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2024-08-19

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

发布日期:2008-5-26共阅[350]次

游孙权1陈德利

2(1.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泉州市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乡村休闲产业是指通过对环境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人文、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综合资源要素,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开发包装推广,充分利用城乡差异特点,吸引城市人群前来开展旅游、观光、健身、度假、娱乐、体验、考察、野趣、餐饮、农宿、农事教育等商业型休闲活动,从而衍生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休闲产业经济。乡村休闲产业作为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融合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不仅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蕴涵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对于实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一)有利条件。乡村休闲被认为是一种较高层次、较高品位的休闲形式。乡村休闲产业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旅游业态,其经营主体更趋分散化、多元化,时空跨度注重郊区化、近程化,消费模式具有滞留性、反复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泉州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条件、时机日渐成熟。一是发展乡村休闲的资源丰富。泉州地域广阔,山海兼备,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如2006年市旅游局联合泉州晚报社评选出的“十大魅力乡村”、“十大古大厝”堪为代表。全市拥有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3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6个。全市现有水库364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346座,其中著名的如石壁水库、山美水库、惠女水库等;此外,还有山围塘1229座。全市优势农产品呈区域布局特征,德化梨、永春芦柑、安溪茶叶、南安花卉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全市开发形成了各类果林场、种养基地2000多处。这一切都为泉州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极佳条件。二是城市化进程引发乡村休闲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居民消费群体急剧扩大。据测算,2006年,泉州城市规划区内城市人口达80万人,城市化程度达51%;环泉州湾4250平方公里范围内,总人口475万,其中城镇人口达300万人;环泉州湾核心部分,建成区面积合计达17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80万人。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847元(折合3116美元),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国水平的1.17倍、1.56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72元,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3%、35.8%。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为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必然蕴藏着对更健康、更科学、更个性化的休闲方式的巨大消费需求。三是经济活力助推乡村休闲投资和消费。泉州素以创业型城市闻名,经济充满活力。一方面,充裕、活跃的工商资本可望为乡村休闲产业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工商企业是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潜在的团体消费客户来源。截止2007年6月,泉州各级工商部门共登记市场主体134210家,其中各类企业51595家。为增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泉州各类企业越来越重视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举办管理团队野外拓展训练、开展员工集体活动等方式,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孕育对乡村休闲的消费需求。此外,近年来,泉州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私人轿车保有量持续上升(至2006年末突破9.2万辆)以及作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

一、著名侨乡城市旅游业长足进步,也为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创造了综合的有利条件。

(二)重要意义。乡村休闲产业集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融合了种养加工、观光休闲、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领域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关联性。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的要求。特别对于泉州而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强城乡互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不进城不行,都进城也不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在农村务农,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全世界的农民,包括美国的农民,都住在自己的农场上,不会住在城镇里。一方面,要引导一部分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农村的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从而使一部分农民愿意留在农村。让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村人口大量集中到大城市造成过度城市化倾向,又能有效地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第三,“乡村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方式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农业、贴近农民、认识农村和教育子女的机会,体验农家生活、农业生产、田园风情和村风民俗的情趣,也为增进农村居民对现代文明的了解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城乡交流。大量涌入的城市游客在为农村消费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和生活新风带到了农村,在潜移默化中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农村的开放和进步。从根本上意义而言,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过程,就是以现代休闲文化理念推动农村综合资源要素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体系的过程,也就是以市场化机制提升农村综合资源要素经济价值的过程;该产业的大发展,必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提出迫切的要求,进而有效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二是有利于促进山海融合,优化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格局。目前,国家正加紧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强调加强政策引导,促使全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这给泉州优化提升市域经济发展格局提供了有益启示。泉州依山面海,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根据区位条件、要素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泉州市域经济初步形成了沿海与山区两个层面的空间发展格局,特别是各个县域经济发展呈现鲜明特色和优势。由此,大力扶持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在山区与沿海之间的充分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各个县域尤其是山区经济发展特色、优势和潜力的充分发挥,而且对于进一步形成市域经济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空间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乡村休闲产业是依托生态、环境、文化和绿色农产品等资源基础,注入概念创意设计等智力成果,发展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形态。一方面,农产品是可再生资源,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不增加可持续发展压力。概念创意设计作为人类思维智力的成果,具有拓展性、无限性,其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原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三,由于“乡村游,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将农户的经济利益与农村的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农民的资源节约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都会有所增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而,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不仅有利于扩大经济总量、满足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泉州乡村休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泉州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或团体组织、或自发性地到乡村休闲观光逗留,一些传统景区(景点)、村落、种养基地、农场及库区零星也开始想方设法吸引城市人群前去消费。特别是利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中国乡村游”主题年之机,泉州市旅游部门联合泉州晚报社开展“十大魅力乡村”、“十大古大厝”的评选活动,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一些乡村休闲景点如泉港惠屿岛、德化岱仙瀑布和一些乡村休闲活动载体如永春北溪农家乐、蓬壶农业观光等引起人们关注。但总体来说,乡村休闲在泉州尚未形成规模和影响力,远未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从供给看,提供休闲服务产品的主体偏少,主要局限于仅有的几个传统景区(景点)、村落、古民居、种养农场及库区,且普遍缺乏必要的接待能力、完备的配套设施和丰富的活动载体、活动内容。迄今,泉州尚没有一家集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型都市农庄。从需求看,本地区城市居民工作节奏较紧张,休闲行为还较多地依赖传统方式,消费习惯还较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对于乡村休闲消费的潜在需求尚未普遍地转化为有效的现实需求。从氛围看,自2006年开始,市农业资源区划办从发挥职能出发,着手开展引导和推动全市乡村休闲发展的工作,如结合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组织种养基地大户到厦门、漳州等地参观考察,收到一定成效,激发了有条件的种养基地大户投资发展乡村休闲的积极性。但从全市情况看,目前各级政府对于发展乡村休闲缺乏统一部署、有效引导和具体扶持,社会各方面对于发展乡村休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尚未充分认识,推动乡村休闲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

(二)制约因素。泉州不缺乏发展乡村休闲的资源与环境,也不缺乏潜在的充足消费能力,迄今,乡村休闲发展远未形成气候,固然可以从泉州城市化现状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等诸多方面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但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制约泉州乡村休闲发展最直接、最直观的因素在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产业发育进程偏慢,滞缓了产业化良性循环发展格局的形成。一方面,目前,泉州从事乡村休闲发展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一些传统景区(景点)、村落、古民居、种养农场及库区的业主,由于普遍缺乏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基础设施投入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就更谈不上通过加大对乡村休闲产品持续推广与营销的投入,吸引本地区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的兴趣和消费,促进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由于乡村休闲产业是一个需要较长周期的投入、积累,才能实现有效产出和逐步赢利的产业,在本地区缺乏商业性乡村休闲活动成功案例作为借鉴的情况下,投资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难以获得习惯于传统产业经营赢利模式的本地工商业资本的青睐。

三、大力发展泉州乡村休闲产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休闲经济是全球性趋势,甚至有未来学家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乡村休闲作为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并展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当前,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国务院即将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实施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推动下,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日趋凸显,必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为此,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论述,泉州有必要把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纳入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加以扎实引导和推动。

(一)加强协调部署,发挥规划引导作用。抓紧开展泉州乡村休闲发展专项规划,与全市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乡镇城镇化规划等相衔接,合理选点,科学布局,使之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统一规划,落实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林、江、湖(水库)、溪、海岛等自然景观和古大厝、特色乡村等人文景观资源,发挥我市17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势,积极开发乡村休闲资源,使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着重对泉州周边农村的山山水水、乡野田园、人文古迹以及农村特有的民风习俗进行摸底普查,经过一定的规划、开发、整合,使之逐渐形成一处处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胜地。加强乡村休闲发展具体项目的服务与指导,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对乡村休闲项目的区域布局、作物搭配作科学合理的规划,帮助投资经营业主避免由于欠缺发展规划能力、市场理论及相关专门知识,造成开发建设的随意性。加大乡村休闲发展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创新市场经营机制,持续增强乡村休闲发展后劲与活力。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休闲经济条件的村庄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对象。

(二)实行以点带面,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思路,从各地不同条件出发,重点确定一批符合条件的库区、特色村落和种养基地等作为发展乡村休闲的重点扶持对象。引导乡村休闲发展经营业主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根据消费需求以创新求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重视乡村休闲项目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乡村休闲服务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重点打造和推介永春北溪、牛姆林、德化陶瓷岱仙瀑布、石牛山、安

溪茶叶大观园、南安蔡氏古民居、泉港绿笛山庄、惠屿岛等乡村休闲品牌,促进泉州乡村休闲产业做大、做精、做强。

(三)创建优良环境,发挥政策扶持作用。采取灵活土地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对于观光农业等乡村休闲项目涉及的农用地,鼓励以承包、租赁、转包等方式,加快向投资经营项目业主集中,为乡村休闲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实行税费优惠,有关规费收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如对乡村休闲项目涉及的餐饮及住宿,税费收取标准尽量就低不就高。改善政府服务,对乡村休闲发展项目落地,尽量减少前置条件,减化审批程序。设立安排专项持资金扶,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等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予以支持。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点,经有关部门审核后,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扶持政策,对其延伸拓展的三产服务业,本着扶持发展的原则,实施优惠措施。

(四)营造浓厚氛围,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由政府部门加大有序引导、分步组织工作力度,根据不同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从最初级的生态观光,到品农家茶、吃农家饭,再到住农家旅馆、参与农家劳作、感受农家习俗,不同层次、不同内涵,从单一化到集观光、娱乐、运动、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休闲产品,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选择城市郊区,试办“都市休闲农庄”,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农园的经营管理,向农民承租土地,再转租给市民。也可由农民自行管理,市民可直接与农庄主人联络、签订租地契约,以此为市民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身心放松、人际交流、获得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的机会。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乡村休闲发展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乡村休闲项目,创造乡村休闲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

(五)注重整合运作,发挥协会助力作用。目前,泉州市乡村休闲发展协会已在加紧筹设中,有望于年底前正式成立。该行业协会可作为泉州市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的试点,实行协会秘书长职业化,从成立伊始就走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该行业协会成立后,可积极创新运行机制,着重从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订立行规行约,规范市场行为,倡导诚信经营,引导行业自律;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为会员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开展市场调研,组织业内交流和对外交流,为会员搭建一个联系政府、交流信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

2007年11月15日

篇2: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关于要求设立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的请示

区人民政府:

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和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大具体实际行动。市委、市政府要求全面推进这两项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并已列入2007市对区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为保证我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 “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要求设立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250万元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150万元。特此请示,请批复。

附件一: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资金概算表。

附件二:《关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通知(送审稿)》

附件三:《关于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

区委区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2007年8月20日

附件一: 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和 “农家乐”休闲产业发展资金概算表

(一)、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资金概算(250万元)

1.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强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160万元 主要用于省、市、区特色产业强镇强村的以奖代补。2.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建设项目补助:50万元

主要用于全区农业特色产业提升水平、宣传推介、开拓市场等方面项目支出。

3.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规划编制:15万元 4.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经费:15万元

5.区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建设的其他支出:10万元

(二)、“农家乐”休闲产业发展资金概算: 150万元

1、“农家乐”休闲产业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 主要用于省、市、区“农家乐”特色村(点)及星级经营户的以奖代补。

2、全区“农家乐”休闲产业项目补助:20万元

主要用于“农家乐”休闲产业精品培育,提档升级改造,风情小镇建设重点项目补助。

3、全区“农家乐”休闲产业规划编制:10万元

4、全区“农家乐”休闲产业整体宣传推介经费:10万元

5、“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经费:10万元

附件

二、黄岩区委办公室

黄岩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 通

知(送审稿)

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和政府(办事处),区级机关各单位:

为夯实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工程的通知》(台市委办发[2007]35号)和区委、区政府《关于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黄区委〔2007〕2号)文件精神,就我区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重要性

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就是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原则,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引导农民推进区域规模经营,不断做大做精做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搭建高效生态农业深化发展的新平台,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等领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大具体实际行动,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都要深化认识,切实承担责任。

二、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目标任务:争取到2010年培育8个产业强镇(乡、街道)、40个产业强村。其中2007年全区培育2个产业强镇(乡、街道)、10个产业强村。

(二)基本要求:

以特色优势最大化为目标,系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明确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培育各类专业村、专业户,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搞好连片开发,推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形成连片镇村基地的发展格局。具体要求是:

1、在产业发展上,有特色产业基础,基层组织和群众生产积极性高,生产规模较大,区域种植、养殖集中。

2、在主体培育上,科技培训广泛开展,生产经营者科技意识强,一批重点户、示范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能力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走出路子。

3、在生产生活设施上,与大的基础设施规划相配套,特色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农田水利、水产标准养殖塘、林区作业道路、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等基础设施比较健全。与“百千”工程结合,镇村路网合理布局、卫生洁化、河道净化,镇容村貌整洁。

4、在科技应用上,特色产业良种普及率高;适用新技术、新农机得到普遍推广;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健全,主要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农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完善,实现无公害生产。

5、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宽带通村率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信箱”村村通,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买卖信息对接等方面的功能。

6、在质量品牌上,农产品质量上乘,竞争力强;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农产品实行分等分级、包装上市,商品率较高。

7、在工作成效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对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强。

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要深入实施种子种苗种畜禽工程,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大力开发我区各地丰富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形成经济强项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其形成规模,形成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主导产业。

(二)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结合“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等为重点,对特色产业强镇强村的农民进行整体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

(三)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要按照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中推行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标准。要积极引导鼓励合作社、企业参加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申报,并通过广告宣传、申报名牌名品、参加展销会、举办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加强当地特色农产品宣传,扩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响品牌。同时,要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对危险性病虫害和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

(四)全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联合体,大力发展合同种养和订单生产,确保基地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要鼓励建立健全合同收购、二次分配、参股分红等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机制。要积极发展各类农村经济中介服务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基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较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沟渠路、机电灌溉、农业机械、设施大棚、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装备,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加强面上特色产业发展配套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工程配套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好特色产业镇村在道路、人畜饮水、电网、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水、电、路和信息化建设。

五、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小组。区委、区政府成立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协调小组,由区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农办、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林特局、区科技局、区水利局、区旅游局、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分局、区西部扶贫委、区供销社、区农村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办。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要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二)科学编制规划。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本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确定分强镇强村建设计划。农口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全区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确定一批各种类型的强镇强村联系点,拿出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帮助各联系点制订好详细的实施计划,总结和树立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典型乡镇和典型村。

(三)加强服务与指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的调研、督促和指导;要积极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大力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服务联合体建设,增强其在流通、金融、农资供应中的服务功能。

(四)强化扶持力度。区级财政安排250万元(待定)资金扶持农业特色产业“三强”工程建设,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品牌培育、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等方面。对经考核被认定为省、市、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的乡镇(街道)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对经考核被认定为省、市、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强村的行政村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7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同时,区里对强镇强村建设在土地指标上给予优先考虑。各部门要整合现有人力、资金、项目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向农业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倾斜。要积极鼓励社会投入,不断增强工程实施的合力。

(五)严格考核验收。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列入区委、区政府对乡镇街道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各乡镇街道也要强化目标管理,层层抓好落实。特色产业“强区强镇强村”工程验收工作由区“三强”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强镇强村,由区授予“农业特色产业(×××产业名称)强镇、强村”称号,给予命名并上报市验收命名,给予以奖代补资金。

附件三:

黄岩区委办公室 黄岩区政府办公室

关于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

为加快推进我区“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07〕1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台市委办〔2006〕10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重要意义

“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风情小镇”是指具有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乡村气息浓厚等特色,适宜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能够为广大市民提供调节生活节奏、寄托闲情逸致、提高生活质量的村镇或农村社区。大力发展“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农业在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开阔农民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展 “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户自营的“农家乐”为重点,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森林、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把我区的“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做大做强。通过对现有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名镇的改造,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风情小镇”,丰富城镇类型,促进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打造乡村休闲产业新亮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争取到2011年全区培育一批在浙东乃至长三角有影响力的“农家乐”特色村(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基地、森林公园,建成 1~ 2 个“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形成“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产业带,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提供3000人就业岗位,综合收入1.25亿元,并带动全区乡村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三、发展 “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必须充分考虑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功能,做到量力而行,适度开发,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兼顾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促进全区“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安全发展、规范经营的原则。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落实责任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业主、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加强对“农家乐”经营主体的管理和引导,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特色村(点),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区“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坚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特色村;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特色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

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我区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编制“农家乐” 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农家乐” 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可根据区 “农家乐” 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本乡镇的实施计划。

2、增加财政投入。区财政安排150万元(待定)的“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家乐”和“风情小镇”建设重点项目的补助、“农家乐”特色村(点)和星级经营户的以奖代补、从业人员培训、特色村(点)整体宣传推介以及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经费等。对经考核被认定为省、市、区级“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单位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7万元以奖代补资金。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经考核认定为“农家乐”星级经营户的:一星级补0.5万元;二星级补1万元(一星、二星为区级认定);三星级补1.5万元(市级认定);四星级补2万元;五星级补3万元(四星、五星为省级认定)。各级特色村(点)和星级经营户的以奖代补不重复计奖。

3、合理开发资源。引导各乡镇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特色、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出发,按照三次产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山区、平原丰富的土特产资源、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大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

4、规范经营管理。制定完善“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相关地方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农家乐”休闲产业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旅游服务中心等组织,规范竞争行为,促进“农家乐”乡村休闲产业良性发展。

5、加大扶持力度。西部扶贫项目、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要向“农家乐”和“风情小镇”发展区域倾斜。文化特色镇村、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村社区卫生网点建设等要向“农家乐”和“风情小镇”发展区域相对集中和延伸,逐步完善“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有关部门要优化服务,开通“绿色通道”,在证照办理、费用收取等方面给予支持。税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支农税收优惠政策,对月营业额在5000元以下的“农家乐”经营户免征营业税。金融机构要积极为“农家乐”经营单位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解决“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支持。积极鼓励工商资本和社会民资参与投资“农家乐”和“风情小镇”项目建设。各乡镇街道也要出台支持发展“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利用家庭现有房屋设施开办家庭经营的“农家乐”,要加大扶持力度。

6、强化人员培训。有关部门和所在地乡、镇、街道要定期组织开展对“农家乐”经营户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农家乐”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开展经营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规范化运作水平和文化品位。“农家乐”的有关培训,纳入“十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体系,培训费用由农民培训专项资金予以补助。

7、加强组织领导。区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农办、旅游等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列入“风情小镇”建设的乡、镇、街道和“农家乐”发展重点乡、镇、街道也要建立相应机构,明确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落实1至2名工作人员。

8、加强宣传推介。有关部门要积极策划“农家乐”和“风情小镇”主题形象,创建“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品牌。创新宣传促销活动方式和方法,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精品线路推荐及“农民信箱”等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形象设计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农家乐”和“风情小镇”的宣传报道,开设专题宣传栏目,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共同营造全社会支持“农家乐”、“风情小镇”等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氛围,促进我区“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主题词:新农村 经费

请示2007年8月21日印发抄 送:区财政局

篇3: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1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1.1 基地综合型

在发展高效农业基地的基础上, 兴建一批休闲、观光、娱乐设施, 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休憩、游乐等服务项目, 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需求。如:核心占地面积80 hm2的十里长山生态农业园, 环境清幽、空气清新, 是一家集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到2014年园区配套设施全部齐全后, 可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 既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商务活动, 更可为游客提供吃、住、玩、乐等“一条龙”的休闲服务。

1.2 生态旅游型

以主导产业为依托, 以自然生态为载体, 以休闲观光为特色, 为游客提供观赏、采摘、游玩等内容, 使人们充分领略生态高效农业的自然乐趣。如:世业洲开心农场将网络“开心农场”转变为现实中的“开心农场”, 既能使游客亲身体验种菜的乐趣, 参与CS等各项娱乐活动, 又能普及农耕科普文化知识, 开展亲子运动。项目全部建成后, 还将增设骑马场等旅游设施。目前, 春秋两季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

1.3 休闲度假型

依托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兴建休闲、娱乐设施, 让游客放松心情, 尽情享受。如:山水湾生态农业园位于茅山余脉, 景色秀丽, 园区充分依托自然山水, 划分不同区域, 新建各种休闲旅游设施, 使人们在享受大自然风光、品尝农家乐趣的同时, 又能感受怡然自得、野趣天成的生活。

1.4 特色餐饮型

凭借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独树一帜的特色农产品, 以绿色、安全、新鲜、廉价见长, 通过提供当地的蔬菜、家禽、水产品等, 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 体验淳厚的农家风情。如:世业洲和江心洲充分利用音乐节、野菜节、柑桔节等节庆活动, 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上岛尝江鲜、品野味。仅2011年国庆“长江草莓音乐节”就吸引游客14万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6 000万元。

1.5 农业园区型

在大力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同时, 通过对园区内已有设施的改造, 为游客提供垂钓、采摘、餐饮等各种服务。如:宝堰镇联创生态农业园在原先种植133.33 hm2葡萄、近百亩其他特色水果的基础上, 又开挖鱼塘, 建设餐饮, 既可使游客品尝农趣, 又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 实现了农产品就地销售, 减轻了农民生产销售负担。

2 加速休闲生态农业发展, 坚持做到“三个强化”

2.1 强化发展意识

丹徒区专门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 选配人员、完善架构, 并积极组织区委农工办、区旅游局、发改经信委、农委等单位赴浙江长兴县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借智谋划全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出台了《丹徒区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不断提高全区“旅游兴区”的意识。

2.2 强化规划引领

结合编制区“十二五”规划和新市镇建设总体规划, 邀请省、市旅游规划专家把脉丹徒区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编制完成《丹徒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区“十二五”重点旅游储备项目库, 以及王家花园、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长山文化产业园、宝堰镇古街整体开发等10余个详细规划。建成了全区“四大”休闲观光旅游板块, 即:世业洲国家旅游度假区板块、江心洲旅游板块、十里长山生态旅游板块和龙山村旅游板块。形成了以打造音乐岛为主题的世业洲整岛开发, 以沿江圩区庭院经济为特色的江心“农家乐”开发, 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毓龙湾国际度假村开发, 以文化、生态为主题的十里长山开发, 以红色、生态、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宝堰旅游开发等形态。

2.3 强化品牌创建

以“一山两岛” (十里长山、世业洲岛、江心洲岛) 为重点, 坚持把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特色镇 (村) 、省级乡村旅游点作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工程来抓, 认真做好各类品牌创建工作。目前, 已分别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和国家2A级旅游景区6个, 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 星级旅游饭店4个;江心洲五套村被命名为省级“农家乐”专业示范村;世业洲开心农场成为全市唯一省级自驾游基地。

丹徒区的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发展态势很猛、质态较强, 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 表现了蓬勃生机,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规划不够完善。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基本上处于自主开发状态, 部分项目没有建在规划范围内, 且绝大多数模式单一、风格雷同、缺少独特的创意。二是规模不够大。投资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内容单一, 缺少龙头企业, 经济效益提升较缓。三是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中中老年农民占到了70%以上, 服务素质较低, 且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四是扶持力度不够强。财政投入较少, 特别是受土地、融资等要素制约, 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五是宣传力度不够大。没有纳入镇江整个大市旅游宣传平台, 企业自主宣传、整合促销、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 许多产品的认知度不高, 不能很好地引起游客消费需求。

从长远计划,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不仅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促进农村旅游发展, 更有利于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丹徒区在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时, 应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以规划为先导, 以彰显特色为重点, 充分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 积极稳妥、有序开展。

3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 因地制宜, 规划先行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始终坚持以系统筹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为前提, 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为原则, 以“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为要求, 注重区域、功能和形态的定位, 避免雷同、重复建设, 克服盲目追求高档, 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 做到有序发展, 规模开发。同时, 规划还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互衔接, 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3.2 彰显特色, 示范引导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 农民为主体, 农村为特色。一个方面, 应充分发挥丹徒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彰显高效农业的魅力, 将丹徒区高效农业做精、做特、做亮, 突出个性, 突出品位, 不断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 应充分发挥丹徒区古村落较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 加快谷阳镇槐荫村、宝堰镇上桥村、辛丰镇黄墟村等古村的保护与开发, 充分挖掘、展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的内涵, 通过历史风貌的再现、现代高科技技术与传统农耕文化的结合、村庄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统筹, 打造一批历史气息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极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村落。其次, 加速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山水湾生态农业园、龙山毓龙湾国际度假村等一大批单体投资3 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山庄建设, 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重点休闲观光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村和精品“农家乐”, 不断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档次和品味。

3.3 多元投入, 协调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和关心支持。财政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 列入年度预算, 重点扶持特色明显, 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农业部门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农业, 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国土部门应加大岗坡地、荒地等存量土地的盘活, 认真落实农用地政策, 规范土地供应, 加快确权登记颁证, 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应创新金融产品, 加大信贷支持。同时,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 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投资入股休闲农业, 使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相对稳定的收益, 着力构建“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

3.4 加强管理, 建章立制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服务是核心, 安全是保证。业务主管部门应构建完备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做到有章可查、有法可循、有“制”可行, 应切实加大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同时, 积极培育和组建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 增强行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及时帮助化解风险, 解决困难, 真正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经营规范、服务周到、安全卫生, 深受游客欢迎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3.5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篇4: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我认为,航空休闲有多种方式,不仅是乘坐飞机翱翔蓝天,还包括跳伞、驾驶三角翼、乘坐热气球、操作助力伞、制作航模等,还可以参观航空展览,观看航空影片和书籍。

发展航空休闲产业相关因素很多,关键在人,文化是魂。从宏观上讲,发展航空休闲产业最重要的是弘扬航空文化,普及航空知识。

我们查阅了国外在发展航空休闲方面的有效做法,其中包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众的积极参与,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相应政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完善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商业化运作的业务培训,各种行业组织的支撑等。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在于他们长期弘扬航空文化,深入普及航空知识。这是因和果的关系。

近几年,低空开放成为热门话题,要求加快我国低空管理改革进度的呼声很高。我认为,低空开放非常必要、势在必行;但是没有限制的开放是不安全的,没有管理的开放是会失控的,有准备有管理的开放则是可行的,也是各方能够接受的。

开展低空飞行活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飞行器是否达到标准,飞行人员是否达到要求,航管手段是否先进完备,低空管理法规是否健全可行,指挥调度和通讯系统是否通畅可靠,服务保障系统是否完善管用等。根据我国现状,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必须逐条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我一直认为,发展航空休闲产业的关键在于搞好结合,要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航空救援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通用航空发展相结合,与国防教育和建设相结合,与休闲产业整体发展相结合。特别是航空休闲与航空救援的结合,事关大局,服务民生,是重中之重。

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中央的决策,中央领导最近提出要“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我认为,这个格局里应该包括航空事业。搞好军民深度融合是加快我国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的根本举措,也是推进航空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地方来说,低空开放管理、航空救援(休闲)网点建设、航空知识普及提高、飞行和保障人员的来源及培训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军队的理解、支持和指导;对于军队来讲,支援地方发展航空救援(休闲)产业可以作为新时期拥政爱民、国防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通用航空事业平时可以救灾,战时能够救援,也就增加了支援保障力量。

发展航空休闲产业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民生、造福社会。建议成立国家(地区)航空休闲组织,也可在通用航空协会里设立分支机构,负责汇总、联络、协调、交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与国际相关组织机构联系合作,学习交流,促进航空休闲活动开展和产业发展。还可以组织高层研究机构,为热心从事航空事业的企业和个人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排忧解难,提供技术等支撑。

篇5: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次乡村休闲游推介;三是举办一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四是大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

篇6:关于泉州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思考

“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新型产业,通过对全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规模进行调查,了解“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在当前形势下,农民应当怎样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顺利的经营下去,政府应采取的积极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和了解,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目前“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罗江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主要是依托于白马关镇“三国蜀汉文化”,108国道沿线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全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业主的总数为57家,其中:白马关镇19家、金山镇19家、蟠龙镇7家、万安镇5家、鄢家镇3家、调元镇1家、略坪镇3家;从投资规模上讲,全县“农家乐”总投资额为3190.50万元,投资规模最大的是精品农家乐“香山露岛”,总体制投资2000万元,投资最低的是“新村饭店”2万元;政府对农家乐的直接补助总额为5.6万元,最高的补助1.5万元,最低的补助0.2万元;从接待能力上看,全县乡村休闲旅游业日平均接待能力为8500人次,最大的是“香山露岛”,日平均接待能力为800人次,最小的是“新村饭店”等,日平均接待能力为30人次;全县日平均营业总收入为34万元,其中,日营业额最高的为“香山露岛”,可达8万元左右,日营业额最低为50元左右,可谓大、中、小具全。全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常年从业人员共计500人左右,其中,业主家庭的从业人员185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15人。

二、“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作用

1、有利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任何产业的发展和兴起,都要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利的促进了全县境内其它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交通运输、通信、餐饮、农产品加工、商品流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对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改善的投入,从而加快和促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有利于农民生产观念和经济意识的转变

“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一部份从事“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业主先富起来,对非经营户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让非经营户从经营户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及经营收益中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经济理念,从而使非经营户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一定生产结构调整,在调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效益,以效益为动力,让广大农民自觉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使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参与者,也是最终受益者。

3、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一定知识、技能、年轻力壮人员,常年在外务工(全县大约4万人左右),而一些因家庭、身体等原因,无法外出从业者,通过给本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主帮工,既获得了经济收益,也照顾了家庭,使照顾家庭、经济效益两不误。

4、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

据调查,全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日营业收入总额为34万元,经测算,“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全年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左右,为我县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起到良好的基础和推动作用。

三、“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内容初级,形式单一

据调查,目前“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只是简单的给旅游者提供吃、住两个方面的服务,而娱、购的情况很少,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善,于是,绝大多数经营者只是获得了吃、住方面的利润,利润空间大大缩小,而且,经营内容的单一,也降低了旅游者的兴趣。

2、乡村文化含量低

由于“农家乐” 休闲旅游产业是以“三国蜀汉文化”、108国道为依托的,又处于成德绵经济带之中,区位条件较好,但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一定影响,对农村来说,经济不发达,农民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于城市,意识形态也和城市有较大差异,导致“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勉的小农意识,乡土文化淡薄等情况,从而导致“农家乐”乡村文化含量低,产品特色不突出,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而降低了对旅客的吸引力。

3、“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开发不够

现在,参与“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的游客以散客为主,90%左右的客源直接来自所依托的附近城镇,经营“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的大部分业主是当地的农户,他们开发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数“农家乐”仍处于等客上门的状况,主要依靠游客口口相传,许多游客往往都是回头客或者是经亲朋好友介绍而来,少数虽与旅行社相合作,但由于旅行社从中抽利,使得“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业主获利减少,而且只有少数游客是靠旅行社来,对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不利。

4、“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经营主体是农民,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经营、技能培训与教育,除一部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经营业主通过一定途径,例如外出从业、通过报纸、电视学习“农家乐”的经营而有一些肤浅认识外,绝大多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业主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一味模仿周边“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主经营的阶段,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5、“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缺乏科学规划

在对经营者对未来有什么打算的调查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对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对未来没有过多的思考,只有少数人对现在日益增多的竞争者及单一的经营内容表示担忧,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措施,避免盲目上户,扩大规模,同时对现有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进行系统的规划,对经营方式、经营理念、技能技巧等进行引导和一定培训,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向完善、持续与健康的方向发展。

6、资金来源短缺。

“农家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调查中,最多的资金投入2000万元,最少的资金投入2万元,这些钱大多用在了房屋、环境等设施的建设上,由于需要资金数额大,使得许多想办得好一些“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业主因资金而自觉力不人心。据调查,政府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全县由政府直接资金投入大约在200万元左右,不到投资总额的10%。

7、“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主与非经营户之间收入差距大。

由于目前经营“农家乐”效益较好,据调查,“农家乐”经营业主的年收入最高的在100万元左右,最低的也有3万元,而非经营户的收入却只有3000-5000元,因而每年都有农户加入经营“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行列,于是“农家乐”的规模就不断扩大。

四、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对策

“农家乐”最初就是在政府的优惠政策引导下,农民自发发展起来的,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对“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进行促销宣传和必要的管理,为“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的条件。目前,在“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农民自身素质、经营管理、经营方式和技能等方面,因此,在这些方面政府应加强引导,政府介入并提供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为其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主要是规范经营中出现的不正当的行为,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目前,政府最需要解决的是“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中的盲目建设和缓解经营户和非经营户之间的矛盾。政府应根据情况合理的规划发展规模,限制盲目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引导经营户与非经营户之间合作,从“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的旅游产品、服务不全,即“游”、“购”方面的缺乏,让非经营户去开阔这一块市场,例如,把本来给过多的经营户去经营“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产业的土地给非经营者发展果园、渔业养殖以及本地特色食品的经销,让旅游者到农户的果园中观光、渔业养殖

基地垂钓、购买本地特色食品等,也可以让农户经营娱乐行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产业非经营户的收入,而且也增加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实质内容。

2、发展引导。政府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旅游发展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引导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政府可以从罗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地点的“农家乐”进行分类规划,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千遍一律;同时政府定期拿出一定资金对全县“农家乐”进行整体包装和宣传,组织以“三国蜀汉文化”、“范家大院”等大型文化宣传活动,加大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范围的宣传力度,以提升“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总体形象。由于农民的分散性强,缺乏正规的专业训练,旅游知识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因此政府应加强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提高经营素质,定期组织经营者到“农家乐”经营成功的地方观摩、考察学习,提高经营者的能力。

3、突出自己“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形式是乡村文化的一种载体,而乡村文化则是“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灵魂,两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在“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中,应从景观、饮食、民居等方面对“农家乐”的乡村文进行挖掘,让游客通过“品乡村饮食,住乡村屋舍,体农艺耕作,品乡村习俗以及乡村文学”,最终得到返朴归真,恬淡安适的心情。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其内容,从而丰富“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的文化内涵。结合罗江实际,从调元枣、金花梨、罗江大米、天府花生、罗江豆鸡,调元酒业等地方名特优产品来增加“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提升“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规模档次,办出自己的特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包饺子亲子活动方案下一篇:客服的每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