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

2024-08-15

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精选6篇)

篇1: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

《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和教学模式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化学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可在中学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学习现代化学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接受化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动态;

3、掌握较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大学专科教育的通识水平,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进行中学《化学》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外语、计算机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师范专科水平。

4、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学制

三年制

四、课程设置原则

1、时代性与前瞻性

课程设置力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基本构建起适应素质教育、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推动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2、基础性与专业性

课程设置力求体现高等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要紧密结合当今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中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力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中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综合性

课程设置力求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力求根据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既要科学地安排文化知识课和教育理论课,又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课程设置力求在通识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方面符合全省相对统一要求,同时,根据本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课程计划。

五、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含限选,任选两项)等三部分组成。

(一)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

1、基础课程

本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2、教育专业课

本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中等教育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

(二)专业必修课

本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化学专业方向学科素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仪器分析等

(三)专业选修课

选修课是本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宽和提高,是发展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选修课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两大类。必选课主要着眼于提高能力、强化专业技能。任选课主要着眼于扩大知识领域、发展学生专长,具体开设课程见附表。

六、时间安排

全学程共156周。其中理论教学(含考试)97周,教育实践8周,假期42周,机动9周(主要用于军训、集体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总学时数2565、公共必修课学时数878,占总学时34.23%,专业课学时数1151,占总学时的44.87%,选修课学时数536,占总学时的20.90%。

七、专业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仪器分析等。

八、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其主要内容分别为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和主族元素化学;配位化合物和过渡元素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训练及性质实验。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简单的结构理论、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脂环烃、对映异构、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红外光谱基础知识、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类脂和萜类、高分子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训练及性质实验。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质的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所用分析

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分析化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利用各种分析方法的分析实验。

《物理化学》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能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处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电化学等方面的问题,能运用化学动力学方法讨论化学反应速率和机理,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初中化学教学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及有关实验等。

篇2: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

“教育心理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为72学时,3学分,一学期授完。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专业大专课程《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学教育实际,优先选择国际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完整且坚实、证据丰富而确凿的若干题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作进一步的系统讲解,讲解中适当增加基础理论部分,展现从理论走向应用的逻辑过程,阐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员树立和巩固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应该坚持的基本信念,向学员提供看待教育、教学问题的有利视角,努力使学员形成富有启发性的认知结构,从而便于他们反思自己的经验,改善自己的工作。

本课程为开放教育课程,从2005年春开始每学期滚动开课。本课程总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与特点是体现开放教育特征,以学员为本,把握专业要求,立足学员实际,满足不同需求,提供全程学习支持。具体要做到:理论知识强调基础、必需、够用;突出重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媒体选择简练,符合课程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各种教学材料的体系要方便学员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本课程的教学将采用多种媒体与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划采用的媒体是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件。文字教材(《教育心理专题》 袁军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录像教材(12讲,每讲50分钟,共600分钟,袁军老师主讲。)IP课程(12讲,袁军老师主讲)。在这三种教学媒体中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教材和IP课件为辅。

二、教学要求与课程内容 1.教学要求

“教育心理专题”课程的教学拟按以下基本要求实施。

(1)教学过程要帮助学员确立明晰的专题意识,因为课程里的每个专题不但都面向小学教育实际的某一方面,而且往往还以特定方式处理某一方面的问题。因此,形成了明晰的专题意识就好比对多面的现实作了明晰的划分,准备了处理问题的基本路子,这样的分化性认识正是启发性认知结构中最粗大的成分。

(2)教学过程要着力帮助学员掌握每一专题内部的诸多论题,因为这些论题才是学员的认知结构里的知识“包”(package),它们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镶嵌体。按照这两种知识的特性,这样的知识“包”既是学完本课程后留在学员心灵里的静态知识,也是促使他们在合适条件下尝试应用的驱动性概念。

(3)教学过程要帮助学员清晰地认知每个论题内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演进,例如是起源性观念,还是拓展性研究;是旨在说明理论或其要点,还是重在导向于应用。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育心理学从整体上看已成了一门实验学科,所以从理论的提出,到要点的厘定,再到应用的尝试,其间都有严密的逻辑推论关系。掌握这样的逻辑联系将保障学员作有意义的学习,避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4)教学过程要引导学员分清知识点中的事实成分和评判成分,并以把握事实成分为重点。这是因为事实成分是所有学员由以生成个人独特见解的共同基石,所以关于事实成分的教学要确保高度的一致。为帮助学员认知事实成分,就要帮助他们认清比如初始现象是什么、形成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以及目前得出的结果或结论又是如何的。至于对事实成分之含义的理解和评论,应该允许学员有个人的见解;本课程尤其赞赏学员根据实践经验而对上述的事实成分做出更精细的分辨或是更具体的综合,甚至是提出质疑。

(5)教学过程要帮助学员读懂图与表。这是因为图形象而表简洁,两者的共同长处是在模式化中压缩着大量的语词表达。模式化使图与表容易记与忆,而在真正理解后,学员也容易根据图表而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有关的内容。2.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为4编12讲,具体内容为:遗传与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知识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个体差异,测量与分数,教学与测验。具体各讲的主要知识点教学要求可参见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三、各种教学媒体的情况与使用 1.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有《教育心理专题》,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袁军教授主编,中央电大师范部罗洪兰副教授参加编写,属于合一型教材。它采用将研读目标、小结、难点解析和思考题合并于文字教材的形式。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最主要的教学媒体,它包括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辅导教师进行辅导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教学和考试的基本依据,也是本课程教学大纲具体体现。本课程文字教材的编写力求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导学和助学功能。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本课程多媒体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为教和学服务的。因此,它十分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性。录像课在讲授内容上以系统阐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补充文字教材不便于表现的内容为主,适当地多引入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资料、动画、字幕、实镜等,补充讲授文字教材不便于表现的,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容。在制作形式上采取专题讲授形式,预计设计12个专题。具体安排是:为何与如何学习教育心理学、遗传与环境,1讲;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2讲;认知-社会学习理论,1讲;知识的表征,1讲;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讲;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讲;个体差异,1讲;测量与分数、教学与测验,1讲。3.IP课程

课程建设基本完成(指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到位)后,将录制约12学时的IP课。IP课件一方面是按照章节顺序就学员学习本章节可能遇到的问题,讲思路、讲方法;另一方面对各章节中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提示学员如何辨别、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建议与安排 1.教学过程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自学《教育心理专题》文字教材,自学分预习和复习,由学员自己监控执行。本课程十分强调自学,具体地说就是不但要多读几遍教科书,而且每一遍阅读都要致力于实质性理解而不是寻章摘句或背诵文本。本课程赞赏进一步阅读本教材所附参考文献的学员。通过仔细研读教材,发现疑难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收看录像教材是学好本课程的基础。

面授辅导是学生个体自学和录像讲授的提高阶段,也是直接面对学生解决课程疑难的一个重要环节。面授辅导的主要职责是巩固远程教学的基本效果、诊断并矫正学员个体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差误。本课程要求面授辅导教师认真钻研本教材教学大纲、教材,收看电视讲授,认真备课。鼓励面授辅导教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开创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建议本课程的面授辅导时间不超过本课程的总学时的2/3为宜。

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取“个体自主学习”、“面授辅导(包括收看录像和教师辅导)”、“课堂(小组)讨论”和“平时作业与练习”等形式。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平时作业与练习”这一教学环节,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课程,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受平时练习的影响,有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否向学生实际学习和教学转换的程度,受平时作业和尝试性实践经验的制约。为此,要求学习者必须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程的作业。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尝试实践是因为教学经验越广泛,越有助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尝试性实践经验越多,对于教育心理学概念与原理的理解越深刻。因此,本课程要求学生尽可能尝试实践。2.教学安排

鉴于本课程为新课程,在2005年春开课的这一学期,安排2次直播课堂课,主要介绍如何学习本课程,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课程辅导以及关于本课程考试的相关问题。

网上辅导拟安排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中央电大主持教师针对本课程的重难点安排6次文本网上辅导,两个星期更换一次。一种方式是安排动态的网上辅导,主要是网上答疑,在本课程开设的第1学期,中央电大至少将安排2次网上答疑活动,针对学生和辅导教师学习过程中以及期末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解答。此外,地方电大的辅导教师和学生平时教学或学习中有问题还可以通过电话或e-mail的方式随时进行交流。

五、考核

按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工作要求,本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一是期末终结性考核。本课程考试成绩也是由这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80%。

本课程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以中央电大下发的平时形成性考核册为主。中央电大和省市电大将对规定的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认真完成作业,对于抄袭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的,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按0分计算。

任课教师必须按时收取、并认真批阅学生按阶段完成的作业,对于规定的作业进行详批详改,并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详细记录。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给出平时形成性考核的成绩,评定的成绩应该公平公正,并应将批改后的作业返还学生,学生对做错的题目应认真进行改正。

对不负责任,不按规定批改作业以至于批改作业送分的教师要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该门课程的责任教师资格。

任课教师批改作业应记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中央电大将对平时形成性考核的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进行通报,各省市级电大必须在学期的第19周前对作业进行全部检查,并将作业完成情况和成绩报送中央电大。

期末终结性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由中央电大根据统一考核要求,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考试题目具有科学性、精确性的特点,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难度和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安排。少出难题,不出偏题。试题内容主要为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及应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篇3: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实用性,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不是简单的由知识与实践简单的叠加构成的,所以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在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一般身体素质和特殊岗位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岗位适应能力等来合理安排项目任务,通过项目任务引导体育课程的教学,并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过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来达到预想的效果。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彻高校体育教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体育素养”教育目标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针对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性、应用性、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计划而实施的体育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不应局限于狭窄的“专门化”水平和单一体育项目上。

2、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载体, 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内容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既要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也要兼顾到未来的生活、工作等综合因素。根据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结合未来就业岗位的职业特点,把原有的体育课程项目内容重新选择、分类、整合,给不同专业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所需身体素质的练习,提高身体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未来一线工作者的终身体育意识,增进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目录,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可以结合各职业在岗位工作过程中经常维持的身体姿态, 并结合职业的特点分为三类。分别是:坐姿类,站姿类,综合类。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型,分析该类型所对应的职业特点,根据职业特点与身体姿态对健康的影响,推断出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以及职业保健,最后再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构建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3、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根据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3.1、“嵌入式”教学法

把与职业岗位有关的身体素质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去,使体育课在完成锻炼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等任务的基础上,对“准职业人”进行必要的身体训练的教学方法。

3.2、专门性教学法

开设专门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合理选择与职业活动相近或相似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的目的在于借助体育项目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3.3、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教学法

根据职业活动对身体姿势、身体状况的具体要求,选择在操作方式或身体能力方面与职业特点 相似的运 动项目进 行教学的 方法。职业实用性运动项目不仅符合职业活动的要求和特点,而且可以预防职业活动对身体状况和姿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3.4、拓展训练教学法

拓展训练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中,它可以培养员工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相互了解信任、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增强个人勇于挑战、不畏艰难实现目标的勇气和自信心。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难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实现, 所以合理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内容引入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中,更能够贴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达到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以及熔炼团队的教学目的。

3.5、职业实用性体能训练法

主要针对“准职业人”在未来工作过程中身体活动的特点来改造原有的体育教学项目与内容, 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身体练习内容,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效果的教学方法。

4、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评估结果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所以说要想客观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要随着教学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不应该只考虑学生的运动成绩, 而是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

5、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际方案

职业实用 性体育课 程的改革 与方案的 实施并不 是一蹴而 就的,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三段式”的教学形式与“被动式”的接受与学习指定内容的单一课程内容结构休系,以社会发展、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 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学科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行的立体化课程模式,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架构新的课程体系。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方案以个性化为基本的设计思路, 它所依据的是高职院校的性质和特点、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与水平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等。

5.1、开始阶段

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诱导性教育, 课程方案的模式是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具体方案如下:一年级体育基础课教学;二年级进行体育选项课教学;“第二课堂”开设职业实用性课外体育俱乐部或职业短期培训班。设立一年级基础课教学、二年级体育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并存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内外一体化”大课程模式。

5.2、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教育特征是强化性教育,课程方案的模式是“3+1”即:选修课 + 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强化性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在一、二、三学期实施选项课教学,整个选项课采用开方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来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掌握一至两项锻炼身体的技能,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在项目设置上,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等情况灵活设置。在第四学期实施体育俱乐部(含职业实用性体育),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增加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可以某个专业作为试点,如“护理专业实用形体礼仪体育俱乐部。

5.3、成熟阶段

篇4: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

关键词:哥斯达黎加;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数学都起到了先导和支柱作用。数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把保持数学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需求[1]。美国在1984年《进一步繁荣美国数学》和1993年《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两份报告中分别指出,“在现今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里,扫除‘数学盲’的任务已经替代了昔日扫除文盲的任务,而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经济以外,对数学无知的社会和政治后果给每个民主政治的生存提出了惊恐的信号。因为数学掌握着信息社会领导能力的关键”[2]。哥斯达黎加也非常重视对本国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但是,学生对数学的负面态度、数学教师资源匮乏、课程设置陈旧等问题制约了哥斯达黎加数学教育的发展。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2014年人口475.8万(世界排名第123位),国民生产总值495亿美元(世界排名第87位)[3],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4]。经济支柱产业是电子芯片生产业,是世界上重要的芯片生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哥斯达黎加对数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数学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出现了“数学恐慌症”[5]。数学能力表现低下,直接影响哥斯达黎加社会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

(一)学生数学成绩欠佳,畏难情绪严重

哥斯达黎加学生数学成绩在国内外测评中表现不够理想。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 de Costa Rica)举办的数学测评考试(Diagnóstico en Matemática Universidad de Costa Rica,DIMA)是有意攻读机械工程、经济、卫生、自然科学等学科的高中毕业生的必考科目。2004-2013年,共有24578名学生参加该考试,其中只有15%的学生通过考核,大多数学生的分数在20~39分之间(及格分数为70分)[6]。在2009年经合组织(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哥斯达黎加学生的整体成绩虽然不是拉丁美洲国家最差的,但是比经合组织测评国家的平均分数低了87分。56.7%的学生没有通过数学1级考核,84.5%的学生没有通过数学2级考核。相比之下,没有通过阅读和科学1级考核的人数占比为1.3%和9.6%[7],数学成绩明显拉低了整体测评分数。

2011年,在哥斯达黎加教育部直属的国家校长委员会(Consejo Nacional de Rectores)组织的数学学习调查中,学生数学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清晰;二是数学能力不高,在数学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容易进入“越学不好越不爱学习”的怪圈;三是缺乏数学概念认知,缺乏课程实践能力,不懂得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四是畏难情绪严重。[8]

(二)数学教师培训不足

目前,哥斯达黎加共有5所公立大学和52所私立大学,以及若干国际合作办学高校。公立大学开设大专(3年)、学士(4年)和硕士(5~5.5年)课程,私立大学只开设学士和硕士课程。大学开设师范类课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毕业于私立大学。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均可在中学教授数学课程,无需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开设数学教育示范课程的大学只有哥斯达黎加大学,开设小学数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大学有18所。[9]

虽然哥斯达黎加基础教育阶段在职数学教师均有大学文凭,但是在教师教育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问题有如下五点:一是中小学数学教师资源匮乏,缺少专门培养数学教师的专业和学校;二是私立学校流行“速成教育”,在读时间比公立学校时间短1~2年,教师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三是缺少与国际一流数学教师交流的机会,对国外数学发展了解不足;四是缺少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教师培养方案;五是缺少教师考核及晋级机制,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10]

(三)数学教育体系陈旧

第一部《数学教育方案》于1964年颁布以后,其内容未被大范围调整,传统数学教育基本方法和理念一直沿用。虽然在2001年和2005年分别对该方案进行过改革,提出把数学概念与现实相结合、情景式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数学概念等新教学模式,但是该模式未能彻底执行,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与该理论相配套的课堂活动方案、教师培训方案均未出台。

目前,哥斯达黎加数学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五点:一是政策实施连贯性不强,政府每四年换届一次,影响了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率;二是教材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仍注重演算和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三是教材内容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四是缺少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培训;五是城市和乡村学校、公立和私立学校教育水平差距大。[11]

二、改革进程

为改变数学教育现状,哥斯达黎加政府决定对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大力改革。2010年,时任哥斯达黎加教育部部长莱昂纳多·加尔尼尔·利姆罗(Leonardo Garnier Rímolo)聘请安杰尔·鲁伊斯教授(Angel Ruiz)主持数学课程改革项目。鲁伊斯担任泛美洲数学教育协会(Comité Interamericano de Educación Matemática,2007-2019)主席和国际数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2010-2016)副主席和多年从事数学教学、数学史研究工作,熟悉哥斯达黎加数学现状及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动态。

鲁伊斯提出了8项关于改革方案的设想:一是使数学教育服务于大众生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二是从人类学的视角推广数学教育和数学文化;三是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环境,通过课堂活动建立师生之间有效的课堂交流;四是通过数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五是树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六是提高数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师教育发展;七是保证数学课程设计内容的连贯性;八是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数学改革经验。鲁伊斯的建议得到了利姆罗的大力支持,并担任数学改革小组组长,负责改革小组组建工作。[12]

2011年8月,鲁伊斯带领的改革小组向哥斯达黎加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提交了第一版方案,上述两个部门组织全国大学和中小学数学教师代表对该方案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对提案的第二次修改中,来自美国、墨西哥和智利的数学教育专家参与方案修订。最终方案于2012年5月21日经哥斯达黎加最高教育委员会审批通过,得到了哥斯达黎加合作基金会(la Fundación para la Cooperación Costa Rica Estados Unidos)的资金支持,计划在2012年到2016年4年逐步实施。

三、核心内容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数学生活化”。哥斯达黎加教育部以PISA数学测评标准为依据,以PISA倡导的核心数学素养为基础,对教学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各个学科领域,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PISA倡导的数学素养是作为一个有创见性、关注社会生活、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认识和理解数学在世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的能力,以及根据充足的证据及所学数学知识做出判断的能力、为满足个体生活需要而运用并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13]

因此,改革方案中提出了着重加强对学生推理和质疑能力、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反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展示能力的培养,以问题引导式(PBL)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建立了数学有效课堂的5个核心步骤:问题情景化、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使用、增强信心明确态度、了解数学历史价值(见图1)。

1.问题情景化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善于利用电子设备将数学问题情景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构建数学问题意识。改革后,教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搭建数学学习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在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

2.解决问题

数学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表达反馈能力等。

3.信息技术使用

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几何、数字分析、建模等方面。计算器作为数字计算辅助工具,能够减少学生的计算时间,相应增加数学推理的时间,这对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信息技术设备在哥斯达黎加校园已经十分普及,但信息技术未能被合理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改革对计算器、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范,把数学知识、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数学问题场景化。

4.增强信心、明确态度

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中的失误,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正确态度。其次,强调数学问题情景化,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现实生活化,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再次,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课堂活动和小组活动。然后,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自我认同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语言使用规范,避免课堂中的负面评价。最后,增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历史、机械、艺术等学科的关系。

5.了解数学历史价值

了解数学发展史,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数学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把人类活动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数学知识历史化。

四、特点

2016年是改革实行的第四年,也是最后一年,基本实现了改革之初设定的目标。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亮点,保证了本次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课程改革连贯统一

在哥斯达黎加,基础教育阶段是指从小学到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其学制体系见表1。

为了确保数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避免初高中之间断层现象的出现,全国范围内自小学1年级到高中使用统一教材和教学方法。根据PISA倡导的基本“数学思想”——数量、空间与图形、变化与关系及不确定性[16],课程改革后的内容分为5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见图2)。

改革实施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连贯统一的。2012年完成了精英教师课程培训工作、教育工作者教材编写工作以及针对学生和家长的数学改革宣传工作。2013年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1年级全面实施政策的全部内容;2~8年级只学习新的数学方法,课程内容保持不变;9~11年级实施原有政策。2014年,在1~2年级全面实施政策的全部内容,3~9年级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逐步向新政策内容靠拢,10~11年级依旧实施原有政策。2015年,1~10年级已经全部实施新政策,只有11年级实施原有政策。预计2016年,1~11年级全面实施新政策。2013~2015年的高中毕业生数学考试标准为旧政策标准,2016年实行新的考试标准。2013年8年级的学生是数学教改实施后的第一批参加高中毕业考试的学生(见图3)。

(二)注重统计学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后,数字教学的比重较以往有所下降。数字学习在小学阶段比重较大,从7年级(初中阶段)开始逐渐降低。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字意义的教学,对学生数字读写能力、建立数字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字的意义、数字运算能力等方面进行着重培养,并强调心算和估算能力。从小学起开展有关测量的培训,培养数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几何学学习比重在中小学阶段变化不大。几何教育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从小学1年级起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构建直观的几何图形。代数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实物教育,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代数教学比例增大,主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次改革中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教学比例,占整个教学内容的2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次数学改革之前,统计和概率的概念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少有或者从不涉及,这也是这次数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之所以在这次改革中增加了统计和概率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是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广,涉及学科多。

(三)教师培训采用“双峰课程模式”和“精英伞状式模式”

本次改革涉及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但是改革资源有限,不能召集所有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所以制定了“双峰课程模式”(Cursos Bimodales)和“精英伞状式模式”培训计划。“双峰课程模式”是指通过面授课程和远程课程(Moodle远程平台)两种形式完成课程培训。远程网络课程不仅提供远程培训,还提供可下载免费资源,并为教师提供线上自我测评服务。

除了远程课程外,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参加面授课程,面授教师培训采取的是“精英伞状式模式”。选拔出优秀教师和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由改革委员会成员进行授课。培训结束后,第一批接受培训的教师或者工作人员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中小学对于第一批培训人员的选拔标准各异。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奥数辅导经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以入选。小学教师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或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员。第一批选拔出80名中学教师(Group80)和300名小学教师(Group300);接受第二批培训的中学教师有1400人(Group1400),小学教师有6000人(Group6000)。第一期培训只针对1~3年级和7~9年级的教师。他们分别为小学和中学第一阶段的教师,根据培训效果,继续制定针对中小学第二阶段的培训内容(如表2所示)。

五、结论

自2012年政策出台,哥斯达黎加教育部就指出:“鉴于这次改革的特殊性,改革力度大、范围广,为了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贯彻实施改革的内容,掌握改革方针,改革的实施步骤应该是循序渐进的”[19]。虽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总统换届选举,改革中的部分内容暂时冻结,但是在新旧政府的齐心努力下,改革方案又重新步入正轨,也越来越受到哥斯达黎加各界的重视。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问题。本次教学改革改变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的实践教学法,首次使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适当的问题,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及评估。问题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加严格,并对教师传统认知产生了挑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新教学法的认知,从而不能正确领悟该教学方法,利用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其次是教育公平的保障。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近年来主要的教育改革政策[20]。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该改革方案面向全国各个州、市、镇、村所属中小学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大城市教师的抗议,他们认为政府为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教师提供了过多的便利条件。另外,各个区域的教师能力和素养参差不齐,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了使用不同教材的现象,这势必将导致更大的不公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训地点的距离,这些都是在培训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平等的地方,亟待解决。

在知识社会中,数学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尤为重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分类教育类型有3种:学术教育2年学制,艺术教育2年学制,技术教育3年学制。

②IDP(Instituto de Desarrollo Profesional Uladislao Gámez)负责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大规模教师培训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

[1][2]张恭庆.数学与国家实力[EB/OL].http://zggzz.zgg.gov.cn/wqzzh/201408/rcyzhsh/22/201408/t20140815_463493.html,2016-02-28.

[3]Word Bank.Costa Rica[EB/OL].http://datos.bancomundial.org/pais/costa-rica,2016-02-28.

[4]Wor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EB/OL].http://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global-economic-prospects/data?variable=NYGDPMKTPKDZ&region=LAC,2016-02-28.

[5][9][10][11][14][17]Ruiz, Angel. La Reforma de la Educación Matemáticas en Costa Rica, Perspectiva de la Praxis[EB/OL].http://www.centroedumatematica.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3/12/De-la-investigacio%CC%81n-a-la-praxis-final.pdf,2016-02-29.

[6]Figueroa, N. & Jime’nez, K. Primer informe de resultados. Examen de Diagno’stico en Matema’tica, DiMa[EB/OL].http://www.diagnostico.emate.ucr.ac.cr/sites/diagnostico.emate.ucr.ac.cr/files/PrimerInformeDiMa2010.pdf,2015-12-06.

[7]OECD.PISA 2009 at a Glance[EB/OL].http://www.oecd.org/pisa/46660259.pdf,2015-12-06.

[8]Consejo Nacional de Rectores. Programa Estado de la Nación. 2011. Estado de la Educación 3[EB/OL].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icap/unpan046504.pdf,2016-02-29.

[12]Ruiz, Angel. Balance y Perspectivas de la Reforma de la Educación Matemática en Costa Rica[EB/OL].http://revistas.ucr.ac.cr/index.php/cifem/article/view/19168/19224,2016-002-28.

[13]OECD.PISA 2012 Mathematics Framework[EB/OL].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202012%20framework%20e-book_final.pdf,2016-02-29.

[15]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de Costa Rica[EB/OL].http://www.mep.go.cr/CSE/informacion.aspx,2015-12-06.

[16]谢利民,卢宏.为明天的世界而学习——PISA视野下数学素养测试特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12.

[18]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de Pública. Programas de estudio en Matemáticas Plan de transición 2013-2015[EB/OL].http://www.reformamatematica.net/proyecto/docs/Plan_transicion_estrategia_2013-2015.pdf,2015-12-06.

篇5: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本科)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现代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以教育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的产生入手,以现代教育实践为依据,循着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两条主线,从最一般、最普通、最基本原理的层次面,对教育本体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予以全面的阐述。

本课程的特点是体系与结构清晰,理论与内容统一,同时坚持学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在教育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是一门必修的、相对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使他们通过课程学习,领会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他们从事教育职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建议

(1)为有利於学生系统、准确地领会和掌握现代教育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平等参与、共同合作进行教学活动,力求教的生动,学的活泼。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要多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工作实际出发,来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解决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观点。

(3)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

3、考核方式

(1)形成性考核 学生要独立、认真完成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布置的作业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2)期末考试

4、《现代教育原理》课程为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资源

1、《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现代教育原理》课程考核说明。

3、文字教材《现代教学原理》。文字教材为合一型,共十一章,每章均有“学习目标”、“学习建议”、“小结”、“思考与练习”。

4、录像教材:主要内容有四部分,(1)课程知识、理论结构;(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3)课程重点、难点剖析;(4)复习。课程重点、难点主要是通过对具有时代性、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能力。(共11学时)

5、IP课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讲文字教材中主要章节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共备有15个IP课件)

6、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要求,针对文字教材内容,对学习现代教学原理应了解、理解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育规律等内容进行辅导,并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7、作业与评价:作业与评价是一本练习册,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理论。

三、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问题

本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种教学媒体,这些媒体是一个统一体,是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

课程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教学和学习本课程的归宿和评价依据。课程考核说明是对教学大纲内容、要求的细化及对考核范围、要求的具体化,对教与学指导性很强,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不仅教师要遵照执行,学生也应充分明确。

文字教材是教与学的主教材,录像教材、IP课件和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是辅助教材。教学中应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教材、IP课件与文字教材相辅相成,都是针对大纲和文字教材中某一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有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教材和上网看IP课件。为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解决学生手头教育理论书籍资源不足,在网上课程辅导文本中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加深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理解。

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一份助学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的要求对文字教材每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重点简明提示的材料,学生可按学习进度灵活使用。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及措施

(一)努力建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着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国家在进行课程改革中,强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或教育教学执行者,他们在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新的形势下,参加本专业课程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必须首先进行转变,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推动国家课程改革,倡导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

建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在远程、开放的成人教育中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采取参与式的方法进入教学活动,并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1)平等参与、共同合作;(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3)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4)重视过程、促成改变;(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1.对学习者的要求

(1)要做到自主学习

在学习活动之前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并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要做到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发性。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积极投入教师创设的各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中(探究问题),或自己在课程内容学习及工作实践遇到的问题中,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或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做到合作学习

学生要积极参加教师辅导和小组的学习活动,认真研讨,互教互学,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

(4)在学习中确实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到所在教学中心指导教师处,以求教师给以解答,或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省(区、市)电大教学部或中央电大师范部。

(5)要独立完成中央电大和教师布置的作业,杜绝相互抄袭。

2、对教师的要求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要尽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导学者、辅导者。

(1)执行《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教学实施设计方案,掌握文字教材、录象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文本的内容和联系,并综合、灵活应用。

(2)要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进度,并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3)要把教与学的活动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认真改进教学方法,身体力行实践、营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组织两次研究性学习,并将学生学习情况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以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应具有综合性、或社会性、或实践性。

●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或合作学习中通过自主选择获得的。

●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呈现一个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 研究性学习大都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

●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

●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尊重多元化;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已提供的课程资源,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6)要组织好集中导学、辅导环节。认真收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精心准备,集中或个别释疑。

(7)教师要认真抓好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工作。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20%,即20分。

● 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中央电大编写的《作业与评价》,并认真批改。(8分)

● 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由教师或省(区、市)电大编制的两套综合试题。(3分)

● 认真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成绩(评价内容:观点明确、参与的态度、获得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共6分,一次3分)

● 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期中考试。考试的形式建议为口试,即教师预先准备若干份试题,学生抽题,在全班学生前回答,教师给出评定成绩。(3分)

(二)完成教学任务的措施

1、师资培训

中央电大师范部在开学前组织试点电大教师集中研讨本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教学实施方案专门会议,聘请主编或主讲讲解文字教材思路、结构、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等,明确教学要求。

2、集中答疑

2002年12月底,通过“电大在线”进行集中答疑。教师和学生要在11月30日前通过网上、电话、传真、书信等途径将教学和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反映到中央电大师范部。

《现代教育原理》主持教师 许乃英 孙福万

电话:(010)66419050 66412233-0719 0711

传真:66419050 66419025

E-mail: sunfw@crtvu.edu.cn

文字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教授

电话:(0431)5682912

E-mail: liuhm@nenu.edu.cn

3、巡教检查

主持教师一方面通过书信、电话、网上向试点电大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到试点电大巡视检查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课题研究情况。

4、认真总结,改进工作

各试点电大在本课程期末考试结束后2个月内,将学生考核评价(形成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一览表、教学总结、课题研究情况上报中央电大师范部,主讲教师会同有关人员认真分析材料,总结经验,针对问题,改进教学。

五、地方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1、根据中央电大的要求,联系本地实际,制定本课程教学实施意见,并於2002年9月20日前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2、提供学习本课程所必须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中央电大编制的本课程所有资源,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本课程多种媒体和执行课程教学实施设计方案的各项要求。

3、确定和聘请本课程的合格教师,学历要本科以上,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育系毕业或多年从事“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各省(区、市)电大在2002年9月20日前将每个教学试点班所确定和聘请的本课程教师简要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学历、毕业学校、专业、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教学工作简历、研究成果)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4、本课程属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范围,各省(区、市)电大不仅要重视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加强研究的领导力度,精心组织研究队伍,明确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2002年11月底请将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六、研究工作设想

遵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要求,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与学实践为样本,积极探索我国开放教育的教与学模式。

(一)研究课题

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教与学支持服务系统

●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

(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

● 在中央电大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专业课题组的研究构想,开展课程的研究工作。

● 课程研究人员主要是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两部分人员组成,以地方电大为主,并聘请专家指导。

● 各省(区、市)试点电大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三)研究阶段

研究分两阶段进行。2002年9月-2004年9月为第一阶段,2004年9月-2005年9月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重点研究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模式,第二阶段重点开展模式的验证、推广工作。

(四)研究成果

2004年7月前,各省(区、市)至少上交两篇论文。

篇6:教学计划教育课程方案

责任教师 吴旗东

一、课程设计方案的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高等数学B(2)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选基础课,它是为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小教师资服务的。

2、课程的知识结构概况以及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包括线性代数、向量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步、数域与有限域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其它后续课程、今后深造和工作需要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课程为必选课,课内学时为86学时,共6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使学生掌握向量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步,数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变量的思想,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受到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媒体的组合使用方案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媒体有4大类 ,其作用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导和辅助,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数学大纲规定内容的目的,媒体的构成如下:

▲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教学媒体的核心,是传递数学信息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整个数学媒体体系的基础。包括主教材、辅助教材、参考资料、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期末复习提要。

▲音像教材:音像教材是对文字教材内容的进一步阐释与必要的补充,以加强学生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 网络教学:以因特网为媒介,通过网上教学、E-MAIL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

▲ CAI课件:借用中央电大《线性代数》课件中的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的内容

▲ 电话教学:该课程责任教师的电话为028-87762961 分类具体说明和要求如下:

1、文字教材:

(1)主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有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名称为《高等数学(下)》(邱森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

(2)教学大纲:“高等数学B(2)教学大纲”,由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下发。(3)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由省电大该课程的责任教师编写。文字教材的使用主体是学生自己。

2、其他媒体的设计使用方案

责任教师通过网络组织教学,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利用四川电大教学处主页和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

通过因特网为所有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发布教学信息,提供学习指导。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方案放在由四川电大教学处的网页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中,供试点单位的教师和学习者查阅。

(1)网上辅导:该课程责任教师将定期在网上发布辅导文章,具体安排如下:

时 间 内 容 2006年 3月 行列式 2006年 4月 矩阵

2006年 5月 线性方程组

2006年 6月 空间解析几何初步

进入高等数学讨论组的路径方式:上网→由“scopen.net”进入开放教育主页点击点击“小学教育专业”点击“高等数学B(2)”。(2)E—MAIL信箱:wuqd@scrtvu.net(3)电话教学:该课程责任教师的电话为028—87762961,原则上按本学期下发的教师值班时间表安排,由责任教师负责答疑和教学信息反馈,提供教学活动咨询服务。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方案

1、教学过程的综合设计

(1)网上教学与辅导的设计要求

1)发布信息: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各章教学辅导、期末复习提要等。

2)面授辅导的设计与要求

试点学校应合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使用方案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的课程,因此面授辅导或答疑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开设本课程的各电大要聘请有经验、认真负责的教师为学生进行面授辅导或答疑,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备课、批改作业。

面授辅导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辅导。自学是电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自学能力地培养也是高等敎育的目的。面授辅导时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主要的知识,从而引导他们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本课程的电大除适当面授辅导外,还应要求上网,参加省电大的网上答疑,查看省电大在网上发布的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2)形成性考核的要求与说明 该课程的考核由平时作业考核与课程结业考核两部分组成。(分别占20分和80分)1)平时作业考核

本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因此必须通过做练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公式的使用,从而达到消化、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独立完成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

每学期学生交作业在4次以上,要求完成必做题目,辅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对作业进行评分,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部分。2)课程结业考核

该课程的结业考核在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由省电大统一组织命题。

该课程的考核成绩60分者即达到课程考核及格标准,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2、教学过程检查评价方案

各试点学校应将该课程的主要材料备案,省电大将通过巡教和巡考(包括个别访问、座谈、抽查学生作业、问卷调查等方式)检查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实施情况,集中收集、解决该课程在教学和考试中的问题。检查的教学档案包括:

1)课程集中辅导情况记录;

2)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记载、评语以及成绩的核定; 3)课程答疑记录;

4)多媒体教学的原始资料。

二、对教学点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以成人、业余自学加讨论为主,并辅以音像课程教学和适应的面授辅导,其中学生自学文字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同时还应树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完成平时作业,培养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1、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各种学习支持服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材学习。

各章的学习:自学教材—面授辅导—上网查阅教学辅导EMAIL—完成作业—复习—下一章课程学习。各章学习—完成平时作业—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2、教学应提供学习硬件和软件

试点学校,教学应有通畅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渠道,拥有卫星电视收视系统设备,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录像带、面授辅导教室等。

提供可享用的主要学习支持服务方式与面授辅导、录像辅导、信函、电子邮件、电话等。

提供可利用的多种媒体教材与学习材料;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网页、文字辅导资料等。

提供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制定、媒体使用等方面的指导;创建学习小组开展活动;根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布置并批改作业建立教学档案;按要求反映教学情况。

3、对辅导教师的要求

试点单位至少配备1名以上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专业对口或专业相关)并能利用互联网与省校该课程教师保持业务联系。

4、对学生学习过程向省校的信息反馈要求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省校责任教师提供的电子邮件、咨询电话等多种形式,及时反馈学习中的疑点、问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相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责任教师工作安排计划

为了能按要求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责任教师计划:

1、开学前制订并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开学伊始,即按上述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提供有关该课程的教学信息,实施课程的网上辅导。

3、第12周提供课程考试说明。

4、按时、按量提供考试试题。

5、按时提供网上辅导。

上一篇: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下一篇:人力资源经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