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管理及技术要求

2024-08-13

施工管理及技术要求(精选6篇)

篇1:施工管理及技术要求

绿化施工主要程序及技术要求

1)清理场地

对施工场地内所有垃圾、杂草杂物等进行全面清理。

2)场地平整

严格按设计标准和景观要求,土方回填平整至设计标高,对场地进行翻挖,草皮种植土层厚度不低于30cm,花坛种植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乔木种植土层厚度不低于70cm,破碎表土整理成符合要求的平面或曲面,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整势整坡工作。标高符合要求,有特殊情况与业主共同商定处理。

3)放线定点

根据设计图比例,将设计图纸中各种树木的位置布局、反映到实际场地保证苗木布局符合实际要求。实际情况与图纸发生冲突时,在征得监理同意的前提下,作适当调整。

4)挖种植穴和施基肥

乔木种植穴以圆形为主,花灌木采用条行穴,种植穴比树木根球直径大30cm左右。施基肥按作业指导书进行。

5)苗木规格及运输

选苗时,苗木规格与设计规格误差不得超过5%,按设计规格选择苗木。乔木及灌木土球用草绳、蒲包包装,并适当修剪枝叶,防止水分过度蒸发而影响成活率。

6)苗木种植 按《苗木种植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乔木须立保护桩固定。苗木种植按大乔木——中、小乔木——灌木——地被——草皮的顺序施工。

7)种植浇灌

无论何种天气,何种苗木栽后均需浇足量的定根水。并喷洒枝叶保湿。

8)施工后的清理

对施工后形成的垃圾及时清理外运,保证绿地及附近地面清洁。不影响业主整体房产运作。

四、主要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4-1平整场地工序

1)施工工具配置推土机、运输车、吊车、反铲机

铁锹、铲子、锄头、手推车

2)施工内容

施工员负责平整场地的面积范围。用上述机械、工具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坡地进行平整、高坡削平、低塘填平。

对特殊场地,如草坪地,应具备适宜的排水坡度,以2.5%—3%为宜,边缘应低于路道牙3—5㎝。

对场地翻挖、松土厚度不低于50㎝。条件不允许时,保证草坪种植土厚不低于30㎝,花坛种植土厚不低于40㎝,且将泥块击碎。对低位花坛,应高于所在地面5—10㎝,以符合苗木种植要求。

3)检查项目

平整度、清除杂物杂草程度、松土质量。

4-2定点放线工序

1)施工工具锄头、铲子、皮卷尺、木桩、线、石灰。

2)工作内容

对照图纸,用上述工具在整形好的工程场地上,采用方格法对乔灌木、地被、草皮、小品等进行定点放线。

对于规则式灌木图案花坛,做到放线准确,压线种植,图案清晰明了。绿篱应开沟种植沟槽的大小按设计要求和土球规格而定。

3)检查项目

施工图定点放线尺寸应准确无误。

按公司质量检查标准进行检查,做文字记载。

4-3挖植穴工序

1)工具锄头、铲子、铁锹。

2)工作内容

根据定点放样的标线,树木土球的大小确定植穴的规格,一般树穴的直径比规定的土球直径要大20㎝—30㎝。

对于花坛、绿篱的植穴按设计要求确定放线范围,或植穴的形状,绿篱以带状为主,花坛以几何形状为主,在花坛、绿篱周边须留3—5㎝宽、3—5㎝深的保水沟,翻挖、松土的深度为15—30㎝。

3)检查内容

苗木的规格质量植穴质量杂物、石块的清理度

按公司相关的质量标准检查验收,并记载。

4)注意事项

注意设计施工图与现场具体情况的结合,对不能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的地方,提出合理建议。

4-4下基肥工序

1)施工工具锄头、铲子。

2)工作内容:

基肥种类:有机肥、复肥、有机复混肥

有机肥用量表:

乔灌木基肥用量

土球直径(㎝)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基肥量㎏ 10 20 30 50 65 80 90 100 150 180 220 250 草坪、花坛的基肥量宜控制在10㎏/㎡左右。

施肥方法:

与泥土混匀,回填树穴底部;草坪、花坛散施深翻30㎝,使土肥充分混匀。

3)检查项目

基肥是否与泥土混匀,防止烧根。

回填土高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免树木晃动。

按公司质量检查标准检查,记档。

4)注意事项:基肥应沤熟,与泥土混匀,以防烧根。

4-5苗木种植工序

1)工具:锄头、铲子、护树桩、木板、吊车等

2)苗木规格施工顺序:

先栽植大乔木—中、小乔木—灌木—地被—草坪

3)工作内容

苗木修剪

在种植苗木之前,为减少树木体内水分蒸发,保持水分代谢平衡,使新栽苗木迅速成活和恢复生长,必须及时剪去部分枝叶,修剪时应遵循各种树木自然形态特点,在保持树冠基本形态下,剪去萌枝,病弱枝,徒长枝,重叠过密的枝条,适当剪摘去部分叶片。种植土有关要求

种植土的数量。

乔、灌木类:根据各类苗木土和树穴的直径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加填土20-30CM来确定种植土数量(见表)

各类土球及树穴规格表(㎝)

土球直径树穴直径(面直径×底直径×深)2040×30×30 3050×40×40 4060×50×50 5080×60×60 土球直径树穴直径(面直径×底直径×深)6090×70×70 70100×80×80 80110×90×90 90120×100×100 土球直径树穴直径(面直径×底直径×深)100131×101×110 110140×120×120 120150×130×130 种植土的土质要求

土壤杂物及废弃物污染程度不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酸碱度适宜。种植土建议采用无大面积不透水层的黄壤土。

乔木种植

护树桩、支架

新栽树木,由于回填的种植土疏松,容易歪斜,倒伏,因此行道树必须设立护树桩保护。护树桩一般以露出地面1.5-1.7米为适宜。护树桩统一靠非机动车道方向绑扎。其它护树支架用竹子、木桩等,一搬采用三角支撑方法。

种植要求 先将树木放入树穴中,把生长好的一面朝外,栽直看齐后,垫少量的土固定球根,填肥泥混合土到树穴的一半,用锹将土球四周的松土插实,至填满压实。最后开窝淋定根水。

本贴得筑龙币:22 等级得币:2 版主奖励:20 贴主答谢:0 献花赠币:0] 得信誉分:1 得信誉分理由:解决网友问题

执行奖励版主:一棵小草 本贴评定等级:4执行评定版主:一棵小草

[定制广告] 城市排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引用回复] [搜索] [献花] [顶贴]

第3楼 2007-5-21 21:14:00

园林绿化建设程序

要求建设工程先勘查、规划、设计,后施工。

根据这一要求,园林绿化建设程序的要点如下:

投资意向---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可行性报告,计划任务书---委托监理----设计准备----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物资采购---施工准备---施工---动工前准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归纳起来一般包括计划、设计、施工和验收4个阶段:

(一)、计划

计划是对拟建项目进行调查、论证、决策,确定建设地点和规模,写出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计划任务书,报主管局论证审核,送市计委或建委审批,经批准后才能纳入正式的年度建设

计划。

其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单位、建设性质、建设项目类别、建设单位负责人、建设地点、建设依据、建设规模、工程内容、建设期限、投资概算、效益评估、协作关系及环境保护等。

(二)、设计

设计文件是组织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资料。

园林建设项目一般采用二段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不得改变计划任务书及初步设计已确定的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和概算)

(三)施工

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图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作,并严格按照施工图、工程合同及工程质量要求做好生产准备,组织施工,搞好施工现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竣工验收

竣工后应尽快召集有关单位和质检部门,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竣工验收,同时办理竣工交工手续。

本贴得筑龙币:11 等级得币:1 版主奖励:10 贴主答谢:0 献花赠币:0] 得信誉分:0 执行奖励版主:一棵小草 本贴评定等级:3执行评定版主:一棵小草

[定制广告] 旅游景观公路绿化施工组织设计

[引用回复] [搜索] [献花] [顶贴]

第4楼 2007-5-21 21:49:00

以下是引用片段: 以下是引用柳语在2007-5-21 18:45:00的发言: 您好:

我是园林绿化行业的一个新人,以后的工作重点是施工管理,想请教大家: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工序和流程是怎样的?我们公司正在投标一个住宅小区的绿化工程,假如中标的话,应该怎样展开工作,比如:先做什么工作后做什么?

小区绿化一般包括栽种树木、种植草坪、拼碎花岗岩及花岗岩平台、面包砖铺设、停车场广场砖铺设、植草砖硬化铺设、卵石康体路硬化。

总的施工顺序应该是:场地平整—土方调配—道路景点施工—栽种树木—种植草坪。

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分别如下:

1、树木:施工顺序:定点—挖坑—换土—栽植—浇水—抚育管理;

2、草坪:施工顺序:挖土方—外运渣土—回运种植土—过筛—平整场地—起草皮—草皮运输—草皮栽植—浇水—抚育管理;

3、拼碎花岗岩、花岗岩平台:施工顺序:挖土方—素土夯实—卵石底层—水泥砂浆结合层—花岗岩铺设—素灰抹面;

4、面砖包铺设:施工顺序:挖土方—土方过筛—道牙安装—拌合三七灰土夯实—面包砖铺设—细沙扫缝;

5、停车场广场砖硬化铺设:施工顺序:挖土方—素土夯实—卵石底层—广场砖铺设—细沙扫缝;

6、植草砖硬化铺设:施工顺序:挖土方—更换种植土—素土夯实—细沙找平—植草砖铺设—培种植土—栽草—浇水—抚育管理;

7、卵石康体路:施工顺序:挖土方—素土夯实—卵石底层—水泥砂浆结合层—卵石铺设—养护管理。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zjxbh于2007-5-21 22:23:00修改了此贴子。

本贴得筑龙币:28 等级得币:8 版主奖励:20 贴主答谢:0 献花赠币:0] 得信誉分:1 得信誉分理由:解决网友问题

执行奖励版主:一棵小草 本贴评定等级:4执行评定版主:一棵小草

[定制广告] 旅游景观公路绿化施工组织设计

园路工程技术规程

作者:硕博网 文章来源:中华硕博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3 中华硕博网(http://)全球500所高校指定报名中心--园路工程技术规程

论文摘要:作为我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指导性文件。关 键 词:园路 工程技术 规程

一、为配合我市申报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提高各级各类绿地中园路的质量和景观效果,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

二、凡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各级各类绿地及景区内具有引导游览、组织交通、构成园景功能的道路应遵守本规程,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三、原则上参与创城的工程所有园路应具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对于工程量较小,不影响创城验收的园路其设计文件可以适当放宽,但是必须能有效指导施工。

四、园路设计可选用标准图集,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予以综合补充和修改。

五、园路建设应体现功能、景观要素,使其在引导交通的同时具有观赏价值。

六、园路线形应流畅、优美、舒展。断面形式、尺度、路面材料的质感、色泽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七、在建造园路时,应切实保护原有树木和植被。对确需破坏的植被和树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八、园路路径布局合理,弯曲道路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游人走捷径损坏绿化。人行道路与机动车道交接部位应设置路障防止机动车破坏行人园路。

九、园路路形及道路宽度、转弯半径等应合理、适用;园路建设时应考虑园灯、坐椅、排水等要素,园路尽量采用自然排水或明沟排水。明边沟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可采用混凝土、块石、石板、软石等材料砌筑,明边沟底不得低于附近高水位。

十、园路纵横坡应符合设计要求,主干道应设置无障碍通道。设计无要求时横破2%---3%,主路纵坡宜小于8%,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横坡,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

十一、园路基层设计要区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对通行1、5吨以上的机动车道和停车场要按照市政道路设计或参照有关图集。

十二、园路基层设计宜采用透水透气的砂、石等材料,除机动车行车道外尽量不采用混凝土基层。园路基层必须压实并符合设计要求。如遇软土地基,应进行补强处理。

十三、园路路面应耐磨、平整、防滑、适用、美观。除起装饰、点缀作用的线条等部位,不应使用光滑面层。面层材料宜选用当地材料,充分体现自然特色,面层图案应丰富多样,避免单调乏味。

十四、园路路面设计可结合我市常用的路面用材合理确定,通常园路路面(地坪)可分为下列几类:

1石质路面(地坪):如石板、块石、条石、片石、石板嵌草、石板软石等。

2混凝土路面(地坪):如普通混凝土划块、斩假石、混凝

土预制块铺装、混凝土预制块嵌草等。

3鹅卵石路面

4各类行道砖铺路(地坪)

5花街铺地路面(地坪):用小青瓦、砖和碎缸片、碎瓷片、碎石片等。

6陶制品路面(地坪):如广场砖、地板砖铺设等。

7混合路面(地坪):用多种路面材料,经设计组合而成的路面或地坪。

8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园路,如老年漫步径、健身道、盲人道等,应按功能要求使用相应的路面材料。

9其他路面。

十五、路缘石安装其色泽、尺寸等应与路面协调并符合设计要求,无缘石路面应作好周围土体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污染路面。

十六、施工单位园路施工时应作好充分的施工组织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有关要求。

十七、园路工程、地坪等应在主体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完工后,方可进行施工。

十八、施工时应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验收制度,进场材料未经验收不准使用。有些对环境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材料要经上级有关领导批准。

石板、块石、弹石、侧石的强度、色泽和加工精度均应达到设计及要求。棱角应完整、无翘曲。

十九、施工过程中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力争创造精品工程。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责任单位应认真执行工序验收制度,未经验收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

二十、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进行施工放样,经有关单位和部门验收后再大面积施工。有些对环境景观效果影响较大的部位,其施工放样要经上级有关领导验收。施工放样尤其应注意交叉路口,不同材质的路面结合处等特殊部位。

园路交叉口及二种不同路面材料衔接点的放样,面层铺设以主路优先,次路服从主路为原则,应注意标高和坡向,防止积水。

园路放样时,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减少踏步,减少土方挖填。

十一、园路铺设时结合层应密实、牢固。如发现结合层不平,应取出路面材料,以结合材料重新找平,严禁用砖、石材料临空填、塞。

卵石面层施工,在基础层上浇筑后3—4天方可铺设面层。卵石要求质地好,色泽均匀,颗粒大小均匀,粒径3—5cm为宜。基础层上的粘结层以厚度为5cm的1:2砂浆为宜,卵石在水泥砂浆层嵌入应大于2/3,并应竖向排列不得平铺。要求排列美观,面层均匀高低一致,面层卵石无水泥浆等污染物。

大理石碎片、广场砖的铺砌,宜座浆施工,要求结合层密实,表面平整。特殊功能要求的路面应按设计施工,并结合相应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

十二、现浇混凝土路面及基层 为混凝土的路面应合理留置伸缩缝,伸缩缝的留置不允许破坏观感效果。伸缩缝的留置距离按照设计文件执行,设计无要求时涨缝按30米,缩缝按6米。

混凝土表面如需做图案或压纹时,应在表面收水、终凝前划线或模压。

十三、排水管道及各类检查井应按设计要求施工。井盖顶标高应与路面持平。

十四、园路尽量不设置踏步,确需设置踏步时不应少于2步并符合以下要求:

1、踏步宽一般为30~60cm,高度以10~15cm为宜,特殊地段高度不得大于25cm。

2、踏步面应有1~2%的向下坡度,以防积水和冬季结冰。

3、踏步铺设要求底层塞实、稳固、周边平直,棱角完整,接缝在5mm以下,缝隙用石屑扫实。石料的强度、色泽、加工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踏步的邻接部位,其叠压尺寸应不少于15mm。

园林绿化技术规程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129

园林绿化技术规程(试行)园林树木建植规程(试行)

DB33/T1009-2001 DB33/T1009.1-2001 总

1.0.1 为提高我省园林树木栽植的质量和园林艺术水平,充分发挥绿化功能,促进各有关方面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根据有关标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指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各级各类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绿地在新建、扩建、改建中园林树木的设计、建植、监理、质监和养护。

1.0.3 园林树木建植必须以有关审批文件为依据。

1.0.4 在遵守本规程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向外地引进或输出的树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本地区有关植物检疫法律和法规,办好植物检疫手续。

栽植前的准备

2.1 设

2.1.1 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绿化总平面图、绿化栽植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地上地下管线图等)、经费预算表和文字说明,并附植物品种名称、规格和数量。

2.1.2 屋顶绿化设计必须符合该建筑设计规定的负荷量,并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图纸还应包括屋顶防水处理施工图。屋顶栽植以低矮灌木、地被植物、草坪以及箱栽、盆栽植物为宜。

2.2

地 形 设 计 2.2.1 应全部清除地面的建筑垃圾、杂草、树根等残留物,化工、汽修地块应清运酸、碱、盐渍土类和油污土类,换上种植土。针对现行城市绿化中普遍存在的建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在对树木生长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采取就地掩埋和改良利用的办法,但要防止转嫁和形成二次污染。

2.2.2 载植地岩、坚土、重粘土等不透气土层或排水不良、不透气的废基,栽乔木按深1.2米、宽1米,灌木按深0.6米范围予以清理。

2.2.3 根据设计标高,翻整土地,加填客土,翻土深度应不小于30cm。

2.2.4 应按竖向设计平整场地,整理地形,一般不得有低洼积水处。

2.3 栽 植 地

2.3.1 栽植地宜选择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栽植土。

2.3.2 树木栽植土土层厚度应符合表2.3.2的规定。

表2.3.2 树木栽植土土层厚度要求

栽植种类 乔木(cm)灌木(cm)藤木(cm)

备注

深根 浅根 大 小 大 小

一般栽植 ≥120 80~160 60 40 60 40

树坛、屋顶、平台

宜栽亚乔木花灌木

2.3.3 栽植土的PH值应控制在6.5~7.5,对喜酸性的植物PH值应控制在5~6.5。

2.3.4 屋顶、平台栽植土应以腐植土为主,并掺蛭石、珍珠岩及经腐烂的木屑等质轻、排水良好的基质。

2.3.5 用于珍贵珍稀树木的栽植土应进行消毒处理。

2.4 树 木 质 量

2.4.1 树木质量应分别符合表2.4.1-

1、表2.4.1-

2、表2.4.1-

3、表2.4.1-4的要求。

表2.4.1-1 乔木的质量要求

栽植地方 质量要求

树干 树冠 根系 病虫病

主干道、广场、公园、单位附属绿地主干道(含中心绿地)等绿地 主干挺直或按设计要求 枝叶茂密、层次分明、冠形均匀 土球符合要求,根系完整 无病虫害

次干道及除上述绿地和林地外的其他绿地 主干不应有明显弯曲或按设计要求 冠形均匀、无明显损伤 土球符合要求,根系完整 无明显病虫害

林地 主干弯曲不超过一次或按设计要求 树冠无严重 损伤 土球符合要求,根系冠整 无明显病虫害

表2.4.1-2 灌木的质量要求

株型 要求

自然式 植株姿态自然、优美,丛生灌木分枝不少于5根,且生长均匀无明显病虫害,树龄一般以三年左右为宜

整形式 冠形呈规则式,根系完好,土球符合要求,无明显病虫害

表2.4.1.-3 藤木的质量要求

地径 要求

0.5cm以上 树干已具有攀援性,根系发达,枝叶茂密,无明显病虫害,树龄一般以二至三年生为宜。

表 2.4.1-4 绿篱的质量要求

冠径 要求

40cm 生长旺盛,具有冠形,根系完好,无明显病虫害,不脱脚叶。

2.5 树木起掘包扎

2.5.1 起掘树木的规格,应符合设计的合理要求,并有利于树木成活。

2.5.2 树木起掘时间:落叶树木应在发芽前或落叶后降霜前进行;情况较特殊的个别树种,应另行参照有关资料。

2.5.3 其掘乔木、灌木的土球或根盘,应分别按表2.5.3-

1、表2.5.3-2规定执行。

表2.5.3-1 乔木带土球或根盘规格

干径(cm)土球直径(cm)根盘厚度(cm)根盘直径(cm)备注

3~4 30~40 20~25 40~50 常绿乔木带土球,落叶乔木带根盘(含宿土)。特殊树种直根系很明显,根盘厚度及土球深度作适当调整如枫银杏

4~5 40~50 25~30 50~60

5~6 50~60 30~40 60~70

6~8 60~70 40~45 70~75

8~10 70~80 45~50 75~80

表2.5.2-2 灌木带土球或根盘规格

冠径(cm)土球直径(cm)根盘厚度(cm)根盘直径(cm)备注

40~60 25~40 20~30 40~50 常绿乔木带土球,落叶乔木带根盘(含宿土)

60~80 40~55 35~45 50~65

80~100 55~70 45~55 65~80

100~120 70~80 50~60 80~100

120~140 80~100 55~65 100~120

2.5.4 带土球起掘的树木,不得掘破土球。如有意外应立即植回原地,并采取保护措施,原则上土球破损的树木不得出圃。

2.5.5 包扎土球用的绳索粗细宜适度,质地要结实,一般以草麻绳为宜,尼龙绳、塑料包装绳等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必须拆除。

2.5.6 土球包扎形式应根据树种、规格、土壤质地、运输距离等选定,但应保证牢固,防止土球破碎。

2.5.7 散生竹类宜选二至三年声母竹,带来鞭70cm左右,近距移植可带宿土,远距移植应带土台。

2.6 树木装运

2.6.1 装运树木应做到:轻抬、轻卸、轻放,做到树木土球不破损碎裂,根盘无擦伤、撕裂,枝杆保持完好。

2.6.2 树冠开展的树木应用绳索绑扎树冠。雪松、龙柏等主梢具观赏性的树木应保护主梢。装运竹类时,不得损伤根蒂(竹竿与竹鞭之间的着生点)和鞭芽。

2.6.3 汽车装运带土球或根盘的大树,其根部必须放在车头部位,树冠倒向车尾,叠放整齐,过重苗不宜重叠。树身与后车板接触应用软物衬垫并固定。

2.6.4 装车时应清点树种及数量,检查规格及质量。装运及现场应及时验收。

2.6.5 树木运输时间应选择在夜间,原则上保证随起、随装、随运、随种,树木运输途中,行车宜平稳。长途运输树木必须覆蓬布,并应运输树木必须覆蓬布,并应做好防冻、防晒、防雨、防风和防盗等工作。树木载植

3.1 载植季节

3.1.1 载植季节:参照本规程第2.5.2条的规定,畏寒树木不宜在冬季载植。

3.2 树木载植

3.2.1 各项载植工序应密切衔接,做到随挖、随运、随种、随养护。树木起掘后,不得爆晒或失水,若不能及时种植,应采取保护措施,如覆盖,假植等。

3.2.2 在载植过程中,若遇气温骤升骤降或遇大风大雨等特殊天气,应暂停载植,并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如覆盖、假植等。

3.2.3 树穴规格的大小深浅,应按植株的根盘或土球直径适当放大,使根盘能充分舒展。高燥地树穴稍深,低地可稍浅。树穴规格应符合表3.2.3-

1、表3.2.3-2的要求。

表3.2.3-1 绿篱树穴规格

冠幅()单行种植 双行种植 备注

规格:宽*深(cm)规格:宽*深(cm)

30*30 50*40 70*40 双行种植呈品字形

40*40 60*45 90*45

50*50 70*55 110*55

60*60 70*60 130*60

表3.2.3-2 乔灌木树穴规格

分类 规格(cm)树穴直径(cm)树穴深(cm)备注

乔木 干径 3~4 50~60 40~50 乔木按胸径(胸径以离地米计),亚乔木按地径

4~5 60~70 50~60

5~6 70~80 60~70

6~8 80~100 70~80

8~10 100~120 80~90

灌木 冠径 40~60 30~50 40~50

60~80 50~70 50~55

80~100 70~90 55~60

100~120 90~110 60

120~140 100~120 65

藤木 地径 <2 30 30

2~3 40 35

3~4 45 40

4~5 50 45

竹类 丛 110~120 40 散生竹按土台适当扩大

3.2.4 挖掘槽穴时,若遇夹土层、块石、建筑垃圾及其他有害物,必须清除,并用载植土更换。槽穴挖成直筒形。表土要单独堆放,覆土时先放入槽穴。3.2.5 载植时可结合施用基肥。基肥应以腐熟有机肥料为主,也可施用复合肥,用量要适当。基肥可施与穴底,施后盖土,勿与根系接触。

3.2.6 载植时应选丰满完整的植株,并注意观赏面。孤植树更应注意冠幅完整,群植树木应按设计要求组合。藤木植物应栽在靠近建筑物或支架的基部,枝蔓应根据长势整理,分散固定于墙面或支架上。

3.2.7 带土球树木的载植,应先将植株放在载植槽穴内,定好方向。在扶正时宜移动土球,不得摇动树干。土球经初步覆土塞实后,方可将土球包扎物自下而上小心接触。若土球有松碎时,下面的包扎物可剪断,不宜强行取出。随后继续填土,分层捣实,待填土至土球深度的2/3,浇足第一次水,经渗透后继续填土至地表持平时,再浇第二次水,以不再向下渗透为宜。

3.2.8 裸根树木的载植,应先在穴内填一层种植土,再浇植株放在树穴内,扶正立直,定好方位后,按根盘情况先填适当厚度的载植土,将根系舒展,均匀填土,稍作上下抖动使根系与土密接,然后继续边填土边捣实,待与地表平时,浇透水直至不再向下渗透为宜。

3.2.9 树木载植深度应保持在土壤下沉后,基茎与地表等高。竹类宜较原来深度加深5~10cm,培土捣实时,勿伤鞭芽。

3.2.10 树木载植后,应沿树穴的外缘做好水穴,高度约为10~20cm左右,以便灌溉,防止水土流失。

3.2.11 载植后,应在三日内再复水一次。复水后若发现泥土下沉,应在根际补充载植土。3.3 卷干与支撑

3.3.1 乔木和珍贵树木在载植后,必须立支撑。支撑可用人字形、扁担形、三角形或单柱支撑,支撑要牢固。支撑下埋深度,可按树种规格和土质定,严禁打穿土球或损伤根盘。支撑的高度应按植株高度定,一般应支撑在植株高度1/2以上。支撑与树木扎缚处可用软质物衬垫。扎缚后树干必须保持正直。斜立的单干支撑设在迎风面。

3.3.2 高度在5m以下需支撑的树木,可采用定杆支撑,5m以上的树木宜结合使用定杆支撑和牵引固定。

3.3.3 干径5cm以上乔木载植后,在主干与接近主干的主枝部分,应用草绳密密卷缚,以保护主干,卷缚须整齐。3.4 修 剪

3.4.1 为确保植株成活,载植前后必须修剪,修剪时结合树冠形状,先将枯死株及运输途中损伤的枝叶剪掉,剪口必须平整,梢倾斜,必要时剪口用采取封口措施以减少蒸发。

3.4.2 常绿植株初剪后,须摘除部分叶片(月1/2)。

3.5 非适宜季节载植 3.5.1 因特殊情况,在树木非适宜季节载植时,树木的起掘、包扎和定植等工序必须紧密衔接。各类树木必须带好土球。

3.5.2 应根据树种和气候等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技术措施: 1

进行较强修剪,但至少应保留枝条的1/3。2

可摘去大部分树叶,但勿损伤幼芽。

载植后需经常浇水和喷雾,夏季应早、晚进行。4

卷干保护,必要时应予遮阴,冬季载植注意防寒。载植后养护(第一年)

4.1 灌溉与排水

4.1.1 新载植树木应根据不同树种和立地条件以及气候情况,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中有效水分。4.1.2 生长在立地条件较差或对水分和空气湿度温度要求较高的树种,必须防止干旱,还应适当进行叶面喷水。

4.1.3 灌溉前应松土。灌溉时间:夏季一早晚为宜,冬季以中午为宜。4.1.4 发现雨后积水应立即排除。

4.2 中耕除草

4.2.1 新栽树木生长势较弱,应及时清除影响新载树木生长的杂草。

4.2.2 新载树木基部附近土壤常因灌水而板结,应及时松土。

4.2.3 除草可结合中耕进行,在生长季节,应每月进行一次,中耕深度以不影响根系为宜。4.3 施 肥

4.3.1 新载树木应按生长情况和观赏要求适当施肥。为扩大树冠,以氮肥为主;为促进开花结果,以磷、钾肥为主。

4.3.2 肥料应以有机肥为主,若施用化肥,应以复合肥为主。

4.3.3 生长较差或生长较慢的新栽树木,在生长季节可每月进行根追肥一次,追肥浓度必须适宜。

4.4 整形修剪

4.4.1 新栽树木可在保留自然树形或原有造型基础上修剪。通过修剪,调整树形,促进生长。4.4.2 新栽观花或观果树木,应适当疏蕾删果。4.4.3 新栽树木根系或土球损伤严重或生长势较衰弱者,应进行强剪,甚至短截枝,促抽生强枝,恢复树势,枝希疏者可多摘心,促新枝茂盛。

4.4.4 主梢明显的乔木类,应保护顶芽。孤植树应保留下枝,保持树冠丰满。

4.4.5 藤木攀援类本植物为促进分枝,宜适度修剪,并设攀援设施,使姿态均衡茂盛,发挥缠绕功能。4.4.6 绿篱修剪整形按设计要求进行,新栽绿篱应适当修剪整形,促其枝叶茂盛。

4.5 保护措施

4.5.1 如遇持续高温干旱,除及时灌溉外,应按新栽树木的抗旱能力,适当疏去部分枝叶。对新栽珍贵树木,必要时应遮阴和叶面喷水。

4.5.2 防风:对新栽树木的原有支撑应经常检查,在风暴来临前应及时加固或增设支撑。对迎风面过大的树冠应适当疏枝。风暴过后,应及时抢救扶正倒伏树木,加固支撑物,修剪树冠和清理残枝等。4.5.3 防寒:凡易受冻害的新栽树木,寒冬来临前应采取根际培土、主干包扎或设立风障等防寒措施。防寒工作宜在11月进行,12月上旬前完成,年4月上旬开接触包扎物,遇有大雪应及时清除树冠积雪,但不应损伤树冠。

4.5.4 新栽珍贵树木在整个养护过程中,应防止人为践踏、碰撞和折损等影响树木生长的行为。在不影响景观条件下,可在树木周围设置栏杆围护。

4.5.5 养护及防治病害虫,可参照《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6—2001执行。

4.6 补 植

4.6.1 新栽树木因死亡发生缺株,应适当补植.补植树木应选用原来树种及规格.若需改变树种或规格,应征得主管部门的同意.验收与备案

5.0.1 验收应在栽植过程中分段进行,分别为:定位:放样、挖穴、换土、施肥、树木、质量、修剪、栽植、支撑、筑堰、浇水、扎缚、清场。

5.0.2 栽植季节内本地区树木成活率应大于95%,外地引种树木成活率应大于90%。5.0.3 非适宜季节内本地区树木成活率应大于75%。5.0.4 成活率应按下式计算:

成活率=

成活珠数

*100%

实际种植株数

5.0.5 计算成活率和保存率时,应剔除由于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树木死亡。5.0.6 竣工验收与备案程序应按有关规定执行.花坛、花境建植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2—2001 1 总

1.0.1 为提高我省花坛、花境的建植质量,充分发挥其景观效果,根据有关标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全省城市规划区各级各类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绿地在新建、扩建、改建中花坛、屋顶花坛等可参照执行。

1.0.3 花坛、花境建植必须以有关审批文件为依据。

1.0.4 遵守本规程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术 语 2.0.1 一、二年生草花

从下种到新种子成熟的生命期在一年之内完成的花卉,春播的秋季收获,收播的到次年春末采种。2.0.2 多年生草本花卉

生命能延续多年,包括终年常绿的和地上部分开花枯萎的,以芽或根蘖、地下部根茎越冬越夏的花卉,包括须根类、非须根类和变态茎类。2.0.3 球根花卉

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部分肥大,茎或根形成球状物或块状物的花卉。2.0.4 宿根花卉

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性强,冬季在露地安全越冬。依冬季地上茎叶枯死与否,分为落叶与常绿两类。2.0.5 花坛

绿地中精细配置花卉并有明显标界的一种花卉布置形式,用来点缀绿地或庭院。布置形式可分为规则式花坛、自然式花坛、立体花坛、组合式花坛等。2.0.6 模纹花坛

以模纹图案形种植的花卉。2.0.7 自然式花坛 一般采用一个或数个品种的花卉,单色或多色,按设计株行距植,是充分表现花卉群体美的坛种植形式.2.0.8 花境

绿地中的路侧或在草坪、树林、建筑物等边缘配置花卉的一种布置形式,用来丰富绿地色彩。布置形式以自然式为主。

基本要求

3.1 花

3.1.1 花坛植物材料宜由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球宿根花卉及低矮色叶花植物灌木组成。3.1.2 花坛植物材料应选用花期一致、花朵显露、株高整齐、叶色和叶形协调,容易配置的品种。3.1.3 花坛花卉必须选择其生物学特性符合当地立地条件者。

3.1.4 花坛讲究群体效果,符合功能要求,并与环境协调。模纹花坛要求图案清晰、色彩鲜明、对比度强;自然式花坛要求花繁色亮,美观大方。

3.2 花 境

3.2.1 花境用花宜以花期长、观赏效果佳个球(宿)根花卉和多年生草花及高度40cm以下的观花、观叶植物为主。

3.2.2 花境配置应具有季相变化,并突出重点景观。

4.0.1 花坛、花境的设计应与整体环境协调,配置合理,主题突出。选用的花卉应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花。

4.0.2 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或剖面图)、经费预算表和文字说明,并附花卉品种、规格和数量。平面图比例根据地形、面积大小,可采用1:20、1:50、1:100。剖面图应剖示花卉植物与地形、环境的关系,比例可采用1:20、1:50、1:100。3 比较复杂的花坛施工图,应用方格网或坐标表示,立体花卉应附效果图。

4.0.3 花坛设计应付一年内花卉配置的品种、规格、数量和换花时间。花坛一年换花不应少于4次。

施 工 5.1施工准备

5.1.1 施工前必须按设计要求做好材料、场地、人工等准备。

5.1.2 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如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应提前7天作出调整方案,经有关部门同意,方可施工。

5.2 土壤要求

5.2.1 栽植前土壤必须进行深翻细作,翻地深度不应小于30cm,清除石块、残根、杂草,施入基肥。5.2.2 栽植前土壤应进行杀虫和灭菌处理,严禁有害、有毒物质存在。

5.2.3 栽植土必须采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对不符合栽植要求的土壤,必须根据植物的习性改良土壤结构,调整酸碱度。有机肥可在翻地时施入,亦可在挖穴时施入穴底。

5.2.4 花坛土壤宜提前测试,土壤主要理化状宜符合:土壤PH值6~7.5,酸性花卉土壤PH值5~7,有机质含量≥2%,通气孔隙度≥6%,有效土层≥30cm.(以上数值供参考)

5.3 土壤要求 5.3.1 花坛植物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花坛用花品种要求:主干矮壮,分枝(分蘖)强健、株型整齐,抗病力强的一、二年生花卉。2 花卉应统一规格,同一品种株高、花色、冠径、花期等无明显差异。3 花卉生长健壮,无明显病虫害,无枯黄叶,根系完好,无严重损伤。4 开花及时,盛花期应符合设计时间要求。5 花卉在花坛中有效观赏期不少于31天。地栽花苗起掘应带宿土,用盛器运输,防止机械损伤,保持湿润状态。

5.3.2 花境植物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宿根花卉根系发育良好,每丛3~4个芽,选用常绿或绿色期长的品种,无明显病虫害或机械损伤。2 根茎类多年花卉宜选用休眠不需每年挖掘地下部分作养护处理的种类。要求植株健壮、生长点多。3 球根花卉的种球大小基本一致,种球无明显病虫害。矮生木本植物应选用株型丰满、无明显病虫害的观花或观叶植物。木本植物宜经移栽或盆栽。5 一、二年生草花质量要求同花坛用花。花苗移植前要分清品种、色彩、以防混杂。木本花卉地栽苗要切断主根,少伤须根,尽量多带宿土,要随掘随种。

5.4 栽 植

5.4.1 施工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园林工人或具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人员。5.4.2 应按设计要求对地形、坡度进行整理,做到表土平整、排水良好。5.4.3 应按设计要求放样、定好株行距。初种时的覆盖率,花坛不宜低于80%。

5.4.4 栽植穴稍大,使根系舒畅伸展。盆栽苗要除去花盆及垫片。栽植深度应保持花苗原栽植深度,严禁栽植过深。

5.4.5 栽后填土应充分压实,使穴面与地面相平略凹。

5.4.6 栽后应用细眼喷头浇足水分,待水沉后再浇一次。结合浇水可施以腐熟的稀薄有机肥料,施后叶面要用清水喷淋。

一、二年生草话第二天再一次浇透水,一周内加强水分管理。球根和木本花卉一般不需要再浇水,待土壤干时再浇。

5.4.7 大株的宿根花卉和木本花卉栽植时,应进行根部修剪,去除伤根、烂根、枯根。

养护管理

6.0.1 花坛、花境的养护可参照《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6—2001执行。

7验收与备案

7.0.1 验收应在栽植过程中分段进行,分别为:定位放样、挖穴、换土、施肥、植株质量、修剪、栽植、筑堰、浇水。

7.0.2 栽植季节内本地区植株成活率应大于95%,外地引种植株成活率应大于90%。7.0.3 非适宜季节栽植的植株成活率应大于85%。

7.0.4 成活率应按下式计算:

成活株数

*100% 成活率=实际种植株数

7.0.5 计算成活率和保存率时,按剔除由于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植株死亡。7.0.6 竣工验收与备案程序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地被建植技术规程(试行)

DB33/T1009.3—2001

1.0.1 为提高我省地被绿化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绿化美化功能,确保工程质量,根据有关标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各级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绿地在新建、扩建、改建中地被绿化的设计、建植、监理、质监和养护。

1.0.3 地被绿化建植必须以有关审批文件为依据。

1.0.4 在遵守本规程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地被绿化是指在园林的空旷地、坡地、疏林地及大树下等裸露地面,栽植适宜品种的地被植物,形成一个常绿、单季或随季相变化的景观,能稳定覆盖地面、保持水土,改善和美化环境。2 术

语 2.0.1 地被植物

指株型低矮、枝叶茂盛,能严密覆盖地面,可保持水土、防止扬尘、改善气候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分木本地被植物和草木地被植物两大类。与草坪相比,地被植物一般不宜践踏,也无需多次修剪。2.0.2 田间持水量

指土壤在排去重力水后所能保持的水分含量,用水分占干重或体积百分数表示。田间持水量以25%为宜。2.0.3 自衍力

植物通过自身种子的自然传播与萌发来繁衍后代的能力。2.0.4 植物抗性

指植物对自然界中气候的高温与严寒,干旱与雨涝,土壤的肥沃与瘠薄,病虫害的感染及大气污染等抗受性和适应性的能力。

3基本要求

3.0.1 各类绿地的裸露地面凡能栽植地被植物的地方,都应栽植地被植物。3.0.2 地被植物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适于栽植地土壤、气候、光明等立地条件的多年生球宿根类;不需每年挖掘地下部分的球茎类;自衍力强的一、二年生草本;藤木植物和低矮的常绿(或落叶)木本植物。2 宜选择种源丰富或容易获得的品种,使能很快独立形成较稳定的群体。3 宜用抗性强和管理粗放的品种。能满足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改善环境因子、抑制杂草等功能,且花形、花色、叶形、叶色应与种植地的景观相协调。观花类地被植物宜选花繁或花大、花朵顶生或显露的品种,观叶类宜用叶形和叶色妍美、群体观赏效果佳的品种。应采用乡土种类为主,积极引进适宜本土的优良品种。3.0.3 地被植物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配置方式以大面积片植、花带和装饰三种形式为主。合理培植、高度适当,使植物群落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开花的地被植物,花期和花色应与主体乔灌木协调。注意季节和色彩的互补。

4.0.1 地被设计应与整体环境协调,植物材料必须按阳光照射强度、地形起伏、土壤酸碱度及湿润度,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4.0.2 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或剖面图)、经费预算和文字说明,并附地被植物品种名录、规格和数量。

工 5.1 施工前准备

5.1.1 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做好材料、场地、人工等准备。

5.1.2 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如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必须提前7天作出调整方案,经有关部门同意,方可施工。

5.2 土壤要求

5.2.1 栽植前应进行土壤测定,土壤应符合下列标准:PH值6~7.5,有机质含量≥2%,通气孔隙度≥10%,有效土层为20~30cm,石唢粒径≤2cm。

5.2.2 栽植土有效层下方如有不透气废基,应打碎或钻通,使上下通气透水。

5.2.3 栽植地必须具备满足园林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光、热等环境因子。严禁建筑垃圾和有害物质混入。

5.2.4 栽植土不能满足植物需要,必须进行土壤改良。5.2.5 栽植前应进行土壤消毒。使用除草剂应掌握好药效期,提前施用。

5.3 植物材料 5.3.1 应根据景观和功能要求选择植物品种。5.3.2 地被植物的质量要求应符合下列标准: 1 所有植株同一品种时,规格大小应无明显差异。2 植株根系完好,生长旺盛。植株无明显病虫害和较严重的机械损伤。植株运输过程及运到栽植地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其维持湿润状态。5.3.3 若栽植面积较大,又有种子来源,则宜直接采用种子播种。

5.4 栽

5.4.1 栽植前土壤深翻应大于25cm,结合深翻清除石块等杂物,施足基肥,杷细整平,做到表土平整,排水良好。

5.4.2 栽植前应按设计要求放样,定好株行距,做好分株、切根等准备。5.4.3 栽植坑应稍大,使根系舒展,填土压实,土面平整。

5.4.4 栽植后应立即浇足水分,可结合浇水喷施腐熟的有机肥,施后用清水喷淋茎叶。栽后一周内注意土壤湿度,发现表土干裂,应及时浇水。

养护管理

6.0.1 栽植后要保持田间持水量60~70%,直到出苗或成活,以后不必经常浇水。经常性养护可参照《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6—2001执行。

草坪建植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4—2001 1 总

1.0.1 为提高我省草坪建植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绿化美化功能,确保工程质量,根据有关标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各级各类绿地以及风景名胜区绿地在新建、改建、扩建中草坪的建植、监理、质监和养护。

1.0.3 草坪建植必须以有关审批文件为依据。

1.0.4 在遵守本规程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术

语 2.0.1 草坪

用多年生的矮生草本植物密植,经修剪成均匀一致如毯状的地坪。2.0.2 观赏型草坪

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四周有保护措施,仅供观赏,不能如内的草坪。2.0.3 单纯型草坪 用一种草坪建植的草坪。2.0.4 混合型草坪

用二种以上草种混合建植的草坪。2.0.5 冷季型草

温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草种,适于15~35℃。耐踏性相对较低,生长迅速,需经常修剪。在浙江夏季有短暂的修眠期。2.0.6 暖季型草

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上生长的草种,适于25~35℃。耐踏性优干冷季型草坪,在浙江,冬季地上不枯黄,次年3月下旬返青。2.0.7 客土喷播

把水添加到土壤、种子、肥料、纤维等组成的喷附材料中,调成稠糊状,使用机械喷附到陡峭坡面上的播种形式。2.0.8种子喷播

把种子、肥料、纤维等材料放于水中,使用泵类喷至缓的坡面上的播种形式。2.0.9植生带

采用无纺布或纸,将种子、肥料按播种密度均匀夹在两层布(纸)中间,用机器压紧成卷,使用时需按面积剪好拉平,并固定。2.0.10 覆盖度

草坪覆盖土壤的面积与草坪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2.0.11 纯净度 将单纯型草坪中所选用草种外的草视为杂草,在1平方米内主草数量与杂草数量的百分比。2.0.12 比降

草坪中高低二点的水平高差与二点间距离的比值。

3基本要求

3.0.1 草坪设计应根据其观赏效果、气候因素、生长条件及是否如许游人进入踩踏等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草种和种植类型。

3.0.2 草坪的坡度不宜过大,应以利于排水、修剪、游人安全为原则。3.0.3 各类草坪的覆盖度应大于95%,集中空秃面积不超过49cm。

3.0.4 覆盖度达到95%所需时间,籽播、茎播、分植带铺设在2~3个月内,满铺草坪成活时间,生长季节应在一个月内,非生长季节不超过三个月。

3.0.5 草坪纯净度:单纯性草坪纯洁度保持大于95%。混合草坪应达到没有影响景观的双子叶植物和与草坪不协调的禾本植物的要求。

施 工

4.1.1 施工人员应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园林工人或具有相关知识和技能人员。4.1.2 应准备好必要的播种和铺植设施。

4.2 土壤要求

4.2.1 土壤理化性状应符合以下要求:PH值6~7.5,有机质含量≥2.0%,总孔隙度≥50%,石砾粒径≤1cm,石砾含量≤10%。

4.2.2 土壤改良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PH值<6或>7.5的土壤,应采用石灰、草木灰或酸性介质进行土壤改良,使土壤栽植层内达到PH值6~7.5。总孔隙度50%的土壤,必须采用有机质或疏松介质加以改良,如粘重土和粉末结构土应加入30~40%的粗砂。对有机质低于2%的土壤,应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含丰富有机质的介质,调整到有机质含量≥2%。4.2.3 翻耕与平整:草坪翻耕前应进行化学除草,在杂草丛生的地方还应进行多次喷杀。在除锈剂药效期过后,全面深翻25cm。必要时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病菌和害虫(包括和蛹)。随后将土耙细,在土壤板结地带应进行机械碎土,使土块直径<1cm,清除杂草及杂物。严禁在雨期进行翻地。对低洼水地应填土整平。

4.2.4 地形整理:按设计要求,使栽植地具一定坡度向路面或排水口倾斜。4.2.5 排灌设备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面积在1000m以上的草坪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和完善的灌溉设施。必须及时排除积水,面积≤1000m的草坪,可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比建3~5‰。面积在1000m以上的草坪,应建永久性比建为5‰的地下排水系统,与市政排水管接通。安装自动喷灌的,除计算好给水范围和适当的喷头、水压与扬程,还应设置移动水管进行人工补浇。

4.2.6 肥料准备:基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用量0.5~1.0kg/m,过磷酸钙50~75g/m,可结合翻地,将肥料均匀施入。

4.3 种子植物材料要求

4.3.1 种子要求:纯净、千粒重符合有关标准,发芽率达到95%以上。4.3.2 铺植材料要求:生长健壮、整齐,密度在95%以上。

播种草坪的建植

5.0.1 播种期:根据草种生物学特性适时播种。冷季型草种原则上除冰冻期和30℃以上高温期外均可播种,但以9月初至11月底最宜。在10℃以下播种时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以利发芽。暖季型草种宜在2月下旬至5月中旬完成播种。

5.0.2 播种量可按下式计算,再根据播种土壤条件、平整度等增加20~30%损耗。

计划播种面积(m)*千粒重(g)*10 播种量(g/m)=

1000*种子纯度*发芽率

5.0.3 播种方式分人工撒播、机械喷播和植生带三种,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人工撒播草坪后应及时覆土厚度为种子高度的一倍。覆土后镇压,压后用喷雾、灌水或滴灌的方式浇透水。机械喷播可采用客土喷吹和种子喷播二种方式。客土喷吹是将种子、泥土、肥料、水和纤维质等量混合均匀,用机械喷附在陡坡,厚度应大于20cm。种子喷播在土面上,纤维含量为200g/m.3 植生带的草坪建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植生带的草坪建植应按设计面积计算用草数量,在平整好的地上依次铺设,并将植生带拉直、铺平,接缝要紧密,但不可用力过大。

2)

植生带铺好,覆土2~3cm,滚压后及时浇透水。5.0.4 播种草坪苗期管理应按表5.0.4规定执行。表5.0.4 播种草坪苗期管理

人工撒播

机械喷播 植 生带

喷水 小苗初期每天喷灌1~2次,视天气情况可逐日减喷次数 种子萌发前2~3小时喷水一次,喷水量不可太大,喷湿为止,出苗后视天气情况酌喷水次数 幼苗期每天喷水早晚各一次

除杂草 除早、除小、除净,可用适当的除草剂除草 选用适当的除草或人工除草 除早、除小、除净

除去覆盖物 小苗出土50%左右时,可除去覆盖物,及时拣除草坪内的垃圾 及时清除垃圾等杂物 及时清除垃圾等杂物

其他管理 需要间苗的,应在幼苗分蘖时一次完成 覆盖率达70%~80%时滚压一次,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草坪平整 幼苗发芽时,再覆2~3cm土层,促匍匐茎生根

6铺植草坪的建植

6.0.1 密植:把草皮按统一标准切割成块,按彻砖的格式平铺在土面上,草块间隙1cm,交接处填干燥肥沃土1kg/m,铺后及时滚压浇透水。冷季型草种可不留缝隙。

6.0.2 间铺:铺种方法同密植,将草皮切割成条或统一大小的块,一般1平方米草皮约铺2~3平方米。铺后滚压,浇透水。

6.0.3 点铺:将草皮切成2~3平方厘米小块等距点植,一般1平方米草皮约铺3~5平方米。铺后滚压,浇透水。

6.0.4 茎铺:将匍匐型草种选茎枝长的,剪为2~3cm小段均匀撒铺于种植地上,覆土1~2cm,铺后滚压,浇透水。

6.0.5 草坪铺植后的管理,应按表6.0.5执行。

表6.0.5 草坪铺植后管理

密植、间植、点植 茎铺

浇水

每周浇水一次,浇透、浇匀 保持土壤湿润,表土干即浇

除草

草皮成活后及时清除杂草 发现新苗后及时清除杂草

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及时防治病虫害 及时防治病虫害

其它管理

铺植后2~3天滚压一次,以后每周至少一次,直至成活,若有明显隆突现象,应适时重铺 铺后检查,有茎裸露应及时覆土压平

7冷、暖季型草坪复播

7.0.1 复播时间:宜于9月初至1

1月底(气温8℃以上)进行。7.0.2 实施复播应按下列要求执行: 1 播种前一天对播种地喷浇水。用铁钉制成拍板(钉齿露长1.5~2cm)在暖季型草坪上均匀拍出播种孔。3 播种方式可采用人工撒播或机械喷播。播种量可参照本规程第5.0.2 条计算。4 播种后,可用扫帚轻扫播地,覆以少量细土,喷浇适量水。以后每天适时浇水以保持土壤湿度,促使草籽萌发,萌发后,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补播。对复播草坪上冷季型草,应将其高度控制在3~5cm左右,以免其生长过高影响暖季型草坪的正常生长。

养护管理

8.0.1 草坪建植后的养护管理应符合本规程的质量要求,苗期管理应按本规程第5.0.4条及第6.0.5条执行,经常性养护参照《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试行)》DB33/T2009.6—2001执行。验收与备案

9.0.1 验收应在栽植过程中分段进行,分别为:定位放样、换土、施肥、播种、铺植、浇水。9.0.2 竣工验收与备案程序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行道树栽植技术规程(试行)

DB33/T1009.5—2001

1.0.1 为统一我省行道树的栽植技术,提高栽植质量,充分发挥行道树绿化的功能,根据有关标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以及风景区行道树的栽植、监理和质监。1.0.3 行道树的栽植必须以有关审批文件为依据。

1.0.4 在遵守本规程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标准的规定。基本要求

2.0.1 行道树栽植前应了解栽植地道路及周围环境条件。可栽植行道树的人行道宽度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 人行道宽度宜在3cm以上。人行道宽度在2cm左右时,沿街建筑应在两层以下。

2.0.2 在道路弯道内侧栽植行道树不得影响行车的安全视线。

2.0.3 行道树与地面有关设施的距离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的规定。

3.0.1 设计文件应包括:图纸(种植平面图、立面图、道路断面图、地上地下管线图等)、经费预算表、文字说明,并附植物品种名录、规格和数量。

工 4.1 施工前准备

4.1.1 现场调查及放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施工前应对人行道的公共设施、土壤、路面、沿街建筑物、地下及架空管线等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好详细记录。行道树的放样应根据设计要求,结合实地情况进行。3 施工时如发现图纸与实际不符,应由设计部门变更设计。4.2 土壤要求

4.2.1 土壤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栽植土应呈微酸性至微碱性,PH值在6.0~7.5之间。树穴内有建筑垃圾,或土壤中含有害物质,必须用栽植土予以更换。

4.3 植物材料

4.3.1 应按设计要求选择树木的品种和规格。必须选择树干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树木,胸径应在6cm以上,栽植在机动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分枝点应高于3.5m,无中心立枝的树木必须有4~5根一级主枝,长度不得小于35cm.4.3.2 同一条道路或路段应栽植同一品种、规格的树木。

4.3.3 裸根树木根系直径和带土球直径及深度规格,应符合表4.3.3所列要求。表4.3.3 树木根系和带土球规格

树种 胸径

根系和土球规格

土球直径(cm)根系深度(cm)

乔木 6~7 55~60 35~40

7~8 60~70 40~45

8~10 70~80 45~50

10~12 80~90 50~60

12~14 90~100 60~65

4.4 树

4.4.1 树穴规格尺寸,长*宽*深不得小于1m*1m*1m,穴底的尺寸不得小于上口。树穴周围及穴底能自然渗水,否则必须采取措施达到渗水要求。

4.4.2 树穴内挖出的栽植土及废土(包括砖石瓦砾),分别堆置于穴外侧,废土杂物应集中清运。穴内土质符合要求的,亦应将土球根部以下的土壤翻松10cm~20cm(此土不必取出)。

4.4.3 挖穴时如遇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应停止操作,并即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变更办法;若树穴挖至预定深度发现地下水位偏高,应采取增设排水垫层或采取推土栽植等措施。

4.4.4 挖穴后栽植前,应穴内施足腐熟的基肥。空穴过夜,必须设置警戒标志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植 5.1 栽植条件

5.1.1 落叶乔木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土壤冰冻前进行,但个别树种如:乌柏、枫杨、谏树、重阳木等应在芽刚萌动时栽植。

5.1.2 常绿乔木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前、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前栽植。5.1.3 栽植行道树的各工序应紧密衔接,做到随挖、随运、随种、随浇。5.1.4 综合工程中行道树的栽植,应在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后进行。

5.2 起掘包扎与装运

5.2.1 参见《园林树木建植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1—2001第2.5节树木起掘包扎。

5.3 修

5.3.1 树木在挖掘前可适当进行修剪,以减少蒸发量。树木运到栽植地要进行定形修剪,修剪应注意树形均衡。应剪除有病虫和损伤的枝、根、剪口截面直径大于8cm时应采取防腐处理。

5.3.2 为了减少常绿树蒸发量,种植前结合定形修剪,可摘除部分树叶,但应防止碰伤叶芽。

5.4 栽

5.4.1 主干略有弯曲的树木,栽植时其弯曲面应与道路走向平行,最大弯曲面朝向护树单柱桩。5.4.2 树木栽植后的覆土高度应与地表持平。待土下沉,加土持平后,用地被植物覆盖,做到黄土不露天。

5.4.3 栽植裸根苗应将树根舒展在树穴内,均匀加入细土至根被覆盖时,树木略向上抖动,提到栽植位置,扶直后再边培土边分层实。

5.4.4 带土球树木栽植时,在树穴内应先将土球放妥后去包扎物并将其取出,然后从树穴边缘向土球四周培土,分层 实,不伤土球。

5.4.5 树穴周围应设保护树穴的侧石,主要道路及行人频繁的道路应铺设架空树穴盖板,盖板的铺设应保持土壤疏松,不移土。

5.4.6 行道树栽植后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

5.5 卷干与支撑

5.5.1 落叶乔木行道树宜用单柱桩,在树穴挖好后,应朝盛行风向倾斜5度立好护树桩。预制的混凝土单柱桩全长3.5m,埋入地下1.1m。竖桩位置与主干间距为30~40cm。一根垂直护树桩,桩全长2.3m,埋入地下1.1m。竖桩位置应距土球外援10cm。

5.5.2 常绿乔木宜用扁担桩形式支撑,必须在树栽好后再支撑。先在土球两侧各打入一根垂直护树桩,桩全长2.3m,埋入地下1.1m。竖桩位置应距土球外援10cm。5.5.3 护树桩的定位应与行道树走向平行,整齐、统一。

5.5.4 单柱桩:扎缚材料应在距护树桩顶端20cm处,呈“∞”字型地扎缚三道加上腰杂,保持主干直立。5.5.5 扁担桩:设离地面1.1m高处,应在主干内侧架一水平横档,分别与树干主干、护树桩缚牢,保持主干立直。

5.5.6 发现树干下沉,出现吊桩等应及时调整扎缚高低和松紧度,与树干保持水平和直立。

5.6 筑堰与浇水

5.6.1 树穴栽植培土后,应在树穴周围用土筑成高于根颈10~15cm的浇水堰,应筑实、底平、不漏水。5.6.2 树木栽植后,应及时浇透“定根”水,并注意缓浇慢浇,隔日再复水一次。遇到天气干燥,需适时胶水。常绿树还需向树冠喷水,以减少水分蒸发。

5.6.3 浇水过程中如发现土壤下陷或树木倾斜,应及时扶正、培土。浇水后,应及时封堰整平。

非适宜季节栽植 6.0.1 修剪应符合下列规定: 培育无中心主枝的乔木,应短截为主,疏剪为辅,为保持分枝匀称,高度基本一致,可进行重截或强截。2 具有中心主枝的乔木,中心主枝不得截去,以疏剪为主,短截为辅,修剪量宜保留原树冠的1/3,保持树冠和树性。若有些树种因疏剪或短截而影响树形恢复与观赏,则可减少修剪量而代以增加摘叶量来维持水分平衡。6.0.2 树木必须带土球栽植。其主干和主枝必须用草绳卷干包扎,但不得影响树梢。6.0.3 树木土球直径应相应放大,一般为基径的7~8倍。6.0.4 栽植后定入定树重点养护,早晚应及时浇水喷雾。

7验收与备案

7.0.1 验收应在栽植过程中分段进行,分别为:定位放样、挖穴、换土、施肥、树木质量、修剪、栽植、卷干、支撑、筑堰、浇水、扎缚。

7.0.2 栽植季节内本地区树木成活率应大于95%,外地引种树木成活率应大于90%。7.0.3 非适宜季节栽植在树木成活率应大于70%。

7.0.4 成活率应按下式计算:

成活株数

*100%

成活率=

实际种植株数 7.0.5 计算成活率和保存率时,应剔除由于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树木死亡。7.0.6 竣工验收与备案程序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试行)

DB33/T1009.6—2001 1 总

1.0.1为加强我省风景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提高养护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绿化功能,根据有关标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各级各类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绿地的养护管理技术工作。1.0.3 在遵守本规程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4 园林植物凡经栽植成活一年以上的,其保存率均应达到98%(应剔除由于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树木死亡)。

树 木 养 护

2.1 灌溉与排水

2.1.1 新栽植的树木应根据天气、立地条件和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适期、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中有效水分。

2.1.2 绿地中已栽植成活的树木,在久旱或立地条件较差、土壤十分干燥时,应及时采取灌溉措施。2.1.3 在夏季空气干燥时,对一些叶质纤薄易受日灼的树种还应适当进行叶面及枝干喷雾,必要时搭棚蔽荫,午间喷水于荫棚上,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

2.1.4 灌溉前应先松土。夏季灌溉宜早晚进行,冬季灌溉应中午进行。灌溉要一次浇透,尤其是春、夏两季。

2.1.5 暴雨后应排除树木周围的积水。新栽树木周围积水尤应尽速排除。对于栽种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块的苗木,特别是大乔木更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

2.1.6 灌溉用水不能采用有害污水。灌溉时,要注意保护树木根部的土壤不被冲刷。

2.2 中耕除草

2.2.1 各类绿地中影响植物景观的直立性杂草必须铲除。对影响相互木生长的各类野生藤蔓,应及时清除。

2.2.2 树木根部附近的土壤要保持疏松,易板结的土壤,在蒸腾忘记须每月松土一次。中耕深度为10~20cm,以不影响根系生长为限。

2.2.3 中耕除草应选在晴朗或初晴天气,且土壤不过分潮湿的时候进行。应注意不可削伤树皮,折损枝条。中耕时应及时清除土壤中的瓦砾、石块等。

2.3 施

2.3.1 树木休眠期,需施基肥。树木生长期施追肥,可以按照植株的生长势进行。(注:花灌木应在花前、花后进行。果木应按不同种类的养护技术要求进行。)

2.3.2 施用的肥料种类应按树种、生长期、土壤条件及观赏等不同要求定。早期欲扩大冠幅,宜施氮肥;观花观果树种应增施磷、钾肥。常绿针叶树在幼龄期间,不宜施用化肥。要注意应用微量元素根外施肥的技术,喷施时间以清晨和傍晚为宜。逐步推广应用复合肥料。

2.3.3 施肥量应根据树种、树龄、生长期、肥源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等条件决定。一般乔木干径在15cm以下的,每3cm干径应施堆肥1.0kg;干径在15cm以上的,每3cm干径应施堆肥1.0~2.0kg。树木青壮年欲扩大树冠的,以及观花、观果类植物,应适当增加施肥量。

2.3.4 乔木和灌木均应挖好施肥环沟,其外径应与树木的冠幅及新种泥球树穴大小相适用,深度应在根系密集层以上,宽度约为25~30cm。施肥后,应将环沟填平。栽植在草地上的树木,可采用穴施。2.3.5 树木养护施用肥料,应以有机肥为主,不宜长期施用单一化肥。有机肥应腐熟后施用。施用宜在晴天,除根外施肥,肥料不得触及树叶。

2.3.6 公园、景点不准施用未经过腐熟的人粪尿。施用有异味的肥料,应在公园、景点闭园时进行。

2.4 整形修剪

2.4.1 树木应通过修剪稳定树形。均衡树势,调节树木通风透光和肥水分配,调整植物群落为主。因景观需要,可根据树木生长发育的特性,将树冠修剪、整理,使形成和保持一定形状。

2.4.2 树木应根据不同生长习性采取不同的整形措施。对广玉兰、雪松、银杏、鹅掌揪等顶芽优势特别强的树种,应保留其顶芽,维护其塔形、圆锥形树冠;对海桐、山茶、含笑、杜鹃、子花等顶芽优势不太强而发枝能力强,易形成丛状形树冠的树种,宜整修成圆球形、半圆球形或自然形树冠。对已成形的球形植物,在整形修剪时,应适时进行摘心,对空隙点要进行吊扎;对观花小乔木的整形修剪,宜符合其自然形态。

2.4.3 树木修剪的程度,应根据主、侧枝间的生长习性、树龄及树种的特性决定。在整形时,为使主枝间的生长势平衡且保持树冠均匀,应采用“强主枝重剪,弱主枝轻剪”的原则;如要调节侧枝的生长势,则采取“强主枝轻剪,弱主枝重剪”的原则。对衰老树木可采取重度修剪,以恢复其树势。休眠期修剪以整形为主,可稍重剪;生长期修剪以调整树势为主,宜轻剪。有伤流的树种应尽量避免雨期修剪,宜在休眠期修剪。

2.4.4 树木修剪时期应根据植物的不同物侯期与树种的抗寒性定。春、夏季开花的花木,应在花后及时修剪;秋季开花的花木和一般树木,应休眠期进行。对腊梅、山梅花、紧荆、金钟花、金丝桃等常在根际萌发新枝的灌木,应删除更新衰老枝。畏寒植物一般在春季修剪。

2.4.5 对成型乔木树种,主要修除徒长枝、病虫枝、交叉枝、并生枝、下垂枝、残枝、枯枝以及根部萌蘖枝等。除特殊需要,一般不宜作过度修剪。对不同品种组合的树群,修剪时要注意调整植物群落,突出层次,做到相互间协调统一。

2.4.6 行道树干分枝点高3.5m,树冠一般宜保持自然生长,如遇架空线应按杯状形修剪(悬铃木可按”三主六枝十二叉”的杯状形修剪)。行道树全年末芽不少于3次,不定芽的长度不应大于15cm。树枝稀疏或缺枝处,要有目的保留一些不定芽,使它成为补充枝。抹芽时不得拉伤树皮,不得保留残枝。修剪下来的树枝应及时清除。

2.4.7 花灌木的修剪,应有利于促进短枝和花芽形成,有利于枝叶繁茂、分布匀称。修剪应遵循“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原则。

2.4.8 绿篱的修剪,应促其分枝,保持全株枝叶丰满;也可作整形修剪,特殊造型绿篱应逐步修剪成形。2.4.9 木本地被、攀缘植物的修剪,应促进分枝,加强覆盖和盘缠的功能。对多年生的攀缘植物要定期翻蔓,清除枯枝,疏删老弱的藤蔓。

2.4.10 对非观果和非留种树木,要及时摘去残花、果实;对观果树木的修剪应按各类不同果木的修剪技术要求进行。

2.4.11 修剪时,切口部必须靠节,剪口应在剪口芽的反侧,呈45度倾斜,剪口应平整。一般花木枝条剪口大于6cm、珍贵花木枝条剪口大于3cm,应涂抹园林用的防腐剂。对过于粗壮的大枝应采取分段截枝法,防止坼裂,操作时必须保证安全。

2.4.12 上树修剪应遵守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2.5 防护设施

2.5.1 为防止人蓄或车辆践踏、碰撞树木,在不影响游览观赏和景观的前提下,可在树木周围用各种栅栏、绿篱及其它方法维护。开放景点、公园和城市主干道,严禁用刺铁丝维护。

2.5.2 高大乔木在台风等灾害性风暴来临前夕,应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对一些根浅、迎风、树冠庞大、枝叶过密以及立地条件差的树木,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立柱、绑扎、疏枝、扶正等措施。预防台风的各项工作应在台风来临季节前做好。风暴后,应即使进行抢救,首先是风暴林地等处树木。对于就地抢救难以成活的树木,应将树冠强截后移送苗圃栽种养护。对无法成活的树木,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处理。风暴过后应及时拆除有碍交通、观瞻的加固物。2.5.3 凡易受冻害的树木,冬季应按不同树种分别采取根际培土及覆草、主干包扎、修剪等防寒措施。防寒工作应在12月上旬前完成。对包扎保护越冬的树木,按树木耐寒程度和天气情况,在春分后逐步拆除其包扎物并即清运,最迟应在4月上旬前拆除清运完毕。对新栽种需防寒保护的珍贵树木,必要时应在树的西北面塔防风棚。

2.5.4 为防止雪压损枝,大雪时,应及时清除枝叶积雪。有倒伏危险的树木应立柱支撑保护。清除积雪时不得损伤树冠。

2.5.5 对树干的空洞应及时填补。

2.6 枯死树木的挖除

2.6.1 市区、风景区主要干道以及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处的枯死树木应及时连根挖除,并天平坑穴。其它地点的枯死树木可结合补植工作及时挖除。

2.6.2 枯死的大树和古树名木在挖除前,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擅自挖除。对枯死的古树名木应及时归档销号。

2.7 树木补植 2.7.1 树木缺株应尽早补植。

2.7.2 落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后土壤冰冻以前进行;针叶树、常绿阔叶树的补植,一般应在春季土壤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前进行。2.7.3 补植的树木应选用原来树种,规格也应相近;若改变树种或规格应与原来的景观相协调。补植行道树树种及规格必须与原树种一致,补植行道树的规格应与原树木相协调。地被和草坪养护 3.1 地

3.1.1 地被植物在未覆盖地面期间,每年应及时除去杂草、中耕若干次;清除废弃物、除草、中耕时,应防止损伤地被植物的根系。

3.1.2 天气干旱、土壤干燥时,要适时、适量进行浇水。早春发芽前期采取薄肥勤施的方法进行普遍施肥。开花的地被植物应在花前和花后各施一次追肥,肥料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亦可施复合肥。3.1.3 发现枯死植物应及时挖除并补植。影响景观的枯叶残花要随时整理清除。

3.1.4 木本地被植物萌发能力强者,应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修剪。应使植株在生长期间,始终保持在高度不超过60cm的低矮状态。3.1.5 球根、宿根类地被植物,经3~4年生长后,根部拥挤以至影响其正常发育时,应按不同类群的生理习性进行分株,更新移植。

3.2 草 坪 3.2.1 草坪覆盖度应大于95%。3.2.2 全年绿色期应大于220天。

3.2.3 草坪中杂草应及时除去,大型野草更应随时挖除。单纯型草坪纯洁度应保持大于95%,杂草过多又无法净化时,应淘汰重铺。除草可采用人工、机械、生物和化学除草方法,人工除草要将杂草连根拔除。3.2.4 裸露地块应及时补植。草坪出现衰老时可采取补播草籽、条状更新、定期封闭和断根更新等复壮方法。必要时,可重新建植。

3.2.5 草坪在生长季节,应适时进行加土、镇压,保持土壤平整和良好的透气性。应适时进行修剪,草的高度控制在4~6 cm,除个别品种外不得高于8cm,路边和树根边的草要修剪整齐。修剪应使用轧(滚)草机,滚草前必须清除草坪上石子、瓦砾、树枝等杂物。滚草要平整,边角无遗漏,草屑应及时清除。3.2.6 草坪内的树穴、花坛及沿道路边缘,应及时切草边,保持线条清晰。

3.2.7 草坪施肥:冷季型草种追肥宜在春季和秋季,暖季型草种宜在晚春。追肥应以复合肥料和有机肥为主,追肥的时间和数量应根据土壤肥力、草种和草坪生长情况定。施肥可采用撒施和根外追肥,宜采取浓度淡而次数多的追肥方法。

3.2.8 土壤干燥时,应及时浇水。浇水方式宜以喷灌为主。

3.2.9 草坪播种期、萌芽期以及土壤过湿或板结,浇水后应暂停开放。

3.2.10 病害、虫害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梅雨季节和高温季节,冷季型草坪应按情况每月喷洒1~3次防病杀菌剂。防治应药应选择生物制剂和高效无毒或低毒的药剂。

3.2.11 每年秋季可采用打孔机在草坪上打孔的方式松土,去除打出的旧土,撒入培养土或沙粒。3.2.12 凡低洼常年积水处,要填土整平或盲沟排水。4 花坛、花境植物养护

4.1 花坛植物

4.1.1 应根据不同花卉品种和花坛的不同要求,制定养护技术措施。花坛每年换花应不少于4次,全年观赏期应不少于330天。每次换花期坛面裸露时间不得超过4天。花坛内应无明显缺株倒伏的花苗,枯枝残花率小于10%。

4.1.2 花坛换花除了间种以外,在移栽前必须深耕细耙,要去除土层20cm内的石块、草屑、残茎和落叶等杂物,并施足基肥。

4.1.3 花卉生长旺期应适当追肥,施肥量根据花卉种类而定。施肥后应用清水喷淋。严禁肥料污染花、叶。公园、景点在施用有异味的肥料时,需在闭园后进行。

4.1.4 枯萎的花蒂和黄叶要及时剪除,缺株要及时补植。凡须摘心的品种,应及时进行。木本花卉应及时修枝、整形;多年生宿根、球根花卉应及时更新;易倒伏的花卉应立支柱绑扎。应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4.1.5 花坛的防护设施应保持清洁完好。花坛的垃圾应及时清除。4.2 花境植物

4.2.1 花境植物的一般养护可参照本规程第4.1节花坛植物执行。4.2.2 花境植物必须经常修剪以保持最佳效果。5 水生植物养护

5.0.1 湖、池内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应严格控制,防止影响水面倒影。超出范围的叶片,应在水面以下随时割除。

5.0.2 水生植物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5.0.3 水生植物在水面及水面以上的枯黄部分应及时清除。

5.0.4 为保护水生植物不被鱼类破坏,可在水生植物栽植区域四周设置围网。6

古树名木养护 6.0.1 古树名木分为一级和二级。

6.0.2 古树名木应建立档案和标志,进行重点保护,严禁砍伐或擅自迁移。因特殊需要确需移植的,必须按规定报批。

6.0.3 对古树名木生长不利的立地条件必须及时整治改造。对腐烂的部位应及时剔除,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为保持其古老苍劲的形态,树干的空洞应及时填补,填补后的表面颜色、形状可与树皮外观相近。6.0.4 古树名木易受蛀干性害虫危害,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防治。

6.0.5 对生长日益衰弱的古树名木,应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制定复壮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养护。6.0.6 已倾斜的古树名木应予以支撑,防止倒伏。所设支撑应注意美观,支撑点必须有垫衬物。6.0.7 对易受雷击的古树名木,应设霹雷装置。对处于交通要道及游人量较集中的公园、绿地、景点中的古树名木,应设围栏保护。

6.0.8 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为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m。在此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不得堆放土、石等杂物,不得挖坑取土,不得排放污水咽气、倾倒垃圾和动用明火。6.0.9 对有历史背景和具有纪念意义的已枯死的古树名木,应立碑保留。7

病虫害的防治和杂草的杀灭 7.1 病虫害防治

7.1.1 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并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原则,利用保护和增殖天敌等生物防治措施,以致病虫危害。

7.1.2 应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防治效果应达到95%以上。

7.1.3 严禁的开放性地区使用剧毒、高残毒和有关部门规定禁用的化学农药。使用化学农药用严格按有关安全操作规程施行。

7.2 除莠剂的使用

7.2.1 使用除莠剂应了解其药剂性能、适用杂草种类、使用地周围的花木种类对该药剂的敏感程度。应先经过小面积的药效和药害试验,以确定使用药剂的种类,浓度和施用方法,切实做到安全、有效。禁止在开放地区使用对人蓄毒性高除莠剂。

7.2.2 调配药剂应采用标准量具,按照经过试验确定的浓度比例和当天需用量进行配置。已配制好药剂,应避免置烈日下爆晒。

7.2.3 喷药应严格防止沾染到花木上,对敏感性强的花木,尤其是生产绿地,必须划出保护区或设置保护物隔离。喷药应均匀,有风时,应注意风向,风大时不宜喷施。7.2.4 在草坪操作时,药桶下应有保护物垫衬,药液不得外溢。

7.2.5 药剂用完后,工具要立即洗净,洗用过的水不得倒在植物根部附近、草坪上及水体中。8

技术档案

8.0.1 各园林绿化单位必须建立完整的植物养护管理技术档案,做到及时收集、整理、分析与总结。8.0.2 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绿地气候、物候、水文、土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地下构筑物的变化资料及调查报告。2 绿地建设历史及发展状况。植物种类:按植物分类记载地区名称、规格、来源、栽植年月、生长势和日常养护措施及其成效等。4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的单项技术资料。5 各类统计报表和调查总结报告等。枯死树木挖除后必须记录归档。其内容是:编号、地区、树种、规格、枯死原因、死亡日期、经过何种措施抢救、挖除人、记录人、主管人姓名等。8.0.3 技术档案应每年分类整理、装订成册、编好目录、分类归档。古树名木应每年对其立地环境、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并附照片归档。

园路工程技术规程(试行)DB33/T1009.7—2001 1 总

1.0.1 为提高我省各级各类绿地中园路的质量和景观效果,根据有关标准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全省城市规划区内各级各类绿地、风景名胜区内的园路工程,同时也适用路宽3m,强度与弯道半径能满足通行要求,可通行1.5吨以下小型汽车道路的设计、施工、监理、质监和管理。如需通行1.5吨以上汽车的,则按市政道路的有关规范执行。1.0.3 建设园路工程必须以有关审批文件为依据。

1.0.4 在遵守本规程的同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凡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各级各类绿地及风景名胜区内具有引导游览、组织交通、构成园景功能的道路、游步道、登山道统称园路。2 一般规定

2.0.1 园路工程的施工,应具有设计图纸。施工图的出图标准,应满足本规程要求。2.0.2 园路工程(含地坪,下同)应在主体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完工后,方可进行施工。

2.0.3 在建造园路时,应切实保护原有树木和植被。凡古树名目或干径在15cm以上的树木,应原地保留,道路避让。一般树木或坎或迁,应按规定报批,批准后方可施工。

2.0.4 施工单位在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按园路工程量的大小、繁简等不同情况,单独或单项编制,作为整个施工组织设计的组成部分。3 设

3.1 原

3.1.1 园路线形应流畅、优美、舒展。断面形式、尺度、路面材料的质感、色泽等应与周边环境协调。3.1.2 园路、登山道最小宽度应大于1.2m;弯曲道路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游人走捷径损坏绿化。3.1.3 园路路面结构设计要求:面层薄,结合层平,垫层强,土基层稳定。如遇软土地基,应进行补强处理。设计园路标高,应尽量利用原有地势、地形。路面宜平整、防滑,路面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经济、适用、美观原则,尽量选用当地材料。

3.1.4 主干道应设置无障碍通道,道路纵坡等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有关规定。

3.2 图纸要求

3.2.1 在工程总平面图上应准确标明园路红线。园路施工图上应绘制坐标方格,并注明坐标基线(纵横两向)的系数依据。

3.2.2 应以不同平面祥图,标明不同路面用材(材料品种、色泽、产地及厂家、规格等)。

3.2.3平面图上应准确绘制园路路形及道路宽度、转弯半径;路旁进、排水口位置;交叉景石布置;栽植花木和沿路设置园灯、园椅的位置。

3.2.4 标高:园路起点应注明标高,随地形起伏,每隔10米左右及休息平台位置,应注明中心标高并标明坡向(单坡或双坡),可绘制部分等高线以显示园路与地形之间的关系。3.2.5 断面图及祥图(包括路面高出或低于地面处的护坡,路侧石等祥图)。

3.2.6 设计选用标准图集的,应根据现场实际,选用时,予以综合补充和修改,并图示或加以说明。

3.3 路

面 3.3.1 按本省常用的路面用材的不同,园路路面(地坪)可分为下列八类: 石质路面(地坪):如石板、块石、条石、冰梅石、弹石、片石、石板嵌草、石板软石等。同时,按石质色泽不同,又称青石板地坪、红块石地坪等。混凝土路面(地坪):如普通混凝土划块(石板形、冰梅形等)、斩假石、混凝土预制块铺装、混凝土预制块嵌草、混凝土预制软石铺装块、混凝土预制块嵌软石等。软石路面(地坪):如拼花软石、素色软石、软石冰梅等。又以软石不同色泽,加称白色、米色、黑色等。砖铺路(地坪):用方京砖(又称金、经砖)、八五砖、横道砖、混凝土仿京砖等铺设。花街铺地路面(地坪):用小青瓦、砖和碎缸片、碎瓷片、碎石片、软石等材料单独或组合镶嵌铺设。6 陶制品路面(地坪):如广场砖铺设等。混合路面(地坪):用多种路面材料,经设计组合而成的路面或地坪。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园路,如老年漫步径、健身道、盲人道等,应按功能要求使用相应的路面材料。4 施工准备

4.0.1 园路工程施工内容包括放样、挖填土方、地基夯实、标高控制、休整路槽、铺设垫层、场内运输、铺设面层、嵌缝修补、养护、清场、近边地形整理等工序。

4.0.2 定位放样应以施工图为依据。在预备阶段,施工单位可先放毛样,如平面位置及标高与现场不符,应由设计单位作更设计。其中游步道、登山道的路形及走向,也可由施工单位按实际地形在现场放样后,征得设计单位认可,补出联系单确认。

4.0.3 施工单位在选购路面材料时,其品种、色泽、质感、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石质材料要求强度均匀,抗压强度〉30MPa。软石要求细滑,耐磨。料径大小分为:特大(10~20cm)、大(6~10cm)、中(4~6cm)、小(2~4cm)。软石表面应洗净。

4.0.4 石质材料加工:要求平直通角,陵角无损。光面标准分为四级:一级为凿子光,要求找平,凿痕均衡,深度在5mm以内;二级为粗斩光(一斧光),剁齐均匀,残留凿痕在2.5mm以内;三级为细斩光(三斧光),剁齐均细,消除斧痕;四级为磨光(含锯光)。在园路工程中,除大理石碎片地面(地坪)及大面积铺装分隔线条外,一般不宜采用磨光。如采用机械加工的锯光板材,也宜按二级光面标准再剁斧加工。4.0.5 机械设施与工具的准备:应准备各种材质园路施工时所需机械设施及工具。5 施

工 5.1 放

5.1.1 以施工图为依据,并按本规程第4.0.2 条的规定,已经试放样认可后,正式定点放样,按路面弯曲要求设置定位桩。

5.1.2 园路交叉口及二种不同路面材料衔接点的放样,应尽量减少四向交叉。面层铺设以主路优先,次路服从主路为原则,应注意标高和坡向,防止积水。

5.1.3 园路放样时,在施工图许可范围内,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减少踏步,减少上方挖填。5.1.4 原有树木应按本规程有关要求妥善处理。

5.2 基础及垫层

5.2.1 根据放样位置及设计深度,进行路槽开挖。在 实基土后,按规定程序分层作业。垫层的用料、级配、厚度、做法,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在铺设垫层时应按设计要求做好路拱。

5.2.2 基础开挖后,如遇疏松土质、暗塘(河)、地下管线等,应会同设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5.3 路

5.3.1 路面施工应在基础垫层完成,并验收合格后进行。路面用材及标准,应以设计图为依据。5.3.2 石板、块石、弹石、侧石的强度、色泽和加工精度均应达到设计要求。陵角应完整、无翘曲。铺设时,应先侧石,后面石,分别用水泥沙浆、石屑或黄沙结合,要求密实、牢固。如发现结合层不平,应取出铺石,以结合材料重新找平,严禁用砖、石材料临空填、塞。要求路面平整,路拱在2~3%左右,石板、条石、冰梅接缝在2~3mm左右,块石、弹石接缝在5~6mm以下,缝隙用黄沙或石屑扫实。

5.3.3 现浇混凝土路面的强度等级及伸缩缝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安装模板时,应注意路形曲线圆顺,防止出现硬角。如需仿冰梅或石板的,应在粉刷层表面收水、终凝前划线或模压。冰梅划线时,应防止三块形成一直线。斩假石的加工应达到石板二级光面标准。粉刷层如需加色,应先做试块,并经设计、建设单位认可。

5.3.4 软石路做法:一般分预制和现浇两种。现浇做法:按设计标准,铺设侧石或图案分隔材料。拍实后,用干水泥扫平,再洒水至透,然后将表面残留水泥用水刷掉,以保持表面整洁。路面要求平整,路拱2%。

5.3.5 砖路面应按设计要求,先切边磨光,待四边平直后再铺设。

5.3.6 碎缸片、碎瓷片、小青瓦做路面材料使用时,应挑选并做必要的加工。要求色泽、大小、片形基本一致。小青瓦应切边。

5.3.7 大理石碎片、广场砖的铺砌,宜座浆施工,要求结合层密实,表面平整。特殊功能要求的路面应按设计施工,并结合相应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

5.3.8 混合路面的做法:不同面层应分开铺砌,原则上应先湿作业,后干作业;先侧石,后石板、块石,再软石。嵌草路面:先铺块石、预制块或石块,空隙填土压平后再填草,要求表面平稳。各式预制块的铺设,可参照本规程5.3.2 条规定执行。

5.3.9 园路工程竣工后,需进行养护和保养。养护时间按有同路面不少于3~7天。10~14天内不宜上人及承受其他荷载。

5.3.10 及时清场及整理近边地形。

5.4 雨水边沟

5.4.1 园路应尽量采取自然排放雨水。坡地面为防止水土流失,可置景石挡土。登山道可采用明边沟排水。

5.4.2 明边沟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可采用混凝土、块石、石板、软石等材料砌筑,明边沟底不得低于附近高水位。

5.4.3 排水管道及窑井,应按设计要求施工。窑井盖顶标高应与路面持平。5.5 踏

5.5.1 踏步级数的设置以奇数为宜。踏步宽一般为30~60cm,高度以10~15cm为宜,特殊地段高度不得大于25cm。踏步面应有1~2%的向下坡度,以防积水和冬季结冰。

5.5.2 踏步铺设要求底层塞实、稳固、周边平直,棱角完整,接缝在5mm以下,缝隙用石屑扫实。石料的强度、色泽、加工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5.3 踏步的邻接部位,其叠压尺寸应不少于15mm。

篇2:施工管理及技术要求

一、技术标准

1、工程应遵照设计图纸及主要设备、材料厂家技术资料。

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要求。

二、施工前期技术准备

1、图纸自审、会审及深化设计。

拿到图纸后及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图纸,并且分专业进行讨论。及时请设计进行技术交底,充分理解设计意图,熟悉设备情况对图纸中不明确或有矛盾及疑义的问题应详细记载,在会审时提出并及时做好答复记录。

2、施工技术文件编制

在熟悉图纸并掌握工程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编制施工組织设计及其它施工技术文件。施工組织设计上报业主审批后,作为组织指导施工的主要技术文件并严格遵照施工。

3、编制工程备料、施工设备、机具采购计划。

4、根据工程编制劳动力需用计划及施工进度计划。

5、编制质量监控及要点。

三、主要安装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配电箱、盘安装材料要求

(1)、配电箱(盘):箱体应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周边平整无损伤,油漆无脱落,二层底板厚度不小于1.5mm,不得用阻燃型塑料板做二层底板,箱内各种器具应安装牢固,导线排列整齐,压接牢固,并有产品合格证,应为合同约定品牌。(2)、户外配电箱应做到通风、散热、防雨、防火。

(3)、正常不带电箱体金属外壳,底座等必须接零(地),且通过专用端子连接,并与保护零线接线端子板分设。各电气连接线应采用绝缘导线,接头可靠,不得外露。

(4)、进、出线必须采用橡皮绝缘电缆,进、出线口应设在箱体的下端面,并加保护圈。进(出)线应做好防水弯,不得承受外力。

2、配电箱、盘安装操作工艺

(1)、配电箱(盘)安装要求 配电箱盘均应选用成套配电厂家产品,室外电源箱采用防雨型,符合图纸、合同要求。各种铁件均应刷防锈漆,并做好可靠的接地。

(2)、配电箱盘带有器具的铁制盘面和装有器具的配电箱门均有明显可靠的裸软铜PE线接地。

(3)、配电箱盘上配线整齐,并绑扎成束,。盘面引出及引进的导线应留有适当佘度,以便于检修。

(4)、导线剥削处不应损伤线芯或线芯过长,导线接头应牢固可靠,多股导线不应盘圈压接,应加装压接端子。

(5)、配电箱盘的盘面上安装的各种闸及自动开关,当处于断路状态时,下端部分不应带电。

(6)、垂直装设的闸及熔断器等电器上端接电源,下端接负荷。横装者左侧接电源,右侧接负荷。

(7)、配电箱盘上的母线应涂有黄、绿、红、淡蓝等颜色,黄绿双色线保护地线,相线顺序符合要求。

(8)、弹线定位:根据设计要求找出配电箱盘位置,并按箱盘的外形尺寸进行弹线定位,保证安装位置准确。

(9)、配电箱盘上电器仪表应牢固、平正、整洁、间距均匀、铜端子无松动,启闭灵活,零部件齐全。其排列间距符合要求。

(10)、配电箱盘的固定:暗装电箱的固定,根据预留孔洞尺寸将箱体找好标高及水平尺寸,并将箱体固定好,然后用水泥砂浆填实周边并抹平,待水泥砂浆凝固后再安装盘面。安装盘面要求平整,周边间隙均匀对称,盘面平正不歪斜,螺丝垂直受力均匀。

(11)、绝缘摇测:配电箱(盘)全部电器安装完毕后,用500V兆欧表对线路进行绝缘摇测,摇测项目包括相线与相线之间,相线与零线之间,相线与地线之间零线与地线之间。两人进行摇测,同时做好记录,技术资料存档。

3、配电箱、盘安装质量标准

(1)、主控项目:器具的接地(接零)保护揩施和其他安全要求必须符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范规定。

(2)、一般项目:配电箱安装位置应正确,部件齐全,箱体开孔合适,切口整齐,一管一孔,严禁开长孔。暗装配电箱箱盖紧贴墙面,零线经汇流排连接,无绞接现象;油漆完整,盘内外清洁,箱盖、开关灵活,回路编号齐全,PE线安装明显牢固。

(3)、导线与器具连接牢固紧密,不伤线芯,压板连接时压紧无松动,螺栓连接时,在同一端子上导线不超过2根,防松垫圈等配件齐全。电气设备、器具和非带电金属部件的接地,支线敷设应连接紧密,牢固,接地接零线选用正确,需防腐的部分凃漆均匀无遗漏。线路走向合理,色标准确,涂刷后不污染设备和建筑物。

(4)、允许偏差项目上:配电箱体高50cm以下,允许1.5mm;配电箱体高50cm以上,允许3mm。

4、二次回路结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图施工,接线正确,每个接线端子的每侧接线宜为1根,不得超过2根。对于插接式端子,不同截面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对于螺栓连接端子,当接两跟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

(2)、二次回路接地应设专用螺栓。

(3)、引入盘、柜内的电缆应排列整齐,编号清晰,避免交叉并应固定牢固,不得使所接的端子排受到机械应力。

(4)、铠装电缆在进入盘、柜后,应将钢带切断,切断处的端部应扎紧,并应将钢带接地。

(5)、强、弱电回路不应使用同一根电缆管,并应分别成束分开排列。

5、低压电器的安装

(1)、低压电器的安装,应按已批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应有合格证,设备应有铭牌。

(2)、低压电器的固定当釆用膨胀螺栓固定时,应按产品技术要求选择螺栓规格;其钻孔直径和埋设深度应与螺栓规格相符。

(3)、紧固件应采用镀锌制品,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电器的固定应牢固平稳。

(4)、固定低压电器时,不得使电器内部受额外应力。(5)、电器的外部接线,应符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

(6)、电器的金属外壳、框架的接零或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7)、低压电器的试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的有关规定。

6、管道敷设、连接

(1)、材料要求:管材选场必须有厂家检测报告和合格许可证件,管材进场要经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验收,填写材料检验记录,各方负责人签字认可后方可使用。

(2)、明管敷设根据设计图加工各种盒、箱、弯管。采用冷弯,不宜小于90°。

(3)、根据设计首先测出盒、箱与出线口等的准确位置。根据测定的盒、箱位置,把管路的垂直、水平走向弹出线来,按照安装标准规定的固定点间距的尺寸要求,计算确定固定点的具体位置。

(4)、固定点的距离应均匀,管卡与终端、转弯中点、电气器具或接线盒边缘的距离为150-500mm。

(5)、盒、箱固定,由地面引出管路至明盘、箱时,可直接焊在角钢支架上,采用定型盘、箱,需在盘、箱下侧100-150mm处加稳固支架,将管固定在支架上。盒、箱安装应牢固平整,开孔整齐并与管径相吻合。要求一管一孔不得开长孔,铁制盒、箱严禁用电气焊开孔。

(6)、水平或垂直敷设明配管允许偏差值,管路在2m以内时,偏差为3mm,全长不应超过管子内径的1/2。检查管路是否畅通,内侧有无毛刺,是否完整无损,管子不顺直者应调直。

(7)、应将管敷设到设备内,如不能直接进入时,在干燥房屋内,可在钢管出口处加保护软管引入设备,管口应包扎严密。在室外或潮湿房间内,可在管口处装设防水弯头,由防水弯头引出的导线应套绝缘保护软管,经弯成防水孤度后再引入设备。

(8)、管口距地面高度一般不宜低于200mm。

(9)、金属软管与设备连接时,应米用金属软管接头连接,长度不宜超过1m,不得利用金属软管作为接地导体。

(10)、采用桥架配线时,由室外进入建筑物内时,桥架向外的坡度不得小于1/100。桥架由室外较高处引到室内时,应先向下倾斜,然后水平引到室内。桥架采用托盘时,宜在室外水平段改用一段梯架,防止雨水顺托盘流入室内,在墙的外侧应采取防雨措施。

7、管内穿绝缘导线

(1)、绝缘导线的规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并有出厂合格证。(2)、镀锌铁丝或钢丝顺直无背扣、纽接现象,并具有相应的机械拉力。(3)、根据管径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护口。

(4)、根据导线的根数和总截面选择相应规格的接线端子和接线帽,采用铰接时铰接圈数不少于5圈。

(5)、相线、零线及保护地线的颜色加以区分,用黄绿双色导线做保护地线,淡蓝色为工作零线。

(6)、带线采用1.3mm的钢丝,先将钢丝的一端弯成不封口的圆圈,再利用穿线器将带线穿入管路内,在管路的两端均应留有100-150mm的余量。在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在管路敷设的同时将带线一并穿好。穿线受阻时用两根铁丝同时搅动,使两根钬丝的端头互相钩绞在一起,然后将带线拉出。

(7)、将布条两端牢固地绑扎在带线上,来回拉动带线清除管路中的灰尘泥水等杂物。

(8)、放线前根据施工图对导线的规格、型号进行核对,导线置于放线车上。(9)、接线盒、开关盒、插销盒及灯头盒内导线预留长度为150mm。配电箱内导线的预留长度为配电箱体周长的1/2。共用导线在分支处,可不剪断直接通过。

(10)、管内穿线前先检查钢管各个管口护口是否齐整,如有遗漏或破损均应补齐和更换。

(11)、当管路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在穿线时往管内吹入适量化石粉。两人穿线配合协调。

(12)、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必须穿于同一管内。

(13)、导线在变形缝处,补偿装置活动自如,导线留有一定的余量。(14)、穿入管内的导线,不准接头和局部绝緣破损及死弯。导线外径总截面不应超过管内面积的40%。

8、导线连接(1)、导线接头不能增加电阻值,受力导线不能降低原机械强度。(2)、剥削导线4mm2以下的使用剥削钳,使用刀时不允许采用刀在导线周围转圈剥削绝缘层的方法,以免破坏线芯。

(3)、采用缠绕法时,分支线往主干上交叉,密缠不得少于5圈,分支线缠完后剪去余线。

(4)、导线包扎:首先用橡胶绝缘带从导线接头处始端的完好绝缘层开始,缠绕1—2个绝缘带幅宽度,再以半幅度重叠进行缠绕。在绑扎过程中收紧绝緣带。最后在绝緣层上缠绕1—2圈后,再选行回缠。然后再用黑胶布包扎,导线接头处两端用黑胶布封严密。

(5)、线路检查及绝緣摇测:接、焊、包全部完后选行自检和互检,检查无误后进行绝缘摇测。绝缘摇测选用500V,量程为0-500MΩ的兆欧表,摇速在120r/min左右,读数采用1min后的读数。

(6)、照明线路的绝缘电阻值不小于0.5MΩ。

(7)、导线截面选用符合图纸要求、连接牢固,盒箱内清洁无杂物,护口、护线套管齐全无脱落,导线排列整齐,并留有适当的余量。导线在管子内无接头,不进入盒、箱的垂直管子上口穿线后密封处理良好,导线连接牢固,包扎严密,绝缘良好,不伤线芯。

(8)、接地(接零)线截面选用正确、连接牢固紧密,尺量检查导线截面,导线截面要符合设计要求,做好成品保护、不得污染、损坏其他设施。

9、灯具安装

(1)、各种灯具的型号、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灯内配线严禁外露,灯具配件齐全,无机械损伤、油漆剥落、灯罩破裂现象。

(2)、灯具导线:照明灯具使用的导线,其电压等级不低于500V,其最小线芯截面不小于0.5mm2。

(3)、灯具安装应根据其形式、结构及重量等因素采取相适应的固定方式。灯具安装在玻璃幕墙外、干挂花岗岩等不易固定的位置时,应由设计人员给出固定方案。

(4)、支架根据灯的重量选用相应规格的镀锌材料或不锈钢制作,所有灯具金属固定支架焊接处作防腐处理,灯具必须固定牢固

(5)、灯卡具不得有裂纹和缺损现象。(6)、灯具安装应按产品使用说明要求调整角度,确保达到最佳效果。(7)、灯具如有特殊散热要求的,应根据灯具说明要求加装散热装置。(8)、灯具安装在外墙上固定时,应固定在结构层,并避免破坏建筑物的防水性能。

(9)、灯具进入现场后码放整齐、稳固,并注意防潮,搬运时轻拿轻放,以免碰坏表面的镀锌层油漆及玻璃罩接地装置。

10、接地装置的敷设

(1)、接地装置的安装应按已批准的深化设计进行施工。

(2)、接地装置的安装应配合建筑工程的施工,隐蔽部分必须在覆盖前会同有关单位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接地体顶面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角钢及钢管接地体应垂直配置。除接地体外,接地体引岀线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装置焊接部位应作防腐处理。

(4)、每个电气装置的接地应有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连接,不得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

11、成品保护

编制成品保护方案,报项目部及监理审核,严格按照审核的方案执行。特别是对保温、防水、外墙防渗漏等的成品保护措施。

12、通电试运行

(1)、灯具的规格、型号及使用场所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规定。(2)、灯具、安装牢固端正,位置正确。

(3)、导线进入灯具处的绝缘保护良好,留有适当余量,连接紧密不伤线压板连接时压紧无松动,螺栓连接时,在同一端子上导线不超过两根。

(4)、灯具、配电箱(盘)安装完毕,且各条支路的绝缘电阻摇测合格后,方允许通电试运行。通电后仔细检查和巡视,检查灯具的控制是否灵活准确;与灯具控制顺序相对应,如发现问题必须先断电,然后查找原因进行修复。

13、联动调试

(1)、施工单位应按经批准的调试方案进行系统调试;调试结束后,应提供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

(2)、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性能应稳定可靠,其精度等级应能满足测试的要求;各类计量器具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3)、所有支路全部接通,对LED夜景照明整体进行调试,其运行状态应稳定可靠。

(4)、系统满负荷试运行时间不应少于10天,每天连续运行时间不应小于3小时, 并做好试运行记录,连续试运行时间内应无重大故障。

14、其他要求

(1)、分项施工的现场应实行标示牌管理,写明作业内容和质量要求,要认真执行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验制度,要根据合同的规定切实作好隐蔽了程的检查工作。

(2)、专业技术人员按施工技术方案指导作业人员施工, 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工程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现场技术问题,重大技术问题及时向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汇报。

(3)、施工技术文件未经批准,不得用于施工。施工过程中,经批准的技术文不得擅自修改,需要修改时,按原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图纸修改以设计变更单为依据。

(4)分项工程开工前必须样板先行,样板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施工。(5)、开工前必须按技术规范规定向监理工程师报送试验报告(包括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准备、质保安全措施等),经监理工程师审该批准后方能铺开施工。

(6)、质检员按施工技术方案、设计图样及施工标准、规范对检、试验报告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并填写质量检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检验班组和施工班組进行处理,并跟踪验证。做好工程质量的预前控制和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及验收,执行《工程施工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

(7)、材料员负责组织设备开箱检验,并做好开箱检验记录。要加强质量监控,确保规范规定的检验、抽检频率,现场质检的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可靠,接受质量检查时必须出示原始资料。

四、验收要求

1、夜景照明工程应作为单位工程中建筑电气分部的一个子分部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已完成设计施工图和合同施工内容,工程所含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合格。

(2)、提供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质量控制资料完整。(3)、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查结果符合本规程的规定,负荷试运行正常。(4)、完成工程调试内容,并且符合设计效果要求和标准要求。

(5)、灯具发光应分布均匀,一致性好;安装在同一场所的灯具单元整体亮度均匀,无明显色差。

(6)、夜景照明系统安装色品、色品容差、亮度、眩光控制、显示方式、色彩变化等符合设计和合同要求,各种常规效果应正常,颜色无缺失或错乱现象。(7)、根据设计或合同的约定对包含文字、图片的显示,视频、动画的播放进行测试,各种常规效果应符合设计和合同要求。

(8)、控制系统的开关、驱动等各种动作应准确无误。

(9)、照明系统应有纠错功能,在系统软件出现故障时,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

2、资料要求

系统验收的技术文件及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设计说明,包括系统方案和规模容量说明,系统功能说明和性能指标等。

(2)、工程竣工图纸,包括施工平面图、系统图、设备清单、灯具系统分布图、地下管线及其它有关资料。(3)、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4)、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资料。(5)、系统调试和测试记录。(6)、试运行记录表。

篇3:精装修住宅特点及施工技术要求

在当今社会开发房地产的经济潮流下, 住宅精装修成为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追求方便和快捷, 因此对住宅提出了“告别毛坯房, 转向质量高成本低的现装房”的要求。住宅精装修的过程就是在“差异化施工”、“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对新建房屋进行的装饰以及改造, 在统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避免财产浪费、装修污染、施工隐患以及减小私人装修对于公共设施以及公共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意义及作用。在住宅精装修成为潮流被人民和市场所接受的同时, 它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住宅在精装修时, 为了保障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总结住宅精装修过程中日常的施工教训和经验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结合精装修住宅的特点, 分析精装修住宅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难易程度, 进而总结出住宅精装修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 为以后住宅的精装修积累经验和方法, 使当前住宅精装修的技术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与强化。

1 精装修住宅的特点

在住宅的精装修过程中, 它的特点一般都体现在它的各种优势之上, 文章将从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1 精装修住宅的市场优势

在当今社会的房地产市场以及建筑市场上, 精装修住宅是热门的特定需求, 是装修行业甚至是整个建筑行业实现规模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必须要迈过去的一步。对住宅进行精装修可以通过一步到位的集约型装修对建筑企业以及装饰企业进行扩展, 充分发挥建筑企业以及装饰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运用、资金运作等方面的优势, 在经济和质量上对精装修住宅进行保障, 在增加市场产出比的前提下, 促进建筑企业以及装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精装修住宅的经济优势

对住宅进行精装修可以把住宅和装修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还可以采用按揭的方法来减小房主的经济压力。此外, 精装修住宅的装修安全更容易实现, 而且还能减小独自装修时产生的不必要的精力和财物。与此同时, 精装修住宅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规模效应, 在价格上可以获得比较大的优惠, 对于住宅房主的吸引力很强。

1.3 精装修住宅的概念内涵

在精装修住宅的设计过程中有很多要求, 一定要精确还有精致, 从业主的角度出发针对生活、起居、交流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住宅的功能以及风格的设计, 根据当下流行的生活理念, 在实现时尚的前提条件下更要突出大气简约的风格。与此同时, 精装修住宅还要有丰富的内容, 根据住宅业主的要求留有必要的装饰空间, 满足业主个性和需要的体现。除此之外, 在住宅的精装修过程中选择材料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住宅精装修企业的优势一定要利用, 主要是价格、规模以及技术上的优势, 选择有利于满足设计要求和标准的装修材料, 最好做到在满足住宅业主装修材料需求的同时, 使装修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2 精装修住宅常见的质量问题

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政策开始, 我国的经济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们开始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住宅的精装修也就应运而生。尽管精装修住宅的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由于总体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 所以在住宅的精装修市场上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比如说地砖松动和空鼓、地面不平整、室内设施出现变形、房间渗漏;进行室内装修时家具以及装饰等木工出现掉漆、移位等问题;油漆掉色、不光亮、污染严重等油工方面的问题, 上述这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住宅精装修的施工过程中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对待, 利用强化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保证精装修住宅的高品质。

3 精装修住宅施工需要考虑的要素

在住宅的精装修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种要素:

3.1 空间

对住宅进行装修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内部空间的合理化, 使业主拥有没得享受。新的技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 这就方便了人们在住宅精装修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设计出更加美丽和舒适的空间布置。

3.2 颜色

作为人类视觉感受中最为敏感的一种, 色彩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视觉、心理以及情感等方面, 因此在住宅精装修的设计过程中针对室内的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 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的效果, 对业主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有力的影响。

3.3 照明

对于人类来说, 自然光是不可或缺的。在室内引入阳光, 不但可以减轻室内的封闭和黑暗的感觉, 还能够令业主感到自然和舒适。特别是顶光及其发散射出的柔和的光线, 可以让室内的空间变得温暖和自然。光和影之间的不断变换, 能够使房子变得丰富多彩, 给人各种舒适的感受。

3.4 绿色

在改善住宅室内的环境时, 绿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比如说, 可以在室内放置各种小型的花草和盆栽, 将室外以及室内的环境良好的连接起来, 给室内的环境增加一些丰富的色彩变化, 给人一种更加舒适和清爽的感觉, 大大增强住宅室内的空间感。

4 精装修住宅施工的技术要点

在了解到住宅精装修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考虑的几种要素之后, 结合住宅精装修的实际经验, 我们可以总结出精装修住宅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几种技术要点, 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4.1 精装修住宅设备以及材料的技术管理

在对住宅进行精装修的过程中, 针对设备、构配件以及材料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进场检验, 比如说在精装修住宅使用进场材料之前材料的进场验收签字制度是必须要严格执行的, 与此同时还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对住宅精装修的施工进行实验与记录, 使精装修住宅在施工过程中的资料得到完整的保存。

4.2 精装修住宅施工过程的技术环节

在住宅精装修的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各个环节按照顺序进行。在施工之前首先要将样板间做好, 用来检验施工的工艺、质量以及装饰的成果。在具体的精装修过程中需要专门安排一些人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和督促, 对精装修的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跟踪, 吊顶、管线、地板留缝、地板木龙骨以及基层等部位也要按照工程技术的标准进行严格的执行与验收。也就是说, 在住宅精装修施工中的每道工序完成以后, 都要进行互检、自检以及专职检测, 有效保证住宅的施工质量。

4.3 精装修住宅施工的关键

(1) 在对住宅的吊顶进行施工时, 需要以吊杆、饰面、龙骨的品种、材质、连接方式、安装间距以及规格等的控制为重点, 保证吊顶的尺寸、标高以及造型等符合专业设计的要求; (2) 在对卫生间、厨房灯需要防水的工程进行装修施工时, 要严格遵守施工工艺, 在施工结束之后还要进行48h必要的试用实验, 检查设施的避水效果; (3) 在对墙面进行涂饰时, 要重点检查涂料的型号、品种与颜色, 均匀地涂抹保证涂料牢固的粘结, 尽量避免透底、漏涂、反锈以及起皮等多种问题的出现; (4) 在进行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需要强化的技术要点也有很多, 包括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安装、造型、固定方法、尺寸等, 保证细部工程的线条顺直、表面平整、色泽一致、接缝严密; (5) 在安装实木的复合地板时要注重地板的选配, 对基层采取必要的防潮措施, 在防潮层处铺设塑料薄膜或者涂刷防水涂料等。

5 结束语

随着住宅精装修潮流的盛行, 本文重点研究了精装修住宅的特点、常见问题、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素以及关键的技术要点, 在保证住宅施工质量的同时使装修的成本最小化, 保证业主以及装修公司的双重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晓初.浅析精装修住宅的特点及施工技术的要点[J].建筑科学, 2013 (01) .

[2]李欣.精装修住宅产品绿色设计以及营销推广策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13.

[3]李振华.浅谈面向楼盘住宅精装修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 2014.

[4]贺晓娟.住宅装修工业化的设计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篇4:论怎样做好施工管理及技术要求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管理方法

引言: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涉及面相当广泛,劳动投入也相对较大,这就决定了对其的管理措施要科學有效,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涵义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指针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复杂技术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它是在遵循现场施工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科技水平,并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按照工程既定的项目目标对工程施工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达到缩短施工工期、控制工程项目造价、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目的。

2..施工管理的内容

施工管理工作贯穿于施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包含了施工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检验与完善制度,也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现场管理措施。

2.1增强对施工的检查

当施工总平面设计通过以后,进入到施工作业的活动中,施工人员还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因为施工总平面布置难免会与施工时的实际现场情况产生不同,施工人员应按施工管理的规定,经常性地深入施工现场,查找施工现场布置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并加强管理措施,维护良好的施工环境。

2.2合理调整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

施工现场总平面的调整不仅是检查出现问题才进行调整,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的施工需求,我们都会合理的根据施工内容的变化来调整。我们不应当把施工现场看成一个固定不变的空间集合,而应当对其进行动态的控制和管理。但是我们的调整也不能过于频繁,以免影响施工人员的操作。例如可以在地下室底板全部封闭前、基础或基坑回填后、主体施工结束后、总平施工前这几阶段调整布置。

2.3及时清理转移

及时清理转移是建立一个文明施工现场的重要体现。当工程结束后,管理班子应该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的清理,其内容有:拆除临时设施,转移剩余物资并向新工作场地转移,恢复临时占地。

2.4坚持现场管理标准化,堵塞浪费漏洞

现场管理标准化的范围很大,而比较突出又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施工现场的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和文明施工管理。倘若少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加强按照规定的标准去管理执行。

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每一项建筑实施施工前,都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其工程概况和现场情况。

首先要熟悉施工图纸、熟悉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了解设计要求及细部、节点做法,理解设计意图,弄清有关技术资料对工程质量的要求。

其次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文件对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措施、施工进度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找出施工中容易出问题的工程部位和工艺。结合施工工艺和工期要求找出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

最后进行现场查勘。熟悉地形地貌,及时发现现场与设计图纸不符部分,并尽快与相关部门沟通处理,以保证后续施工能顺利进行。

4.建筑施工进度控制解决对策

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批及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施工进度计划是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难易程度、施工工艺及工程质量要求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制定的计划目标。合理的进度安排,可为项目进度控制提供依据,并且有利于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控制,也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过程。它是项目施工运动的轨迹,也就是将计划付诸实施的动态。实际进度按照计划进度进行时,两者相吻合;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一致时,便产生超前或落后的偏差。这时,施工单位需要分析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原来计划,使两者在新的起点上重合,继续按其进行施工活动,并且尽量发挥组织管理的作用,使实际工作按计划进行。但是在新的干扰因素作用下,计划与进度之间又会产生新的偏差。施工进度计划控制就是采用这种动态循环的控制方法,通过不断的调度、协调,保证项目的均衡发展,实现项目整体的动态平衡。

5.做好工程的工期管理保质交付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工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开工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时间十分紧迫,因此工程的工期管理十分重要,现场施工管理者必须重视如下工作:

做好材料的选定。作为施工现场的项目经理,应做好全方面的协调管理控制工作。应该及时提醒有关方面工作人员,配合确定施工中需用到的材料的品种、颜色、规格及数量,并以最快的速度作出相应施工组织方案计划。定购材料,合理的安排劳动力和机械,确保工期。

做好各方协调工作。作为施工管理者,对影响施工的停水停电等因素,积极主动去排除故障,尽快的恢复施工,以免因停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积极加强与工程周边的联系,全力配合协商解决施工的相关纠纷。及时的提醒施工人员,配电线和管道的位置及走向,督促各组的分工合作,一定要按图施工,以免以后造成返工现象进而拖延工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确保承接的施工项目工程按期按质竣工验收并交付业主使用。

6.把握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

一个工程项目结束后,必须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有效的,符合实际的验收和评定。验收评定,往往时间短、仪式性的地看一下,真正的质量验收是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进行的,是以各个分项工程的质量来综合鉴定分部工程的质量,又以各个分部工程的质量去鉴定单位工程的质量。施工管理要认真仔细、严格把关,对分项工程的质量保证项目、实测项目和检验批项目要尽力检查,不符合标准的,尽快督促工人返工,返工合格再组织竣工验收,达到交出的工程项目都是合格的工程。

7.贯彻和完善技术标准化管理

7.1技术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它是一定历史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施工生产经验总结,是组织现代施工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施工和检验、评定各种建筑材料性能以及工程质量的依据。但技术标准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模式的提高,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补充完善,以适应施工生产技术管理的需要。

7.2技术标准化的基本要求是:组织职工学习各种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掌握其内容和要求,自觉按标准、规范和规程施工。加强技术监督和检查,发现任何违规行为,任何施工管理人员都有权进行制止和纠正,对造成严重后果者要进行处理。管理者对工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从原材料开始到每道工序到成品,每一个工种的生产过程都要进行分解,从而规定出具体的要求,以便明确目标,落实到班组和个人。

8.结语

工程建设目标能否实现,施工管理尤为关键。作为施工管理者,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处理好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施工成本及施工安全几方面的矛盾,合理配置资源,确实有效的做好施工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才能实现工程预期的质量目标、成本目标、进度目标,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建筑市场立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琼.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探析[J],建筑科学,2011(02)

[2]建设部《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篇5:施工管理及技术要求

一、物体打击

事故1:“2011.11.15”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14标立柱模板倾覆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11月15日11时53分,XXX单位承建的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14标,因立柱正在进行模板拆除作业,在模板链接螺栓全部打开后,未及时吊离,失稳倾覆,导致1名在相邻立柱上的作业人员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作业人员未按技术交底中规定的模板拆除作业流程作业,同一区域内交叉作业,作业人员不慎碰触到已拆除约束的模板,导致事故发生。

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疏于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和作业现场的安全检查,致使安全、技术交底未得到有效落实。二是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缺失,用铁丝代替模板专用锁具固定模板,安全隐患未能及时消除。三是分包单位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总包方联合库地下室梁板支撑专项方案、模板施工方案、技术和安全交底组织施工。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严格按模板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进行作业。2.直立柱模拆除和组立时应采取相应的临时固定措施。3.模板应该随拆、随吊离。不能及时吊离现场的模板必须按照施工方案要求复原连接螺栓。4.模板拆除时严禁在无加固或约束措施的情况下,全部松开紧固螺栓。5.已经拆除但未吊离现场的直立模板,必须采取防倾覆加固和周边硬防护隔离措施。事故2:“2016.03.17” 青荣城际铁路承台模板倾倒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3月17日8时,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青荣城际引入青岛枢纽连联络线29#墩承台模板拆卸施工过程中,承台模板倾倒,导致1名作业人员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模板拆除作业人员违反拆模安全技术规定,在吊车未就位、模板未采取临时加固措施的情况下,将模板的对拉螺栓全部割掉,致使模板在拆除过程中失稳倾倒,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桥梁墩台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及技术交底内容缺乏承台模板安装加固及拆除工作流程和内容。二是现场管理人员对现场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到位,现场监管缺失。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桥墩、承台等大块钢模拆除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明确作业流程和相关安全防护措施。2.技术交底书中应明确模板拆除时保障钢模不发生倾覆或垮塌的临时固定措施。3.必须对大型模板拆除的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专项技术和安全作业交底。4.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现场作业安全的管控。事故3:“2014.08.10”郑州地铁二号线2标钢支撑坠落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8月10日10时25分,由XXX承建施工的郑州地铁二号线2标农业路站,在基坑门吊进行结构底板钢筋吊运过程中,剐蹭第三道钢支撑,致其失稳坠落,导致1名作业人员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现场作业人员在牵引吊运钢筋的缆风绳过程中方向控制不当,吊运钢筋时多次碰撞钢支撑,导致钢支撑失稳坠落,导致事故发生。

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现场监管不到位,未及时发现隐患并制止。二是分包单位现场管理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差,吊运钢筋作业不当,违规站在钢支撑下方。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吊运作业时,牵引吊运的缆风绳必须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吊运物与其它结构碰撞。2.吊运作业时必须有持证的司索人员(信号工)现场指挥。3.起重司机必须在司索人员(信号工)指挥下进行吊装作业,严格按信号作业,严禁擅自操作。4.钢支撑端头增设防坠落措施。5.吊运的钢筋、材料等应避免集中堆放在临时支架上。接料人员必须定人,吊物落点区域下方严禁站人。事故4:“2010.07.14”北京地铁顺义站基坑钢支撑与钢围檩坠落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0年7月14日15时30分左右,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北京地铁15号线顺义站,在进行北端底部砼垫层施工时,西北角钢管支撑与钢围檩突然坠落,导致2名作业人员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钢支撑及钢围檩未按设计施工,支护体系施工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一是未按设计要求在钢围檩上设剪力蹬;二是钢围檩下的三角形支撑架和拉接钢筋数量不足且连接质量不良;三是钢围檩分段之间未等强连接。在基坑西北侧压力增大时,钢围檩发生纵向移动、钢管支撑轴力消失,三角形支撑架和拉接钢筋不能承受钢围檩和钢管支撑自身的重量而脱落,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深基坑复杂围护结构认识不足。二是项目技术管理混乱、工作责任不到位;三是现场工序检查验收不到位,未及时发现支护体系施工质量问题。四是未按规定进行监控量测,监测体系不完善、对数据分析不及时、风险意识不强。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在围护结构上将钢围檩和钢支撑用托架和钢丝绳等连接牢固,并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做围檩下方的三角支撑;采用砼围檩时应保证围檩钢筋与围护结构的连接质量。2.必须保证钢支撑端头与围檩密贴,出现缝隙必须用钢板或钢楔子填塞密实。钢围檩接头必须焊接牢固。特别注意阴阳角连接处,防止钢围檩未有效封闭,造成支撑受力时产生滑移。3.必须按监测方案要求,在发现基坑变形或出现变形监测预警后必须暂停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4.支撑体系施工完后应及时组织工序验收。5.严格进行钢支撑轴力监测,及时补充损失的轴力,确保支撑体系稳定。6.严格按支护设计要求对基坑周边堆载进行限制,严禁超载。事故5:“2014.03.27”宁西增建二线工程1标公跨铁桥梁边梁坠落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3月27日07时1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宁西增建二线工程1标K644+810公跨铁桥梁,在O#台至1#墩右侧边梁防撞墙模板拆除过程中,边梁偏心倾覆坠落,导致作业人员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在梁间铰缝混凝土未施工.边梁与相邻梁体未做连接加固的情况下,首先施工防撞墙,使边梁重心偏移,当拆除防撞墙模板拉结筋后,梁体即失去平衡,倾覆坠落,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现场“三违”作业管控不到位,现场管控不力。二是分包施工班组未按方案和交底组织施工.违反桥面系施工工序和规范要求。三是对分包施工班组技术.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够。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制定专项(防撞墙)模板施工安装.拆除方案。对于结构重心位于梁体以外的悬臂式防撞护栏,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主梁横向联结完成方可施工作业的内容和措施。2.项目现场管理人员须对重点部位实行现场跟班监管,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存在的隐患。3.加强工序作业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对不稳定体,在解除约束前必须采取防倾覆加固措施。

二、车辆伤害 事故6:“2010.08.13”包满铁路新建朝鲁图车站10辆重载道砟老K车车辆溜逸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0年8月13日10时3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新建包头至满都拉铁路,停放在新建朝鲁图车站10辆重载道砟老K车,因没有设置好防溜装置,发生溜逸,冲入区间,撞击正在线上整道和临近作业人员,造成1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机车摘钩后离开时,老K车停放没有严格按照《铁路技术管理规程》242条规定做好老K车的防溜防护,在6、7级风力作用下,导致10辆重载道砟老K车溜逸,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生产组织混乱,有关管理人员不知道8月13日有人在此段施工,管理失控。二是监督检查不到位,老K车在朝鲁图站停留时没有进行复查,停留期间没有严格检查防溜措施是否设置妥当。三是现场监管不力,没有安排带班人员监管,未按规定设置防护员,致使老K车组到来时未及时发现。四是没有针对性的工程线行车运输技术规定和安全技术交底,对老K车停放线路的位置未明确,没有明确规定老K车防溜措施。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制定有针对性的工程线行车运输技术规定和安全技术交底,对车辆停放线路的位置进行明确,并设防溜措施。2.定期检查车辆的制动装置,确保制动可靠。3.机车摘钩后,车辆必须按规定落实防溜措施。4.对车辆停放期间必须进行复查,确认防溜措施是否设置妥当。5.临近营业线施工,必须实行要点作业并做好安全防护。事故7:“2008.12.10”石太客专平板车脱线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08年12月10日18时20分,由XXX单位承担施工的石太客运专线铺架,运送道碴的工程列车在返回基地时,因车速过快,机车及七辆平板车脱线,造成5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项目部违规违章使用属于报废淘汰的机车,因车速过快,制动失灵,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设备管理制度不落实,机车维修保养不到位,机车存在多处故障和缺陷,空气压缩机风压控制继电器存在故障.无速度表,仅凭司机经验判断。二是机车乘务员违章作业,随车人员人货混装。三是培训教育不够,自我防护意识缺失。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铺架作业使用机车等大型轨行驶设备其安全设施.设备等必须合规、状态良好、齐全有效。2.必须建立工程线运输管理办法,严禁超速、超载行驶。禁止运输车辆人货混装。3.严格落实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强化对设备的维修保养。4.铺架作业前必须对所有参加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事故8:“2014.07.11”关角隧道10#斜井运输车辆制动失控溜逸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7月11日2时1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关角隧道10#斜井(坡度为-11%)工区,运输车辆距斜井井底约120米处时,车辆制动失控,撞上井底正洞边墙,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车辆在运输盖板过程中因制动失控,造成车辆溜逸,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相关监管系统管理不到位,安全教育.培训无针对性。二是项目部设备管理薄弱,车辆驾驶人员无证驾驶,违规超速、超载,采用高档下坡;三是斜井防溜车措施设置不到位。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运输车辆必须符合安全管理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禁违反操作规程作业。2.定期对车辆进行保养,每班对车辆刹车系统.转向系统等状况进行检查。3.斜井无轨运输必须每200-250米设置防溜墩,斜井底加设防撞设施,洞内限制车速(作业地段10km/h,会车地段5km/h,非作业地段20km/h)。4.进洞作业人员不得违规搭乘运输车辆。5.加强洞内运输车辆的调度组织,确保安全作业。

三、机械伤害 事故9:“2014.01.18”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液压车斗箱下坠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1月18日10时,由XXX承建施工的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03标延安三路站,维修工在农用车液压车斗箱升起状态下维修时,被突然下坠的车斗箱压伤,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维修作业人员在车斗箱无防突降可靠支撑的情况下,进入已升起且为故障状态的斗箱下方作业,违规操作,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机械管理制度不落实,车辆日常维修保养管理不到位。二是对作业人员培训教育不够。三是维修人员缺乏基本安全常识.技能。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检修车辆时,应该将检修的车辆停在平坡位置,应设置故障警示标志.防溜车垫木和相应的支撑,并落实人员进行监护。2.运输料斗、驾驶室.装载机料斗等涉及液压.气压顶升后,必须将保险杆支撑到位,必须设置可靠支撑防止意外落斗。3.制定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维修保养。4.检修人员必须事先进行相应橙检查。事故10:“2014.11.15”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B标段混凝土拌合机伤害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11月15日18时1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B标段2#混凝土拌合站内,作业人员在拌合机内进行清理作业时,操作司机开机拌合砂浆,将维修人员搅进砂浆内,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维修作业人员违规操作,未按规定挂设维修标志且无专人值守;操作司机违章作业,开机前未进行检查,搅拌机检修窗未安装联锁开关,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存在漏洞,项目部机械设备保养维修制度不落实。二是对维修、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够。三是维修人员缺乏基本安全常识.技能。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设备检修时必须切断电源,设专人进行监护,悬挂检修标志,卸下熔断器并锁好电闸箱,方可进行检修。2.搅拌机检修窗必须安装联锁开关装置。3.设备开机操作前必须进行相应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起动设备。事故11:“2016.08.28”深圳地铁六号线U型梁内模倾斜挤压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8月28日11时4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深圳地铁6号线6102标荔林梁场,在首片U型梁模板体系调试过程中,液压系统失灵,梁体内模位移倾斜,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U型梁模板体系调试过程中,因液压油管突发漏油,液压系统失灵,引起梁体内模位移倾斜,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在首片U型梁新模板调试过程中,作业人员在检查梁体预埋件时违规从模板端头进入内模与腹板钢筋之间;二是项目部对新进入梁场的大型模板进场验收不严,设备管理中对液压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未排查;三是安全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对作业风险认知不清。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对新进场设备或周转材料必须按管理规定履行全面的检验.验收,对存在问题的产品,及时提出改进措施。2.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时,提供方及项目部技术.安全管理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作业场所应进行必要的封闭,严禁人员私自进入作业场所。3.加强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明确作业流程和作业规范。

四、起重伤害 事故12:“2015.04.02”津保铁路3标架桥机失稳倾覆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5年4月2日23时1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津保铁路工程3标,在跨子牙河特大桥271#墩-270#墩32米双线箱梁架设施工过程中,架桥机喂梁到位准备落梁时发生倾覆,箱梁随架桥机从16米高度坠落,撞倒270#墩。造成4人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架桥机前支腿抄垫工艺执行违规,使用11块橡胶垫块抄垫,造成前支腿刚度和稳定性不足,导致前支腿失稳,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技术.安全专项管理制度未落实,未就超过架桥机允许最大纵坡12‰的能力架设箱梁的有关措施和施工方案。二是项目部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跟斑作业不落实。三是现场隐患排查和安全检查工作不力,未及时消除施工人员在一年多的施工中不按照《专项方案》用钢支墩进行桥机前支腿抄垫的隐患。四是各级安全、技术交底落实不到位。五是主梁连接螺栓的检查和实验检验不够,对旧有螺栓是否存在氢脆隐患检查不够。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设备性能和技术参数与现场实际的匹配性进行核实,如超出了设备的允许适用条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2.大型设备的使用应核实在各种工况下,主要受力构件(部位)应达到的标准和满足的条件并进行相应检查,作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禁止性规定,不具备条件时,严禁作业。3.搬、提、运架设备使用时必须按设备管理要求进行检查。在班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明确当班作业内容和安全技术要求。4.对每一个工序作业后,应履行检查签证手续,在检查签证结果满足生产安全条件和设备的技术参数要求后,方可开始后续作业。事故13:“2011.04.04”深圳地铁5号线5305标手动链条葫芦起重伤害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4月4日4时30分左右,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深圳地铁5号线5305标,杨上区间隧道右线,在利用手动链条葫芦撤除砼输送泵时,钢丝绳突然破断,砼输送泵向左后侧斜倾,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作业人员违章操作,安设起吊绳时,没有在工字钢棱角处采取保护钢丝绳崩断(如加木垫块.缠绕橡胶)措施,造成在起吊过程中存在单根钢丝绳受力,指挥人员违章强拉作业,造成钢丝绳应力集中而断裂,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技术管理方面,没有编制施工方案,没有进行受力计算,没有进行技术交底。二是安全管理有盲区,起重作业安全技术交底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此重大安全隐患具体措施,起吊点周围防护不到位,对作业人员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制止不力。三是施工组织有缺陷,对起重作安全隐患业认识不足。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起重吊装必须编制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将《起重吊装作业安全卡控红线》各项规定交底到作业人员。2.起吊用的钢丝绳应经常检查,在尖锐、有棱角的地方使用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造成应力集中而断裂。3.吊装作业过程中必须有专人指挥,吊物、抛物半径范围内严禁人员进入。事故14:“2014.12.03”南京地铁三号线D3-TA09标夫子庙站吊车起重伤害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12月3日15时1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南京地铁三号线D3-TA09标夫子庙站2号出入口2期工程工地,分包单位20T汽车吊在现场吊装钢筋原材时,因受力后吊车支腿下陷造成汽车吊侧翻,造成3名行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吊车司机起吊作业违规操作,1个支腿未按要求垫放方木,4个支腿不在同一个水平面,地基承载力不足,吊装时吊车支腿下陷造成汽车吊侧翻,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日常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对吊装作业“十不吊”红线管理制度落实不力,对吊车司机无证操作未及时发现.纠正。二是对劳务分包管理粗放,未履行合同签订的安全职责,安全管理缺。三是吊装作业现场未设立安全警戒线,对吊装作业影响区域未做临时交通疏解和警戒,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安全知识缺乏。四是公司、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和安全专职管理人员对主体工程完工后,出现麻痹、松懈思想、放松了安全监管。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吊装作业必须编制起重吊装专项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2.吊车支腿必须全部伸出,支垫地基必须坚实平坦,使用完好的支垫,严禁在支腿横梁下方支垫。3.进场起重机械设备必须按照设备的管理要求纳入项目部统一管理,设备进场前必须按规定进行验收。4.起重机械设备租赁合同中要约定对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起重操作司机进场必须核对其特种作业证件,人员更换必须重新备案。5.作业时须有专人指挥,禁止其他人员操作起重设备。操作司机要对起重机械设备做好日常维修保养,项目部管理人员做好日常.定期检查监督。事故15:“2015.05.26 ”哈佳铁路3标枷板河特大桥架桥机倾覆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5年5月26日14时4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哈佳铁路3标枷板河特大桥,在96号墩-98号台进行过孔作业时,因架桥机1号支柱失稳向前倾覆,造成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架桥机过孔作业过程中,对2号柱进行过孔对位时,提前解除了1号柱防倾倒辅助保护装置,3号柱未按要求加装辅助保护装置,对0号柱和1号柱垂直度的盯控不到位,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架梁指挥人员安全意识淡漠,在作业中未按《设备使用手册》要求作业,提前撤掉了防止倾覆的保护装置。二是技术管理程序不规范,《架梁开工报告》未经建设单位批准的情况下,仍然组织设备和人员进行磨合试架。三是项目部对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对新设备熟悉程度不够。四是项目部对架桥机防倾覆针对性教育培训流于形式,对现场指挥人员习惯性违章行为管控不力,未及时发现.治理和消除架桥机在架梁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架桥机施工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2.架桥机作业时必须严格按《设备使用手册》要求作业,禁止提前解除防倾倒保护装置。3.强化对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禁止违章指挥、操作。4.架桥机作业时,要安排专人检查支柱的受力情况和垂直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采取有效措施。5.架桥机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加强日常维修保养。

五、触电 事故16:“2008.07.10”黔桂铁路扩能改造铺架工程,龙里站L5道用吊车触电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08年7月10日18时32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黔桂铁路扩能改造铺架工程,在龙里站L5道用吊车卸道岔轨料时,吊车大臂触及龙里变电所214馈线,造成正在吊装的道岔及吊车带电,造成2人触电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吊车操作人员违章作业,操作失误, 在回转过程中触及到距离地面11~12米高的接触网馈线,致使吊钩及吊装的岔料带电,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疏于现场管理,未对高风险作业进行必要的防护。二是未严格执行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在车站消点后,违规安排吊装作业。三是现场安全监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吊车司机无证操作未加制止,在吊车起吊运动过程中中断监护。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汽车吊临近既有线吊装作业时,必须对现场危险源进行调查,综合考虑确定吊车站位、大臂提升角度和高度等。2.临近电气化接触网.供电线路施工时,安全距离不得小于2米,否则,进行申请停电。3.必要时,须设置醒目的限位警示标识,吊装作业时须由司索工指挥,必须按章操作,不得盲目或臆测使用起重设备。4.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和监督检查,设备进场前要进行检查验证,保证设备状态良好,操作人员持证上岗。5.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培训教育,培训不合格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对违章作业要及时制止。事故17:“2011.03.19”沪杭客专七标汽车吊装触电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3月19日,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沪杭客运专线七标,在汽车吊吊装电缆槽作业时,因刮风摆动以及下雨空气潮湿的原因,吊钩钢丝绳靠近既有高压线,超过安全距离,造成1人触电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汽车吊吊装电缆槽作业,因刮风使吊钩钢丝绳摆动,靠近既有高压线,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分包方的现场管理脱节,作业队临近既有线施工未按要求上报施工计划,擅自施工。二是项目部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防控措施不到位,施工时现场无管理人员盯控,对作业队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制止无计划施工、违章作业。三是安全技术交底有缺失,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作业人员已知作业面上方有高压线,在刮风下雨情况下,未采取任何针对性防范措施,违章作业。四是吊车作业时,未按落实“一机一人”的防护,未对吊装作业环境的风险进行防范。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在建工程不得在安全距离不合规、防护措施缺失的情况下,冒险在高、低压线路下方施工、不得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等。2.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必须保持安全操作距离。旋转臂架式起重机的任何部位或被吊物边缘与10kV以下的架空线路边线最小水平距离不得小于2m。3.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架空线路的最低点与路面的垂直距离必须保持安全距离。对达不到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4.六级及发上大风严禁吊装作业。事故18:“2016.07.7”南通市华强城三期工程触电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7月7日16时30分,由XXX单位总承包施工的南通市华强城三期工程施工现场,在38号楼前整改一段掉在水中的电缆时,一名作业人员脚穿雨鞋在水中扶钢管支架,造成1人触电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因临时电缆有两处绝缘层破损,电缆在水中漏电,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总承包单位对专业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用电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不够,安全意识不强,未落实施工现场用电安全岗位责任。二是项目部、分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漏电保护器检测不到位。三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电缆用2根钢管支撑架空易倒伏,电缆架空前未进行断电。四是分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用电设施的日常维护.巡查不到位。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施工现场临时供用电工程施工.修改调整完毕后,必须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特别是漏电保护器等到关键装置。2.电工巡视.维修工作期间,必须正确佩带和使用防护用品;隐患整改排除时必须2人及以上人员进行操作,做好监护工作。3.必须建立安全用电岗位责任制,施工现场电工必须持特殊工种有效证件,严禁无证违章操作。4.在易燃.易爆区域和潮湿环境中进行设备检修时必须断开电源,并挂设警示牌,严禁带电作业。5.自备发电机组电源必须与其他电源相互闭锁,严禁并列运行。

六、火灾 事故19:“2011.12.09”成渝铁路客运专线CYSG-5标大安隧道火灾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12月9日0点36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成渝客运专线CYSG-5标大安隧道出口,防水板和钢筋施工作业时发生火灾,造成6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二衬钢筋绑扎作业人员违章作业,电焊作业散落的钢渣引燃二衬台架上的木板、防水板、安全网等可燃物品,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安全管理不到位,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安全员跟班作业流于形式,未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二是项目部对电焊作业工人的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资质审查把关不严。三是技术、安全措施针对性不强。四是项目部对风险源分析、管控措施不足,动火作业管控缺失。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隧道内动火作业必须按规定报批,动火作业人员必须经动火作业培训。2.动火作业必须有监护人员在岗盯控并配置合格有效的灭火器材。3.隧道内动火作业前必须对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对于易燃.易爆品必须进行转移或隔离。4.隧道内动火作业后必须经申请人员和监护人员检查确认火灾隐患消除后方可离开。事故20:“2006.10.01”火灾事故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太行山隧道

事故经过简况:2006年10月1日17时40分,由 XXX单位承建施工的石太客专太行山隧道,在台架进行钢筋绑扎、防水板铺设作业中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因钢筋割除的灼热钢筋头,掉落在软式透水盲管上,引起燃烧,继而引燃防水板、脚手板等其他可燃物,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术交底未严格落实,管理人员未及时发现现场违章作业的现象。二是应急、自救的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事故发生后的逃生、抢险、救助知识运用不够熟练,同时现场避险、逃生设施不完备,扩大了事故的危害程度。三是(电)气焊作业人员违规作业,未执行相关的安全技术交底,对下方有软式透水盲管等可燃物未引起重视,也没有跟踪检查钢筋头的状态。三是对于散落在地面的防水材料,无人监护,未做出适当处理。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在电气焊作业区域必须对防水板进行有效隔离,焊渣落点下方易燃物及时清理,防水板与外部热源必须进行隔离保护,对电加热焊接设备妥善放置。2.钢筋电气焊.防水板、衬砌作业前必须检查作业区的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器材良好,制止作业人员吸烟.使用明火。3.技术交底中明确动火作业的措施,必须开具动火作业证,确保动火点周边无易燃物。4.动火作业必须有监护人员在岗盯控并配置合格有效的灭火器材。

七、高处坠落 事故21:“2016.02.19”重庆地铁五号线5109标片贝雷梁失稳倾覆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2月19日9时5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重庆地铁五号线5109标半山站,作业人员在拆除已浇筑横撑砼支撑体系的贝雷梁(跨度23.8米)时,贝雷梁突然失稳倾覆并坠入基坑底,造成作业人员跟随坠落贝雷梁同时坠落,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作业人员在拆除支撑结构贝雷梁时未按要求佩戴安全带,在吊车未就位.无牵引吊索保护等措施的情况下,提前拆除了贝雷梁防坠钢丝绳,盲目无序切割,造成贝雷梁失稳坠入基坑底部,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安全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未起到相应作用。二是现场工序管理混乱,未及时按设计施作首层砼支撑,形成高处作业的危险作业环境。三是对重要危险源动态管理不到位,作业范围无人员防护,跟班施工员.安全员监管不到位。四是日常检查监管漏洞、危险作业环节领导带班制度不落实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高处作业必须按要求正确佩戴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作业活动范围或高差较大时,应配备防坠器(速差器)。2.受力杆件拆除前,必须对作业风险进行预判,明确拆除方式及顺序,设置固定措施,防止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3.在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吊点、固定点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作业过程中必须安排专人盯控。事故22:“2014.02.15” 辙叉车间内人员从天车大梁上坠落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2月15日上午11时30分,在XXX公司辙叉车间内,劳务派遣天车司机意外从天车大梁上坠落至地面,头部受伤,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双梁桥式起重机司机冒险从斜梯走上起重机主梁,发生高处坠落,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辙叉车间安全管理.教育培训缺失。二是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作业人员(起重机工)安全意识不强。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天车司机作业时,必须按章操作,严禁违章作业。2.天车大梁等高处危险部位作业时,要做好防高坠措施正确佩戴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严禁无防护人员和设施的情况下冒险作业。3.起重机械设备要坚持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修,由专业人员维修,禁止盲目自行排除故障。事故23:“2015.05.04”宁波市轨道交通天童庄车辆段工程2标文体中心工地 高处坠落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5年5月4日16时,由XXX单位总承包.XXX公司专业分包的宁波市轨道交通天童庄车辆段2标文体中心工地,作业人员在工序转移过程中,将层面板踩翻坠落,造成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高处作业人员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踩踏在没有稳固的层面板上,将层面板踩翻,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对专业分包单位的管理存在漏洞。二是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三是现场管控存在缺失,对隐患的检查排查不到位。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高处作业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劳动防护用品。2.高处作业层面板必须满铺并固定牢固。3.总包单位应加强对专业分包单位的有效管理。4.专业分包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质量专职人员,正确履行安全质量监管职责,包括对专业分包单位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日常监督检查及管理痕迹留存等。事故24:“2014.09.27”渝黔铁路九标 作业人员掉入挖孔桩内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9月27日13时3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渝黔铁路九标石溪河双线大桥,一名作业人员在12号墩5号孔边取工具时,意外掉入孔内,另一名作业人员立即下孔施救,因救人心切脚未踩稳,掉入孔内,造成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12#墩5号桩孔口未设安全防护栏杆,一名作业人员因脚下踩滑而不慎坠入5号孔内,另一名作业人员盲目下孔施救也掉入孔内,造成溺水窒息,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未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安全管理松懈,技术、安全交底落实执行不到位,在对桥墩孔桩开挖施工完毕至封孔期间,未及时对孔口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二是项目部对作业人员安全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的应知应会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盲目施救。三是项目部对存有害气体、高风险人工挖孔桩的重大危险因素识别不到位,未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没相应的救援器材,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挖孔桩锁口钢筋砼护壁至少要高出地面,并应在孔口设置1.2米高的防护栏。不施工时必须采取遮盖措施对孔口进行防护。2.孔桩开挖施工,应随时检查卷扬机.支腿.钢丝绳.挂钩.提桶超高限位装置和及混凝土护壁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3.孔桩作业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严禁使用吊绳.吊桶。出碴应采用双绳提升。4.孔桩上.下方的作业人员应保持有效的联络。孔内应有良好的照明及通风,人员下孔前应对孔内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5.孔桩应采取间隔开挖,及时施工护壁。应对孔桩出碴作业设置防落物的遮挡设施。6.孔桩井孔内一律采用安全电压和防水带罩灯照明,现场用电均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八、坍塌-----隧道坍塌、冒顶片帮 事故25:“2011.04.20”兰新铁路甘青段LXS-8标小平羌隧道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4月20日4时0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兰新铁路甘青段LXS-8标小平羌隧道出口掌子面,喷浆作业时拱顶突然发生坍塌,造成1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由于对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冰雪融水对围岩的影响认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力,受开挖爆破震动引发隧道掌子面坍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现场管理存在漏洞,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不落实,未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二是技术资料管理混乱,未按设计变更进行施工,针对坍方未及时制定处理方案。三是现场安全检查制度不落实,隐患台账不规范,整改验收无记录。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隧道施工必须按要求制定监控量测方案或实施细则,对围岩和初期支护进行监控量测,并对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判断后,反馈信息指导施工。2.隧道施工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和批复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并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3.掌子面开挖后,应及时对围岩进行地质素描和分析.对围岩等级进行判别和核对,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及时提请设计变更。4.隧道开挖.初喷等作业工序施工时,应严格限制作业人员数量(9人以下或2人以下)。事故26:“2012.07.29”厦漳高速公路雷公山隧道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2年7月29日2时07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厦漳高速公路雷公山隧道右洞掌子面处,作业人员在架立钢拱架施工过程中,因掌子面上方拱顶水平层理突发塌方,造成4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雷公山隧道右洞坍塌地段为F3断裂,存在低倾角节理,围岩为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岩体破碎,结构松散,无自稳能力,因施工时受降雨影响,导致地下水骤增,经由隧道拱顶断层破碎带形成的导水通道排泄,引发拱部塌方,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雨后该地段引发坍塌的可能性及严重性认识不足。二是项目部在地质素描、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疏于管理。三是遇地质频繁变化、施工方法转换地段的现场作业,没有紧密结合围岩节理发育、含水等综合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施工措施。四是项目部技术.安全管控不到位,施工对地质情况认识不足,未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做好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和掌子面地质素描、监控量测。2.坚持“短进尺.弱爆破.管超前.强支护.勤量测.严注浆”的18字方针。3.地质情况变化时应通知有关人员,进行相应变更和制定围岩加强支护措施,不得擅自施工。事故27:“2011.03.18”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东川1号隧道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3月18日19时左右,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东川1号隧道进口,在掌子面进行初支作业过程中发生坍塌,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隧道塌方段围岩主要为老黄土,节理特性为垂直节理,塌方部位位于隧道左侧,处在山体边坡边缘,埋深较浅(48m),受降雪大量积雪融化,地表雪水通过垂直节理下渗,使隧道拱顶上部的老黄土含水量增加.容重加大、强度下降,在边坡重力作用下土体垂直节理张开,引发塌方,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事故段设计有左右对称的两个变电所洞室对削弱支护结构强度的认识不够。二是在下台阶冬休停工,封闭时间较长(70天),停工期间封闭措施不到位。三是施工中格栅拱架未严格按图纸加工,强度较设计有所降低,初期支护不满足设计要求。四是坍塌段监控量测点在复工时埋设,在停工到恢复施工期间,监控量测数据失真。五是项目部对协作方现场施工安全质量监管力量薄弱,未有效对其进行管理。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隧道开挖监控量测点必须及时埋设,开挖2小时内读取初始数据并按监测方案中的频次要求及时采集。监控量测点设置应满足要求。2.在收到量测预警信息或观察到结构出现异常时,现场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预警响应,暂停掘进,撤出人员。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严禁冒险施工。3.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应按照规定设置逃生通道,并保证通道畅通。必须按照规定制定应急预案.及时进行演练,严禁冒险施救。事故28:“2014.07.28”黄延高速公路LJ-13标墩梁隧道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7月28日13时14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黄延高速公路LJ-13标段,在墩梁隧道左线出口掌子面(湿陷性黄土地质、单侧壁导坑法施工)右侧导坑开挖支护过程中,距掌子面约15米处拱顶塌塌,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墩梁隧道左线出口ZK91+690~+720区域处在Q2eol硬塑黄土夹古土壤层和N2粘土岩层的界面与隧道拱顶形成约10°相交,在距隧道拱顶2m左右高度局部生成了约5cm厚度的水平状钙质结核砂砾薄层,将粘土岩水平切割,形成局部水平“断层”,层间结合力差,隧道局部形成的超浅埋不稳定结构开挖后突然脱离,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隧道地质风险认知不足,受目前地质预报手段的限制,难以发现拱顶上部的水平状钙质结核砂砾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二是施工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三是技术管理不到位,监控量测不及时。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对于软弱围岩隧道,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执行施工步距红线卡控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论证、审批后实施。2.技术交底书中应包括针对工程的重大危险源,制定安全保证措施.操作规程、应急措施等,并及时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交底。3.当出现地质异常变化、设计变更、工法改变等情况,要重新进行交底。4.依据监控量测方案内容开展监控量测;管理人员须及时对隧道各洞口的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5.要及时对裸露围岩(黄土)进行初支封闭,避免外露黄土失水过多,减弱黄土粘性,削弱自稳性。6.初期支护施做要规范,临时支撑中隔墙型钢立柱与钢拱架之间须采用高强螺栓连接。事故29:“2014.05.12”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铁路专用线 西山里隧道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5月12日22时4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大连长兴岛恒力石化铁路专用线西山里隧道进口(DK3+916-DK3+919),掌子面左上方拱顶围岩突然坍塌,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西山里隧道DK3+919里程范围围岩为砂岩夹薄层页岩,节理发育,完整性差,因持续降大雨,山体内水量加大,隧道内掌子面岩层涌水量突然增加,导致岩层的层间结合力降低,引发拱顶坍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施工过程管理不到位,初期支护施工不及时。二是技术管理不到位,对围岩出现破碎.节理发育、完整性差的情况和隧道内掌子面涌水量突然增加等隐患重视不够,未及时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在软弱围岩施工中要按照规范、设计、施工方案等规定的顺序进行支护,应及时进行初支封闭成环。2.加强对作业人员的针对性安全教育培训,在不良地质在地段要缩短爆破进尺,调整爆破装药量。3.施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应包括对不良地质条件、恶劣天气下的施工防范措施。4.须结合现场实际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管理,制定安全保证措施。事故30:“2014.07.14”云桂铁路富宁隧道(一号横洞工点)正洞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7月14日16时1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云桂铁路富宁隧道(一号横洞工点)正洞进口方向掌子面,在上.下台阶正准备进行作业时,掌子面后方右侧拱腰及边墙突然坍塌,塌方体将洞身断面全部堵死,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富宁隧道坍塌段岩性主要为薄层状硬脆的硅质岩夹泥质粉砂岩、泥灰岩等,岩体破碎至极破碎,完整性极差,事故发生前降雨频繁,受地表水的下渗,加上施工爆破震动耦合作用,导致坍塌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现场管控不到位,施工步距超标,施工期间现场安全巡查未能及时发现支护变形迹象。二是对隧道地质认识不清,对围岩变化风险认识不足.仰拱开挖工序管控不到位,对可能出现的坍塌危险防控不力。三是现场未按规定设置有效的逃生管道。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严控隧道软弱围岩安全步距。技术交底中应明确监控量测点的布设及频次。如Ⅳ级围岩隧道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间距不得大于10m,Ⅴ级围岩不得大于5m。2.在收到量测预警信息或观察到结构出现异常时,现场人员必须立即汇报,按规定进行预警响应,采取处理措施,暂停作业,撤出人员,严禁冒险施工。3.现场管理、作业人员随时注意观察初支情况,发现初支开裂、变形、掉块、涌水等塌方预兆,立即撤离人员并报告。事故31:“2014.06.10”乌东德水电站会河公路下腰岩隧道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6月10日22时,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乌东德水电站会河公路二标下腰岩隧道,在K35+370下台阶掌子面进行钻眼施工过程中,拱顶右侧突然发生大面积塌方(长度约70米,坍塌量约1300立方),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隧道拱顶上方围岩裂隙较发育,为分层节理发育,岩性差异大,顶板岩层为砂岩和页岩交界面。下台阶开挖爆破作业对岩体产生扰动,受当地连续降雨影响,造成岩层交界面处的白色粉状夹层和夹泥岩层受水浸泡,失去粘接力,承载力急剧下降,造成岩体失稳,发生大面积塌方,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现场管控不到位,对隧道作业队在进行隧道支护施工过程中,局部锚喷网支护间距、长度、灌浆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督促整改不力。二是项目部对隧道地质认识不清,对围岩节理变化及风险认识不足,预判能力差。三是该隧道所处位置为大滑坡地区,连续降雨后,出现隧道拱顶多处潮湿.局部有少量渗水的情况下,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未采取有效的管理和防范措施,对可能的坍塌危险防控不力。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作业时应严格按规范和技术交底中明确的隧道不同围岩的开挖步距、初支封闭成环、锁脚锚杆(管)、仰拱一次施作长度和质量等规定和卡控红线施工。2.对因持续降雨、渗水量、地质等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做出及时辨识和预判,及时加强围岩变形量测和监控,采取相应加固、撤离等措施,严禁冒险作业。事故32:“2016.08.25”哈牡客专1标虎峰岭隧道岩石掉块坠落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8月25日11点5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哈牡客专1标虎峰岭隧道正洞(DK228+284),在做锚喷施工准备工作时,线路右侧拱腰位置突发掉块,掉块呈三棱锥体,最大块约1.5m3,导致作业台架右侧三层伸缩活动平台全部压垮,造成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虎峰岭隧道1#斜井转入正洞施工(DK228+284)掌子面为II级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开挖爆破扰动引起岩石局部掉块坠落,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有关管理人员缺乏对隧道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局部地层隐藏的安全风险警惕性。二是项目部隧道施工管理人员,对现场地质突变预判不足,作业人员对地质突变风险及周边环境潜在的风险,警觉性不高。三是专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培训交底针对性不强,管理、作业人员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加强爆破后的“找顶”,对拱、墙部位的“找顶”不得有遗漏,排除松动危石,检查和确认工作面安全状况。2.爆破后,对掌子面围岩进行查看,核实是否与设计地质相符,并进行记录,如发现有裂隙及时采取防护措施。3.严格进行控制爆破。

八、坍塌-----基坑.边坡坍塌 事故33:“2008.11.15”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站基坑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08年11月15日15时15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杭州地铁1号线湘湖车站北2基坑西侧,风情大道路面下沉致使基坑基底失稳,导致西侧连续墙断裂,基坑坍塌约75m左右。东侧河水及西侧风情大道下的污水.自来水管破裂后的大量流水立即涌进基坑,积水深达9m,造成2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杭州地铁湘湖车站项目部违规施工.冒险作业.基坑严重超挖;支撑系统存在严重缺陷且钢管支撑架设不及时;垫层未及时浇筑;监测单位施工监测失效,施工单位没有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由于参与项目建设及管理的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建设单位等有关方面工作中存在一些严重缺陷和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积极防范整改,导致事故发生。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严格按照施工专项方案要求分层分段开挖,严禁超挖;支撑紧跟,支撑安装须按照工序作业的有关要求进行过程控制及质量验收。2.深基坑施工必须严格按照监控量测方案实施监控量测,及时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出现异常或超过报警值时,必须立即处置。3.深基坑施工项目管理机构和作业人员必须有相应的施工业绩和实践经验,作业人员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4.须制订应急预案和防坍塌等专项应急预案,备足应急物资.机械设备.机具并定期演练。事故34:“2007.11.20”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进口洞外边坡山体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07年11月20日8时左右,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宜万铁路高阳寨隧道进口洞外边坡发生坍塌事故,导致途经此处的一辆长途客车被砸压,造成车上乘员32人及现场作业人员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洞口边坡防护措施不足,岩石发生滑塌砸中车辆,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施工超前地质探测不到位,未能发现掌子面前方的异常地质情况和隐患。二是施工地质工作存在缺陷,施工中发现层间夹黄泥但未引起重视,对掌子面地质分析与观察记录深度不够。三是未严格按照批准的《施组》组织施工,开挖断面.最大起爆药量均有超限。四是高边坡防护技术措施不到位,火工品管理混乱。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隧道反向出洞施工时,首先核查和辨识坡体地质风化、滑坡、偏压、裂缝、渗水等影响稳定性的隐患因素。2.必须编制反向出洞专项方案,针对性制定加固专项措施,并按规定审批。3.洞口坡面施工前应先清理排除孤石等危险因素。4.制定坡体监控方案,埋设监测点,专人定时进行监测.巡查与预警。5.当洞口下方有道路、通行河道、住房等存在人员活动的,应采取隔离与管制措施。事故35:“2007.04.10”四川两河口水电站1#承包商营地场平工程挡土墙边坡滑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07年4月10日18时3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四川省雅江县两河口水电站1#承包商营地场平工程,在挡土墙基坑开挖过程中,边坡突然发生滑塌,造成7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1#承包商营地场平挡土墙基坑开挖段落较长,基坑较深,受降雨后山体失稳,引起边坡滑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技术管理不规范,在挡土墙专项施工方案未经审定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二是现场管理监管理缺失,未按照技术交底进行放坡。三是施工中未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违规操作。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生产生活设施、大临工程选址时,应勘察和辨识周围环境风险因素,规避源头上系统风险。2.高边坡、基坑开挖前必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控制措施。3.高边坡、深基坑施工必须按照要求编制专项方案。明确开挖边坡的坡率、基坑一次施工的长度、相应的防护措施等。4.挡护施工时应及时分段、分层支护(临时或永久)到位。5.基坑开挖、坡体施工时必须制定监控方案,埋设监测点,专人定时进行监测、巡查与预警。发现异常立即暂停作业、撤离人员。事故36:“2016.07.24”张呼铁路站前工程ZHZQ-7标,四电迁改工程电(光)缆沟滑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7月24日10时5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张呼铁路站前工程ZHZQ-7标段,在四电排干挖沟和改移电(光)缆作业时,在挖好的沟中拖拽电(光)缆,发生土体滑塌,造成1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排干挖沟两则堆土过高,因多日降雨沟顶土体含水量过高,土体自稳性较差,拖拽电(光)缆时导致土体滑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安全教育培训和督促作业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管理不到位。二是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存在缺失,没有督促分包单位及时排查生产安全隐患。三是分包单位未履行安全管理责任,未向作业人员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四是未检查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制止和纠正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基坑.沟槽开挖时,两侧1.2米范围内严禁堆载,开挖前周边做好防.排.截水设施。2.随时检查已开挖的基坑、沟槽是否稳定,尤其是下雨前后必须先检查确认再下坑作业。事故37:“2013.04.24”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交通疏散道路工程一标,罗锅沟桥1#墩基坑垮塌事故。事故经过简况:2013年4月24日13 时1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交通疏散道路工程一标,在罗锅沟桥1#墩基坑立模作业施工中,因基坑突然垮塌,造成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基坑开挖未按规定进行放坡.支护,因基坑长时间暴露失稳,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未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组织施工;二是项目部技术、安全交底制度未等到有效落实。三是现场监督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检查流于形式,基坑开挖、立模作业中的安全隐患长期未消除。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对开挖超过5m的基坑,应编制专项方案,经审核批准后实施。2.基坑施工应严格按专项方案施工。3.基坑顶面周边有动荷载时,其边缘与动荷载之间应留有不小于1m宽的护道,动荷载较大时宜适当加宽护道。

八、坍塌-----孔桩垮塌 事故38:“2011.03.31”宜巴高速公路,王家湾大桥挖孔桩垮塌事故。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3月31日15时3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宜巴高速公路王家湾大桥96#挖孔桩,在桩内进行钢筋笼绑扎作业时,由于周边土体内大量渗水,周边滑坡体滑动挤压孔桩,致使护壁变形.钢筋笼整体失稳而垮塌,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坍塌孔桩桩身位于典型的崩坡堆积体上,孔桩周边围岩为风化粉砂泥质岩,渗水性极强,遇水极易溜坍,受该地区连降中雨.阵雨影响,引发围岩浸泡失稳.坍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现场监管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扎实,对管理和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针对性不强,作业人员缺乏起码的安全操作技能。三是项目部对施工环境及安全状况不甚了解,没有掌握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没有加大对孔桩周边地质情况监测力度,对发生事故期间接连下雨的情况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四是技术、安全交底不到位,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制性要求没有有效落实。五是工序作业与技术交底脱节,工序质量安全过程不受控,没有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抗滑桩施工应编制专项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对作业人员进行针对性交底培训。2.开挖过程中应对照设计图纸核实滑动面地质与设计是否一致,在滑动面要采取护壁加强措施。3.对滑坡体要设置观察桩定期观察,遇有雨天要及时观察。抗滑桩桩内作业(开挖.钢筋绑扎等)遇有特殊天气时(雨天.雪天)要停止作业。4.作业人员在上下孔桩时应使用安全爬梯,并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孔口作业人员应挂安全带。事故39:“2016.06.24”涪秀铁路二线工程2标土坎车站路基抗滑桩护壁砼垮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6月24日9时17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涪秀铁路二线工程2标,在土坎车站路基左侧进行人工抗滑桩开挖作业,进行12—13米节段开挖时 9—10米节段护壁砼(2.5×1.2×0.3米约0.9方)突然发生垮塌,造成1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受频繁大量降雨影响,形成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土体容重增加.塑性降低,加大了孔桩四周土压力,护壁砼受到加大的土压力挤压,引起护壁砼坍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雨季和地下水对孔桩护壁可能造成的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防范措施不足。二是现场管控不到位,护壁砼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局部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护壁钢筋制作安装不规范,没有认真执行工序质量验收制度,抗滑桩施工地面排水系统不完善。三是技术交底缺乏针对性,交底不规范,没有针对不同地质、不同状况的挖孔桩施工进行专项技术交底。四是对作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不到位,未对挖孔桩操作工法进行专项培训。五是对施工现场不按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的违章违规行为制止不力、卡控不严,护壁混凝土质量较差,局部表面存在凹凸不平,接缝不顺等瑕疵。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作业前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经审核批准后实施;技术交底必须交至作业层。2.抗滑桩开挖时应开挖一节立即支护一节,护壁厚度.砼强度.接茬连接应满足设计要求,待上一节护壁砼达到规定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节开挖。

八、坍塌-----支撑、模板垮塌 事故40:“2012.05.21”京福客专闽赣段六标,北平大桥爆模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2年5月21日0时5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京福铁路客专闽赣段六标北平大桥6#墩,在浇筑砼至16米高度时,模板发生爆模,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模板局部存在缺陷(个别焊缝裂纹或脱焊)导致模板强度下降,在浇筑过程中模板所受侧压力超过其受力极限,致使底部爆模和整个模板垮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进场周转料具管理缺失,对模板进场未进行相应的检验验收,在质量不明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施工作业。二是编制的《墩身模板专项施工方案》未报进行相应审核。三是《墩身模板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中没有明确泵车浇筑时应采取的具体浇筑速度要求。四是现场监管缺失,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未及时派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大体积砼施工前,应对模板和支撑体系进行了专项检算和技术交底。2.对模板和支撑体系的所有构件要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砼浇筑应控制速率,专人巡视检查,严禁违章作业。事故41:“2011.12.19”重庆轻轨3号线南延伸段,九公里至岔路口段支撑垮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12月19日,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重庆轻轨三号线南延伸段九公里至岔路口段,高架空间NQ04D08号门型盖梁,在浇注砼过程中发生瞬时失稳垮塌,导致作业人员及过往的一辆中型客车被掩埋,造成9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采用I45a工字钢和支撑体系承载能力及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各项管理不到位,项目管理形同虚设,以包代管。二是支撑体系专项方案未严格落实专家论证意见,施工组织方案欠缺,没有支架搭设要求。三是项目部技术管理卡控监督不到位,缺乏施工组织方案和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支持。四是项目部对分包单位的日常管理监控不力,技术交底不到位,关键部位现场落实、监督检查不到位。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坚持专业化施工,严禁以包代管。2.对于脚手架、承重支撑体系按受力结构规定编制专项方案,进行受力计算,并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后实施。3脚手架必须按设计搭设,并进行超载预压,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事故42:“2015.07.05”西藏林芝鲁朗小镇中区工程3号楼支架垮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5年7月5日23时01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西藏林芝鲁朗小镇中区工程,在3号楼封顶层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支架发生坍塌,造成8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分包单位未严格落实支架搭设方案,支架搭设不规范,搭设的支架不能承受混凝土荷载,混凝土施工中致使杆件失稳,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现场管理缺失,对分包单位的作业过程未进行有效管控,对支架搭设过程未进行有效检查。二是技术交底针对性不强、内容不全。三是总包项目部及分包单位的安全技术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模板支架必须按照《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要求编制专项方案并进行专家论证,经审批后方可实施。2.支架搭设时,必须严格按照经审批的方案和技术交底要求搭设,对作业过程实施有效管控,做好过程检查记录。3.搭设完毕后,必须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事故43:“2011.05.18”京石客专定州东站,站房工程脚手架垮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5月18日19时4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京石客专定州东站站房工程,在框架梁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因违规拆除脚手架水平拉杆和个别剪刀撑,导致现场脚手架垮塌,造成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混凝土浇筑作业中,擅自拆除梁侧模顶部锁口钢管,混凝土输送时违反分层均匀浇筑的工艺要求,导致浇筑KL5梁中部混凝土时荷载集中,且混凝土输送泵管连续冲击脚手架,致使已被拆除横向对梁侧模顶部锁口钢管处的A/7-8轴线二层框架梁(KL5)的东侧模板胀模开裂,引起支架失稳、倾覆,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总包单位项目部对分包单位的过程管理存在缺失,对现场作业过程“三违”现象和安全隐患检查.管控不到位。二是分包单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反脚手架施工方案“脚手架搭设完成后要派专人管理,不得任意解掉架子与柱连接的拉杆和扣件”的要求,擅自拆除脚手架体系杆件。三是现场监管人员和作业人员对输送泵输送混凝土过快、集中浇筑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纠正。四是分包单位未认真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管理不到位。五是技术安全交底不清、针对性不强,未将混凝土作业有关要求告知作业人员。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支撑体系设计图纸施工,不得擅自加大立杆间距,不得擅自抽取水平杆件和剪刀支撑,因施工需要确实拆除时,必须征得项目技术负责人确认,采取相应补强措施后方可实施。2浇筑砼时应避免集中堆载。施工脚手架和混凝土输送泵管临时支撑架与主体结构支撑体系连接时要进行检算加强。3.脚手架搭设、使用中必须进行专人巡视检查,对异常部位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八、坍塌-----钢筋倒塌 事故44:“2012.08.23”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刘奎斋中桥钢筋倾覆倒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2年8月23日21时54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刘奎斋框架中桥在绑扎底板和边墙钢筋过程中,边墙钢筋倾覆倒塌,造成4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在框架桥底板钢筋未绑扎完且未固定的情况下,即开始进行墙身钢筋的绑扎,未按技术交底要求搭设稳定的双排脚手架,为作业方便,擅自拆除已设置好的防风缆绳,引起脚手架失稳,致使边墙钢筋整体倾覆,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项目管理不规范,安全监管、技术指导、监控不到位,未能及时制止施工人员的违章行为。二是对分包单位管理不严,施工现场管理缺失,安全教育培训方面走过场,未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全面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三是对现场“三违”现象和安全隐患排查管控不力;分包单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未按照技术交底的内容和安全操作要求作业。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施工中应严格按先底板、再边墙、后顶板的顺序施工。2.支架搭设必须按专项方案和技术交底实施,重点做好斜撑、剪刀撑、扫地杆等杆件的施工,确保支架、钢筋骨架的稳定。3.支架使用过程中不得擅自更改、拆除支架杆件。事故45:“2014.12.17”南京地铁四号线一期土建TA06标蔣王暗挖区间二衬钢筋倾覆倒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12月17日17时2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南京地铁四号线一期土建TA06标,在蔣王暗挖区间现场,值班人员在巡检中发现停工的二衬钢筋出现倾斜,在现场进行加固时,钢筋发生倾覆倒塌,造成4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已绑扎的大断面二衬钢筋断面跨度较大,自稳性差且拱墙钢筋未及时连接成环,在钢筋倾斜险情出现后,现场管理、作业人员安全知识缺乏,在未经风险评估,无法判识险情和支撑体系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二衬钢筋作业过程管控不到位,已绑扎的钢筋出现倾斜。二是技术交底和安全措施未得到落实。三是险情出现后,相关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未经风险评估,盲目进行施工。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施工过程中主体结构单项工序在未完成或者未能形成稳定体系前不得擅自停工。2.大跨度悬空结构钢筋连接骨架要严格按方案和技术交底对主筋和箍筋的绑扎连接,不得减少和弱化连接措施,保障形成独立稳定支撑体系。3.停工复工前项目部应组织对复工的安全条件评估,对于不具备安全条件的,要采取技术加固措施后方可施工。4.停工期间的施工现场和作业面必须采取隔离措施,未经允许不得入内。事故46:“2016.07.29”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5108标巴山站,站后配线段钢筋失稳倾覆倒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7月29日上午8时1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重庆轨道交通五号线5108标,在巴山站站后配线段二衬钢筋绑扎作业过程中,拱顶二衬钢筋全长范围失稳倾覆倒塌,造成3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作业人员随意拆除钢管支撑,现场未按施工方案要求采取纵向约束措施,未严格按技术交底的要求及时安装勾筋并进行绑扎或焊接,造成两层钢筋网整体性差,钢筋网发生失稳倾覆,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现场管控不到位,监管人员日常检查流于形式,未及时发现现场“三违”现象。二是对工程安全风险、作业安全风险识别和控制不到位,对未按技术交底要求作业的现象未及时发现并纠正。三是安全技术教育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风险意识低。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二衬首开段钢筋安装必须设置防倾覆.防垮塌措施,隧道钢筋安装前必须进行保证环向垂直度的测量放样(每模不少于3环)。2.钢筋交叉点要及时绑扎,不得少绑.漏绑。

九、透水突泥 事故47:“2010.01.16”南广铁路NGZQ-8标白云隧道透水突泥事故。事故经过简况:2010年1月16日8时,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南广铁路NGZQ-8标白云隧道掌子面突发透水突泥,造成6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白云隧道透水突泥点位于近距离平行组合逆断层上,两条逆断层相互挤压推动,对岩层形成强烈挤压剪切;断层间存在强度极低的角砾和粘性土混合物,施工中扰动后,引起掌子面坍塌形成一个2m×3m的溃口,引发透水突泥,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岩层内缓倾角组合断裂构造特征及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缺乏风险预测,技术安全应对措施不足。二是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不到位,未及时探明前方地质情况。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对设计有断层或突泥风险的高风险地段,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并采用超前探孔和加深炮孔探明地质情况,对断层破碎带及时进行注浆加固。2.严格按方案进行监控量测,及时分析并反馈量测数据。出现预警信号时,应先撒人再处置。3.隧道高风险开挖地段,初期支护未封闭成环段,除开挖工序外,其他工序作业人员总数不得超过9人,并应有带班人员跟班作业。4.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培训并进行演练。事故48:“2011.06.26”兰渝铁路古子山隧道掌子面透水突泥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1年 6月26日0:00时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兰渝铁路古子山隧道,在进口撑子面进行出碴作业时,掌子面出现异常响声,随即大量泥石瞬间涌出,约3分钟之内突出泥石达78米,造成2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隧道透水突泥地段地貌为黄土梁峁,地形平缓,略为低洼,由于地表水汇集下渗,对隧道拱部围岩长时间浸泡,使岩体软化并处于饱和状态,恶化围岩条件,受当地降雨增多,连降大雨,引起掌子面失稳及涌水突泥,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高风险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有缺陷,风险评估不到位,未对处理方案进行有效论证和风险安全评估。二是技术管理存在缺失,隧道监控量测不规范,项目未根据实际地质特点编制专项监控量测方案,增加量测断面和频次。三是未组织人员对量测数据及时分析,未对下一步施工安全状况作出正确判断。三是未严格执行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管理相关规定,安全技术交底中要求的现场应急物资配备不到位。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对于高风险隧道施工前必须进行风险安全评估,针对评估出来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2.将监控量测纳入日常施工管理,对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监控量测数据超标立即停工撤人。3.强化超前地质预报,增设超前探孔和加深炮孔。做好地质素描与设计地质资料核对,出现围岩变化及时进行设计变更,动态调整施工支护参数。4.针对软弱、富水围岩要加强对因持续降雨等天气原因造成围岩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预判,严禁冒险作业。5.必须按照规定设置逃生通道,严禁在安全设施不到位的情况下施工作业。

十、火工品爆炸 事故49:“2012.05.19”炎汝高速公路八面山隧道火工品爆炸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2年5月19日上午8时30分,由XXX承建施工的湖南省炎汝高速公路第十三合同段八面山隧道,在左洞进口1862米,距离掌子面约50米处,一辆施工用车发生爆炸,造成20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在爆破作业火工品运输过程中,施工人员违规使用农用车运输爆破器材;违规将雷管、导爆索等起爆器材与炸药同车运输;违规将爆破器材和钻杆、钻头、锤子等工具混装;违规在运送爆破器材车厢内载人。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将工程违规分包。二是项目部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对分包单位未实行全过程管控,属于典型的“以包代管.包而不管”。三是分包单位各项管理不规范,安全意识淡薄。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爆破作业的民用爆炸物品储存、运输及使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和股份公司民用爆炸物品使用安全卡控红线。2.禁止使用非专业运输车辆、非专用防爆箱搬运.运输民用爆炸物品。3.严禁民用爆炸物品运输车辆人货混装。

事故50:“2012.12.25”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6标南吕梁山隧道火工品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2年12月25日14时4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6标南吕梁山隧道,1号斜井正洞右线进口方向工作面附近发生火工品爆炸,造成8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作业人员违法在隧道内销毁导爆索.导爆管,在距爆源点400米的范围内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及大量的一氧化碳有害气体,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爆炸物品采购管理混乱,现场管理人员违规指挥,现场作业人员违规操作。二是对爆炸物品所产生的能源量认识不足,对重大风险的把控存在盲点。三是现场管理关系统监管不到位,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效果不佳。事故51:“2008.11.01”忠垫高速公路明月山隧道火工品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08年11月1日12时左右,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重庆垫忠高速公路明月山隧道,在已竣工尚未通车的隧道内,处理施工剩余的15350米导爆索时发生火工品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民爆物品销毁人员在既未向项目部领导请示,也未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的情况下,擅自在密闭的隧道内销毁剩余的导爆索,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爆炸物品管理存在漏洞,未经请示,擅自隧道内销毁剩余的导爆索。二是对导爆索的爆炸能源量认识不足。三是教育培训不够,作业人员缺乏基本常识。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严禁项目部擅自在任何场所销毁任何民用爆炸物品。2.爆民用炸物品不再使用时,应当将剩余的民用爆炸物品登记造册,报公安部门处置。3.作业后剩余的爆破器材必须当班清退回库,由爆破员.押运人员.管库员签字确认。

十一、瓦斯爆炸 事故52:“2005.12.22”都汶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瓦斯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05年12月22日14时4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四川都汶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右洞发生瓦斯爆炸,造成44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隧道发生坍塌后,高浓度瓦斯集聚在坍穴内,遇明火引起爆炸,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未严格按瓦斯隧道施工有关规定组织施工,现场监管缺失,技术交底中瓦斯检测有要求,但实际施工中未严格执行,瓦斯隧道日常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二是对技术措施要求落实不到位,《施组》要求的防爆地段使用了非防爆配电箱和普通插座。三是甲烷传感器安装位置不符合要求,瓦检员检查高处瓦斯时,采用将便携式瓦检仪绑在2-3米的竹竿上举起的方法,均不能有效的监控瓦斯。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瓦斯隧道必须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安全技术方案,内容包括预防瓦斯突出的措施及揭煤方案。2.开挖后应立即实施喷锚支护,做到及时封闭围岩、堵塞岩隙,防止瓦斯异常逸出。加强对坍塌后坍穴内的瓦斯检测、监控。3.建立健全隧道瓦斯检测、监控管理和信息上报制度。瓦斯隧道施工前,要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瓦斯知识和瓦斯危害的安全培训教育。4.必须设置专职瓦斯监测人员并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瓦斯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进行调试.校验。

十二、中毒和窒息 事故53:“2015.02.09”合肥市肥东县恒大路,一期道路排水工程管道窨井中毒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5年2月9日15时1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合肥市肥东县恒大路一期道路排水工程,在新建成的北污管道窨井疏通过程中,因管道井存有高浓度有害气体,导致现场1名作业人员身体不适,另2名作业人员下井施救,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作业人员在凿通污水管道封堵挡墙过程中,因污水管道及检查井中硫化氢气体严重超标,致使作业人员昏厥,在场人员施救不当,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在施工前风险识别不到位,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未按照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程序。二是作业未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遇险情盲目施救,造成了事故损失扩大。三是项目部对作业人员防护教育培训不够,作业 人员缺乏基本防护知识。事故54:“2016.07.19”哈尔滨马家沟综合管线(排污)整治工程4 #竖井中毒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6年7月19日21时3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哈尔滨马家沟综合管线(排污)整治工程,作业人员在4 #竖井进行夜间施工时,一名作业人员下到二层平台处突然栽倒,现场3名作业人员立即自发组织营救,并报告作业负责人,在营救过程中2人落水;21时40分左右,作业负责人到达现场后,作业负责人等3人随即下竖井营救落水人员,其中2人相继落入水中。造成5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4 #竖井中存在有害气体,作业人员进入竖井下部时吸入有害气体而中毒,诱发事故;后续下竖井作业人员未采取有效措施盲目进行施救,导致相继吸入有害气体中毒而坠入水中,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安全监管责任不到位,发现污水倒流回竖井后,未对竖井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危险因素予以识别和处置。二是没有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通风设备.气体检测设备.安全绳.防毒面具等应急物资缺失,对4#竖井存在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隐患失察。三是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差,对竖井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认知不足,发生事故后盲目实施救援。四是现场安全防护不到位,作业人员所在的二层平台处无防护,导致人员晕倒后掉入井下。五是项目部下发的安全技术交底不完善,缺少针对有限空间作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安全保障措施及相关要求。六是项目部对劳务分包队伍作业监管不到位,造成分包队伍违章作业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事故55:“2015.11.14”S323潍高路改线二期三标防护桩中毒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5年11月14日12时3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S323潍高路改线二期(广饶段)三标,作业人员在A6防护桩16m处进行人工挖孔作业,突感不适呼救,井上两名作业人员在情况不明且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下井救援,造成3人死亡。

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A6防护桩内出现不明有毒气体,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存在缺失,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扎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防护用品配备不足。二是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应急救援和安全常识,盲目下井救援。三是分包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和作业环境存在的安全风险缺乏针对性措施。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项目部应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隐患排查,编制专项方案和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交底须交底到具体作业人员,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交底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2.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基本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增强自救互救能力;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上岗作业。3.作业中,必须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程,作业现场必须有带班负责人、监护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4.对随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进行内防腐处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应加强通风检测,出现其他情况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作业人员。每隔30分钟必须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分析。有限空间作业因故暂停,必须在复工前再次进行通风、检测确认安全。5.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6.开展应急演练,避免险情发生后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扩大。

十三、其他灾害 事故56:“2014.10.10”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14标中马岔隧道出口驻地上方山体滑坡灾害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10月10日21时1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14标,中马岔隧道出口作业队驻地上方山体滑坡,造成劳务人员生活区2栋8间宿舍被冲垮.掩埋,造成19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长期降雨导致雨水下渗至马兰黄土下部相对隔水层,形成局部富水体,致隔水层上方土体饱和.软化甚至泥化,静水压作用加剧,抗剪强度骤减, 事故发生前,连续降雨且雨量异常增多,致使山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崩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对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特性认识不足.警觉性不高,风险源辨识评估时,对驻地存在的潜在风险认识不够,二是未将山体崩塌纳入地质灾害重大风险源而采取预防性措施。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施工现场、驻地、仓库等重点位置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时应进行全面排查并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2.必须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居住和生产作业,不得在潜在滑坡体上、狭窄山口处设置施工营地。3.加强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严防因特殊气候和地质灾害引发的各类事故。4.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控防范,雨季来临前,项目部必须对项目驻地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筑房屋、排洪沟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可能发生险情的,提出具体防范措施,必要时应对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进行转移。5.根据项目实际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做到灾害到来时人员疏散有序,防灾自救抢险工作组织及时。事故57:“2014.10.21” 待功高速公路土建第三合同段弃土场坍塌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4年10月21日22点30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待功高速公路土建第三合同段,在1号弃土场底部拆除第一道拦砂坝混凝土模板时,因连降暴雨导致弃土场发生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教训:直接原因:因现场区域持续降雨,致使1号弃土场在土体未固结前渗水饱和,降低了土体强度,边坡土体承载力不足,导致土体稳定失衡,发生土质边坡坍塌,导致事故发生。间接原因:一是项目部未严格落实相关管理制度,隐患排查不力,巡查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撤出夜间违章作业人员。二是安全管理中未能及时结合施工现场特点和作业点.段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风险开展安全教育,对各个岗位的安全教育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三是对该区域的地质条件.气象灾害的认知不足,对雨季施工安全防护及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消除作业现场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四是未严格落实设计要求,拦砂坝应在弃土前施工,实际施工与弃土同时进行。五是安全监管存在盲区,项目部对弃土场拦砂坝施工安全措施针对性不强,施工过程跟班盯控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违章作业。

应采取的技术及管理交底刚性要求:1.严格按设计施工,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坚决杜绝不按设计施工、不按规范标准施工的行为。完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案措施。2.保证管理人员的足额配备,坚持所有工作面、所有重要工序都有监管人员旁站监督,做好工序验收。3.对存在滑坡、崩塌、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工地,应采取超前防范、彻底治理措施;对人员驻地的选址要避开不良地质和可能被洪水冲毁的区域。4.对易发生灾情的工程和可能出现险情的作业区域、施工驻地等,做好风险评估,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和对策。遇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时,对营区、现场排水、边坡基坑支护、山体边坡稳定性等区域,加强巡视检查,按规定停止相关作业。5.加强与当地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建立完善信息互通机制,及时掌握预警信息,跟踪汛情、雨情。事故58:“2015.06.25”沪通长江大桥HTQ-1标6#墩爬梯倾覆事故。

事故经过简况:2015年6月25日17时42分,由XXX单位承建施工的沪通长江大桥HTQ-1标水上正桥6#墩在进行模板安装作业时,现场突遇气象变化,瞬时极大风速达25.1m/s(风力十级),作业人员沿6#墩爬梯紧急往下撤离,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爬梯瞬间向东整体倾覆,3人随同倾覆的爬梯沉入江中,造成3人死亡。

篇6:施工管理及技术要求

一、设备及管道表面处理技术要求

1.表面处理方法

目前,设备及管道表面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工具除锈、喷射或抛射除锈。

工具除锈应注意下列问题:动力工具不能达到的地方,应用手动工具做补充清理。用工具除锈时不应造成钢材表面损伤,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规定,不得将钢材表面磨得过光或过于粗糙。

2.表面处理等级

手工或动力工具除锈金属表面处理等级分为St2级、St3级两级。

喷射或抛射除锈金属表面处理质量等级分为Sa1级、Sa2级、Sa2.5级、Sa3级四级。

3.表面处理要求

(1)清洁程度要求

1)达到处理等级要求。掌握表1H413072。

2)处理后的基体表面不宜含有氯离子等附着物。

3)处理合格的工件,在运输和保管期间应保持干燥和洁净。

4)再度污染或锈蚀时,基体表面应重新进行处理。

5)基体表面处理后,应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及时涂覆。

(2)粗糙度要求

喷射或抛射除锈后的基体表面应呈均匀的粗糙面,除基体原始锈蚀或机械损伤造成的凹坑外,不应产生肉眼明显可见的凹坑和飞刺。

(3)作业环境要求

1)当相对湿度大于85%时,应停止表面处理作业。

2)当进行喷射或抛射处理时,基体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温度3°C。

【2015二级真题】金属表面防腐前预处理要求,正确的是()。

A.基体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3℃以上

B.相对湿度上升到60%时,应停止除锈作业

C.海沙作为喷射材料进行除锈作业

D.金属表面应除锈彻底,打磨光滑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设备及管道表面处理技术要求。选项B:当相对湿度大于85%时,应停止表面处理作业;选项C:处理后的基体表面不宜含有氯离子等附着物,而海沙含有氯离子;选项D:喷射或抛射除锈后的基体表面应呈均匀的粗糙面。参见教材P135~137。

二、设备及管道防腐蚀施工要求

2.金属热喷涂层

(3)设计厚度等于或大于0.1mm的涂层应分层喷涂。分层喷涂时,喷涂的每一涂层均应平行搭接,搭接尺寸符合要求;同层涂层的喷涂方向宜一致;上下两层的喷涂方向应纵横交叉。

(5)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涂层外观、厚度和结合性的中间质量检查。

(6)应在涂层检查合格后及时进行涂料封闭。当涂层受潮时,不得进行封闭。不做涂料封闭的喷涂层,应采用细铜丝刷进行刷光处理。

3.衬里

(2)纤维增强塑料衬里

1)手工糊制:封底层和修补层自然固化时间不宜少于24h。

2)间断法:上一层固化24h后,应修整表面,再铺衬以下各层。

3)连续法:平面和立面1次连续铺衬的层数或厚度,层数不宜超过3层;厚度以不产生滑移,固化后不起壳或脱层进行确定。

4)喷射法:将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切成25~30mm长度,与树脂一起喷射到金属表面,喷射厚度及纤维含量应符合规定。

(4)塑料衬里

1)从事塑料衬里焊接作业的焊工,应经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2)软聚氯乙稀板采用粘贴法施工,当胶粘剂不能满足耐腐蚀和强度要求时,应在接缝处采用焊条封焊。

3)氟塑料板焊接成型可采用热风焊、挤出焊或热压焊。

上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下一篇:生产员工薪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