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2024-08-12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通用8篇)

篇1: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父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合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对孩子因材施教,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养成好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不要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

(1)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及家长的培养。(2)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并及时召开家长会。

(3)教师和家长交流学生信息,探讨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4)举办教学开放日。学校每年以各种活动为契机,举办学校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

(5)举办家庭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社会教育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若能及早得到培养,就能形成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无疑会加速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教育,很难适应同一班级中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别需要,社会教育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的专门活动,如电脑维修、琴棋书画,使学生在自己爱好的活动中施展才华、发展特长、增长聪明才智,进而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许多学生接受更多社会教育,成为运动员、演员、电脑高手,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1)学校积极动用社区力量,请各类专家和先进人物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志愿者、校外辅导员等管理、辅导、服务作用。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

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二到三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活动,进行垃圾清理、消除街道牛皮癣和消除卫生死角等工作。

回家帮家长做家务,让学生在帮助家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三种基本生活本领 组织学生春游

整治和优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切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红领巾文明交通岗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

篇2: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处的时代,已经和我们这些高年资教师当年完全不一样了,因此,许多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了、太难管了.

作 者:侯鹏高 Hou Penggao 作者单位:宿州卫生学校,安徽,宿州,234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14)分类号:G630关键词:三位一体 教育 合力

篇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1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

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大, 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目前, 有许多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点, 他们或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女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或因为事务繁忙, 无暇顾及孩子;或因为孩子逐渐染上一些不良习性, 几经教育难有成效, 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 终将孩子一股脑儿推给学校了事。然而, 事实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和第一课堂的家庭, 应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起始教育责任, 同时父母要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要同孩子建立起一种良好、融洽、平等的关系, 要花时间多与孩子的学校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让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 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成效。

笔者作为班主任, 学生有下列情况是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的:违纪逃课怕学习, 迷恋网吧已成瘾, 夜不归宿闹早恋, 同学生日乱花钱, 奇装异服太过分, 打架、吵架不团结。

笔者作为班主任认为, 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要制度化、经常化。有必要建立学生请销假、家长签字制度, 使学生家长掌握学生课外、假期活动的情况;有必要建立和家长定期联系的制度, 建立学生家长通讯档案, 针对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情况, 可建立第一联系人、第二联系人、第三联系人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学生谈话记录制度, 并记录在案, 其内容是有主题、有事例、有家长要求、有学生表态、有家长签字和记录日期。

笔者作为班主任, 曾给许多家长打过一个比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同三足, 孩子如同大鼎, 只有三足合力支撑, 鼎方能昂然挺立, 否则鼎便会自行倒掉。特别是对于外出打工的家长, 恳请他们多和孩子在一起, 不要忽视孩子的学习;多给孩子说说打工的辛苦;多给孩子讲讲知识的重要性。

2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学校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动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 学校教育除了要答疑解惑、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建构起知识世界外, 它的另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唤醒、感化、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学校要利用现有的及其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 如介绍校史、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名人纪念馆等, 对学生进行立志成长、报效祖国、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的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尚的品德、高尚的精神境界。

学校还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 提高学生的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后天习得的, 它表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 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又一任务。为此,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 依法制订并严格执行学生管理制度, 奖优惩劣, 奖勤罚懒, 建立奖学金制度、评比三好学生制度、评比优秀团干部制度及其他单项奖励制度。比如我校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有4名学生主动、自费到地震灾区做义工, 学校给予大力表彰并弘扬她们的精神。

学校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科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 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有利于健康心理养成的因素,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 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过程。比如, 利用写作课, 让学生在记叙学习、生活中一次成功愉悦的合作, 体验合作快乐的同时, 明白当今社会合作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消除排他、嫉妒等不良心理;利用语文课课文的事例, 像项羽失败自刎乌江, 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失败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利用专业课, 像解剖学、生理学等,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使其克服唯心史观。

与此同时, 学校还要特别注意课外活动的安排, 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有人管、有人问, 使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积极向上, 让学生的课外活动过得生动活泼, 有情趣、有意义。为此, 我校先后开展了红歌会、流行歌曲演唱会、广播操、健美操等比赛;进行了先进教室、文明宿舍、优秀黑板报的评比;成立了文艺书社、军乐队、腰鼓队、琴棋书画短训班和体育球队;制订了有关奖励制度, 规定对在中央、省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生给予200元、100元、50元的奖励, 规定对凡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者给予物质奖励。

3 社会教育是大气候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振兴教育, 全民有责, 社会、学校、家庭应齐心协力, 还青少年一片净土。有教育学家曾这样说过:社会教育是大气候, 学校教育是中气候, 家庭教育是小气候。这强调了社会这一教育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之大, 社会风气不正, 容易扭曲青少年的心灵;社会规范失调, 信息污染, 容易侵蚀青少年的灵魂, 当然, 这也是在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不说现在社会中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潮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不能不说现在社会贪图享受、贪图安逸的风气对青少年有很坏的影响;不能不说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不良习气在侵蚀着青少年的机体。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 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教育。比如, 针对少数班级宿舍的失盗现象或小偷小摸现象, 我校每年都采取“请进来”的办法, 有选择地请坐落在我市的安徽省第三监狱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讲法制、讲危害、讲人生;采取“走出去”的办法, 让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淮海战役纪念馆听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和感人肺腑的事迹。

同时,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使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整个社会, 特别是教育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指出:“懂得教育秘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找到一种方法, 一方面能使得儿童的精神安逸、活泼、自由, 同时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对许多事物的欲望。”所以, 我们应重视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举办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 帮助青少年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 消除异态心理, 做到明辨是非, 发展良知, 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获得良好情绪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由内而外、内外和谐的健康教育目的。

篇4: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一、“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基本特点

1.反映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特点。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也有地方的特点。把那些反映地方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学生感兴趣的、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设置成课程内容。

2.反映学校的实际和体育运动传统。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教育过程的系统性。“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是三者互相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具有连续性。

4.时间的连续性。“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教育的过程从其横向上看,按照一定的时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条教育渠道有序地、连续不断地进行。家庭和社会要尽量为孩子营造连续进行体育锻炼的条件与环境。这也是利用和开发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空间的扩展性。利用与开发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使学生放学后回到家庭、社区仍然要从事体育锻炼,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有机的衔接,达到了优势互补的目的。

6.系统的完备性。利用和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是由一定的组织系统进行运作的。

7.管理的动态性。利用与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的管理中,管理的对象、人、组织、物质资源、时间、空间等,都是随着活动内容和形式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8.资源的共享。资源共享,包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资源和体育人力资源。

二、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的重要性

1.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体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一般来讲,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大体上包括家庭、社会、学校这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青少年的整个生活。据了解,城市中小学生目前平均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一般不低于6小时,在社会上每天活动3一4小时,其余在家庭。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出现断裂。据USD在1994年的教学改革中,对于学生如何才能在学校取得成功这样一个问题做的面向76名学生的调查(Henderson&Berla,1994)。调查结果表明,当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时,在学生的表现方面可以产生以下结果: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学校拥有更高的毕业率;学生升学率的提高。又如许多政界人士发表报告,将人们孤独冷漠和大肆犯罪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与缺少体育活动的机会联系在一起。1960年向英国国会提交的报告指出,缺少体育设施与犯罪率升高有关联。

2.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体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相融合,除了在时空上不能出现断裂外,还有一个在方向上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应当指出,当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的问题相当突出。一方面,随着各方升学的迫切压力,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加,家庭对子女溺爱,娇生惯养的倾向日益突出起来。这些说明,增强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教育的工作,提高家庭的教育素养,从而切实做好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在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家庭、社会与学校间的互补作用

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伴随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信任气氛。学校体育有严肃性、统一性、系统性和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青少年系统而又坚实地打好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既有利于青少年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个性品质以及兴趣爱好。总之,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种教育是各有特色,它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益。

四、构建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需要

为了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顺应课程决策走向分享的世界课程改革趋势,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这就是说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改变我国一直实行的中央集权的课程开发机制,而制定课程标准,人们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选用不同的课程材料,进行不同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活动。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被提出来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课程结构,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如何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需要,开发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摆在所有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依托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是体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可资利用的一个重要资源。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趋向个性化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体育的领域,使学校体育向社会、家庭延伸,以及家庭对学校体育的支持与拓展,为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提供更大的可能。中小学时期是人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智力和体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活泼好动,对体育有着极大的兴趣,并普遍爱好体育活动。据调查资料表明,有93%的学生喜爱体育活动,对体育有很大的需求。同时,随着双休日的实施,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锻炼的时空,充分利用与开发“家庭、社会”体育资源,使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得以展示、发挥、提高和巩固,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培养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大体系的组成部分,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我国已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颁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些都是目前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背景。而利用与开发“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从本质上说就是为生涯体育提供资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浏主编.体育与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晓东等.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2(2).

篇5: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以往一些贯用的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式发展的要求。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这几点:

1、学生的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2学生的成分比较复杂,有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也有退役士兵和社会青年;

3、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如聚赌、斗殴、黄色书刊、音像制品、吸毒贩毒、封建迷信等等,很容易使青年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又因青年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而某些落后的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一方的德育教育已经显得十分单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而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本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我校正是抓住了这些原因,率先构建起了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为更好地抓好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下内容就简单地给大家阐述一下我校的德育工作网络。

首先,学校方面,由于学校是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肩上的“担子”也是最重的,因此,我校建立了多种德育工作机构和队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德育思想,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

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工作,其余工作则分别由学生科、团委、德育教研室、班主任等几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一个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育人局面。第二,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在庄严的环境下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从而使他们受社会以及网络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第三,学校通过举办军训和入学教育,开展国防知识、革命传统、军队优良作风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宣传活动,弘扬我国世代相传的优秀民族品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他们将来立足社会面对各种困难时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学校还通过每周的班会课、德育课教学与研究、表彰大会等活动,鼓励学生中的先进份子,树立正气,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其次,学校在与学生家庭方面的沟通工作,主要是通过“家访”。这是我校德育工作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色。为什么还会出现像小学生时期的管理模式呢?个中缘由就是因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历来是学校的主业,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从来没有脱离家庭与社会而孤立存在的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场所——家庭,在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连接学校与家庭的重要纽带就是家访。我校领导认为,学校虽是职业学校,但在重视学生的成才的同时,从某种角度上说,中职学生成长中的挫折要多于他的同龄人。在教育中,我们更关注他们的人格培养,不仅重视他们在校的表现,更要追根溯

源地关注他们成长的轨迹。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家访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真心的关爱和他们自身得到的重视,树立自信。家访活动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桥梁,架起这座桥,学校与家长之间能极大地增进了解,解决日常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信任学校,依靠和支持学校,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谋划未来。但是,由于我们学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有部分同学是来自外省的,因此,让老师到每个家庭里面去家访是显得不太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领导经过反复的研究,最终得出了“电话家访”这样一个方法,要求每个班主任在一定的时期内,例如期中考试后等等,要给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打去电话,进行一个电话家访,向家长汇报一下其子女在校时的表现,以及向其家长了解学生性格上的某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让家长和老师都对自己的子女和学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家访也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多样的形式才有利于交流。我校特色家长会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一种特殊的“家访”。在学生专业技能、才艺展示中让家长全面了解,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同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成果。这样也会拉近家长与孩子、与学校的距离,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对家访也比较认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受人重视已经习以为常,混个毕业证的想法也见怪不怪。最初不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怎么还有家访,又不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最怕老师告状,所以强烈反对。但没有想到老师的家访,没有单独批评,还有表扬和鼓励。还有那次才艺展示的家长会,让父母第一次看到了自

己的风采,他们感动得流泪了,自己也第一次相信自己也可以是个有才能的人,家访还使别的好多同学有了较多变化。家庭贫困的某同学,通过家访得到学校的资助,他安心地学习了;那不讲道理,爱顶撞老师的同学,变得对老师恭恭敬敬了;那个不爱劳动的同学,能积极地完成扫除任务了;那个不爱学习的同学,也能动手操作了;不为别的,只为下次家长会给家长一个惊喜。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降到最低程度,没想到学校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视。他们说,家访很好,使我们这些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了解了孩子在学校里的种种行为和表现。学校管理这样严格,又这样认真负责,真是我们家长的荣幸,与班主任老师的交流,共同商定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对教育孩子树立起了信心,对学校教学情况和各项政策的了解,让我们心中有了较明确的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和设想。

最后,学校在与社会联系的德育教育方面工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体现。一是聘任法制副校长及召开法纪教育大会,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目的;二是邀请专家来我校做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学生面对压力时应如果作出正确的心理调适;三是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和职业规划教育;四是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公益活动,如参加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广东省教育厅等多个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东休渔放生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惜自然的意识;五是学校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在学生第三年在外顶岗实习的时候,还不忘要求企业在培训学生的工作实操能力以外,更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正是由于学校构建了这一较为健全的德育工作网络,才使我校学生的素质与以往相比,有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学生旷课、缺课的情况越来越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加之密切,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一个“学生听教,学校有序,家长满意,社会好评”的和谐局面,为我校进一步建设成“万人”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构建这一德育网络,还让我们作为中职德育教育者积累到了更多新的经验。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以职业能力报效祖国。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用生命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需要实践者的开拓,莘莘学子为了追回十年浩劫给国家科技造成的损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科学武装生产力,用坚韧、勤劳和智慧创建了如联想、海尔这样举世闻名的民族品牌。今天的职校学生正处于历史上国家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也应该看到,我们与一些发达西方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非常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为此,职校学生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结构中的 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只要努力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那就是最具体、最质朴的

爱国主义表现。

其次,严格行为规范,培养集体观念。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再次,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中专职校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 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

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心理咨询处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最后,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教会学生学会自律,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发展。把“掌握一技之长,回报父母社会”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可以实践的内容,尽量克服德育工作的“高”、“大”、“空”、“远”现象,做到“近”、“小”、“实”、“亲”。

篇6: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既是塑造创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走出德育误区,提高教育实效,这既是落实德育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又是重视德育工作的行为实践。

一、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德育网络

1、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德育网络,是实施中小学德育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面的德育组织体系。其中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是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主体,负责制订学校德育工作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协调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制订《中学德育大纲》的实施细则,指导德育工作的实施,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社会德育工作系统是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社会参与,工委具体落实,形成学校与社会对下一代共管共育之势,实现德育社会化。

2、整体规划一体化德育工作。

首先,整体规划校内外德育工作。根据中央和地方有关德育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既要制定德育工作整体实施规划和德育活动方案,又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义务责任制、德育工作常规、学生礼仪常规、班主任工作制度,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联席会议制度等项德育规章制度。这样,就把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纳入到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工作的轨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严格执法抓落实。为了充分发挥德育规章制度的管理作用,应当重点抓执行方面的措施。一是运用综合管理的方法抓落实,反复宣传教育,严格检查督促,重视常规指导,坚持德育工作“年计划、月部署、周安排、日检查”,切实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二是三位一体的德育相互配合,反复训练,形成习惯,从而使各途径的德育工作过程形成制度化。

二、走出学校德育误区,增强学校德育实效

1、走出学校德育误区。

首先,在德育工作的反思中,我们看到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误区:一是德育指导思想上和评价上重智轻德、重分轻能;二是德育目标和内容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三是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片面强调他律而忽视了自律。

2、增强学校德育实效。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必须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重视基础,强化实践。

一是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创新模式和德育基本原则;二是在德育操作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德育内容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要求,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大系统进行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为学生打好做人做事的基础。

三、走出家庭德育误区,提高家庭育人水平

1、走出家庭误区。

一是家庭教养不当,有的过分保护,有的过分干涉,也有的严厉惩罚;二是只顾关注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忽视了品德和心理;三是缺乏民主平等式的家教,有些孩子在家庭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许多孩子自身的事情也要由家长说了算。

2、提高家庭育人水平。

提高家庭教育人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素质,协调家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使二者趋向一致,和谐统一。

学校应开办家长学校,遵循为社会服务、为家庭服务的办学宗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介绍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解释深化教育如何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有意识地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发挥出富有成效的综合教育作用。

四、走出社会德育误区,实现德育现代化

1、走出社会德育误区。

由于较长时间学校自成体系、封闭办学、垂直管理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其他部门、社会上其他人教育观念的淡化,他们片面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就是教师的事,不但使得教育与社会严重脱离,而且使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脱节。又由于单一的、孤立的办学形式和在教育内部把普教、职教、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互隔绝,使得教育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经济忽视教育,学校教育设施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中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又与学校德育相悖,“课堂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根指头,也不如公共场所和影视中的一个镜头”。

2、实现德育现代化。

德育社会化是教育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教育的德育功能的体现。实现德育社会化,一是把学校德育纳入社区教育的大系统,建立全社会参与监督管理德育的机制,形成共管共育之势;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发动社会支持,参与学校教育;三是搞好青少年校外教育,对社区内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安排,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建、共管、共育;四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推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五是以社区家长为主要形式,更新全体社会成员的观念,支持认同素质教育。

篇7: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我校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需要,按照《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的要求,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动互促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

一、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教体局文件,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性。一是实施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二是建立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引入激励机制。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分工,并加强与关工委等部门密切联系、积极配合。三是规范德育行为,制定德育系列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几年来,学校坚持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管理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纳入量化考核,促使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不断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2、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一是切实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入学时开展为期三天的入校教育,集中学习学校自编的《德育读本》和《学生成长指南》,开展法律法规教育,严格执行《初级中学一日常规要求》,使学生明确到校、升国旗、上课、课间操、课外活动、自习、就餐、离校等常规要求。学校坚持以规范班、先进班、文明班集体的建设、评选、表彰为平台,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针对初中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使初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初二学生顺利过渡初中学习中浮躁期,初三学生学会应对中考、规划人生。

二是发挥课堂学科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要求授课教师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按照新课程要求,把渗透德育教育(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评价教师是否成功上好一堂学科课程的标准之一。

三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学校开展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传统文化、安全、感恩、诚信、环保等主题教育。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达到了“于教于乐”的育人目的。扎实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乡”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赴石河子参观学习,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了解军垦战士们用双手将沙漠变绿洲的历史,也体会到了军垦精神在建设新疆中所发挥的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歌曲大合唱,全体师生唱响红歌,表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孝敬父母,感恩社会”学习报告会,培养学生成为一名知孝敬、懂感恩的优秀青少年。开展理想教育,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加強文明交通和安全教育,为了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能力、增强自救逃生能力,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学校以“11.9”消防安全日为契机,特邀市消防员协助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疏散演习和消防演练活动,举办交通知识讲座,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四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学校把《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邀请他们到学校为学生法制宣传报告,举行青少年模拟法庭展示会,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市关工委、公安、司法、共青团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在学生中开展了“革命传统”、“民族团结”“理想信念”、“拒绝毒品”等法律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教育活动。为深入增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爱国公民,学校组织学生去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在监狱警官及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观看了国家、省部级高官犯罪警示展板;通过参观,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一定要做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的合格公民。

五是关注学生身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下发了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学校设有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学校针对各个年级、不同学生群体,通过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专题讲座、发放材料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和高三学生心理辅导。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个别学生心理指导,努力使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发挥家庭基础作用,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及家长的培养。结合学生实际和存在的问题,每学期学校都会为家长布置1—2次作业,指导家长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家教作业。对家长作业学校采用“三步法”批改,首先让学生完成对家长作业的批改,其次是班主任进行二次检查和批注,最后由家庭教育指导办公室汇总、存档,对于完成作业好的家长,在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上给予表扬。

2、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并及时召开家长会。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自愿形成的家长组织,为了便于工作,各年级、各班也都成立家长委员会。几年来,家长委员会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奔走联系,调动各方面力量,细心组织,与学校联手,与班级合作,关心、支持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一次,介绍和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不断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不断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做好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积累、开发和利用。开办家长学校,每学期不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家长作大会发言,及时表彰先进,使家长与教师及时沟通,加深了解,解决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师和家长交流学生信息,探讨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3、举办教学开放日。学校每年以各种活动为契机,举办学校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通过听、看、思去感悟学校教育,去观察、体验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学校、了解教育,了解孩子,进而做出评判,并向学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家长、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交流达到了三方合一的效果,在理解交流中拉近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情感。学校开放日表现出了学校的自信以及对家长的信任,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合作性,使学校教育开展得更有活力,更见成效。

4、举办家庭教育系列专题讲座。2012,学校根据家庭教育工作计划,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3场。针对初三学生浮躁、心理压力过大情况,商连圣老师为初三全体学生和家长分别做了《面对焦虑,从容应对》专题讲座,及时为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必要的疏导和指点。解玉峰校长向全体初一新生家长做了题为《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发言。向家长们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概况,初中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标准、新结构、及新的评价方式等并明确了我校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使家长们了解了初中孩子心理特点,初高中教育教学的差异性,以及如何做好小初中衔接,如何成为学习型家长,帮助孩子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方法。

5、发挥家庭教育志愿者的育人功效。我校现有家长志愿者28名,在社会爱心人士的组织下,300多名学生及家长、40多名教师和40多名志愿者共同开展 “成长手拉手”活动。通过游戏、练习和分享,为学生、老师和家长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采用多种手与手相连的游戏活动,通过志愿者们的引导,成长手拉手活动传递着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相连的珍贵情谊。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家长们的联系,组织家长参与月考监考工作,使家长了解学生考试状态、参与到学校教学事务中。

三、强化社会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平台作用。

1、抓好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充分利用我市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建立了一批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工业实践基地、生态实践基地、爱心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这些实践基地的建成促进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

2、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学校积极动用社区力量,请各类专家和先进人物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如请老战士、先进人物到校举办全校性大型报告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请专家等到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请心理学专家给各个年级学生开心理讲座,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请消防战士、公安干警到校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资源的开发,有了专家的介入,理论更深刻,事例更生动,学生更喜欢,教育效果也更显著。

篇8: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我们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 处于快速成长中的青少年, 他们受到年龄、性格、知识、心理、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 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具有易反复、善变的特征, 从而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和顺利发展。育人德为先, 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德”的教育, 所以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德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其他教育服务, 成为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根据工作体验, 我认为,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德育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从两个方面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理论探究

1.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

学校德育的优势在于组织的严密性、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目标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固定性, 但也正是这样的优点, 在另一方面又成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及针对性的制约因素。比如说, 我们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有时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所以, 学校教育应该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 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 启蒙性。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人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2) 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 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上学、参加工作, 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成人、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 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

(3) 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 除了理性, 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牵挂、那份爱、那份不舍的亲情, 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相比的。

(4) 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 家长要管, 学校不管的, 家长也要管, 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 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3. 社会 (社区) 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教育,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社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大众普遍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 甚至只是学校的事情,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其中的不足。相比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社区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社区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贴近生活。

4.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撑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 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头连着学校, 一头连着家庭, 要整合各种资源, 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 要转变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方法, 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

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充分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才能取得德育教育的成功。

二、实践探索

学校注重德育队伍建设, 拓展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 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强化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 要求全体教师要有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意识。年级组长、班主任是德育骨干, 带动任科教师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实行量化考核, 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 以科研为先导, 注重骨干培训, 进行经验交流

坚持理论学习, 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 征集老师们写的德育论文进行汇编, 有力提高了德育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德育处坚持撰写“德育工作通讯”, 向《东光学报》和《长春教育》投稿, 通报学校德育工作和活动情况, 鼓励班主任研究身边“小事”, 反思自己的工作, 坚持写德育论文和工作叙事, 评选优秀论文, 提高德育队伍的科研水平。

2. 完善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和年度德育工作评比制度

修订《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 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各班卫生及物品、公物的管理。实行德育评比“文明班级”, 调动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的积极性。加强过程考核, 实行年级组管理, 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各班之间的齐抓共管和年级组的凝聚力。

3. 做好传帮带工作, 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

加强新班主任工作的培养和指导, 指导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在新教师培训会上, 让新教师详细了解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要求, 在实践中, 以开会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 新班主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4. 学校德育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改进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培养健康人格为重点, 确立主题教育, 围绕“忠、孝、仁、义、理、智、信、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5. 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 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找出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完善家庭教育, 联合社区共同打造“育人空间”

上一篇:仓库租用合同书下一篇:电视广告播放合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