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2024-08-13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通用8篇)

篇1: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给新时期部队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财务管理在部队整体工作中正在逐步的处于一个特殊的重要地位, 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后勤保障工作和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消防部队职能的拓展和抢险救援任务的日益繁重,消防装备经费和各种事业经费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但是我国的生产力不高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消防部队,上级拨付的各项经费都非常有限,如何作好财务管理工作发挥现有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作好后勤保障工作,对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消防部队能圆满完成的防火灭火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试从自己财务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消防部队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管理能力偏弱制约了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

1、理财意识差。一是基层单位领导管财观念相对落后, 对财务知识知之不多, 只注重经费来源数量, 而忽视经费使用上的质量, 经费使用效性不高;对财务工作停留在收与付的肤浅认识上, 忽视财务工作的控制、预测作用, 不能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决策。二是基层单位领导作为基层“当家理财”的军政主官,对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后勤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好坏与主官关系不大,与自己的成长进步挂不上钩,干好干坏一个样,往往产生惰性思想,从而忽视了对财务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没从根本上把“当家”与“理财”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某些主官个人主义强烈,没有把后勤财务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重大经费开支不经党委会讨论,支部记录本上找不到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不管经费的来源和用途,也不管上级有什么规定,任意开支,甚至挥霍浪费,结果富的花穷,穷的花光,为官一任,负债一方。

2、“当家人”不懂帐不会管帐。主官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未经过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底子薄,业务素质低,理财能力弱,缺乏起码的财务管理知识,在当家理财中凭主观想象办事,以自我感觉判断对与错,对财务管理起不到正确的领导监督作用;造成财务开支无计划,开支手续不建全,标准制度不熟悉,错账差款、多报漏领现象不能及时察觉,工作被动应付。

3、“当家人”的经济纪律淡薄。一些部队主管财经法规意识淡薄,有的用伙食费吃喝,有的直接或间接私分公务,有的报销假发票,有的只见购物发票不见事物,给单位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1、财务人员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一是基层财务人员一部分来自院校毕业学员,他们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欠缺,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能力与学历没有同步提高。二是有些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大多数不是专业学校毕业, 基本都是半路出家的人员担任, 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只是总队或支队每年业务培训进行学习,既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理论功底较弱, 标准制度不熟悉,经费开支范围不清楚,账目处理只会 “照葫芦画瓢”经常出现记账不及时、结账不平、错帐更正方法不正确等。有的财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只注重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 不注重对经费使用的分析和预测, 不能对领导的科学管财起到帮助作用, 存在“ 不会管”“、不善管”、“ 不敢管”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应有作用。三是财务人员不稳定, 出现断层现象。这些人员经常调整, 常常是今天培训明天走, 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四是基层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只重资金, 忽视对资产的认识和管理, 经费使用上没有长远规划, 没有对资产合理调配使用, 造成重复投资、重复浪费, 无法发挥经费的最佳效益。

2、财务人员敬业精神不强不愿管。一是部队上下级之间区分明显,有些财务人员对单位军政主管的错误做法不敢作出坚决的抵制存在为命侍从的现象。二是有些财务人员怕得罪人对一些损害战友个人利益的正确做法往往是不敢指出得过且过,工作中缩手缩脚失去了财务人员的作用。三是兼任人员本身还有其他日常工作要做,由于工作繁忙,不愿兼任财务工作,更不愿在提高财务素质上下功夫。

(三)财务制度不落实,坚持原则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章制度是调节和制约财务活动合法的准则。但是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好,不能很好的坚持原则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 经费使用的无序。究其原因: 一是职责不明确,单位经费开支不按职责分工,乱批条子,单位的经委会作用发挥得不好,规章制度或束之高阁或流于形式。有的基层单位人员变动频繁,成员增补未能及时跟上,经委会组织名存实亡,无法开展工作;有的经委会组织没有认真履行职责,不按规定组织查账和公布账目,对财务管理没有起到监督作用;有的经委会成员业务技能差,不知道如何审查账目和单据,不会开展正常工作;有的虽然开展工作,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使各种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造成各项经费管理不善,出现超支现象。二是一些单位领导“主管”意识强, 搞一人说了算, 领导凭个人意志办事, 不能民主理财, 计划和原则性差,经费开支随意性大。经费使用上也没有形成有序的制约机制,存在经费决策只凭经验而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 不管经费使用上需要与否, 随意开支造成浪费现象时有出现。三是财务人员坚持原则差。由于财务人员不是委派的,财会人员认为基层单位小、经费少、自己人微言轻,而自己的“命运”又掌握在单位领导手中,从而说话办事“思前顾后”, 怕得罪领导影响自身前途,不敢坚持原则、制度,而是看上司“脸色”行事,对经费使用过程中的无效行为或浪费等现象不敢提出异议, 这就造成部分经费使用盲目和浪费。有的单位主官甚至对财会人员评价不是看工作实绩,而是看财会人员为自己办了多少“好事”,挫伤了财会人员“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给基层财会人员执行规章制度带来了难度。

(四)没有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的思想。当前消防部队经费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经费供应都要进行统一的预算,没有了用来弥补经费缺口的财源。财务人员只有立足标准搞保障, 加强经费管理, 努力挖掘内部潜力, 才能提高经费的保障效益。但是, 一些基层单位由于受高消费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勤俭节约观念淡薄,普遍存在嘴上喊穷,到处叫苦,花钱却大手大脚,重钱轻物,重要轻管的现象,对各项经费使用管理、计划监督不力,先花后算,只花不算,盲目开支等现象严重,有的甚至把预算外经费看成是不受财务标准制度和财经纪律约束的“自由经费”,导致各项经费开支口子较大,账务管理混乱。对公用物资等,只讲使用,不讲管理,没有登记造册,专人保管,致使公用物资浪费丢失、损坏外流等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单位的利益。有些财务人员的思想却没有跟上来,认为反正是公家的钱, 经费用完领导会去争取,要不是自家过日子何必那么认真呢, 在财务工作持消极态度, 主人翁的心态不高的思想普遍存在, “标准加管理”的经费保障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五)上级业务部门监督检查不力。一是供管脱节。上级业务部门只供经费,不重视抓管理、抓指导、抓落实,供管脱节。二是监督检查不到位。由于忙于日常事务,对基层经费管理掌握不深不细,对中队的财务管理工作考评只是听汇报、看数据、凭印象,监督检查考评流于形式,不能落实到实处。

二、解决对策

(一)做好预算,优化经费。每一个单位要想资金能够运转正常,做财政预算是必备的功课,经费的使用绝对要避免突击花钱,每一项资金的使用都要有相应的预算,一 般是照顾重点,兼顾一般,平衡收支是最终目的,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做好财务把关,该花的钱一份不少,不该花的钱坚决不同意支出,也就是说要把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1.吸引更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建立会计委派制度。我们的因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本单位的正常运转与健康。在挑选相关的从业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拔专业知识过硬,尤其是财务知识有较高水准的人才,提升本部门的水平,另外一方面就是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投人到财务工作当中。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始终, 对经费的运行起着记录、反映、监督、预测、决策等重要职能作用。实行会计外包制度,在进行资金核算等重要业务的时候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经费的记录,监督,预算等工作,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有效遏制了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的发生。

2.推行高效的集中结算中心制度,取消基层大队独立核算。集中结算的好处就是专业化水平高,效率高,便于管理设立以大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逐级进行报账。

3.增加决策人的数量。一般来说,资金的使用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领导的随意,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比如在动用资金的时候要开具发票,开具发票的时候需要同时几个单位领导的同时签字才可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联审会签,主要的领导人都知道此项资金的用处也就保证了资金的使用的合法性和公开性。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经费报批手续。各项经费开支,必须以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各级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制度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预算经费的分配上,要按照“先收后支、先急后缓、留有余地”的原则,实行计划控制、综合平衡,对经费开支进行量化管理,包干使用,节余留用,超支冻结,对业务经费和机动费、特支费等都要规定出相应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在制度控制上,要实行经费结算单签批制度,严格做到年初有预算,月初有计划,每半年进行财务分析,有书面分析报告,有综合平衡。在经费使用上,做到党委当家、集体理财,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一支笔”签字制度,实行财务公开、透明,做到事办到明处,钱花在明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各单位对经费审批手续、借款手续、经费支出报销手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自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购物登记本》,结合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钱变物后的监督管理,切实把管钱和管物结合起来,实行供管结合,同时对往来款项要及时进行清理结算,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

(四)、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促进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法纪,巩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把审计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定期会审制度,定期进行账目普查,使财务内部监控制度得到落实。监督中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项目的大项开支事前要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和事前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问效,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对银行账户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资金收支与安全等方面更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单位资金被侵占、挪用、虚报、冒领等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各级党委要切实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宏观调控,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把整个经济活动置于严格、全面、有效的监督之中,使财务管理健康有序地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审计监督是规范财务管理,维护财经法纪,巩固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把审计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定期会审制度,定期进行账目普查,使财务内部监控制度得到落实。监督中要有所侧重,对某些项目的大项开支事前要进行认真的考察论证和事前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要跟踪问效,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对银行账户的使用与管理以及资金收支与安全等方面更要加强审计监督,防止单位资金被侵占、挪用、虚报、冒领等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这方面,各级党委要切实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宏观调控,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把整个经济活动置于严格、全面、有效的监督之中,使财务管理健康有序地运行,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健全以消防部队内部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内控制度

1.推行财务集中核算制度。推行支队级单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 在支队机关设置财务核算中心, 对支队、大队以及中队等财务结算进行统一管理, 大队级以下单位采取逐级报帐制度, 大队级单位设置报帐员不再另设会计。通过实行支队级单位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制度,统一招收专业的会计人员。解决了大队级单位财务管理能力薄弱, 与支队级单位财务衔接也不够紧密的问题, 加强了原始票据审核,规范了经费开支程序, 有效遏制各种不合理开支、超前消费、突击发福利等现象。

2.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加大再监督力度。一是组织独立或是相对独立。从理顺关系,从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树立审计部门在消防部队中的权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考虑,有必要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直接隶属各级党委,或者直接隶属于上级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这符合审计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的自身要求。二是经济独立。审计机构的业务费用不受同级制约,开支直接纳入上级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三是业务独立。审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评估监督业务,同级党委、领导没有干涉权。通过建立独立审计监督制度,可以更好地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行使有效监督,以及时通报和追究财经违纪主要责任人的责任,能在确审计监督客观、公正的同时,促进消防部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积极推行军政主官“ 联审会签”制度。“ 联合会签”制度就是经费开支要经单位党委讨论, 集体研究并形成会议纪要的一项经费管理制度。实行“ 联审会签”制在经费管理上能起到相互监督制约的作用, 是党委(支部)领导下的“ 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的必要补充, 是开支经费合法性、和规性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充分发挥经费的管理效益和使用经费的拾遗补漏。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提高经费的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益是我们经费管理的目的, 实行“ 联审会签”制度, 是集多人才智,对管理经费, 使经费支出渠道更加合理科学, 达到互补作用,使经费的流向流量更臻完善;有利于经费管理中的民主和财务公开。实行“ 联审会签”制, 实际体现了经费管理中的民主性、合法性, 增强了经费管理的透明度和领导的责任感, 体现了经济民主。

3.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 加大再监督力度。一是组织独立或是相对独立。从理顺关系, 从制度上保障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 树立审计部门在消防部队中的权威,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重要作用的角度来考虑, 有必要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 直接隶属各级党委, 或者直接隶属于上级审计机关, 实行垂直管理, 这符合审计必须具有的独立性的自身要求。二是经济独立。审计机构的业务费用不受同级制约, 开支直接纳入上级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三是业务独立。审计机构可以独立开展评估监督业务, 同级党委、领导没有干涉权。通过建立独立审计监督制度, 可以更好地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行使有效监督, 以及时通报和追究财经违纪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能在确保审计监督客观、公正的同时, 促进消防部队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5.健全群众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多一分公开就少一分失误, 多一分透明就增一分制约, 因此我们在财务管理中要不断拓宽财务监督渠道, 除了党委、财务、审计监督外, 也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官兵比较敏感、群众比较关注的经费事项, 要坚持公开透明, 对经费的来源、用途、投向投量、请领条件、使用情况等, 根据经费涉及的层面, 利用党委扩大会、干部大会、办公会、党委会等时机进行通报, 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开, 赋予官兵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以公开求公正保廉政。同时可以设立“ 举报箱”“、监督电话”等反映渠道, 随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营造群众便于监督、敢于监督、乐于监督的良好氛围。

篇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摘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非常必要。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转变职能,克服“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财政支农 资金整合 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央立足于经济发展全局,在宏观调控中加强了农业这一薄弱环节,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随着支农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因此,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整合支农资金,在当前财政支农管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巨大要求与财政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社会

保障等方面所需资金还有相当的缺口。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用于农业行政事业运转费用的比重大体维持在70%左右,用于农业生产性建设的专项资金较少,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资金供需矛盾。此外,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地方财力的不足,使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特别是县级财政支农支出水分较大,存在“空转”、虚列农业支出的情况,虚增财政支农支出。

2、资金管理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从现行的管理模式来看,目前政府用于“三农”方面的资金普遍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利益和资金分散的问题,致使同一类项目多个部门管理,多头投入,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这种多头管理的运行机制,造成了支农资金来源渠道多、管理环节多、实施主体多、介入的层次和领域多,项目和资金的投放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加之管理权限交叉,在众多流程环节中又形成许多消耗和损失浪费,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不健全,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项目只注重申报项目,下达计划指标,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极易出现挤占、挪用资金现象。此外,受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范围广、层级复杂的管理体制、监督检查者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乏力,监管不到位,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预算管理弱化,管理不规范

存在预算因人为因素而未经法定程序进行调整、变更,出现一年预算要预算一年的现象。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分配、调整的随意性,导致资金无法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发挥,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合力,着力解决目前农业、农村发展中和农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整合支农资金,把各种渠道和各部门管理的支农资金适当集中起来,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主题,按照政府职责,突出财政支持重点,既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克服公共财政“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整合支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支农资金的损失浪费,确保支农资金运行的规范、安全;而且通过对有限的资金进行适当地集中打捆。投向重点发展领域和环节,有利于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机构

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规范支农资金整合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要求。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职责效能统一的要求,对现行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各项管理制度要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抵触和彼此交叉重叠,为支农资金整合消除制度上的障碍。

支农资金整合涉及部门多,难度大,情况复杂,敏感性强,要加强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机构,协调解决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落实各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一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增加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逐步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三是抓紧落实中央新开辟的支农资金投入渠道。认真落实国家调整后的耕地占用税政策,将新增耕地占用税收重点用于“三农”;将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按规定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要全部投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用于建设标准农田;从征收的水资源费、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四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2、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

农业投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公共产品,又有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按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合理界定财政支农的支出范围,坚持公共财政原则,明确支农支出重点,做到“不缺位”,“不越位”,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具体地说一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二是支持

农村抗灾救灾。主要用于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和农村灾歉救助;三是扶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用于农村水土保持等生态资源的建设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四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用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扶持农村发展。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3、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支农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督力度。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建立项目库制度;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金财工程建设,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账等管理措施,强化资金运行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督体系,资金分配使用前、中、后的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与管理部门的专业监督相结合;职能部门的专业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使支农资金的配置和使用合理、高效。

4、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奖惩机制。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农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对绩效明显的支农资金,通过整合扩大资金规模,加大支持力度;对绩效不好的专项资金,通过整合予以归并或者取消,重新确定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逐步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估制度,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支农资金整合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新的使用新的起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作者:周克军 李东升.《整合支农资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10期

篇3: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当前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缺乏健全的资金预算控制体系。

目前, 有些电力企业虽然明确了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机构, 编制了年度预算和季度预算, 但该预算只不过作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 实际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程序, 致使各项费用的超预算支出时有发生, 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预算的预期效果无法真正实现。

2、资金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切实有效地抓好控制这一关键环节。在国有企业管理费用开支无计划或者有计划不控制而造成管理费用严重超标的情况屡见不鲜。

3、银行账户过多。

有的企业多头开户, 致使资金分散。一是造成资金利用的不便;二是容易增加财务工作人员各个银行账户区分的难度和工作量;三是容易形成对银行账户监管的漏洞, 致使资金流失。

4、应收款项管理不严。

这里的应收款项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 企业内部形成的个人借款即备用金。 (1)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的客观影响和企业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主观需求, 应收账款的额度逐年增加, 在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的同时, 坏账也在逐渐累积, 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由此而导致的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低; (2) 由于企业内部人员或出差或个人借款需要形成了企业的备用金, 备用金管理工作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往往被人们忽视, 有的企业不把它纳入资金管理的范畴, 致使备用金余额日益增长, 有的个人借款年限达十年之久, 金额达几十万元之多, 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5、资金信息不畅通, 存在安全风险。

有的电力集团公司, 资金分散在各子分公司, 各子分公司资金分散在各个项目上, 集团公司无法实时了解整体资金情况, 同时也带来了资金成本和资金安全的问题。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 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资金信息传递不及时, 集团总部很难对下属企业实施有效控制。

二、采取有效措施, 规范资金管理

企业将资金管理规范化, 也就是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监管。

1、建立健全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资金控制管理体制。

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包括资金预算管理、资金使用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资金集中和资金安全管理五个方面, 其中资金预算管理是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预算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年初审定的财务预算, 核定年度资金额度, 集中管理投资资金, 引导资金流向企业战略重点业务上。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资金控制管理体系强调以现金流量为重点, 要求对经营各环节实施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 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 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 预算内资金支出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制, 预算外资金支出实行逐层审批制度。在具体实施上, 应以资产为纽带, 实行分级预算。集团总公司应侧重搞好投资、融资预算, 以资本经营预算为主, 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 集中管理;分公司则以生产经营预算为主, 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分公司在明确集团总体经营目标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资金预算, 再将预算的各项目分解为各个月份以及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指标, 然后上报集团财务部门。集团总部对各项预算进行审查, 进行综合平衡后, 结合集团年度总体预算, 将细分的责任和指标作为衡量各分公司以及各部门工作业绩的具体标准, 并与年终考核兑现挂钩, 实现公司资金的合理配置。其次, 要求集团各部门凡是有现金支出的, 必须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金额和时间, 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核, 对没有列入预算的项目, 财务部门有权拒绝开支。超预算的资本性支出必须经集团总部审批, 超预算的费用性支出必须报批, 经批准后调整预算。

2、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核算是以财务公司为载体的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 是集团总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与下属公司自主管理的结合、集团所属单位资金结算与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的结合、资金有效平衡与资本结构优化的结合、资金占用目标与过程管理的结合、资金信息化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的结合。在电力企业的做法是, 资金实行高度集中, 本部为资金管理决策中心。电费收入资金高度集中于公司总部, 生产经费资金按预算管理, 工程项目资金按计划控制。在集中管理模式下, 可以加强银行开户管理, 确保货币资金安全, 可以统一融投资管理和资金过程控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强化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 及时清理个人借款。

应收账款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对促进销。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应收账款的存在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当应收账款增加或收账期延长时, 企业应高度重视,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1) 加快企业内部对开票等发票处理的速度, 掌握银行网点工作时点, 充分利用电汇、网上银行、自动票据交换等电子转账方式, 缩短收款时间; (2) 定期公布往来欠款, 对欠款客户跟踪进行信用评价, 加强对长期欠款黑名单客户的信用控制; (3) 改变折扣政策, 将折扣与应收账款回收、扩大订货量及付现款挂钩, 以期尽快收回欠款。对企业内部的备用金等个人借款, 企业要及时跟踪, 催促报账, 对恶意拖欠不还者, 可通过扣缴工资等办法进行抵消。

4、引进电子银行技术,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电子银行技术是银行为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模式, 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而定制得灵活多样的网上企业银行功能组合, 便于企业合理配置内部资源, 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使企业网络理财得心应手。电子银行技术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企业运用网上银行可以进行网上实时查询、实时划拨、下载对账单自动对账单、企业集团理财、网上结算、客户证书管理、外汇买卖、代发工资、税款缴付、各种咨询与分析服务等, 便于实时掌握企业资金收支状况, 提高资金周转率。从目前的状态来看, 网上银行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现金管理方案的实用性, 减少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电力企业可以考虑依托网络技术实现“虚拟结算中心”,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 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 确保决策质量,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运用网上银行的同时, 账户资金的安全性也面临着挑战。资金安全包括资金收入安全、资金支付现金安全、财务印鉴及账户资金安全、票据安全、网上银行安全等。可见, 电子银行带来便利的同时, 风险也较多, 所以有必要采取一定得防范措施。 (1) 提高上网电脑系统的安全防范。给操作系统打补丁, 随时更新操作系统, 将浏览器升级到目前IE8版本, 建议网友使用火狐浏览器。安装防杀病毒软件, 安装防木马软件。企业通过网上银行进行时, 应开启杀毒软件的即时监控功能, 并打开防火墙, 防止账户信息遭窃取; (2) 做好交易记录。企业应对网上银行办理的转账和支付等业务做好记录, 定期查看“历史交易明细”, 定期打印网上银行业务对账单, 如发现异常交易或账务差错, 立即修改相关交易密码并及时与银行联系, 避免遭受损失; (3) 保管好数字证书或其他通信加密工具, 以防机密资料落入他人之手, 从而使网上身份识别系统被攻破, 网上账户遭盗用; (4) 电子银行的资金交易过程, 不可从始至终由一人就可以完成, 必须与印鉴分管制度一样, 设置相互牵制的操作权限, 以防出现操作失误或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或窃取资金的行为。

有效的资金管理是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加强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 提高电力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 无论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琼.论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J]现代审计, 2008 (2)

[2]、卢剑锋, 朱晓明.试议国有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J]一重技术, 2002 (2)

[3]、汤桂华.电力行业多种经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和对策[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3)

篇4: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财务的本质确立了资金的中心地位。财务的本质是货币关系,它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关系中,它决定了财务管理首先是资金的管理。通过一定的货币关系和各种不同的资金来源以筹集经营资金,既要在数量上保证企业对资金的合理需求,又要实现资金结构的优化,使定量的资金长期处于高效流转的状态,并根据市场的动态,随机调整资金运动,使货币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保持同步,以确保企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因此,资金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

其次,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面临双重依赖关系。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使我们习惯于依赖国家无偿资金供给,重经营轻效益、财务收支两条线,缺钱时向上反映,要求国家补充流动资金,从而掩盖了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上的问题。而市场经济则要求企业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依靠市场发展自己,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的一切业务,一切经营活动无不表现为资金的运用,资金的耗费和资金的循环,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这就迫使企业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广辟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流动资金比率,让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运用,进一步研究资金运用与生产经营过程的关系,使企业资金运用和生产经营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避免因资金缺乏或资金运用不当而使企业陷入困境。

二、企业集团对于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

针对目前财务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一些企业集团在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监督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并且已经认识到了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积极规避财务风险对于企业集团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公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因为公司是出资人的公司,公司的目标就是出资人的利益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尽管集团总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又复杂多样的利益主体,且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但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都要服从于出资人的利益。因此,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实现出资人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财权多层次分割的过度分散与失控、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利益互不兼容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竞争力低下等问题,这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悖。因此,企业集团必须拓展财务集中管理的思路,使企业集团内部信息共享,从而提高集团整体利益以及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集团惟有充分发挥其规模效益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而企业集团能否发挥其规模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状况和资金管理水平。资金有效、均衡的流动是资金管理的目标。但企业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如经济周期、金融市场状态、企业组织形式的经营状态等,特别是企业集团由于业务的多样性、地域的差异性、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复杂性,都使资金的流动变得更加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因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更关注资金的流动。

一些企业通过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改变了资金分散的局面,实现了集团(总)公司内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对下属单位做到了“你的钱,我看着你花”。通过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资金管理集中模式,将集团公司的二级单位在银行开设的众多账户一律取消,企业内外的各项结算业务均通过集团内部的一个部门统一办理,实行一个“漏斗”进出,并且达到了对下属单位每项经营业务资金的出入的有效监管,减少了银行风险,营造了新型的银企关系。

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变现能力,努力促使资金加速周转。为适应这个新趋势,并针对目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集团就应该选择运用一套适应本集团自身情况和发展要求的资金管理模式。

篇5: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

国企处课题组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并首次把“工业强市”融入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合力兴工氛围不断加强,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各类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为我市工业提前完成“十五”发展目标,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4年底,我市各级政府安排各类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含外贸,下同)约32128万元,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约12487万元,共计44615万元。为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丽水工业经济发展,今年我们就我市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市工业企业扶持资金基本情况

(一)资金设置情况。

我市现有的企业扶持资金主要包括中央、省级、市县(区)三部分。

1、中央扶持资金主要有5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更新项目贷款贴息、出口机电产品研究开发资金、国家技术产业项目技术研究与开发奖金、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2、省级扶持资金主要有16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财政专项资金、技术创新项目和纳米材料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生产项目财政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财政补助(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科技局)、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信息产业电子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省重点技改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专利专项资金、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参与西部大开发财政贴息资金、欠发达县(市)出口商品贴息、机电产品出口业绩突出企业奖励(前五名)、外经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专项补助资金。

3、市、县(区)的扶持资金有10类33项,主要是:技术改造资助、技术创新奖励(3项)、管理创新奖励(5项)、企业发展奖励、企业上市奖励(2项)、外贸出口奖励(17项)、专利资助、企业信息化资助、工业园区建设奖励、园区新办企业奖励。

(二)资金使用取得的成效。

由于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逐年加大对工业企业支持的力度,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和鼓励,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财政专项扶持奖励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我们对市直47户重点扶持企业(不含纳爱斯和新办企业)近三年来有关数据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显示:①企业规模稳步壮大,截止2004年底47户企业资产总额为20.95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7.25亿元、职工人数为9378人,比2002年分别增长64%、56%、30%,年平均增幅达28%、25%、14%。2004年底,比2002年底7218人增加2160人。②企业收入大幅增长,200447户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82亿元,比20028.5亿增加5.32亿元, 增幅达62.5%,年平均增幅达27.5%。③企业效益大幅提高,200447户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4亿元,比20020.61亿增加0.63亿元, 增幅达105%,年平均增幅达43%。④固定资产不断增加,截止2004年底固定资产合计8.44亿元,2002—2004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5.63亿元。⑤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4上缴税金总额5631万元,比20023628万元增加2003万元, 增幅达81%。

2、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快了我市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成为企业技改的助推器。由于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力地调动了企业技改的积极性,“十五”期间全市企业技改无论是总量、规模或者是项目的档次以及取得的成效方面都大大超过“九五”期间。2001-2004年全市专项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资金、贴息等共计达9134万元(不含纳爱斯专项扶持8291万元),占同期财政扶持工业扶持资金总额的28.4%(含纳爱斯为54%),同时充分利用省委17号文件有关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政策,努力发挥政策效应,四年来全市向省级争取技术改造贴息共计3766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由于连续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改扶持力度,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如纳爱斯集团2002-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25亿元,完成了纳爱斯工业园区的整体建设,遂昌县元立集团完成了年产20万吨各类金属制品生产线,遂昌县凯恩投入2亿多元完成占地300亩的凯恩特种纸高科技工业园前三期工程的建设。

3、财政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了“抛砖引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市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纳爱斯集团2002企业利润额为1.29亿元,2004为2.37亿元,年平均增长35.5%;上缴税金合计20021.37亿元,2004度年为1.81亿元,年平均增长15%;2004年底该企业资产总额达22.69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达11.92亿元。

总之财政对工业的支持,既促进了工业发展,又大大增加了财政收入,基本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政策点多面广,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各级政府通过各部门(财政、科技、外贸、发改委、经贸委等)管理兑现的扶持资金项目高达50多项(其中市级33项),内容涉及促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于项目多,申报程序繁多,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就企业来说,扶持支持力度却不大,给企业有每年政府“排排座,分果果”的感觉,难以达到促进企业积极发展的目的。如2004年我市共向省级、中央争取扶持资金项目20多项,受扶持企业户数近300户,获得扶持资金总额仅3000多万元,平均一户企业享受仅10万元;市直2004年安排扶持资金52家992万元(不含纳爱斯),平均每户企业19万元;二是各级政府重复设置相同扶持项目,而且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一个项目,多头拿钱”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影响扶持资金公平性和使用效果。如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中央、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局每年都安排财政补助;对企业技术中心、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各级也安排有不同的补助。曾有位部门同志笑言,天晓得一个企业享受的扶持资金到底有多少。显然扶持资金的这种多头管理,既不利于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也难以发挥扶持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二)部分扶持政策不符国际贸易规则,政府日益面临“反补贴”调查风险。我国加入WTO已近5年,中国成为反倾销调查的全球“重灾区”。但随着2004年加拿大等国针对中国烧烤架和复合木地板等发起的反补贴调查,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也开始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反补贴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而采取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反补贴调查应诉以政府为主体,它不仅针对政府的出口补贴,还针对政府的生产补贴。2004年,我省企业开始遭遇第一次反补贴诉讼,某生产钢制紧固件的出口企业由于遭到反补贴调查,被迫退出国外大部分市场,损失惨重。这是由于目前在我们企业的扶持政策中,不但包含WTO规定应禁止的出口补贴(红灯),如直接与企业出口数量挂钩的补贴和奖励,还包含一些WTO规定进口国可以起诉的生产补贴(黄灯),如专向性补助和税收优惠。这些政策短时期能对地方企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长期却会对企业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带来严重隐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可能遭遇的国外反补贴调查将会越来越多,企业扶持政策迫切需要按照国际贸易规则进行调整。

(三)财政扶持资金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企业奖励大于企业贡献的“倒挂”现象。一些企业发展缓慢,经营业绩多年没有增长,税收贡献低下,甚至经常处于亏损状态,却可以连年获得扶持资金资助。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市直某企业2002-2004年获得扶持资金总额达86万元,其经济指标2002年销售额为511万元、2004却已降为385万元,三年来的纳税总额仅为4万元,而且连年亏损,亏损额累计达88万元,甚至还有企业在获得扶持资金不久即告破产的个案存在。这样的企业却可以获得政府奖励,明显与政府安排企业扶持资金发展地方经济、涵养财源的初衷相违背。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务院规定不允许地方财政扶持奖励与企业税收贡献挂钩,所以目前企业扶持政策大多对被扶持企业财政贡献指标不设限定条件;二是与我们的扶持政策制订尚不完善有关,如不论企业处于什么发展时期,不论企业是先进产业或落后产业,不分是否高能耗或资源利用型企业,不分是否环保企业,只要做了“规定动作”,就能得到奖励,难以体现政府的产业、税收倾向。如果长此以往,扶持资金调整产业结构、涵养财源的功能将受到逐渐削弱。

(四)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果长期缺乏跟踪,存在“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现象。一直以来,各级政府资金管理部门过于关注企业扶持资金支出分配,却忽视资金的管理和绩效跟踪,虽然近几年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各级政府对财政支出管理逐渐加强,但对企业扶持资金的管理和问效,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追踪问效的考核机制。从全市“十五”期间财政安排企业扶持资金管理问效情况随机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得到财政支持的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效益不尽如人意,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多年徘徊,典型的有缙云县去年安排的腾马竹业、新丰木业两家企业的技改项目,安排了技改专项扶持资金达45.3万元,但由于产品、市场及企业内部管理等原因,两家企业分别只生产了几个月就停产至今,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据了解,到目前全市尚没有一个县市出台专门的企业扶持资金跟踪问效办法,有近50%的县市没有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加快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财政支出浪费,已是刻不容缓。

(五)企业在资金使用上仍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据对市直48户重点扶持企业的调查,发现有4户未设单独财务制度和专职财务人员、9户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占调查户数27%,其中包括个别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左右的企业。这些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财政扶持资金规范使用;二是部分企业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财政扶持资金。一些企业通过的各类认证、获得的名牌产品等称号在财政奖励到位以后,并没有将资金应用于生产管理,而用于工资支出;有的企业取得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奖励资金不专项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而用于管理支出。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我市欠发达地区实际,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完善企业扶持资金政策。

我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力有限,财政收支矛盾还十分突出,企业扶持资金的安排还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所以必须将扶持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一要政策导向清晰化。据统计,我市98%企业属小企业,小企业成长关键在于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必须依托自主创新。作为欠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做到增量和提质并举,既做大经济总量,又提升产业层次。所以政策导向上要清晰化,要围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做“文章”,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二要奖励设置重点化。根据各类扶持项目扶持资金使用效果,围绕扶持政策主要导向,对繁杂的奖励项目设置进行认真清理、甄别,减少一些扶持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突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类项目的重点支持,并提高奖励额度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三要设立扶持资金申报“绩效门槛”。根据申报企业以前获得扶持资金绩效情况,对上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一年;对连续两次绩效跟踪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五年。通过“绩效门槛”,筛选掉绩效差劣的企业,增加绩优企业的扶持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政扶持资金效果。

(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扶持的主要依据,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财政部门一直无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突破这一“盲点”,恰恰是减少资源损失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点。一要建立重点企业资料数据库,通过月报、年报等形式,充分掌握被扶持企业各类基础数据资源,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化管理,为最终建立绩效评价项目库、标准库打下基础;二要明确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规范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的程序和行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规范、协调、有序进行;三要完善(企业扶持)财政资金绩效跟踪办法,除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考核外,增加社会效益(就业人数、公益支出等)、生态环境效益(污染物排放等)和循环经济(节电、节水、节能)等指标,努力提高考核指标科学性、合理性;四要根据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特点,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在企业技术改造资助项目中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循序渐进,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三)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申报、支出、使用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对象、内容和扶持办法,规范资金支出程序,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财务处理方法,强调违规处罚办法,努力使扶持资金支出达到公开、公平、高效;二是加强扶持资金申报管理。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严格审核企业上报材料,确保材料完整无误,做到复印件与原件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财务报表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企业账簿核对一致,缴纳税收数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证明;其次在企业申报扶持资金项目时,要求必须填报该项目是否申报过其他项目扶持或在其他扶持资金项目已享受扶持数额,防止同一项目多头享受;最后要求企业出具声明书,承诺对不按规定要求如实提供申报材料的,将自动放弃该项目的申报,如扶持资金已拨付应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并自愿接受有关部门的处理等,增加对企业的自身责任追究;三是加强企业扶持资金支出管理。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各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审核,严格按照支出程序履行扶持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四是加强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通过座谈、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正确认识,同时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有关企业进行资金使用情况抽查,监督企业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扶持资金,如有发现不按规定使用、挪作他用扶持资金的,要及时限期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处罚办法严格处理。

(四)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努力防范政府反补贴应诉风险

一要认真研究WTO 关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相关规定,及时疏理现行扶持政策中明显与该协定相违背的扶持内容,深入理解WTO协定中“红黄绿灯补贴政策”的内涵和外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起符合WTO规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体系;二要建立反补贴预警机制,相关部门要在出口企业中建立政企信息互馈通道,及时掌握企业出口产品销售额、售价、国外占有率等相关信息,定期分析预测,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及时反馈企业有关国内其它企业受到反补贴调查的信息,对企业提前预警,这样,当我们遇到反补贴调查时,才能心中有数,从容应对;三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出口企业WTO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反补贴调查的认识,使企业充分了解享受扶持政策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企业主动应对,使其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组 长:刘小平

成 员:余小平卢剑峰 吴晓英

篇6: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本文针对施工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资金成本、资金使用效益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提高效益的途径,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作 者:李亚东  作者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内蒙古,通辽,0280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4 “”(12) 分类号:F275.1:TU7 关键词:施工企业   资金   管理  

★ 增强团支部活力调研报告

★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 资金管理会议纪要

★ 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 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演讲稿

篇7: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一、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投入计划

1、本项目总建筑面积4361.42 m2,合同造价为 4098万元。按照安全生产设备投入,专项资金投入造价的2%计算,计划投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82万元。

2、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安全生产培训、学习资料使用资金,计划开工前期组织工人学习,购买安全生产有关技术性资料,如“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等。二是安全设施投入使用资金:如“安全网”、“安全带”、“安全帽”、“设备的安全防护”等设备投入。三是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其他专项资金。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一次到位,分期使用。

3、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保证措施

A、在开工之前,一次性投入专项资金41万元,确保资金到位才开工。

B、安全专项资金专用帐户,专人掌管。

C、资金使用建立专人审批制度,项目负责人审核,其他任何人不得动用。

篇8: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资金安全

关键词:收购资金,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的不断推进, 粮食购销市场主题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稳定粮食市场, 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储粮总公司直属企业不断改变经营方式, 拓宽经营渠道, 有效发挥了粮食经营主题作用。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执行国家宏观调控主阵地的直属库, 为实现中储粮总公司“两个确保”、“三个维护”做大做强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必须不断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有效降低粮食收购信贷资金的使用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收购资金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中储粮面临的粮食收购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总公司确定了“完善体系, 推进产业集群化, 加强基础建设, 建立中储粮内部有效衔接, 高效运行的收储、物流、加工、营销网络体系”的发展目标, 把粮食收购作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推动粮食收购进入一个新层次。粮食收购工作承担着强农、惠农的重要使命, 成为维护粮食市场稳定, 维护农民利益的主要手段。国家开展了大规模政策性收购, 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并有可能常态化, 使市场供需、价格发生新的变化。农产品产量近几年持续增长, 物流量增加, 收购资金流量大幅增大, 管理难度增加, 这些因素给收购资金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中储粮收购有五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轮入收购与贸易收购并举, 收购粮食性质类别多样, 调节市场作用显著。二是储备收购轮入存储后, 间隔轮出时间较长, 购入售出比较效益短期内难以确定。三是政策性收购计划下达与调控目标密切相关, 计划的不确定性给资金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四是收购时间集中, 资金使用集中, 收购任务艰巨。五是收购点多、面广, 向农民直接收购、向经营商收购、委托收购等, 收购形式多样, 资金管理复杂。

二、收购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中储粮直属企业的收购资金主要有政策性和非政策性两类, 如轮换收购资金、最低价收购资金和贸易购销资金等。各种资金性质及规模不一, 管理方法及重点各有不同, 这就影响到资金的安全管理及有效使用。

1. 拨付时间和拨付额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矛盾

一是在资金拨付过程中, 企业办理时间自己决定, 而银行办理时间受流程控制及计划报请等因素影响, 时间难以把握, 不能到账即用, 从拨款票据送至银行到实际能提用资金, 一般需要两至三天, 甚至更长。如托市收购期间, 贷款企业为保证资金按时足额供应, 提前拨付资金。增加了资金滞留时间, 直接影响资金成本增加。另外, 实际情况与预测有差异, 造成资金拨付额度超过实际收购资金, 一旦收购量大幅下降, 就会造成资金在收购企业过多滞留, 通知退回需要时日, 资金成本随之增加。二是在执行托市收购等政策性任务中, 既要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证收购, 还要做到适量拨付资金, 增强资金利用效率, 节约成本。把握不好就容易出现核定过严, 造成售粮人卖粮得不到现款, 或核定过松, 造成资金滞留沉淀, 形成罗顿发展的两种极端。

2. 筹措渠道和方式与资金成本之间的矛盾

一是资金筹措渠道窄、方式少。农发行只对直属库的政策性业务提供贷款, 不提供商品粮贷款。二是实效性和便利性查。如资金管理中心借贷, 需提前一个月申报, 并有流程审批等限制、经营时机瞬变, 较难提前预计并申报资金需求, 当实际需要时, 往往有不能及时取得。在正常渠道无法取得资金的情况下, 企业往往预留部分入账资金, 暂不归还贷款, 这样不但增加了资金存量成本, 还会导致使用资金不规范, 增加规避风险。

3. 现代化管理手段运用和资金管理之间的矛盾

一是直属库各项业务迅速发展和账户资金流信息传递滞后, 准确及时性不足。当前, 直属库各项业务规模不断发展, 收购网络扩张迅速, 无论固有轮换业务, 还是扩大贸易经营以及执行最低价收购等政策性任务, 资金流量大, 流转频繁, 要求能及时准确资金流转信息, 以加强管理。因条件限制, 银行无法直接提供网银等信息和的传递业务, 直属库职能通过人工取单或电话咨询方式从基本开户银行获取资金信息, 直接影响到资金安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最低价拍卖确认后批发市场的来款, 因没有直观的查询渠道, 若未能及时获取来款信息并归还贷款, 导致资金成本增加。二是内部管理机制及信息和建设看, 总公司目前大力推进内部控制、预算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但在实际执行中, 受客观条件和人员因素限制, 内控工作与预算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结合不够紧密顺畅;业务信息系统触点建设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形势多样的业务需求, 无法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如收购环节数量及资金的管理等。

三、加强收购资金管控的有效措施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业务拓展,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算账”业务, 而是逐步演化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主线和手段。财务管理边界延伸, 与企业其他业务联系日趋紧密。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资金管控, 发挥资金的重要职能。

1. 完善收购资金管理办法, 层层健全内控机制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收购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心之一。抓好收购资金的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必须严细工作流程, 健全内控机制。

(1) 贯彻执行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规定

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防止粮食收购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重要措施。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中要逐步建立互信互利的银企关系。粮食企业作为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践行者, 要确保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并应主动接受农发行的监督, 而农发行在监督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同时, 积极支持粮食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只有通过粮食企业和农发行银企联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实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达到库贷挂钩。

(2)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必须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内控机制。要结合直属库及代储库实际, 认真制定《收购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直属库和代储库之间收购资金贷款、拨付、使用、结算程序, 明确直属库驻库员的责任和具体管理措施。实行收购资金岗位责任制。根据直属库、代储库和业务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办理收购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要建立内部稽核制度。采取领导审批与财务科长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库存现金实行每周一次定期稽核。齐齐哈尔直属库根据辖区近百个代储库点, 数百万吨粮的实际情况, 今年抽调专业人员, 成立了五个监管巡视工作小组, 配备专车, 深入代储库, 抓好包括收购资金定期稽核在内的全面监管工作, 保证了收购资金专款专用, 避免了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3) 开展收购资金内部审计

收购资金从贷款到使用, 经历了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多个环节, 必须注重检查这些环节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并且注重检查与评价其效益。当前, 各直属库还没有设置内部独立审计机构, 审计与财会合署办公, 一套人马, 两项工作。对收购资金的审计, 重点在收购资金拨付到各代储库点后。要结合库点收购进度, 跟踪审计收购资金使用情况。通过审查收购票据、抽查现金库存、核对银行账簿, 监控收购资金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效果, 切实加强直属库对收购资金的有效监管。

2. 细化监管手段, 狠抓三个关健环节的管理

粮食收购资金管理的重点是资金投放、资金使用、资金结算三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要把好“三关”。

(1) 严格执行“收购资金报账制”, 把好资金投放关

粮食收购资金投放的额度, 直接关系到资金的使用效益。收购资金不足, 直接影响到收购进度;收购资金投放过多, 又会造成资金闲置, 银行利息增加。因此, 实行收购资金流量控制, 是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齐齐哈尔直属库在实践中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收购开秤前, 根据收购计划认真测算收购资金, 向银行申请贷款, 做到一次申请, 多次放贷。根据各代储库测算收购资金需求情况, 从严核定收购铺底资金额度, 发放收购铺底资金, 然后根据各代储库每天向直属库统计上报的收购进度情况及有直属库驻库员签字的收购资金申请表拨付收购资金, 每次拨付三天的收购资金, 力求做到准确, 既保证收购资金的供应, 又避免收购资金的闲置或供应不足现象发生。根据收购进度, 及时办理后续贷款, 防止因收购结算脱节, 给农民打白条子现象的发生。

(2) 严格执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规定”, 把好资金使用关

收购资金管理过程要做到严格执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规定”等各项资金管理制度, 强化企业财务监督。一是在运行方式上实行“三专”管理办法。即对收购资金的管理, 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从制度上、心理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二是在现金管理上, 严密落实好相关手续制度, 坚决做到取送款安全, 防止资金被盗、被抢和各种违纪问题的发生。三是合理调度资金, 减少货币资金存量。四是结付粮款做到日结日清, 按时将剩余粮款存入银行。五是在日常资金管理上, 坚持收一斤粮, 贷一斤粮款, 不准虚购套贷。六是坚持“经办人申请, 财务人员审核, 法人代表签批”的审批程序, 把好资金支出关, 不准先支后批。七是坚决杜绝收购资金的体外循环, 防止代储企业故意挤占挪用, 做假帐, 以及个别经办人员个人的挪用、侵占、贪污等现象发生, 确保企业收购资金使用安全。

(3) 严格执行“收购资金管理办法”, 把好资金清算关

搞好收购资金清算是避免收购资金沉淀在收储库点, 增加贷款成本的关键。一是要做好与收储库点的清算。每一个批次的粮食收购结束后, 要及时做好与收储库点的清算。各收购库点如有剩余粮款要及时将粮款返回直属库, 做到事毕账清。坚决杜绝将粮款挪用或滞留在代储库帐户上, 增加资金使用成本。二是要做好与银行的清算。每一批次粮食收购结束后, 直属库财务部门要结合仓储部门和监管处的收购核查验收情况, 认真全面清算粮款, 及时归还银行贷款, 最大程度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2013年4月末, 我们齐齐哈尔直属库辖区临储玉米收购结束时, 56个收储库点共结余收购资金800万元, 如果不及时结算, 一天就要向银行支付利息1180.00元, 我们根据及时向各代储库发出通知, 在收购截止期后第一天, 全部收回结余资金, 避免了结余资金回收时间拖长, 贷款利息增加等问题的发生。

3. 建立网点, 使用先进的结算工具

直接收购提高了粮食收购能力, 为掌控“一手粮”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给收购资金带来了一定安全隐患, 解决收购资金安全管理是财务工作面临比较棘手的问题。直接收购业务日益增加, 收购资金的日用量少则几十万, 多则上百万, 收购资金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多种支付手段, 减少现金流量, 确保资金安全。在龙江银行开设辅助账户, 并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方便企业自主查询和调配使用收购资金。一是通过网银账户取款 (通过网银账户将资金转到POS机上, 通过卡对卡支付收购款, 不见现款) 或直接对外支付售粮户粮款, 不受上下班或节假日时间限制。二是不需要接触实物现金, 款项结余仍存在对公账户或卡上, 有利于资金的安全管理。三是在单位不出门就可直接对外支付资金, 增强实效性, 节省时间。四是实际操作中, 重点把握内控措施要执行到位, 密钥分开保管, 交叉审核, 确保支付不出现差错。

4. 用足用活收购费用包干政策

根据以往年度托市收购经验, 直属企业托市收购数量越多, 收购费用的规模效益越明显, 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结余。根据总公司现行要求, 结余部分不能作为直属企业利润反映。因此, 因地制宜, 将托市收购铺底收购资金利息、统一购置收购器具、托市粮验收费用等纳入收购费用开支范畴, 充分用足用活收购费用包干政策, 有利于节约收购资金, 提高效益。

5. 以人为本,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财务业务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搞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石。财会、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也是确保收购资金安全、高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当前, 随着直属库业务量的增大, 库点的不断增多, 直属库财务业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已经不仅仅是直属库库内的业务, 而是要面对整个辖区的管理。这对直属库财务人员来说, 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坚持学习和切实提高业务素质, 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 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有的地方代储库领导不重视财务核算工作, 让财务人员身兼多职, 没有精力抓好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这对收购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已经构成潜在的风险。

加强收购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当务之急是要以人为本,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财务业务人才。一是要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财会人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严守工作纪律。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把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基本准则。在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 在行为上坚持谨慎性原则。具体要树立八大理念, 即树立经济效益最大化理念、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树立责任成本控制和部门协调合作理念、树立资金与时间价值理念、树立现金流量管理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树立财务公关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理念。二是要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加强直属库财务、业务人员和各代储库财务、业务人员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岗前培训、以会代训等办法提高执业能力, 使之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三是要在保持财会人员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行财会人员定期交流, 轮岗制度, 增强财会队伍的整体功能与活力, 确保财会人员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要适当提高财会人员待遇, 避免人才流失, 稳定财会队伍。必要时可面向社会聘用、吸纳优秀财会人才, 以点带面提升财会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上一篇:危险化学品登记办理程序下一篇:2022年托业考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