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案

2024-08-19

《寓言两则》教案(精选6篇)

篇1:《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自()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办事

道理:

按事物规律

篇2:《寓言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正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同时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句的意思及用法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体会两则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材分析: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借此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无功而返。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多媒体展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每天所进行的成语故事演讲中,有些同学讲的是寓言故事,大家还记得有哪些么?

——揠苗助长、疑邻自盗、狐假虎威„„ 说是说了这么多,可大家知道什么是寓言么?

——(投影)明确: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

一般来说,我们看到的都是已经翻译成白话文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则流传几千年的用文言文写成的寓言故事。

——(投影)

(二)《郑人买履》教学

1、作者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也可讲讲韩非子与李斯、秦王之间的故事“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2、读准字音和语句之间的停顿。

——接下来,咱们一起打开课文,翻到第18页,咱们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寓言读一遍,大家看看,他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读错的字词。

——(投影)纠正之后,全班齐声朗读。

3、读通课文,了解字词句及全文的意思。

——具体讲解第一句话: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郑国人。履:鞋子。度(duó):量长度,——度德量力。而,连词,连接两个分句。之:这里指量好的尺寸。坐:同“座”,座位。(讲一下通假字)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位置上。——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具体讲解第二句话:至之市,而忘操之。

之:动词,到……去。市:明确,市是集市、物品交易的场所,而非城市。而:连词,连接前后的两个分句,表示转折关系。操:拿在手里。之:这里指量好的尺寸。(在及物动词后面,所以肯定是名词,做宾语)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具体讲解第三句话: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持,拿着。度(dù),名词,这里指脚的尺寸。(可与上文的另一个读音进行比较,加深印象。)反,返回,同“返”。取,拿的意思。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带尺寸)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回家拿尺寸。——具体讲解第四句话: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罢,结束,这里指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了。遂,终于。等到他有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接下来是两句对话。人们看到他这种做法,觉得很奇怪,所以就问了:“何不试之以足?”他说什么?“宁信度,无自信也。”首先来看第一句话,何不?——为什么不,“试之以足” 是倒装句,即“以足试之”。这里的“之”指履。他的回答是:“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度,量好的尺码。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并非没有信心)自,代词,自己。

——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3、读完这个故事后,你觉得郑国人是个怎样的人? ——固执、迂腐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重视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和结论。——(投影)

4、再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想想看,对于文中的两局对话,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出?

——别人的疑惑不解,他自己的懊恼和执迷不悟的神气。(全班齐读)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做完《同步探究》相关内容。第二课时

(一)背诵《郑人买履》

(二)进入《刻舟求剑》的教学

1、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一字千金”

2、读准字音和语句之间的停顿。

——接下来,咱们先请全班男同学把这首寓言读一遍,其余女生听清楚了,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读错的字词。

——(投影)纠正之后,全班齐声朗读。

3、读通课文,了解字词句及全文的意思。

——具体讲解第一句话: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楚人,楚国人。其,他的。遽,立刻,急忙。契,雕刻——锲而不舍。其,那,那个,指示代词。是,代词,“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所从坠,剑坠落之处。所(从)+动词=所字结构

……的……所从+坠=坠落的地方,还有类似的结构吗? 所契者:刻的地方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

——具体讲解第二句话: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止,船至江边而止。其,那个。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之处。——讲解完之后(投影巩固)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为什么?

不能。引入接下来的一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具体讲解第三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明确,这句话是作者的议论,点明看法,起到补充说明、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观念和方法。

4、读完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也应当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投影)

5、再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想想看,对于文中的两句对话,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出?

——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全班齐读)

6、这两则寓言我们学完了,大家看看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之处?

——形式上看篇幅短小,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洁明了,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主题:文中所讽刺的都是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做完《同步探究》相关内容。

篇3:《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好! 于老师来自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天鹅项下的珍珠城、冰城等称号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你们生活在有着甲天下山水的广西桂林。能在祖国的版图中,快速找到你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吗?

师:看,我可是从这儿跨越了八九个省,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和你们相聚在今天的课堂上的。远吧?刚才同学们从祖国的版图中发现了我的家乡和你的家乡。从这幅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看到大树,还看到几只小鸟。

生:我还看到一张人脸。

师:看看这儿,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 :我看到了 鸟儿回窝喂食。

师:仔细观察,还读出了图中的故事呢!再来个有难度的,你还能发现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

师:看图有意思吧!刚才咱们在读这幅图的过程中,体验到不断发现的乐趣。读书同样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比如说大家都读过寓言,每次读寓言你都会发现什么?你都读过什么寓言,发现了什么道理呀?

生:寓言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能说一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吗?

生:我知道《亡羊补牢》告诉我们有错误要及时改正。

生:我知道《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眼界要开阔。

生:我知道《守株待兔》告诉我们要学会变通。

师:看来大家很有经验,是读寓言的能手呀!那今天读《纪昌学射》,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呀!有信心吗?咱们来读读。

师:在读这个寓言之前,先要交代一件事。这个“纪”是个多音字,当姓氏讲的时候,读三声。不过,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所以按照习惯,我们还读四声。这是其一。其二,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比如说这则寓言中还有个人物,叫飞卫,他显然不姓飞。再比如《愚公移山》,愚公肯定不姓愚蠢的愚,智叟也肯定不姓智。所以我们确定,“纪”不是这个人的姓,所以我们读四声。大家先读读课题。(生读课题)好,上课!

教学实录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再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把书翻开,自由地读一读,把声音放开。

(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来,你来说。

生1:勤学苦练 才能有收获。

师:他说勤学苦练才能有收获。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勤学苦练的?后面那个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2:我是这样体会“勤学苦练”的:就是按别人说的话,你每天都在坚持练,以后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师:哦。谁还能从文章当中的语句体会到?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

生3:勤学苦练的意思是说 ,人非常勤 奋努力地 做一件事。

师:那你知道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

生3:(读)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好,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的勤学苦练?

生4:我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他勤学苦练:“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能练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就能想象到他之前付出的勤奋和刻苦。来,你来说。

生5:(读)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是吗?你看看,抓住了这样的语句,你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也把 它写在课 文纸上 ,好吗?

师:谁还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不一样的道理?

生6: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就是他在练习把东西看得很大的时候,每天都站在虱子旁边。这个句子写了他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都坚持练习。

师:说得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就是说明什么?

生7: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大声说。

生7:(大声地)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对吗?

生:(齐)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有同样的感受?

生8:飞卫让他回家练习,睁大眼睛注视着东西,然后他两年就练成了本领。有人用针刺他的眼 皮 ,他的眼睛 也不会眨(zhá)一下。(学生说话不流畅)

师:眨(zhǎ)一下。

生8:眨(zhǎ)一下。

师:练了几年?

生:(齐)两年。

师:第一次练的是两年。告诉你们,原文中写到他第二次又练了三年。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生:收获)。又发现一个道理,把它记在课文纸上。(生记录)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怪怪的呀?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你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儿怎么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

生1:因为他想要成功的话要勤学苦练,也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师:听清楚他的观点没?也就是说纪昌成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看来我们所悟出的道理正是纪昌成功的———(师生齐说:原因。)

师:那么读出两个道理来,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有了这些就能成功吗?纪昌成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如果再看书,你肯定能发现。不急着说,给大家点时间,默读课文,换一种颜色的笔,把你的新发现记到书旁。看谁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一会儿交流。

(学生读书,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发现纪昌成功的其他原因了?

生2:第1自然段说他很喜欢学箭。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2:他很想学射箭,就向能手飞卫去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哟,看来同学们没有听清,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请你再讲一遍,他成功的原因是———

生2:他成功的原因是,他想学射箭 ,就去找能 手飞卫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你来说。

生3:他喜欢学射箭。

师: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又发现一个成功的秘密!但是用“喜欢”这个词儿好像程度不够,成为一个射箭能手是他的———

(生七嘴八舌:梦想……)

师:大声说。

生:梦想。

师:还是他的———

生:爱好。

师:是的。

生:还是他的爱好。

师:你看,又发现一个成功的原因。有梦想,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师:其实从刚才这个同学的观点里 ,你还能明 白一个道理。

生: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还可以用一句名言来表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是的,你的观点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勤学苦练。他的观点里还有一个,你自己读这一段中的这句话,你也能像他一样发现。来,说。

生:我发现了“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了起来”,这句话说明了纪昌他听了飞卫的话马上就行动起来。

师:哦,他说的“听了飞卫的话”,这个老师的话那么值得相信吗?哦,从哪儿看出来的?大声说。

生:因为他想成为能手,所以射箭能手说的话他总是会听的。

师:他关注到一个词———“射箭能手”,圈出来。“能手”两个字漏掉了,一个成功的原因也差点没发现。我们把教师中的能手称为名师。你明白成功的原因了吗?

生:要想成功还得找名师。

师:对!你看,有名师的指点,你就能少走弯路,就能更快地达到成功的彼岸。拿起笔记下来。

师: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吗?

生:要加强练习。

师:对,我们已经说过了,这叫坚持不懈。还有新的吗?你来说。

生:他做每一件事都聚精会神。

师:哦,那我们就说勤奋刻苦,也说过了。看来,没新的发现了,是吗?再给你一个机会,你来说说。

生:“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和“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说明他……喜欢射箭。

师:对,用我们刚才那句话就是有梦想。看来,要想发现更多的成功的原因,我们还得去看看这师傅是怎么教的。给你们点时间,读读飞卫师傅的话,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生读)

师:谁又有发现?你看,读了语言文字,你的发现多了。来,这个机会让给你。

生:飞卫的指导要求很高。

师:哦,他指导他干什么?

生:指导他射箭。

师:是吗?再读读。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再说说,干什么?

生 :师傅让他 下功夫练眼力。

师:你是来学射箭的,让你练眼力,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如果不练眼力的话,射箭就不能瞄准目标。

师 :对 ,不能瞄准 。还有吗?

生:还有就是,如果不练习眼力,比如说看目标的时候,你就不能射到那个中心。

师:哦,如果练好了眼力,飞禽走兽都逃不出你的眼睛。那把小的东西看大,有这个必要吗?

生:就是如果很远的猎物,能看清楚,那他就可以射到它。

师:百步穿杨,那样才能够想射到哪儿就射到哪儿。你这回又发现他成功的什么原因了?

生:纪昌练了两年的眼力,飞卫还是不满意,纪昌又练了三年的眼力,一共练了五年的眼力,飞卫才满意了,才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师:也就是说练眼力很重要。那你发现了没有?这练眼力和射箭是什么关系?练眼力是学习射箭的———

生:关键。

生:基本功。

师:听清楚了吗?通过读书,你又发现了成功的秘密。快记下来:要想成功,还得练好基本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书,发现了纪昌成功的这么多原因,每一个成功的原因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来看,第一遍读书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二遍读书又明白了这么多个道理,如果再读,还有吗?

生:(齐)有。

师:可惜课上时间没有了,你们还得在课下接着读,接着发现。相信你对纪昌成功还会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下面来学学这个寓言中的语言。给你们点儿时间,请你们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拿起笔,把它们画下来。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来,这位同学,你读一读。

生:(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 :“练到后 来”———再读读。

生:(读)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好,请坐。你们看,这个句子到底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它写得好,是因为它是个很夸张的写法。

师:能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得效果好,是吧?哦,你还想说。

生:就是“有人用针……”

师:哦,你还想读这个句子是吗?而你好像没有读完整,你再看看!对!从这儿开始,读读吧。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哦,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儿啊?

生 :特别夸张 ,让人感觉到 纪昌的练 习水平特别高。

师:技艺高超。

生:用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他的学习努力。

师:说得好!你看,当我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再看看这个句子你们体会就深刻了。如果我把后 面的去掉 ,你们再看看。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后面去掉,读起来还有那种感觉吗?

生:没有了。

师:噢,就这样……自己读一读。

生:(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谁来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你来。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听出惊叹了。谁再来读?

生:(读)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听出佩服了,给你们一点儿时间 ,你们自己 再练读一下。

生:(全班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 领练得相 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 :后面那个 句子 ,再读读。

生:(全班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佩服他吧?

生:佩服。

师:你看看,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的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也有很多,你看,于老师就积累了两个,一起读。

生:(读)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类似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能!

师 :快换一种 颜色的笔把它圈出来。谁发现了?读给大家听。

生:(读) 取得了那样大的进步。

师:没错,还有吗?

生:还有“你就要成功了”。

师:非常正确。

生:还有“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是的。还有吗?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师:前面再加两个字“成了”。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来看屏幕,是这些吗?来,一起读。

生:(读) 学得差不多了;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再仔细看这些短语,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是不同的。你觉得哪个短语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表现了学 习效果很好。

师:再想想,其他同学呢?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效果很好。

师:是的。

生:还有“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嗯,最厉害的是,成了———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对,一起来读。

生:(读)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接着读。

生:(读) 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再看剩下的,哪个表示学习效果比较好?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不要落掉“感到”。

生:(读)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来,一起读。

生:(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师:剩下的就是学习效果一般的了,一起读。

生:(齐)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得差不多了。

师:我们积累得还不够,如果你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自己试试看,来。

生1:二年级……

师 :大声说 ,让大家听清楚。

生1: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刚参加几次活动就学得差不多了?你们觉得呢?

生2: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填错了不要紧,你可以接着说。

生1: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练习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想法,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3:我觉得应该改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你们觉得呢?

生:(齐)嗯,很好。

师:接着说。

生1: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技艺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你接着说。

生1: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 不已 ,老师高兴 得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就要成功了!”

师:对吗?

生:(齐)对。

师:好的。

生1:后来我成了书法的能手。

师:掌声送给他。回答得不错。

师:你们看,归类积累词语,能够让你更好地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你的运用、你的表达就会更加准确。给自己掌声吧。

(生鼓掌)

师:文章还有一类表示“看”的短语。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 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

师:课下将两类短语分别摘抄积累下来好吗?

生:(齐)好。

师:本篇课文当中有两个要求会认的字,不许看书,看谁在读寓言过程中就认识了。第一个,会读的请读。

生:妻子。

师:不够大声,再读一遍。

生:妻子。

师:好,第二个。

生:虱子。

师:换个词你还认识吗?你看。

生:视虱如轮。

师:文章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找到的同学快读。

生:(齐)“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 里一天天 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 像车轮一样。”

师:这就是———

生:视虱如轮。

师:本课还有三个要求会写的字。第一个,我们二年级就学过“歌唱”的“唱”,那不用学,大家都会吧?

生:会。

师:第二个,妻子的“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来说。

生:它的一竖不要出头。

师:注意一竖的收笔。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刺(cì)。

师:这个字背后是有故事的。你们看,左半部分,你知道念什么吗?

(生试着读)

师:也念cì。甲骨文是这样写的,(板写“朿”的甲骨文字形)你看,像不像带刺儿的植物?

生:像。

师:发展到金文是这样的,发展到小篆是这样,后来又发展成了我们学习的楷体。(分别板写“朿”的金文、小篆、楷体字形。)凡是用“朿”作形旁的字,都跟带刺儿的植物有关。比如说我们常吃的———

生:大枣的枣。

师:对,枣树的树枝上就带刺儿。再比如说,荆棘的“棘”。“朿”加上一个立刀就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字,你注意观察,捺要变成———

生:点。

师:嗯,要谦让。这三个字要写得漂亮,那是有规律的,你们来看,多横多竖,要注意疏密匀称。拿起笔来,选一个你觉得最难的写一写。

师:注意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略挺胸。

师:(巡视)注意女字的一横是最长的,要做到主笔突出。好的,你做到了结构疏密匀称。是的,“刺”的一点儿要注意谦让。

师:今天我们学了《纪昌学射》,不断读书,不断发现,收获了这么多道理,同时我们又积累了两类短语。《寓言两则》中还有一则叫《扁鹊治病》,注意不要只读出一个道理就满足了。如果你也能像今天读《纪昌学射》一样,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你就会从治病的过程、病人对病的态度、病人对医生的态度等方面得到很多启示,同样你也就会积累到与看病有关的短语。课后可以读读。下课!

教学反思

我们平常看到的语文教学,都是先读准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再进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模式。为什么我会反其道而行之呢?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是想当然的,既然合理,定然符合规律。回顾一下我们的常态阅读,首先吸引我们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是那些陌生的词语和句子呢?答案显而易见。至于那些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生活经验和上下文揣摩其意思。除非这个词语对理解文章产生障碍,如果不明白它的意思就不能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才具有解词的必要。这也是汉语学习的一个规律,即模糊意会。至于那些要求读准的生字新词,会在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中复现。教师只需相机指导,最后再进行系统的学习。

为了更加清楚地阐述我的观点,不得不提及我们南岗区语文名师团队工作室的研究。多年来,我们致力于“读学分导”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大量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中,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加快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何为“读学分导”?“读”就是阅读理解,在语言的实践中读懂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学”是积累语言、品味写法并尝试应用,这也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的。为什么要分开引导呢?“读”和“学”都是以文章架构起来的,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种事物 。打个比 方说吧 ,“读”和“学”就像是一座完整的冰山,冰山露在外面的只有一小部分,水下的部分往往要大得多。我们把暴露在外的部分称为显意识,水下的部分称为潜意识。当我们“读”的时候,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这时的“读”是不受语言学习干扰的,不让写法的习得打断系统的阅读,使理解文章的过程 一气贯通 。此时 ,“学”处在潜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语言,属于无意识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忘言”。当“学”的时候,“学”处在显意识,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大大方方地积累语言、大大方方地拓展训练,迁移到其他语言环境中运用。此时,“读”处在潜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再次加深了对“读”的理解。这就是“以意烛言”。以上,是“读学分导”教学模式的大体框架。

提到“模式”,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有概念化、机械化的印象,空谈模式,死守教条主义、极端主义更是要不得。唯有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研究才有生存的土壤。接下来我就以 执教的《寓 言两则———纪昌学射》一课为例,反思得失利弊,希望能带给大家思考。

一 、紧 扣“ 道 理 ”,凸 显文体

一个阅读者,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经验。如果用阅读小说的经验去阅读童话就会疑惑不解,同理,用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去阅读游记就会枯燥乏味。寓言这种文体的阅读就是要收获道理,启迪智慧。作为教师,就要发现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丰富其不同文体的阅读图式。

本节课,我始终引导着学生探寻寓意,符合寓言教学的规律。如:这则寓言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于学生第一遍读书的过程中。接下来,我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课前交流时,每则寓言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则寓言只读了一遍,怎么就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在讨论中修正其原有寓言阅读的认知图式,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内驱力。最后,我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纪昌成功的原因,领会新的学习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自主发现,点拨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倡导的“生本思想”,虽提倡多年,鲜有教师能主动“让贤”。在全国小学语文最高级别的赛事上去努力践行这样的思想,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学生受年龄、阅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制约,见解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以至于十余次的试教都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开放的课堂,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千变万化,但本质的东西不会变,那就是阅读方法。我们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关注之前阅读中忽略的语句,有所发现;自主质疑、讨论、释疑,有所发现;上下文对比阅读,有所发现……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其次,让学生交流起来。现在的课堂很少能够看到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更多的是师生间的对话。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教师没有树立“生本思想”。教师是学生交流的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问题指向性过强,学生疲于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怎样的问题才是具有开放性呢?“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还有哪儿也能让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说说你的理解。”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可以一字不易地用在每一节阅读课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都能提升。这样才能出现“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的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不作为,教师的导又该如何体现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比如说,学生知道飞卫说的三段话都与“练眼力”有关,但其中的道理却领悟不到,这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引导和帮助———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进而体会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 来 ,这同样需 要教师提供 相应的帮 助和辅导 。比如对“有梦想才能成功”这一道理的发现。

作为教师,只有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使学生认知水平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交流能力得以发展。在探究这则寓言带给我们多重启示的过程中,“创造性学习才能成功”这一启示没有在课堂上呈现,留下了些许遗憾。原因有二:首先,学习环境改变让学生缺乏安全感,紧张的情绪影响了灵感的迸发;其次借班上课,对学情不能充分了解,认知水平、阅读能力不同,教学的起点不好把握。于是,我就果断舍弃,把更多的时间让给语言文字的学习。

三、语言学习,扎实有效

在语言学习中,不管是句子写法的体会,短语的积累与运用,还是生字的认写,我都努力做到扎实有效。尤为突出的就是对短语的积累与运用,体现出清晰的层次性。

首先,从表现学习效果的句子梳理品味,过渡到描写学习效果的短语。由于学生之前是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语文知识的盘点过程的,所以教师先示范,列举两个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即“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随后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找到了“成了……的能手”“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学得差不多了”……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短语的细微差别,即表现学习效果的程度有所不同。这是体味语言细微差别的最有效方式,进而根据表达效果的不同进行分类。此时,学生头脑中关于此类词汇的积累就不是一团糨糊,而是清晰的知识框架。其实,还能够让学生根据这类短语回想出纪昌学习射箭取得成功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练习复述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哪个短语漏掉了,就说明相应的情节没有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很可惜,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这一环节删除了,在此补记一笔。

接着,结合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尝试运用。运用的过程不算顺利,但换一个角度来想,正是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才更能体现出在具体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推敲语言、运用语言的价值,这更能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我们来看,整个“学”的过程是在“读”之后进行的,言语学习完全处在显意识状态,迁移运用完全不受体会文章主旨的干扰,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体会。

最后,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积累文章中另外一类描写“看”的短语,课下阅读《扁鹊治病》,积累描写与治病有关的短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够这样,进行有效的显意识的语言学习,就真能做到加快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速度和提升质量。

四、识字写字,浸润文化

在“读学分导”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把识字写字置于最后。因为当我们读懂一篇文章之后,会回味文章是怎么写的,是怎么带给我们这么丰富的感受的,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我们就必然会先从文章的布局谋篇谈起,然后是精彩句段、鲜活词汇,最后才到识写汉字的环节。

在识字环节,我是以检查的方式进行教学。“妻”“虱”两个字,教师没有教,为何学生掌握效果却很好呢?客观地讲,本课认字量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次切近生活,学生便于借助经验来认记。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这些生字不断被复现,形成表象认识。如果一篇课文的识字量大,教师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查缺补漏,使识字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那些并非生字,但确在阅读中易出错的字进行指导。比如说“眨”,学生容易读错,是因为受“眨眼”一词,两个上声第 一个字要 变调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如何做到规范呢? 需要教师善于探寻汉字背后的文化和规律。比如说“刺”字的字理讲解,展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又体现了形声字归类识记的方法。汉字疏密匀称、笔画谦让的结构美也让学生记忆犹新。浓浓的汉字文化,需要教师挖掘出最核心的智慧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晓其声、知其义、摹其形。继承和传扬文化做到了,规范、端正 、整洁也就 轻而易举了。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我的这节课,能在浩瀚的教海中激起一点点涟漪 ,我将感受 到无比的愉悦。

教学评析

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以“创新”为核心词,鼓励老师们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

“创新”固然可以推陈出新,探寻更多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新路,却也容易出现“总要搞出点名堂来”的形式主义和“自我折腾”。因为教育不是演出,也没有神话,它要求教育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而不允许教育者一厢情愿地去“创造”。令人欣慰的是,本次活动中就涌现出这样一批年轻教师,他们遵从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和研究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为观摩者展示了他们新的思考和新的教学方法。于东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便是其中很好的一个案例。

认真学习于东老师的课,我有如下体会:

一、课前谈话彰显智慧

按比赛规则,执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几分钟的交流。如何运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为自己的教学做铺垫,历来是参赛选手们用心思考的事情。

于东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

1.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寓言两 则———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教师在课前谈话中引领学生明确“寓言”就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读过的寓言《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去验证这一文体特征,为接下来的掘“寓”、学“言”明确了学习的方法。这种自然的文体联想,在凸显“语用”的教学中极为重要。于东老师以他敏锐的文体意识做到了文体先行,凸显“语用”。

2.体验成功,激励发现

课前“看图找发现”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更让学生知道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没有一种快乐比不断“发现”更能激励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了。“发现”的过程与之随后学习课文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相通,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心理基础,也让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的道理。

3.以身作则,严谨治学

关于“纪”字的读音,于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告诉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说法及自己的研究结论。第一,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氏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按照习惯,可以读四声;第二,《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姓愚,智叟也不姓智,《寓言两则———纪昌学射》中的飞卫不姓“飞”,“纪”也未必是姓,所以可以读四声。想想看,如今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备课,又有多少语文课能够呈现教师的学习过程示范给学生?于东老师的课,一开场就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二、学习过程至真至简

阅读教学,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按照“字、词、句、篇”的顺序带领学生学习,也有人为了顺应学生阅读的兴趣尝试过解读在先,识字、写字在后,但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成功案例。于东老师的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先得意,再得言,得言中再得新意,如此在课文中反复几个来回,字和词也达到了不教而得。“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有 法 , 但无定法”。于东老师的课“创新”在此,大智在此,这是具有颠覆性的教学设计,值得语文教学同仁好好研究。

在于东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心怀梦想”“名师指点”到“练好基本功”,学生一次次读文后这一个个惊奇的发现,每一处都令人惊喜,都源自于教师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交给学生去交流。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又见教师不露痕迹地去点拨、激发和引领。比如,由“想学射箭”到“心怀梦想”的提升;由“听飞卫的话”到“听射箭能手的话”,再到“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由“练眼力”,到“练眼力与成为射箭能手的关系”,进而到“练好基本功”的概括。可以说,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让他的课堂朵朵花开。主导、主体的关系,在于东老师的课堂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这是于东老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语言的重要提示。在他的提示下,学生每一次“得意”必先读言,近而“得言”,并从中学到作者表达的技巧与智慧。这是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使然,它让于东老师的课始终关注“语用”,重视“语用”,以学生语言的发展为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三、语言运用独辟蹊径

为了彰显“语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挖空心思设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内容补白、情动辞发、拓展想象、续写仿写……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却极少出现从课文中挖掘语言要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现学现用,一课一得,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于东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也彰显了他研究教材,充分使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功夫。

于东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找出来,比较其程度,并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课堂里,学生稚拙的填写,让所有观摩的人听到了他们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可以说,这样的语言应用练到了实处,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不仅如此,于东老师还列出了课文中表示“看”的短语“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等让学生积累下来。这些短语,又一次让学生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新的秘密。这样的发现多么神奇,这样的作业多么有趣,这样的设计,无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更多探究的好奇与学习语文的乐趣。

篇4:投资寓言两则

老母鸡、小鸡和狼

寒冷的冬天。

一只老母鸡护着自己的小鸡仔。

鸡窝门口突然多了一把小米。小鸡兴奋地往外跑,被老母鸡拦住了。但有一只没有拦住,被迅速扑过来的狼吞吃了。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的意思是:冲动总能唤来魔鬼!

小鸡问:“您怎么知道外面有狼?”

老母鸡说:“这么冷的天,怎么会突然有小米落下来?肯定是陷阱!”

过了一会儿,鸡窝门前又多了一把小米,比先前的更多。

一只小鸡要跑出去吃,老母鸡拦住了。小鸡很生气:“我看到的明明只有小米没有狼,哪来的狼?你……你阴谋论!再说,狼已经吃过小鸡了,它的胃口能有多大?”

鸡们总是喜欢以自己的饭量估算狼的胃口。

小鸡跑到外面,安安静静地吃小米。什么都没有发生。

又有几只小鸡跑出去,母鸡没有拦住。正在小鸡们兴高采烈吃食的时候,一只狼突然扑了过来。几只小鸡马上被吞吃了。

小鸡们突然发现:狼的胃口真的好大!几只小鸡下肚,似乎还没有一点感觉。

逃回来的小鸡说:“妈呀,太吓人了,再也不敢贪吃了!”

又过了一会,鸡窝门前又多了一把小米,比先前的更多。

逃回来的小鸡没有动。这次它有了经验。小鸡安安静静地等着。等了一会说:“这次应该没有狼了,听不到一点动静。狼怎么可能有那么好的耐性?我出去吃点,如果狼来了,我还像上次那样逃回来,我有逃生的经验,上次能逃回来,说明我的速度比狼快!”

母鸡拦住它,小鸡冲它大声吼着,然后,很自信地出去了。

小鸡很快乐地享受着美味,边吃边留心着周围。果然没有狼,甚至没有任何活着的动物。小鸡得意了。

突然,狼出现了,小鸡立即像上次那样逃,但狼的速度更快。小鸡被吃掉了。

凭空想象就是自己给自己掘墓。想象总是与现实有严重偏差,想象是模拟或固定下来一种结果,而趋势永远是动态的。

又过了一会,鸡窝门前又多了一把小米,比先前的更多。

这次,母鸡不动,小鸡们也不动。

过了好大会儿。母鸡说:“孩子们,出去吃食儿吧!”

没有一只小鸡敢动。并且,有小鸡讥讽老母鸡:“有吃的,你老人家怎么不出去啊?害我们送死啊!”

老母鸡听了。便独自走了出去,安安静静地享受完美味回来。

小鸡们还是不敢动。

老母鸡说:“已经过了3个狼撒小米的时间,说明狼熬不过我们,已经走了。我们的耐心战胜了狼。这是时间推导,但我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个判断是不是对的。然后,我看到一只小鸟吃地上的小米,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但小鸟会飞,狼拿它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不能当成参考指标。再后来,几只野鸡过来,吃饱后走了,也没有什么事。这是事实验证,说明真的安全了。你们要记住这个分析方法。”

小鸡们听了,蜂拥跑了出去。但有几只跑得慢的没有吃饱。

“本该属于我们的小米,被小鸟和野鸡吃了很多,我们就只能吃剩下的了!”没有吃饱的小鸡们开始埋怨。

老母鸡说:“我们不是狼,没有狼那样锐利的牙齿,可以想吃谁就吃谁。我们没有狼的凶狠和狡诈,可以设一个又一个圈套吃别人。我们也没有狼背后站着的靠山,吃谁都不受惩罚;我们不是小鸟,不会飞翔;我们不是野鸡,野鸡都是亡命徒,活着不知道为什么活,死了不知道为什么死的。脑袋永远都在别人手里寄存着。对于我们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只能吃安全的食物。活到春天,到处都是食物,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小鸡们觉得有道理,但毕竟少吃了很多小米,越想越不平衡,慢慢地就心生很多怨恨。到后来,连吃饱的小鸡也围过来,围着老母鸡骂,因为它们觉得如果没有老母鸡阻拦可以吃到更多。

老母鸡说:“好几只小鸡因为过早去吃小米,都被狼吃掉了,你们其实是很幸运的。”

小鸡们一下子愤然:“狼在哪里?谁被狼吃了?谁来证明?”

能证明老母鸡说得有道理的小鸡,都被狼吃到了肚子里。没有谁为老母鸡作证。

后来,所有的人都觉得老母鸡在胡搅蛮缠,大家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因为老母鸡,阻碍了大家吃到更多的小米。于是,所有的小鸡都围着老母鸡骂。

老母鸡被迫走出鸡窝,再也没有回头……

后来,有人说,曾看见过这只老母鸡,跟一只叫鲁比的小比熊玩毛毛球,据说动作很敏捷,出手很老辣。

还有人说,狼痛恨这只老母鸡,调集一千只狼把这只老母鸡给吃了。

真实结果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但第二年的冬天,很多小鸡都被狼吞吃了,只有几只小鸡侥幸活了下来,它们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而这些经验教训都是老母鸡当年曾经说过的。

强盗和商队

一群强盗截住了一个商队。商队代表说:“你们想干吗?”

强盗说:“我们缺钱,再不给钱就要死了,反正是死,老子跟你拼了!把你们的货物、钱财全给我们!”

商队代表说:“我给你们点零花钱,你们买口饭吃吧,吃饱了就离开吧。”

第一个人分析说:“商队太软弱,太弱智,妥协了,让强盗的意图达到了,博弈结束了。”至于未来的发展,他分析认为:“强盗拿钱后会兴高采烈地离开。”

第二个人说:“博弈刚刚进入实质性阶段。强盗可能因为被当成要饭的而恼羞成怒拿刀狂砍,商队的人当然也会拔刀抵抗,然后出结果。至于谁胜谁负,看两个指标:一个是地上的血主要是谁流的,或被绑住的是谁。另一个指标是:手里牵着绳子的人是谁。”如果强盗胜,则一切听命于强盗;如果商队胜,则一切听命于商队。

第三个人说:“还有第三个结果:商队出内奸勾结强盗把主人卖了。或者,商队和强盗一起勾结起来,共同抢劫。参考指标是:主人说话越来越像强盗,强盗说话越来越像商队代表。”

一位农民正在地里干活,听了三个人的谈话后说:“强盗胜了,将来会来打劫更多的人;商队胜了,奸商会继续骗人,拆我们的房子占我们的地,把我们的血汗钱悄悄拿走。管他强盗还是商队,俺就老老实实种自己的地,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生活,简单但快乐。俺没有值得强盗惦记的,也没有值得奸商惦记的。俺一无所有却丰衣足食,永远不缺阳光雨露,永远不缺食物和水,永远不缺快乐和平安。俺就惦记一件事:等暖之的《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2》啥时候出来了,买一本盗印的看看,强烈支持他一下。”

篇5:《人生寓言两则》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感悟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含义;

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七、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八、教学反思

《人生寓言(节选)》知识点梳理

第3课 人生寓言(节选)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嬉xī戏 风韵yùn 慷慨kǎi 金窖jiào 抢劫jié 泯mǐn灭 禀bǐng告 厄è运 掳lǔ 皎洁jiǎo 险象迭dié生

2.解释下列词语。

(1)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2)闲适:清闲安适。

(3)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4)泯灭:丧失。

(5)厄运:不幸的命运。(6)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7)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8)险象迭生:危险的现象不断地发生。

二、重点句子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 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三、文学(文体)常识

篇6: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三、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四、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上一篇:国庆三年级作文下一篇:美丽盐城六年级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