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8-09

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委、省政府:

当前,我省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催生了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的成长。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滞后、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受省政府委托,我们就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专业大户初具规模。据调查,我省目前现有农业种养大户8.3万户(其中种植业5.4万户、养殖业2.9万户),户均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眉县共376个专业大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达253户,占67.3%。宜川县68个果业种植大户经营的3700多亩果园,全部采用新技术,建成了“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的生态果园,优果率达到90%以上,2013年产值达4200万元,户均61.8万元;32个种粮大户户均收入达15万元。

(二)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24260家,入社农户达145.6万户,占全省农户的19.6%,带动非成员农户260.9万户,辐射带动率达45%,覆盖全省所有乡(镇)、村。宜川县农民合作社入社户数占农户总数的78%,基本覆盖了全部村、组。合作社经营产业涉及种养业、加工业和服务业,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农产品,并逐步扩展到物资配送、科技服务、民间工艺、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和产业。大荔县荔民果蔬信用服务专业合作社创造的“政府+企业+专家+农户”市场化运作模式和在全县范围开展“农技农资双向服务、农资农副双向流通、农业科技双向推动”的实践经验已在全省一些县区推广。合作社成员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非成员高出近30%,眉县入社成员比非社员人均增收4200元。

(三)家庭农场起步良好。自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首次将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列入扶持发展重点以来,我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按照省农业厅确定的标准,目前全省家庭农场总数已达21125家,经营总面积163.6万亩,其中95.6%的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176.9亩;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洛南县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1.97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7倍。宜川县安家庄鑫丰家庭农场年产鲜蛋570多吨,年纯收入达70万元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2013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8万个,其中各级龙头企业达2190家(国家级36家、省级458家、市县级1696家);年销售收入总额1095.1亿元,出口创汇6.6亿美元。70%以上龙头企业以订单、股份合作等方式联结农户,使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和就近就业,去年实现增收总额为246.8亿元,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商洛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960元。宝鸡市龙头企业2013年吸纳农民工32596人,带动农户43万户,为农民增收11.4亿元。

二、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规范。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是总体数量、成员数量还是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都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发达省份。如合作社发展参差不齐、质量不高,单个合作社平均社员只有60人左右;合作社形式多而杂,有协会型、企业型、家族型、供销型、分散型、融资型等等,部分合作社只有牌子,没有社员,名不符实;示范社数量少,其中省级百强示范社只有230多家;还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缺乏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财务制度不健全,利润分配不公开。在家庭农场方面,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下的占63%,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农场占近一半。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小,规模以上企业数占不到全国的2%,销售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非常弱。

(二)土地流转速度较慢。我省目前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进展较慢,土地流转整体落后于全国平均速度,导致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规模小、扩展慢,想扩大经营规模只能“望地兴叹”。即使已经流转的土地也存在期限短、不规范的问题,绝大部分流转合同一年一签。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土地,转出和转入双方以口头形式私下商定,转出方随时可以收回土地,直接影响了转入方对土地的长远投资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同时,流转的土地比较分散,流入方很难进行连片作业和水、电、渠、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金融服务供求矛盾较突出。调研所到之处,集中反映的问题是农村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额度小、期限短、手续繁琐、隐性成本大。由于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利润低,受自然和市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农贷款风险较大,加之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受到限制以及担保机构不健全、信誉度差等原因,许多金融机构不愿为新型主体放贷。有的即使愿意放贷,也都是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对新型主体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在农业保险方面,政策性保险产品种类少、覆盖面小、补贴比例偏低,对新型主体也没有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巨灾风险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从事种养业的新型主体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更是起不到支撑作用。

(四)配套措施跟不上。一是用地难。中央连续两个一号文件中关于“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及“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的规定落实的不够到位。新型主体的生产、办公设施用地,拓宽道路用地,加工、仓储用地,大型农机具库房用地等,按正常程序批地非常困难,农民采取强行占地、占后罚款了事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用电、用水难。新型经营主体在生产基地上修建一些必要的设施需要架线通电、打井修渠等,不但审批手续繁琐,而且成本很高,在目前国家对土地流转后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没有明确扶持政策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无力承担。同时新型主体用电价格每千瓦时普遍高于农业用电价格0.2-0.3元。三是设备更新难。有些起步较早的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加工设备严重老化或者属于落后淘汰产品,普遍由于资金困难又没有相应的项目扶持而得不到及时报废更新,仍在“带病”作业或“超期服役”,不但影响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五)人才、技术短缺。我省现有农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头人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层次、技术素质、经营理念、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都比较低,在我们调研中了解的种养户中,近半数的人靠自己经验和自学指导生产,对新技术、新品种、新的种养方法、方式和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不了解、不掌握,出于盲目状态,如:有的养殖户对牲畜的病毒、病菌如何防治均不了解,更谈不上科学种养,很难胜任新型主体组织领导、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工作。加之引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一些部门的专业人才因成本太高承担不起而不得不放弃。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管理跟不上成为困扰新型主体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尤其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求贤若渴,他们对人才、技术的渴求甚至超过对贷款的渴求。

(六)社会化服务较滞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兴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我省无论是公益性服务机构还是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开展技术推广、农资配送、土地流转、机械作业、统防统治、抗旱排涝、信息服务、产品销售和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方面,与新型主体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专业性的服务公司和技术性的协会服务组织建立较少,远不能满足新型主体和广大农民所需的低成本、全方位的服务。

由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省起步时间不长,各地还在摸索前行。因此,基层政府普遍对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意义和中央的重大决策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有的甚至为争项目、争投资而发展新型主体,前瞻性、目的性不明确;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配合不够、扶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许多地方在农民就业、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跟不上,土地转出后农民有后顾之忧;农村金融、保险机构体制创新不够、机制不活;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吸引专业人才等等,都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议

中央确定,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们要结合陕西省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思路、创造性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意义的认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建立统分结合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释放农村生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形势下应对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根本之策,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小农业与现代大市场的对接,改善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状意义重大。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央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是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宣传和新闻部门宣传教育工作须及时跟进。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大范围、广覆盖地开展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决策部署、扶持政策,及时报道我省各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先进典型,推广他们的经验,真正使基层干部和群众方向明确、政策明了,学有榜样、干有奔头,积极主动地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二)坚持以重点带动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根据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际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全面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前提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应首先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大主体,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家庭农场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非常契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家庭农场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主要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建议以省政府名义制定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建设的具体办法,从认定标准、登记备案、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土地政策和社会化服务等层面健全配套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在我省,凡是农业生产有特色、效益好的地方,都是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的地方。因此,要十分重视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在继续扩大农民合作社总量的同时,把注重质量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把工作重心放在示范社建设和推进同业合作社联合上。建议省政府责成由省农业厅牵头,工商、财政、金融等部门参加,对现有农民合作社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对登记、备案手续不完善的补充完善,今后凡在工商部门新登记的合作社必须到农业部门进行备案,以便更好的给予指导;对运作不规范的合作社,农业部门派员从组织管理、章程制度、财务核算、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示范社建设要在主导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发展层次、加强股份资金管理、促进资金互助合作和新型农民培育上实现新的突破,继续扩大示范社的评定,带动整个合作社规范发展。在推进同业合作社跨区域的联合与合作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登记管理、培训指导和政策扶持上。

除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是现代农业进程中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各级政府要继续给予关注和支持。工信部门应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改纳入到全省工业技改项目范围,并增加技改贷款贴息总量,将项目和资金切块下达,减少层层审批。建议通过省政府对成功重组达到上市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重奖,以加强对明星企业的支持和培育。

(三)切实抓好土地流转这个中心环节

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规模是决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与效益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按照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土地流转的要求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土地流转两个文件的规定精神,一是落实省、市、县三级工作经费,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步伐。二是推行委托流转、股份合作、集中连片的方式,提高新型主体经营规模化程度。三是健全乡(镇)一级经营管理组织和推动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四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四)全力抓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服务

1、财政扶持。各级财政要向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在土地流转方面,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对流转双方给予奖励补助。要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调整补贴方式。今后凡涉及粮食生产的各项农业补贴尤其是新增项目和资金,重点向以种粮为主的家庭农场投放,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同时可以试点探索为家庭农场实行免费供种、优先提供技术培训、优先提供农机具补贴和提高补贴比例以及按家庭农场销售商品粮数量进行奖励的特殊政策。引导种粮大户通过工商登记逐步过渡为家庭农场。建议省级财政、发改、农业、水利、科技、国土、扶贫等部门涉及农业方面的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尽量整合并优先安排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实施,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新型主体持有和管护。省财政还可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成立跨县、跨市的合作社联社,奖励补助联合社开展仓储、包装、加工、冷链运输和城市直销连锁店、产地批发市场等设施建设。

2、金融扶持。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要创新体制机制,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坚强后盾,保障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要为新型主体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凡符合贷款条件的原则上都要放行,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加大额度、优惠利率。要将各类新型主体纳入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建立信用信息系统,按信用等级贷款,以降低银行风险。要创新农村贷款抵押质押方式,除土地经营权和经营收益权可用于抵押质押外,针对新型主体,试行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业机械、加工储藏设备、大家畜和种养设施等抵押贷款,并适当提高抵押率。建议以省政府名义或金融办出台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指导意见或办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利用民间资本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资金互助,以缓解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供求矛盾,并规范其资金互助行为,保证互助资金的安全。要增设各级财政出资的农业担保机构,提高信誉度,为新型主体提供全面优质的融资担保服务。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完善新型主体的风险补偿机制,在目前开展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创新保险产品,扩大覆盖面,针对不同主体、不同规模、不同作物等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现有保险保费补贴比例;针对以种养业为主的规模较大的新型主体,要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并开展试点,以保障新型主体在遭受到巨大自然风险时,经济收入不受或少受影响。

3、人才培养。要紧紧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契机,精心编制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十三五”乃至长期规划,培养以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农村能人为主要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要充分利用农业高等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教育培训基地,结合“阳光工程”的实施,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免费和补贴政策,为新型主体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带头人、技术推广骨干、生产经营型和管理服务型人才。要根据各地种养业的发展实际,有针对性的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骨干进行专业需求培训,使他们学有目标和目的,学得懂、用得上、能致富。要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办法,率先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上升通道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业。要允许在职和退居二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兼职,兼职期间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多途径解决人才供需紧张的矛盾。

4、用地用电支持。国土部门要加大中、省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及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单列一定比例和按农用地管理等规定的落实力度,切实保障新型主体的用地需求。电力部门对新型主体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储藏等生产用电一律按农业用电收费标准执行。

(五)加强对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科学指导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纳入党委和政府目标考核序列,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形成支持保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长效机制。

2、实行科学指导。针对各地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要及早纠正,加强防范,防止再出现行政命令、下任务指标、搞“一刀切”;防止出现形式主义、重数量不重质量;防止出现工商企业进入农村以办家庭农场为名圈地,从事“非农化”、“非粮化”产业;防止出现家族势力称霸而伤害大多数农户利益;防止出现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名,搞非法融资,扰乱农村金融市场等现象发生。同时,不能忽视对占经营主体绝大多数的小规模承包经营农户的扶持,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维护公平、共同发展。

3、开展示范试点。在继续抓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联合社建设试点的同时,重点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紧紧围绕我省粮、果、畜、菜等主导产业和其他优势特色产业,近期内重点扶持培育1000家左右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市、县两级也应树立一批示范家庭农场。通过召开现场会和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推广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典型,带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篇2: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有关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摸清和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找准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县政府办及县农业局相关要求,对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体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概况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截止2013年年末合作社总数达到526家,注册资金达到9亿元,成员数达到1.7万人,带动农户数达到1.8万户,成员户均纯收入3.78万元,这526家中,种植类323家,养殖类78家,服务类100家,其他25家。基本形成了以农业、畜牧、蔬菜、林业、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合作社的发展在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合就强、合就富”的 1 景象。合作社在组织内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大大为社员节约了生产成本。通过合作社的有效运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增加了农民收入。调查研究中发现,近年来成功发展壮大起来的合作社,其成员人均纯收入比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高20%左右。

2、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目前全县已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数达900多个,其中超百亩的有40个,我们了解的这40户的大致经营情况是:种植类:玉米和水稻,养殖类:猪、肉鸡、牛和羊,种植的相关作物面积有4000多亩地,养殖的头数约有40多万头。

3、农业信息化情况

2000年成立了县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服务中心,各乡镇以此为依托,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各村由村文书兼职信息员。截止目前,全县乡镇农村经济服务站上网率达100%,已发展农村信息员400多人,农网累积发布各类信息万余条。我县农网自从2002年开通以来,由改版前的8个版块增加到19个版块,栏目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更贴近农民和基层需求。2006年,在全县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农民对热线知晓率达到85%以上。2009年开通 2 了12582农信通短信服务业务,为全县5000个农民的移动手机用户免费提供快捷实用的农业短信服务。2010年全县所有行政村的经销店设《零公里信息》服务点,将每期《零公里信息报》及时张贴在经销店醒目处,方便村民阅读与交流。2012年,全县各个乡镇,完成了“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农村吉林》平台的建设,能够宣传地方特色,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体虽然在促进我县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片面追求数量,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不规范,资金链短缺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主要表现:

1、农户经营能力较弱,水平不高问题。

目前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农民面对市场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寻求技术服务,由于力量小而且分散,产品售价相对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相对高,享受技术服务相对难,使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受到限制,增收困难,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要改变这种状况,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盈利能力,联合起来是通常的选择,但是,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登记管理中,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在后续发展中,只盲目跟风,不注重实际,致使新型 3 农业经营体数量骤增,但质量普遍不高,一是表现为农户经营能力弱,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不高。虽然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总数多,但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域交通便利,所以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数量较多,但经营规模、盈利能力,专业化水平,带动效应均不足,且管理分散,形不成合力,凝聚不成一个有效的产业。有的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收入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新型农业经营体少,规模小,也缺少扶持,不能对多数农民进行宣传培训。还有的地方新型农业经营体只知道低头生产,不知道抬头看市场,看新品种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引进,使得自身与信息技术距离不断拉大,所以大多数农民对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了解,只限于表面,流于形式,即使加入合作社也不知道合作社为“何物”,自己在合作社中处于什么位置,从中能得到哪些服务。还有很多的农民不愿参加合作社,更不知道合作社是干什么的,不愿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所以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缓慢;二是表现为同类合作社的重复登记。有的乡镇同类合作社就有多个,甚至一个村就有几个同类合作社,这使得本就缺乏的资金、技术等有限的资源向不同的方向流动,没有实现集中使用目的,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合作社的发展自然就没有推动力,存在夭折危险的可能性很大。同类合作社的过滥,还存在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同行“竞争”,竞争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合作社的发展 尚处在摸索阶段,在不具备生存能力情况下的竞争必然会引起合作社的“畸形”发展,使农民最终失去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

2、资金不足及金融部门服务水平低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给予资金扶持,给予税收减免,给予登记设立不收费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措施。国家及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是最直接,也是最实惠的,但扶持资金有限、使用效果并不明显。一是过多的合作社,分散了扶持资金的扶持力度,影响到扶持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资金筹措起来很困难。合作社想要壮大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虽然国家及省级给予了部分合作社的一定扶持资金,但是合作社想要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走向市场,这些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省相关金融部门虽然出台了对合作社的贷款扶持政策,但是具体到市级和县级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绝大多数市级和县级金融部门没有启动对合作社的贷款扶持政策,出现了“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新型农业经营体资质、层级低”的现象,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体很难迈进金融贷款门槛的这个非常尴尬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金融扶持短期内难以奏效,如果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来进行,风险大,成本高,使合作社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运作,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良性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资金难以解决。

3、财务制度问题

当前对新型农业经营体财务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效的标准,缺乏一支专业的、有责任心的财务管理队伍,会计核算不规范,合计科目设置不合理,会计报告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使新型农业经营体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办法。

4、新型农业经营体经营方式落后及人才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体经营方式落后,不能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没有开拓市场的精神和经验,经营方法依旧停留在小农经济思潮中,没能够走出来,没有建立品牌的意识或者是建立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或者是较难进行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标准不够,甚至相距甚远,对于产品附加值认识不足,或者是力不从心问题等等。在人才问题方面,领头人既要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有经济头脑,还要能够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体经营效益,但现实的状况是大多数的农民带头人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更谈不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策划管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的创新和发展。

5、品牌及质量认证等问题

新型农业经营体在发展前期只注重合作社成员、场地、资金及经营活动的发展等问题,对于建立品牌、同大中超市及连锁店和大型企业对接以及做好产品质量认证等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不到位,甚至自身没有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做大、做强企业的大局意识,使得建立品牌和产品质量认证问题成为棘手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6、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变更事项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成员、注册资金会不断发生变化,使合作社要不断频繁的办理变更手续,特别是一些需要重新申请注册的,但是我县工商部门一年中仅在1月份给合作社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因此出现了合作社成员入社、退社难的问题,以及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合作社不在工商注册部门变更,书面资料数据应该变化而没有变化,导致合作社相关活动开展难。

三、思考和建议

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给予有力地指导、支持、服务和必要的监督、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体一定会健康发展,并在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教育引导,促进自我发展。

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业经营体的基本原则、组建办法和重大意义,营造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办法,寓教于乐,大力宣传农产品流通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党在农村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干部群众“充电”,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其办好新型农业经营体的能力。三要利用好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方面的典型人、典型事,树好典型,广泛宣传,通过典型,带动发展。

2、建立有效制度体系,做到规范发展。

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引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二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风险机制,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用来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以保护为农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三要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体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搞好其建立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和积累等制度,保护社员的利益,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体的快速、健康发展。四要促使其建立契约约束机制,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体和农户各方的责任和权利,既保护农户利益,又能使其自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突出地方特色,扩大农业市场,积极稳妥发展。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应以做大做强、培特培优水稻、玉米种植、水果、蔬菜、畜牧养殖、药材等优势产业为目标,以建立专业化乡镇、专业化村庄、专业化农户为重点,以全面发展、纵深服务、规范运作、延伸层次为主攻方向,在“专业化”上做文章,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组织化上抓突破,构建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农业经营体体系。一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村能人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经济、优势资源等,领头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特别是要鼓励支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体,并按照有机构、有牌子、有基地、有证照、有章程、有印章、有制度、有出资社员的“八有”标准,对现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体进行规范提高,增强带动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体)+基地+农户”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使新型农业经营体上有龙头依靠,下有基地农户,把服务推向纵深,推向加工、销售行业,提高安全系数,增强整体实力。三是县、乡两级的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畜牧、农机等部门,要立足自身业务特点,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品牌戏,组织创办服务型、科技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系列化服务。

4、加强农业服务,推动有序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体尽管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组织,但主管部门要加强农业服务,并适当的做好监督管理,为新型农业经营体规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主管部门对新型农业经营体服务和监督管理,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制度管理监督,包括促其建立资产管理、教育培训、劳动人事、工资和保险等制度。二是做好财务管理监督,要重点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分配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等,以此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三是做好民主管理监督,通过民主管理监督,促使其按照合作组织章程,充分行使社员的权力,参与民主管理。四是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大监督力度,指导其依法、依规、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对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应依照法律和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新型农业经营体在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健康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涉农信贷投入,做到抓大放小,要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拳头产品。特别是第一产业,只有第一产业得到充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才能提上日程。五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体成员的培训,组织和带领他们走出去,向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先进典型学习,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体负责人,要让他们都能做到通法律、懂经营、善管理。使新 型农业经营体负责人的后备力量能跟得上,进而提升农民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思考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 为了充分了解鸡西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主要模式和特点, 以及影响制约因素, 笔者对所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旨在通过调查、总结、研究分析, 对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建设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 发展现状

本文所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 具有适宜的经营规模、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较好, 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较高, 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四种类型。目前鸡西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大户) 为主要经营类型。截止2016年6月末, 鸡西市合作社达到2667个, 种植业家庭农场 (大户) 达到4619个。

1. 合作社。

全市工商注册并在经管站备案合作社2667个。合作社成员总数2.8万个, 带动农户6.76万户。种植合作社规模经营达71.2万亩, 经营个体达427个。其中200~500亩范围的种植合作社经营面积达9.61万亩, 经营个体134个;500~1000亩范围的种植合作社经营面积达5.48万亩, 经营个体66个;1000~3000亩范围的种植合作社经营面积达25.2万亩, 经营个体163个;3000~5000亩范围的种植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4.12万亩, 经营个体38个;5000~10000亩范围的种植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4.16万亩, 经营个体24个;10000亩以上范围的种植合作社经营面积达2.63万亩, 经营个体2个。可以看出种植合作社规模经营主要范围集中在1000~3000亩, 这个区间的经营面积占合作社规模种植面积的35%。

2. 家庭农场 (大户) 。

全市种植类家庭农场 (大户) 达到4619个, 种植面积达141.84万亩, 主要作物为玉米、水稻, 其中玉米为65.3万亩, 占种植面积46%;水稻为65.9万亩, 占种植面积46.5%。其中200~500亩范围的家庭农场 (大户) 经营面积达118.90万亩, 经营个体4460个;500~1000亩范围的家庭农场 (大户) 经营面积达9.73万亩, 经营个体148个;1000~3000亩范围的家庭农场 (大户) 经营面积达8.84万亩, 经营个体55个;3000~5000亩范围的家庭农场 (大户) 经营面积达1.29万亩, 经营个体4个;5000~10000亩范围的家庭农场 (大户) 经营面积达0.51万亩, 经营个体1个;10000亩以上范围的家庭农场 (大户) 经营面积达2.58万亩, 经营个体2个。可以看出家庭农场 (大户) 规模经营主要范围集中在200~500亩, 这个区间的经营面积占家庭农场 (大户) 规模种植面积的84%。

(二) 主要特点

1. 创办主体多元。

鸡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大户) 主要是由村干部、种养大户、致富能人等主体创办。比如本地某一村的村支书, 根据本村朝鲜族农民外出务工多的特点, 带领村民组建了水稻专业合作社, 将全体村民纳入合作社, 实现了整村近5千亩土地全部规模经营, 留村农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 通过规模经营增加效益。

2. 产业覆盖面广。

从产业分布来看, 鸡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大户) 经营内容基本涵盖农业所有产业, 但以种植业为主。以合作社为例, 全市种植业合作社2033个, 占总数76.2%;养殖业368个, 占总数13.8%;农机175个, 占总数6.6%;加工28个, 占总数1%;各类技术及信息等服务业63个占总数2.4%。

3、区域主导产业明显。

鸡西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布局上充分体现地方产业的特点、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 突出地方特色。如市区近郊蔬菜、养殖等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 (大户) 发展明显。县 (市) 地多, 水稻玉米种植优势突出, 粮食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明显。如本地县 (市) 的一个种植合作社———金健农业种植合作社,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2013年吸引全村110户农民带地入社, 规模经营种植玉米7900亩, 截至2015年, 入社成员达到201户, 规模经营耕地面积15320亩, 合作社比当地不入社农民亩均增收261.6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土地流转难度大

土地流转规模大小, 流转机制是否健全, 是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当前制约鸡西市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局限, 恋土情结、各种忧虑和担心, 制约了土地流转。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 制约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市场不够健全, 对农民的服务引导、培训不到位。

(二) 发展资金不足

所有经营主体都面临共同的难题—发展资金不足。经营主体要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机器设备,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民的主体性质决定了投入能力不足, 用于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特别是大型种植、农机合作社, 经测算, 经营1万亩地至少需要流动资金三百多万元。

(三) 支持扶持不够

鸡西市新型经营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规模较小, 实力较弱, 特别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扶持。当前政策支持不多、财政扶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普遍问题, 从额度上说更是杯水车薪, 不足以投入到生产、经营环节, 对于增强新型经营主体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的力度有限。特别是金融部门对合作社贷款要求标准高, 合作社贷款难度较大, 对于合作社的信贷主体资格, 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并不认可。

(四) 经营主体能力不足

当前鸡西市经营主体的领办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种养大户, 尽管大部分经营主体长期从事农业生产, 实践经验丰富, 但还是受学历、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 缺乏专业知识, 缺少长远规划, 组织能力不强。具有懂经营、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强的“能人”更是稀缺, 难以有效担当现代农业发展重任, 急需进一步提高。

(五) 经营主体不够规范

从鸡西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发展来看, 一些农民合作社运行不规范, 发展实力不强, 缺乏竞争力、凝聚力和带动力。家庭农场规模偏小, 实力较弱, 发展创新能力不足, 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附加值不高, 缺乏品牌, 市场竞争力不强。

(六)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鸡西市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落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把农业机械和投入一定程度整合,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但由于流转的土地过于分散、村级财力不足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 对经营主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七) 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农业技术技能、生产经营管理、农机植保, 以及产加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服务。但目前的现状是,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还不完善, 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工作需要。

三、对策建议

(一) 完善流转服务

依托各级经管部门, 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各级服务组织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 做好信息采集和公布、土地评估、交易服务等工作, 健全县 (市) 土地流转服务大厅, 为农民流转土地提供高效完善的服务, 让土地流转逐步向规范有序转变, 尽快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加强流转土地用途监管, 严禁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行为, 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顺利开展,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制度保障。

(二)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 应优先面向具备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农机具购置补贴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要向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倾斜。三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用地, 依法优先安排。四是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贴息贷款额度。

(三) 加强金融服务

进一步加大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作, 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 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协助金融部门做好合作社信用评级工作, 完善合作社发展需要的授信、增信机制。

(四) 加大培育引导

一是培育致富能人领办一批。通过政策扶持, 引导农村的致富状元、致富能手因地制宜地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 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 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选择有一定实力和带动能力的企业以资金、技术等加盟合作社, 使合作社起到上接龙头, 下连农户的作用, 在切实代表农民的利益的同时, 又帮助企业组织生产。三是培育典型推动一批。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 开展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建设活动, 培育各层级示范典型, 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不断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拓市场, 增强竞争力,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带动其他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五) 加强服务指导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办人进行培训。建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的培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指导力度, 各级有关部门应主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 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系统服务, 帮助其逐步规范发展壮大, 提升质量层次, 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张秀生, 单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2]胡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困扰与对策措施[J].中州学刊, 2015 (03) .

篇4: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情况与发展成效

(一)发展基本情况。

1.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截至2013年11月,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8.6万多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万个,比2013年初增加1.2万个,比2007年的1086个增长64倍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1.5万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02家。同一品种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567户,畜牧养殖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大户1025户。

2.带动能力逐步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显示出强劲活力。初步统计,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达348万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耕地面积2772万亩。

3.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组织模式,以及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

4.生产经营及服务范围稳步拓宽。生产经营范围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逐步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运行机制不断规范。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内部管理制度,部分农民合作组织提留了公积金、公益金,并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和社员的出资额进行了二次分配。

(二)成效初步显现。

1.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能够克服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兼业化弊病,集中精力专职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动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尽可能地提高单位投入产出率。据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材料反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集成应用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及加强管理,每亩土地比分散经营农户提高单产10%以上。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多亩,2013年小麦平均单产1030斤,比周边农户高200斤左右。

2.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通过批量购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实行统一耕种、统一植保、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节省农业生产成本。初步统计,生产资料批量购进使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5%左右。如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经营流转土地4000亩,托管土地6800亩,通过统一购置生产资料,每亩降低生产成本90元。

3.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和托管土地,能够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田块变成大田,再通过平整治理,消除田埂,整合废弃沟渠塘,充分利用边角荒地,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信阳市在土地流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后,开展了大规模土地整理,增加耕地9.4万亩。固始县广德农业高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320亩,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320亩。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对托管的6800亩土地进行整理,增加耕地80亩。

4.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品牌,能够引进和改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使用高效低毒或无毒农药和有机肥,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可追溯的放心农产品,另一方面实现更高的销售价格。罗山县460户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9.6万亩,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86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3家。

5.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流转土地,使大批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或进城务工,或在流转出的土地上从事种植业管理,增加了收入。据调查统计,一个4—5口人的农户,将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每年除获得土地租金及惠农补贴收入6000元外,还可获得打工收入4万余元,比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年均增加收入3万多元。商城县河风桥乡农民彭单巨兄弟二人土地流转前每家每年纯收入1.3万元,2009年将其8亩承包地流转出去后外出务工,一年获得劳务收入6万元。

6.增加了农业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筹措资金兴建田间道路、整修水利工程、办电改水、购置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及土地产出率。浚县东长村的种粮大户李彦飞流转土地1100亩,先后投入资金50万元购置节能喷灌设备3套,联合收割机1台,拖拉机4台,打深井4眼,种植小麦和经济作物年纯收益达50万元。

7.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展产销对接,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据河南省农业厅调查,种粮大户经营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25%以上。商水县天华种植合作社2011年与省农科院等四大种子公司签订了优质小麦等繁育计划,仅此一项每亩增加收益100多元。罗山县蔬菜种植大户李正玉流转土地3500亩生产的蔬菜,在郑州超市供不应求,还直接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地。

8.强化了工业化城镇化人力资源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流转土地,使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为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我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得以继续发挥,延续“人口红利”,推进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二、当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流转滞后。

1.思想观念有待转变。一方面,个别乡村干部思想保守,怕触及家庭联产承包制、侵犯农民权益,不愿推进土地流转。另一方面,有的县乡基层干部存在急躁情绪,急于发展规模化经营,甚至采取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侵犯农民权益,伤害农民感情,削弱了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2.农民后顾之忧有待解除。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和非农就业技能缺乏,大多数农民的非农就业收入不稳定,又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失业保险,年老后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不少农民担心将土地流转后,生活、养老等长远生计问题得不到保障,因此存在“恋土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土地流转。

3.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程序不规范、合同条款不完备的情况较为常见,甚至有些地方农户间的土地流转存在口头协议现象。

4.支撑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缺乏完备的法律依据,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流转土地不敢有太多投入,制约了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有些市县尽管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的政策,但是没有经必要的确认登记,缺乏充分有力的凭据,阻碍了政策效能的发挥。

5.土地流转平台不够健全。由于土地确权工作刚刚起步,土地流转平台尚未普遍建立,土地流转及监管机制不够完备,影响了土地流转进程。

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建设用地。目前,非本集体所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无法合法使用集体土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致使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晒场、烘干、仓储等环节缺少用地指标。

(二)融资瓶颈亟待打破。

1.涉农融资门槛过高。国家相关部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工具、贷款担保和抵(质)押方式等政策规定尚不够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难完全达到金融机构的担保、授信标准,在融资方面普遍面临贷款困难、手续繁杂、隐性费用高等问题。

2.政策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有待加强。2013年我们开展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试点,经过实地核查,拟对全省125家规模大、管理好的合作社进行贷款贴息补助,但是没有一家获得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

(三)内部管理有待加强。

1.运行不规范。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管理者与会员之间的权责没有明确的界定。

2.组织松散。在组织管理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拟定了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等组织机构,但章程制定不规范,机构形同虚设。

3.财务管理不严格。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制定并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成员内部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二次分配机制普遍没有建立。普通会员只是缴纳少量会费,投资入股的积极性不高,基本上享受不到股金分红。

4.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

(四)财政支持政策有待健全。

1.支持政策有待系统化。现有的财税支持政策分散在不同的政策法规及规章制度中,处于碎片化状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土地流转,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物资技术装备、引进优良品种、应用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参加农业保险、进行加工运销、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技术和业务培训等各个方面,没有专门适用的财政支持政策。

2.个别涉农补助项目福利化。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存在与出台初衷目标背道而驰的问题,没有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这一方面使流出土地农民不用种粮即可获得各项补贴,而流入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却得不到补贴,既削弱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支持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

1.开展土地确权。支持土地、农业、林业等部门开展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发证工作,从法律上使农民真正享有承包土地灵活的经营权,借以行使对土地的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收益等权利。

2.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与监管平台。支持县乡政府及其农业部门在搞好土地流转宏观规划的基础上,搭建土地流转的服务与监管平台,为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供全程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提供合同、法律、竞价、风险保障、仲裁调处等服务,畅通农村土地供求信息渠道,确保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规范运行。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包括就业、医疗、养老、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把土地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的后顾之忧。

(二)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财政支农项目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机制。一是对种植业生产经营主体,要优先将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千亿斤粮食工程资金、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等的支持范围。优先让符合条件的合作组织参与实施那些有组织、规模化、成片推进的项目。二是对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要优先将其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奶业工程资金、“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等的支持范围。三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优先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篇5: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1.被调查者年龄

30岁以下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以上 2.被调查者学历

小学及以上 初中 高中 中专或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3.本村所在位置地理类型

平原丘陵半山区深山区

4.你村有以下哪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 5.你村销售农产品的最主要渠道是

企业订购或收购合作社统一销售商贩上门收购自己到市场上销售其他 6.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担心的变化

生产资料上涨农产品价格下跌补贴政策会变旱涝病虫害农技跟不上雇工难 7.你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需要政府做什么 [多选题] 加大农业直补 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提供融资支持 建立信息平台 协助土地流转 其他 8.农机的使用方式

部分自给 完全自给 农机部门提供 9.生产资金来源

自有资金 民间高息借贷 农村信用社借贷 10.当前约束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因素 [多选题]

土地承包期短 个人经营能力 有限缺少技术

资金不足 11.你认为当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多选题]

良种供应 技术推广 农资价格高 劳力少 价格低 环境污染

其他 12.你认为目前制约你靠农业发家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产品销售困难

种植面积不够

生产工具落后

劳动力不足 缺乏技术指导

其他 13.你认为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

提供农业销售渠道的信息

新办农业农产品公司,对农产品深加工

其他 14.有没有参加农业保险 * 没有

有 15.你村是否有家庭农场 * 有

无 16.本村的家庭农场是否经过注册? * 是

否 17.本村家庭农场的经营形式是 * 个体工商

* 个人独资 合作制

公司制 18.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是 *

纯种植

纯养殖

种养结合种植业兼休闲 养殖业兼休闲

种养结合兼休闲 19.家庭农场的资金来源 *

自筹资金

银行贷款

财政支农 外部投资

民进借用 20.您认为当前阻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有 *

土地承包期太短

个人经营能力有限

技术资金不足 土地流转困难

其他 21.当前农场是否拥有自己的品牌(此处指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品牌)? 是

否 22.贵村有农民合作社吗? * 有

* 没有 23.贵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为 *

2年以内 3-5年 6-10年

10年以上 24.合作社的性质 * 工商注册

未经工商注册 25.创立形式 *

大户牵头 企业牵头 供销社牵头

其他 26.贵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 * [多选题]

自有资金 商业银行贷款 股东追加积累 民间贷款

其他 27.前一年经营情况 *

亏损 基本持平盈利10万元 盈利10-100万元

盈利100万元以上 28.您认为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有 * [多选题]

金融机构原因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合作社自身原因

其他 29.贵村的农民合作社服务涉及哪些服务领域 *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 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

其他 30.希望在本村合作社增加哪些服务项目? *

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 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其他 31.本村农业企业的数量 *

无 1-3家

大于3家 32.本村农业企业员工人数大致为 *

小余10名 10-20名 20-50名 50-100名 100-300名

大于300名 33.本村企业的成立年限 * 2年以下 2-5年 6-10年

10年以上 34.2013年企业在融资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

是,且难度大 是,但难度不大

没有难度 35.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是 *

自有品牌

贴牌品牌

自有品牌加贴牌品牌 连锁加盟

其他 36.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障碍 * [多选题]

研发和技术支撑

人才

资金

企业管理

营销体系

市场混乱

缺乏政府指导服务

税收负担重 吃拿卡要、三乱

其他 37.政府对本村企业发展在那些方面有帮助? 融资 技术

[多选题] *

人才培训和引进 市场拓展 财税、补贴 信息 其它

篇6: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

从主体总量、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存活率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国的位次,总结发展规律,了解主体存活能力及活跃水平,发现薄弱环节及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篇7: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基本情况说明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近两年,宁陵县农业局本着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服务、政策倾斜”的原则,结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补助项目,将部分经营管理完善、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遴选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基本情况如下:

一、总体情况

宁陵县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共遴选出500科技示范户,平均分布在全县364个行政村,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共遴选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10个,包括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4个种植大户。

二、种植规模

1.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均在500亩以上,其中石桥镇金顶谢花酥梨专业合作社共有农户120户,平均酥梨种植六亩以上,是宁陵县比较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其法人代表吕和平是石桥镇远近闻名的酥梨经纪人,有多年的酥梨种植和销售经验,在合作社成立初期,许多人并不相信他,只有20多家酥梨种植户加入,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周边农户看到了入社农户收到了比他们较高的经济效益,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合作社2014年共吸收农户120户,酥梨种植面积达到800余亩。按照2014年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农业局将其发展为农业科技示范户。

宁陵县乔楼乡合发酥梨专业合作社今年刚刚成立,注册人刘峰自己就是酥梨种植大户,说起成立合作社,他还颇有感慨。乔楼乡酥梨种植面积没有石桥镇大,每年的客商往来少,形不成大的销售市场,同样的酥梨品种,同样的商品品质却比石桥镇的酥梨价格抵,每年还要依靠石桥镇的酥梨经纪人进行销售,形势比较被动,乔楼乡的酥梨产业急需带头人。为此,乔楼乡政府工作人员找到年轻有为的刘峰,想让他挑起酥梨产业的大梁。刘峰自己也种植十几亩的酥梨,每年为酥梨的生产销售东奔西走,积累了一定的栽培和销售经验,有了政府的支持,他果断的答应下来,并且联合了60多个酥梨种植户注册了“合发”酥梨专业合作社,主动申请当选农业科技示范户,寻求农业技术支持。

宁陵县建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小麦---玉米为种植模式的合作社,是宁陵县注册成立较早的合作社之一,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农户100多户,种植面积保持在1000亩左右的示范性合作社。建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大都是打工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赫振连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本来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看到近几年农业政策好,就回乡创业,加入了建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他观念新、头脑灵活,善于学习实践新技术、新品种,逐渐成为合作社中的佼佼者,2014年农业局将其发展为农业科技示范户。

刘楼乡胡店村科技示范户胡山发,是宁陵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个农户,在农业局科技示范户遴选方案公示之后,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动申请推荐的一个农户。胡山发今年 岁,是一个“资深老农民’,他这一辈子只和土地打交道,没有从事过其他行业,对种地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经验,善于小麦高产种植,每年小麦平均在580kg/亩,单产创下623kg/亩的记录,在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爆发,全县小麦大减产的时候,他依然保持550kg/亩的产量。而且胡山发为人热心,对种植经验并不保守,经常在农友合作社的办公室,甚至门前地头和其他农户进行经验交流,无形中带动了周边农户,增加了合作社的整体效益。选他做农业科技示范户是众望所归。

2、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

2014年遴选出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4个,分别是逻岗东街的黄吉强、逻岗和楼的于照升、程楼乡沟厢村的陈玉钦、华堡乡马桥村的李世腾。这四个种植大户的种植规模算不上太大,之所以把他们认定为种植大户并发展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是因为他们在新型农业经营中表现比较活跃,经济效益比较突出,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实验推广认可度较高,能够带动身边的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示范效果显著。

3、家庭农场科技示范户

家庭农场示范户有两个,孔集乡的王庆友、乔楼乡的吴西会。示范面积均在100亩以上,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王庆友、吴西会本人承包土地并不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规模化种植,是近两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由于流转土地成方连片,很多试验示范都在那儿进行,示范带动性好,2014年被农业局发展为农业科技示范户。

二、示范推广

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较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推广模式和惠农政策,基层农业部门在推广实践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基地实验,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有基地远远不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疑是最佳选择。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由于他们观念新,路子活,与政府部门实验合作的态度积极,因为他们规模化种植,土地比较集中,管理容易,比在散户经营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具有管理规范、规划统一的优点。仅此2014年一年就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的基地上进行了十几项农技推广实验:酥梨套袋无公害生产技术,挂黄板、性诱剂 防虫技术,蜜蜂代替人工传粉技术,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玉米一密四改技术等,进过专家观察讲解,农民实地考察观摩,大大提升了试验示范的效果。

三、经济效益

篇8: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发展“四种”类型

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有四种类型, 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累计吸收农民1.5万户的100.4万亩耕地推进规模经营, 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其中农民合作社总数达125个, 注册成员2511户, 规模经营耕地36.4万亩;家庭农场发展至27家, 经营面积2.5万亩;专业大户1804户, 经营面积56.5万亩;农业企业现有2家, 经营面积5万亩。

二、取得“四项”成效

一是增加经济总量,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合作社数量实现迅增。资产规模由当初的15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近3亿元;经营效益实现倍增。2014年经营总收入4.2亿元, 合作社成员实现人均收入2.65万元, 分别比上年增加30.2%和41.3%.

二是打造知名品牌, 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永泰养鸭专业合作社“奥里米”牌咸鸭蛋、庆发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帅瓜”牌西瓜, 产销两旺, 特别是和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成功注册了“绥滨大米”和“绥望”有机米后, 生产销售有机大米53吨, 合作社社员增收126万元, 水稻销售价格比周边地区每千克高出0.6元以上, 实现户均增收2.1万元。

三是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提升了农业规模化生产质量。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模式, 实现了生产规模的集成放大。

四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全县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农业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 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形成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发展, 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 实现了节本增收, 通过机械标准化生产, 实现了增产增收, 通过开拓市场, 实现了提价增收, 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实现了转移增收, 在二三产业中发挥效用。

三、存在“四个”困难

一是规模偏小, 发展不平衡。目前, 绥滨县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 有的甚至只是名义社员、家庭合作社, 真正上规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不多;二是资金瓶颈问题比较普遍。据调查,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缺口超过5000万元, 很多合作社自身资金积累能力有限, 又缺少有效抵押物, 银行放贷空间有限, 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三是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有些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 大规模的生产管理水平不具备, 又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导致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内部运行不规范。部分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规章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组织结构不健全, 缺乏民主管理和正常监督,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

四、落实“四种”措施

一是在抓宣传、提认识上下功夫。要通过算账对比、惠农政策、效益分析等各种角度去宣传参与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积极意义, 使农民变被动为主动。只有认识上去了, 农民才能形成氛围, 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在抓体制、选模式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去引导农民和合作社选择经营模式, 宜社则社、宜场则场、宜户则户的原则, 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三是在抓规范、定机制上下功夫。突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组建、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加强规范。在运行机制方面, 依靠合作社自身发展能动性为基础, 引导合作社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上一篇:观看话剧《三只小猪》有感下一篇:助产士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