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2024-08-14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精选11篇)

篇1: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内容谨慎性原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会计核算原则,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各国会计准则所广泛采用。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经济条件、经济动因和产生的经济影响,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所引起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了探讨,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办法。

篇2: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2)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篇3:对会计谨慎性原则运用的思考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作出的一种反应,也是一种对企业负责、巩固其经济基础、避免在一般情况下发生意外风险的措施。它要求企业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同时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其实质就是资本保持并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与风险日益加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

二、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使损益计算和资本计价更加稳健可靠,但由于其存在的基础是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在实务操作中存在主观随意性,使其在实际操作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则的背离

会计是税收的微观基础,为税收提供信息支持,同时,税收征纳要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税收立足于宏观层次而作用于微观领域,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影响会计发展。两者的职能与服务对象不同,决定了两者在其制度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不同的目标与原则,这必然导致税收法规和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异。税收行为需要可靠的依据做支持,不能建立在对或有事项的会计估计之上,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同时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相一致,这些都造成税收法规与谨慎性原则的背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已成为所得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源泉,二者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比如,如果税法承认会计采用的谨慎性原则,必将减少或递延企业应交税款,这无异于让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部分风险。

(二)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首先是与客观性原则的冲突。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谨慎性原则所针对的是经济活动中“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事项,显然与其矛盾。其次是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在确认和归属收入、费用时,应当以各期是否发生相关权利、义务为标准。配比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延伸和具体化,主要强调企业各项收入应与其对应的成本、费用相互配比,以便准确计算各期损益。而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将现在没有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必然影响到企业当期损益的正常计算。再次是与实际成本原则的冲突。实际成本原则要求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应当以实际成本为计量基础,这显然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基础相背离。最后是与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相冲突。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否则会计信息及指标就会失去可比性。而谨慎性原则在诸如坏账准备金计提等方面的要求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三)配股条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证监会在规定配股条件时,希望社会资源尽可能配置到经营业绩(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参考)较好的公司中去,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也诱使上市公司对ROE的操纵,随着证监会配股条件的改变,上市公司的ROE也会随之改变。上市公司存在着明显的为满足证监会的配股条件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证监会的配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从而导致那些急需资金、规范运作的公司深受其害,整个配股市场不断边缘化。上市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筹资渠道是配股,因而保留配股资格便成为许多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保留配股资格而操纵利润的行为严重影响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候容易谨慎不足,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比如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是以可变现价和账面价值的差额为依据,企业如果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可以高价出售少量此类存货,从而使利润得以保证在配股条件以上。

(四)价格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价格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大多数商品和股权没有价格信息,这就很难确认其公允价值,即很难确认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其中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和各种准备金的计提都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既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又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关,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虽然中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一是因为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二是因为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他们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基于某种特定目的,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这些都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五)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存在倾向性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方面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它以种种方式促使企业采取“审慎”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最终可能失去“不偏不倚”的立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对遏制“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中国当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和内部控制不很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还是可以利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这样就缩小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空间,降低其可操作性。如在计提准备金时,利用计提比例和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某一年度内提高提取比例,即计提“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使当年利润计算偏低,后期采取相反方法。有些企业还利用各种过度的谨慎性原则来调减当期利润,从而使他们少交所得税等,以达到他们在年度间调节利润、资产的目的,从而操纵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谨慎性原则是一种原则性的硬性规定,如果不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就可能承受更大的经营风险;而用之过度,又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玩弄数字的工具,同时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作为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公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谨慎过度和谨慎不足带来的损失,克服其局限性,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尽量缩小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

在制定税法和会计准则时应该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使财务状况不仅能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也能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税法可以放宽对企业会计方法选择的限制,也可以有限度地允许企业对风险的估计。企业在平时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按照会计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但在申报纳税时,对会计制度法规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差异,要按税收法规进行纳税调整。比如,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税收法规要求计算出来的结果与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利润总额往往不一致,这时对按照有关财务会计规定计算的利润总额,要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二)确定各会计原则的优先级

会计要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就必须把客观性放在12个会计原则之首,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的基础上加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一致性、实际成本原则发生冲突时,应该充分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根据各个会计原则此时的重要程度,重新确定它们优先考虑顺序,尽量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于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应在信息披露时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等,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变动情况。这样可以较好地缓解在会计实务应用谨慎性原则时与其他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它们之间得到很好的协调。

(三)适度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增强其可操作性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最初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的低估,然后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的披露,这说明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目标已从报告经营责任转化为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谨慎性原则越来越重要。通过不断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个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另外,谨慎性原则应用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运用程度,过度谨慎和谨慎不足都会降低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效用,使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的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决策时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使其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自身存在的问题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在适度稳健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例如,对在应用谨慎性原则中的“成本和市价孰低法”时可制定:(1)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2)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额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这样就能较好地使谨慎性原则应用的操作性进一步得到加强。

(四)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与会计信息披露充分结合

当前财务报表附注已成为财务报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它不应仅仅是报表数据的延伸,更不应只局限于财务数据,而应有不依赖于报表表面而存在的信息。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或附表中做出恰当陈述。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度,以揭示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现金流量和税法对当期利润额的影响程度。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缺乏刚性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夹杂了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企业对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尽量予以初步的量化,如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发生、可能发生、未必发生等几个类别,针对资产、收入、费用、负债等不同的会计要素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分别做出如下处理:(1)相关的报表内予以确定;(2)表外附注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3)不必做任何说明等。这样将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并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对其约束

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和后续专业教育,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业务素养,使会计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和制约因素,把握好使用中的“度”的问题,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使谨慎的会计处理能够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不至于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而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减少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四、结束语

总之,鉴于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保护作用,在企业会计实务核算中应合理地应用谨慎性原则,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运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优化会计行为,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保证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运用的同时,针对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使财务核算具有弹性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增强企业化解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加大企业经营安全系数,维护其生存和发展,保持其竞争优势。

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由于本身具有倾向性、不平衡性及会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与税收法制的背离及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受到配股条件的制约等问题。对此应尽量缩小会计规定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确定各会计原则的优先级,适度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增强可操作性,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程瑶.从会计谨慎性原则局限性的制约看其改进思路[J].决策探索,2007,(10).

[2]陈亚民.财务会计新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篇4: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不确定性 经济管理 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2 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與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2)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确认的金额小于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的差额,作为当期损失;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不确认收入。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关注和反映或有事项的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需要通过未来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会计制度》对或有事项的处理所作的规定,确认或有负债而不披露可能的或有资产,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同时也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得出的财务信息、经营投资信息是十分稳健可靠的,为企业经营投资和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中级经济基础知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

篇5:谈谨慎性会计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财务会计为合理界定财产受托管理人的经营责任而发展起来,它反映了会计人员对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所持的一种态度.谨慎性原则在各国的会计实务中都有不同的体现.我国从1993年后开始在实务中引入“谨慎性”原则.至颁布并于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谨慎原则的`政策已随处可见.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及其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作 者:张素蓉 吴亮 孙海军 ZHANG Su-rong WU Liang SUN Hai-jun 作者单位:张素蓉,吴亮,ZHANG Su-rong,WU Liang(华北航天工业学院,财会金融系,河北,廊坊,065000)

孙海军,SUN Hai-jun(华北航天工业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北,廊坊,065000)

篇6: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作者:陈春霞 宋振水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6期

篇7: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摘 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同时运用实例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1.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各别计价法。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降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速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若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从而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又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体现了谨慎性。

3.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由四项增至八项。

4.设置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因接受捐赠而持有的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增资、扩股、接受捐赠等原因引起本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增加时,暂不确认为普通权益,而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待非现金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才将实现的收益转入一般公积项目。

5.债务重组。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如果存在或有收益,也只能在实际收到时,才能作为当期收益处理,完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的现象发生。

6.收入的确认与计量。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收入区别不同情况予以确认和计量,方能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

7.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

8.投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若为借项,按不超过十年的期限摊销,若为贷项,按不低于十年的期限摊销;企业收到短期投资的股利或利息时,不确认收益,而是到处置时再体现在净损益中。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实例分析

1.案例

假设红星公司2007年2月8日以一台设备对外投资。设备原值1 000 000元,已提折旧250 000元,评估确认价值900 000元,2007年12月1日,红星公司预计该项投资可收回金额为700 000元。2008年4月1日,红星公司因为财务困难,原欠银河公司贷款950 000元无力偿还,经双方协商,红星公司同意以该项投资清偿债务。该投资的公允价值为920 000元(假设不考虑税金)。

2.相关会计处理

(1)2007年2月8日,以固定资产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据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为750 000(1 000 000-250 000=750 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累计折旧 250 000

贷:固定资产1 000 000

(2)2007年12月31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规定,由于投资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即为50 000(750 000-700 000=50 000)元。

借:投资收益 50 0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0 000

(3)2008年4月1日,以长期股权投资清偿债务

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全部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在本例中,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950 000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700 000元之间的差额250 000元全部计入“资本公积”。

借:应付账款 950 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50 000

资本公积——债务重组收益 250 000

3.结论

谨慎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和深入运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借关联交易和债务重组等粉饰业绩、虚增利润,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会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全

面体现和深入运用,将从制度规范上使会计信息更加接近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为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后对资产计提项目增加了,引进了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存面临风险,高估利润无疑使企业生存的风险更大,盲目乐观会使企业面临无法维持经营的局面。因此,运用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防范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实力。

2.谨慎性原则的弊端

一是具体操作烦琐,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二是谨慎性原则仅是对某一时间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无法体现。如:计提坏账准备对当期利润起了稳健作用,但对于以后的会计期间也会造成利润反弹的现象;三是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若其需要体现公司业绩时,往往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有的公司在经营不景气时,采用稳健的做法,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假象,提高公众对其的期望值;四是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不协调,使企业因选择稳健而导致利润虚减。如:当期产品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按照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得税中扣减。这使得当期费用增加,所得税却未能相应抵减,造成当期利润虚减。

三、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相关准则的关系

从中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关系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应用。所以适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正确对待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度”的问题

实行谨慎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提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从理论上讲,谨慎性会计原则虽然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但恰当地应用它并不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适度应用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有充分保证的,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篇8:新会计准则下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在西方会计文献中, 经常用来表达“面对不确定性所持有的态度”的词有两个:conservatism和prudence。我国的会计学者一般把它们相应地译为“稳健、谨慎”。尽管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 (稳健, 也称保守, 强调对风险的较高预期;谨慎, 也称审慎, 强调对风险的适度预期) , 但早期会计文献没有做出详细区分, 而都统一为:对待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应持小心、谨慎、倾向于悲观的态度, 也即在会计处理时, 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于不发生的可能性 (陈鸣, 2005) 。

据调查, 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前三位因素为, 财务会计的专业性、措辞的通俗程度以及使用者的前导知识 (陈今池, 1998) 。由于“谨慎性”和“稳健性”之间存在客观差异, 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统一措辞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会计研究的不断发展, 对“谨慎性”与“稳健性”的争论开始逐步趋于一致, 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从限度分析 (孙宝成, 1995) 和措辞偏好 (孙铮, 2005) 等方面都支持采用“谨慎性”的说法。

对谨慎性概念的界定, Basu (1997) 在其实证研究中将其表述为, “会计师确认利得等好消息时所要求的可验证程度要比确认损失等坏消息高”。所谓谨慎性是对利得和损失的可验证程度的非对称性状态;对利得和损失的可验证的差异性越大, 就越谨慎。谨慎性会计处理结果, 是对净资产的持续低估。我国学者陈今池 (1998) 认为:“谨慎性原则是指某项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挑选时, 应当选用对业主产权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汤云为 (2001) 则进一步将谨慎性原则, 明确为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强调”应有的谨慎“, 即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期, 既不夸大也不回避,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这一提法既符合人们对风险预期的认知心理, 又规范了会计术语的准确表达。

二、谨慎性原则的发展与应用1、国外文献综述方面

谨慎性原则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所采取的策略:不预计托管财产的增值。在19世纪后期的英格兰, 一些审计人员在企业破产后常受到投资者的起诉, 大部分诉讼的原因, 是因为审计人员对高估资产和收益的财务报告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一点被美国会计学家谢菲尔德在本世纪初注意到, 从而拉开了美国的会计界讨论谨慎性原则的序幕。而对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关注, 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 人们认识到大危机之前粉饰会计报表 (主要表现为浮夸利润) 的泛滥, 导致了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 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此谨慎思想的地位得以确立 (李军, 2006) 。国外文献对谨慎性原则的探讨和研究, 主要集中在谨慎性原则发展的推动力量和谨慎性原则存在的支持证据两方面。

(1) 谨慎性原则发展的推动力量。Sanders, Hatifield和Moore于1938年发表的《论会计原则》 (ASOAP) 指出:谨慎性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 (1) 人们的普遍想法:低估比高估带来更少伤害; (2) 会计估计中乐观主义将导致更多差错; (3) 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所导致的损失难以预见, 对一些不利的可能事项套用一个更大的模式会合适一些。它认为, 基于各种目的的合理储备应该坚持, 但并不支持、也不鼓励那种通过采用特定计量方法以实现某种账面利润, 进而在对外报告中隐藏一部分利润的实际做法。

(2)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支持证据。Watts (2003) 通过对相关实证文献的梳理, 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资本市场监管者、准则制定机构和学术界在口头上反对谨慎性, 但实际会计处理变得越来越谨慎了。他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谨慎性存在的理由。第一, 契约主义。由于不同的会计计量会形成不同的绩效结果, 这会激励管理当局应用一些存有偏见和噪音的会计计量方式, 从而对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和管理当局的福利产生影响。而谨慎性原则能抵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第二, 股东诉讼。相比较而言, 高估公司净资产招致诉讼的可能性要比低估净资产高得多。低估公司净资产还能降低公司的预期诉讼成本。第三, 税收节约。损益的非对称确认显然有助于公司减少税收支出及现值, 因而能增加公司的价值。第四, 监管成本节约。近些年的相关实证研究采用各种测度指标, 证明了上述四种解释的重要性。

篇9:完善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摘要:谨慎性原则作为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重要会计原则而闻名于世,在现代会计中这一原则已在会计实务领域得到普遍运用。正确使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企业包装上市、虚夸资产、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能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完善会计原则

0引言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具体会计准则陆续发布,会计制度不断修订,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然而,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还比较空泛,在的具体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之处,亟待加以改进。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及存在的不足作一些分析,拟在加深我国企业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提高对新制度和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

1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为了缓解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在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企业应注意调节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即“谨慎性原则应在不影响可靠性、相关性的前提下作出对会计方法的选择”。因此,可靠性、相关性原则是制约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基本前提,谨慎性原则的选用应首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相关。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矛盾时,应根据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以确保资本保全;不确定性程度较低,优先考虑后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谨慎性原则与可比、一贯性原则相矛盾时,优先考虑前者,同时把影响后者的会计方法变更及影响程度在会计报表附注加以充分披露。本文认为还应出台相关的会计原则,为谨慎性原则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法定依据。

2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税法与谨慎性原则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然而目前我国没有能力完善有关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法律,因此,为了保障谨慎性原则在短期内能在会计工作中可靠的运用,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尤其是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用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的手段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监督和管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随着经济活动变化的复杂化,企业面临的风险逐步加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要求会计人员提供与未来信息相关的数据资料。由于会计交易和事项是模糊性、结果是不确定性的,况且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预计未来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作出合理估计和判断,随着新的交易和事项的出现,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在这种状态下,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职业判斷能力,适应复杂经济活动对会计的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应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在我国,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不管在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还是在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均很少涉及。在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也基本上没有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会计职业界职业道德放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待已成为当务之急。

3.2会计人员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而是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并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谋。

3.3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会计领域的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会计方法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吸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将大大降低谨慎性原则在日常会计工作中的运用难度,同时,更熟练的业务技能将使谨慎性原则的操作变得更为简便,这些都将很大提高谨慎性原则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4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企业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1根据国家法规和管理需要,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和有关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工作秩序,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使会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强化道德观,提高业务素质,进而达到约束目的。这些措施具体包括:①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完善内部责任控制体系。责任会计制是以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明确了各责任实体个人的责任岗位。它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与内部约束机制统一起来,从而约束和引导会计人员履行和规范岗位职责,提高会计工作质量。②不断完善人才评价、选拔等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应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工作业绩、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做到奖罚分明。

4.2审计监督是规范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是确保企业各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审计监督一般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而内部审计则是指企业内部专设的经济监督职能部门,这里主要谈到的是内部审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主要有以下措施:①完善内部审计法规,制定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规范,是衡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专业标准。制定内部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控制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保护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权的充分行使。②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从审计的独立性、有效性来讲,领导层次愈高,愈有保障。因此,内部审计机构最好由本企业董事会领导,以保证其独立地位。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随着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及会计人员职称考试制度等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待条件成熟时,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师考试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内部审计师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并取得资格证书方可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5适当增加对财务报表的披露

篇10: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是一个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它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但作为一项会计原则,它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观臆断性等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中的具体运用,揭示了其逐渐暴露的局限性,并针对局限性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局限性 职业判断力

一、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1、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1)在资产方面:该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共需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最后,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后进先出法,物价下跌时选择先进先出法。

(2)在收入方面: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计量,按实际消耗成本确认收入,当发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按实际能收回收益确认收入。

(3)债务重组方面:新制度规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债权人方面,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而不能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4)投资: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对于对外投资投出非现金资产评估价高于其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

2、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1)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除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外,还应计算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速动比率的延伸,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用该指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2)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除计算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外,还应计算有形净值债务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扣除无形资产价值后的比率,它是产权比率的延伸,能更谨慎地反映企业清算时债务资本受到保障的程度。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作为分母的利息费用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同时从谨慎性角度出发,最好比较本企业连续几年的该项指标,并选择最低指标年度的数据,作为标准,以保证企业最低的偿债能力。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

1、与会计核算原则的冲突

(1)与真实性原则的冲突。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真实性原则相矛盾。同时,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的市价确定、或有损失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直接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冲突。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它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这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配比原则要求,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利润的正常计算。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冲突。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冲突。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2、税法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如四项准备金的提取,在计算所得税应税所得额时,超过3‰以上的坏账准备金及提取的其他三项准备金均应调整应税所得额,这就导致企业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不能不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受到局限。

3、市场价格机制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及上市债券投资以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包括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及可能性均是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往往靠他们的职业判断力。鉴于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及价格信息披露状况和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难以使谨慎性原则得到适当落实。

三、正确适度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1、应合理确定各项会计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在会计原则中,客观性原则居于首要地位,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对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的确定。

2、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制定了“(1)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2)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两项应用前提,并且规定存货的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的范围内应用。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谨慎性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减少了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3、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范围作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如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状况,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把握好谨慎性的尺度非常关键,而制度和准则中谨慎性原则选择性的范围不断扩大,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 高金平:新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顾卫东: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河北财会,2005,(2)。

[3] 顾卫东、陆苏:试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财税天地,2003,01。

篇11: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学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企业经营存在潜在的风险,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实务的方方面面,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更进一步充实了谨慎性原则的内容,本文为此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作以下阐述。

一、从资产的定义的角度来看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围绕这一定义而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新制度:

1.新制度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借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原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的重要因素。新制度则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及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使会计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

2.对于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而新制度则规定如果待摊费用所应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

3.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而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

4.对于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而新制度则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5.若预计某项无形资产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二、从收益的确认的角度来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

2.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在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上,《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而不列作当期损益。对于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则确认为当期损失。

3.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

4.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了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5.企业对财产清查中所发生的盘亏,于期末前查明原因,并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于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调整当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6.企业确定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如果被投资单位以后各期实现净利润,企业应在计算的收益分配分享额超过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以后,按超过未确认的亏损分担额的金额,恢复投资的账面价值。

7.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法。

8.企业对外担保、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等业务可能产生的负债,应按照规定的项目以及确认的标准,合理地计提各项可能发生的负债,并计人“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科目。

9.让渡资产使用权而获取的利息收入,超过利息收款期限尚未收回的利息,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同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三、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看

会计报表分析是指以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预测的一种手段。作为企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应该持谨慎态度。下面就几个比较典型的财务分析指标所体现的谨慎性原则进行论述:

1.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比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集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它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和长期偿债能力,本着谨慎性原则,所以将短期债务也包括在用于计算资产负债率的负债总额中。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要改善资产利用的效果,就应加强对企业各项资产的管理。而应收账款则是企业一项很重要的流动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检测,应收账款周转率可按年周转次数或平均周转天数来计算。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5/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从谨慎性原则来看

(1)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中的分子应采用赊销净额,而不用销售收入总额,因为只有赊销业务才能产生应收账款,用赊销净额计算的比率会更有意义;

上一篇:以有趣的书话题作文下一篇:兴化综合交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