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2024-08-06

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共16篇)

篇1: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越西康虹医院

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在本院院长指导下,负责院内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管理,并接受凉山州书写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业务指导。

二、医务科在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协助下负责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三、贯彻执行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采供血“三统一”和加强临床输血管理的规定,贯彻执行我院输血管理制度。

四、每半年组织一次成份输血、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全员教育。并在医务科主持下对教育结果进行考核考试。

五、经常组织委员会定期不定期检查监督临床输血工作及输血科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六、每季度召开例会一次,研究工作。

篇2: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输血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二、在医院临床用血和血液的保管、领取、使用过程中行使管理、监督、检查

职能,实施规范管理。

三、负责审批血库制定的临床用血计划,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科学用血,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四、负责组织供应医院的临床用血,确保进血合法、安全和规范。

五、负责宣传和贯彻《献血法》,宣传献血的意义,普及献血的科学知识,开

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的教育。

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献血的法律、法规和指示,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

有关规定和制度。

七、负责制定本单位献血工作工作规划和用血计划。

八、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篇3: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的输血病例800例。该组患者中, 男560例, 女240例;年龄范围18~45岁, 平均年龄 (25.3±2.3) 岁。全部患者均符合输血指征, 输血申请单填写完整、规范, 达到输血标准[1]。

1.2 选用的试剂、仪器

血常规检查采用Sysmex生产的XE-5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采用法国生产的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APPT) 进行检测。所有试剂均为仪器厂家提供的配套试剂, 各个项目检测前均完成了室内质控检测, 质评效果全部位于优秀范畴。

1.3 方法

对红细胞、血浆类等进行疗效评价, 然后综合这几种小指标的疗效评价, 对内外科量化分析管理前后的总的效果进行对比。以输血申请单、申请血液品种及使用时间为依据, 对病例进行分类、排序, 可分为红细胞类 (含全血) 、血浆类 (含冷沉淀) 、血小板类。同时, 再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依据对本次实验的输血效果评价分析程序进行制定, 并根据输血品种不同进行相应的疗效评定[2]。

1.3.1 血小板类的疗效评价

输注后1 h与24 h,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 比较输血前后的血小板 (PLT) 计数。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的判断:临床表现得到改善、止血效果良好或显著;血小板计数升高程度则是评价其疗效的参考依据[3]。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有效的判断:以输注1 h与24 h的血小板计数为参考依据。若输注后1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但24 h的血小板计数则出现急剧下降, 说明血小板被消耗或破坏, 输注无效;血小板计数升高指数用CCI表示, 血小板回收率用PPR表示, 若输注后1 h CCI>10, 则表示输注有效;若输注后24 h CCI>7.5, 输注有效;输注1 h PPR低于30%或24 h PPR低于20%, 血小板输注大多无效[4]。

1.3.2 血浆类的疗效评价

输注后24 h, 对患者进行凝血四项检查, 比较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时间 (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的变化情况[5]。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主要是为了补充凝血因子, 进而起到止血作用。血浆输注有效的判断:临床表现及凝血全套时间均得到有效改善, 凝血酶原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正常对照值1.5倍[6]。除了可以治疗甲型血友病及血管性血友病外, 新鲜冰冻血浆还可作为纤维蛋白原的补充源。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浓度<2~4 g/L, 在受到多种原因影响而发生凝血障碍时, 尤其是纤溶, 纤维蛋白原浓度如果<1 g/L, 应立即输注8~10单位的冷沉淀, 即可补充2 g左右的纤维蛋白。

1.3.3 红细胞类的疗效评价

输注后72 h内,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 对比其输血前后血红蛋白 (Hb) 浓度及红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从理论上讲, 1U (即200 m L) 全血或红细胞制品, 输注给血容量为4 L的患者, 输入的红细胞中, 约20%滞留于肝脾组织, 剩下部分则全部进入到循环血液, 此时患者血红蛋白则大约升高5 g/L (即20 g/L) [7]。

1.4 统计评价

对病历中输血后在有效时间内的实验检查结果和输血有效理论值进行对比, 判断两者是否相符。若符合, 则表示输血有效, 反之则无效。对于不符合者, 既要做好记录, 也要及时告知临床主管医生, 并进一步了解其症状有无改善, 若有改善, 则表示输血有效;改善不明显或无任何改善, 则表示无效[8]。对该次实验中的无效分数进行统计, 并和临床共同分析无效原因, 并对各临床科室与医务人员输血效果有效率进行记录、统计、分析, 将全部报告上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内外科系统输血疗效评价统计情况

在该次研究中, 输血前共800例病例具备输血指征, 370例为内科病例, 约占46.3%;430例外科病例, 约占53.8%。实行量化分析管理后, 内外科的输血疗效均较之前有了显著变化, 见表1。

2.2 量化分析管理前后的效果对比

实行输血疗效评价后, 470例输血病例中, 仅有55例无效输注, 约占11.7%, 与实行前比较, 输注有效率上升了15.6%, 见表2。

注:与执行评价管理前比较, P<0.05。

3 讨论

现阶段, 临床还无法确保血液绝对安全, 而国际上对临床输血适应证标准引入日趋严格。卫生部已于2012年8月1日废止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 故各医疗机构也逐步推行成分用血, 减少全血不规范使用事件。之后,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提高了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与监督管理的要求。鉴于此, 该院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的审核更加严格, 严把输血指征关, 并在院内全面实施了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等措施, 以促进输血管理的有效性。

从表1可看出, 实行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管理后, 内科输注有效率高达86.3%, 较之前的73.3%提高了13%;外科输注有效率高达90.0%, 较之前的72.2%提高了17.8%;总输注率有效率为88.3%, 较之前的72.7%提高了15.6%。综合来看, 实行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管理后, 对提高输血输注有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曾有报道[8]指出, 对医院内外科输血情况进行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管理后, 内科输注有效率可高达85.2%, 外科输注有效率可达86.3%, 总输注有效率可高达85.4%。该次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无异, 甚至各个指标均略优于文献观点, 这不排除与该次选取病例数量有关。由此可见, 在医院建立可行性高、考核方便的输血疗效评价机制, 能够促进临床输血的科学化管理, 提高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在表1中, 不管是评价管理前或评价管理后, 内外科室系统间的输注有效率基本相差不大, 但我院还是与各临床医生进行了沟通, 对输注无效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发现, 内科系统无效输注的原因主要是长期输血者的家人未进行检查或反复输血, 导致迟发型溶血反应与免疫因素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外科系统主要是由于病人出院或急诊用血等, 未能及时送检相关的检查项目, 也未能按时进行疗效评价。为此, 该院定期统计与分析各科室输血疗效评价, 并及时上报统计分析结果给输血管理部门, 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 大大提高了输血监管部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临床合理用血是为了使真正需要输血的病人得到血液供给。在输注与治疗期间, 必须及时对相应指标进行检测。在输血管理中采用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的方法, 能够提高临床合理用血的有效率, 对临床输血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原, 周卫东, 潘明亮, 等.输血疗效评价量化分析在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3, 26 (8) :167.

[2]张普山, 叶汉深, 钟彩霞.全程管理的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 (7) :677-678.

[3]谭斌, 工立新, 张雄石, 等.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加强输血科管理[J].华西医学, 2010, 25 (7) :1352-1354.

[4]陈兴智, 许建荣.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及输血资质评审现状与对策[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 26 (10) :735-737.

[5]李喜莹, 赵维齐, 赵国华.完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北京医学, 2010, 32 (8) :684-685.

[6]孙定河.3460例临床用血的科学合理性分析.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4) :405.

[7]舒象武, 李碧娟.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0, 12 (2) :183-185.

篇4: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关键词】输血;管理;疗效评估;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44-01

困擾输血界的问题主要是血制品的持续短缺,为满足临床正常用血,除了加大无偿献血的招募以外,合理的应用现有的血液资源,将有限的、宝贵的血液用在急需的患者身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用血涉及科室和环节较多,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滥用血制品和给血错误依然存在。各级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加强输血科规范管理,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对宝贵的血液资源进行全程控制,我院输血科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临床输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有效输血的评价上进行了一些尝试行的运作,现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对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输血知识

输血科既是临床用血的执行科室也是临床用血的监督科室。现在我们不仅仅是测测血型、做做交叉、发发血的检验科血库,我们还肩负着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职责。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它的使用适应症非常有限,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广泛存在滥用的情况[1]。输血工作犹如“双刃剑”,力求“趋其利,避其害”,输血科应该定期对临床提出的问题,例如血液质量、成分血适应范围、不良反应的确认和处理、新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收集,提交到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并找到较适宜的解决方案,至少每年进行一全院用血科室医生培训,若有条件可以邀请当地临床采供血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临床成分血使用范围的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解决临床医生的困惑,提高全院临床用血理论的整体水平,为合理有效的临床输血工作提供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加强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联系。

二、严格把握输血指针,积极与临床用血科室沟通,合理选择血液制品输注

临床医生对合理用血、安全用血重视不够,对输血适应证掌握不严格,“人情血”、“安慰血”过多,自体输血很少,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机会[2]。如何有针对性的掌握输血适应症,将临床输血分为内科输血和外科输血两大类,特别是对内科慢性失血的处理,内科慢性贫血患者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患者已通过代偿能够耐受血红蛋白(Hb)的降低,慢性贫血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针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需输全血,因为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降低或已丧失功能。Hb及红细胞比容(HCT)的高低不是决定是否需要输血指标,而最好的指标是临床症状无明显症状者暂不输血,慢性贫血患者针对病因治疗比输血更重要。输血科医师同时要起到指导临床外科医师合理用血的作用,对每例拟输血患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对出血量<800 ml,不必输血。对需要输血的患者麻醉科需向输血科提供出血量,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含量及血小板数量、凝血系列指标等,将其基本参数列入到整体输血方案中。出血量在800~1500ml输注红细胞即可,出血量1500~2000ml, 增加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出血量>2000ml再增加冷沉淀。出血首先考虑的是怎么利用血液成份去止血,有止血功能的血液成份有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

三、输注血液制品后疗效的评估

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血液输注疗效进行评价。对于输注红细胞得患者在24小时内对其进行输血疗效进行评估,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期望血红蛋白值=输注红细胞单位数*每单位红细胞血红蛋白总量/血容量-输注前血红蛋白值)计算出期望血红蛋白值,与输注后实际测量血红蛋白值之间的比较、评价;对于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输注后1小时或12小时对其PPR进行评价:PPR=(输注后血小板数-输注前血小板数)*血容量/(输入血小板总数*2/3)[4]。对所有的疗效评估进行记录,对符合输血目的达到输血效果的输血过程进行关闭,对疗效欠佳的输血与临床医生联系共同查找原因,努力做到每一次输血合理有效。但由于个体差异,医生对输血指针的把握差异导致临床输血疗效评估工作开展较为困难。

四、通过血液信息管理系统与电子文档对一次输注全过程进行管理

让信息化全程参与临床输血管理,对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又快又准,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行为,促进了输血行业健康持续发展[5]。一套系统、完善、规范和准确的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将为临床输血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证。对每一份临床用血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满足规范的用血流程:从临床用血申请、临床用血指针评估、临床输血全程控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临床用血疗效评估等。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完成输血各环节的记录,月底对其总结分析,对临床输血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从而持续改进临床输血工作。

输血是治疗疾病、抢救生命的一种有效手段,抢救和防止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输血事业日益发展和输血实践技术不断更新,传统输血观念、意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临床输血已由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由原来单纯支持治疗到安全、合理、科有效。输血科的作用已不再是传统的仓储(收血、放)功能,还担负指导临床科学规范、合理用血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8.

[2]刘志军,谭东云,饶荣.基层医院血浆不合理输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2011,31(11):518-519.

[3]王彦.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方法:踝肱压指数[J].重庆医学,2004,12(2):125-127.

[4]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

篇5: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相关制度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2、输血管理办公室职责

3、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4、主管院长输血管理职责

5、输血科岗位职责

6、医院成份输血考核办法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科学用血。

2、指导、督促、检查临床科室及输血科的输血工作。

3、审查临床用血计划并监督实施。

4、组织制定输血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5、调查、处理不良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性疾病。

6、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每年不少于2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输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和裁决临床用血的不同意见及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的认定、惩罚。

7、宣传《献血法》,普及献血的科学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教育。

8、负责对全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

9、负责对开展的输血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新设备 1

进行论证。

10、负责制定医院输血工作计划和用血计划。

11、负责其它有关医院输血管理方面的事宜。

输血管理办公室职责

1、在医院领导和输血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督促开展自身输血。

3、负责组织供应医院临床的用血,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安全。

4、指导、检查、监督临床用血,对输血重点科室重点监测、考核。督促、检查输血科的输血工作,使之不断规范化。

5、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的会诊工作,特别是疑难输血会诊、需要大量用血手术的术前讨论,提出最佳输血方案,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安全可靠应用血液制品。

6、负责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输血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检查和指导各相关科室有关输血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

7、负责对医院输血的安全形势进行分析、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指导实施。

8、负责组织医院输血委员会例会。

9、负责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制定医院输血管

理相关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10、调查处理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性疾病。

11、负责与吉林市中心血站联系协调工作。

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促进、完善医院临床输血的发展和管理。

2、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院内输血知识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输血及输血管理水平。

3、监督、指导临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

4、积极推广临床输血新技术、新材料、新业务。

5、积极参与医院疑难、大量输血的指导与协调。

6、积极协调相关科室用血,调剂血源,减少因血液及其制品的过期造成浪费。

7、组织鉴定输血相关医疗纠纷(溶血反应、输血感染性疾病等)。

主管院长输血管理职责

1、负责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的实施、督查、领导。

2、检查、指导全院输血工作的实施。

3、对输血技术、新疗法和业务培训随时监督和管理。

4、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院会议,听取汇报和总结。

输血科岗位职责

1、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接受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2、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并按计划领取所需全血、成分血。

3、做好各血液成分的运输、贮存和质量观察。

4、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5、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认真执行各项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安全。

7、认真做好输血前免疫学检查和消毒隔离工作,严防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8、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做好临床输血会诊。

9、指导临床合理、科学用血,推广成分输血。

10、宣传和推广输血新技术,如成分输血、自身输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11、负责输血医学的科研与教学。

12、保存临床输血有关资料。

医院成份输血考核办法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针对医疗实际需要积极推行血液成份输血;医疗机构临床成份输血比例,应当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各临床科室成份输血及输血符合率的考核,具体考核工作由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负责,输血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成份输血指导。

3、输血科负责临床使用全血、成分血的审核和发放。

4、输血科每制定临床输血计划、临床成分输血目标,每月、每季度、每年对临床各科室和全院成分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5、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输血工作会议,按科室随机抽取有输血史的病人病历50份,对成份输血情况及输血符合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及时回馈给临床科室,对血液制品使用不当的临床科室提出指导性建议。

6、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成分输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计入科室和个人考评。

7、开展成份输血的教育和培训,每年组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医生法规知晓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医生对成份输血指征、各种成份血的作用和适应症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计入医务人员考评。

8、输血科应积极推广特殊成份血的使用(如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等),开展成份输血的科学研究。

篇6: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在院长或业务副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医院开展输血工作的管理、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预防和控制血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输血安全。

二、制定院内各种血液成份与安全输血的医疗政策。

三、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监督本院输血业务工作、输血技术操作规范的执行,积极推广成分输血、自身输血等输血新技术、新理念,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四、分析、评估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后传染病发生原因;定期组织分析、评估特殊输血病例或不合理输血病例;组织专家对重大输血差错、事故进行鉴定,并向医院提交总结性报告和结论

五、加强血库与临床各科的联系,处理、协调临床与输血工作之间的各种问题。

六、掌握医院血液使用情况,每3个月召开一次会议,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篇7: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

一、健全管理机制。医院成立了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输血工作会议。建立了院内输血相关制度、流程,并对输血制度流程进行了培训。编写了《临床输血制度汇编》,加强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医护人员人手一册,方便学习、查阅。

二、强化病历质控。每月随机抽取终末输血病历,针对输血医学文书各项进行检查,包括输血前检查、输血同意书、病程记录、输血适应症等指标。每季度汇总发布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简报一份,对全院季度用血情况进行通报。

三、加强输血培训。针对医师、护理、新入院职工,每年至少组织1-2次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内容涉及合理用血、法律法规等内容,保证用血安全。四、实现信息化管理。引进了院内输血管理系统,实现血液的出入库管理、输血医嘱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查、费用管理、血液库存预警等多项功能的信息化管理,规范了临床用血,保证了输血安全;引进了冷链管理系统;为手术室配备了自体血回收机,为每个临床科室配备了取血专用箱,上半年自体血回收达到89例,大大减少了异体用血量。

篇8: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篇9:输血管理委员会文件及制度、职责

遵县阳〔2015〕5号

关于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工作实际情况,现就我院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做如下公布:

主任委员: **** 医院院长 副主任委员 **** 副院长

委 员: ***** ***** ***** ***** ***** ***** ***** ***** ***** *****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输血科。办公室主任: *****

附1: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附2: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附3: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医院

二〇一五年四月一日

附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委员会工作制度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在委员会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每季度举行一次,由委员会主任负责主持,输血科负责召集并做好会议记录,并负责准备会议资料。委员会会议须有2/3以上人员参加为有效。

3、委员会的决议、决定报院长或院办公会同意后生效。

(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制度

(1)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严格执行国家在输血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不断提高医院输血管理水平。

(3)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总结本季度的输血工作,并将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及时反馈输血科和各临床科室。

(4)医务科和输血科负责执行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

附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一、在院长或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院长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二、输血科为具体负责临床用血管理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临床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三、认真贯彻临床输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我院临床输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四、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五、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进行教育培训。

六、分析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

七、临床用血科室主任为临床用血管理责任人,有义务对科室临床用血安全进行培训、指导,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

附3: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1、办公室接受院长、主管院长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全院临床输血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

2、负责组织召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会议,并做好记录。定期组织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输血情况,对临床输血质量进行评价、总结、公示,提出整改意见和处罚措施,对持续改进情况进行持续追踪,不断提高临床用血水平。

3、每季度对临床用血科室和输血科执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抽查临床输血病历,对输血病历质量和医生掌握输血适应症情况,对不合理用血原因进行分析。

篇10: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2013年来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每季度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本院所涉及用血、输血、献血等方面的相关技术准则和有关规定进行了学习。完善了会议制度,强化输血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临床用血制度,管理制度和程序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对临床各种用血、输血申请单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和修改。对输血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或输血数天后发生的迟发性反应性溶血如何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对各种输血后反应登记、报告、调查处理也建立了相关制度,明确输血委员会的责任。

虽然一年来我院没有输血人员,但仍然要按规定进行必要的预案处理办法。

篇11: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2011年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年终工作总结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输血治疗更是一个专业性强、具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措施。由于目前病毒“窗口期”的存在、检测技术的局限,以及新病毒的出现和未知病毒的存在,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还不能完全杜绝。因此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输血治疗更是一个专业性强、具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措施。由于目前病毒“窗口期”的存在、检测技术的局限,以及新病毒的出现和未知病毒的存在,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还不能完全杜绝。因此,即便是经过严格程序检验合格的血液,也可能会存在着病毒感染的风险和几率。此外,输血还可能出现过敏、溶血、发热、血小板输注无效、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不良反应。2011年我们为了规范临床输血医疗行为,将输血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安全,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了医院临床输血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主任,医务科科长,检验科科长及有关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的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按照《广元市产科急救用血管理规定》,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分和血

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

二、加强了医务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

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熟悉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医生应对相关的法规有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科学、合理和安全输血。如果对输血相关法律和输血规范不了解,可能会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所以我们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同时,我院还先后派出3批8人,参加了由省卫生厅组织《临床采供血机构专业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有目前与输血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与提高输血安全有关的新技术。

三、加强了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不定期检查各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和血样标本留取是否规范;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合乎输血指征,用血量是否经审批、签字后发出;检查月报、年报等统计报表,宏观掌握节约用血及合理、科学用血情况;抽查各临床科室上交的经输血治疗病例的病历,检查有无“输血同意书”并作好记录。

四、监督了输血科的日常业务工作,促进输血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随着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成份输血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与提高输血安全有关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有效地

篇12:输血标本的质量管理

一、输血标本的采集

正确识别患者是保证患者输血安全的关键,护士使用标本采集执行卡,采集标本时有相应记录。内容包括:采集时间、采集过程顺利与否、护士签名、患者或其家属签名。采集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采集标本。采集时用负压采血管(不抗凝管)抽取患者静脉血3~5毫升。采集护士要有采血资格,采血时要严格消毒,熟练穿刺,避免溶血,然后在试管上做好相应的标记,如患者姓名、科室、住院号、床号等,并将试管上数字编号副联贴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建立输血标本送检记录本,内容包括:送检时间、送检护士签名等,做到有记录有签名。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3]。笔者认为,在采集输血标本时,护士和患者(或其家属)双方签字确认血样的正确性,能减少人为的失误,改善输血安全。

二、输血标本的交接

在输血标本采集结束后,送检护士检查核对无误后送交输血科(血库),输血科(血库)标本接收人员应认真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填写是否完整,并认真核对输血标本(试管)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信息是否一致,观察输血标本容器是否破损、标本量能否满足输血检验的需要,经双方确认无误后在输血标本接收登记本上登记,内容包括:送检日期、时间(精确到分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标本外观、送检者签名、接收者签名。

三、输血标本的检测

输血科(血库)收到标本后,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置于37摄氏度水浴箱15分钟后待血块收缩后离心。观察标本是否有溶血、严重脂血等,如标本不合格应通知护士重新采集,避免影响试验结果,并在输血科(血库)不合格标本登记本上记录,内容包括:送检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送检者、通知重新采集标本的时间、接收通知者姓名、通知者签名等;还应注意受血者配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4],否则应重新抽血。

四、输血标本的存放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标本应保存在2~6摄氏度冰箱一周,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4]。标本应分类、分日期放置,并且有相应的记录。

虽然输血差错的发生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将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尽管输血差错仅发生在个别人身上,但其后果严重、影响较大,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输血标本应从护士抽血开始到送达输血科(血库)核对无误结束,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输血科(血库)对输血标本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是实验室输血检验的关键,是安全输血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对输血标本的采集、交接、检测、保存这4个环节的全面质量控制,对保证输血安全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Robert short,李伟.缺乏核对使床旁输血存在危险[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5:271.

[2] 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3] 王忱.浅析输血医疗纠纷的几种原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2,4:232-233.

篇13: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为了规范临床输血的管理,加强临床用血指导,使医疗用血更安全、更科学,更合理。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第五条规定,特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结合我院临床工作实际及人员变更情况,改选组织机构成员,重新修订相关制度,现公布如下:

一、组织机构 输血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郭明山

员:张升红

方维娜

魏翔

刘永涛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输血质量管理小组和输血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输血科,负责日常工作。

二、相关制度

根据《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要求,重新修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等制度详见附件。附件: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2、输血管理办公室职责

3、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4、主管院长输血管理职责

5、输血科岗位职责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日

附件1: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科学用血。

2、指导、督促、检查临床科室及输血科的输血工作。

3、审查临床用血计划并监督实施。

4、组织制定输血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5、调查、处理不良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性疾病。

6、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每年不少于2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输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和裁决临床用血的不同意见及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的认定、惩罚。

7、宣传《献血法》,普及献血的科学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教育。

8、负责对全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

9、负责对开展的输血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新设备进行论证。

10、负责制定医院输血工作计划和用血计划。

11、负责其它有关医院输血管理方面的事宜。

附件2:

输血管理办公室职责

1、在医院领导和输血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督促开展自身输血。

3、负责组织供应医院临床的用血,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安全。

4、指导、检查、监督临床用血,对输血重点科室重点监测、考核。督促、检查输血科的输血工作,使之不断规范化。

5、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的会诊工作,特别是疑难输血会诊、需要大量用血手术的术前讨论,提出最佳输血方案,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安全可靠应用血液制品。

6、负责对医院相关人员进行输血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检查和指导各相关科室有关输血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

7、负责对医院输血的安全形势进行分析、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指导实施。

8、负责组织医院输血委员会例会。

9、负责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制定医院输血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10、调查处理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性疾病。

11、负责与吉林市中心血站联系协调工作。附件3:

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促进、完善医院临床输血的发展和管理。

2、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院内输血知识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输血及输血管理水平。

3、监督、指导临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

4、积极推广临床输血新技术、新材料、新业务。

5、积极参与医院疑难、大量输血的指导与协调。

6、积极协调相关科室用血,调剂血源,减少因血液及其制品的过期造成浪费。

7、组织鉴定输血相关医疗纠纷(溶血反应、输血感染性疾病等)。

附件4:

主管院长输血管理职责

1、负责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计划的实施、督查、领导。

2、检查、指导全院输血工作的实施。

3、对输血技术、新疗法和业务培训随时监督和管理。

4、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院会议,听取汇报和总结。

附件5:

输血科岗位职责

1、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接受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2、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并按计划领取所需全血、成分血。

3、做好各血液成分的运输、贮存和质量观察。

4、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5、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认真执行各项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安全。

7、认真做好输血前免疫学检查和消毒隔离工作,严防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8、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做好临床输血会诊。

9、指导临床合理、科学用血,推广成分输血。

10、宣传和推广输血新技术,如成分输血、自身输血、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11、负责输血医学的科研与教学。

12、保存临床输血有关资料。

会议记录:

2011年4月6日下午,在4楼小会议室召开了我院2011年第一季度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由郭明山院长主持,全体委员会成员及输血科人员参会。

1、会议首先由检验科张升红对2011年第一季度输血工作进行总结:1)输血指征把握不明确。2)输血申请单填写潦草。3)血袋及输血不良反应卡返还不及时。4)输血前检查项目不完善。

2、护理部: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对于减少输血并发症、减少血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降低死亡率、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加强医护人员输血指征的培训。

3、外科:外科输血指征的严格把握,必须对每位手术患者的失血情况和体内血容量情况作出比较准确、全面的评估。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

3、医务科:为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去年我院已成立了输血管理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完善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临床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协调处理临床输血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了临床输血安全,3月4日已印发《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临床紧急用血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输血管理制度》附《临床输血指征》。希望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

4、质控科:合理安全用血,必须加强了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不定期检查各临床科室“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和血样标本留取是否规范;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合乎输血指征,用血量是否经审批、签字后发出; 检查月报、年报等统计报表,宏观掌握节约用血及合理、科学用血情况; 抽查各临床科室上交的经输血治疗病例的病历,检查有无“输血同意书”并作好记录。

篇14:2012年输血管理委员会

各科室:

根据卫生部(1996)06号文件精神和自治区卫生厅(2000)57号《关于加强医院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于2005年1月19日成立了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卫生部(2012)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现将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重新调整如下:

主任:(院长、)

副主任:(业务副院长、)

(医务科主任、)

(检验科主任、)

成员:

(护理部主任、)

(院感办主任、)

(妇产科主治医师)

(骨科主治医师)

(消化主治医师)

(麻醉科主治医师)

(检验师)

办公室设在检验科,主要负责人

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1、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

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

3、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

高临床合理用水平;

4、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

5、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6.举办输血知识讲座及新业务新技术学习班;

7.协调输血科与相关科室有关工作事宜;

8.组织专家对重大输血差错、事故进行鉴定,并向医院提交总结性报告和结论;

篇15: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质控方案

为监督血液安全,加强对医院医疗临床血液质量管理,有效地保障患者权益。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为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以培训教育为抓手,加强对临床医生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合理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做好血液开源节流工作。

二、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和血浆储存和运输的系统,以安全的方法维持血液及成份制品的各项功能。不仅领取血液的人员资质要到位,而且领取血液的设备也必须符合冷链要求;为保证血液安全,推广血液冷链设备的使用,要配合县献血办做好本单位血液冷链的自查的迎查工作。

三、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要求,督促建立规范的用血制度,并做好年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考核检查工作。

四、要加强输血科的建设。

加快输血科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加大硬件投入、加快人才培养,鼓励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障技术。

五、严格落实输血科工作人员备案制度。

要严格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文件精神,建立健全输血科工作人员备案制度,尤其是对新参加血库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培训,落实备案,严格管理。

六、利用网络和刊物加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医院橱窗、宣传栏等阵地,宣传临床用血的政策、信息;大力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好处。积极宣传动员家庭互助和社会援助献血,使献血无损健康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黄骅市人民医院

篇16:加强医院输血科建设管理探讨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广西钦州535000)【摘要】作为新兴的、涉及多科学的综合性输血科,日益成为了全国各医院建设中重要部门的组成部分。临床用血由单一的输全血模式发展到输成分血多种模式,如何有效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防范输血纠纷等问题规范管理,日益重要。如何把输血科建设好,确保输血工作的质量,推动输血工作快速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雙丰收,是摆在输血工作人员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关键词】输血科;建设管理;医院【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04-01 输血是医院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输血科是医院综合性科室,是医院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输血医学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加强输血科的管理和建设,我院输血科严格执行省综合医院管理评审标准,规范输血科建设。20世纪90年代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1]。但截止到目前,输血科建设进展仍缓慢,与卫生部的要求不相适应。医院输血科或血库现状如下:1、大多数医院未设置独立的输血科或者血库。2、人员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绝大多数医院的血库设在检验科内,有的有1~2名专职人员,有的直接由检验科技术人员兼职血库工作,即使有专职人员的多为因年长体弱从其他岗位调整从事血库工作的护理或其他技术人员,临床或输血技术水平偏低[2]。3、房屋不足,设备简陋。绝大部分医院血库没有专用房屋,储血设备也很简陋,有的医院没有专用储血冰箱,甚至使用家用冰箱储血。4、临床用血不规范 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如何做好输血科全面的质量管理,以适应新形式下的输血工作的变化,本文就这几年参与输血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一、重视输血科基本建设。随着医院业务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输血科要由单纯发血,配血的功能向具有诊断,治疗功能的科室转变。因此,必须建立独立的输血科,确保贮存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并承担临床用血技术指导和实施。要重视仪器设备的配备,如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保存箱,血浆快速解冻箱,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等,使其人员,设备的配备与功能相适应。二、严格输血执行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现代输血管理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目的”是否明确;而且,也取决于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有效。质量工作是输血工作的灵魂,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则。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不仅是质量的理论,其本身内在思想、概念和一整套管理技术必将成为输血事业发展的带动性力量。我院输血科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室质量手册,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具体如下:1、实验室标准化,包括技术人员应该是接受过输血专业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合格的检验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并有专业技术职称;科室要有符合输血专业试验的要求的设备,如血库专用离心机、血库专用冰箱、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等;试剂必须使用国家指定厂家生产的经“批批检”产品;输血工作人员都应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关检查、七查七对制度;科室实施计算机管理等。2、输血科依据输血科不同岗位和工作特点,制定《输血科各岗位工作职责实施细则》、《输血科设备管理制度》、《特殊事件记录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工作职责、仪器管理等责任到人,做到“一切行为有依据,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可溯源。”使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使环节质量有了可靠保证。3、为了确保输血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输血问题,输血科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与检查、输血后效果的考核和观察,还要定期检查血液和血成分的质量等。4、完善输血相关文书和输血相关检测,避免法律纠纷。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为此输血科制定了各种协议书,如《输血协议书》、《自身输血协议书》、《血液成份单采协议书》、《血浆置换协议书》等以明确责任。另外,血液传播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重大医学问题,调查表明由于无偿献血的推广,献血者素质的提高,受血者输血前五项检查(HBSg、HCV抗体、HIV抗体、TP抗体、ALT)的总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偿献血者。因此,输血科要开展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医务人员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为医患双方自我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注重业务技术建设与管理。输血科(血库)业务技术管理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应用,实现信息共享、规则共享、经验共享。通过操作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减少输血科(血库)工作强度与差错。首先医院输血科(血库)收发血、储血冰箱温度与与异常报警记录等不能停留在简单“手工小作坊”状态,应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实施电脑化管理,可根据国家或(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随时进行信息资料储存与查询等。其次,可进行“电子交叉配血”工作,也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献血员与病员的资料(包括:一般性资料、红细胞血型与抗体筛查等资料)进行计算机信息配对性核对等。另外,也可开发临床输血条形码保障系统,就是唯一的辨认号码( ID) 被贴在病人手带、交叉血样管、交叉配血相符的血袋上,输血时使用电脑对护士、病人、交叉血样及血液制品的ID 扫描,若与电脑里的资料相符则能实施输血,否则会出现报警提示防止输血差错与事故。医院输血科(血库)必须高度重视业务技术创新,寻找学科发展和进步的新的支撑点,营造“拳头产品”,创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优势项目,提高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但同时也随之带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现成的标准、规范,缺少制度的约束,甚至没有法规的限制。因此,需要医院输血科(血库)管理者具有较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变协调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求得输血科(血库)业务技术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最后医院输血科(血库)也必须高度重视计量与质控工作,保证科室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性能符合国家颁布的标准;保证输血前检测过程的标准化与正确性。四、加快输血人才培养,提高输血人员业务素质。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医学已发展成为涉及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加强输血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输血科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前提。1、通过举办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新技术新业务培训班,各种学术交流会,聘请专家指导,选送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输血技术人员水平.积极参与临床治疗,指导临床用血,保证输血工作质量。2、开展输血法律法规的全员培训,强化依法用血观念和科学用血意识。3、人员培训与考核相结合,每年定期考核,考核成绩列入个人技术档案,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条件之一。五、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实现科学,合理用血。医院要将临床合理用血尤其是成分输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医院应成立临床用血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教育。制定用血审批制度,严格输血适应证,坚决杜绝输“人情血”,“安慰血”,积极实施成分输血,将合理科学用血作为医院,科室工作质量考核内容之一。六、积极防范临床输血纠纷。著名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循环(PDCA 循环)中即强调积极处理的重要性,如不处理,一切都成为徒劳[3]。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熟识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仔细书写用血申请单;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填写反应回报卡,掌握输血反应的第一手资料,做好输血反应的相关实验;积极开展了自身输血,既可降低输血反应的概率,也可减少医疗费用;拓展ABO溶血的孕妇产检和卡式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凝聚胺配血法等项目,可有效降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总之,输血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输血科也是一个新兴的科室。如何把输血科建设好,需要全体输血技术人员更多的探索。相信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科一定会越来越壮大,成为医院诊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1999[2]刘振北,刘凯.22家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48.[3]张凌云,李英兰,单信芝. 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 齐鲁医学杂志, 2008,20(2):174.

上一篇:四年级教师工作总结:数学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主题班会教案感恩与你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