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热点问题

2024-08-06

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精选6篇)

篇1:当前国际热点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及其热点问题解析

一、世界经济形势的特点

世界经济形势凸现三个方面的特点,即:经济的大动荡,格局的大变化,体系的大调整。

(一)经济的大动荡

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深刻的经济影响仍在显现。表现在:2010年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包括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历史经验表明,一场大的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危害要持续七年以上。联系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说现在触底回升复苏了,但是,要真正地摆脱这个阴影需到2015年之后。再看美国,据兰德公司内部人员透露,美国现在的状态是“两高一低”。“两高”指高失业率、高赤字;“一低”指低增长。“两高”会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比如说:赤字高了就要削减政府的财政开支,其直接后果就是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要裁员,而裁员又会进一步催生高失业率,由此,导致经济社会的恶性循环。还有就是美国人开始存钱了,就是说,过去美国人挣100元,要花150元,进行借贷消费;现在美国人挣100元,他花80元,能留下20元了。但是,这么一来,美国的内需又不旺了,这就是经济危机下的两难境地。

金融危机对我国也是有影响的。由于世界经济的总体状态不太好,由此而使中国对外出口的余地缩减,使得驾御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出现失衡倾向。

(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

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动荡,会使经济格局发生大的变化。

在西方经济普遍低迷的状态下,新兴国家经济体呈现出逆势而上的态势。例如中国、印度、巴西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并不大。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9%以上,印度是8%,巴西是6%。随着这些新兴大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带来了世界体系的调整。2009年4月在伦敦召开的20国集团会议上,胡锦涛代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增加新兴大国在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投票权和发言权的建议。经过几次的会议讨论,去年对此有了一个结果:世界银行宣布把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股份由原来的第六位提升到第三位,紧随法国、日本之后;货币基金组织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中国的投票权由第六位提升到第三位。由此可见,在整个全球治理的体系中,新兴大国的权力份额正发生着上升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但是我们看到机遇大于挑战。历史经验表明:在世界出现动荡的时候,对于后起的大国往往是有利的。比方说欧洲债务不好,让中国伸出援手,我们买了一些他们的股票债券,由此就可以商量让对方股权让一让,我们上一上。事实上,这场经济危机,使得中国提前五年获得了现在这样 一种国际上的地位。例如两年前,北大教授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过去从来没有过中国人进入到国际金融机构的核心部门,如今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国际金融机构是要听听中国人的经验,听听中国人的意见。另外,去年上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任命中国经济学家朱民博士为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顾问。由此,对于最新的一些世界性的经济趋向,经济规划,我们就能够提前了解,还能够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订。所以说我们面临着很大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

(三)经济体系的大调整

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显现,国际体系中的各方围绕着国际秩序的变革,发展制高点的争夺,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拿国际秩序来说,过去世界经济出了问题是“七国集团”说了算,后来加了一个俄罗斯,成为G8,再后来新兴大国崛起了,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也纷纷进来了,形成了“8+5”。对于这些新兴大国来说,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权,但毕竟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在形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的出现,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一度陷入了低迷。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第一时间致电胡锦涛,说应对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八国集团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不仅如此,8+5也不够,我们要更多地借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由此,美国总统建议召开一个“二十国集团”的领袖会议,共商大计,以应对金融危机。这是在经济危机期间完成的一个重大的体系性调整。

经济危机过后,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提上了日程。有经济学家指出:有一大笔的国际热钱瞄准了中国,赌人民币的升值。如果控制不好,会出大问题。1997年和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索罗斯的一大笔游资砸进了东南亚,由此而把股市、楼市、币值全都炒了起来,赚足资金后就迅速撤资,金融链因此瞬息而断,亚洲金融风暴开始了。因此,对于金融危机的这笔热钱,各级政府都要有防范意识。我觉得北京市对此出台的一条行政措施不错,那就是外资的驻京机构和在京的外国人一次性购买人民币不得超过5万美元,如果超过5万美元,就要打报告,写明用处。过去我们买外汇有额度,现在买人民币也有了额度。我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防范措施。

二、国际安全形势的特点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局部紧张和动荡集中在大中东地区的特点。

从美国的角度说,就是要着力对付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的动荡弧。目前中国没有被卷进去,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美国现在试图把我们卷进去。美国打阿富汗八年多之久,在那儿陷入了僵局,为解决困境,又把北约砸了进去,也没有管用。于是,美国想求助于中国。美国还扬言说你们中国要撒手不管的话,美国就把烂摊子扔给中国。又说到拉登现在还没抓住,想求助于中国,但我们中国不能被卷入。有些人对此也有担心,说美国真跑了,那塔利班组织是否就会到中国走一遭?我觉得,对此大家不必担心。因为中阿边界的帕米尔高原是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崇山峻岭,呼吸都困难。听边防战士讲,过去有些恐怖分子试图翻越帕米尔高原到我们这边来,结果都冻死在了半山腰。所以,阿富汗的问题我们基本是不参与的,美国人惹的事让美国人自己去解决吧。

另外,全球性“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正在上升。非传统安全包括恐怖主义、信息安全、大规模的流行性病变等。我们把这种没有国家主体的安全问题,统称为“非传统性安全”。目前,对于这类问题还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这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事,需要全球合作,全球治理。

三、美国陷透支时期的霸权焦虑

美国新世纪以来陷入一个透支时期,产生了霸权焦虑。

(一)美国新世纪以来陷入了透支时期

现在国际恐怖主义有一个基本的倾向性特点,那就是以反美类型居多,主要是针对美国及其盟友。今年是“9.11”事件 10周年,美国人感觉到:好象是越反越恐,越反越没有安全感了。美国人现在是风声鹤唳,搞的很是戒备森严,由此而耗费掉美国巨大的人力、财力。

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直接投入的军费开支超过了1万亿美元,两场战争共死亡5千余名士兵,重伤3万2千余人。问题在于,死伤这么多的人,花费了这么多的钱,用基辛格的话说,就是“我们没有看到隧道前的光亮”。面对前景不妙的处境,美国决定了撤军,但是撤出去还会乱,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

那么,对于美国的这种处境,我们应该如何估计呢?我觉得,用战略透支更好一点,就是说美国目前的处境是到了力量伸展过度,力不从心的地步。力不从心的结果是操控能力下降。放眼世界,拉美过去是美国的后院,是美国操控最严密的地方,但是,这三五年间突然在拉美冒出了一个反美的“铁三角”:委内瑞拉为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利用石油收入专门设立一个反美基金;另外还有就是美国的老对头古巴,以及玻利维亚,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就是说,美国在拉美的力量受到了牵制,美国后院已经不安宁了。

再看欧洲:在打不打伊拉克的问题上,美欧产生了分歧。法国、德国联合俄罗斯公开发 表反战宣言,由此,美欧两方矛盾进入公开化。金融海啸又使欧洲对美国产生了更大的离心力。欧洲埋怨美国,把次贷危机转嫁给了欧洲,由此欧洲现在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全球的金融监管,实际上是要监管美国。

在亚洲,奥巴马上台以后调整战略,提出了“美国要重返亚洲”的口号。当前,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地方,所以现在世界上有一种世界经济重心在东移的说法,由此世界权力的重心也在东移。东盟原来是美国的盟友,原来是东盟十国。十几年来,中国跟东盟开展了东盟10+1的经济合作,到了2010年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奥巴马上台后效仿中国,也搞了东盟10+1,就是说东盟10国加美国,去年上半年美国在华盛顿召集了会议,但是会议开完之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比较空洞,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看到在经济牌上打不过中国,于是,美国继而在东南亚打出了一张军事牌。就是利用东盟的一些国家,比方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跟中国在南沙问题上存有的争议,借口调停,插手干涉。在东亚地区,韩国、日本现在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而且东盟10+3也提上了日程,就是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随着韩、日在经济上对美国依赖性的减少,其间的同盟关系也出现了一些裂痕。比如说,日本冲绳地区的普天间基地事实上是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可是冲绳老百姓感觉扰民,并多次举行抗议活动。韩国那边也有离心力了,韩国预计想在2015年收回美国军队对韩国军队的指挥权。

(二)正确分析美国透支时期的霸权焦虑

如何分析美国的霸权焦虑呢?有人认为美国要对中国搞包围圈,有人说是C型包围,还有人说是O型包围。我认为,美国没有能力对中国搞包围圈。现在已经不是冷战时期了,美国即使想包围也没有几个愿意上他战车的。比方说,东盟那些国家不会完全跟他走。因为中国跟东盟的经济贸易已经密切到相互依赖很深的程度。东南亚各国也不会跟美国走,比方说菲律宾应该说跟美国最近,冷战时期是美国的一个盟友,但是这次南沙群岛的争端问题,菲律宾表态说问题最好还是由当事人来解决,而不是通过美国解决。美国到柬埔寨、印度的游说也是屡屡受挫。因而,美国当前没有能力对中国形成包围。

在伊拉克美国阵亡者的墓地,有一幅美国大兵疲惫不堪地倒在战壕里的照片,这个美国大兵用手捂着头说:太累了。这一幅照片在去年获得了摄影金奖。事实上,一个疲惫不堪的美国大兵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个疲惫不堪的美国。

四、大国围绕海权竞相角逐

(一)大国围绕地区主导权尤其是海权展开激烈的斗争

美国要重返亚洲,争取地区主导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的安全威胁,主要在海上。我国与周边国家陆地边界基本上都划成了,现在存有遗留问题的只有印度,但是双方领导达成共识,要通过谈判而不是战争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陆地的问题不大,问题主要是在海上。过去我们长期注意陆权,忽略海权,所以海上的问题成堆,比如说南沙问题。南沙是我们的领土,从春秋以来就开始有了记载,现在那里出土的两千多年的文物都是中国的文物。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海上我们疏于管理。在 50年代广东还有封海政策,就是不准渔民跑到南沙群岛那么老远去捕鱼。结果现在南沙群岛的态势是:越南占了我们29个岛,菲律宾是1个,马来西亚5个,我们只有7个岛礁。

2002年我们跟东盟10+1开会,形成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规范大家的行为,就是已经占的岛屿先维持现状,但是不可以再去占了。2010年南海**再次掀起,事件源起于:联合国要求各方划出海洋极限,好多国家借机把我们的南沙群岛都划过去了,由此引起争论,美国就趁机插手。南海问题怎么办,我觉得在我们能力还不够的情况下,还得按南海的各方行为宣言,稳定现状,留待以后解决。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军力,尤其是航母,事实上我们的航母现在呼之欲出了。我觉得这对我们维护海权有很大的作用。

再看中沙这边,黄岩岛也是菲律宾与我国有争议的一个地方。当年我们的渔船上黄岩岛如履平地,到了50年代,中国政府说老百姓别跑那么老远捕鱼了。由于那个时候美国跟菲律宾是盟国,黄岩岛就成了美国的一个打靶基地,美军一走,黄岩岛便成为了菲律宾的属地。

去年还发生了钓鱼岛事件。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清政府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打败,由此,中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被日本取代了。紧接着,1895年日本又逼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之后日本又非法占据了钓鱼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打败了日本,收回了台湾。但是当年日本占领冲绳时,把钓鱼岛归在了冲绳辖区,结果美军占领冲绳的时候也就一并占了钓鱼岛。美军在1971年把冲绳归还给了日本,同时也就把钓鱼岛一并给了日本。中国对此立刻提出了抗议。美国由此发表了一个声明:我归还的是行政权。因为我占冲绳的时候钓鱼岛是归冲绳管的,所以我归还冲绳一定要归还钓鱼岛,主权的问题由你们中日两国自己谈。1978年,中日签订了“友好和平条约”,小平去了日本,这个事又浮出水面,小平说我们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10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渔民捕鱼的半径越来越大了,近海的鱼捞的差不多了,开始往远走一点了,钓鱼岛那个地方鱼很多,都奔钓鱼岛去了,去的越来越多。日本人持续控制,又引发了新一轮的“钓鱼岛事件”。

(二)中国面临着“有海无涯”的海权风险状态

在海上的风险,我们还不仅在于这些领土的争夺,还在于我们国家现在处在一个“有海无涯”的状态。我们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包括东海、南海、黄海,渤海。但是这些还都是近海,我们还没有看见太平洋,就是说,当前我们被第一岛链封锁着,即我们的上面有俄罗斯的库页岛,接着日本列岛,然后朝鲜半岛,往下是台湾,再往下有菲律宾、马来西亚。这样被第一岛链锁着,就谈不上是世界强国,我们必须要突破这第一岛链。

我们要抓住三个重点来实现突破:第一个重点是台湾。通向太平洋门户的大门就在台湾,打开台湾这个门户就是太平洋。我曾经八次去过台湾,但是每次必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基隆港,因为在基隆港,你才能看见真正浩瀚的太平洋。一旦我们收复了台湾,大门打开了,我们从基隆港出发就是太平洋,就是一个真正的太平洋国家了。而且按照国际海洋法,在基隆港外面有12海里是你的领海,从那12海里出发再往外延伸200海里是你这个国家的资源专属区,这是蓝色的国土;第二个重点是离台湾92海里钓鱼岛。我们收回钓鱼岛不仅大门开了,大门旁边的墙也会随之而塌,这样我们进出太平洋的口径就更大了;第三个重点是南沙群岛这一代。南沙群岛靠近马六甲海峡,那是我们的一个战略通道。

所以,这需要我们加强海军的力量,同时也需要我们国人提升海洋意识。事实上,国人的海洋意识很是淡漠的,比方说一提起陆地领土有多少,估计没有说不上的,但是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我们有多少蓝色国土。我们有300多万的蓝色国土,就是12海里往外的200海里,这个就是蓝色国土。但是我们这300多万的蓝色国土中,有一半处在有争议的地方,处在我们失控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加强管理,增加海上的力量。

五、朝鲜半岛的问题

朝鲜半岛涉及到周边安全,跟我们利益攸关。

朝鲜半岛的不稳定首先是由核问题引发的。我觉得,朝鲜想要拥有核武器的原因在于朝鲜错误地吸取了萨达姆的教训。但是这么一来,美国害怕了,美国坚决反对,于是召开“六方会谈”。但是“六方会谈”开了好几年,久拖不决。会谈中美国要朝鲜弃核,朝鲜提了两个条件:第一条,美国给我经济补偿;第二条,美国必须得跟我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美国又说,你必须先弃了核,之后咱们再谈这些问题,朝鲜不同意。就这样,美朝恶性循环地闹了起来,由此引发了“天安舰事件”、“延坪岛事件”。

其中的“天安舰事件”是说:南朝鲜的一个舰艇,突然爆炸。但蹊跷的是,46名当兵的都死了,40多个当官的都逃生了,所以闹的不亦乐乎。“天安舰事件”之后的美国、韩国不断的跑到中国这边说是北朝鲜干的,北朝鲜干这个事就得受惩罚,中国应该跟我们美国、韩国一起来制裁朝鲜。中方的立场就是搞清事实再说,而日本、韩国、美国都等不及,于是就展开了一连串的军演,去年一年大大小小的军演就搞了五六十次,而且韩国还在韩朝海域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军演。为此,朝鲜发表了严重警告声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朝核问题呢?

第一,我们主张无核化是要一视同仁的,朝鲜不要搞,韩国也不要搞。韩国不但不要搞,而且美军载有核弹头的舰艇不能停在韩国,这才公平;第二,要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第三,要维护稳定。这一点对我们中国特别重要。如果任由美国、韩国制裁朝鲜,颠覆朝鲜,我觉得会出现三种情况,而且是三种情况同时出现。第一种情况:朝鲜崩溃后,会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难民涌入到中国东北,整个东北就乱套了;第二种情况:韩国收编朝鲜,鉴于美韩的同盟关系,美国大兵会驻军在鸭绿江边,由此会对我们构成威胁;第三种情况:韩国南北统一之后,中国跟韩国与朝鲜是有领土争端的,我觉得我们这个边界就不太平了。总之,朝鲜的安全诉求还是应该得到关切。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生导师)

篇2:当前国际热点问题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三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经济意外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将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得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篇3: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之研讨

金融危机的爆发, 世界经济受到重创, 各国政府迅速采取反危机措施, 各国经济自2010年起呈现缓慢复苏的现象。此次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演变的, 其产生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由美国的经济危机传导到各国, 进而诱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促使国际了力量格局的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以新的特点和形式出现,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呈现不合理性。

2. 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问题

2.1 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当前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是从次级的抵押贷款危机演变的, 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 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其产生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 从制度层面而言, 虽然经济因素在经济危机的发生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经济运行体制以及信息机制等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经济机的分析, 即生产相对过剩。在经济信息化以及资本主义基矛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此次危机的新特点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生产过剩, 即世界人民购买力与世界生产扩大之间的矛盾。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泛滥使不断深化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集中爆发。其次, 从经济周期和收入分配层面而言。资本主义的虚拟经济周期运动也是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虚拟资本不断膨胀与美元格局形成的过度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 使美国经济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世界经济危机。各个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在不断加深,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变转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2 影响及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全球金融业和银行体系受到重创, 美元贬值, 国内购买力下降, 动摇了美元的国际霸权地位, 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美国的消费、投资以及出口等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欧洲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也受到负面影响。通过进口渠道, 波及到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对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大致分为: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降息;严禁卖空;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或融资;担保金融机构的债务;对实体企业提供融资等。随着各国政府救市措施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危机造成的损失, 恢复了市场信心, 但是并没有彻底转变金融机构的萎缩状态, 也没有消除经济衰退的趋势, 各国政府应当加强应对危机的协调行动。

3.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

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经济开始逐渐复苏, 进入了后危机时代,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改变, 欧元区的债务危机等。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空间被压缩, 贸易保护主义以新的特点和形式出现, 形式更加多样化, 领域更广泛, 手段更隐蔽。新的贸易保护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危害, 增加世界性的贸易摩擦, 引发贸易战, 冲击已形成的金融体系。此次金融危机促使国际力量格局发生变化, 美国经济前景仍不确定, 经济复苏情况不明朗;欧洲经济衰退风险逐渐加大。美国的制造业逐渐回暖, 非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 呈现改善迹象, 但行业的复苏仍然缓慢。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次贷危机的延续, 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衡。欧元区制造业连续下滑, 劳动力市场持续低迷, 失业率较高, 消费不振, 给欧洲的经济复苏带来了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 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需要调整以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

4.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的的改革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现阶段的目标是解决美元为主导的体系缺陷, 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主, 其他货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 逐步打破美元的国际霸权和垄断地位。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一些缺陷, 国际货币的长期发展方向是建立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元化体系。国际货币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本位货币,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合理化的前提是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及选择汇率制度, 美元目前还是全球重要的储备货币, 没有能够代替美元的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 激进式的货币改革会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 短期内美元的坚挺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5. 结语

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主要有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缓解危机对经济造成的损失,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格局的变动,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危机特点与以往不同。经济危机的爆发, 使新兴的经济体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保护主义以新的形势和手段出现, 给全球贸易带来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将有利于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但是, 短期目标应当着眼于解决美元主导体系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J].金融博览, 2011, (06) [1]卫兴华.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J].金融博览, 2011, (06)

[2]武靖州.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28) [2]武靖州.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 2010, (28)

[3]彭红利,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 (05) [3]彭红利,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我国的应对[J].领导之友2011, (05)

篇4:八问当前行情热点问题

答:我们倾向于这里就是“底部区域”,主要依据来自对于市场内部流动性的阶段判断。按照我们自己研发的流动性监测系统,当前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处于“断流层”,换句话说,新增流动性的流速已经降至接近于零。即便在2008年最困难的时候,也只是很短暂出现了这种状况。有理由相信,这种极端局面绝对不可持续。

二问:此前汇金以及保险、大股东和企业高管都纷纷增持,不过,市场影响似乎很快归于平淡。是不是预示市场中期底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

答:增持,只是代表着一个态度。就本次增持高峰而言,我们认为,这的确是论证中期底部的重要依据。对于以估值体系作为决策依据的投资人来说,是一种明确的“心理暗示”。

但是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相当庞大,指望产业资本的“一己之力”进行托市是不现实的。仅仅“心理暗示”的出现,并不一定能够有持续性的影响。只有当这种“暗示”与外界其他条件的共同催化下,才能使得投资人在“市场低估”这一问题上达成预期一致性。这才是扭转市场趋势的行为动机所在。

三问:现在市场的估值状况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到达一个绝对低估的状态?向下还有多少空间呢?

答:坦率说,估值的用法不是用来寻找市场底部,而是寻找“价值”。因为估值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不是绝对值。因此, “绝对低估”永远无法得出。我们只能得出“相对低估”的判断。

目前大盘股的PE水平与2008年相似,非常接近。不过,中小盘股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005年、2008年中小板静态PE在20倍,现在差不多还有20%上下的“溢价”。说句玩笑话,如果中小板业绩继续下滑,即便价格再跌20%,距离20倍PE的“估值底”却越来越远。

这句玩笑话,其实不是玩笑。看待静态PE,有两个变量。以中小板为例,要么股价再跳跳水,要么利润蹦一下。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也下降,PE回归会很漫长。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上升,PE回归就很容易。

至于PB,相对而言更加“稳健”,波动更平稳,变数小一些。以PB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两市的PB是1.97,已经低于2008年,而现在的内外经济环境远远好于2008年。

四问:价格趋势很明显,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个接近50周的下跌周期,经济方面,特别企业盈利方面也是这样吗?未来预期如何?

答:如果“双降”(价格降、利润降),我们会发现PE可能会随着股价下跌反而上升。如果这一局面出现,是非常悲催的。不过,企业利润层面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于悲观的信号。

从目前三季报的披露情况来看,客观而言,增速的确出现了下降,但PE下降速度实际上比利润下降的速度快得多。现在市场投资人,大都预期未来会出现2008年末那样的惨剧,即金融市场风险波及实体经济,反映在中国经济层面就是“经济硬着陆”。出口、消费等等都出现超预期下滑,房地产、地方债接连成为风暴眼。

问题是,截至目前为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波动没有超出正常范围。类似2008年那样突然一下崩溃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根据我们从一些调研机构获取的信息,相比2008年,现在的出口形势并非悲观,企业订单的最大威胁在于成本控制(相关法规调整后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后汇兑风险的上升)方面,而不是外需大幅下滑造成订单缺乏。

大部分宏观数据十分平稳。个别数据出现波动,也早被市场所预期,比如,CPI见顶、PMI回升、房地产投资回落、M2创出低点。坦率说,从数据上很难看出2008年悲剧重演的明显苗头。反过来看,A股市场表现出的极端悲观是不是过激了呢?

五问:近期我们看到中小盘股杀跌非常厉害,远远超过了大指数跌幅,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代表持续三年的“八时代”结束,二八转换终于出现了?

答:根据一些侧面了解,在目前点位出现非常坚决的机构卖单,多半是因资金链断裂不得已的减仓或清仓。

至于,持续三年的“八时代”是否就此画上句号,我们还需要更多依据来进行辅助判断。

市场上还有两种猜测。一则认为,估值加速回归是造成中小盘近期杀跌的主要原因。正如前文所描述,大盘股PE已经率先落地,中小盘股PE水平还在半空中,这构成了估值方面的“比较”压力。二则认为,机构调仓是造成中小盘加速调整的动机。弱势市场,个股选择一般要符合“流动性好、估值低、靠近下游需求、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弱”等特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中小盘个股都面临机构全面撤出的风险。从逻辑上,这两种说法都具有一些道理,供各位参考。

六问:近期海外市场看似也到了收官阶段,到底欧债危机会不会得到救治或者演化成更大的危机?

答:欧债危机不用再猜了,欧盟本周已经给全球投资人吃了颗定心丸。目前来看,试图现在就根本解决欧洲危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从本质上讲,欧债危机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仅从经济层面着眼去想办法,只能做到缓解而无法根治。目前我们根本看不到政治层面存在积极努力,所以“缓解有望,根治无期”。

不过,对于投资人而言,缓解也是一种不错的结果。毕竟,2011年持续动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一旦出台一个能够阶段性缓解欧债危机的方案,金融市场必然会给予十分积极的“回应”。

七问:本周A股市场表现出放量上扬的走势,盘面热点也比较多,有没有哪些热点是具有持续性的,或者存在操作机会的呢?

答:现阶段,我们的投资建议是,更多关注主题投资,根据短期趋势变化的特征来选择胜算较大的区域。建议关注“种子”与“传媒”,都是依托宏观事件主线的事件推动型。

催化剂上,近期泰国洪灾加重,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非常强烈。更重要的是,根据过去四个多月的观察,上述宏观背景的确对于A股市场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形成了明显支持,宏观事件推动与板块资金流动已经形成共振。因此,随着催化剂释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概率较大。

传媒板块的催化剂来自后期政策层面上的“频繁轰炸”。通过政策解读,以及近期证监会高层的直白表态,我们判断传媒板块必将迎来一次“大扩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社会资金正在跟随“指挥棒”向传媒资产转移。按照历史经验,政策红利下的资金热捧,从来都会形成可持续性的估值溢价表现。由于前期A股市场整体性投资意愿不强,上述估值溢价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市场的“错误”代表着未来一定的溢价空间。

时间稍长的策略选择,我们的投资建议是,弱化行业属性,抓住五个维度——超跌股、ST、高送转、股东增持、增发价破发、机构重仓。

原因在于,市场背景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资金宽裕程度有限;二是经济趋势并未明朗。基于这两个前提条件,策略上需要更加侧重市场层面的心理分析——“比较价值与预期一致性”。

从周期规律来看,多头趋势初期,投资人投资情绪并不稳定,对于价格非常敏感,超跌股容易被投机资金追捧。

从时间规律来看,四季度ST、高送转板块容易达成投资人的预期一致性,并且存在催化剂时间界定明确,资金消耗小的比较优势,跑赢市场的概率较高。

从筹码流动规律来看,股东增持、增发破发、机构重仓同样容易形成预期一致性,筹码集中,买方力量容易占优,价格上升阻力相当较小。

八问:“能做什么”已经清楚了,“不能做什么”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呢?

答:上游行业是一定要回避。按照经济周期循环,上游行业目前处于周期末端。我们不清楚究竟现在经济是否探底成功,但上游行业在现阶段很难出现来自经济层面的催化剂,除非出现非常有利的政策导向。请记住,经济一旦回暖,首先驱动的是下游需求相关的板块。

新能源也一定要回避。由于新能源行业发展至今,依然属于资本投入期,随着政策主导的投资高峰掠过,下一次盛宴还不在视野中,指望企业自身依靠成本调整来恢复,在短期是不现实的期望。唯一变数在于,新能源可能存在政策红利的再次出现,不过,这已是后话。

篇5:科学对待当前热点问题

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更加复杂。我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有的问题在多年发酵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形成之时自然产生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不仅数量多、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且形态多样、十分复杂。而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乃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

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分析一下人民网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关系和影响大局。同时,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

不同问题相互交织,解决难度明显加大。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形成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既有不同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总体上看,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两难”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加以妥善解决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如果应对和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2010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热点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

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任务。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在“怎么看”上增进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于“看病难”问题,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寻找原因——政府投入不足: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4.7%,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应为“金字塔”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因素:有些人的病在社区诊所和一般医院就能看好,却非得去找大医院的名专家,导致原本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等等。所以,出现类似“看病难”的问题,很难说只有哪一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比如,对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问题,有的人简单地把它们都归结为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结果。其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固然有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具备实行“高福利”的现实条件;收入分配不公固然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把这两个问题的成因等同起来,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展地看。就是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在“怎么办”上凝聚力量

行动是认识的指向,重行动才能出实效。对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要正确认识即弄清“怎么看”,更要有效解决即明确“怎么办”。弄清“怎么看”,最终是为了明确“怎么办”;明确了“怎么办”,又有利于进一步弄清“怎么看”。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怎么办”?总的来说要靠发展、靠统筹、靠实干、靠群众。

加快改革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的。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做大蛋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分好蛋糕”,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重统筹兼顾。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数量多、涉及广,性质、表现、成因复杂多样,解决难度也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局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施步骤、有效措施等,制定路线图,列出进度表,确保稳步、协调推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把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有解决的可能、可以尽快解决,哪些问题尚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

坚持真抓实干。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不能靠拍胸脯、喊口号,也不能“等等看”、“慢慢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面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感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雷厉风行、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急事先办、小事快办,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为此,需要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该哪个部门和岗位管的就归哪个部门和岗位来管,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成效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导向鲜明,切实改变回避矛盾、只说不练的现象。

篇6: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问题仍十分严重。

3、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这是主流,但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有的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有的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案件;二是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三是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四是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二、农村热点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工业化在农村的推进。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失衡,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就农村看,社会发展又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

2、行政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2)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够合理,没有充分注意研究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3)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力;(4)基层行政机关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度干预;(5)县乡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该设的机构没有设起来,该撤的机构撤不下去,人浮于事。

3、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订购价,农民种粮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上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业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造成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持续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只有3.2人。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不知道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知之。全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除部分老弱病残幼群体,还有近1亿人有能力却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发展为“五个统筹”。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时候,牢固树立“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四是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3、抓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应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益缺位问题。

4、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上一篇:干部档案审核三龄两历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说课教案《哈哈镜》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