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2024-08-14

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共14篇)

篇1: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1、留下历史,保护古迹。

2、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爱护薪火传承。

3、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4、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5、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6、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8、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9、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10、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11、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2、我们的古迹,我们的祖国,你不爱护,我不爱护,谁来爱护。

13、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14、文化遗产保护:尊重历史,造福今天,开创未来。

15、保护古迹,责无旁贷。

16、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每一天的行动。

17、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

18、古迹属于你,属于我,是我们的共同财富。

19、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20、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21、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2、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23、宇宙好汉,生命短暂;传承文明,文化遗产。

24、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25、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26、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篇2: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2、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3、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4、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5、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6、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7、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8、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9、思尘封文明,扬华夏文化。

10、文化遗产是见证一个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11、文化遗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一片文化遗产,一片美丽芬芳。

13、传承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祖国文明家园。

14、保护文化遗产,留住我们的根。

15、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16、传承历史文化,光大民族精神。

17、文化铭千古,精神传万年。

18、尊重历史,造福子孙。

19、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篇3: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一、专业英语组讲解比赛的设置突显文博宣教界对此的重视

自1992年以来, 博物馆界已经举办过五届全国规模的讲解大赛。以往历次大赛中, 只设中文专业组比赛, 英语讲解至多只作为参赛选手的才艺展示和加分项目, 即便是展示英语讲解的选手也多半为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才, 死记硬背英语讲解稿的痕迹明显。

1、赛事设置上充分体现对英语讲解的重视

此次全国遗产宣传保护讲解大赛无论在举办规格还是赛事规模等方面均为历届之最, 共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8名专业讲解员及26名讲解志愿者参加, 首次单独设置了专业英文组讲解比赛, 共有来自各地博物馆的47名专职英语讲解员参赛。奖项设置方面, 设一等奖5名, 二等奖10名, 三等奖20名, 充分显示了相关部门对英语讲解的重视和鼓励。

2、专业的英文专家评审组保证了英语讲解评判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同中文组一样, 英文组评委都是在国家文物局纪检监察部门的的监督下从外语专家库中公开抽取的。几位评审中除了有博物界谙熟业务的领导专家外还有两名高校的专职外籍教师。这就充分保证了评判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3、参赛选手均为各博物馆一线专职英语讲解员

据了解, 参加比赛的47位英语讲解员, 基本上都是在各自馆里工作多年的专职英语讲解员, 英语为其所学专业, 进入博物馆后, 又逐渐掌握历史文物及讲解方面的知识, 结合语言专业, 在一线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较为专业的英语讲解服务。这些讲解员经过少则两三年多则十余年的专业积累和工作实践, 从客观上彰显了此次比赛的专业性。

二、透过专业英语组讲解比赛和相互交流, 了解到各地博物馆宣教外语讲解方面的一些问题

1、全国各博物馆中外语讲解员在数量方面仍然极为匮乏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 目前全国各类博物馆总数已有2900家左右, 每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上万个, 但其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博物馆都还只能提供中文讲解,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不断增长的外国游客数量, 英语讲解供需方极不对等。以国际化都市广州为例, 陈家祠、广州市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大元帅纪念馆几个馆的英语讲解员加起来不过只有10余人而已, 考虑到正常的轮班和休息, 处于在岗状态的英语讲解员则是少之又少, 完全无法满足日益增长得英语讲解需要。就此次比赛而言, 在参赛的158名选手中, 中文讲解员为111名, 英文讲解员仅47名, 还不及前者的一半。

2、现有英语讲解员的专业水平仍有相当欠缺

英语讲解在我国博物馆界历时不长, 相关人员很少外出受训和同行们交流, 更鲜有机会到国外学习, 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还有相当部分博物馆受到观众少、特别是外国游客少的制约, 仅有的外语讲解员平时极度缺乏语言环境和交流对象, 加上又缺乏激励机制, 久而久之专业水平裹足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种种原因, 导致现有英语讲解员水平普遍比较差, 大多数讲解只能是流于表面, 没有深度可言, 专业术语不准确、不生动, 使得讲解效果差强人意, 大打折扣。参加此次英语讲解比赛的讲解稿, 虽然大部分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专业稿件, 讲解员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普遍较高, 但我们仍能从相当部分讲解员的口语表达中听出在语音语调语感等方面的欠缺。

三、参加英语讲解大赛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讲解实践尤其此次参加英文讲解大赛的经历, 总结出心得一二, 希望能供后来者参考借鉴。

1、讲解语言尽量贴近英语国家的习惯表达

强调语言表达要尽量贴近英语国家习惯表达一直是英语学习运用中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中英文语法方面的差异, 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难以使自己的英语表达彻底去中国化, 也就是有我们常说的Chinglish (即中式英语) 的问题。英语讲解尤其是这样的专业赛事, 面对的评委都是英语方面的专家, 有的就来自英语国家, 在他们听来, 语言表达是否“顺耳”就直接说明你的表达是否道地。我们在平时的讲解中应该尽量多多学习和求教, 培养良好的英语表达习惯, 这样在讲解中才能保证比较准确的向外宾传递中国文化信息, 才能在英语讲解比赛中脱颖而出, 技高一筹。

2、讲解态势要符合西方人的特点

除了选材和语言表达, 笔者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在讲解过程中, 保持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极为必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在公众地方尤其是像这种比赛的正规严肃的场合里, 端庄得体、举止规范的仪表仪态是不可或缺的。在素来讲究讲解礼仪的博物馆讲解工作中, 更是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讲解礼仪和讲解态势。讲解过程中站、立、行、走、手、眼神、面部表情等都有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在几年一届的全国讲解大赛上, 选手的讲解态势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评分标准。但依照讲解要“因人施讲”的重要原则, 受众的不同也一样反映到对具体讲解风格态势的不同要求上来。西方游客尤其是欧美等国家人们通常较为随性, 他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更松弛和丰富。

四、以英语讲解大赛为契机努力提高英语讲解水平

1、强化培训是提高英语讲解员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

博物馆管理者应该考虑将定期英语培训纳入年度工作计划, 或采取聘请老师短期集中授课、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或送英语讲解员定期参加英语培训班, 或采取和共建高校达成协议, 长期提供英语培训和专业咨询, 甚至是选派优秀的英语讲解员出国留学深造等方式。总之, 英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能力是保证英语讲解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

2、定期举办各级别英语讲解赛事有益于英语讲解员开阔视野相互交流学习

全国性的讲解大赛一直是讲解员与同行们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学习的极好平台, 十分有利于讲解员开阔视野, 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博物馆事业对讲解员的新要求, 做到与时俱进。通过首届在沈阳举办的庆祝新中国60周年全国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大赛专业英文组比赛, 笔者亲身体会到全国各博物馆英语讲解的现状和水平, 领略到了同行的风采, 了解到了不同的英语讲解风格, 更认识到了自身的欠缺和不足。然而, 全国性的讲解大赛举办起来费时费力, 毕竟几年才有一届, 倘若各级文物管理部门能定期举办省、市级加以补充, 相信会对各馆的英语讲解又极好的推动促进作用。

摘要:博物馆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展柜, 凝集荟萃千年华夏文明, 成为越来越多想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宾们的首选之地。面对外国游客逐年增多的形势, 英语讲解被摆到了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突出位置。2009年12月10到13日,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讲解大赛在沈阳举行, 笔者有幸参加了首次设置的专业英文组讲解比赛, 现就所见所感成文, 供博物馆英语讲解同行们参阅, 以期共同进步, 提高外语讲解水平。

篇4: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国外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17-01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瓶颈

1.1 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悖论:保护有保护的意义,开发有开发的目的

保护是有责任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给予完全的、可持续的、可解读的保护;开发是对文化遗产价值作为一种商品或资产进行有目的的利用,如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是目前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惑。

1.2 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与开发文化遗产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之间的悖论

地方政府为了科学地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进行投入,但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遗产保护这一“惠遗产”功能,能够给政府带来多少政绩?

1.3 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特别是居民利益之间的悖论

首先在文化遗产的规划方面我国目前往往是由少数专家讨论决定,没有引进社区参与机制,未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对遗产地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文化遗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有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介入,由于缺少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开发的收益大部分流入了遗产的经营者,社区居民还处于贫困的状态。再次,在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社区居民不仅需要保护他们物化的传统形态,也向往现代的生活方式,社区参与机制影响着社区居民对遗产公平性的感知和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1.4 文化遗产保护区最少干预原则与开发现代游览设施的悖论

最少干预性保护原则是《威尼斯宪章》中首先提出的,旨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时,以最少干预的方式进行,但是对文化遗产的修复以及为了使文化遗产对现代人具有可读性,在修葺和利用现代技术和游览设施上存在着对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干预。

2 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措施

2.1政府保护世界遗产的多样化措施

(1)设置“世界遗产城市奖”,鼓励地方政府保护遗产

西班牙是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第二大国,为鼓励地方保护世界遗产,西班牙政府设立了“世界遗产城市奖”,评判的标准是文化遗产项目的内容和执行质量,以及是否与外部环境、城市形象十分融合,是否使历史遗迹重新得到社会关注,是否对其他遗迹的保存修复有借鉴作用[1]。奖项名额有两个,奖金共24,040欧元。

(2)多元化投资机制保护遗产

意大利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资金方面,采用国家财政拨款、吸收私人投资以及社会公益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私人资本的介入包括“资助文化产业优惠法”、“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交易所”等,并从1997年起专设文物彩票,每年从彩票收入中按比例增拨1.5亿欧元用于文物保护[2]。

(3)维护遗产旅游的和谐环境

柬埔寨政府在遗产景区的管理中以提供公共服务、咨询服务及稳定和谐的社会旅游环境为己任,在每一个宾馆、餐厅、公共服务点免费向游客提供包括餐厅、宾馆价格、服务质量的对比、体验项目的特点、价格、交通的组织等的解说小册子,而且一般提供3—4中语言服务。

2.2 多种措施与遗产地周边居民互动

国外对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较早,早在1980年Seeking就指出“一个真实合理的旅游规划中必须依靠普通社区居民和私营机构、非盈利组织的多方参与[3]”而我国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多侧重于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强,参与性行动更少。

(1)英国哈德良长城与周边居民互动的措施[4]

①利用解说系统促进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通过解说系统让游客知道去周边乡村哪里购物、就餐、停留。

②促进地方利益最大化,包括向游客推广当地服务业的项目,雇佣当地人才,发展新行业和地方供应链,提高社区经济可持续的能力。

③培养社区居民主权感和认同感,包括加强与当地居民沟通,使其理解管理者的意图,通过促销遗产景观和品牌来增加收入,激励社区居民对遗产的认同。

④鼓励居民成为遗产景观的保护者,实施自愿土地管理计划,把商品补贴变为景观的管理费,鼓励遗产地实现多元化发展。

⑤为地方教育提供各种机会,发展“教育和信息”项目,从小培养遗产保护意识,为地方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机会。

(2)柬埔寨对社区利益的重视

柬埔寨主管部门将文化遗产旅游收入的20%作为当地居民文化遗产保护、补贴以及教育的基金,并且鼓励当地人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在吸引投资方面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投资和就业需要,外来投资者也必须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前提。

2.3 保证文化遗产景观原始、自然、和谐的状态

在对文化遗产的最少干预方面,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保持原真性

意大利首先提出了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整体保护原则,不仅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要保存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在对文化遗产的修葺方面,强调新修补处必须与原文物有明顯区别,形传统与现代的经典对话,并且要求尽量使用传统材料特别是文物原来的材料。

(2)保持原始性

柬埔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注重对原生态的保护和对自然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修葺严格按照本来面目,并且认为文化遗产的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遗产的生活方式,需要具备生活的各种要素,绝不干涉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更不会为了保护遗产而将居民整体搬迁。

(3)保持生态性

美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侧重于对景观的保护,针对遗产保护的法律认为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是国民欣赏自然和精神活动的场所,是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之地,严格禁止在遗产地修建索道,除了必要的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

以上是国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举措的分析,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げ慰嘉南:

[1] 肖锡维.西班牙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工作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6,04.

[2] 张国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04.

[3] Potts, T., and R. Harrell . Enhancing Commun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A Travel Ecology Approach. Tourism Analysis 3.

篇5:世界文化遗产日宣传标语

1、齐心保护文化遗产,合力构建和谐社会

2、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传承历史文明惠及子孙

3、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4、保护文化遗产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5、保护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7、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每一天的`行动

8、给自己多点责任给后代多些财富

9、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0、文化遗产保护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工程

11、我们继承的遗产子孙还能看到吗

12、保文物、传文明,代代相传;小家庭、大社会,人人有责

13、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14、人类失去记忆,世界将一片荒芜——保护文化遗产珍爱精神家园

15、文化遗产您关注了吗?

16、保护文化遗产光荣破坏文化遗产可耻

17、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18、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19、多留文化遗产少留精神遗憾

20、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航标。

21、印证过去,见证未来。

22、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23、文化遗产,人类的精神家园拉着遗产手,文明同心走。

24、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25、人人是保护文化遗产宣传员,处处是和谐精神家园风景线。

26、保护文化遗产,惠泽万代千秋。

27、保护人类的精华部分,为子孙留下教育素材。

28、保护文化遗产共同心愿,和谐精神家园人人受益。

29、传世芳华,惠泽后人。

30、保护古文化,遗产遍天下。

31、神奇与伟大相映,智慧与力量天工。

32、齐心协力保护文化遗产,全心全意构建精神家园。

33、文化成就文明,精神铸就精彩。

34、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享用精神财富家家受益。

35、文化,文物的灵魂,保护文物,守护灵魂。

36、你出力,我出力,保护文化遗产齐出力;你添彩,我添彩,精神家园更精彩。

37、文化遗产,民族的根。

38、凝聚历史精神,熔铸文化辉煌。

39、先人的智慧万古的沉淀,历史的见证后世的财产,智慧的化身历史的叠现。

40、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努力造福人类文明。

41、文化遗产铸硕果,精神文明开新花。

42、守卫精神财富,保护文化遗产。

43、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新的辉煌。

44、传承祖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45、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家园。

46、中国是文化遗产的天堂,珍惜保护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责任。

47、保护遗产,让中华文化伴随历史延伸。

48、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之光。

49、同心同德保护文化遗产,群策群力守望精神家园。

50、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添光彩。

篇6: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标语

2. 保护文化遗产,传播博大精深。

3.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4.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5. 文化遗产,和谐之源。

6. 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7.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8.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9. 文化遗产是见证一个民族历史,体现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10. 文化铭千古,精神传万年。

11. 传承历史文化,光大民族精神。

12. 思尘封文明,扬华夏文化。

13. 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新的辉煌。

14. 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5. 保护文化遗产,你我刻不容缓。

16. 祖先留财富,我们留良心,子孙留恩情。

17. 保护遗产我你他,精神受益千万家。

18. 珍惜文化遗产,留住民族脚印。

19. 文化遗产是根,保护传承为本。

20. 这一日,我们惦出了文化遗产的份量。

21. 文化遗产千古颂歌,和谐中华代代传唱。

22. 今天的文化遗产,明天的和谐社会。

23. 为了子孙后代,请保护文化遗产。

24. 人人保护文化遗产,处处彰显和谐中华。

25. 文化遗产齐保护,构建和谐齐参与。

26. 人人献出一点爱,共同关注文化遗产。

27. 中华文明真灿烂,文化传承永不断。

28. 文化彰显文明,文明构建和谐。

29. 保护文化遗产,扞卫精神家园。

篇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标语精选

2、留驻历史印痕,保护文化遗产。

3、五千年的沉淀,永远的传承。

4、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5、保护文化遗产,彰显中华文明。

6、保护文化遗产,再铸华夏辉煌。

7、文化遗产,和谐之源。

8、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9、尊重历史,憧憬未来。

10、保护民族精髓,延续华夏文明。

11、凝聚人类文明的恢弘史诗。

12、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文明。

13、保护文化遗产,尊重人类创造。

14、保护文化遗产,振兴中华之源。

15、品千年文化,留万世遗产。

16、关注参与,保护共享。

17、弘扬民族文化,关注文化遗产。

18、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19、薪火相传,万代共享。

20、保护民族精髓,延续华夏文明。

21、凝聚人类文明的恢弘史诗。

22、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华夏文明。

23、保护文化遗产,尊重人类创造。

24、保护文化遗产,振兴中华之源。

25、品千年文化,留万世遗产。

26、关注参与,保护共享。

27、弘扬民族文化,关注文化遗产。

28、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9、爱我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30、守住我们的根,留下我们的情。

31、传承文化,保护遗产。

32、呵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33、秉承精神财富,装典和谐家园。

34、留住文化根脉,托起华夏未来。

35、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

36、文化遗产,和谐社会的明信片。

37、关注参与,共享文化遗产。

38、中华文明,和谐传承。

39、文化遗产,世代保护。

40、保护遗产,真爱地球。

41、共同的财富,共同的责任。

42、呵护千古文明,共享和谐生活。

43、传承文化,保护遗产。

44、呵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45、秉承精神财富,装典和谐家园。

46、留住文化根脉,托起华夏未来。

47、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

48、文化遗产,和谐社会的明信片。

49、关注参与,共享文化遗产。

篇8: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近年来, 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10年9月,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名。秦皇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 与基层文化宣传工作是密不可分。

一、提供社会大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 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

基层文化宣传是在基层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就是“把文化工作做到百姓的家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农村和城镇居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这对基层文化工作者是一种挑战。如果说文艺演出或是“农村书屋”老百姓或许还有兴趣, 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种近年来兴起的文化事业, 要在农村开展并带动农民参与其中, 的确困难重重。这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通过不懈的努力在短时间内让群众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并参与到其中去。

2009年秦皇岛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工作刚开始的时候, 我们发现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模糊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不用说应该如何进行普查和怎样开展保护工作, 这从根本上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对此秦皇岛市非遗保护中心多次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工作会, 对县区文化馆的普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普查的相关知识, 由县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深入到乡村文化站进行宣传和知识普及。通过这些基层普查工作人员的宣传和讲解使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日渐深入人心。秦皇岛市非遗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全市共普查两千多个村庄、社区, 参与普查工作的普查员1598人, 各县区文化系统投入普查工作人员128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至今, 基层的文化宣传工作很重要。而基层的文化宣传工作是希望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增进社会大众, 特别是青年人能够自觉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而参与保护的程度必将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二、帮助让更多的人熟知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地域性和本土性特点,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展览、展示、展演等方式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们熟悉和了解。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特点, 秦皇岛市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多种方式将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

1.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老百姓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 需要大家的保护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目前,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县 (区)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8项。

2.每年的“文化遗产日”, 市、县 (区) 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和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 制作大型宣传条幅、展牌、发放关于非遗保护的宣传资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进人们的生活, 逐渐形成自觉的保护意识。

3.建立民俗展示馆。让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展示和宣传。让人们有一个平台可以去了解它、感受它。

4.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丰富的艺术创造、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 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大量的灵感和素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 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不同的生活习俗。例如我市的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抚宁鼓吹乐等, 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相结合,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产业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和娱乐性的基本特征是保持不变的。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来达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更具体的说是通过鉴赏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 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和文化活动, 产生旅游价值, 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三者互相结合, 必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广泛传播, 同时为旅游业增添文化内涵找到新看点。孟姜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孟姜女传说是孟姜女庙的灵魂, 同时也为长城文化增添了内涵, 人们欣赏的不只是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第一关, 蜿蜒入海的老龙头, 更有凄美动人的孟姜女传说。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相结合, 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昌黎赵家馆饺子”和“北戴河杨肠子”, 作为地方特色旅游名吃, 许多外地人慕名前来,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使昌黎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和北戴河杨肠子手工艺制作, 这样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广泛宣传, 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的相结合,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了交流的展示平台。秦皇岛地理位置优越, 文化资源丰富, 是河北省文化旅游的首选之地。2010年7月27—8月1日第三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秦皇岛南戴河举办, 举办期间掀起了不同阶段的宣传高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演出, 节目丰富, 涉及地域广泛, 参加的代表性传承人众多, 游客反响强烈, 堪称河北省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之最。此次民俗文化节是文化和旅游最大限度的融合, 充分利用秦皇岛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 推动秦皇岛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篇9:上海多元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上海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上海多元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日益摆上议事日程、融入日常践行。本文对此做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博物馆与多元文化遗产保护

从曾经的涓涓细流到如今的势不可挡,“全球化”已成为博物馆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1995年国际博协斯塔万格大会、1998年的墨尔本大会和2002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共同见证了“博物馆与全球化”这一主题正受到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如何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把持住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借势壮大民族精神是亟待中国博物馆深思的课题。“全球化”与“中国性”、世界性与民族性、融合与个性等,这些对立的统一呼唤着博物馆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意识的强化。

作为一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五十余年的历程中,汇集藏品百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达十二万余件。文物类别涉及青铜、陶瓷、书法、绘画、甲骨、玺印、玉石器、牙骨角器、丝绣织染、少数民族工艺、外国工艺品、杂类等二十一个门类。其中,青铜、陶瓷和书画并称为馆藏三大特色,既丰且精。上海博物馆自1952年建馆之日起,励精图治、锐意变革,率先步入以举办国际展览、加强跨国研究和共享全球信息等为特征的“博物馆全球时代”。上海博物馆对“全球化”发展背景的理性思考具体表现为对多元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敏锐把握中,反映出上海博物馆立足于实践文化创意、塑造品牌形象和拓展发展空间的科学管理意识。

上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生活的升华

上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寻觅上海城市的文化血脉,其源头竟在六千年前。在上海文明的发祥地,距今约六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五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和三千七百多年前的马桥文化依序演进,上海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血脉清晰可见。这是上海的文明之源、文化之根。构成这条文化血脉的重要元素是散布上海各处的二十七处古文化遗址,这对于城市文化血脉的寻觅和解密具有直接意义。对这些珍贵的古文化遗产,除了精心保护外,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铁路、纺织、港口等产业初具规模,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城市产业遗产资源。对此,上海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如结合特色文化街区的创建,对上海的泰康路和莫干山路等工业遗存区域实施整体规划、保护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吸取了美国纽约“苏荷”的经验,使这些地区在旧城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如莫干山路五十号,这里本来是一片旧厂房和老仓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21世纪初,莫干山路五十号迎来了一群艺术家,使这个近代工业文明的“遗址”变成了一个现代艺术的场所。现在,以此为基础建成的莫干山路的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已成为以视觉艺术为特色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如唐山路、多伦路等也正在进行同样的尝试,由此形成了一幅多元的城市文化景观,为多元的城市生活增添了情趣各异的斑斓色彩。

博物馆的重要目的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保护收藏品本身,而且包括了整个文化遗产的信息体系和价值体系,无论这些价值是通过有形的(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还是以无形的(非物质的)方式体现出来。全面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使作为最重要的遗产机构之一的博物馆更加关注自己在这方面的保护职责,包括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和实践方法与技术等。这对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博物馆要面向社会大众,表达他们在文化上的期望,并参与城市生活,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这几年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数量已达一百零六家,其中四十多家为行业博物馆。到2010年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将达到一百五十家。博物馆建设的加强起到了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的作用,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

多元文化反映博物馆对于文化创意的积极实践

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尤其如此。费正清先生对此有所感慨:“世界将在文化的思维、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碰撞中构建全球化时代。”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上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诚如宣言中所言:“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 多元文化无疑是人类值得珍视的共同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馆责无旁贷地应当承担起保护、展示和宣传多元文化的职责。博物馆文化创意的迸发也应该关照文化多样性的现实要求。

上海博物馆始终坚持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为目标,努力实践对博物馆三大功能的完善:借助于高新技术的收藏保管功能、形成学科发展优势的研究功能和面向现代社会的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馆藏文物、展览规划和陈列设计等方面的成功探索充分彰显了一座国际都市中艺术殿堂所应有的世界胸怀。正是这种宽广的文化胸襟促使上海博物馆以文化平等的视角逐步走向国际化。

藏品智慧传递多元文化的历史穿透力

藏品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而藏品文化则是博物馆文化的立论之源。自埃及亚历山大城见证了世界首座“Museion”的初啼开始,博物馆历经了贵族化、政权化、大众化的时代演变。与此同时,作为立馆之本的藏品也相应完成了从贵族家藏、国威见证到文化载体的角色转变。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藏品的人文禀赋决定了其作为人类文明记忆遗存的核心地位将始终不移。

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对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和地域特色的展示具备“透视性、系统性和广博性”。陶瓷精品,南有崧泽灰陶、北有马家窑红陶、东有大汶口黑陶,一应俱全。仅就浙江而言,就涉及良渚、河姆渡和马家浜等多种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青铜陈列则是涵盖了中原、吴越、匈奴、巴蜀和齐鲁等各个地域的民族风格。古玉珍藏,上自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下迄明清,又自成系统。而在少数民族工艺馆内,观众更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工艺在织、绣、染、雕、刻、编等多方面的精湛技艺,体验中华多民族艺术风格的鲜活与丰富。这些蕴涵着生活睿智的藏品读来亲切、品来有趣、赏来更觉舒畅。

反映文化多样性的藏品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品读。从社会学上看,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使人们产生精神寻根的需求。博物馆内阅读藏品的自由性营造了文明的亲和力,宽松的文化空间使文明可以快乐阅读。面对同样一件王羲之《兰亭序》的摹本,有人读出了袚褉之礼,有人品出了行云流水,还有人悟到了二十个“之”字的幻变体态。直面个中玄妙,是藏品的智慧、文化的多样,还是经典的力量?观众可读、可赏、可品、可鉴,直叫人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彩陶、秦砖、汉瓦、唐锦、宋瓷是大中华一脉相承的文物遗存;西藏唐卡、敦煌壁画、蜀地彝器、中原金石则是多民族和如琴瑟的血缘见证;字迹、墨痕、画卷、铸器、雕件更是华夏古文明睿智巧思的力量凝聚。上海博物馆内这些文物藏品凝聚的智慧是能穿越历史的,亦是它们成就了博物馆文化的大气辉煌。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视,传统的“藏品”概念也有了更为宽泛的涵义。2002年10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洲太平洋地区第七次大会发起并率先签署的国际上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性博物馆公约——《上海宪章: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宣示了国际博物馆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博物馆界对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的责任与承诺。《宪章》强调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制定办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上海博物馆在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同时,更坚定了加快发展态势、秉承管理特色、发挥技术优势的信念,为保护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尽自身所能,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大展效应传播多元文化的文明影响力

博物馆以“博”取胜、以“物”为源的特质来源于观众认知文明、鉴赏文物的期望与需求。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更加激发了观众对更多本土文化和异域文明的解读热情。大展以实物解读艺术之链,以经典呼唤人文传承,帮助观众寻觅各种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源头,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尝试之后,上海博物馆逐步形成了三大临时展览系列,以满足观众求变求新的观展需求:第一类是古代人类文明系列展——如“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艺术珍品展”、“墨西哥玛雅文明珍品展”和“艺术与帝国——大英博物馆藏亚述珍品展”等;第二类是边远省份文物系列展——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路考古珍品展”、“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展”和“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等;第三类是文物极品特别专题系列展——如“《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和“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等。如果说第三类的文物极品展是为人类文明之萃而举行的盛礼,那么前两类则无疑是对人类文明之源的膜拜。丝路之源、玛雅之谜、埃及之神、内蒙之萃、西藏之珍……世界文明之源在跨越时空之后与上海市民在博物馆中相逢、对视、交流。实践证明:上博搭台、各方唱戏、借力施展是丰富博物馆展览资源、拓展城市文化视野的有效创新思路。2000年在上博举办的“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让上海市民领略到内蒙古先民所创造的文明与整个华夏文明之间血脉相连的骨肉关系。一时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乐府民歌飘荡在东海之滨的申城。“生生之资,仰给畜牧”的骑马民族带着兴隆洼文化的石锄、陶器、玉饰件和石雕女神像,演绎着“马上行国”与“农业城国”的文明之源。

最为令人感叹的则是展览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策划的创新意识。壬午之末、癸未之年、甲申之冬,上海博物馆的“文化三级跳”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亮丽景观。“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对于书画艺脉的盛大巡礼,千年遗珍的浩荡汇聚以及七十二件国宝的旷世览读,实现了“文化一级跳”。这年隆冬,上博彻夜不眠,朔风中“长队优美”,三四十天的人文盛景托起了沉甸甸的晋唐宋元书画发展史,申城迎来了“中国书画史的学习热”。国宝展对于城市文化精神的塑造是轰动中的悄然、有声中的无声、衍生中的逻辑、偶然中的必然!而“《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可谓“文化二级跳”。这是跨越整个癸未之年的“二王”之热、帖学之研、墨律之互动。有这么一个申城金秋的文化之夜,三千多名文化人、艺术家、市民百姓欢聚于上海博物馆,历时五六个小时,迎接子夜的来临——《阁帖》特展落下帷幕的时刻。期间,百名书家现场挥毫,书法家示范演讲、点评作品,文化名人即席演说,不时传来古琴雅韵《关山月》、琴箫合奏《梅花三弄》、古筝曲声《柳青娘》、笛子旋律《妆台春思》、埙独奏《阳关三叠》。“周秦汉唐文明大展”自然是“文化三级跳”了。2004年,该展览的举办是将苍伟盛世进行了历史的定格,昔日地平线上积淀的“琴文”如今亮出了“剑胆”。目睹那神态从容的仪仗出行,流光溢彩的鎏金铜龙,贴金彩绘的文武官俑和威武勇猛的汉代辟邪,如痴如醉的观众真正为华夏文物之盛、文化之渊和文明之源而深深折服。

无论是源于本土的宫廷国粹、寺庙窖藏,还是来自异域的帝国珍宝、宝石饰品,上海博物馆正是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感召下,以博大的文化情怀与各种文明开展对话,让观众震撼于文明的影响力。在辉煌的展览一次次推陈出新的背后,是上海博物馆长久以来甘为文明而执着努力的一种坚持、一份虔诚。

环境语言传达多元文化的艺术感染力

上海博物馆现拥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玺印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钱币馆和少数民族工艺馆共十个陈列馆和暂得楼陶瓷馆、两塗轩书画专馆以及丝绸之路中亚古币专室三个专馆。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屡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等诸多殊荣,反映出上海博物馆巧妙运用环境设计语言传达文化感染力的不懈努力。雕塑馆内,莲花瓣状的屏风、碑碣式说明、弧形壁龛和红黑基色为观众营造流连于石窟寺庙的特殊情趣,表现出佛教文化的艺术氛围。家具馆内拼瓦漏窗映射着竹影婆娑、青砖地坪与木格洞门相映成趣,再现了明清时期风雅恬静的文化环境。而对涉及各类文化类型的临时展览陈列形式的精心设计则更能反映出上海博物馆运用高度的职业精神诠释着自身对人类多元文化遗产的珍视。1998年,“大英博物馆埃及珍宝展”来到上海,各界对此大展的关注激励了上博专业人员全心投入,无声的陈列语言诠释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使展览设计本身成为文物之外的另一大艺术看点。展览将极富象征意义的金字塔作为设计基点,使之成为展览形式的主旋律。文物的底座采取特别的阶梯样式,壁龛三角柜的周围用金线木条装饰,这些形式都借助了金字塔的造型。而整个展厅的墙面以古埃及神话故事的浮雕作为背景,黄色的沙砾仿佛使人置身于尼罗河两岸无垠的沙漠之中。观众置身其中,依稀听到驼铃声中渐行渐近的埃及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深情对话。2000年 “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在此之前,陈列设计人员专赴西藏进行采风,对西藏独特的建筑特色、民族服饰、风土人情进行深入考察,以确保能够将原汁原味的西藏风带回上海。该展览的设计融汇了诸多西藏的建筑语汇、民居檐饰、红色回纹护栏、流苏门帘装饰,甚至是藏传佛教寺庙中常见的“经书架”,浑然天成的设计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温馨的展厅灯与射灯的交错运用引导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文物上。展览还特意为一件高达三点五米的强巴佛设立了独立的藏式佛堂,藏式风格的石木建筑让步入殿堂的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庄严神圣的西藏文明。

无论是本土的民族文化还是异域的古老文明,上海博物馆都善于在兼顾功能与形式的基础上,平衡一体与多元、融合清晰与虚拟、把握理性与感性、权衡高雅与通俗,运用博物馆的环境语言对多元文化进行艺术性的诠释,赋予历史更为强大的感染力。

结 语

篇10:保护文化古迹的宣传标语

2、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3、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4、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5、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6、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7、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8、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9、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10、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每一天的行动。

1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12、宇宙好汉,生命短暂;传承文明,文化遗产。

13、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

14、文化遗产保护:尊重历史,造福今天,开创未来。

15、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16、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

篇11:文化遗产标语

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 传承历史文明惠及子孙

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保护文化遗产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保护文化遗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给自己多点责任给后代多些财富

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工程程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文化遗产日:一天的提醒 每一天的行动.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全面普查 摸清家底 点面结合 讲究实效.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明确职责 形成合力.保护人类精神家园构建美好和谐世界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享用精神财富家家受益

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受益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保护文化遗产办好北京奥运

保护国家之根延续民族之魂

共有的遗产共同的家园

文化遗产——城村魅力之源,社会和谐之源

祖先的我们的子孙的——请保护文化遗产我们继承的遗产子孙还能看到吗

保文物、传文明,代代相传;小家庭、大社会,人人有责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

人类失去记忆,世界将一片荒芜——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光荣破坏文化遗产可耻

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活动

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多留文化遗产少留精神遗憾

增强文化遗产意识告别急功近利开发

篇12:中国文化遗产日口号标语

2、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3、同撑文化遗产保护伞,共筑精神家园防火墙。

4、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5、保护文化遗产,风华精神家园。

6、文化遗产铸硕果,精神文明开新花。

7、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8、x协力保护文化遗产,全心全意构建精神家园。

9、金贵银贵文化遗产最贵,千好万好精神家园最好。

10、传世芳华,惠泽后人。

11、同心强化遗产保护意识,牵手创建遗产保护机制。

12、让文化遗产完整无缺,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3、继承文化遗产,和谐当今社会,泽披华夏万世。

14、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15、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

16、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7、承前启后保护文化遗产,继往开来放飞和谐梦想。

18、薪火相传,文明不灭,爱我遗产,共建和谐。

19、保护昨天的遗产就是扞卫明天的文化。

20、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传承华夏文明不遗余力。

21、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丰采。

22、珍藏历史,延续文明。

23、弘扬祖先文化,构建现代和谐。

24、保护文化遗产靠大家,保护文化遗产为大家。

25、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26、文化遗产是稀世珍宝,一旦毁坏将万世遗憾。

27、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28、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29、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努力造福人类文明。

30、文化恒久远,非遗在人间!

31、文化成就文明,精神铸就精彩。

32、麒麟献瑞,保护文化遗产;鲲鹏展翅,构建和谐社会。

33、生命痕迹,历史脚步;文化遗产,共同关注。

34、保护文化遗产,共建和谐社会。

35、民族瑰宝,华夏奇葩。

36、文化见证中国,遗产惠及子孙。

37、非遗千古传,文泽天地间。

38、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家园。

39、保护文化遗产,共享文化遗产。

40、认识保护意义,增强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

41、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42、文化流芳百世,保护永记心间。

43、发展国民经济是硬道理,保护文化遗产是软环境。

44、文化遗产,让中国更有魅力。

45、保护文化遗产,造福子孙万代。

46、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47、共享文化遗产,彰显非遗魅力。

48、传承祖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49、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新的辉煌。

篇13: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一、我国对音乐遗产的保护

汪毓和曾在《中国音乐》上发表过一篇题为《50年中国音乐的回顾之——伟大的转折, 历史的新篇章》的文章, 属于“中国音乐建设50年”专栏之一, 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文化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光辉业绩。文章在第二点特别点明了我国对传统音乐的继承、革新、和发展。传统音乐属于音乐遗产的一部分。文章就有关资料的调查研究, 地方乐种的恢复、民族乐器独奏艺术的发展和对民族乐器的初步改革, 戏曲、曲艺音乐的改革和发展三部分展开了阐述[1]。

在新中国的良好建设下, 地方乐种也得到了大力恢复, 各地召开的地方乐器班使得濒临消失的地方乐种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一些乐种被纳入了专业音乐团体的表演, 更有一些进入了音乐学院作为教学内容。我国民族乐器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联合文化教育、商业等多家部门, 在相关领导、专家的支持下共同配合。对于乐种、乐器的保护研究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我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特别是对于音乐遗产的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我国政府对于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队伍也在逐渐壮大。我国大部分的地区都有专门保护音乐文化遗产的工作机构, 多是各地的文化馆。我国对于音乐遗产保护相关部门的人员也相继得以落实, 确保了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国还加强了对于音乐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文化部于2007年5月制定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资助试行办法》, 以及2008年5月修订后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都有力的保障了传承人的生活。

二、保护音乐遗产的影响

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及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一个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 有力的展现了当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对于音乐文化遗产的探索发现, 可以促进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以及历史音乐的研究。千姿百态的民族音乐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文化现象被放置于中华文明的整体文化框架中来进行探讨, 各种优秀文化因子相互碰撞, 更容易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对于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 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弘扬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 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形而有效的音乐遗产保护, 提高了我国的影响力,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 在世界的舞台上处于不败的位置。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我国建设的文化强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对音乐遗产保护不足之处

目前, 我国虽然对于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加大了, 但是伴随着发展而来的问题却从未中断过。多数的地方政府申请当地的文化资源成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是以发展经济、提高知名度为主要目的。仅此一点而说, 地方政府这样的出发点是错误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思路, 折射出的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单一化。音乐文化遗产一开始在政府的控制下加以开发研究, 当文化遗产的发展初具产业规模之后, 政府就将大多数的经营权、管理权转交给企业, 但是由于市场调节有自身的缺陷性, 政府又无暇进行监督调控, 这样就必然会破坏音乐文化遗产的开发, 是我国音乐遗产保护的不足之处。我国必须尽快解决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当前, 我国的文化遗产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 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被划分到各级政府。这也不利于对音乐遗产的保护, 每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然不一样, 这会导致发达地区的音乐遗产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而经济落后地区的音乐遗产却得不到及时的保护以至于消失的惨状。要想加强对于音乐遗产的保护, 就必须改变音乐遗产保护管理模式。

在对音乐遗产进行开发中, 音乐文化的日益商品化也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当前大多数的音乐遗产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得以延续, 舞台表演也愈加艺术化、程序化,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手段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 能大力刺激游客, 激发旅游消费的作用。但是, 日益商品化的音乐文化渐渐失去了自己本身所包含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比如盲目追求市场效应, 打破文化传统, 硬性要求一些原本只应当在特定的时间段、特殊场合才能举行的民族歌舞, 随时随地的为旅游者表演。表演者所奉献给大众的只是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 缺乏内在的深层次寓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旅游者求真的心理需求[2]。

四、多方面加强对我国音乐遗产的保护

对于我国音乐遗产的保护, 首先最关键的一步是积极申请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 该项目每2年评选一次, 申请对象要求是具有突出贡献和价值的非物质遗产, 以及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具有重要价值并曾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3]。

当前对于我国音乐文化遗产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保存和继承。我们要大力弘扬对于音乐遗产的继承。首先, 音乐遗产所在地的人们应当自发的继承优良的音乐文化遗产,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其次, 作为教授音乐的某些专业院校也有责任开设专门的课程宣讲音乐遗产。只有人人共同参与, 才能全面的保护我国的音乐遗产。

对于音乐遗产保护的管理模式方面, 我们应当调查我国国情, 建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 具有统一调度, 高度权威决策权和管理权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近期有学者借用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 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前台、帷幕、后台”模式, 希望通过这一新模式合理地解决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4]。我们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同样可以引用这一理论, 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对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使理论研究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最终解决音乐遗产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

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 加强对于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问题。良好的保护、开发音乐遗产既继承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明, 又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本文就对音乐遗产的保护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音乐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注释

1[1]汪毓和《50年中国音乐的回顾之——伟大的转折, 历史的新篇章》中国音乐2000年第一期

2[2]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 2005, (5) .

3[3]塔西, 雅娜.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OB/EL].

篇14: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标语

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我们将迎来我国“文化遗产日”三周年纪念,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

田青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中国音乐史及宗教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多年来,他为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呐喊,在各种场合发表了很多振聋发聩的言论,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令人感动。而他那种为保护传统文化竭尽全力,敢于直言、充满激情的战斗精神,更被余秋雨称为“学侠”。

为采访田青,笔者打了无数个电话,但得到的回答不是说“在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工作”,就是说“在开会”,或“在外搞调研”,最近,趁田青在长安大戏院审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文艺演出时,笔者终于见到了他,他专注地盯着舞台,对演员的每一个唱腔、动作的表演,都在认真地观察、评判,几乎无暇和我谈话。

借助剧场里观众席暗淡的光线,只见田青身材微胖,身穿深色中式对襟罩衫,整齐的头发,戴一副茶色眼镜,看上去慈眉善目,性情平和,此时,舞台上一位身着长衫的男演员正在表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说到精彩处,忽见台下的田青击掌大喝:“好!”这情不自禁的举动,使记者想起田青在一次看完昆曲表演时说的话:“简直太美了!我要是古人,一定在击节三叹之后,再呜呼三声,然后再痛痛快快地喊一句‘美哉’!你只有看昆曲,才会回忆起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已经久违了的一些名词。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做典雅,什么叫做婉约,什么叫做雍容,什么叫做华贵,”正是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挚爱和率真的性格,使笔者在以后的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田青为什么会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和发展时,充满了“学侠”的激情,睿智和使命感。

每一分钟就有一首民歌永远消失

长期以来,田青都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他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技能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等。他说:“可以这样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除了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除了我们写汉字说汉语之外,其他所有决定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的一切,几乎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

然而,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时,田青的语调是沉重的。他说,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几乎被“全都踏倒”了,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文革”十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是“空前绝后”的。但田青认为,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这20年来的“建设性破坏”,无论烈度、广度还是时间长度,都远远超过了“文革”十年。究其原因,他尖锐地指出,虽然也有不少人呼吁,但文人的声音、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政府官员的“上进心”比起来实在太微弱了!

田青举例说:“我到过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发现几乎每一个县城都要在它的中心广场立一个不锈钢制作的、伪现代的、狰狞的雕塑,越土的地方这种雕塑就越奇特。而且一定要铺上草坪,其代价是把几百年的老槐树砍掉!那些曾经美丽的、拥有悠久文化的古迹就此不复存在,所有的历史和美感都在消失。”

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外,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更令人痛心。田青说:“现在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剧种、一种技艺永远消失。上世纪80年代末,地方剧种还有300多个,现在却不到50个了。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世纪80年代尚有52个剧种,现在却只剩下28个,有24个有着悠久历史、众多剧目、精彩艺术的古老剧种在这短短20年里消失了!而且,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十几年前我去采风时还希望能发现一首新民歌,但现在我到任何地方都不再有这种奢望,我只是希望那个地方还有人会唱那时候的歌。”

不同时代“精华”“糟粕”定义不同

提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句话,那么,又该如何定义糟粕和精华呢?二者是否完全分得开?对此,田青说,仅仅用“精华糟粕二元论”来审视我们有着几千年历史和56个民族的无比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在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之间,还存在着大量与其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着大量在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视为“糟粕”而在另一个文化体系里被认为是“精华”的文化。

而且,人类的认识总是在不断进步、更新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代对“精华”“糟粕”的定义是不同的。他说“就像我们过去的一些价值判断在今天被认为是错误的一样,今天的价值判断也不能保证不在明天被后人纠正。比如1958年,北京市政府要把故宫的城墙拆掉。为什么要拆故宫?是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工农兵’眼里,故宫是‘封建主义的大本营’。在当时,几乎所有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都成了‘牛鬼蛇神’,被视为‘糟粕’。而在今天,很多则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在许多人看来,一些欠发达地区或者少数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应当被比它“先进”的文化所取代。田青却认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存在既与相关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生这种文化的土壤与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独特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审美原则、风俗习惯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物质生活的发达程度来判断某种文化现象的“先进”与“落后”,更不能以我们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审美习惯来判断在完全与我们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他举例说:“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例,这些在农业文明中产生的文化,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仅仅因为这些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便认为它们属于‘落后’文化,无疑是对文化‘先进’与‘落后’的错误理解。”

失去了“毛”的“皮”不可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温暖

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变的今天,田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真正危机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忽略、遗忘与背弃,是民众审美观和娱乐方式在电视等主流媒体的狂轰烂炸下的巨大改变。他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社会背景,而“电视等主流媒体在目前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是复杂的,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作为中国音乐史及宗教音乐文化方面的专家,田青对电视对歌手

的影响力之大深有感触。他说,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不用电视都能认出每个人的音色,但现在电视一普及,所有唱民歌的都学宋祖英、彭丽媛,“听上去声音都是一样的”,有的甚至是看电视也不认识了,“因为连化妆都一样了”。他说,有人说我们的音乐学院正在“批量生产罐头歌手”,在地方戏种方面,除了像秦腔等较大的戏种还得以保存外,很多地方戏,尤其是南方一些小的地方戏几乎荡然无存。

田青说,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应看到,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在消失。他说:“有些是我们没有办法的,比如说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在整个民族都在争先恐后地从农业文明迈进到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来的文明不可能再存在了。”

正是在电视节目的影响下,山里的农民不再唱世代相传的民歌而改唱流行歌;少数民族的姑娘不再穿自己民族的服饰而改穿牛仔裤和T恤衫;西北著名的“剪花娘子”的剪纸在欧洲可以卖高价,但她自己家里墙上贴的是港台歌星的照片。东海的渔民已经不用人力撒网了,开的是机动大船,怎么唱撒网号子?江南的农民已经在用插秧机插秧,怎么唱插秧歌?内蒙古的牧民更喜欢骑着摩托车去放牧,怎么唱牧歌?

面对现状,田青反思道:“今天,也像我们当年曾为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一样,许多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家园的守护,看不到我们民族在得到全世界公认的快速发展的成绩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可怕的、灾难性的危险——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丢失自我、丢失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伟大文化传统,迷失在物质进步和‘与世界接轨’的浪潮中。”

田青说:“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让所有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消失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剧,更没有权利阻止老百姓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假如我们简单地把‘皮’理解为物质,把‘毛’理解为文化的话,那么,一张光秃秃的‘皮’,一张失去了‘毛’的‘皮’,是不可能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温暖的。”

他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精神的追求;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他有历史和文明。“而传统文化——所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能再生的。当社会巨变时,我们不能让祖先传给我们的这份精神财富也烟消云散。”

对传统文化要先抢救不要盲目发展

在谈到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话题时,田青说:“从整体看,人类文化当然是不断发展的,是由不断的死亡和重生组成的。宋词取代唐诗是发展,但不过是把齐言体的诗变成长短句的词,审美的情趣和文化内涵还是一脉相承的,元曲取代宋词也是发展,但支撑它的思想和精神同样没有实质的改变,还是儒释道的思想。”

他认为,在这些“发展”里,表现方式和手法在变,但是量变而不是质变。而当今社会的巨变,是人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甚至人类原有的知识系统已经无法面对。同时,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和强势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又是如此巨大并无所不在。对此,田青主张:“在传统文化领域里,先谈抢救、先谈保护,不要盲目谈发展。发展的道理和愿望是好的,但不能要求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去参加奥运会,去为国争光。传统文化已经不是年轻人了,它早已经走过了它的青春期和发展期,现在是一息尚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抢救,让它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死亡。”

2006年,国务院决定从当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份,我们将迎来我国“文化遗产日”三周年。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根,它还是我们民族持续前进的动力和保证。正如田青所说,一个丢失了文化传统的民族,只能在所谓的“发展”中丢失自己。保护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未来。链接田青

一项对于北京、上海等8城市,郑州新郑、重庆合川等8城镇及其下辖的农村进行的居民生活调查显示:71.6%的中国公众对传统文化表示认同,58.2%的公众感到传统文化存在流失危机……

上一篇:七夕文化婚礼顾问中心下一篇:参赛选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