合思路、要求、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下发到各部门,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合工作全覆盖。

3.4.3开展学习、培训。请咨询师进行专业辅导培训,重点学习、理解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的要素。使工作组的所有人员掌握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熟知整合的方式和技巧。

3.4.4 进行现状调查摸清家底。重新梳理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岗位、工种、人员技术状况、生产工艺、作业环境、设备状况、特种设备种类数量等。

3.4.5 开展整合设计。内容包括整合的模式、组织机构的调整、公共要素(见表1)和专业要素的确定、文件的名称及数量、记录表格的名称及数量、确定各项整合任务的责任人和职责。按13个一级要素、40个二级要素的核心要求,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设备设施等情况充分梳理,编制安全管理制度目录。

3.4.6 修改完善文件。编制文件修改大纲,按《文件控制程序》要求明确文件(表格)的编排格式、编号规则、起草人员等。文件的完善由安质部负责牵头,修订顺序“自上而下”进行。重点对照标准化要求修订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力求做到每一类设备有一操作规程,每一操作岗位有一操作规程,让职工了解危险源及控制办法。在整合过程中,我公司按标准化的要求先后修订了40余项安全规章制度和近百项操作规程。

3.4.7 新文件的发布运行。做好文件运行和配套措施,如文件和表格应发放到位,并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贯标学习、培训。使相关人员熟悉、掌握标准,提高按照安全规程作业的能力。

4 标准化与职业健康一体化体系运行

4.1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我公司举办了多种层次的培训,重点是公司的安全目标、过程及PDCA循环、员工的意识培训和结合岗位进行文件培训。公司各部门按照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规定实施。

4.2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通过培训,使每个员工认识到自己应做什么、怎样做以及自身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从而确保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和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4.3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自评。试运行3个月后,按《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标准》进行自评。

4.4 自评结果

我公司根据《冶金企业安全标准化安全管理考评标准》自查自评,得分情况如下:

1)总评审分为1000分,因缺项31项,计138分,实际评审分为862分。

2)自评得分725分,扣分项61项,合计扣分137分。

3)自评总分为725/(1000-138)*100=84.1分。

5 申报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5.1 我公司于2012年8月下旬向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交《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报告》申报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

5.2 2012年11月12日,经上海市安全协会专家审核,我公司得分82.2分,达标率为86.9%。

5.3 2013年1月30日我公司被上海市安监局核准为“标准化二级达标企业” ,授予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商贸)证书。目前我司已进入巩固达标成果和持续改进阶段。

6 效果

6.1 通过自评和整改工作,对车间场地、动火区域、安全通道按规范划出警示线,改造车间氧乙炔供气管线,对全部管线进行规范标识,张贴安全警示标志和职业危害告知书。改善了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劳动效率。

6.2 明显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有效防范风险,控制和避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6.3 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

6.4 推进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得到提升,由过去的“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外部要企业安全,转为企业要安全,会管理;员工由“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安全生产理念已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了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安全的局面。

7 结论

7.1 按照国家规定,所有企业在2015年底前均要标准化达标,所以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整合是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两体系的整合既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选择适宜的整合方式,更要充分分析、理解和掌握两者的共同之处和区别,“求大同存小异”。只有坚持科学、务实的态度,不断持续改进,标准化和职业健康体系整合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7.2 我认为以职业健康体系为核心架构,以标准化的要素为基础,将标准化的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贯穿始终,从而建立起职业健康体系和标准化为一体的管理体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合”是一条思路,只有结合公司实际,因地制宜地建立体系文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试运行进行磨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整合”需要领导支持、全员参与、符合公司和部门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实效性、融通性、可操作性,才能充分体现整合体系的优势。

7.3 我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的达标,充分说明了我公司利用职业健康体系为框架整合标准化,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成功的、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侯茜,《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www.china-safety.org.cn.

[2]樊晶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实践与思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解读www.china-safety.org.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

上一篇:幼儿园妈妈助教教案下一篇:医院患者随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