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2024-08-12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精选6篇)

篇1: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收容遣送站改变为救助管理站,流动人口中的街头流浪者被当作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治理。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救助“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需要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考与努力来解决。

【关 键 词】流浪乞讨人员 社会救助 制度创新

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

各级政府部门逐步重视。2003年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贯彻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工作。作为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民政部主动履行职责,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增设了救助站管理处。《救助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在实践中,各区市都设立了救助站,部分交通要道、铁路沿线的县(市)也设立了救助站。而不设站的县(市、区)民政部门则由相关机构和人员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配套政策开始完善。民政部于7月21日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同一天,财政部、民政部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有关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的通知》保证了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基本到位。民政部与财政部在2004年5月下发

了《关于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困难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通知》。

工作协作机制初步形成。各地都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救助管理工作。在各地出台的一些救助管理工作具体意见中,则明确了财政、编制、公安、城管、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各地建立的专项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各相关部门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协调和合作。

二、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例如,北京市共有19个救助管理机构,但已经得到机构编制部门正式批复的只有8个站,并且多的为8人,少的只有2人。部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偏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救助工作量参差不齐,救助量大,而救助资金相对缺乏。经济发展水品不一,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使得各地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数量悬殊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经费缺口大。救助管理站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所需救助管理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小的缺口。例如,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每年的财政拨款是380万元,实际缺口为100万元左右。

政策规定仍较粗放。首先,《救助管理办法》对救助对象的规定实际上使得各地都将救助对象甄别列为一大难题。其次,有关职业化乞讨人员的规定相对空白,使得各地在是否应对职业化乞讨人员予以

限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相关部门工作衔接尚有漏洞。北京市的调查表明,在对发现的危重病乞讨人员的救治和死亡处理方面,公安、民政和卫生部门的配合有待加强。

三、救助管理的未来建构

综合性协调机构。建立健全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民政、公安、财政、卫生、城管执法、交通等有关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运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救助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做到信息互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证救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准确界定救助对象,依法予以救助。

民间慈善救助机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不仅是给他们安定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救助,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不仅仅是只有政府机构就能做到的,还需要许多慈善公益组织进行个案辅导和治疗。真正转变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方式,必须培养和发扬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而慈善意识的培养是与慈善公益组织的普及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只有公民的慈善意识和参与意识觉醒了,他们才能够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鼓励发展非营利组织。鼓励个人、家庭、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参与救助,重视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机制和伙伴关系。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国际救助管理的成功经验。非营利组织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不仅能给救助体系的建设带来新型的社会组织类型、全新的价值理念、制度性创新的动力源泉,而且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微:《当代中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 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3] 吴丹梅、郭普璞:关于当代中国流浪乞讨群体的成因解析与救助建议,2009。

[4]《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5] 郑德香:公民慈善意识与城市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研究,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姓名:李鹏斌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方向)

学号:1011016514

篇2: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在当前这种浮躁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下,能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篇论文,实在不容易,上大学两年以来,真正认真看过的期刊文章少之又少,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时间都浪费在了那里。

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脑海里能联想到的只是高中历史书里讲的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欧洲一些福利国家的公民很多年不找工作,就凭着国家的福利救济,生活的竟然比大多数人还富有。福利国家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是福利国家不仅诞生了一批好吃懒做的人,而且也导致了国家财政承受巨大压力。

在潜意识里,总觉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应该没有比较大的区别,看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才知道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不同的概念, 社会保障有特定的含义和制度目标, 与社会福利相比, 它的内容确定得多, 制度目标也有限得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如文中所说,在许多国家中仅仅意味着社会保险和现金救济的“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在中国反而成为包含一切的总称, 相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等重要的项目则变成了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 从制度上被降低到福利制度的较为次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当主要负责社会保险的劳动部被改组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之后, 代表普遍性原则的、与工作历史相联系的社会保险得到加强, 而主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其他福利和救助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方向与国际福利国家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对于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如作者在文中的结论所说,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乃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几大方面——社会

篇3:市民社会与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是我们探讨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马克思认为,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 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所谈及的市民社会是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的, 他认为, 国家不能解决市民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国家决定不了市民社会, 而恰恰相反, 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是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在这里可以看出, 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就不能把市民社会完全归于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所以, 市民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分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过程中, 把经济因素纳入其中, 为后来的国家和社会相分离提供了物质基础。“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 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有别于国家的组织, 是保护各行业利益的私人机构, 是社会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结构形式, 它是社会的一部分, 但绝不能取代国家。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日益成为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为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提供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市民社会、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社会是整个社会中一个一个的组成领域, 这些领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但最终都要作用于整个社会, 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服务, 可以说历史的推动力量并不是国家, 而应当是社会, 社会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尤为重要, 而人能够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市民社会的形式。这就要求国家要给予市民社会充分的自主权, 让市民社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从而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二、市民社会理论在社会福利体系的延伸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形成时间具体说来应该定位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之前,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对社会全面垄断, 没有为市民社会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市民社会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强调, “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延伸至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当中, 市民社会主要表现为民间组织的发展。由于民间组织自身形成的自治性特点, 所以最终属于市民社会的范围。民间组织实质上是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在国际上通常称之为NGO。我国的民间组织发展还不够成熟,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进行了三十多年, 各项政策和配套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的特殊性, 很多的民间组织具有亦官亦民的色彩, 普遍缺少公信力。

从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历程来看, 建国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体系。在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前期, 即从1949年到1985年, 以计划经济为大背景, 当时的社会福利是以国家和单位为主体, 国家和单位是工人享受福利的靠山, 福利分房、各种补贴、公费医疗、退休津贴等等多项福利都是由国家和单位负责。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 人们苦苦追求的公有制社会的实现, 使建国初期的社会福利制度从一开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可见,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此时并没有理清, 所以也不可能形成系统的所谓的民间组织 (市民社会)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 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各种关系逐一得到捋顺, 社会福利也开始走上社会化之路, 国家慢慢的把大部分舞台让给了社会, 倡导福利投资主体多元化, 福利服务内容多样化, 各种民间组织开始纷纷成立并介入到社会福利事业当中, 市民社会应运而生。可见, 中国市民社会的产生与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建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

市民社会, 也即民间组织介入到社会福利领域, 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尤其是在社会福利社会化方面, 民间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的发展形态上来看, 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 所以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市民社会阶层。马克思虽然强调市民社会与国家二者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但是却从未否认市民社会在整个社会有机体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福利领域, 我们首先应当不断的完善中国的民间组织 (市民社会) , 处理好民间组织 (市民社会) 与国家相互合作的关系, 在宏观调控上, 发挥国家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化服务上, 展现民间组织 (市民社会) 的服务优势。总而言之, 我们应该不断的健全民间组织的各类社会形式, 发挥民间组织 (市民社会) 在社会福利领域的特殊作用。

三、民间组织 (市民社会) 发展与社会福利社会化

民间组织是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同时发展起来的, 我国正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福利也不断走向多元化, 在此关键时期, 民间组织的参与是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从性质来看, 民间组织也被称作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过程中, 政府一直扮演着总揽大局、确定发展方向, 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性角色, 然而, 政府不是神, 不可能事必躬亲。国家和政府的任务是根据国情制定大的方针政策, 而此时民间组织的非政府性优势开始显现, 扮演着推行和落实的关键性角色。社会福利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 开展的各类福利项目都是以服务人民为前提, 这与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质正好吻合, 二者共同承担起福利提供主体的责任。

从民间组织的特点来看, 民间组织是推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 民间组织在参与福利项目过程中, 展现出了亲民的重要特点。他们的非政府身份, 使其具有了“近民”的特点, 老百姓喜欢通过民间组织与政府进行交流和对话, 民间组织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 民间组织比较了解民情, 他们往往可以根据国家的福利政策为福利服务对象提供非常有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服务, 这一点较之政府而言既弥补了政府管理不到位的缺憾, 也展现了民间组织自身的优势。第三, 民间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吸引广大的志愿者参加服务, 志愿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队伍, 它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使自身慢慢得到提升, 最终影响更多的人群, 这也是我们构建福利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第四, 民间组织的财务独立, 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不用受国家财政支出的限制, 独立经营核算的方式使其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优势更加明显。

从民间组织的运作模式上看, 由于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所以它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进行企业化运作。从前政府办福利由于摊子太大, 致使很多国家性质的福利项目出现人、财、物方面匮乏, 经营和管理方法陈旧的现象。民间组织的企业化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成本, 提高收益, 这其中会涉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和效率准则, 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项目缺少的正是这些“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主体为国家和政府, 福利对象获得的多少都是由国家和政府决定, 不仅使国家负担过重, 空不出手来抓经济建设, 而且也使福利项目数量受到一定限制。民间组织的介入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不但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而且使各类福利项目得以全面展开, 提升了服务品质, 扩大了受益人群的范围和数量, 使社会福利事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社会福利经验来看, 民间组织的参与已经成为了社会福利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世界最大的NGO组织国际狮子基金会主席谭荣根2013年在上海举行的第13届国际眼科学学术会上说过:“即使是发达国家、最富有的国家, 在社会福利方面还是需要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来协助政府。”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美国, 民间组织几乎承担了全国医疗保障的50% 和教育的40%;在高福利国家瑞典, 大多数的医院和学校都是私人兴办, 带有民间组织的性质, 通过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 承担了大部分的福利服务工作;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民间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已经比较成熟, 香港的主要福利服务形式大多靠各类民间组织完成, 台湾不但民间组织发展较完善, 而且大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推广, 不但照顾到了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 而且正在朝着服务全民方向发展。民间组织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 能够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的民间组织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作用也在随着自身的建设在不断加强, 正在朝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

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 如果市民社会从国家中完全分离, 那么剩下的只有自私、贪欲和敌对。市民社会不能与国家相分离, 那么, 在中国社会福利领域, 民间组织也不可能从国家和政府之中分离出来而单独存在。没有国家宏观调控为指导的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不具有正确方向性的, 没有政府总体福利政策的指引的民间组织的服务是没有效力的。今后的重点是要把国家、政府与民间组织间的关系定好位, 国家和政府主要起主导作用, 在放手给民间组织单独进行福利项目的同时, 加强对民间组织的信任, 增进合作, 使二者相互成为有益的补充。市民社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中国社会福利领域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得以展现。市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民间组织也是福利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一份重要力量。我们应把握住民间组织的特点, 调整好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 克服民间组织自身的弱点, 使民间组织发挥自身优势, 有秩序地参与到中国福利事业之中。

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最早源于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西方福利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经济下滑开始面临福利危机。在福利国家探寻出路过程中, 有学者提出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原则。“福利多元主义”提倡由政府、市场、个人和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福利事业, 共同成为社会福利提供的主体。因为福利国家面临危机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的责任过多、过大, 政府是福利提供的唯一主体, 福利国家的全覆盖式的高福利使政府不堪重负。市场、个人、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不仅能够使它们在社会福利领域里追寻各自的利益, 而且可以分担政府的责任。“福利多元主义”思想提出不久之后便在西方福利国家开始实践, 成为了福利国家变革的主导。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福利制度有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 中国福利制度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模式, 希望在社会福利领域引入市场、个人、家庭、民间组织等一系列愿意而且能够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力量。一方面让它们参与社会福利事业, 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既发挥各自的长处, 又保证自身福利的提升;一方面能够分担政府的责任, 使政府主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各种社会力量当中, 民间组织在福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些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和一些教育培训机构, 已经成为了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民间组织的社会认可度也随着政府的支持和自身实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民间组织的发展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必将不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年.

[3]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福利体制的构建》.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1期.

[4]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3月.

[5]管仕廷.《市民社会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

篇4:社会政策与全民社会

A Society for People:

In Memory of Peter Townsend(1928-2009)

作者:赵维生、陈锦华、余伟锦 合编

出版:圆桌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彼德唐信(Peter Townsend)是过去半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政策学者。他在2009年过世,一群香港学者为了纪念他,出版了一本小书——《静水深流》,书中收录唐信各个研究项目的重要观点,学者们也撰文说明其理论对香港社会的意义。

虽然唐信在过世时地位显赫,但他当初以社会学者身份提出社会政策研究时却不被看好。这当然是因为社会政策研究的地位在学术界向来不高。未接触过社会学的人大多会觉得此事甚为奇怪:社会学,不就是要研究社会政策吗?事实上笔者就读社会学期间,也有不少亲友以此相询,以为我是研究社会政策,将来可以写点什么政策评论。不过这实在是一个误会。社会学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目的是要了解社会,探讨社会结构由何而生,以及当中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宏观理论还是个别社会研究,都自视为客观的科学解释。具体的政策建议则是后一步的应用问题,那就不是学术应该关注的问题了,可以留给政府、智库或民间组织处理。

而二战后兴起的“结构功能学派”就更加强化了此倾向。因为该学派只关注如何维持社会秩序,并假定了既有秩序的“必然性”和功能性,也假定了既存社会秩序对社会发展的功能。这些假定使社会分析失去批判性,从根本上排除社会改变的要求和可能,成为强化固有不平等的机制。

当然,如果社会政策研究只关注个别社会问题,然后提出一些小修小补的建议,那的确不够格成为严肃学术。所以唐信作为社会政策学者,首要便是提出新的社会政策研究方向。长久以来,政府和人民对经济发展都十分着迷。这在香港和大陆更加明显,似乎政府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经济高增长,所以经济政策就成为政府施政的核心。但唐信明确指出,经济增长不是社会的最高目标。相反经济目标应该是为了社会目标而服务。拼经济,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对唐信而言,追求平等、消灭贫穷和结构性依赖,实践人权和全民就业,人与人之间能互相尊重,建立真正的全民社会(a society for people),才是社会政策的真正目标。

由此可见唐信绝对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共同生活,组成社会,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平等利益。贫穷和社会不平等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政策正是这些问题的成因和答案。由此出发,所谓社会政策,不是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稳定,向穷人施予小恩小惠,架设社会安全网而已。在唐信眼中,社会政策研究并不局限于失业救济金或全民医疗保健、基础教育等福利政策,而是要全面审视社会上各个团体,包括政府、企业、民间机构,所有对社会平等有影响的政策和措施。我们要问,这一切政策和措施如何改变了社会结构?对社会不平等有何影响?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例如税制,一般而言只是经济政策的一环。香港政府常常强调自己的低税率如何帮助经济发展。但我们鲜少讨论税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作用,这也是广义的社会政策。又例如企业对高层员工提供医疗、教育等津贴,首先让人低估了他们的薪金;其次,如果不对这些津贴考虑的话,不能有效估计各阶层教育和医疗机会的不平等。而最简单如经济增长如何影响各阶层的生活,就没有得到足够讨论。4%的经济增长真的让人感到生活有4%的改善吗?如果不是,那实际有何影响?只有在这种整全的了解下,我们才有办法去衡量一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体人民的生活是否真的改善,是否更有尊严,能否称得上是社会发展。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和斯蒂格利茨提出寻求GDP的替代品,也不过是希望更恰当地了解社会发展。唐信在数十年前就已指出经济发展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这些问题,在社会学的学术殿堂是毫不失礼的,因为它们直指阶级的形成,探讨社会结构与各种社会政策的关系。单单是这项对社会政策概念的扭转,已足够让唐信成为大师。但唐信的贡献不止于此。

为了进行这种广义的,具社会学探索力的研究,唐信建构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工具,今天已成为社会政策研究者的利器。最重要的,莫如“相对匮乏”的概念。在经济自由主义的框架下,社会政策就是社会安全网,是让穷人不致于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最低度补助。唐信提出“相对匮乏”就是要扩大贫穷的定义,让我们了解贫穷的问题,不单在于没饭吃。贫穷,是失去平等的机会和待遇,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因此,维持最低度的生存条件不是灭贫的办法。是否感到失去尊重,自认为贫穷是有主观面向的。在主观感受下,再进而研究、了解这些感受的客观条件,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中有相对匮乏的问题。只有决心解决这种相对匮乏,社会才走上真正灭贫的道路。

篇5: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复习重点

一、题型

名词解释:5x4’=20’ 简答:4x10’=40’ 论述:2x12’=24’ 分析:1x16’=16’

二、复习重点

1、社会救助的定义、特点、内容:

(1)定义:社会救助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对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给予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2)特点(需要扩充): 1)财政性: 2)权利性: 3)福利性: 4)生活性: 5)选择性:

6)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内容:

2、社会福利的定义、特点、内容:

(1)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或社会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可以分为广义社会福利和狭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

(2)特点(需要扩充): 1)财政性: 2)权利性: 3)福利性: 4)享受性: 5)普惠性:

6)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内容:

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关系及相同点与不同点:(1)关系:

1)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 2)同时存在 3)轻重缓急 4)逐级上升(2)相同点: 1)财政性 2)权利性 3)福利性

4)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3)不同点:

在保障对象方面:社会救助的对象是所有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基本生活水平的困难群体,社会福利的对象则是具备国家规定的一定资格的任何公民。

在保障的水平方面,社会救助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具有“生存性”功能;社会福利则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具有一定的“享受性”功能; 在保障的方式方面,社会救助通常以现金、事物为主实施救助,而社会福利则以提供各种服务为主;

在保障主体方面:社会救助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可以共同参与;社会福利的保障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单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很多时候交叉在一起,社会福利实际上成为社会救助的代名词,如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

4、几种常见的社会福利模式:

(1)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强调的是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这种福利模式注重政府对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它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共识的基础上。是以平等和公正为目标,通过国家全方位的干预来寻求福利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和谐。

(2)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是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福利意识形态,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是有限的,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方面承担有限的责任外,其他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受助者个人或家庭的支持。

(3)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是普惠型和剩余型两种社会福利模式的综合,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福利模式强调政府和市场在实施社会政策中的双重作用,保证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在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方面,这种模式既采用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同时也在一些领域(如教育)推行普遍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

(4)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是一个新的提法,它介于“补缺型”和“普遍型”福利模式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是由政府和社会基于本国(或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向全体国民(居民)提供的、涵盖其基本生活主要方面的社会福利。

5、贫困的定义、类型、测量:

(1)定义:贫困,指的是由于缺乏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资源而处于一种社会不可接受的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以及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能力和机会而不能摆脱这种最低生活水平或生存状态。(2)类型:

 按贫困内涵:广义贫困和狭义贫困

 按贫困主体:国际区域性贫困、国家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贫困、家庭贫困、个体贫困  按贫困客体:物质性贫困、精神性贫困、能力性贫困

 按贫困成因: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个体性贫困  按贫困尺度: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3)贫困的测量工具:

 贫困发生率:指一国或一地区处于某个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贫困人口比例、贫困率等。H=q/n  贫困深度:指贫困者的人均消费低于贫困线的比例。I=1-u/π  贫困的密集度:贫困深度乘以贫困发生率。P=HI  贫困的严重度:贫困的严重度主要指贫困者之间的个人消费分配变得更加不均等。

6、贫困线的定义、测量方法:

(1)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贫困线以货币为单位设定,常常以消费水平为基础来测度贫困,划定贫困线。贫困线可分为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2)贫困线的测定方法:

绝对贫困线定位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最低消费水平,其测定是以维持人的生存需求为准绳,计算出消费支出标准。绝对贫困线测定方法有:市场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热量支出法。

相对贫困线测度依据的是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差距。相对贫困线的测定方法有:收入比例法、生活形态法。

恩格尔系数法:首先确定一个最低食物支出标准,用这一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贫困值(0.6),便得到了绝对贫困线。

生活形态法:生活形态法是英国的汤森在60年代创造的一种度量贫困的新方法,他也将它称为“遗缺指标法(Deprivation Indicators)”,其背后的理念是:“贫困只有本着相对遗缺的概念才有可能被客观且一致地界定”。生活形态法是指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然后选择若干剥夺指标,即在某种生活形态中舍弃某种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再根据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再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和消费以及收入,从而计算出贫困线。

7、贫困的原因、功能、如何对待贫困、不同的思想观点有哪些? 在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中,贫困是一个普遍不在的社会现象。(1)贫困的原因:个体主义贫困论、贫困结构论

一、贫困结构论:

 社会政策贫困论:社会政策不平等是制造平困的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的“圈地运动”曾造成了数以百计的无家可归的贫民,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造成了大量的有色人种的贫困潦倒,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严重加剧了农村的贫困。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论:贫困是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利益剥夺后的产物。

1)资本主义工资制度到之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在假定工资和劳动力价值相等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强行压低这一价值,实际上是把工人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2)资本主义生产手段的改进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而加剧无产阶级贫困化。3)资本积累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每一次积累资本的扩大又会加剧贫困化。 冲突学派的贫困观:群体利益的争夺是贫困现象的根源,贫困是社会各群体之间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争夺有限资源的结果。

按照这种观点,贫困者之所以陷入贫困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较少。具体而言,穷人在经济领域缺乏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因而难以获得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政治领域里他们缺乏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机会,所以不能对决策、投票等产生实际影响。生活中,穷人无力影响教育、社区组织等,会受到排挤。

二、弗里德曼的个体主义贫困论:贫困是个人素质竞争和个人意愿选择后的结果。他认为,自由的市场机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机会,那么不能够获取这种机会的责任就只能在个人。按照这种观点,贫困的原因主要是个人的懒惰、不节俭、不努力工作、缺少创业精神以及身体方面的某些原因。(2)贫困的功能:

 马尔萨斯:贫困具有激励和抑制功能。

他认为人口增值力与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范围时,就必然会出现贫困。人口的增加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时,人口总是在增加,较强的人口增值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此实际上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 刘易斯的贫困文化论:贫困具有传染和代际遗传功能。

根据贫困文化论,虽然贫困表现为一种经济现象,但却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而一旦这种“亚文化“形成,它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后代发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于是贫困本身便得以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维持和繁衍。因此,想要消灭贫困,就得改造贫困文化。(3)如何对待济贫的理论: 1)李嘉图:济贫使贫富恶化;

他提出对策:坚决主张废除济贫法制度,反对征收统一的济贫税,并强调贫民应该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自己的困难状态。

2)斯宾塞:济贫不利于人们正常同情心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人们适应社会性状态的能力; 济贫法试图用强力使人们大发慈悲二不是依靠人的自愿,他使救济提供者和接受者双方都感到痛苦,一方怀着不满和漠不关心,另一方怀着不平与怨恨。

3)马尔萨斯:贫民一般不是最具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济贫应是残酷和苛刻的。

他提出解决贫困的对策:首先,完全废除现有的济贫措施;其次,鼓励人们开垦新地,鼓励农业;最后,各地为低端贫困者开办济贫院,但其条件应该是艰苦的。4)西斯蒙第:机器排挤人;

5)霍布森:社会中机会的不公平分配造就了贫困,国家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帮助民众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这也是衡量国家治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6)罗尔斯:每个人都有权利平等地享有最大限度的基本自由,必须使那些社会处境最差者从这种不平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8、我国扶贫的特点:

我国的扶贫特点为:区域性和集团性。区域性: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特困山区,我们通常说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些区域内贫困人口高度集中,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相似。区域性贫困的致因:自然环境恶劣、教育落后知识匮乏、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

一、人员劳动技能较弱等。

集团性:贫困人口主要由一些农民、下岗工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所组成。由于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的贫困人口约有99%生活在农村。中国反贫困政策措施,更多是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

9、我国反贫困措施与社会救助制度的关系?

(1)社会救助制度有较多的法律、办法,看上去更加制度化;而反贫困更像是一些运动。(2)社会救助制度的帮助形式主要以发放现金形式进行,这种属于消极型;二反贫困措施主要以开办经济实体为主,是积极型的措施。(3)目前社会救助开始从消极型转向积极型。

10、重要文件、法规及重要年份整理。

(1)低保制度的建立。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已经建立起来。(2)《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2006年1月21日由国务院通过,2006年3月1日起实施。(3)2003年,民政部等下发《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开始对农村地区困难群体实施医疗救助。

(4)2005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探索实施城市医疗救助。

(5)2010年是儿童福利元年,工作重点是把机构内孤儿扩展到了社会上的散养儿童。(6)2008年慈善事业元年,2016年颁布了《慈善法》。

(7)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11、城市低保标准中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具体内容:

 包括:(1)配偶;(2)父母和未成年子女;(3)父母和已成年的未婚子女,包括在校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4)父母双亡且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未成年或者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 不包括:(1)在部队服现役的义务兵;(2)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宗教教职人员;(3)在看守所羁押和监狱内服刑的人员。

12、城市低保标准中的“家庭经济状况”包括:

1)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2)家庭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及个人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及其他可支配收入。

3)家庭财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机动车辆、房屋等。

13、可单独提出城市低保申请的人:

(1)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

(2)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3)已结婚成家,因离婚、丧偶或无住房等原因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人员;

(4)困难家庭中父母均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且本人已单独立户的35周岁(含)以上大龄未婚人员。

14、城市“三无人员”定义:

城市三无人员:指城市非农业户籍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15、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含义: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对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的一项救助制度。

16、农村五保供养的供养方式: 集中供养: 分散供养:

17、大病医保的五个特点:

2012年8月30日六部门《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大病医保制度。

大病保险是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报销,目的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使绝大部分人不会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

(1)保障对象:大病保险保障对象为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参保(合)人。

(2)资金来源: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

(3)5大特点: 1)高费用 2)人社部门管理,商保机构经办 3)不单独筹资,从居民医保划拨 4)报销比例在50%左右 5)一般设置报销门槛,如年自付费用达到5万等。

18、我国住房救助措施中的相关概念:

现金救助:租房补助

实物救助:租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购买(经济适用房、限价房、自住房、单位集资房)

(1)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廉租房的分配形式以租金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

(2)自住型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最大套型建筑面积不得超过140平方米;销售均价,原则上按照比同地段、同品质的商品住房价格低30%左右的水平确定。

申请条件:(1)本市户籍无房家庭(含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其中单身人士须年满25周岁。(2)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轮候家庭。(3)非京籍家庭持有有效暂住证,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保或个税。

(3)限价商品住房,是指政府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商品住房用地时,提出限制销售价格、住房套型面积和销售对象等要求,由建设单位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定向销售的普通商品住房。

(4)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申请条件:申请人须取得本市城镇户籍时间满3年,且年满18周岁,申请家庭应当推举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单身家庭提出申请的,申请人须年满30周岁。

19、住房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扩展延伸)

1)房源数量、房源质量、房源价格问题。

2)收入认定困难 3)4)5)6)动态管理困难

流动人口进入门槛高 上市交易监督困难 补砖头与补人头的争执

20、广义、狭义的就业援助

(1)广义就业援助:包括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落实政府促进就业的税费减免政策,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

(2)狭义就业援助:“两项补贴三种方式”: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企业(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

21、流浪乞讨人员定义、遣送办法、救助管理机制:

(1)定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是指政府、社会依法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自愿求助者施行的临时(一般为10天之内)提供食物及住处,帮助与其亲友或所在单位联系,提供乘车凭证或护送回乡等社会救助行为的工作规范与行动的综合。(2)遣送办法: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该办法自8月1日起实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收容制度就此寿终正寝。

1)收容遣送和救助管理的对此:

a)救助理念:旧办法:“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侧重于社会救济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新办法:“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是一种纯救济性措施。新办法取消了强制功能,把救助完全变成了一种自愿行为,实行来去自由的开放式管理。b)救助对象:旧办法仅是宽泛的划定收容遣送的人员,并没有明确界定救助对象范围。当收容范围扩大到“三无”人员,许多不该收容遣送的也被强行收容遣送。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收容遣送人员年年上升,有的收容遣送站更是人满为患。新办法则明确规定救助对象为“城市中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范围相比过去变窄,管理对象大幅度减少。按照新办法,过去以有无暂住证等证件作为收容遣送条件的现象将不复出现。c)资金来源旧办法:在实施中收容遣送站因为经费不足,各级政府又允许向被收容人员进行收费,出现了部分工作人员敲诈勒索被收容人员作为创收手段的现象,产生的影响极其恶劣。新办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除政府财政投入外,新办法以立法方式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表明国家希望今后救助工作能走向社会化。d)管制重点:旧办法用大量篇幅提出被收容人员应该遵守的种种规定,如“服从收容、遣送,遵守收容遣送站的规章制度”等,体现为“管民为主”。新办法加强了对救助站监督,减弱了被救助人员的义务并更加注意对他们的权益保护,体现为“管官为主”。

收容遣送 救助管理 立法宗旨 强制收容 自愿救助 救助对象 对象范围 城市中生活无完全列入财政管官为主 着的流浪乞讨预算 人员 经费渠道 管治方向 没有明确界定可以适当收费 管民为主

(3)管理机制:

1)总体组织架构:组建领导小组,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基层摸底、财政出钱、公安打拐、城管收容、民政救助、教育矫治的工作体系。

2)发现机制:以站内救助基础,以城区巡逻发现为重点,以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街头救助为辅助。站内救助包括公安城管发现护送、好心人发现护送、兄弟救助站护送;城区巡逻由救助站在中心城区定期巡逻,发现需救助人员;此外,在重大活动或重大节日还专门对流浪乞讨人员采取保护性救助措施。

3)救助管理机制: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4)财政保障机制

22、困境儿童分类:

23、社会救助制度国际比较、对中国的启示:(扩充整理)

(1)国际比较:

1)社会救助思想与理念比较:理念指导实践 2)社会救助立法比较:法制先行、依法救助 3)社会救助形式和救助内容比较:各不相同

4)社会救助对象和救助资格比较:家计调查必不可少 5)社会救助标准比较:标准较高 6)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和管理体制比较:各有特色(2)对中国的启示:

1)警惕几种模式的共同难题:福利依赖 2)公私合作,充分发挥私人部门力量 3)建立清晰、高效的管理体制

4)救助资格选择性与救助待遇有限性 5)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监督

24、社会福利的分类:

(1)按国家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职能:残补型(补缺型、生育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

(2)按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现金给付型社会福利、实物给付型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3)按社会福利资源的分配方式:全民性社会福利、选择性社会福利(4)按特定人群: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福利、儿童福利等

25、社会福利不同思想流派的本质:(自己扩充整理、记住每个人的思想以及评价)

答:本质在于追求自由还是主张干预,即平等与效率的问题。

26、个人主义福利观和集体主义福利观

(1)个人主义福利观与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对立是所有福利思想所围绕的本质。(2)个人主义福利观:把福利看作是有关个人动机与需要的东西,因而反对为了平等和社会公正的目的而采取的福利措施。这种观点认为,追求平等和公正,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所得被另外一些人所占有,这种以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的做法,其结果就一定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3)集体主义福利观:把福利看作集体的责任,认为个人在应对各种自然和认为的不测面前常常是无能为力的,为力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各种新的情况,人也需要不断发展自己,而这一切都需要集体的协助。因而,需要发展社会的福利功能,以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基本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应得到公平的对待。

27、世界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世界人口老龄化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

2)老年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世界上一半多的老年人生活在亚洲(占54%),其次是欧洲(22%)。3)老龄化程度及发展速度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均在10%以上,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此外,发达国家独居老年人比例为24%,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7%。4)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由于女性的预期寿命大于男性,所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男女性别比例是82:100,8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是只有55:100。独居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4%。独居的女性老人比例为19%,明显高于男性的8%。(2)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概率不大)

1)老年人人口数量庞大:60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15.5%,占世界老年人口数约1/5,排世界老年人口数量首位。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比西部地区要高。

3)老龄化发展迅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平均增长率超过同期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多。4)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各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所经历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而为人口老龄化做好了准备,能够很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的情况非常不同。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并且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可以称为是“未富先老”。

5)我国的养老模式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28、老年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己补充):(1)(2)(3)(4)(5)(6)(7)(8)城乡二元分割

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低、覆盖范围小 社会福利机构功能单一,分布不合理 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化程度较低 老年人社会福利主体单一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缺乏

服务监督不到位,服务内容不充实 老年人服务于医疗报销衔接不规范

29、残疾人的分类等级、残疾人的相关理论、新残疾人观、(1)分类: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等级:各类残疾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残疾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和残疾四级。(2)相关理论:

1)供养理论:对于残疾人,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供养起来,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2)回归社会论:使残疾人走出封闭状态,进入社会。

3)增能理论:通过一定方法,恢复残疾人士失去的机体的、社会的功能,以利于其进入正常社会生活。(3)新残疾人观:

1)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公民权利 2)残疾人不再是社会的负担

3)社会为残疾人提供的条件不够,才使残疾成为一个问题 4)5)6)7)残疾是一种遗憾,但并不构成对人性、对社会贡献的差异 残疾人的残疾是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付出的代价 残疾人事业是政府、社会及残疾人的共同责任

残疾人可以以自己的认知世界,并在不同层面达到与健全人一样的广度和深度

30、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主要问题及完善对策(自己完善): 1)2)3)4)5)6)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变化 特殊教育供给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残疾人康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残疾人就业政策方面仍不完善 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公共建筑场所及居民住宅的无障碍设施还不完善

31、生育津贴的概念:

生育津贴是女职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产假或者计划生育手术休假期间获得的工资性补偿,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发。

32、妇女问题及对策(自己补充)

(1)就业方面:在求职、薪酬、福利、晋升、辞退、劳动保护方面遭受性别歧视。(2)教育方面:传统观念压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焕发,从而降低了女性教育的成效。(3)健康保健方面: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人为流产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成为面临的新问题。

(4)婚姻家庭方面: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5)社会保障方面:较低的平均工资、较早的退休年龄降低了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水平;与就业相关联的生育保险制度将农村妇女排除在外,成为群体漏洞最大的制度。(取消生育保险:由于国家放开了二孩政策,是的生育津贴与工作相挂钩的制度取消了,二现在有政府直接拨快会更有效率。)

33、狭义儿童福利的定义: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儿童的定义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狭义上,儿童社会福利是指由社会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孤儿与弃婴提供的一种福利服务。在我国,儿童社会福利的享受对象主要是处于不幸境地的儿童,这类儿童包括残疾儿童、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等。

34、儿童社会福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需要补充)(1)学前教育福利缺失

(2)提供儿童福利服务的机构发展不足(3)(4)(5)(6)缺乏对儿童的发展性支持和家庭支持 民间儿童福利机构管理规范缺失

儿童保护要素缺失:责任主体、报告主体、处理程序、替代性监护 对儿童暴力伤害与安全方面缺乏整体性制度保障

35、慈善事业定义:

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是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民间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的支持与奉献的事业。慈善事业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

36、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自己补充)

(1)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完善,操作性与落实的难点(2)慈善捐赠总量不足:募捐的不规范、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够。占GDP的比例为0.1%,人均捐赠为25元(美国占GDP的2.14%,人均877美元)。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捐款,而民间慈善更来自于个人捐款,生存空间十分不足。

(3)现代慈善意识严重缺乏:人们对慈善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很多。

(4)慈善组织的专业能力不足:慈善组织少,半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比例高,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滞后。

篇6:社会福利与保障期末复习

1、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A)。A.英国

2、(B)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B.墨子

3、(A)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所采取的基金筹资模式。A.现收现付制4、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政府就建立了(A)。A.《社会保险法》

5、上世纪70年代后以下哪个国家没有出现所谓的“福利危机”?(B)B.中国

6、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中(B)是普遍运用的投资工具。B.政府债券

7、马尔萨斯的社会福利思想包括(D)。D.贫困能起到抑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8、美国1935年8月通过了世界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案是(C)。C.《社会保障法》

9、德国新历史学派主张应以(B)来应对阶级矛盾。B.渐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10、(D)不是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优点。

D、预筹养老金、抵御老龄化

11、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最早见于(A)A.《礼记•礼运》

12、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所采取的基金筹资模式是(B)。B.现收现付制

13、美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方式是(A)。A.缴税制

14、现收现付制的本质是(C)。C.代际赡养

15、关于亚当·斯密的社会福利思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C.支持国家干预经济

16、下列不属于社会福利特征的是(D)。

D.统一性 17、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W.I.B.Beveridge向政府提出了(D),首次明确地阐述了福利国家思想。D.《贝弗里奇报告》

18、下列不属于安置工作特点的是(A)。A.主动性

19、康帕内拉在(C)中描写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大家都过幸福生活的国家 C.《太阳城》

20、1991年,上海市借鉴____D____的公积金制度,率先试行住房公积金政策。之后公积金制度在全国全面推广

D.新加坡

21、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______的社会救助事业,后为许多国家所采用(D)。D.英国

22、世界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方式归结为三大类:缴税制、缴费制和储蓄制,其中实行储蓄制的国家是(B)。B.新加坡

23、下列不属于社会优抚特点的是(D)。D.保障待遇的稳定性

24、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社会保障模式是(D)。D.国家保障型

25、下列不属于社会优抚资金的是(C)。C.补贴26、1601年英国伊利莎白女皇颁布(B)。B.《济贫法》

27、社会福利保障对象是(D)。D.全民

28、我国劳动者失业保险金不低于失业者原有工资的(C)。C.50%

29、下列不属于社会救助的特征的是(B)。B.义务的双向性

30、永久性全部残废的给付一般采用年金制,其金额一般为本人过去收入的(B)。B.66%~75%

31、(A)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孤寡独废疾者届有所养。”A.《礼记•礼运•大同篇》

32、以下哪个不属于基金制的优点?(C)

C.无通货膨胀33、1993年,参照国际做法,(B)率先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B.上海

34、(A)是住房保障制度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A.英国

35、(A)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管理模式最典型、运作最成功的。A、德国

36、边沁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有(D)D.最大幸福主义

37、以下哪项不属于制度学派的主要内容(C)。C.市场因素

38、下列不属于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原则的是(B)。B、公正原则

39、(A)反对实行《济贫法》?A.马尔萨斯

40、下列不属于社会优抚资金的是(C)。C.补贴

1、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2、试选取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AB)。A.英国

B.瑞典

3、以下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有(ABD)。A.欧文

B.傅里叶

D.圣西门

4、德国社会保险法涉及到哪三种保险项目?(ABC)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

C.医疗保险

5、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优抚安置

6、社会保障管理的特点是(ACD)。A.法制性

C.社会性 D.民主性

7、按资金筹措方式分,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方式有(ACE)。A、缴税制 C、缴费制 E、储蓄制

8、我国长期实行的就业政策包括(BCD)。B.高就业 C.高福利 D.低工资 9、19世纪德国俾斯麦推出社会保险法改革通过《帝国保障制度》,其来源包括(ABC)。A.《医疗保险法》 B.《工伤事故保险法》 C.《伤残和养老保险法》

10、建立新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原则是(ABC)。A.社会化原则 B.稳定化原则 C.法制化原则

11、下列关于制约社会保障水平的因素说法正确的是(ABCD)。A、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结构C、社会结构D、地理条件

12、农村乡镇敬老院中收养农村“五保户”,具体包括(ABCDE)A.保吃保穿 B.保住 C.保烧 D.保葬 E.保教

1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着的挑战(ABCD)。A.人口老龄化

B.城镇化 C.就业形式多样化

D.经济全球化

14、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是(ABC)。A.动态性 B.刚性 C.适度性

15、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主要有(ABC)。A.集中管理 B.分散管理 C.集散结合16、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方法(AB)。A.实证分析 B.理论分析

17、社会优抚的特点是(ABCDE)。A.优抚对象具有特定性B.社会优抚的政治性 C.保障待遇的刺激性D.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E.优抚内容的综合性

18、以下关于社会救助的特征正确的说法是(BCE)D、对象的限制性C、目标的低层次性E、手段的多样性

19、确立最低生活标准的基本方法(ACDE)A、市场菜篮法C、生活形态法D、恩格尔系数法E、国际贫困标准法

20、按照社会福利的实施范围,可以将社会福利分为、和(ACD)A、社会津贴 C.、职工福利

D、社会服务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改革和发展50多年,至今还没有《社会保障法》这样一部基本的法律,甚至连《社会保险法》也未出台。(√)

2、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应该越高越好。(×)

3、中国农村养老发展思路应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发挥家庭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

4、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5、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是单一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障证公民在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上。(×)

6、现收现付制的本质是“同代自养”。(×)

7、儒家“兼爱”思想的重点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互助互济,是最具“社会性”的福利思想。(×)

8、福利主张也没有上升到理论探讨的层面,而只是停留在社会政策层面。(√)

9、权力转移论、生产者主权论、二元体系论和新社会主义论,被认为是制度学派的核心。(×)

10、弗里德曼认为,生产的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11、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体现国家中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阶级属性,又具有干预和管理社会保障公共需要所产生的社会属性。(√)

12、德国议会在1883年首次通过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的诞生。(√)

13、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福利制度的国家。(×)

14、社会保险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社会保险的对象享受补偿权利之前,要先尽缴费的义务,社会保障制度的其他组成形式则没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对等关系。(√)

15、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险“入不敷出”的局面日益严重,为了摆脱困境,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16、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完整、统一、灵活的社会保证管理体制,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核心内容是建立健全高效率的社会保证管理机构。(√)

17、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也就是国家负责型。(√)

18、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缩小了城乡间社会保障的差距。(×)

19、公共选择学派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

20、国家财政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持,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直接拨款、承担社会保障运行费用、税收优惠。(√)

21、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可以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即将公共服务类型与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理性组合。(×)

22、继新加坡之后到20世纪20年代,其他欧洲国家如丹麦、瑞典、英国、法国等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23、新自由主义极力主张公有制,反对私有制。(×)

24、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与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者,也是基督教路德宗的创立人。(√)

25、从工伤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来看,在工伤社会保险实施的初期,只适用于危险企业、采矿现场、重工企业的体力劳动者。(√)

26、社会效益原则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首要原则。(×)

27、严格的说,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系统的社会福利思想,他们的社会福利主张也没有上升到理论探讨的层面,而只是停留在社会政策层面。(√)

28、住房保障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直接建房方式,以法国、瑞典、日本等国为代表。(×)

29、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30、凯恩斯主义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产物,是直接为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服务的。(√)

31、亚当·斯密主张国家应该实行适当控制的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2、社会福利活动经由许多政府计划所管理。中央一般只负责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具体的管理与服务则主要由州与地方政府基层机构承担。(√)

33、中国古代的福利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4、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里反对私有制,却多反对暴力,主张社会改良,反对社会革命。(√)

35、哈耶克认为,公有制是最好的制度。他还把公有制同“自由”、“自由选择”联系起来,认为有了公有制,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才会有美好的社会。(×)

36、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保障对象范围较小,主要是城市在职困难职工。(×)

37、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只能以“高水平、广覆盖”为目标。(×)

38、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

39、社会保障水平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应该越高越好。(×)

40、传统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应该发扬社会责任感,承担起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生活需求。(×)

41、就养老保险而言,从本质上说基金制是“代际瞻仰”。(×)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原则。

(一)人本位原则,即保障人权,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原则(二)普遍性和区别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四)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五)与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简述建立和完善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多元化(2)制定一套规范、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保障制度(3)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市场化4)应立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简述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2)政治、社会结构(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4、简述国外社会保障立法的特点。

(1)立法较早(2)社会保障法制比较健全3)立法模式各不相同(4)各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大都经历了从相对单

一、少数的社会保障领域立法到综合、全面的社会保障立法。

5、简述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

(2)新福利经济学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的福利命题。(3分)

(3)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水平,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内容。(4)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6、简述缴税制、缴费制和储蓄制三种缴纳模式的共同之处。

(1)三种缴纳模式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作后盾,确保社会保障收入、支出、运营的规范性(2)都有严密的、分工明确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体系,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

(3)社会保险资金来源多渠道,强调企业和个人义务,社会保障范围力求辐射到全社会的每一位公民(4)为减轻社会保险负担,政府对发展补充保险从政策或法律上予以规定或支持(5)财政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运营

7、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作用。

(1)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社会的稳定

(2)调节收入差距(3)保障劳动力再生产(4)促进经济发展(5)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8、简述我国社会保障管理面临的问题。

(1)社会保障立法滞后(2)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管理(3)政事不分,监督检查不力(4)责权不明确,管理层次不清晰(5)社会公共福利性组织缺位,企业社会负担过重

9、简述社会优抚的改革与发展。

(1)完善社会优抚政策法规体系(2)构建多元社会优抚保障模式(3)推进优抚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4)改革退伍军人安置办法(5)做好社会优抚保障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工作

10、简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共同点。

(1)在阶级关系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在阶级观点上尽管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体上是不科学的。(2)在依靠力量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统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同样看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新社会的创造者,企图靠乞求统治阶级发善心来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主义方案。

(3)在建立理想制度的道路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王国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4)在对待社会更替的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制度的更替,归结为认识问题。

11、简述社会保障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所谓社会保障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机构与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社会保障事务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及监督的过程。

(1)集中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2)依法管理的原则(3)社会化管理原则4)属地化管理原则(5)政事分开原则6)公正、公开与效率原则

12、简述社会优抚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说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1)优抚对象具有特定性。(2)社会优抚的政治性。(3)保障待遇的激励性。(4)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5)优抚内容的综合性。

1、论述托马斯·阿奎那的社会福利和宗教福利观的主要内容。

(1)他反对奥古斯丁和早期基督教将天国和尘世相对立的宗教社会观,而主张缓和两者的对立,把奥古斯丁关于来世的幸福和理想社会置于上帝之城的思想修改为尘世社会的理想,认为社会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神性的实体,天国的等级制与世俗社会的封建等级是同构的。

(2)他反对着急基督教关于天恩与人性相对立的原罪说和所谓赎罪的思想对人性的否定。

(3)自然赋予人自我保护的自然本能、性和抚养后的本能、求知的欲望和希望过社会生活的自然倾向,这使人身上存在一种与一切实体共有的趋善向吉的自发倾向。

(4)他认为人是受神法、理性和政治权威这三重秩序支配的,人不仅要受自然本性支配,而且要受理性支配,要具有公民道德和承担人类的使命,在实现自己的世俗目的之后,还要承担宗教的义务。(5)他认为君主必须保证幸福的实现,整个社会还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来确保人类的幸福。

2、论述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带来的不良影响。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经济承受水平,从而超过了社会保障应有的适度水平。不良影响有:

(1)社会保障支出过快增长,加上人口老龄化总体趋势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往往导致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危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2)国家往往在社会保障政策中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因而社会保障支付危机必然带来财政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府的信誉,并最终将负担转嫁给下一代承担。

(3)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作为消费性支出,对于资本积累产生挤出效应,造成社会经济的投资不足。(4)社会保障水平超度引起雇主缴纳社会保障税收增加,这些增加的人工成本在不能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承担时,必然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5)社会保障水平超度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过高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过高的社会保险福利水平会造成部分人自愿失业或提前退休,坐享社会保障待遇,这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有损害了社会公平。

3、论述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非自愿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的目的是阐明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他试图在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寻求解决危机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

(2)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包括对有效需求的解释和对影响收入转变为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的阐述。

(3)经济危机理论。他确认“有效需求不足”为痼疾的中心病象,从考察决定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因素入手,编制有效需求原理以及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进而分析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

(4)政府干预理论。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如果社会失业严重,仅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使社会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其核心是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社会货币总支出,扩大全社会对消费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以消除危机,实现充分就业。

4、论述托马斯·莫尔的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

(1)在政治方面,莫尔主要涉及了乌托邦人民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乌托邦的官员、乌托邦的社会分层,以及乌托邦的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首先,乌托邦人的一切经济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劳动为前提展开的;其次,乌托邦讲求经济效益;再次,在乌托邦没有货币,不存在商品流通,人们视金银如粪土。

(3)在科学文化方面,首先,乌托邦人注重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其次,乌托邦人注重促进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

(4)在社会生活方面,首先,乌托邦人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其次这里盛行的是一种平等、互助、融洽、友爱的新型人家关系;最后,乌托邦具备新型的男女关系。

(5)在宗教方面,乌托邦采取了很明智的宽容态度,人们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宗教,任何人都不会由于自己的信仰而受到惩罚,人们可以自由加入不同的教派。

上一篇: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下一篇:小学英语优质课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