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024-08-11

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共14篇)

篇1: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文概述了如何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作 者:张莉 作者单位:兴隆台区渤海公用事业处物业五公司幼儿园,辽宁盘锦,12401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关键词:思维 发展 教学 能力

篇2: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首先应当从思维的品质入手。思维的品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广阔性、是否能周到细致地考虑问题。二是批判性、能否主动舍弃那些与事实不相符的假设。三是深刻性、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专注事物的本质。四是灵活性、能否随机改变思维的方向,灵活运用知识。五是敏捷性、能是否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其中,敏捷性是前四个品质的集中体现。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应围绕这五个品质组织教学,同时,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和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发展幼儿思维还在于想方设法促进思维有具体向抽象思维的尽快转化。

一、创新思维能力从小抓起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1.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比较的习惯。

在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比较多,少和一样多,认识几何图形、区别物体大小、长短、粗细、宽窄等时,摆出一些色彩,形象美观大方,富有情趣的实物,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仔细观察比较,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个过程就可以使幼儿学会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

2.认真组织幼儿进行智力操作活动教幼儿亲自动手分一分、合一合、拆一拆,以培养幼儿、综合的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二、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三、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新思维能力

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学5的分成时,我准备了红、绿、蓝小圆片、火柴棒、钮扣等多种材料,每人分给他们五个,再让他们分两份,看有几种分法。然后,我让小朋友分别回答他是怎样分的,根据回答按递增关系列出,根据互换列出。随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表扬,其他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争着回答问题

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世界,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色,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有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因此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积累着无关数、形、时、空的表象这些都为发展数学奠定了基础.。

四、教师可以从形象思维入手

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教具将抽象、复杂、逻辑性强的数学,通过直观的形象呈现给了幼儿,将数学活动变成了直观、简单、可操作、可感知的操作游戏。让孩子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中实际操作中、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现、探索问题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计数积木数量的过程中幼儿要进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复杂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再如数数活动,传统学前数学教学是注重训练数数或计数的技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数数”中的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功能;现代学前数学教学课堂由于重视操作法在“数数”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幼儿通过摆弄学具或操作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领会或学习简单的计数技能,也通过他们对操作材料数量的观察、比较对数与数关系的判断和推理 培养和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利用简单实物、工具等组织幼儿亲自进行一些简易的小型科学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时动脑,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询问,在动手中提高。比如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个塑料口袋打开兜一圈,然后扎上口。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塑料口袋鼓起来了“咦,塑料口袋怎么变成圆鼓鼓的?它里面装着什么?怎么看不见?放开口塑料袋变扁了什么东西跑掉了,怎么用手抓不住? ”.通过幼儿的亲手实验使他们感觉到了空气的存在,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动脑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就可以概括抽象出空气的性质。可见让幼儿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力,促进学前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篇3: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辩证的概念。表现为个体借助于辩证概念, 按照辩证逻辑思维的规律展开思维活动。因为, 在高中阶段, 学生的思维正处在辩证逻辑思维的形成期, 而大学生的典型思维则是辩证逻辑思维, 亦称论理性的抽象逻辑思维。

大学生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 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在常规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基本认识和解决的情况下, 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在人类认识尚未解决, 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因此, 大学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继承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 这种思维活动基本上属于常规思维。但大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的科学知识, 他们也要且有责任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的知识。所以, 大学生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 创造性思维也应该有显著的发展。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强调指出: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 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 是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需要。而全面素质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基础和重点, 因此, 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础上就必须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并将其视为绝对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个国家不具备创新能力, 它将无法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一个人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就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里展示才能。哈佛大学的校长普西指出:“一个人是否有创新能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 在大学中, 我们要掌握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只有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和拓展, 才可能有人才的创新。人的天赋对创新能力虽有影响, 但后天培养教育却根本, 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主要反映在扼杀了一些学生的人的创造力, 即只注重知识的灌输, 不注重技能的训练, 以考试为手段, 以高分为目的, 使学生偏重于死记硬背, 照本宣科, 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抗冲击能力差。相较于先进的国外教育, 我国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 书本成绩很好, 但是动手能力差, 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学者的评价, 一针见血地击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科学一流水平。一个国家从立国到获得诺贝尔奖所需的时间, 据对前苏联、捷克、波兰、巴基斯坦和印度五国的统计, 平均数是37年。遗憾的是, 新中国成立了50多个年头, 至今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这固然有多种因素的影响, 缺乏创新型教育性, 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的呼唤, 民族的振兴, 教育的现状, 都要求我们为创新能力而教, 施创新教育, 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作为创新型教师, 在教学上应表现为: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鼓励, 在课堂上十分重视学生的特点和反应, 有较强的计划性, 善于和学生共同商定目标, 因材施教。因此, 在创新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目标:

一、开放、民主的课堂气氛

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而且是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就像松软的土壤, 有利于种子萌发, 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显现和成长。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使他们畅所欲言。根据爱因斯坦的分析, 创新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 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 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 惊奇就会开始产生, 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 便构成了创新的最初冲动。因此, 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的重要表现, 是创新的基础。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构造“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目标──置疑──发散思维──收敛──创新“五步教学法;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引导思考, 多向思维;指导实践, 鼓励创新;组织互评, 反馈控制”四环节教学法;“激情引趣──设疑找疑──拆疑解疑──讨论质疑──鼓励联想创造”五环节教学法。

二、课堂教学要注意“留白”

即每一环节要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由讨论。中国画很重视空白, 空白处更有意味, 虚实结合, 使人神游, 展开无穷联想。一件艺术品, 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就是死的、没有生命的。同样, 一节课如果满堂灌, 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同样如此, 它将窒息学生的创造力。而课堂上留白, 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讨论, 学生成为独特思维的个体, 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获得发展的空间。

三、用“头脑风暴法”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有助于克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 是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培养学生多向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最佳途径就是“头脑风暴法”, 即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头脑打破平静的局面, 掀起思考的风暴。“头脑风暴法”即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又可以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使用“头脑风暴法”时, 必须把握延时判断原则, 对学生提出的想法, 不要过早进行判断、下结论, 要巧妙点拨, 这样才能是学生在一中无拘无束的四维空间活动, 以便尽可能地多向解决问题。

篇4: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创新思维能力从小抓起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1.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比较的习惯。

在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比较多,少和一样多,认识几何图形、区别物体大小、长短、粗细、宽窄等时,摆出一些色彩,形象美观大方,富有情趣的实物,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仔细观察比较,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个过程就可以使幼儿学会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

2.认真组织幼儿进行智力操作活动教幼儿亲自动手分一分、合一合、拆一拆,以培养幼儿、综合的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故事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二、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三、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新思维能力

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学5的分成时,我准备了红、绿、蓝小圆片、火柴棒、钮扣等多种材料,每人分给他们五个,再让他们分两份,看有几种分法。然后,我让小朋友分别回答他是怎样分的,根据回答按递增关系列出,根据互换列出。随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表扬,其他幼儿的兴趣也提高了,争着回答问题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的世界,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色,物体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形状大小,也有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因此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积累着无关数、形、时、空的表象这些都为发展数学奠定了基础.。

四、教师可以从形象思维入手

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教具将抽象、复杂、逻辑性强的数学,通过直观的形象呈现给了幼儿,将数学活动变成了直观、简单、可操作、可感知的操作游戏。让孩子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中实际操作中、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现、探索问题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计数积木数量的过程中幼儿要进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复杂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再如数数活动,传统学前数学教学是注重训练数数或计数的技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数数"中的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功能;现代学前数学教学课堂由于重视操作法在"数数"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幼儿通过摆弄学具或操作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领会或学习简单的计数技能,也通过他们对操作材料数量的观察、比较对数与数关系的判断和推理 培养和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思维能力培养

利用简单实物、工具等组织幼儿亲自进行一些简易的小型科学实验,让幼儿在动手时动脑,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询问,在动手中提高。比如给每一个小朋友一个塑料口袋打开兜一圈,然后扎上口。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塑料口袋鼓起来了"咦,塑料口袋怎么变成圆鼓鼓的?它里面装着什么?怎么看不见?放开口塑料袋变扁了什么东西跑掉了,怎么用手抓不住? ".通过幼儿的亲手实验使他们感觉到了空气的存在,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动脑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综合就可以概括抽象出空气的性质。可见让幼儿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力,促进学前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篇5:怎样发展幼儿的空间逆向思维能力

从几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就可以玩垒高的游戏,一直到成人,我们都可以玩建构玩具。一幢幢华丽的高楼大厦,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物,一辆辆高科技的小汽车,公园、马路、游乐场……几乎没有建构玩具不能创造的东西。那么建构玩具的最大益处就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班孩子的建构游戏,一般是非常自由的,他们在游戏前一般不会在事先的设计好自己想创造的事物,哪怕有,恐怕脑子里也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构图,或是生活中非常熟悉又简单的东西。小孩子都是一边随意地构建,一边把手里的玩具想像成什么,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同时还会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观点,一会儿说这是小鸡,或许过了一分钟他却说那是汽车了。但幼儿就是这样逐渐在想像和现实中取得平衡,最终“创造”出一个像某种物体的玩具。

可是有很多时候,小班孩子在建构游戏中是没有创新的,他们会反复地搭出一些简单的手枪、小花等小玩意,每一次游戏都是这些老花样。当然这有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里面,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喜欢重复玩一些简单的游戏,越是熟练越是乐此不疲。因为孩子在这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在这种游戏当中感到自信而快乐。但这也使得小班的幼儿缺乏创造力。其实创造力是需要一定经验和能力积累的,而空间思维能力在建构游戏中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空间思维,它是千万种思维中的一种,但空间思维又不同于立体思维、平面思维、定向思维、逻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思维方式,空间思维是一种复合思维,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快速、高效是空间思维优秀的两个显著标志。建立了空间思维,幼儿就能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和创造,就能够创造出立体的形象的物体。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性形象为主的,而想要形成形象空间思维,就需要让幼儿多多接触具有立体空间感的图片。

有意识地让幼儿按照图纸建构,按照图片的提示去完成一件作品,是我们平时比较疏忽的,但确是非常重要的。把平面的图纸变成立体的玩具,哪怕是只用三四块积木去拼搭,对小班孩子来说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几天,班级里增添了一些新的建构玩具,老师在提供这些玩具时,同时提供了操作图示,让幼儿看着图纸来玩。第一次尝试,很多幼儿对看图建构没有耐心,有一些幼儿粗略尝试了一下,发现有一点难,图上好看却不一定能搭出来,便都放弃了。而还有一大部分幼儿根本不去理会老师的要求,注意力只在占有这些漂亮的玩具上。全班26名幼儿,只有10名幼儿完成任务。而10名幼儿中有名选择的是同一张图片——最简单的棒棒糖;有 名幼儿选择的是跟老师德示范同一张或者类同的图片——长颈鹿;两名幼儿选择的是人像的图片,其中一名幼儿还选错了材料,原本弯曲像在跳舞的小人变成了直立的小人;只有一名幼儿用了较长的时间最后一个上交了一个较好的作品,其中运用到了6块积木5种形状,是所有作品中最复杂的一个作品了。而这名幼恰是平时班级中绘画能力最强的一名幼儿。可见,绘画能力中运用到的构图、结构和空间思维等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强势的显现。

通过这样的尝试,让笔者反思: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是需要多提供范例图片的,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按图索骥”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想像创造,而是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基础,让幼儿从模仿创造开始,积累经验,开拓思路。我们提供的图示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有分解式和整体式的。可以提供有层次性的图示,由简单到复杂,由相对平面到立体让不同能力的幼儿自主选择。还可以把幼儿自创的比较好的作品拍成照片,供其他幼儿模仿,增加趣味性。总之,要让幼儿带有明确目标地去玩建构游戏,在建构活动中更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的介绍

空间思维即空间思维能力,它是一种普遍的思维能力,是所有人在任何背景下都或多或少具备的一种能力。空间思维由三大要素组成:空间概念、呈现工具以及推理过程。空间思维能力涉及到对空间意义的理解,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形成问题,寻找答案,并呈现解决方案。通过使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记录、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同时空间思维也是立体思维的同义词,就表示立体思维。

空间思维有能力理解空间关系,知道地理空间如何展示,能对有关的空间概念进行推理并做决策。空间思维是千万种思维中的一种,但空间思维又不同于立体思维、平面思维、定向思维、逻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思维方式,空间思维是一种复合思维,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快速、高效是空间思维优秀的两个显著标志。

篇6: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克延杰

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切实奠基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接受、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的思想被窒息,创造性被扼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

1.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

2.转变学生学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大力倡导,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努力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语)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因此,要热爱、信赖、尊重和赞赏学生,多方肯定,热情鼓励,创建民主、宽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想方设法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顾虑,坚决从“师道尊严”的迷雾中走出来。

二、注重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一篇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意境、主题等,都为读者审美再创造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间。同样,一个词语、语句、甚至一个标点,在不同语境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语文学科这种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1.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渠道。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一些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观点,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维角度和思维点,及时接通思维流程,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切磋,允许学生见仁见智,不把现成答案或自己的结论强塞给学生。

2.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又一广阔天地。扩写、缩写、续写、改编、想像作文、话题作文等都不失为好方法,教师要高度重视,充分加以利用。

3.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如诵读美文、对对联、猜谜语、办小报、当小记者、辩论比赛、探究性学习活动等也是好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三、要安排适当的训练序列。

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决非一蹴而就,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密切结合。必须针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特点来有计划地进行,否则很容易被忽视、缺漏。例如:结合阅读与作文,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与想像的形象思维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学生阅读中读、背、说、写、思德过程,就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创新思维发 1

展过程,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能力的体现。

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力。

1、教师正确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新颖奇特,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有时距离很远)却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教师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思维,更不要误解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那就势必把很多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

2、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创新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一个婴儿出生后,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已的信息;需要与人交流了,便开始呀呀学语。刚刚会说话,其语言和思维就令人惊奇。孩子的创新意识、学习欲望、生命发展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相互信任的氛中,学生会尽情发挥自已的思维发展潜能。

3、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不以为然,不置可否。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按自已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的发现、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硬拉着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学习的需求,创新意识被扼止于萌动中,出现学生“高分低能”、“越学越没灵气”的不良后果,我们的学生是未来人,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现,满足学生创新学习的需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 意识和创造精神。

4、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别的世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他们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充分发表自已的意见,充分展示自已的学习过程;千万不能随意制止,轻易否定,或者越俎代庖,这只能使学生丧失参与学习实践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阻,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空谈。

五、注意课堂中的提问方式

好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1、提问有针对性

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抓住兴趣点提问。如我在才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当讲到鲁达消遣郑屠时,我设计的问题是:这个欺弱怕强的屠夫会有什么下场呢?此时的学生兴趣高涨,我却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起书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问有层次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提问注意既可化难为易,又可打开学生的思路。如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作为说明文学起来比较枯燥、索然无味,我采用分层提问法,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检测一下

自己能回答几个。

3、提问的可变性

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课堂提问也如此。如果一节课都是师问生答,形成了定势,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如果环环相扣的提问就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也可以教师框定问题的范围,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支互问互答。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有许多识记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找。如“释义”这一环节,如需积累的文言词汇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学生对这些词汇掌握好了,自然也会提问题,解决问题了。

4、提问有感染力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如对学生持支持的态度,在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体态用语学生都比较受欢迎,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期待、信任和鼓舞,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满怀信心的去学习去思考。

篇7: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经验和和心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思维活动的阶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整体。

一、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括表象或科学的概念,我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多次观察感知学具画面,自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

(1)让幼儿观察苹果、桃子、黄瓜、西红柿等画面,虽然其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但它们内部有种子,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把这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推广到有这种属性的物体,形成一个初级的果实的概念,即在植物体的各部分中,凡是内部具有种子的都是果实。

(2)用同样的方法对动物画面作出概括总结,如昆虫:两对触角、三对足、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或没有翅膀;爬行动物:四肢短小无力,腹部贴地面爬行,身体上有带鳞片不漏水的皮,是变温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所有动物的特点:能吃东西、能长大、能运动。

(3)交通工具:能把人和动物从一个地方长到距离地运到另一个地方。

(4)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型和四型学具含具有自然社会常识和数形等方面的几十种类别,80%的大班幼儿能基本掌握。

二、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为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区分为只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如果按由易及难的顺序可分为六大类,即指定分类、排除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组合分类和综合分类。

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动物画面进行多角度分类练习:①按种类分:哺乳类、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动物;②按翅膀分: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没有翅膀;③按腿分: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没有腿;④按运动方式分:会跳的、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爬的;⑤按居住场所分:住水中、住山上、住草地、住树林。

根据中属关系对幼儿进行多层次分类训练,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叶的、吃果实的四类。

通过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从分得粗到分得细,从外形分到本质分。有一次幼儿给野兽分类时,找出10种标准进行分类:①吃肉—吃草;②凶猛—温顺;③有叫声—没有叫声;④腿粗—腿细;⑤张角—不长角;⑥跑得快-跑得慢;⑦长蹄子—张爪子;⑧长胡子—不长胡子;⑨耳朵尖—耳朵圆;⑩珍贵的动物-一般的动物。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查阅浏览大量资料对画面进行正确分类,如把一般把鸭、鹅归入家禽类,而把大雁、猫头鹰归入鸟类,这样归类能使人误认为家禽不属于鸟类,应根据鸟是否被人驯化而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驯化是家禽的主要特征,而不能认为人工喂养的就是家禽,在家养的画眉鸟和鹦鹉等,虽主要由人喂养,但并未驯化,一有机会就会飞走不回来了,所以它们只能是野禽。将鸟类分为家禽和飞禽两大类也不是科学的,飞禽指善于飞行的鸟,自然也包括家禽中善飞的种类,如家鸽就应属于飞禽,另外应把分类活动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单双数、几何形体等分类活动,围绕分类进行综合教育,把思维训练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三、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是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的环境里是交通工具。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

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

再如,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像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

篇8: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加强创新教育呢?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落实、加强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营造师生融洽的气氛

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作用,把创造性思维过程看作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老师应以宽容心对待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自信、自由地与教师交流,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内驱力,也就无法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营造师生融洽的气氛环境是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注意的。

二、创设学生乐于创新的条件

1. 充分利用教材

观察客体所得的事实和材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本途径。

如“商不变性质”这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设“悬念”把学生引到“商不变”的情境中来,再出两道题商是“2”口算题,让学生口算,然后请学生编几道商是“2”的口算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正确答案,增强了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望。接着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编题商总是“2”,有什么诀窍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妙。小组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交流,激发他们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商都是“2”的算式间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了这一性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快乐,从自己动手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看到“商不变”的规律。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地进行研究、创造,而且养成了“爱思、多思、善思”的学习习惯,一生受益。

2. 契机鼓励探究

只有当学生尝到思考后的乐趣,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逐渐养成积极思考追根究底的良好习惯。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强调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有这样一道习题,五分之三的分子乘以3,要使分子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多少?大多学生是依据基本性质,先得出十五分之九,再用15减5得到10,即分母加上10。有一位平时成绩不够突出,但很喜欢动脑子的学生发现,分子3乘以,也就是分子增加了2被,要使分数大小不变,那么分母5也要增加2倍,即分母加上10。同时,他举了另外一个例子说明“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增加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是正确的。不用我说,他的发现就已经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由衷地说:“包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同时希望大家都来学习他这种不唯书,敢超越书本,求新求异的精神。”

三、激发学生积极创新的潜能

1. 引导学生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即激发学生从产生问题始,以产生问题终,或力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造精神。如:“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我请学生仔细阅读定义并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出“若干份”、“单位‘1’”两个词语不明白,其中,单位“1”是理解分数意义的重点之一,这样,学生抓住了自己的问题,学得就更主动了。

2. 诱导学生联想

联想是一种较好的发散思维,新奇的联想可使问题变得妙趣横生,给人以美感。教学这样一道习题“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多少”时?学生很快联想到:(1)分母是5、6、7等的最简分数和各是多少?(2)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的平均数是多少?最后有学生走到我身边悄悄地说:“我试了几个例子,发现分母是自然数的最简真分数的和都是整数。”我非常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并请他演说了自己推理的过程。最后把这个规律取名为“袁苏威规律”(这是学生本人的名字)。课后,另一位同学又发现其和等于最简真分数的个数除以2。这一连串的联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思维体操的美妙。

3. 联系学生现实

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同时生活实际也为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如:在认识了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以后,也就了解了圆规发明的原理。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有位体育老师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半径2米的圆,怎么办?如果有位建筑工程设计师要在图纸上精确地画出半径为0.5毫米的圆,怎么办?请你任选一题,针对第一题有学生说要造一个大圆规,有学生说用一根直杆截成2米长作为半径,把一端钉在地上当作圆心,另一端绕上粉笔,然后绕一圈就会得到一个圆。学生当场演示了这一过程,这样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实用性、趣味性。第二题有学生说只需用笔尖轻轻点个点,有学生说,把一根脚尖装成斜的,与另一根脚尖形成一个角,尽量靠近的同时要固定两杆的距离不可松动,这样就可以画出很小的圆。当时,我还给学生介绍了一个工具:小双簧圆规就有类似的制作原理,并肯定了该学生的大胆心细的发现。最后我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把问题留到课堂外、生活中,请大家求教工程师们,看他们是怎样处理的。这样,把创新活动推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创新能力。

篇9: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活动;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调查与研究

1.创新思维概念

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又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和灵魂,创新思维是主体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考方式,产生独特新颖认识成果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内外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发现新关系,形成新组合的活动过程,是人类真实地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这种思维活动过程包括对事物内部结构和关系渐进性的认识和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等环节,是在大脑自组织系统的协调下,依据长时记忆中的储备信息和感知到的思考对象的信息,加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创新思维具有突破性、新颖性、独立性、综合性、辩证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

2.创新思维能力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

2.1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而美术教学所接触的内容,大多与人类创造实践以及大自然造物密切相关.因此,对学生而言,美术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在吸取人类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再创造的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美术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形象思维活动,独特性、流畅性以及变通性等发散思维所具备的特点又是创造力的主要内容,为确保美术创作的有效性,学生必然通过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展开思维训练,强化美术学习实践而美术教学与学习的实践性特点为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术教学实质上是美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通过美术教学,学生能够与美术文化进行近距离接触,深刻理解创新与创造实践对美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同时,通过美术教学,学生从美术的质、色、形等层面理解美术文化所承载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均得以提高.此外,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的情绪、心态、兴趣以及生活环境等的差异,他们对美的认识与感受也就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个性化、丰富性以及多样性的特征,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问与有利的条件。

3.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美术教育一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相对于传统美术教育来说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各地域的幼儿美术教育基本普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未必就能容易得出优异的教学成果。虽然在幼儿教育中,人们已经意识到幼儿美术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幼儿美术教育本身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很多幼儿教师在上美术活动课时,看到孩子画画内容的时候,总是过分追求孩子绘画物体的像与不像,如果孩子画了一颗大树,很多教师就会比较其它孩子的作品,从主观上去评价孩子画的像不像一颗真的大树。孩子在树上画了一个橘子,教师就会批评孩子画的橘子不圆。然而越是画的不着边际的孩子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越具有可塑性。例如在《水果》这堂美术课堂中,教师注重造型技法,颜色的运用,构图的合理性。如此一来幼儿也只是重复练习技法、技能,其次,教师在作品评价中将模仿的像不像,颜色是否漂亮,画面是否整洁作为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标准。这样的一堂美术课下来,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怎么去模仿、怎么去比较,而不是在自己的的想象空间里发挥自己的创作水平。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对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还不是足够的重视。

⒋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4.1直观教学

学生方面:让学生掌握双基教学,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改变学生对美术的看法。我们对小学的学生要正确定位,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美术家。学生眼中的世界和描绘的水平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大多是直觉与想象的结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高,才能逐渐理解,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去学习美术。

教师方面: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生产者。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使美术教育参差不齐,对自己的教课都没有方向,如果连美术教师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真是美术教育的悲哀。那么怎么样来养成这种角色意识呢?第一、增强教学的责任心,从教师向教学研究者的转变。责任心是指对事情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发愤图强的干劲。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审视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依赖经验教学,在教学中敢于进行尝试,让教学实践检验理论,从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第二、增强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兴趣。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特点。美术的发现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让学生以形象的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的兴趣一旦产生了,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其能力。

4.2兴趣教学

在通过查阅相关学者的研究文献得知,只有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特点。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要紧扣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要符合美术教学本身的特点,使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同步协调地进行。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多种生动活泼的兴趣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动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更好地开发智力。兴趣教学对当前从“应试教育”向“愉快教育”转轨,提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学习美术与兴趣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是美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4.3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为主体,往往这样的教学使得课堂的氛围较为死气沉沉,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等现象的发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堂内容用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幼儿。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课本中单纯的文本信息利用图、文、声、像的并茂的方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这种教育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可以为学生带来了活泼生动的形象、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色彩鲜艳的背景,还带给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途径。

在这样的美术教学背景下,幼儿较容易的进入到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言,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将所看到、所听到、所想到的画面用笔画下来,不仅减弱了绘画的难度,还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发挥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自由美术创作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欣.浅谈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网络科技时代,2010,(10)

篇10: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指学生依据直接经验,从大量的具体例子出发,在经历数学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抽取出一类数量的关系或空间形式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并把概念的本质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概念的形成方式进行教学。

一、辨认各种刺激模式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往往始于兴趣、好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呈现极大的关注了儿童情感的因素,本课学习素材的提供能够极大的唤起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能够紧紧抓住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引发学生从数一数形象的图形中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的分析活动中,来认识鸭子有6只,猴子有2只,使学生初步接受形象化的模式刺激,接着,用圆片、三角形等图形取代具体的动物形象,将具体的形象化的认知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认知,这是一种知觉水平的上的辨认,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辨别性的分析,在对数量多少的比较中使学生头脑中留下不同的刺激模式,无论是6只猴子,3只鸭子,还是6个圆片,3个三角都是前一种事物的数量多,后一种事物的数量少,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初步留下形象的模型。

二、分化各种刺激模式的属性

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刺激模式有多种属性,为了明确教学本节课需要强化的属性,就得找出该类刺激模式的本质属性,所以需要对具体的刺激模式进行分化。如:从数小动物的鸭子有6只、猴子有3只的认知中分化出6只比3只多,多的特点是6正好比3多3,圆片有6个三角有3个,多的特点6同样是正好比3多3,(反向的推理3个比6个正好少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对于这种属性的分化教师采用的方式是调动学生的动作思维形态,先摆一摆圆片,然后再圈一圈,画一画,在动作思维形态与具体形象的思维形态相互作用下来完成对刺激模式的属性分化。

三、抽取各种刺激模式中的属性特点,并提出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种种假设

这一过程,是学生从前面大量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抽象的过程,老师用一个问题:“想想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的本质思考,数学就是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从对看到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数数到直观地摆、画、圈由形象事物演化的图形这一活动的逐渐深入,引导学生从直观具体图形的比较中抽象出数量间的关系(也是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渗透过程)。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归纳出:6比3正好多3个(3比6正好少3个),也就是6里面有2个3,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把6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教师适时地在被圈起来的两个3中间画一道竖虚线)那么6和3之间的数学关系也就开始在学生的思维中建立起来,6和3 这种新的关系的建立是倍的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过程,教学到此,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升悱愤之状,6和3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呼之欲出。

四、检验假设,确认本质属性

把前面所提出的种种架设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检验,在此基础上把概念的本质属性确定下来。如在上例中,经验证前面几种关系(比多少的关系)虽然成立,但是已经明确的关系了,不需要探究,需要确认的就是6和他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五、归纳概括,形成新的概念

把前面的6里面有2这一本质属性固定下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新的概念,像这样的关系就可以说成6是3的2倍,将概念从具体的模式中抽象出来,从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增加了“倍”的概念。

六、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把刚获得的新概念同头脑中已有的其他概念区别、联系起来。像这样的关系还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在对除法算式中6、3、2分别表示的意义的区分中,学生进一步建立起来“除法”与“倍”的联系与区别。

这种认知方式不仅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小学高年级学生也要通过概念的形成方式来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不断增多,到小学中年纪以后概念同化就会逐渐成为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这决不意味着这两种方式是彼此独立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一面大量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获得抽取概念本质属性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由通过定义更深刻地揭示所学概念的属性,以及加深内涵的理解。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利于解释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概念背后的丰富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关于概念同另外阐述。)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日记的作用

篇11: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金光梅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民有小学

参考文献:

[1]赵国红.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读与写(上,下旬),2015,(21):440-441.

[2]黄生琴.浅议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202-202,203.

[3]高春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J].考试周刊,2013,(99):184-185.

篇12:幼儿语言教学与幼儿思维发展论文

本文从幼儿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着手,就如何开展幼儿的语言教学提出了各种可行的途径,从而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扎实语言的学习基础。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是指1岁至3岁的儿童,1岁后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这是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身体生长速度快,而且在思维、心理、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了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领悟程度也高,容易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1、求知欲强,模仿能力高

2~3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开始认识和学习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时候孩子恍如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他们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先是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模仿下,学会用简单的一字一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思维的整合和模仿,逐渐组合成简单的句子,在不断接受外界生活的刺激下,直到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清楚表示自己的意思。

2、感知能力迅速提高

幼儿的各种感觉,都在生活中迅速地完善着。这时幼儿通过运用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准确地辨别身边的各种声音和气味,能通过手脚的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等,也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身体的`一些感觉,如痛、痒等。感知能力的完善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必备基本能力。

3、记忆力强,伴随理解记忆

幼儿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在成人的教导下能够很快地背古诗、唱儿歌,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他接触的人和事,同时他的理解记忆也在迅速提高。在积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事物,在脑海中能反映出这个世界的表象,表现出记忆力较强。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语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学习和言语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语言会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例如,词汇的积累、语言习惯的正误、语句表达是否恰当等都受到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学习语言又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打破思维的限制,获得不断发展,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指导幼儿多角度认知世界,并积极鼓励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去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开展幼儿言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

前面提到,幼儿最容易模仿身边人的言行,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学习时,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跟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流畅地表达语句,语速平缓,用词得当,意思应直白表述,尽量不犯错,在幼儿面前树立起语言标准得体的榜样。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的心理,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进行情感教育,如对幼儿亲切的微笑或者轻抚幼儿,都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让幼儿更听从教师的教导。

2、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言语的趣味性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教学形式,加上幼儿逐渐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言语教学时,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生动的动画、播放动听的儿歌音乐以及有趣的动物对话,极大地调动起幼儿学习言语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活动课堂教学,集中幼儿学习注意力

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幼儿没有收到太多所谓规则的约束,他会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寻找自己认知的目标,如看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停在花丛中,好奇心会促使他停下学习活动,试图去触摸蝴蝶,甚至是追着蝴蝶跑,这样学习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对蝴蝶作出描述,如看到的蝴蝶是什么颜色呢?逐步引导幼儿回答相关问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开展活动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言语的主要方式,如做游戏、小组比赛、野外郊游等,多尝试用语言文字描述这些活动的情况,这样既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言语使用能力。

4、家校结合,多方式培养幼儿言语学习能力

幼儿处于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事物的接收能力特别强,家长和教师应相互配合,把握幼儿学习言语的关键期。

例如,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幼儿买点读机学习语言,幼儿通过模仿点读机的标准发音进行听读写,并且还会显示运用语言的生活场景,让幼儿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幼儿园,幼儿的言语教育都应得到耐心的循循诱导才能进步更快。

四、总结

语言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艺术,要想使语言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幼儿教师要加以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注重教学的激励性和趣味性,家长也要规范自身的言行,共同帮助幼儿培养语言能力,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13: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已成为共识。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前提和关键是学生是否具有思维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小学生在思维时, 往往缺乏主动性, 需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启发、诱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少学生喜欢足球赛, 我就找《小足球赛》这篇文章给学生读。上课之前我准备好一个漂亮的足球, 等我走上讲台后, 先把足球放在讲桌上, 学生们都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我, 张大嘴巴好像在说:“今天, 老师要‘表演’什么?”当时我把足球向上一举, 对全班学生说:“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看足球、踢足球, 特别是男生, 今天咱们就来现场欣赏一下文章中的小足球赛。”我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 这时候学生兴趣高涨, 开始窃窃私语。然后我接着问到:“足球赛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甚至有些同学看起来津津有味, 谈起来头头是道。那么文章中作者描写的足球赛和你们平时印象中的足球赛有什么异同, 作者重点抓住什么来描写的, 这样描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看图仔细, 读文认真, 课堂气氛热烈, 发言踊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求, 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大胆、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要总是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优、中、差生分别来回答, 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由发挥和表现的机会, 让每个人都充分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民主、团结和温暖。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答不上来时, 教师要带领全班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 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点面结合, 训练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思考开始的,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必须全面考虑, 不仅要考虑教学的重点、难点, 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做到难易适度、循序渐进;要精心设计思维的切入点, 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点面结合, 以“问”促“思”, 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只有这样, 才能积极有效地引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主动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

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 我首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南沙群岛的位置, 让学生思考:南沙群岛美在哪些方面?“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然后问学生能不能从文章中为这两句话找出充分的理由。这个问题贯穿于全文内容, 学生随着这个切入点层层深入, 展开热烈的讨论, 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自己的思维, 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核心。

再如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 让学生思考:“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 父亲为什么要让“我”把它放掉呢?而且是“斩钉截铁”地说“必须”呢?父亲指指手表, 说钓鱼的时间还没有到, 并且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让学生思考最后一段文字:“从那以后, 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可是那晚的情景却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铭刻在他的耳边。”学生通过思考, 都能够明白不管在什么时候, 都要遵守社会公德。通过这样由浅入深地训练, 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 完成了思维训练, 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重视设疑、质疑, 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从回答问题到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大胆设疑, 勇于质疑, 探求解疑。同时, 教师还应该设置一些针对性强、易产生争议的问题, 拓宽和发展学生的思路与思维。

如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 我板书完课题后, 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 想提哪些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很多学生举手积极, 各抒己见, 提出的问题大都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如:1.为什么这是第一次抱?2.抱的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没有想到母亲的体重竟然这么轻?4.“我”为什么愧疚?5.为什么“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随后我让学生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通过讨论, 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行解决前四个问题。对于最后一个问题, 我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逐步启发, 及时点拔。这样设疑, 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课文内容, 使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且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篇14:教学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案例

活动目标:

1、在测量物体轻重的操作活动中,初步了解量的传递关系(A>B,B>C,则A>C)。

2、能用语言清楚地讲述操作用语过程和结果。

3、初步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记录卡5张、彩塑16块;苹果树、桃树、梨树各一棵(高矮不同);纸棍3根(粗细不同)、碗3只(大小不同);沙包、球各3只(轻重不同);天平秤一台。

2、幼儿操作材料:铁罐、波力卷盒、茶叶罐、皮球、积木、橡皮泥、铅笔盒、纸箱、海螺、铅笔、飞镖、绳子等等(确保幼儿人手一份);3只球、3只沙包(轻重不同)、天平秤、记录卡、蜡笔、小旗、篮子人手1份。

3、知识经验准备:会使用天平秤、知道天平秤往下沉的一头重。

活动过程:

1、复习物体的两两比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东西,等会儿每个小朋友可以去拿一样,找个朋友比比,谁的东西重,谁的东西轻,比好了还可以换个朋友比比。

幼儿选东西,找朋友两两比较:幼儿交流比较结果。

幼儿A:我和B比,海螺重,茶叶罐轻。

幼儿B:我和C比,茶叶罐重,积塑轻。

师:请你们再仔细想一想,海螺和积塑比哪个重,哪个轻?

2、通过称量操作活动,帮助幼儿理解量的传递性

(1)幼儿第一次操作活动,用天平称出红球和绿球,绿球和黄球的轻重,并做好记录。初步感受物体间量的传递性

(2)幼儿第二次操作活动,用天平称出蓝沙包和红沙包,红沙包和黄沙包的轻重,并作好记录,进一步理解物体间量的传递性。

(3)教师出示刚才的三样实物:现在我们再来想想,海螺为什么比积塑重?

3、理解生活实际中物体间量的传递关系,拓宽幼儿思维。

4、比较高矮、粗细、大小。

(1)比较苹果树、桃树、梨树的高矮,分别把苹果树和桃树,桃树和梨树相比较,让幼儿推断苹果树和梨树的高矮,并说说为什么。

(2)用上述方法让幼儿比较三只碗的大小。用同样的方法让幼儿进行推理比较三根棍子的粗细,并讲述。

分析

一、操作与测量,引出问题重点。

对于幼儿来说,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数学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于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因为,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动手操作能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我为每位幼儿都准备一份操作材料,即3只轻重和颜色不同的沙包,3只轻重和颜色不同的球,让幼儿运用天平测出轻重。由于沙包的体积相同,球的体积不同,根据难易程度,我首先让孩子测一测红球和绿球哪个重,哪个轻?绿球和黄球又是哪个重,哪个轻?到了第二步的操作时,难度有所增加,孩子们将比一比体积相同的沙包的轻重,先称蓝沙包和红沙包哪只重,哪只轻?再称绿沙包和黄沙包哪只重,哪只轻?在这两步的操作中,一方面幼儿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摸一摸,称一称,大大调动了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促使每个孩子都能主动的学习。另外,通过把操作的结果用抽象的颜色符号进行记录,为幼儿发现规律、学习概括规律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比较与讨论,促进分析判断。

在“量的比较”活动中,孩子们在比较A与B,B与C的关系时,都是拿着记录卡记录操作结果的,那么A到底是否大于C呢?这就是活动的关键。量的传递性是帮助幼儿理解一个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过程,幼儿是否理解,关键在于他们能否把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述。因此,两次操作我均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做的记录,并让幼儿在相互讨论、分析图与图之间的关系中发现变化,使他们在自我主动思考、主动分析中了解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均认为A> C,可见通过上两步的主动学习,幼儿已对物体间量的传递性有了初步的感知,至于为什么A> C?有的仍说因为A比C大,而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则认为因为A> B,B> C,所以A>C。可见这一部分的孩子已经能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上升到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且还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然而为了照顾到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还设计了下一环节,以便让促使能力强的幼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仍是一个巩固再学习的过程。

三、验证与迁移,拓展思维广度。

在“量的比较”前两个环节的活动中,我们已在轻重这一领域中发现了因为A>B,B> C,所以A> C。况且在每一次得出A>C时,我都让幼儿再去称一下A与C的重量,让幼儿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正确的。此时,之前提出的“海螺和积塑比哪个重哪个轻?”也就迎刃而解了,首尾呼应的验证,使得活动结构严谨、幼儿思维慎密。那么在其它量的领域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么一种传递性呢?针对幼儿特点,我们运用了实物:3棵高矮不同的树,3只大小不同的碗,3根粗细不同的筷子,这一次比较在提问和展示教具方面均与上二次操作有所不同?如在比较棍子粗细时,我让幼儿首先目测比较A与B、B与C的关系,然后让幼儿在脱离实物的情况下,根据两次比较结果,推出哪根最粗?哪根最细?这样通过提问和展示方式的改变,再一次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幼儿思维的广度,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反思下一篇:汽修专业中专自荐信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