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词作文

2024-08-09

唐诗与宋词作文(精选8篇)

篇1:唐诗与宋词作文

唐诗几乎是从幼儿园陪伴着我们,而宋词只是一个从中间插过来的插班生。从小到大唐诗宋词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对她已经是很熟悉的程度了。

唐诗我们从来都不陌生,我们与唐诗初识在唐诗300首。唐诗之所以叫唐诗,是因为它以一种诗的形态出现在唐朝,所以叫唐诗。出在唐朝的大诗人有非常多。比如以酒出名的李白,还有人尽皆知的《将进酒》《静夜思》,另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那就是杜甫了,从呀呀学语开始的春眠不觉晓,这就是我们与杜甫初识的第一步。当然还忘不了摘茱萸的王维,送客于楚山的王昌龄这些都是我们学唐诗里的大诗人。

插班生宋词。小时候我们总觉得唐诗非常好记,而宋词还需要说上一大串话,但是唐诗与宋词还是有共同点的。因宋词出名的大诗人也有不少,比如与李白同样好酒的李清照。李清照啊,可是宋代第一女词人呢!还有写清平乐的辛弃疾,也是同样出名的。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是我国古代的瑰宝,我们一定要把这珍贵的宝藏传承下去。

篇2:唐诗与宋词作文

点击新目标

1、了解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是上的地位。

2、记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记住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词人。

3、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及突出特点。

4、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衔接旧知识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至今任被誉为“中药宝典”“东方医学巨典”。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理由。

[情景创设]

多媒体播放王菲的一首歌《明月几时有》,屏幕出示歌词。

教师设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做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唐宋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万花吐艳的景象,著名诗人词人不断涌现,从而使唐宋成为我国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就 让我们走进唐诗与宋词,去巡礼众多的诗词流派,领略明星的风采,吟颂他们的千古绝唱吧。

课前小热身[

诗海泛 舟,组织小小賽诗会。检查同学们课前准备情况。

教师设问:看谁能够背诵更多的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来?

课堂进行 时

[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一个时代 有如此众多的诗人、词人及作品受到后人的喜爱,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及其罕见的。

1、说一说

①为什么说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

②唐诗流派纷繁,风格迥异,主要有 哪几种类别?

③唐代诗坛名家辈出,灿若星斗,大家都知道哪些著名诗人?

④在群星璀璨的诗歌王国里成就尤为突出的有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2、议一议

①那么谁能背出这三位诗人更多的佳句?

②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

③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

④这些诗反应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讲解)

教师导语:俗话诗词、诗词,唐诗发展到后来就演化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接下来, 再让同学们欣赏王菲的歌《明月几时有》。

3、说一说

①诗与词有什么不同?(教师视情况进行讲解)

②同唐诗一样,宋词也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它主要为哪两种流派?

③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有谁?

4、吟一吟

①下面我们请*同学为我们朗诵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

②婉约词有何特点?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的原因?

③下面我们请*同学为我们朗诵苏轼和辛弃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豪放词有何特点?

① 在这两首词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在现代词人中还有豪放风格的吗?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 础上总结、讲解)

5、做一做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唐诗宋词一览表。

唐诗宋词一览表

文学形式类别人物时代代表作特点地位

[课堂小结 ]

学生朗读表格并记忆

课堂大练兵

完成丛书的单项选择题

课后谈 收获,

1、我记住了~~~~~~~~ ~~~~~~~~~

篇3:浅谈唐诗宋词与中国画

关键词:唐宋诗词,书画,关系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登高而望远,临山而探幽,无限风景,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叹为观止,让人如痴如醉……

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尽管也会有碧落与黄泉的交融。

宋词之美,是一种感性的美,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笼盖着细腻,是梧桐上的细雨,是小楼上的东风,是月光下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尽管也会有乱石与惊涛的交流。

于思想主题而言,唐诗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词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气度,则豁达;抒情多讲究韵味,需细腻。豁达者则多描写让人豁达之人、事、物、景或取豁达之面,细腻者亦同。豁达者多谈理,细腻者易伤情。

而中国传统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唐诗宋词之美和中国画的美,历来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好多诗本来就是画面的题词,而许多诗也为绘画者触发了创作灵感,提供了优秀的题材。中国画里面饱含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古代好多诗人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书画艺术家的水平高低也与他的文化修养紧密相连,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一体,画面里体现艺术家的文化修养。

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以画、乐入诗,既具层次色彩之视觉感,又兼音乐鼓荡之节奏感,在感观视听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玲珑秀致、气韵生动的诗歌境界。

……

王维诗中更多体现的是清明秀美的画境,以画境入诗,境生笔端。南朝谢赫在《画之六法》中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形,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王维诗中之画素朴清雅,以山川为境,极具气韵生动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

“山中一夜雨,树柯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

诗人善用“山”“月”“松”“石”“溪”“云”“雨”等物象,状以“静”“澹”“远”“闲”“清”“淡”“寂”等字,以素为绚,通过一系列场景物象的组接,使清逸之气贯通其中。万物静观皆自然,白云无心出岫、飞鸟倦乏知返,为我们营造了莺啭鸟啼、鸢飞鱼跃之生趣,松风山月、青溪闲云之静穆。一种和悦的生命光芒便倾洒于这万物的本性之中了。

中国的绘画跟人的品格和修养的关系太重要了。中国画又叫文人画,我愿意将它理解成首先是文化的人,然后一定要有品格性情的修养,最后再看绘画上的造诣,这样才是中国画的精髓吧。

篇4:浅谈唐诗宋词与中国画

【关键词】唐宋诗词;书画;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唐诗与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登高而望远,临山而探幽,无限风景,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叹为观止,让人如痴如 醉……

唐诗之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大漠里的孤烟,是长河里的落日,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汇聚,尽管也会有碧落与黄泉的交融。

宋词之美,是一种感性的美,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笼盖着细腻,是梧桐上的细雨,是小楼上的东风,是月光下闪过的鹊影,是稻花香里流淌的蛙鸣,是云涛与晓雾的相连,是落红与芳草的呓语,尽管也会有乱石与惊涛的交流。

于思想主题而言,唐诗之美,多在于言志;宋词之美,多在于抒情。言志多追求气度,则豁达;抒情多讲究韵味,需细腻。豁达者则多描写让人豁达之人、事、物、景或取豁达之面,细腻者亦同。豁达者多谈理,细腻者易伤情。

而中国传统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唐诗宋词之美和中国画的美,历来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好多诗本来就是画面的题词,而许多诗也为绘画者触发了创作灵感,提供了优秀的题材。中国画里面饱含了浓郁的中国文化。古代好多诗人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书画艺术家的水平高低也与他的文化修养紧密相连,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一体,画面里体现艺术家的文化修养。

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以画、乐入诗,既具层次色彩之视觉感,又兼音乐鼓荡之节奏感,在感观视听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玲珑秀致、气韵生动的诗歌境界。

……

王维诗中更多体现的是清明秀美的画境,以画境入诗,境生笔端。南朝谢赫在《画之六法》中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形,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王维诗中之画素朴清雅,以山川为境,极具气韵生动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

“山中一夜雨,树柯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蓝田山石门精舍》)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

诗人善用“山”“月”“松”“石”“溪”“云”“雨”等物象,状以“静”“澹”“远”“闲”“清”“淡”“寂”等字,以素为绚,通过一系列场景物象的组接,使清逸之气贯通其中。万物静观皆自然,白云无心出岫、飞鸟倦乏知返,为我们营造了莺啭鸟啼、鸢飞鱼跃之生趣,松风山月、青溪闲云之静穆。一种和悦的生命光芒便倾洒于这万物的本性之中了。

中国的绘画跟人的品格和修养的关系太重要了。中国画又叫文人画,我愿意将它理解成首先是文化的人,然后一定要有品格性情的修养,最后再看绘画上的造诣,这样才是中国画的精髓吧。

写诗和绘画是一个道理,首先就是个人的心性要好,文化的修养要高,而且“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那些诗歌的境界和辞藻的排遣全部都是心性的流淌。《渭川田家》里的修饰的趣味性也和青溪的整体气息是一致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就似乎是八大山人画的鸟和鱼带给观者的气息是同样的唯美般。所以绘画的规律性和诗文一般,就不再细说诗眼和笔墨的共通,也不必详言诗歌和绘画布置的起承转合的异曲同工,仅从诗歌和书画的整体气息上去感受,就能深触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华美了。

参考文献

[1][清]蘅塘居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徐安琪.大唐文化的奇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杨艾萍.李白诗词鉴赏和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3.

篇5:品味唐诗宋词作文

岁月沉浮,中华民族经历时光的磨砺而依然屹立于东方,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传承,而见证中华文化的唐诗宋词犹如桂冠之明珠,哪怕时光荏苒,也不减光辉。

从牙牙学语开始,妈妈便拿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一字一句教我读。从小就背会了许多诗词,可随着知识的增多,才发现自己所能背诵的那几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可是心中却有了对诗词的眷恋与痴迷。月上梢头,雨打屋檐,总会忍不住低吟几句,感觉琅琅上口,满心舒畅。通过对诗词的了解,也愈加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读唐诗宋词,仿佛将自己置于古典文字堆砌的美妙梦境之中,古色古香的.气息令人如痴如醉,不亦乐乎,手捧着书卷,思绪携着哀思的唐宋雨,在不知不觉中穿越了数千年,想象着月照长安,雨落汴京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一壶酒,就醉倒了整个天下。他端着斗酒向我走来,一轮明月在他抚须长叹中发出清冷的光。只有月的无声陪伴,那便“举杯邀明月”,借着酒意挥剑起舞,在地上映下一片影,月光不时地照在剑上,一道道凛冽的光,更加使人觉得惊心动魄。他是真正的寂寞之人,却有着飘逸豪放,不摧眉折腰之气势,举杯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超然又洒脱。那“玉碗盛来琥珀光”的酒,散发着扑鼻的浓烈,我也渐渐醉倒在他的诗中,希望能与他一起领略疑似九天垂落的瀑布,一起感叹蜀道的艰难险阻,去敬佩他敢“凤歌笑孔丘”的狂傲不羁,哪怕此时不顺意,明朝也可散发弄扁舟。

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铜琵琶在演奏。江面上的火还在蔓延,赤壁之下,浓烟滚滚,乱石穿空之间,阵阵号角点燃了东坡的斗志,他为天下百姓而于官场之中苦苦挣扎的悲凉,化作一首令人为之震撼的悲赋。那翻滚的江水惊扰着我的思绪,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看惯了人世间的悲凉,想要乘风归去,却心怀眷恋,念着自己的亲人,念着天下人,只愿千里共婵娟;前面的路再难走,风雨再大,竹杖芒鞋,一蓑一孤翁也足矣。纵使有着“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智大勇,也免不了不思量自难忘,肠断欲绝之痛。东坡居士,虽历经坎坷,仍旧满怀豪气,待到春来,何妨共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就是他,时而汪洋恣肆,时而清新秀丽。

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诗歌意境,独爱浪荡于其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

篇6:走进唐诗宋词作文

走进宋词,我吟诵着风格婉约、绮丽优美的婉约派宋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我仿佛看到了词人晏殊在暮春时节重游故地,感叹着春天的逝去,诱人的离开,物是人非背后流露出作者的伤感,但看到几只曾见过的燕子成群的飞了回来,感悟到自然正常的交替规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眼前又浮现出女词人李清照和侍女间的问答场面。词人对侍女的回答并不满意,她知道一夜狂风之后,海棠花而定然会绿叶茂盛红花凋零,这是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在优美清沥的词句中。有加有几分怜惜之情。走进宋词,在婉约词中品味文人的挚情。

走进宋词,我畅游于中国的山水田园当中,感受着田园山水派的自然。“水是眼波横,山是眉眼聚。”词人王观多么会描绘自然啊!闭上眼睛,我看到了浙东的青山绿水,红花翠岸,一派春日的美好景象。“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江,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暮春本该伤感凄凉,但在词人欧阳修的笔下,暮春的西湖更显美好。残江、柳絮、垂柳,每一个异乡都是别致雅韵,此时的西湖定是一个轻灵欢乐的异境。走进宋词,我在山水田园诗中感受自然的美。

走进宋词,我聆听着豪放洒脱的豪放派佳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我读到了词人苏轼威武豪迈的气概,读到了气势宏大的狩猎场面,我更读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爱国情怀。这是一好男儿的铮铮烈骨,这是一位大才子的铁血丹心,这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在此词中表露出来。虽然写此阙词时,词人已是年逾花甲,但他任怀一颗爱国之心,愿能为国讨敌,北伐女真,做一回老将连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读到此词,不禁热血沸腾。岳飞的这首词,气壮山河,激励人心。在这首爱国词中,我看到了岳将军精忠报国,为国杀敌的场面,我听到了词人为了民族振兴发出的仰天长叹,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走进宋词,我浸润在浓浓的爱国豪情之中。

篇7: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人灿若星汉。白云般出世,春雨般入世。他们用自己旷达、豪迈的胸怀肆意书写着豪情壮志,勾勒出一幅幅清幽空灵的传世名作,语重心长地道出世间沧桑,天道无常。以对自然风景的写意朝觐生命的壮丽。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人们撑起一片底色常青的天空,满天星斗。我怀着无比的敬意揽下其中最眩目的两颗星辰:唐诗,宋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是否已经从滚滚历史长河中,聆听到他豪放不羁的呐喊?提起唐诗,少不了的是李白,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谪诗仙,那个伫立风雨中的飘逸的骚客,那个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狂傲诗人,一个传奇,一个陨落的不世之才„„

长安回望绣成堆,你是否能想象盛唐时的繁华景象,无数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便湮没在长生殿上的软语呢喃中。那“寂寂江山摇落处”的风急雨骤终究敌不过贵妃妖娆的“回眸一笑”,可那“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倾城之貌,却最终埋葬了一代江山,一曲《长恨歌》最终为这段为世人所称道的爱恋划上句号。无数的诗人在那“厩马肥死弓弦断”的年代,傲然挺立,弃笔投戎,挺拔为一介武将,铮铮的誓言萦绕于玉门关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句豪言壮语化作斗志印入血肉之中,一颗颗赤子之心碰撞出厉声呐喊。那些诗意磅礴如喷发岩浆的歌者们以乱世为舞台,用战士们的血汗谱写出一首首边塞诗歌,鼓舞着他们悸动的心。

无论是豪迈、繁华抑或是悲壮,一切皆是唐诗的魂,为我们述说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歌。

“以月为容,以柳为眉,以玉为骨,以冰为肌,以词为心。”只因这一段话,我迷上了宋词。

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余韵悠扬,一言一语之间无不洋溢着词人的心意。不仅仅是伤春悲秋的哀怨,更有“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烈,一切都激荡着我的心,仿佛心中的一根弦,有了惊叹的弦音,我为之陶醉。

撑一叶轻舟,转过秦淮河畔,你是否听到岸上的歌女低唱《后庭花》,那被称为亡国之音的靡靡之声。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南唐李煜,一个生错帝王之家的词人,一个让我无法去忘怀的人。倾心“落花流水”,垂泪“故国难现”,忧思“梧桐深院”的亡国之君。在北宋兵马的凌厉攻势下,承受着南唐迅速灭亡的苦痛,终以脍炙人口的“一江春水”换取一杯毒酒,化作无尽的哀怨。诵读之间,不禁潸然泪下,心绪如同疯长的蒿草,似乎一刹那间填满,又被抽空。闭眼,感动着,品味着,陶醉着„„

黄昏时分,当天际晕染开一片暧昧的嫣红,手捧一本唐诗抑或宋词,轻吸一口气,翻开泛黄的纸张,淡淡的书香,携着情结入梦——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骢踟躇杏花江南。

远处,一阵书香飘来,香如茉莉却又淡如芷兰。那书香,从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飘来,从烽烟四起的战场飘来,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我们嗅着阵阵诗香,品读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

诗里,我们读出了盛唐的精神,盛唐诗人所独有的高昂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说的是一种超然的自信,像阳光下的花香四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的是不畏艰险孤愁的侠客般的豪迈,如大山里飞舞的雪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的是男儿救国的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唐诗,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诗里,我们读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不同的生活取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傲的李白在朝要力士脱靴、贵妃研磨,在野“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面对日益腐朽奢侈的统治阶级,他愤然离去,在山水中放纵自己以求解脱。而诗佛王维,则在清幽淡雅的自然中悟出禅理,诗里一片清新宁静与恬淡自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世人展现的是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园风景图。

诗里,我们读出了中唐凄苦的百姓生活,安史之乱后国家的一片狼籍。杜甫用沾满血泪的笔触为人们写下了历史承载不了的沉重与真实。我们仿佛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里看到了无奈而又痛苦的身影;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里读出对残酷现实的愤怒与不满。唐诗不仅记载了盛唐的激昂乐观,灿烂辉煌,也记载了战争不断的民不聊生,悲惨凄凉。

诗里,我们读出了多少游子乡思,离妇闺愁。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亲情便如绵延不断的山峦在心灵深处延伸着,倚窗眺望,其间有多少思念如丝如雨,永远剪不断。我们沉醉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景里,惊诧于“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里遐想。

篇8:小议唐诗与宋词的表现形式上差异

诗是唐朝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分为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近体诗、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押韵较宽。可转韵,或临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词是唐朝(公元618--907)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新的文学样式,经过五代(公元907-959)到宋朝(公元960--1279)长期不断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的优秀作品,成为我国历史上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各各不同,这是因为所有曲调的节奏旋律各不相同而来的。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尽相同,每个词调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要依据曲度.词中韵位一般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停顿的地方不同,它们的韵位也就不同。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词大量的使用长短句是为了能更好的切合乐调的曲度。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供选词用语方面远为灵活的条件。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上一篇:初中锐角三角函数课件下一篇:《影视动画赏析》课程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