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公开课

2024-08-08

渔家傲秋思公开课(精选7篇)

篇1:渔家傲秋思公开课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诗作,诗作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旷达的胸怀将这首描景诗写得十分的生动传神。

原文: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阅读问题: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这一句揭示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阅读答案:

(2) 揭示了矛盾的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功立业,勒石燕然的目的。

渔家傲・秋思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字词解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州(今陕西省彬县)。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相关推荐:

渔家傲 黄庭坚

渔家傲七夕苏轼翻译

篇2:渔家傲秋思公开课

班级 姓名 组别 小组评价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五课 《词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备课人:宋生吉 备课时间: 备课组:语文组 执教人:宋生吉 授课时间: 审核人:韩建鸿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会赏析词中优美句子。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词的称谓 曲子词、乐府、诗余、长短句、乐章、琴趣等。

词牌 即曲调,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词的结构: 单调和双调 单调:只有一个段 双调:有上下两阙。

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望江南》

1、作者简介

作者温庭筠(晚唐人)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2、预习检测:

(1)朗读这首词。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结合词义释词。

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白蘋洲()()

3、理解大意并概述。

4、合作研讨,体会写作特色: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5、小结(从时间、景物、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方面)

6、概括本词的主题思想。

三、学习《渔家傲 秋思》

1、文学常识:

范仲淹(980--1052),字,政治家、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杏园中心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一班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小组评价

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是“。” 2.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来犯,而且称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3、预习检测:

(1)朗读这首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千嶂里()燕()然未勒 羌()管 人不寐()....(3)解释下列词语。

塞下: 衡阳雁去: 边声: 千嶂: 燕然未勒: 霜满地:

4、理解大意并概述。

5、合作探究:

(1)上阕突出了一个什么字?从哪几方面写?突出了塞下秋景有什么特点?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作者和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如何理解“将军白发征夫泪”?

6、拓展延伸:将本词与范仲淹所写另一首词《苏幕遮》作比较完成下列问题: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芳草:古人多以草喻离情别绪。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指思乡之愁苦令人黯然销魂。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秋景?

2、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两首词都写了秋景,都借酒消愁,但景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你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4、美酒浇开诗之花,美诗溢出酒之香,正是酒,使诗人逸兴遄飞,追风逐电;正是诗,使美酒频添风雅,更显芳泽。你能否写出几句跟酒有关的诗句,并说其表达的感情。

篇3:渔家傲秋思公开课

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苍凉壮阔的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思乡报国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首开豪放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开辟先路。

这首《渔家傲》是一首边塞词,但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此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借景抒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意象、画面和情感三个维度来解读此词并进行教学设计。

一.读意象

意象是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词的上片描写的自然是塞外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依次展现塞外独特的事物形象,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铺展开一幕幕苍茫壮观的边塞风光。

二.读画面

由意象铺展开的一幅幅画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与联想: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何处呢?

首先,异在地域和环境。这一“地域”就是“塞下”,即西北边疆,或“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个偏远所在。“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都要飞回南方避寒。古代传说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才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家傲·秋思》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雁“无留意”呢?是因为这里景象特异,没有亲近感;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冷,环境凄清。秋雁毫无留恋之意,更何况在这里戍守四年之久的将士们呢?

其次,异在声音和形势。四面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一部塞外大漠悲切苍凉的交响曲。“千嶂”之中一座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这座城池为什么刚到傍晚就早早关闭了城门呢?是因为“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已经说明战事吃紧,“孤城”的形势十分紧张,甚至有可能还处在敌人的包围中。这座早早关闭城门的城池,在落日的斜晖中显得无比壮阔,同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沧桑。

词人的笔下,满耳的边声是悲戚的,满眼的风景是悲凉的,这一幅幅“奇异”的画面,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增添了孤独寂寞无限思乡的情感。

三.读情感

相异的风景也让诗人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而这种空间的遥远又调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少了李白“金樽清酒”的那份轻盈和潇洒,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离家万里”的浓重思念。但是,如果说这杯“浊酒”中的厚重仅仅来自对家乡的思念的话,那肯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杯“浊酒”中蕴含的词人的情感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范仲淹是个满怀豪情壮志之人,不立下盖世功勋不会轻言回家。此刻,他心中纠结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缠绕着儿女亲情与爱国豪情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他内心纠结,一直无法解开,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就有了“家万里”和“归无计”的无奈感叹,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杯“浊酒”的厚重。

夜深露寒、浓霜满地之时,耳边传来哀怨婉转的羌管之声,让孤独思乡的词人倍感凄凉,此情此景,让人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直至潸然泪下。“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悲壮的,但这种“悲”不是一般的忧愁或悲伤,而是一种能使人不眠的忧愁,能令人整夜“不寐”的惆怅。这拳拳爱国心与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使点点滴滴的泪珠充满了一种豪迈与悲壮。

【我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图片描绘的是什么风光?给你怎样的感受?

屏幕显示: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描写边塞风光或者战争的,这类诗叫做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边塞生活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二.资料助读(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岳阳楼记》传名天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使其成为一代名臣的典范。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连连战败。1040年,范仲淹主动要求调任军事要地延州,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保家卫国,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久戍边地的辛苦、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三.自主学习,吟诵全词

1.听读范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lè羌管qiāng寐mèi

2.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朗诵这首词。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提问:你们在自主学习时有没有不懂的词句,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例如:四面边声连角起人不寐中的“人”长烟落日孤城闭征夫

落泪的仅仅是征夫?愁白头的仅仅是将军?而是所有的戍边将士(互文手法)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2.这首词上阕的写景扣住哪个字来写的?又借助于哪些意象展现画面的?

(异)意象:秋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归纳画面:雁去衡阳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孤城紧闭

继续追问异在何处:(1)雁为何去无留意?(边地异常寒冷)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活异常艰苦)--环境异;(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边地特有的奇异之声)--声音异;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塞外奇景,而“孤城闭”有暗示了什么?(戒备森严战事紧张)--形势异;

感受:(荒凉萧瑟)(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3.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泪思乡报国壮志难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但功业未建无法回家的矛盾心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夜寒霜浓,戍边艰苦,加之又传来羌管凄婉之音,加重征人的思乡之愁)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的愁苦报国的志向未伸的苦闷,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心绪难平,自然鬓发染霜,夜不能寐,潸然泪下。这既是思乡泪,又是英雄泪)

总结:全词借助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景象,与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带着这种意境与情感,大家齐声吟诵全词。

五.规律总结:赏析这类写景抒情的诗歌的方法———抓意象捕画面析情感

六.练习巩固:

1.熟读成诵

2.考试链接:(1)范仲淹《渔家傲》表现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的心里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渔家傲》中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苏幕遮(1)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2),追旅思(3),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1)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2)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3)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分析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表达作用。

(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篇4:渔家傲秋思公开课

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苍凉壮阔的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思乡报国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首开豪放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开辟先路。

这首《渔家傲》是一首边塞词,但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此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借景抒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意象、画面和情感三个维度来解读此词并进行教学设计。

一.读意象

意象是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词的上片描写的自然是塞外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依次展现塞外独特的事物形象,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铺展开一幕幕苍茫壮观的边塞风光。

二.读画面

由意象铺展开的一幅幅画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与联想: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何处呢?

首先,异在地域和环境。这一“地域”就是“塞下”,即西北边疆,或“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个偏远所在。“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都要飞回南方避寒。古代传说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才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家傲·秋思》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雁“无留意”呢?是因为这里景象特异,没有亲近感;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冷,环境凄清。秋雁毫无留恋之意,更何况在这里戍守四年之久的将士们呢?

其次,异在声音和形势。四面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馬啸等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一部塞外大漠悲切苍凉的交响曲。 “千嶂”之中一座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这座城池为什么刚到傍晚就早早关闭了城门呢?是因为“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已经说明战事吃紧,“孤城”的形势十分紧张,甚至有可能还处在敌人的包围中。这座早早关闭城门的城池,在落日的斜晖中显得无比壮阔,同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沧桑。

词人的笔下,满耳的边声是悲戚的,满眼的风景是悲凉的,这一幅幅“奇异”的画面,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增添了孤独寂寞无限思乡的情感。

三.读情感

相异的风景也让诗人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而这种空间的遥远又调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少了李白“金樽清酒”的那份轻盈和潇洒,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离家万里”的浓重思念。但是,如果说这杯“浊酒”中的厚重仅仅来自对家乡的思念的话,那肯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杯“浊酒”中蕴含的词人的情感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范仲淹是个满怀豪情壮志之人,不立下盖世功勋不会轻言回家。此刻,他心中纠结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缠绕着儿女亲情与爱国豪情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他内心纠结,一直无法解开,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就有了“家万里”和“归无计”的无奈感叹,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杯“浊酒”的厚重。

夜深露寒、浓霜满地之时,耳边传来哀怨婉转的羌管之声,让孤独思乡的词人倍感凄凉,此情此景,让人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直至潸然泪下。“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悲壮的,但这种“悲”不是一般的忧愁或悲伤,而是一种能使人不眠的忧愁,能令人整夜“不寐”的惆怅。这拳拳爱国心与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使点点滴滴的泪珠充满了一种豪迈与悲壮。

【我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图片描绘的是什么风光?给你怎样的感受?

屏幕显示: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描写边塞风光或者战争的,这类诗叫做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边塞生活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二.资料助读(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岳阳楼记》传名天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使其成为一代名臣的典范。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连连战败。1040年,范仲淹主动要求调任军事要地延州,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保家卫国,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對久戍边地的辛苦、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三.自主学习,吟诵全词

1.听读范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塞下sài 嶂zhàng 浊酒zhuó 燕然未勒yān lè 羌管qiāng 寐mèi

2.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朗诵这首词。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提问:你们在自主学习时有没有不懂的词句,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例如:四面边声连角起 人不寐中的“人” 长烟落日孤城闭 征夫

落泪的仅仅是征夫?愁白头的仅仅是将军?而是所有的戍边将士(互文手法)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2.这首词上阕的写景扣住哪个字来写的?又借助于哪些意象展现画面的?

(异)意象:秋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归纳画面:雁去衡阳 边声四起 长烟落日 孤城紧闭

继续追问异在何处:(1)雁为何去无留意?(边地异常寒冷)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活异常艰苦)--环境异;(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边地特有的奇异之声)--声音异;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塞外奇景,而“孤城闭”有暗示了什么?(戒备森严战事紧张)--形势异;

感受:(荒凉萧瑟)(孤独寂寞 思念家乡)

3.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泪 思乡报国 壮志难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但功业未建无法回家的矛盾心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夜寒霜浓,戍边艰苦,加之又传来羌管凄婉之音,加重征人的思乡之愁)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的愁苦 报国的志向未伸的苦闷,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心绪难平,自然鬓发染霜,夜不能寐,潸然泪下。这既是思乡泪,又是英雄泪)

总结:全词借助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景象,与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带着这种意境与情感,大家齐声吟诵全词。

五.规律总结:赏析这类写景抒情的诗歌的方法——抓意象 捕画面 析情感

六.练习巩固:

1.熟读成诵

2.考试链接:(1)范仲淹《渔家傲》表现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的心里矛盾的句子是: ,

。(2)《渔家傲》中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①.诗歌的开头用碧云、 、

、 ,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②.分析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表达作用。

③.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七.作业:从词的题材、词人形象及表达的感情等方面比较与《渔家傲》的不同。

篇5:《渔家傲秋思》教案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A、“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带着情感,再次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篇6:《渔家傲 秋思》赏析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篇7:《渔家傲·秋思》赏析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一】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赏析二】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上一篇:诗经·国风·郑风·丰下一篇:小学七年级数学试卷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