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

2024-08-14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精选6篇)

篇1: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

(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族中小学)

摘要:语文课堂学习,不单纯是用一本书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而应是丰富的、充实的,将课本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积极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分利用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将语文引向生活,融入生命,带领学生感受语文魅力,体验语文气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实现自我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但注重知识的传递,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简言之,“素养” 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呢?

语文教学中,我们无疑应当注重与本学科相对应的核心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讲,语文素养应当包含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工具性的基础地位,决定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语文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在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怎把握好语文课堂,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呢?

一、语文课堂应“丰富化”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关注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工作,创建最优化的环境,使自己引领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成长乐园”。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各种条件都相对滞后的农村中学里,如何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成为时代主流。但在很多农村中学,特别是偏远的山村中学里,教育均衡带来的改变还没有真正得以运用。例如: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配备虽基本到位,但人才的配备却远远不足。很多偏远的山村中学,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这些教了一辈子语文的老教师们,习惯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育模式,他们自身知识虽渊博,经验也丰富,但大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不愿去改变语文教学的固有模式,造成语文课堂和语文学习都局限于教材。然而,我们深知: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语文学习材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大语文”所倡导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学会充分运用好语文教材,又学会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扩充语文学习材料,使语文教学丰富起来,使语文课堂丰富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非常有意义。可见,只有课堂丰富了,才能让学生“见多识广”,积累更浓厚的文化素养。

二、语文课堂应“生活化”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我们在成长和认知的过程中,应当走向社会。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社会和自然的,我们的语文知识亦是如此。然而在很多农村中学,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语文课堂基本还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居多,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角色在学生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使得教育仅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活动。语文教学,大多情况下也仅限于课堂学习,而语文的“生活性”很难得以体现。学生学习语文,仅限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方法,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运用和体会,语文学习也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这与当今提倡的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是相违背的。新时代的语文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学生应当有机会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从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甚至是与人交往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游记类或写景的文章时,语文学习就可由课内内容加以扩展:在品析课内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对教材进行丰富,从而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设计课外的语文活动:学生与父母游览某处旅游胜地,真正地亲近自然,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在旅游胜地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重新带入课堂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然而,在农村中学,将语文引向生活,阻力重重,还待教师与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三、语文课堂要有“味道”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倾向,这就使得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以为追求“人文性”目标,而舍本逐末,抛弃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语文课流失了甚至是没有了“语文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要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和统一起来,使语文学习“味道”十足。在无法改变的“应试”环境下,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依据有限地培训和学习观摩所得的“经验”,在语文课堂上过度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忽略可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新一轮课改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步步得以体现,很多新的学习模式不断走入老师们的视野,于是,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开始学习“先进模式”,忽略了校本条件的差异性,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教师讲解,没有了适时的读写训练,更缺少了必须的基础知识的积累,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这都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可见,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在语文学习中,应当着重帮助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从而引导他们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感。

四、语文课堂当有“实效”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因此,“课改春风”遍地起的时期,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都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然而,现在许多教学方式一味求“活”,有的老师为了表明不是一言堂,在讲课的过程中时时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例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呀?”,有的即使提出了有深度的问题,层次性也不够,学生们或是七嘴八舌或是齐声回答,这样,语文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看似热闹,实质是无效的。更不利的是,由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拼接成了解答,你想不到的我想到了,我想不到的他帮我补充了,而他想不到的,你和我又帮助解决了。这样一来,问题看似顺利解决了,答案也归纳形成了,但每个人都没有独立完成一个有效的思考全过程,更没有得到一个有一定强度的语文思维锻炼,长此以往,语文思维水平总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上,课堂交流华而不实。孙维刚老师说:“我们的信心,无论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都不是呐喊出来的,而是冷静地思考的结果。是实在的、深沉的,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的热烈。”可见,语文课堂,在丰富学生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追求“活”,在“活”的过程中,又不能仅追求形式,应当做到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做到以实落脚,让语文教学充满“实效”。

五、让语文课堂须有“气度”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然而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学校,特别是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中学,为了提高所谓升学率,要求老师的教学要紧扣《考试大纲》,教师的讲也好,学生的练也好,无不抓住“考点”“知识点”“采分点”,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的学习和训练,似乎变成了“捞分”训练,学生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问题设置,早早熟背了各种“公式”,以得分为最终目标,小心翼翼。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以考试为目的,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尽量“紧缩”在考纲之内,凡是与考试有关的就细细学,小心学,凡是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就粗枝大叶被忽略。语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被榨挤得干瘪无味,没有了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学来小心翼翼,在答题的格式和表述的语序上也会斤斤计较,失去了语文应有的“气度”和语言的磅礴生气。蒋红森老师指出:语文是育人事业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因为它不仅带给我们知识,给我们识字断文的本领,更因为语文能帮我们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累积人生智慧,塑造人格精神,点亮人性光芒,焕发生命激情,正因为如此,有人把语文叫做生活语文,语文生命。

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当是引导学生从语文中获得一些生命的张力,从语文中获得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持续性动力。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通过语文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仅仅是知识,也不是仅仅道德,而应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语文学习,应该有“气度”。

总之,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堂学习,不单纯是用一本书传授语文知识的阵地,而应是丰富的、充实的,将课本与生活紧密结合,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积极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分利用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将语文引向生活,融入生命,带领学生感受语文魅力,体验语文气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1]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3]红森谈语文 [4]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姜海燕 恩施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族中小学 1983年5月出生

篇2: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

21世纪以来, 国际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各国纷纷思考如何提升国民的素质, 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 促进社会的发展。

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简称经合组织) 启动了名为“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简称De Se CO) , 为世界各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合组织以“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为界定及遴选素养的首要主题, 考量个人的成功生活和社会的良好运行所需要的主要素养, 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大内容:“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 (张娜2013) , 即: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的素养标准, 并细分为人权、可持续发展、平等、生产力、社会凝聚力、科技、多样性、迁徙、责任、全球化九大类别 (辛涛、姜宇2015) 。

随后, 其他国家及地区结合自身的社会发展需学技术、信息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素养八个方面圈定了核心素养内核, 并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对其进要, 考量本国 (地区) 所需的人才特质, 制定了符合本国 (地区) 情况的核心素养体系。如欧盟从母语、外语、数学与科行具体描述 (裴新宁、刘新阳2013;刘新阳、裴新宁2014) ;澳大利亚则从读写、计算、信息和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跨文化理解七个主题规定了核心素养内涵 (刘晶晶2014) ;芬兰则从成长为人, 文化认同与国际化, 信息素养与交际, 参与行使公民与企业家的权利, 对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安全与交通, 技术与个体七个角度界定核心素养, 并将其细化到各个学科中去 (陈艳君2016) ;美国从生活和职业技能, 学习和创新技能, 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三大方面划定核心素养, 并分散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 (辛涛、姜宇2015) ;日本关注学生八个方面的素养:语言能力, 科技应用能力, 外语能力, 注重传统文化, 实践能力, 道德素养, 身体健康, 参与社会活动的素养 (辛涛、姜宇2015) ;我国台湾地区则从自主行动力、沟通互动力、社会参与力三个维度, 即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资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九个方面界定了国民的核心素养 (蔡清田2015) 。

二、中国的核心素养体系

目前, 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仍在建构之中, 还未对外发布。但诸多学者已深入研究了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 并从中总结成功经验, 希望对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有所启示。如, 从制定原则层面上, 应秉持整体性、一贯性、有序性、层次性、发展性、时代性、最优化等原则 (詹万生2016;辛涛、姜宇, 等2013) ;从参与制定的人员层面上, 应“广泛征集利益相关者意见” (辛涛、姜宇, 等2013) , 邀请不同学科领域顶级专家参与, 形成“多层面的互动” (裴新宁、刘新阳2013) ;从课程内容层面上, 应设立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要培养学生何种核心能力和素养) 、制订教学内容标准 (核心学科领域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给出明确的教学建议 (授课内容的结构及重点处理等) 及质量标准 (描述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应达到的基本水平) (辛涛、姜宇, 等2014) ;从评价体系层面上, 形成不仅能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测评, 而且对道德品行、沟通能力、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能测评的综合性评价体系 (辛涛、姜宇2015) 。

(一) 关于核心素养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遴选应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副教授及其团队于2013年5月至7月间, 先后在北京、山东、广东、河南、辽宁等地对608位专业人士及社会知名人士 (包括校长、名师、来自文化与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专家及知名企业家等) 进行访谈、问卷调查, 得出:道德品质是公认排在第一位的素养指标, 强调宽容、富有同情心、关怀他人、孝顺、感恩等内容;第二位是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第三位是强调跨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刘霞、胡清芬, 等2016) 。

由此可见, 在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中, 最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怎样, 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然后是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这是完成所有事情的基础和保障;接下来才是学科素养, 且强调跨学科素养。

只有在明确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后, 才可以将需求落实到教育中, 完成教育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使命。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爱国情怀, 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教育部2014) 。

如何实现这些核心内容的教授, 则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完成来实现。但是, 以往的学科教学注重本学科知识内容的诠释, 强调从小学到高中某一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往往忽略了功能性, 即学生很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因而也就表现为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而且, 学科之间相对独立, 很少有交融性, 导致学生无法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根据各学者的建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要求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横向上, 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 强调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时, 除了知识、技能外, 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而且, 多个学科要同时承担某一方面素养培养的任务, 如思想道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审美艺术素养等就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打造。纵向上, 小学、中学、大学的各个阶段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应一致, 且应有连贯性, 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关于英语学科素养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到的, 有的国家及组织明确地将外语能力列为核心素养之一, 如欧盟和日本;有的国家则间接地表述了外语作为潜在核心素养的地位, 如澳大利亚的核心素养体系强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芬兰则明确将“文化认同”列入核心素养, 而外语对于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及获得文化认同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可见, 外语地位之重要。

在我国, 首要的外语是英语。英语教学经历了只注重其工具性, 到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再到注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变革 (王蔷2015) 。那么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它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一个涉及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全方位结构” (李星云2016) , 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过程。除了学校, 家庭、同伴、工作、政治生活、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等都影响着人的素养的发展 (张娜2013)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修订稿) 》,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 (陈琳2016) 。语言素养对应的是过去所说的语言的“工具性”, 强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在内的语言知识, 以及对语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程晓堂、赵思奇2016)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 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 (陈琳2016) 。可以说, 思维品质是最能反映个体特性的一种素养。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 同时要借助语言, 拓宽国际视野, 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对应英语的“人文性”。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 (陈琳2016) 。当然学习能力不仅限于英语学科, 它应当是所有学科都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素养。

虽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被划分为以上四个方面, 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边界清晰、相对独立的, 而是彼此交融、相辅相成的。同时, 根据刘霞副教授的调查结果, 道德品质应为我国核心素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素养, 英语学科也要承担部分德育的任务。

三、南开中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鉴于英语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学习, 很难严格地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割裂开来, 用专门的时间来单独培养某方面的素养。下面笔者以南开中学为例,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究。以教材为基准, 从教材内和教材外两个维度详述南开中学英语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所做的尝试与努力。

(一) 教材内

南开中学创办之初 (1904年) , 英语学科就从国外引进外文原版教材供学生使用。原汁原味的英文语料能够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 透过语言, 让学生熟悉西方的思维方式, 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可以说, 从建校开始, 素养教学就已经贯穿于英语学科教学的始终。

2006年天津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开展, 南开中学开始使用天津市统一教材———外研版英语教材。虽然教材固定了, 但教法和内容不定。受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南开中学的每位英语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且不拘泥于课本内容, 都会加入相关补充材料来丰富模块内容。尽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维和方法, 但是抓基础、清重点、促思维;努力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这两项原则是一致的。

抓基础、清重点是指通过解释、分析等方式扫清学生的词语、句法及语篇上的语言基础方面的障碍, 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话题内容, 南开中学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提取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能够凸显问题解决能力的子话题;合理安排每个子话题的顺序, 设计好呈现子话题的步骤, 通过提问、讨论、辩论、采访、情景剧等任务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努力创设符合模块内容的情境, 通过在特定情境中对学生身份的限定, 连贯地完成授课内容。例如, 外研版英语教材必修2中的每个模块都可以通过限定学生身份的情境教学来完成。Module 1Our Body and He althy Hab its, 假定学生身份——营养师;Module 2 No Drugs, 假定学生身份———吸毒的人;Module 3 Music, 假定学生身份———知名音乐家;Module 4 Fine Arts-Western, Chinese and Pop A rts, 假定学生身份———知名画家;Module 5 Ne ws原p ap ers and Magazines, 假设学生身份———记者;Module 6 Films and TV Programmes, 假定学生身份———电影明星等。对于人文性很强的模块话题, 如外研版英语教材选修6第2模块Fantasy Litera原ture和外研版英语教材选修7第3模块Lite rature, 教师播放与文学相关的电影片段, 或者印发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原文章节, 或者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 让他们课下自己完成小说写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简介、故事梗概的预习, 甚至在本模块正式开讲之前,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做一个相关内容的课前演讲, 锻炼他们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 教材外

英语学习离不开课外学习, 甚至可以说, 没有课外学习, 学生的英语学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鲁子问2016) 。英语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外, 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知识。下面简要介绍笔者所在学校在教材外开设的主要英语活动。

1. 课外阅读

南开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杜明环自2008年开始在其所教的学生中实施课外阅读实践, 每天要求学生课下阅读15~20分钟, 主动积累3个生词短语并写在积累本上, 由家长进行监督, 第二天上交阅读积累本。长此以往,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成效体现在:在一次高考英语题的测试中, 过半数的初三学生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虽然答题正确率不是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 但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期课外阅读积累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阅读则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自主选择书目、自主组成阅读小组、自主就书的内容讨论交换意见, 遇到问题及时向任课教师请教。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每隔一年举办一次英语读书月活动, 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参与该活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 4~6人一组, 每组在本月内共同读完规定主题的一本书, 书目自选, 同时写出一篇读后感, 并制作一份包含图片、文字的海报。英语组挑选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海报在教学楼内展出。活动结束, 以年级为单位评选出优秀小组, 并给予奖励。在小组合作阅读、读后感撰写、海报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合作沟通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有所提升。

2. 名著短剧改编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以及综合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 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王2015) 。名著短剧改编是愉悦学生心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大部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一些世界名著, 了解其故事内容。教师让他们将故事内容以短剧的形式呈现, 要求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在本班甚至本年级内挑选演员、准备各种道具,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演员则需要流利地背会各自的英文台词, 并熟悉他人台词, 控制好表情、情绪、语音、语调, 协调多方, 共同努力确保演出成功。

在排练的过程中免不了搞笑的场景, 学生在欢笑声中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在愉快的氛围下相互促进, 在一遍遍的台词背诵中, 将经典内化并形成素养。

3. 电影配音

电影配音一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英语活动, 甚至都盼望这一展示机会。学生自选电影, 根据需要选择组员、分配角色, 然后各自练习台词, 模仿人物的语气、语音、语调。一些技术娴熟的学生, 还会将影片进行消音处理, 只留背景音, 进行现场配音和夸张的表演, 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课间、午休等时间经常会看见几组学生在对台词。没有“演出”的学生也都摩拳擦掌, 期待自己表现机会的到来。每一组都期望超越上一组, 都希望得到全班学生的肯定。同时, 对于每一组练习配音的学生来说, 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用英语交流, 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透过电影, 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 熟悉了外国人的思维模式, 增进了对本族文化的认识。

4. 自编校园生活剧

如果说名著短剧改编和电影配音都是在“框架”下进行的, 那么自编校园生活剧则是完全摆脱束缚, 任凭学生自由发挥的英语活动形式。笔者所在学校每周都会有一组学生 (人数不限) 根据自己的喜好, 用英语自编、自导、自演一出校园生活剧, 主题自选, 或深刻, 或搞笑, 或无厘头, 用摄像机记录下来, 然后加上片头、字幕, 做成一个微电影。每周固定时间在英语课上给学生放映, 学生看得不亦乐乎, 并渐渐萌发对学习英语正面的、积极的态度。

5. 其他

此外, 美文背诵、英文歌曲翻唱、TED模仿秀等都是教师尝试过的有效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途径。学生还在校自发组建了英语口语社、美式辩论社、模拟联合国等英语社团, 并代表学校赴多地参加全国性的比赛, 取得了骄人战绩。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 锻炼了思维, 开阔了视野, 更重要的是, 他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辛涛2016)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 通过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国际社会一些国家的核心素养体系, 并总结了专家学者对于构建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建议, 探讨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文章结合天津市南开中学的教学实际, 讨论英语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努力。

摘要:综述国际社会一些国家的国民核心素养体系, 总结国内学者对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建议, 探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天津市南开中学教学实际, 从教材内和教材外两个方面讨论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所做的尝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篇3: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这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利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准确理解教材中字词含义,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字词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教材中词语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作文词汇;品读教材中的佳句,尽情抒发情感;学习教材中写作方法,学会合理地布局谋篇。

例如,高中生学习文言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经典名篇熟读成诵;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从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习惯,这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扩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外阅读的选择上,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该看什么书,学会理解和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从生活中引入“活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当我们翻开语文教科书时,会发现生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不竭源头。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用来反映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生活素材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语文不仅是要我们把课文里的文章背得多么熟练、记忆得多深刻,更重要的是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今天的语文课堂应变得开放、自主、和谐,让学生在愉快和合作中学习,在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感悟中培养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关注,学会联想,善于迁移。

让学生从教材中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情感、审美等,从而实现学生和课文作者的交汇、融合,甚至让学生走出文本,利用所学知识,去体验、解决社会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上语文课《窗》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小说“惩恶扬善”的主题后,在这堂课的结尾部分,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上,你上去扶吗?有的学生说要扶;有的说不能扶,担心被讹诈;有的说扶是要扶的,但是要有人作证。这个问题引起现场师生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使“惩恶扬善”的思想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引人入胜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终进入文本的深处,在感同身受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熏陶,这不就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的语文素养吗?

(四)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当下的一些语文教学环节的确存在一些低效、繁琐的问题,比如导入新课“冗长乏味”、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出示答案“理直气壮”、课外拓展“耗时太多”,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或效率不高,或预设太强,或虚假作秀。课堂教学环节的复杂繁冗,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负担的加重。这样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熟练的语言技能,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面貌,让学生轻松学习;简化低效、繁琐的教学环节,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和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话,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但也有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得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勾画批注法。圈点,是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理解的符号,在文章重点句子、词语等处做上记号。批注,即指对文章的评论、鉴赏、质疑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勾画批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影响终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2.朗读品悟法。语文教学的一切离不开读,朗读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会意、在读中品境、在读中析法、在读中体情、在读中悟理。

3.利用资源法。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这好比医生看病离不开医疗器械和药品等资源一样。语文课堂教学有哪些资源呢?课本、学生、教师这是三个基本的资源。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学就是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的有机对话。”此外,语文教学的资源还有多媒体、黑板、学案等。教育家鲍里奇认为,多样化教学是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行为之一,其方法为综合运用学习材料、设备、展现方式等,多样而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因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无疑应该综合运用学案、课件、板书等辅助教学手段,从而发挥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远不止以上方法。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思想,把这种思想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为中学生的升学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1-02

随着“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语文“核心素養”教学逐渐被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它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设置合理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读写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不高,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也比较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二年级(人教版)第一课《秋天的图画》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颜色的彩纸、胶带、木板、彩笔还有小刀,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出或者制作出自己眼中的秋画。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各种各样的秋天的图画,其中有“高粱图、小麦图、黄色的树林、丰收图”等,同学们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面展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秋天图画,接下来教师带着学生们的秋画来进行本课的学习,指导学生们在笔记本上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秋之景,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学习伙伴,创编出一个秋天的童话,升华本课的内容。这样的情境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兴趣,同时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

二、倡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参与课堂,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复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激发自己的联想能力。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一年级(人教版)《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由于课文的背景距离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在进行这一课之前,老师先给学生布置所要学习的内容:尽自己的能力去搜集有关毛泽东主席的小故事,上课给大家讲。并且自己预习课文内容,熟悉生字、生词。在上课时候,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学生:大家有谁知道毛泽东主席的什么故事吗?有谁和大家来分享一下吗?这时候,大家通过在课下的搜集与了解,争先恐后地回答,极大地带动了课堂氛围。之后教师总结这些小故事的共同点,分析毛主席的性格特征,来进行本课的学习,轻松地就完成本课的全部阅读学习。

三、组织小组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脑洞大开”

小组合作教学法一直被小学语文课堂所推崇,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小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倡的小组教学,即在小组合作中融入游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语文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第五课《中彩那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财富,修理厂,名牌,方式,拥挤,道德”等,同时分析课文的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并且体会主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学生们分组演绎“帮别人买彩票中奖”的游戏过程,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特点都演绎地淋漓尽致,并对各个小组的演绎进行评分。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们表演的结局是“由于彩票是自己买的,所以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第二个小组同学们的表演结局是“自己用钱买的,最起码应该是平分的”;第三个小组的结局是“做人还是诚实一点好,这钱咱不能拿。”小组游戏的形式提升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语文课堂中贯彻“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齐文辉.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研究[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篇5: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

关键词:农村语文;实践活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8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在农村语文教学活动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好地实践了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方法: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注重课本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课文内容的挖掘利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课堂上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以致于出现“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4.形成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扩展阅读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针对农村学生素养的参差不齐,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进行社会调查、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比如让他们写校园景色的作文,我鼓励他们去实地考察,仔细观察校园的一景一物,通过这次考察,学生生动地写出了校园在当季节的景色特点,而且有根有据地写出了其在观察中对校园景色的感悟。这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亦学会了合作及与人交往等多项语文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关于花的朗诵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花的色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

三、走进课改,培养评价能力

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6: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 姜海燕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G633.3

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能力评估的一个准则,因而教育对我们国家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的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更是令人堪忧。因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虽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大部分地区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然而但在偏远的农村中学中,新课改的实施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困难重重。要想让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能参与到新课改的实施中来,就必须对该问题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实施素质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近几年,在新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有较好的成效。而且,新课改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全面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正确掌握素质教育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开始也开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然而,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等多方面的阻碍因素,导致农村课程改革跟不上来。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农村地区教学设施条件差,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在农村中学中,大部分中学是没有图书馆、电脑等设备的,教室仍然是那种传统的教学课堂,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当低下。所以如果教师教学在得不到改进的话,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语文教学效果差,然后可能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达不到。

2.一般的农村教师大都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不太高

因为基本上都是本地的语文教师。而且这些农村语文教师在很多方面都与城里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很多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传统,对教学对学生教学要求也不太高。而且一些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也容易离开,导致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另外,教室的课堂教学手段没有创新,依旧采用那种强迫性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压力沉重,严重损害了学生心理健康。

3.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

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例如作业量大等,这些都将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要想促进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们就应该学会一些独特的教学手段,例如将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使校园文化氛围沉闷的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活起来。并且如果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就很提高语文教学的水。所以教师要学会适时地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能力,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改变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如果要想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室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要适时地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做到面向全体学,将教授学生单纯的知识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相结合,并且要善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如何改变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自主地为每堂课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并且可以在课前一一的给学生进行讲解,将学生要学的内容知识都一一地陈列出来,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施,要求达到操作方法详细简便从而实现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独特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独特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课堂上举行语文常识竞赛等一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但是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达到教学目的为依据,即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知识,必须要让学生能自己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还要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还要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吻合。所以,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灵活多地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高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

在新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作用很大,当然任务也会很重。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成效,就有必要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因此,教师如果像要达到那些高的要求,就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或者进一步参加培训等方法来提升自己,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同学们也参与进来,一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另外教室也可以参加一些教学能力的培训等,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随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4.使用现代化设施的教学手段

许多的学校早就已经开始了现代化设施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这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农村中学的教学设施还非常的薄弱,应该加强完善。像一些学校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越来越多的课程都依赖这些技术。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的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它还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使得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

当今社会要求人人都应该具备优良的素质素养,例如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等,也包含了语文方面的阅读理解及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就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发达的技术来搜寻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时在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0—130.

[2]邓金海.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分析[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上一篇:贯彻落实”十要十戒”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感动母亲节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