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2024-08-1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共6篇)

篇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1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Pl177

1)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a高度集中的几乎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b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C 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运行。

2)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注意的重要特征。这样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P179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邓小平就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理论意义P181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丰富内涵:p181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制度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市场机制对资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3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2 6.我国基本经济制度P184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7.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P186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P187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8.公有制经济的范围:P189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89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所有制基础不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

10.股份制P190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股份制是基本集中地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性质。

1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P191

1)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3 12.分配制度P192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就应当仍然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声场厂房、设备、原材料)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

13.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193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195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a.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b.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是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有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P200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8.4.15.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背景:P202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属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1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P203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3、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P206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3、a.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三农问题:P21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P220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P222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P224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P227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P230 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名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P231。

5、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P233

6、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0.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P251。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P252。

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0.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P255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精髓)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P259。

10.3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P26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处于就定性和支配地位。

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补充: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各民族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P274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含义: P276

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我们所有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P277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P278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11.2 5.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81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P283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2.1 0.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P296。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P296。

1)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2)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

3)美国政府于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1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P298 1.2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P301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302

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5)解决台湾问题(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P309

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

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6、解决台湾问题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3.1 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要求实现通航、通邮、通商三通,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提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P300。3.2 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阐述了邓六条。P301。

4、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302。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5.香港和澳门问题P306

1984年12月19日中英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87年4月13日,中葡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P305.补充:邓小平提出了解决某些国际领土争端的新思路即: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0.1 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P318.0.2 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0.3 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1、走和平发展道路依据P325 1)2)3)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果断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P328。

2.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P330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330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知道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其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苏联解体后,威胁中亚地区安全的因素不包含军备竞赛。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4.1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33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1)2)3)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P338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P339 14.2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346。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P346。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P366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有党的性质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为坚强的领导核心。P381 补充: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和本质是坚持一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辨析题:

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个普遍规律,因此对东西部差距拉大问题无需特别关注。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首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的作用,它是排斥计划调节的。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

7、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8、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10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实现“均衡“ 1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

12.民主集中制比西方民主制度更具有高效率。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不是一党制而是多党制。

14.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之处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15.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处的”。

16、人权高于主权。

17、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18、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1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0、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2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22、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4、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

25、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稳定的主要根源。

26、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27、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8、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应以全体劳动者为基础,叫“全民党”或“人民党”。

29、现在是科教兴国时代,发展生产力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因而党应以知识分子为基础。30、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31、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前途和命运。

32、中国共产党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简答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性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9.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10.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1.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12.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3.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如何理解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思?

篇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个代表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如何正确的评价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1)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2)创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创立毛泽东思想

第一,我们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

第二,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反对两种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态度:一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二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只能照抄照搬。

第三,要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断保持理论创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包括: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间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之后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户、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试下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们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十年,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的制度更加完善;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七章

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第一,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二,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社会的综合国力;第三,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有序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九章

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政体,主要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第十章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如何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篇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一、基本途径——校内实践

学校内的实践活动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校内实践包含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两方面。在课堂上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基础和基本形式。那么大学生可以进行哪些校园文化活动呢?首先是自我教育与管理。优化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积极向上和更具智慧的人。此外,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打工和志愿者活动也是很好的实践途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实践教学。包含课堂的讨论与辩论及案例分析等形式。其中,最常应用的形式是课堂讨论。即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话题,由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是教师点评。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地构思有意义、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把同学们调动到课堂讨论中来,使大家活跃思考、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予以启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增添一些丰富有趣的内容与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的拓展与补充是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是课外阅读训练。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而且,在持续的阅读中,学生会渐渐形成一种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自主学习的需要,是一生的财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的每一章后面,都有课外阅读书目。教师要联系实际,指导学生选择书目和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最终提高大学生的表达与自学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重要途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一个富有非常广泛而深刻涵义的概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感悟,提高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增强大学生服务意识、促进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有人说,“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就大学生而言,课外时间与假期时间比较长,因此社会实践就有了充足的时间,有利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实践教学。学生在社会上的实践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参加献爱心活动、参观科技馆、去人文胜迹旅游、参加多种比赛等。由于社会实践的内容太广泛,因此需要教师对此有所指导。教师应围绕着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提前锁定社会实践的范围,并提出基本要求,适当给予学生指导。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大学生“接地气”,能让大学生更真实、更切身地了解到实际的国情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的使命感。第二,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完善自我。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中,与社会上的接触相对较少。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明显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重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第三,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应用与实际。大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却不一定能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和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教学的过程。为社会实践教学制定相关的体制。此外,为社会实践教学设立专项基金也是保证实践教学开展的一个可行的方法。

三、新途径——网络实践

网络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密切相关。实现网络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特别是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这无疑对学习帮助巨大。所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实践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指导大学生使用网络去收集资料,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第二,指导学生运用网络完成作业、开展科研活动。第三,介绍给学生一些良好的网站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的资源。

摘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但要注意的是,在加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的时候,应主要到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途径,这个途径包括:校内、社会与网络实践。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途径

参考文献

[1]练崇潮,汪水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2,36(12):17-18.

[2]王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8(34):21-22.

篇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篇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界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2.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有哪些?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而发展理论的过程。

(论述题外加: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精神上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6.道路问题是关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风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8.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在十七大上提出“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纳入宪法。10.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11.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是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课题。12.“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十六大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2004写入宪法。★1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法方式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过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1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做出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2.1941年,毛泽东在他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高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

3.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性力的决定性因素。

4.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以求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5.江泽民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

7.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8.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败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领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这一道路理论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5.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一,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主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为什么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为什么要坚持武装斗争?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的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8.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

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

线和武装斗争着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第四章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怎样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和党的其它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是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 础。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5.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条件是什么?

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人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而立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6.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有哪些?

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一,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

二,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定息”);

三,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息”)。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8.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尚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1.我国发展工业的指导方针是: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

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堆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方针。

5.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6.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也是当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子,增强国际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

化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

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9.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人才作为

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早就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把拔尖创新

人才,建设人才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

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才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第六章

1.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三大要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渐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业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 农业国的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4.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渐形成。“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基本点”即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一,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8.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9.论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全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在党的十五大上把“三步走”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实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 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0.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公正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领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3.毛泽东阐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

四,在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4、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是什么?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5、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6、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7、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8、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9、如何正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0、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12、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2、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是什么?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6、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7、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8、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及中外合资中的共有成分。

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1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哪些意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13、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

14、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15.深化制度改革应该注意什么?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经营和合法劳动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16.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想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的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9.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资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应,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面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20,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九章

★1.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3.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利由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些阶段掌握。所谓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5.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6.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主资产阶级。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协商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8.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具有重要作用。

9.民主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主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0.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13. 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5.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核心是一种国家制度。

1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

17.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18.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19.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邓小平进一步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与相互关系是什么?

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民主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7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8.思修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9.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第十一章

1、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2、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4、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5、★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特征、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6、★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8、★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十二章

★1.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1)台湾回归祖国 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2)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当年台湾每年赤字约八亿美元);(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简答题)(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论述题具体答十条)(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互相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持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6.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要和平、促发展、谋和平是时代的主旋律。3.合作中的竞争和竞争中的合作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

4.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去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5.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8.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真正的不结盟”;强调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利益放在首位。9.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它是我国对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

四,坚持爱国统一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9.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们外交政策目标的新的概括。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平的世界、包容的世界。第十四章

1.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3. 尊重劳动(核心,基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的和谐。

★ 5.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6.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题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同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8.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9.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0.新时期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一,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二,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力量保障

三,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对,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加强党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2004年9月,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 定》,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 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4.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有: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完善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吧

篇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总结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D)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三中

B、六届四中

C、六届五中

D、六届六中 2.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C)中确立的。A、遵义会议

B、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中共八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C)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B)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C)A、萌芽时期

B、形成时期

C、成熟时期

D、继续发展时期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A)

A、群众路线

B、思想路线

C、工人路线

D、农民路线 7.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C)

A、争取外援

B、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

D、利用外贸

8.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人是(C)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是硬道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B)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3.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是在党的(C)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4.党的(D)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v 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6.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A)

A、十六届三中

B、十六届四中

C、十六届五中

D、十六届六中 1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C)

A、立党为公

B、执政为民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1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19.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核心在(B)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20.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本质在(C)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毛泽东精辟论证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论著是(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反对本本主义》 2.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B)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3.毛泽东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章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整顿党的作风》

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B)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出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出姓“资”姓“社”的干扰

6.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主要思想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C)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标志是(C)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3.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B)A、古田会议

B、八七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遵义会议

4.1939年毛泽东在(B)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5.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6.1948年,毛泽东在(C)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7.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A)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8.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D)A、工人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农民 9.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

A、农民问题

B、土地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党的建设问题 10.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著作是(C)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1.在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B)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D、武装斗争、统一战线、革命根据地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起决定作用的阶级是(A)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3.在革命统一战中适用又联合又斗争的阶级是(D)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4.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对顽固势力采取的策略是(A)A、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B、坚决打击的原则

C、彻底消灭的原则

C、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A)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C)

A、资本主义体系

B、民主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3.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D)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法是(A)

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团结 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B)A、和平赎买

B、国家资本主义

C、利用、限制、改造

D、团结—批评—团结 7.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主要采取的模式是(A)A、苏联模式

B、东欧模式

C、美国模式

D、德国模式 2.毛泽东提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自己的路”的思想的主要著作是(C)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C、《论十大关系》

D、《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是(A、既反对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

B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5.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D、《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6.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 A)

A、陈云

B、李富春

C、薄一波

D、周恩来 7.60年代初,最先提出农业中要实现生产责任制观点的领导人是(D)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邓子恢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核按劳分配

B、高度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C、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10.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C)

A、党的十二大上

B、党的十三大

C、1992年南方谈话中上 D、党的十四大上 11.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是要靠(D)

A、强大的人民政权

B、强大的人民军队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自己的发展

12.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B)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B、人口多,底子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是在(B)A、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报告中

B、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C、十二大报告中

D、十三大报告中()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D、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C)

A、过渡性质的B、新民主主义的C、社会主义的D、共产主义的

6.社会主义初级从(C)开始,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8年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C)

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 C、社会主义国家的富民之路

D、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

9.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自力更生不动摇 1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D)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共产党的领导 11.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C)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稳定

D、依法治国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B)A、发达国家水平

B、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发展中国家水平

D、世界领先水平1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实现四个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4.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实质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5.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其中,核心就是要(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C)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

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

A、长期的基本国策

B、一项特殊政策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D、一项权宜之计 3.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对外开放是对(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C、发展中国家开放 D、全世界开放

5.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D)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保税区

D、经济特区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20世纪(A)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C)A、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B、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C、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D、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D)的新概念

A、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B、计划与市场在内的统一的经济 C、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D、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

A、实现共同富裕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全民所有制

C、集体所有制

D、经济混合

6.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B)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决定的 C、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D、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决定的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所有制结构应该是(D)

A、以个体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B、以私营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C、以混合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 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应当是(C)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公有制经济

D、外资经济 9.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10.按劳分配的尺度是(C)

A、需要

B、资本

C、劳动

D、工作能力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中(B)

A、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

B、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C、按劳分配能按统一的标准实现

D、劳动者的个人受辱支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 12.按劳分配原则是要在劳动报酬上承认(B)

A、阶级的差别

B、劳动的差别

C、劳动力价值的差别

D、社会地位的差别 13.分配方式是由(A)决定的

A、生产方式

B、交换方式

C、消费方式

D、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 14.在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是(D)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C、风险补偿收入

D、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

15.购买债券得到的利息收入属于(B)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剥削收入

D、风险收入 16.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C)A、按资分配结合起来

B、按风险分配结合起来 C、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D、福利性分配结合起来 17.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D)

A、一部分人先富

B、大多数人富裕

C、先富带动后富

D、共同富裕 18.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B)A、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B、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D、发展多种分配方式 19.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D)

A、物质生产增长向精神生产增长转变

B、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C、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

D、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A)

A、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B、在不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制

C、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D、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

D、国务院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4.我国的根本政体是(A)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民主集中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近年来,我国改进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B

A、乡一级

B、县一级

C、村一级

D、市一级 7.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多党制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多党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C)

A、在野党

B、执政党

C、参政党

D、在朝党 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C)

A、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

B、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C)

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1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D))A、先决条件

B、基本动力

C、根本基础

D、客观需要 1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D、必须将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C)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2.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

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006年10月,(D)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D)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

1.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C)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3.“一国两制”的提出当初是为了解决(A)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港澳台问题 4.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行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5.提出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是(A)

A、《告台湾同胞书》

B、叶剑英九条方针

C、《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6.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是在(C)

A、1979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4年

7.1985年3月,(C)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C、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D、六届人大四次会议 8.“一国两制”的基础是(B)

A、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

C、两种制度

D、50年不变 9.特别行政区中将来可以保留自己军队的是(C)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都可以 10.《中英联合声明》与《中葡联合声明》分别签定于(A)A、1984年和1987年

B、1983年和1986年 C、1985年和1988年

D、1984年和1986年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B)

A、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B、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C、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D、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12.澳门回归祖国怀抱是在(C)A、1999年10月1日

B、1999年10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1日

13.1995年1月30日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重要讲话的是(A)

A、江泽民

B、李鹏

C、朱镕基

D、李瑞环

14.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B)

A、《告台湾同胞书》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15.2005年3月,(C)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A、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B、十届人大二次会议 C、十届人大三次会议

D、十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C)A、新原则

B、新秩序

C、主题

D、新格局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A)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C、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D、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冲突和战争

3.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这一关系指的是(B)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条线”

4.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在会见(A)

A、印度代表团

B、缅甸代表团

C、印尼代表团

D、越南代表团

5.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C)

A、一极化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

D、三足鼎立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C)

A、小资产阶级

B、中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一个独立的阶级 2.在“四个尊重”,核心是(A)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其中(A)A、大陆范围内的联盟是主体

B、大陆范围外的联盟是主体 C、、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都是主体 A、大陆范围外的联盟是大陆范围内的联盟的基础 4.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D)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工人阶级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C)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现共产主义 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D)党的领导 A、重视

B、服从

C、统一

D、改善

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B)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二、多项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D、E)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BCDE)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它们都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E、它们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3.毛泽东思想是(ABC)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ABC)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E、统一战线

5、邓小平理论是(ABCDE)

A、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ABCD)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ABD)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综合发展

D、可持续发展

8.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ABCDE)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AC)A、教条主义

B、冒险主义

C、经验主义

D、保守主义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BCE)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目的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归宿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E、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C)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尊重规律性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E、从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E)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有(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主资产阶级

E、地方实力派

3.中国无产阶级有着自己特殊的优点是(CDE)

A、大公无私

B、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C、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

D、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

E、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ADE)A、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民族资产阶级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E、保护民族工商业

5.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是(ABCDE)

A、无产阶级领导的B、民族的 C、科学的 D、大众的 E、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ABCD)

A、知识分子

B、小商人

C、手工业者

D、自由职业者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ABCD)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形成的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E)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

D、群众路线

E、统一战线

9.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是(DE)

A、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在向前发展

C、革命发生在有影响的地方

D、相当力量正式海军的存在E、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10.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ACE)三者之间的关系

A、土地革命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E、根据地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ABCDE)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ABCD)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BD)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公私兼顾

D、国家帮助

E、积极引导 4.“四马分肥”是指(ABCE)

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费

D、奖金

E、资方红利 5.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BDE)

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内容包含(ACE)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 C)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E、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B)

A、发展生产B、共同致富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是(CDE)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AE)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时期 D、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E、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C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阶级斗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D)A、社会性质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阶段

E、社会发展模式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归根结底看其是否有利于(ACE)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社会分配的公平

E、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我国对外开放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是(ABCDE)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技术开发区

D、沿海经济开放区

E、沿边和沿江地区 3.实行改革开放是(ABC)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C、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一贯政策 E、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4.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E)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发展是手段

D、稳定是目的 E、稳定是前提

5.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事景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现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次对外开放(AB)

A.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B.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D.都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引进来”方面,“走出去”方面显得有些苍白,与“引进来”相比,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配套。为此要(ABCD)

A.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二者的融通互补 B.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形成良好互动发展局面 C.不断更新完善“走出去”投资个别产业的指导,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D.整合外商投资促进和对外投资促进,在统一的投资促进制度框架下开展工作

7.十七大报告两次提到“开放型经济”,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将中国以往对外开放的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十七大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字定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在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ABCD)

A.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B.要求提高防范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C.要求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D.要求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8.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需要,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ABCD)

A.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旅游业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B.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C.积极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D.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ABCDE)

A、政企职责不分

B、条块分割

C、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 D、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E、经济形势和经营方式单一

2.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ABCD)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D、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资本主义以市场为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BC)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D、在政府职能上,实行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E、在管理方法上,有一套规范化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和法规 4.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经济成分 D、混合所有制中的集体经济成分

E、股份制经济

5.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E、公有资产在全国各地、各种产业中都占优势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BD)

A、是人们的第一需要

B、是人们的谋生手段

C、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D、还存在着重大差别

E、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尺度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ABCDE)

A、按劳分配的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

C、福利性分配的收入

D、风险收入

E、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8.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ABCE)

A、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B、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C、资产收益 D、通过福利性分配得到的收入 E、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要素的有(ABCDE)

A、资本

B、劳动力

C、土地

D、技术

E、信息 10.在我国现阶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手段应当是(AB)A、诚实劳动

B、合法经营

C、行业封锁

D、部门垄断

E、地方保护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有(ABCDE)A、保护合法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

C、调节过高收入

D、整顿不合理收入

E、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1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ABCDE)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与社会互助

E、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13.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上一条(ABCDE)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1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ABCDE)

A、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B、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工业化

C、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D、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E、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5.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ABCDE)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乡村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 16.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是(BCDE)A、集成重新

B、自主创新

C、重点跨越

D、支撑发展

E、引领未来 1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积极的就业方针是(ABC)A、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

B、坚持市场调节就业

C、坚持政府促进就业 D、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E、积极扩大就业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AC)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公民享有无限自由

C、人民当家作主 D、实行民主集中制

E、爱国统一战线

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ABCD

A、它们的领导力量相同

B、它们的性质相同

C、它们的作用、职能相同 D、它们的历史使命相同

E、它们的形式相同 3.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ACE)

A、共产党实行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

B、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C、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D、各民主党派是反对党

E、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ACE)

A、前者是后者依据和前提

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E、前者是国家政权性质,后者是政府机构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以下主要内容(ABCD))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B、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E、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 6.依法治国,是(ABCDE)

A、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C、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标志

D、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E、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AC)

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行政机关

C、最高机关

D、最高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E、最高领导机关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包括(ABCDE)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E)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AC)

A、思想道德建设

B、物质文明建设

C、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党风建设

E、社会制度建设

4.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ABCD)

A.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B.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C.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5.胡锦涛指出:“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切实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ABCD)

A.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B.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C.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D.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ABC)

A.社会公德建设

B.职业道德建设

C.家庭美德建设D.倡导文明礼貌

7.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ABCD)

A.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 B.涉及人生态度、价值选择、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

C.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D.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8.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这里的“提高”具体表现在(ABD)

A.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9.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坚持(ACD)

A.以发展为主题

B.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基础 C.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ABCD)

A.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B.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加快发展文化产业D.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BCDEF)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全面部署,提出的举措包括(ABCDE)

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建设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E、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BCDE)

A、市场主导

B、党委领导

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4.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DEF)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充满活力 E.安定有序 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这“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是(ABCD)

A.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B.政治文明为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C.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D.和谐社会为其他三个方面的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要条件

6.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上论述表明(ABD)

A.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和谐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C.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D.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思想

1.英国强占香港是通过(ACE)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E、《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BE)

A、都是国际关系问题

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C、都是内政问题 D、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E、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3.台湾问题是(CDE)

A、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C、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D、中国的内政问题

E、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4.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属于“四目”问题的有(ABCD)A、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B、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D、双方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E、双方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5.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党的三大任务是(ADE)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E、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6.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ABCD)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的著名论断有(ABCDE)A、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B、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C、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D、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E、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 2.和谐的世界应该是(ACDE)

A、民主的世界

B、繁荣的世界

C、和睦的世界 D、公正的世界

E、包容的世界 3.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ABCD)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维护世界多样性 E、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4.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BDE)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独立自主

E、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BCDE)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工人阶级中的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D、进城就业的农民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E、岗位流动加快

2.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ABCD)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E、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CDE)A、维护祖国统一

B、反对民族分裂

C、坚持民族平等

D、民族团结

E、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ABC)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E、技术领导 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DE)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为人民服务 D、密切联系群众

E、批评与自我批评

3.毛泽东当年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激励着广大干部、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仍在继续,但“赶考”的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段材料表明(ABCD)

A.“考题”变为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赶考”的主人没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考官”没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 C.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变为是否更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考生”的状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4.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邓小平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这些重要论断表明(ABCD)

A.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B.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C.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的政治优势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ABCD)

A.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多元化和根本利益的关系

B.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自觉做到以大局为重,局部服从大局 C.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D.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为此要(ABCD)

A.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B.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C.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D.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突出的重点是(ABCD)

A.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B.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8.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在新阶段的先进性是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要(ABCD)

A.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B.坚持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D.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9.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世界上任何政党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都缘于一个先进性问题。丢掉了先进性就丢掉了执政资格。对于我们党来说保持先进性必须(ABCD)

A.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把党的先进性的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10.胡锦涛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这段论述表明(ABC)

A.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 B.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C.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核心是科学依法执政

复习指南——主观题部分2010-2011学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期末主观题复习指南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经过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陆续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文章,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论述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第一,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第二,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国民革命的影响;三是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四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五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

(2)重要意义:①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②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③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他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2)主要经验:一是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二是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三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等等。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1)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

(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改造的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农业合作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发展阶段。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制,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3)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②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即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的过渡形式;③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把手工业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④规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经验: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再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样三个步骤。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

(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

(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为此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还因为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分配形式: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提示: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基本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谓“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所谓“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此,要紧扣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统筹区域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2)主要内容: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基本举措: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5)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健全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第二,完善法律制度,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第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第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3)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五是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四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五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现阶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2)爱国主义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1963年,周恩来将我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为:一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二是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三是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四是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全面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六点意见: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二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三是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四是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2)把新的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一是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分工精细化,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出和倡导“四个尊重”有其必然性,这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也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2)内容: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3)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二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提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基本举措: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上一篇: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下一篇:写端午节的经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