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2024-08-06

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为加强我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工作,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素质,我院积极开展卫生应急队伍培训。会上指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是卫生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其他突发事件提供医疗卫生救援的重要力量,我院应该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处理高效”的应急队伍。

培训会上对应急队伍人员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讲解了什么是现场急救,医疗救援的重要性以及创伤急救处理的相关知识。培训结束后还对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员进行了应急知识测试。

我院通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俞晓莉

篇2: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卫生应急培训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卫生应急培训总结1

为加强和规范安全应急培训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按照教育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相关的应急培训工作,现将我校应急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安全应急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

二、校园应急演练

我校从开学到学期末,共进行校园安全应急演练4次。包括消防应急疏散演练、防震应急疏散演练、防暴力进入校园应急演练等。学校全体师生参与,达到全员得到应急演练的目的,全体师生能够熟悉掌握学校逃生路线,基本的灭火和防震自救措施。

三、校车应急培训

我校利用大课间时间,统一对我校乘车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并对乘车学生提出要求,乘车时禁止在车内打闹,禁止在车内吃零食等。通过校车应急疏散演练,强和校车司机、跟车教师、及学生得到锻炼。校车司机协助校车教师组织学生按疏散,学生不慌乱、不推撞、打闹、不大声喧哗。

学生到达安全区域后,按先后顺序集结站队。校车照管教师迅速清点学生人数,上报结果。

四、法规学习培训

我校通过全体教师会议,集中组织学习了《消防法》、新颁布《安全生产法》内容。针对新颁布《安全生产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学校主管安全副校长xx主持,对如何规范用电、如何规范学校用火、如何使用灭火器进行了实地操作和指导。

最后通过本次应急培训,使我校全体师生对应急疏散的知识与技能熟悉,以确保应急组织和所有可能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具备并保持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圆满完成我校应急培训任务。

卫生应急培训总结2

为加强和规范应急培训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生产事故。按照教育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相关的应急培训工作,现将我校应急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安全应急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王万春

副组长:马 明

组 员:许丽华 华方丽 万维奇

王嘉成 杨景伟 马洪奎

二、校园应急

我校从开学到学期末,共进行校园安全应急演练4次。包括消防应急疏散演练、防震应急疏散演练、防暴力进入校园应急演练等。学校全体师生参与,达到全员得到应急演练的目的,全体师生能够熟悉掌握学校逃生路线,基本的灭火和防震自救措施。

三、校车应急培训

我校利用大课间时间,统一对我校乘车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并对乘车学生提出要求,乘车时禁止在车内打闹,禁止在车内吃零食等。通过校车应急疏散演练,强和校车司机、跟车教师、及学生得到锻炼。校车司机协助校车教师组织学生按疏散,学生不慌乱、不推撞、打闹、不大声喧哗。

学生到达安全区域后,按先后顺序集结站队。校车照管教师迅速清点学生人数,上报结果。

四、法规学习培训

我校通过全体教师会议,集中组织学习了《消防法》、新颁布《安全生产法》内容。针对新颁布《安全生产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学校主管安全副校长马明主持,对如何规范用电、如何规范学校用火、如何使用灭火器进行了实地操作和指导。

最后通过本次应急培训,使我校全体师生对应急疏散的知识与技能熟悉,以确保应急组织和所有可能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具备并保持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圆满完成我校应急培训任务。

卫生应急培训总结3

为规范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全面提升卫生应急队伍能力,我院于3月13日在三楼会议室举办了卫生应急业务知识培训,参加这次培训的有我院职工、卫生应急队伍各小组成员以及各村卫生室负责人共计66人。

我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和能力建设,这次培训由我院董宜华副院长主持,他充分肯定了我镇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然性、影响面大,若处置不及时可能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应高度重视应急队伍建设,常抓不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成立专业的应急队伍,打造一支精锐的预备役队伍;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做好日常培训工作,包括相关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现场流调、健康教育及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最后,他要求大家要提高认识,加强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贴近实战,练就一支拉得出去、能成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强有力的应急队伍,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李建河副院长就突发公共事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卫生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及客体;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卫生应急实用条款;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概念、构成、应急机制、医疗机构报告的内容和程序;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等的概念、特点、分类与防控伤病者的现场紧急的医疗处理原则,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伤病者的转运原则;现场个体防护的概念、原则与方法,各种突发事件必先,逃生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生动的授课。

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丰富了卫生应急队伍处置知识,提高了处置本领,增强了整个队伍人员应急作战能力,为有效应对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技术支持。

XXX

20xx年3月14日

卫生应急培训总结4

为提升学生安全认知能力、规避危险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救互救方法和技能,20xx年8月29日晚自习,学校组织高一新生XX余人参加应急救护专项技能培训。救护培训由政教处主任XX主持,中国救护培训师张XX主讲。

首先,张老师采用生动形象的急救案例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学习急救知识的必要性,通过播放视频向同学们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五个生命链。然后张老师指导同学们在发现病患后,要第一时间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在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迅速(不超过10秒,4位数为一秒)判断病患是否有呼吸心跳,一旦确认病患呼吸心跳均已消失,立即高声呼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或999),务必向急救人员简明扼要说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情况,得到120接线员指示后再挂断电话;接着张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操作要领,病患须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术者跪立于病患右侧,两手交叉手指上翘,掌根置于胸骨正中乳头连线中点处,手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身体前倾,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30次后,清理口腔异物吹两口气,五个循环为一组。在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发现患者苏醒,面部、唇色泛红,心跳恢复,身体恢复活动,立即停止操作,使病患呈复原体位,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讲解时,张老师用模拟人进行现场示范,引领同学们一起体会胸外按压的速度与节律。

学校是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为防范发生此类事故,张老师指导同学们,发生拥挤时怎样用手臂为前胸保留15公分左右的`活动空间,一旦发现有人跌倒怎样将意外情况及时告知身后的同伴将伤害降到最小,自已倒地时须抱头屈膝尽量成一球形尽可能减少伤害。5名男同学上台演示的现场踩踏情景生动形象,他们示范的防踩踏动作必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张老师就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异物卡喉,晕厥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讲解、示范。

同学们白天参加军训,晚上参加急救培训,虽然很累,但大家依然精神饱满,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正如张老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与大家一起互动的手语操:你(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

篇3: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绍兴市及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的卫生系统为研究对象, 包括7家卫生行政部门、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家卫生监督所和27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2 方法

采用通信调查绍兴市卫生系统卫生应急相关领导, 调查表使用《全国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卫生应急队伍组建、培训和演练情况、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经费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 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人力资源

绍兴市下辖5县1区, 包括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家卫生监督所和27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共同承担着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7家卫生局起到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全市卫生系统共有在职工作人员16 213人,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在编工作人员分别为126人、395人和362人,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共有在职员工15 330人。全市卫生系统除绍兴市和绍兴县卫生行政部门独立设置了卫生应急部门以外, 其他46家单位均未独立设置卫生应急部门, 而是指定某一部门 (公共卫生科、防疫科、传防科、卫生监督科、办公室、综合科等) 承担卫生应急工作。全市卫生系统共有118人承担卫生应急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所承担卫生应急工作的兼职人员分别为5人、12人、81人和20人。

2.2 床位资源

全市7家卫生行政部门有6家指定了本级卫生应急医疗机构, 共计指定17家卫生应急医疗机构, 应急床位达381张。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3 228张, 其中传染科床位350张 (550名医护人员) , ICU198床 (420名医护人员) , 应急床位390张。根据单位负责人自述, 依靠自身能力可在现有床位数基础上增加30张病床, 平均需要准备大约5.47小时, 增加50张平均需要16.60小时, 增加100张平均需要27.58小时。

2.3 应急队伍组建

绍兴市卫生行政部门依托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卫生应急队伍, 据统计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医疗机构等40家单位共成立专门的卫生应急队伍116支, 包括各学科专业人员1 279人。其中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成立应急队伍18支 (144人) , 卫生监督系统27支 (217人) , 医疗机构71支 (918人) 。

绍兴市成立的应急队伍类型多样, 包括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队伍等。卫生应急队伍由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组成, 总体来说全市卫生应急队伍中,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低级职称构成比分别为33.2%、42.8%和24.0%。不同卫生系统职称构成存在差异, 以医疗机构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最高 (38.9%) , 疾病控制系统次之 (21.3%) , 卫生监督系统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仅为9.3%。

2.4 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

2008年-2010年绍兴市卫生系统共主办各类卫生应急演练活动138次, 其中2008年44次, 2009年59次, 2010年35次。138次演练活动共有不同学科专业人员7 071人次参加。演练活动规模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 从单一部门桌面演练发展到跨单位、跨部门联合实战演练, 体现了部门间卫生应急联防联控机制的不断完善。

2008年-2010年绍兴市卫生行政部门共发文举办29次应急培训班, 培训累计天数30天, 累计培训1 257人次;疾病预防控制系统3年累计发文举办40次应急培训班, 培训天数58天, 累计培训1 928人次;医疗机构3年共举办了227次应急培训班, 培训天数172天, 累计培训26 775人次;卫生监督系统共举办42次应急培训班, 培训天数44天, 累计培训2 856人次。全市卫生系统开展应急培训班次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培训班规模不断扩大。

2.5 队伍装备和物资储备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系统工作, 涉及卫生、发改委和财政等多个部门, 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绍兴市、县 (市、区) 医疗系统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对应急物资进行了充足的储备, 全市卫生系统31家单位共计配备应急专用车99辆。2008年至2010年, 全市应急物资实物储备价值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三年物资实物储备价值分别为559.90万元、995.30万元和1 148.20万元。不同地区医疗卫生系统物资实物储备价值略有差异。总体来说, 物资储备比较合理, 充分体现了按需分配物尽其用的原则, 卫生系统物质装备基本满足需要。

3 讨论

3.1 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1.1 应急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存在纵向等级差异

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多集中于市级单位, 而县、区级则是低学历、低职称、年龄偏高。这造成了学历、职称、年龄构成在两级单位中的纵向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基层卫生系统工作的开展。而人力资源职称构成中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所占比例过高, 初级职称比例过小, 对基础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影响。应参照相关要求调整绍兴市卫生统应急队伍的职称构成。并确保学历、年龄结构等比例趋于合理化, 做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3.1.2 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较单一

突发事件的群体性、社会性特点突出, 这就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应该涉及预防医学各学科及卫生经济、行为科学、伦理学、管理科学、大众传媒、社会学、法学等学科。对综合素质要求更强, 如应当具备组织协调、创新意识、自学、写作、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口头表达、人际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4]。目前绍兴市部分卫生系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陈旧, 仅局限于本专业卫生学范畴, 工作热情不高, 接受能力较慢, 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处理技巧, 严重影响了应急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专业结构单一是我国各级卫生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例如林婷等人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应急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 法律、管理方面知识及其缺乏[5]。近年来, 不同规模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核泄漏、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这就要求公共卫生人才优化知识结构, 加强相关知识学习, 树立全局观念和群体观念, 能够从全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从纯医学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1.3 应急培训和演练仍需进一步加强

卫生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接触相对较少, 对其危害认识不够, 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6,7]。近几年绍兴市卫生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 结合应急预案,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 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技能培训和演练。同时, 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公共卫生安全科学研究, 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然而, 绍兴市应急培训和演练仍然存在不足, 如内容相对单一, 覆盖率、参与率还尚未满足应急工作的需求。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机制不健全, 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 功能性演练与综合演练较少;远程快速联动以及与不同专业应急队伍间的协同能力不强。

3.1.4 软硬件建设不到位, 现场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 绍兴市卫生系统多家单位缺少专用办公车辆, 卫生应急部门通讯方式单一、匮乏, 除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以外, 无其他应急通讯方式。卫生应急现场监测车数量和种类配备极不完善, 缺少微生物检测车、理化检测车、消毒车和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此外,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市疾控机构在个体防护用品配置、实验室装备、应急物资储备、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与应急工作需要存在差距。王民生等[8]调查江苏省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状况发现, 江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应急准备尚不足, 野外装备和现场处理人员的预防药物基本无储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检验能力不足, 对许多病原生物、毒物等没有储备快速检测试剂。江苏和浙江两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尚存在较大不足, 可想而之我国其他地区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将更加匮乏。

3.2 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的建议

3.2.1 充分认识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

应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专门负责单位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等工作, 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为促进全市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3.2.2 优化知识结构, 培养复合型、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应急状态下有时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因此, 在卫生应急人员的培养上, 应该朝着多学科、多专业的方向发展;在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机构单学科专业人才的同时, 应当重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卫生检验、管理与法律、心理学、社会交际沟通等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 通过跨行业、跨领域交叉培训的方式, 重点培训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现场医疗急救技术、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理技术、应急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恐怖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媒体关系处理技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技术等, 培养公共卫生的复合型应急人才。

3.2.3 继续加强应急队伍的培训和演练

各级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迫性,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卫生应急队伍的人员培训, 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卫生应急人才, 规范其执法行为, 提高卫生应急处置的技术水平。同时, 要以检验预案、锻炼队伍、发现问题、整改提高为目的,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 组织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 检验卫生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处置等相应能力, 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切实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应急处置的能力, 不断适应卫生应急工作新的形势和需要, 确保卫生应急队伍能够快速到达现场、全面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最有效形式, 所以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卫生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培训、演练投入, 建立长效的持续的培训演练机制。而且还要从制度上给与政策支持。切忌“时轻时重”, 对于突发事件最有效的应急机制应是防患于未然, 而不是亡羊后补牢。所以在平时就要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人员定期的持续的进行突发事件的培训、演练。

3.2.4 模拟演练要高标准、严要求

新旧传染病疫情、环境污染、核化生威胁、自然灾害等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 在今后的演练中要克服走过场的麻痹思想, 严格落实计划, 按照可能出现的情况设置各种复杂的训练科目, 以近似实际的环境和条件。从难从严要求, 提高参与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现场处置水平和救护能力, 巩固现场流行病学描述、现场调查的个人防护以及现场调查方法、调查报告撰写等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演练, 进一步明确应急事件指挥机构, 采取分练及多梯队合练的方式, 磨合队员之间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以适应不同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2.5 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人员人格特质方面的遴选和心理应对技巧的培训

公共卫生应急队员对灾难心理学方面的需求最强, 而这也恰恰是现有培训工作“软肋”[9]。针对灾难事件开展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已成为国内外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共识, 预先对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培训, 可以使其在救灾中正确认识风险,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做到沉着冷静和从容面对, 更有利于救援工作的开展。因此, 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人员人格特质方面的遴选和心理应对技巧的培训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士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2009:1-2.

[2]魏荣, 雍永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应急保障物资储备方法的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 5 (2) :159-160.

[3]刘军秀, 黄建始, 张慧.SARS后北京市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9) :1644-1647.

[4]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24.

[5]林婷, 吴群红, 胥彦, 等.黑龙江省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2 (2) :91-93.

[6]黄建始.从SARS危机看中国应建立什么样的公共卫生应对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18) :1553-1555.

[7]Eitzen EM Jr.Education is the kcy to defense againstbloteaxorism[J].Ann Emerg Med, 1999, 34 (2) ;221-223.

[8]王民生, 韦凌娅, 甄世祺.江苏省市级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 2008, 19 (1) :4-7.

篇4: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关键词】疾控中心;应急工作;县级

【中图分类号】R1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91-02

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县级疾控中心的发展,对其应急工作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县级疾控中心与过去相比取得了较大进步,应急指挥系统已经设置,致力于最大限度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不过从整体情况上看,在应急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县级疾控中心在应急问题处理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市县级疾控中心为研究对象,疾控中心人员共40人,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2至45岁间,平均年龄(32.17±6.13)岁。

1.2 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 结果

在近5年内,共出现了6次突发应急事件,主要为传染病疫情、学校学生食物中毒。其中傳染病疫情包括甲型H1N1、手足口病、禽流感,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为亚硝酸盐中毒。

3 讨论

3.1 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县级疾控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就目前县级疾控中心应急处理情况而言,其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①缺乏专业人员。在本次研究的县级疾控中心中,发现疾控中心人员共40人,男性23例,女性17例,数量较少,难以合理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

②资金投入较少。一般而言,县级疾控中心的财政拨款相对较少,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财力也非常有限,疾控中心不存在业务收入,工作开展过程中非常被动,常规性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例如消杀灭蝇、体检、检测、预防性药物等,均难以得到开展。

③应急处理效率较低。尽管目前很多县级疾控中心已经设置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应急意识,不过准备工作并不充分,在县级疾控中心中,传染性应急处理主要由流行病专业科进行管理,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由卫生监测部门管理,不过部分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该事件的性质难以明确,往往需经过多次检测,确定该事件的性质,然后以调查结果为依据,给予相应处理,这就导致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浪费,无法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效率。

④难以收集预警信息。现阶段,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县级疾控中心网络建设工作,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提高网络建设水平,一旦发生疫情后,可通过网络系统将信息送至乡镇医院,不过该系统主要负责对传染病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如果患者数量已经突破报告标准,便会错过最佳处理时机。这表明县级疾控中心在报告、收集、处理、识别预警信息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难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⑤难以处理大规模突发应急事件。当出现突发应急事件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并制定合理的处理计划方案,其余工作者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出现,无法应对大规模突发应急事件。

3.2 县级疾控中心应急处理对策

①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因县级疾控中心现有人力资源非常有限,这就要求疾控中心能够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每个部门与科室的设置必须符合应急事件的处理要求,便于使疾控中心充分发挥作用[1]。疾控中心可以制定一个人才建设计划,使工作人员整体素养提升,做好技术力量储备工作[2]。

②加大资金投入。县级疾控中心需要有长效投入机制作为保障,财政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政府也需加大力度给予扶持,必要应急经费要得以保障,保证县级疾控中心可以正常开展日常工作[3]。

③提高应急处理效率。县级疾控中心可以对应急组织体系重新进行设置,坚持任务导向型原则,建立有效的应急队伍,专业包含范围要广,其中包括后勤保障、计划免疫、消毒、传染病、检验等部门[4]。除此之外,疾控中心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对应急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培训内容有专题研究、团队精神、管理学、实践操作、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制度,所有人员均需做好应急准备。

④制定预警方案。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要强化对应急方案、应急预案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应急过程中,不可单纯依靠以往的经验,必须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科学进行处理[5]。

⑤提高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效率与水平。县级疾控中心突发事件处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处理计划方案的制定不合理,部分工作人员难以得到锻炼机会,因此,在日后的工作中,所有工作人员可享有相同的培训机会,并定期进行考核,提高应急事件处理水平。

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本次调查的应急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学校学生食物中毒,县级疾控中心需意识到,学校属于卫生事件高发场所,一旦发现苗头,需尽早进行处理,防止事件蔓延。疾控中心要于教育部门进行沟通,使学校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除此之外,政府要做好食品监督工作,加大对县级疾控中心的资金投入,疾控中心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配合政府工作,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设置预警机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应急事件处理水平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减少资源浪费,确保县级疾控中心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保国,刘光定,李长辉等.关于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的思考[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06):649-650.

[2]蒋江徽,朱海燕,孙思红.Kirkpatrick模型在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培训中的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01):6-8.

[3]李兴泽.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处置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5):497.

[4]马跃新,刘怀玉,马瑞瑛.县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初探[J].地方病通报,2009(01):71.

篇5: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考核计划

为规范卫生应急培训工作,提高卫生应急培训质量和效率,促进卫生应急培训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化建设,依据《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的

(一)增强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依法、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念。

(二)充实卫生应急知识,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使卫生应急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处置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将卫生应急方法和技能应用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培训人员

医院应急管理、处置和医疗救援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

根据卫生应急人员的组成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别制定《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培训计划》、《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计划》、《紧急医学救援培训计划》、《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计划》、《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计划》、《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培训计划》等6类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计划。包括卫生应急工作概述与相关理论、卫生应急工作中的方法与技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等,强调卫生应急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组织管理

医院各职能、临床科室根据《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规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参照本计划有关教学内容和要求,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培训措施落到实处。

五、培训方式与考核要求

(一)集中培训的考核分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形式。进修培训考核采取理论考试与专项调查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二)操作考试可采用桌面推演、案例讨论、分析总结等方式。

(三)专项调查报告根据进修专业选择题目,由带教导师评分。

(四)可根据每次培训班的特点确定培训和考核方式。

应急管理工作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各类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增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意识,掌握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卫生应急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能力,达到卫生应急管理岗位的要求。

二、培训对象

各职能科室和从事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

(二)教学方法。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2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理论。

1.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征;卫生应急的概念、工作内容、特点与原则;卫生应急管理的概念、特点、原则与内容;卫生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及职责;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构成、作用和意义。

2.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意义、作用与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卫生应急适用条款。

3.卫生应急体制的概念、组织结构、功能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日常管理和工作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及专业技术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4.卫生应急机制的概念、意义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的指挥决策机制、组织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信息发布与通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国际和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机制、督导评估机制、恢复重建机制、责任追究与奖励机制的目的、意义、构成、运行和主要内容。

5.卫生应急预案与预案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管理要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分级标准。

6.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与趋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建设原则、现状与存在问题;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参考学时:10学时。

(二)卫生应急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1.卫生应急培训概念、特点、主要类型与基本方法;卫生应急演练的概念、作用、特点、分类、组织方法。

2.卫生应急队伍的组成、职能和建设原则;卫生应急装备与储备的概念、目的、类别、标准、调用机制、作用和意义。

3.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的概念、原则、作用与基本方法;卫生应急中公众的心理特点与干预策略。

4.信息报告的要求、方法;信息报告系统的使用;监测系统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分级标准。

5.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方法。现场个体防护的概念、防护装置与防护原则;各类突发事件中避险、逃生的概念、特点、原则与方法;现场标识和现场分区的概念与类别。

6.突发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治的基本知识。

7.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和技术方案的要求和规定。8.卫生应急科研管理的原则、特点与方法.参考学时:10学时。

(三)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

1.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突发中毒事件、核和辐射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概念、特点和防控方法。

2.特殊人群(学生、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医务人员等)、特殊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应急特点与策略。

参考学时:10学时。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突发急性传染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和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业技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分析能力、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突发急性传染病类和自然灾害类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授课为主,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预案演练等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1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卫生应急概述与理论基础。

1.卫生应急的概念和工作范畴,突发急性传染病特点、趋势、防控策略和发展方向。

2.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形势、现状和挑战。

3.卫生应急相关法制法规;卫生应急体制的概念、组织结构和功能;卫生应急预案与预案体系的构成、特点与管理要求。

4.卫生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包括卫生应急现场组织指挥的概念,卫生应急现场组织指挥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5.卫生应急准备计划的制订和使用。

6.卫生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的准备和要求。

参考学时2学时。

(二)卫生应急工作的方法与技能。

1.监测与发现:我国现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现状、作用;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中异常情况的发现;卫生应急监测的方法、基本做法和应用。

2.风险评估的概念、方法、步骤和运用。

3.卫生应急现场工作流程和信息管理。

4.现场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则、方法和基本步骤,包括准备工作、核实诊断、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建立病例定义、搜索病例、描述性分析、建立并验证假设、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书面报告;不同调查情况下、各类情形调查的注意事项;调查报告撰写。

5.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样品检测在突发事件调查处置中的作用;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测;实验室主要检测技术与方式;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与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解读;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

6.暴发(流行)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病例隔离、密接管理、疫区封锁和检疫、病例治疗、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媒介控制、环境卫生和消毒、社会距离措施;干预措施制定、选择和实施的原则;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7.风险沟通:风险沟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疾病预防机构的风险沟通特点和基础内容。

8.现场应急的安全注意事项。个体防护的方法、防护装置与防护原则;突发事件现场紧急自救互救的医疗救治基本知识;突发事件中避险、逃生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学时:10学时。

(三)特定情形下的卫生应急处理。

1.(流感)大流行:介绍流感大流行的准备与计划、应急处置等。

2.生物恐怖:生物恐怖概念、处置原则、人员队伍准备、装备与物资储备。

3.输入性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特点、主要病种、处置原则。

4.自然灾害后传染病防控: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发病风险及评估、灾害相关重点传染病的防控。

5.大型集会的卫生保障与应急准备。

6.典型案例:分别以病因调查、感染来源和方式、干预措施设计等不同角度和侧重,介绍急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参考学时:5学时。

紧急医学救援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紧急医学救援人员掌握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和紧急医学救援专业技能,提高其紧急医学救援的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达到卫生应急工作的岗位要求。

二、培训对象

紧急医学救援类卫生应急队伍。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

(二)教学方法。以讲练结合、注重操作等方式,促进参训人员达到紧急医学救援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15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紧急医学救援总论。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重点阐述四类突发事件的定义和分级。

2.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内外形势及现状。

重点阐述近年来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式及现状。

3.突发事件常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重点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预案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岗位流程、现场处置的信息收集与报送流程等内容。

4.我国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成和运行机制。

重点阐述卫生应急预案、机制、体制和法制等内容。

5.现场紧急医学救援的基本理论。

重点阐述灾害现场“搜救-营救-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救援理念。

参考学时:2学时。

(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组织管理。

1.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人员组成及职责。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及致伤特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职责、任务、人员组织与管理。

2.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现场处置基本装备、保障与防护。

恶劣天气下、极端环境中野外生存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熟悉个人生活用品、个人防护装备、专业防护装备、专业救援装备、无线通讯设备等的使用。

3.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流程。

根据不同任务启动预案、人员集结、队伍机动、现场处置、医疗后送、撤收讲评等。

参考学时:3学时。

(三)伤员分检与后送。

1.现场检伤分类。

常见伤情判定、现场检伤分类和各种标识的应用。

2.分级救治体系。

了解分级救治的概念和运用。

3.后送与途中监护。

明确后送指征,掌握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后送工具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参考学时:3学时。

(四)现场急救基本技术。

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静脉通道建立等外伤处置技能。

参考学时:5学时。

(五)常见创伤医学急救要点。

掌握休克、挤压伤、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脊柱四肢损伤、烧伤、冻伤、溺水、多发伤、复合伤等创伤的基本医学处置和急救技能。

参考学时:5学时。

(六)救援现场公共卫生管理。

掌握救援现场院感控制、医疗废弃物处理、传染病预防、食品和饮用水污染防控等灾后卫生防疫,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

参考学时:2学时。

(七)常见突发公共事件救援特点。

掌握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突发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山事故、交通运输事故(道路、轨道交通、铁路、民用航空器)、火灾事故、群体踩踏事件等事件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现场联动配合和现场风险沟通等基本技巧,致伤特点与医学处置和急救技能等内容。

参考学时:16学时。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意识,使卫生应急人员建立起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的观念。

(二)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突发中毒事件综合处置能力,使其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点加强现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二、培训对象

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专业队伍。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形式。

(二)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授课、模拟演练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1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基础理论、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现场处置技能三个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一)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概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1.突发中毒事件概述。

突发中毒事件的概念、特征与分级;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参与主体及其职责;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处置程序;突发中毒事件的判定原则;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流程;不同类别突发中毒事件(按照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分类,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投毒等)的特征、处理要点以及与其他群体事件的鉴别要点等内容。

2.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法律框架和释义。

3.毒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健康危害。

重点阐述与中毒事件密切相关的中毒基础理论:如毒物和中毒的概念、导致突发中毒事件的常见毒物类别、中毒人群和暴露人群的判定原则、中毒病人的诊断原则等。

参考学时:2学时。

(二)中毒卫生应急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准备。

2.突发中毒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和预警。

3.突发中毒事件病因研究方法。

4.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检测(包括中毒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的方法;现场毒物快速检测与鉴定方法;实验室毒物检测结果分析等)

5.突发中毒事件的人员防护与应对措施。

6.突发中毒事件风险分析。

7.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报告撰写及工作评估。

8.突发中毒事件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包括整体处置原则,常见毒物的处置要点包括:生物毒素、血液净化、毒物清除、氧疗、特效解毒剂、激素等中毒医疗救治相关技术等。

9.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和心理危机干预基本知识。

参考学时:5学时。

(三)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能。

1.现场个体防护演练。

2.中毒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快速检测方法演练。

3.现场救援人员洗消演练和危重症伤病员洗消演练。

4.突发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案例推演。

5.突发中毒事件现场医学救治技术演练。

参考学时:3学时。

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一)提高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意识和观念,科学开展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准备。

(二)增强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掌握相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重点加强卫生应急处置现场的装备与物资保障能力。

二、培训对象

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级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人员。

应急技术保障部门的管理与专业人员。

三、培训方法

(一)培训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用短期集中培训。

(二)教学方法。

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多媒体授课、模拟演练等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时安排。每年培训一次,每次10学时。

四、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内容分为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的相关基础理论、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保障的现场技能三个部分。重点强调相关理论、方法与技能,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概述。

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的基本内容、特点和分类。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法律环境与相关标准体系。

卫生应急物资需求、采购、库存、运输调度决策分析。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信息系统结构、建设关键技术和开发方法。参考学时:2学时。

(二)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本内容和方法。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的卫生应急储备工作概况和进展,卫生应急储备的核心工作内容和方法。国内外卫生应急装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卫生应急装备选列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我国卫生应急装备的分类。

卫生应急装备与物资的管理,包括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卫生应急储备的计划、采购、仓储、调用、轮储、报废和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卫生应急装备的计划、采购、使用,保养与维护、报废与更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参考学时:2学时。

(三)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本技能。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使用,包括单件装备和装备集成的训练和考核。卫生应急装备现场维护和保养的训练和考核。

营地建设与后勤保障的训练和考核。

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重大和大型活动等卫生保障实践中的特点、需求分析、基本原则与工作要点,重要的卫生应急装备和物资清单等。

篇6: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一、目的为及时、高效、妥善处置发生在我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并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人民健康危害,做好医疗救护工作,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防止事态进一步扩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乡范围内发生的所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三、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防范,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快速反应

及时发现并上报可能存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建立信息通报快速通道,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预警机制。

(三)分类指导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区别处理,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四)及时处理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受害者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做到快速、高效、及时,最大限度减轻危害造成的不利后果。

卫生院设立指挥中心,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建议进行分析、判断,决定是否启动预警机制,并由镇政府批准。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日常工作由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有关部门及人员必须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进入应急状态。

(三)指挥机构职责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统一指挥和协调全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2)、核实各项工作预案,分析、研究、判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程度,提出紧急应对措施;组织、协调成员部门(单位),配合各村、社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

3)、对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

4)、研究、处理其他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事项。

我院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机动队伍和医疗急救队伍,落实对受害者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各村、社区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镇政府的统一指挥下,使卫生防病和医学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四卫生专业应急处置

1、各村

根据卫生院安排,协调本辖区内各有关部门、医疗机构,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并开展督查,掌握本辖区的疫情动态,向卫生院报告;做好防病必需的技术和物资准备;指导开展环境消毒和个人防护;协助上级单位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做好现场处理工作;依托社区开展居民健康教育。

2、确定监测点,及时掌握、分析、报告疫情动态,提出防治对策;指导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指导各村(社区)做好疫点处理工作;对各村(社区)和各村卫生所、个体诊所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和督查工作。

督促落实辖区内监测点和各有关单位做好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监测工作,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做好病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样品采集工作,及时报告事件动态情况;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3、各类医疗机构

建立由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工作小组,建立院内工作流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加强医疗机构内的消毒等预防工作,重视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做好病例监测、筛选、报告,对有可疑症状的病人在尚未明确诊断前要采取相应的临时隔离措施,预防疾病传播。

4、卫生监督

重点开展对医疗机构、公共场所等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我院组建由卫生管理、、临床医学、卫生监督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专家库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由卫生院决定,专家库日常管理工作由卫生院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院组织相应专业委员会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分级,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机构指挥中心提出是否启动预警机制,或启动何级预警机制的建议。

六、应急机动队

卫生部门要组建规模适度、人才配比合理、专业素质高、精干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人员由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卫生监督、消杀灭、后勤保障等方面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统一调度。

题及时进行预警。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一)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第一、必须报告信息:事件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报告联系单位人员及通讯方式。第二、尽可能报告的信息:事件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病例发生和死亡的分布及可能发展趋势。

2、阶段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3、总结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二)报告原则

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准,总结报告要全。

(三)报告时限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各卫生所、个体诊所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卫生院、县卫生局报告;

1、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四)报告方式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和基层监测点的报告人均为责任报告人,除按常规疫情报告、疾病监测及其它常规监测系统规定要求进行报告外,对发现的各种公共卫生异常现象要以最快方式向县疾病控制机构报告。第五部分

应急处理方案

一、应急处理要求

由镇政府突发事件指挥部指挥协调全镇各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由区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组建红色应急机动队,人员由流行病学、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卫生监督、实验室检测、消杀灭菌、后勤保障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分为疾病控制应急分队、医疗救护分队、检验检测分队、后勤保障分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应在临时现场指挥部领导下承担现场处理工作任务。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标本采集、环境消毒、消杀灭菌、预防性服药、预防接种、医疗救治等。

二、控制措施

(一)一般性控制措施

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核实;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原因,实验室检验;提出采取控制措施的建议,包括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消杀灭菌、隔离观察、预防服药、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和干预等;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第一、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第二、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第三、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第四、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第五、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第六、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现场医疗救护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6.新闻宣传与信息发布

按上级有关指示,统一口径,指定专人向媒体发布信息,其它任何人员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XX卫生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

一、目的:

提高医护人员的快速反应、应急处理和协同配合能力,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队伍和装备拉得出,反应快、用得上、处理好。

二、培训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现场医疗救援概念、特点、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内医疗救援工作的组织、方法与技巧等。

培训时间:6月13日至14日。

三、演练内容:

群体性创伤医疗救治。演练时间:6月15日。

二零一二年六月十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小结

6月13日至14日,我院举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班,培训内容为: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内医疗救援工作的组织,由副院长XX主讲。

2、现场医疗救援的概念、特点、流程,由业务副院长XX主讲。

通过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快速反应、应急处理和协调配合能力。

二零一二年六月十八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活动小结

6月15日下午,我院针对一起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进行了一次实战演练,院领导参加了观摩考核,本次演练的模拟事件是围绕在道路突发一起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治而展开。事故中,多个人员受伤,经拨打急救电话,我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救护车仅用了3分钟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医护人员迅速进行了生命体征的初步检查,建立静脉通道等抢救措施,为最大限度抢救伤者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下一部抢救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急救车辆及时到位,抢救人员按照应急流程,根据伤员情况,迅速实施一系列抢救措施;同时对轻伤员立即安排床位,医护人员迅速响应,密切配合,成功地完成了后续抢救工作,整个救援过程从事故突发至抢救成功结束仅用时30分钟。

随后,院长就此次模拟事件的应急处置进行了总结,认为各科室配合默契,现场救治操作规范,安排转送处置合理,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和科室间的协同能力,达到了演练的预期目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针对不足,要求各科室予以高度重视,全力整改,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篇7:内黄县卫生应急队伍基本装备标准

为了促进我省卫生应急队伍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参照卫生部下发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内容,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标准如下:

一、个人携行装备

(一)服装类。主要包括:冬春季队服、夏秋季队服、反光识别背心、帽子、户外运动鞋等。(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卫生应急队伍服装标准(试行)》(卫办应急发〔2009〕26号)配备)。

(二)日常生活类。主要包括:背囊、洗漱包(牙膏、牙刷、毛巾、洗浴液等)、防晒霜、水壶(或便携水杯)、餐具、充气垫(或行军床)、睡袋、毛巾被(或毛毯)、蚊帐、分体式雨衣、雨靴、手电筒、消毒纸巾等。

(三)救生类。主要包括:身份识别牌、急救小药盒、救生衣、救生哨、救生绳、救生烟火棒、便携式多功能刀、带指北针计时器等。

(四)工作类。主要包括:工作记录本、签字笔、防风打火机等。

个人便携装备的配备数量要求每位队员1套。

二、后勤保障装备

(一)宿营类。主要包括:住宿帐篷(大于24平方米)、工作帐篷(30平方米左右)、冷暖风机(或其他代替设备)、水桶、塑料布、折叠桌、折叠椅、垃圾袋、警示标识。

(二)供电照明类。主要包括:发电机、防水配电盘、防水接线板、电灯(含灯头)、油桶、爆闪标志灯、车用逆变电源(12v-220v)。

(三)食品类。主要包括:至少整支队伍3天量的主副食(便携、营养)、饮用水等。

(四)炊具类。主要包括:炊具组套、电热水壶、储水装置、净水装置等。

(五)工具类。主要包括:细铁丝、尼龙绳、斧子、钳子、改锥等。

(六)车辆类。后勤保障车。

后勤保障装备的配备数量要满足整支队伍所需。

三、通讯办公装备

(一)通讯设备。主要包括: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移动电话、GPS全球定

位仪等。

(二)办公设备。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含办公软件、无线上网卡)、录音笔、手持扩音器、数码相机、移动存储器、办公用品(纸、普通笔、记号笔等)、交通地图等。

(三)徽章标志。主要包括:党旗(150*226cm)、队旗(150*225cm,海南卫生应急救援队XXX分队)、伸缩式旗杆、臂章、中国卫生应急标识(不干胶)等。

(四)交通车辆。指挥用车。

通讯办公装备的配备数量要满足整支队伍所需。

四、现场卫生应急处置类装备

现场处置类装备根据各队工作职责分工和现场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准备一周工作量所需的药品、器械、试剂等。

(一)医疗救援类。主要包括:日常诊疗装备、急救装备、手术装备、特诊装备、消毒装备、检验装备、常用药品、伤员检伤转运装备等。

(二)传染病控制类。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现场工作人员预防性药品、现场样本采集保存装备、现场快速鉴定检测装备及试剂、现场消杀灭装备及药品等。

(三)中毒处置类。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现场样本采集保存装备、现场快速鉴定检测装备、通用急救设备等。

(四)核与辐射处置类。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现场辐射测量设备、辐射应急药箱、放射性去污箱、局部去污洗消设备、生物样品采集装备、通用急救设备等。

篇8:卫生应急队伍培训工作总结

1 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缺陷及现状

1.1 先天缺陷

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急救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大中型医院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次的门、急诊患者就医,临床医师工作量大、业务繁忙,医院压力很大,不堪负重,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救治经验。

1.2 临床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偏重临床医学,忽视预防医学。由于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和护理教育中重视不够,导致大多数医学专业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缺乏预防医学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必要的技能,没有具备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某些公共卫生问题和事件的敏锐眼光,更谈不上提供必要的预防医学服务。临床医护人员毕业后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以考专业进展、病理、生理、医学检索为主要课目,流行病学作为选修课或预防专业人员考试内容,无形中削弱了医护人员对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视和认识[3]。急诊诊疗中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处置判断等课目的设置及内容欠缺。

1.3 忽视基础信息管理

临床医师对院内感染、肿瘤传报、慢性病传报重视不够、往往发生漏报、错报。有的嫌麻烦,不愿书写门诊工作日志,有的即使写了也填写不清楚、不规范,以致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被追踪患者的地址、联系电话无法及时准确提供。病史记录中只注重主诉、现病史而轻视过去史的记录,往往对患过什么传染病,到过什么疫区一笔带过或忽略了。

1.4 宣教力度不大

临床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往往忽视了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等人性化服务。医院注重对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综合目标考核的指标,如病房的使用率、疾病的治愈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三级查房率等下功夫花大力气狠抓不放,坚持不懈,对抓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则力度不大,重视不够。

1.5 政府财政投入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医院既要千方百计抢救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再发生次生灾害,又要无条件的完成政府各级下达的批示、命令,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医务人员心理、生理压力非常大、负担重,加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政府财政没有特殊的政策对医院的实际投入和付出给予补偿或补偿微乎其微,形成医院医护人员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情况,而产生消极态度。

2 如何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的能力与队伍建设

2.1 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医院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救治组、疫情报道组、感染控制组、药物供应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教育组等,并规定相应的责任、权利、义务。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各组能快速采取急应反应,动员和组织力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制订并完善各种预案、制度及应急抢救程序,临床医护人员和行政总值班人员要熟悉预案,知晓工作流程,随时应对每天24h发生的一切情况。①门诊部、急诊科要建立高效、快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制度,做到发现病例迅速报道,领导小组接到报道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查,并迅速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道。②健全应急管理制度,为使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我院建立健全了首诊医师负责制、急诊抢救工作制度、急诊管理流程、急诊患者重点转运环节安全管理制度等,并加强日常工作中的检查力度,抓好急诊管理到急诊质量和制度落实,为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供基础保障。③规范应急医疗救援程序:a.院前医疗救援工作程序:在突发事件中院前急救履行现场医疗救治,快速隔离,接送和转运患者,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职责。为了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院前急救任务,成立院前急救小组,主要由“120”救护队员担任,一旦接到突发事件需要增援的通知,根据现场伤病员的情况,速派救护队员和急诊科相应的专业医护人员赶赴现场参加救治,“120”急救车上配置有抢救设备,在运送患者的途中已经开始施行救治,医院指挥组与赶赴现场的救护车保持热线联络,随时了解突发事件的类别、人数、病种和病情发展情况。根据现场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院内抢救准备工作,做好接诊准备,通知相关科室相关人员立即到位,各抢救小组积极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b.院内医疗救援工作程序和原则:相关人员知悉突发事件后立即报道医务科或总值班,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人员立即赶至抢救现场,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及时启动医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规定上报程序逐级报道,并根据需要将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随时准备接受执行上级急救指挥部的指令。应急指挥部的现场抢救主持人负责实施统一指挥和协调各组的抢救工作,急诊接诊组负责接诊患者并根据伤病员的病情分配至各急救小组或指定医师,从而确保每个患者均有医师负责及专人护送检查和治疗;院内各抢救小组针对每个患者具体的伤病情制定及时有效的抢救方案并负责实施救治,为了有效缩短患者检查、分诊的时间,医技检查科室(如CT室、B超室、检验科等)开设绿色通道、指派专科医师以最快的速度使伤病员得到有效分流、检查和及时救治;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师做好患者的转运及护理工作,对成批伤病员救治采取佩带胸牌或腕带标示,明确患者身份、病情及指定医护人员责任;药物供应组调配急需救治的临床用药保证药源;后勤保障组及时配合抢救现场做好各项物资的保障供给;疫情报道组随时掌握患者到诊时间、数量、病情及去向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指挥系统和相关部门。

2.2 强化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尤其是作为教学医院,临床实习基地,更应重视对医护人才培养的预防医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预防医学的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讲座和启发教学等方式,培养医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预防医学思维,特别强调应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医护学生进入社区实习,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临床工作的能力。加强对临床医护人员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培训。医院和临床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认真贯彻、落实。在临床医护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中,应加重预防医学专业的学分,并占相当的比例。以足够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2.3 增强急诊急救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救援应急能力

①增强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在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的同时,注重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与提高,在应急医疗救援方面统一全员思想意识,面对突发事件,要绝对服从现场抢救主持者的指挥,在未下达抢救终止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离开抢救现场,同时杜绝推诿和脱责。②急诊急救意识和技能培训: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全员进行急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及考核,对急诊科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和考核。对基本技能及抢救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等做到人人过关、个个达标。组织全体医师心肺复苏、体格检查、多种穿刺等项目基本操作技术竞赛,提高院前及院内急救技术水平。③医疗救援应急能力演练建立的各种预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只有在反复演练中才能确保预案在启动时顺利实施,也只有通过模拟演练来提高应急队伍的水平[4]。不定期组织应急会诊到现场时间的演练,120出车速度演练,模拟群发传染病、中毒、交通事故、火灾等情况,进行突发应急预案演练等,逐步培养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2.4 确保信息网络报道系统畅通,建立院际疫情信息沟通、共享制度

遇重大突发事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过程中,由于患者的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以及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等的政策性极强,医院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和紧急程度,特别是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开展迅速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按医疗救治情况在第一时间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道,必要时按规定向当地政府报道,以及时得到正确指挥及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并做好资源的组织协调、引导配合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救治的决策正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一旦发生疫病,各医院之间应互相通报、传递疫病信息,汇总有关情况,共享病情、病例标本资源,及时讨论分析疫情,采取相应对策,分工合作,联合防治。建立医院发言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统一口径,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以稳定人们情绪,排除干扰及恐慌心理,促进社会稳定。

2.5 加强宣教力度

加强宣传力度,转变观念,重视公共卫生与医疗临床的交叉渗透,提高临床医师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保障公民健康离不开医药措施,而健康教育、健康宣教同样不可偏废,它是花钱少、成效大的防病保健捷径。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参与意识。在诊疗过程中施以健康宣教、心理抚慰、情绪宣泄等,往往可以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临床工作中还应改变观念,养成新型的良好的行医习惯,把疫病和患者统一起来,将诊疗工作推向更高层次。公共卫生事业与医院密切相关,临床医护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排头兵,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做好应对防范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人类带来的危害。

2.6 政府应加大医院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投入的补偿

我院虽为公立医院性质,但政府财政没有给予投入,属于自负盈亏单位。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已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与危机,加之时刻都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过后,政府没有补偿,造成医院经济压力大、负担重。建议各级政府及全社会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基金补偿制度,用于医院急诊急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急救人才的培养等。

2.7 及时总结经验,为突发事件救治做好准备

针对每次突发事件救治工作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应急工作各环节的问题,不断加强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意识,提高反应速度和政治敏感性;保持通畅的联络方式,发出的指令及时、细致、周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感染管理工作必须跟上,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该发生的传染病流行、院内感染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等等。医院对不足之处做调整改进,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意见,制订预案,不断补充和完善管理制度及程序,有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总之,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能力的高低。因此,改变医院传统的应急机制,将医院应急管理作为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应急体系建设,是有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救援应急队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2003年5月.

[2]程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的应急管理[J].医疗特区党校学报,2006,(4):56.57.

[3]倪铭,王志刚.面对21世纪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00,14(4):26.28.

上一篇:码头应急预案下一篇:描写景物的句子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