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2024-08-19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1篇)

篇1:《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康桥镇二小   范红霞 opq@citia.net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九个,句子两句。

技能目标: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节。

情感目标: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砸缸救人的故事,领悟司马光的机智。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九个。

教学准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

教学过程:

环节安排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教学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板图),他叫司马光(板题)

2、 学习“司”,介绍“司马”是复姓。

1) 学习“司”,给“司”找朋友。

2) 师述:司马是复姓,你还知道有哪些复姓?

(上官、诸葛、欧阳、端木……)

3、 过渡: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讨论、交流

二、看录像学习课文 1、 播放课文录像,思考: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时,发生了什么事?

2、 交流并出示第二小节,指导朗读。

师述:请看图,这口缸这么深,里面的水那么满,像你们这么矮的小朋友掉在缸里有什么危险?

3、 师述:在这紧急关头,小朋友们都慌了,叫着喊着去找大人,可是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三节,圈出生字,小小组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

慌:理解意思。什么时候你会很慌张?

找:组词

劲:提醒是前鼻音

4、 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读读司马光和小朋友的表现。

1) 出示句子

2) 指导:前句紧张可以读得快些;后句要读得不慌不忙;“使劲”读得有力度。

5、 我们再来看看图,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大声地叫喊,那他们会喊些什么呢?

1) 出示相关插图。

2) 出示填空

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大家都慌了,有的急得大叫:“            。”有的哭着喊着:“            。”还有的              。

6、 集体讨论小朋友的这些方法好不好?司马光的办法好不好?

过渡:正是司马光急中生智,才使这个落水的孩子得救了。

7、 学习第四节

1) 自学生字,重点指导:

破:与“被”作比较,分别找朋友

流:用好方法记

救:与“球”作比较,找朋友

2) 指导朗读

8、 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机智,勇敢,遇事不慌张)

讨论、交流

自己练一练,读出紧张的语气

个别读

小小组学习

自己练练

两大组配合读

配动作读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完成课后练习

自己口头练练

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相互评价

自学生字

用平稳的语气读读第四节

谁能背一背 借助录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演绎成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的兴趣。

用描述感受的方法,理解词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通过合理的想象,适时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司马光的聪明之处,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复习巩固 1、 读生字

2、 “摘葡萄”游戏

3、 读课后句子

四、作业 课外阅读

《皮球浮上来了》

[司马光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感悟到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 13 个生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方法】

1、故事引入法:以说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2、朗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生字卡片、插图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你们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教师介绍: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复姓司马,单名光,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3)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4.教师检查读文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3)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引读第一自然段。(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4)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反馈、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1)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3)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4)表演读这句话。

(5)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

5.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1)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比较朗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板书:没有慌 举 使劲砸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3)结果呢?

6.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

(2)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20 司 马 光

小朋友

慌了

哭 叫 喊 跑 司马光 没有慌

举 使劲砸

《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 13 个生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二、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你们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教师介绍:司马光是 900 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复姓司马,单名光,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3)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4.教师检查读文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3)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引读第一自然段。(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反馈、交流、讨论)

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1)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3)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4)表演读这句话。

(5)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

5.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1)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比较朗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板书:没有慌 举 使劲砸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3)结果呢?

6.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

(2)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延伸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篇3:《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涂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打开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伟大,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愤的司马迁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司马迁了解了多少?(板书:司马迁)

2.谁再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三千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

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著,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愤)

17.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两个方面介入对“司马迁”的了解。此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抽象、单薄、常识性的司马迁形象。接着出示语句,让孩子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教师板书:发愤。这个“发愤”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困惑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解读与感悟的欲望。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18.板书:发愤。“愤”字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

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摧残,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的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心声?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32.齐读,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

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愤”,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

4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根据质疑,教师紧紧扣住“愤”与“发”在司马迁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品读、感受、想象、深化、共鸣……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让孩子充分感受司马迁的“受辱之重,悲愤之深,绝望之沉,挣扎之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支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真正倾听司马迁的心声。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教师浓墨重彩地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孩子与教师的心田。教师又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这个足以释放孩子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教师、孩子、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司马迁丰满的人物形象,“发愤”的精神内涵,伟大的人物精神……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回味一生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理解、渲染、想象、品读,师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司马迁的形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课后读读《史记》,听听王立群《读史记》。课的最后,回归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回归了中国人的民族豪情,从而回归了更深刻、更真实、更清晰的司马迁形象。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

[教学反思]

一、“疑”扣题眼,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堂“活”,它“明”则教学“明”。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平台,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在智慧自然的教学策略推动下,学生不断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不断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主动、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元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文字的世界。

三、依托联想,实践语言

篇4:《司马光》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司马光》一课图文并茂,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课文插图,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2.学生准备: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从课外阅读、电视、电影中认识了哪些机智、勇敢的人?(指名回答)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司马光)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读了课文,谁能说说司马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认读生字“司”,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回忆看过的课外读物和影视入手,在学生已有经验与课文之间架起桥梁,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迁移学习。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题,既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司马光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大意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边读边圈划出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由同桌打上“☆”。

3.再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课文写的是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和互读,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在反复的朗读中可以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小组内开展“我会读(生字词)”活动,一人认读生字词,其他同学听他读得对不对,读得不对的给予帮助。

2.教师检读生字词。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等)

(设计意图: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激发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四、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6个生字,发现其规律:左右结构。组识学生讨论:在书写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2.自由练写。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看谁写的字美?引导学生将写得不满意的字多写几遍。

(设计意图:书写指导注重学法指导,可以提高书写的质量,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书写展示和相互评价,可以使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强化感知

1.学生再次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感情。

2.小组内互读,读得有感情的,小组长给他打上“☆”。

3.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认为读得最满意的段落。教师组织学生评选朗读能手奖、朗读勇敢奖和朗读进步奖。

(设计意图: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读思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边读课文,边观察图画,边思考:当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时,司马光的表情和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2.课堂交流讨论:(1)从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的表现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抓住“没有慌”和“都慌了”,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2)谁能把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当时的表现读出来?(3)由司马光当时的表现,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补充有关成语,如: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多谋善断、方寸不乱)

(设计意图: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感悟语言,可以克服阅读教学中琐碎提问的弊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发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适当补充一些成语,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启发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1.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人们纷纷夸奖司马光,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夸奖他?

2.除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请你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办法来救这个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找一根木棒伸进水缸里,让落水的小朋友攀着木棒爬出来;用一根皮管插进水缸里,然后用力吸水,让水缸里的水倒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可以得救了;向水缸里扔进一根绳子,外面的小朋友可以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儿童天性好玩好动,他们敢想敢说。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要创造机会为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要让孩子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标点符号、几何图形、简笔画等在板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板书设计刻板的模式,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这种图文并茂、活泼美观的板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的能力。)

篇5:《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鸿门宴》中的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肯定的 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④.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⑤.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6、易中天评项羽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

7、王立群评项羽

篇6: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2,说的就 是 他 的 故事。

3.你看,司是一个~~~~~~~(平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宰相。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有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学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有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学生 分小节朗读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有什么?

(1))(出示“水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他们用水需要挑水,这种水缸就是用来装水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水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谁能读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水。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

(2)课文第一段有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学习课文第 二 自然段。

1、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 水缸里。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水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1)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有关。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关天呀。一起读读这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 三 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有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有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学完了课文,这个填空一定难不倒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篇7:《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5)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6)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7)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8)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9)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篇8:《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课。

教材解读

课文叙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终于完成了《史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这正是一曲“愤”歌成绝唱。教学本课可以围绕题眼“愤”, 带领学生一路品味“愤”歌的意蕴, 领略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明确目标

出示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思考从课题中的“发愤”一词, 能想到哪些问题?

(司马迁的“愤”从哪来?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引导,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 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拓展文本, 知晓“愤”之因

1.司马迁的“愤”从哪来的?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小节说一说。

2.补充资料, 学生阅读后谈谈对“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这句话的理解。

资料一:公元前99年, 汉武帝派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 不幸的是李陵的士兵遭遇匈奴八万骑兵的围攻。经过八昼夜的战斗, 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 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 结果弹尽粮绝, 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 后听说他却投降了, 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 趋炎附势, 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 现在却附和汉武帝, 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 司马迁安慰汉武帝, 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 对朋友讲信义, 对人谦虚礼让, 对士兵有恩德, 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 有国士的风范。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 深入匈奴, 孤军奋战, 杀伤了许多敌人, 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死, 投降匈奴, 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 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 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并受到了酷刑的惩罚。

资料二:腐刑就是指宫刑, 受刑人被阉割生殖器, 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体罚。对受害者来说, 实施宫刑是极其痛苦的。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 因创口极易感染而中风, 若要保全性命, 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 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 创口才能愈合。

受刑者不仅仅是肉体上受到伤害, 心灵更是蒙受了永久的耻辱。因为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中, 如果没有后代会被骂为不孝之子的, 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受刑者真是生不如死, 度日如年。

设计意图:把课内和课外的内容有机统一, 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目的是让学生深度了解到司马迁悲愤的原因:一是飞来横祸给自己带来的灭顶之灾;二是宫刑给自己身体和精神上造成的巨大创伤。由此引发学生和司马迁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与之命运共悲悯。为他而悲!为他而愤!

三、生本对话, 探究“愤”之由

1.司马迁最终并没有血溅墙头, 而是发愤写《史记》,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究竟是怎么想的?请你仔细默读课文的1~3小节, 找出理由, 完成填空。

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但他想到了____, 想到了_______, 想到了______, 于是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2.组织学生交流。

(1) 想到了从小听到的故事: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 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 心里十分激动。 (从滔滔的黄河水和古代英雄的故事中汲取了力量。)

(2) 想到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临终之时, 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如果轻生, 父亲一生的愿望将无法实现, 愧对父亲的在天之灵。)

(3) 想到了自己的努力: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努力读书,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 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如果轻生, 自己为《史记》所作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3.司马迁想到这些, 他突然明白了, 引读课文:“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请学生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触摸文本, 让学生披文入境, 潜心会文, 含英咀华, 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与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学生通过和文本的深度对话, 知道了司马迁发愤的理由, 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坚贞不屈, 深化了对司马迁形象的认识。

四、想象描述, 感受“愤”之行

1.司马迁又是怎么发愤写《史记》的?学生想象描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

夜深人静, 司马迁_______;天色微明, 司马迁_______;三伏酷夏, 司马迁_______;数九寒天, 司马迁_____。

2.组织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课文中叙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内容很少, 需要想象拓展, 拓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司马迁化悲愤为动力, 发愤写《史记》, 感受他顽强拼搏、忍辱负重的人格魅力。

五、填写数字, 体悟“愤”之果

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结果怎么样?自读课文最后一节, 完成填空。

就这样, 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 () 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 () 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从所填的数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畅谈收获, 分享“愤”之理

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呢?

篇9:《司马光》教学谈

一、首先从谈话引入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我国古代的小朋友,这人叫司马光。司马光从小就聪明,爱学习、爱动脑筋,长大后还做了宰相、写了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然后老师板题,要求同学们用手指跟老师一块按笔顺数空写题目。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跟着老师写课题,意在注意学生写字写字能力的训练。)

二、运用电脑这一教学媒体,利用表演这一形式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课文第二短时,充分利用了电脑的大屏幕让学生理解课文。

师: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我们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彩图。

(电脑扫描后投放在大屏幕上,别的小朋友都都慌成什么样子呢?

生:有的吓哭了,有的吓跑了,有的在喊……

生:还有的下的藏在了假山后面。

生:还有的跑去叫家长了。

……

师:你们看图看得真仔细,说得太好了。你们能把他们慌乱的样子能表演一下吗?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在小组内争着抢着表演,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了。然后几位同学上台表演了这一场面,这样在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气氛活跃轻松。老师随机打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哭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然后指导朗读,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把小朋友们都慌了的那种紧张、害怕、忙乱的感情表达了出来,这样轻松地理解了“慌了”这一词语和这一场面,又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习第三段时,电脑又切换到大屏幕上来,再次指导学生看图。

师: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在干什么?他和别的小朋友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破了那口缸。

生:司马光把缸打破了,水流了出来,那个孩子也跟着水出来了。

……

师:你们能看图想象和模仿一下司马光当时的动作吗?(先在合作学习小组内表演,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了“搬起”石头,“使劲”砸缸后,有的同学说:“他没有使劲”;有的说:“他搬石头没有用力……

师:司马光是怎样“搬起“石头?怎样才叫”使劲“呢?(学生再次表演。)

又一个学生上台表演时,做出了双手搬石头的费力,嘴里还不时地发出了“嗯”的声音。使劲砸时,他将石头用力高高举起,然后嘴里发出了“哎”的使劲声。表演十分投入,引起了同学们和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

这时我随机打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師:我们将句中的“搬”换成“拿”行不行?为什么?去掉“使劲”好不好?为什么?将“砸”换成“打”或“敲”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在合作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后交流结果。交流后,老师指导朗读,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将加点的词加上了重读音,通过重读这几个词,理解了司马光在紧急时刻的机智,爱动脑筋,也为今后说话,写作中准确的用词打下了基础。

(以上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利用电脑和大屏幕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文中插图和重点句子,方便快捷地出现在同学们视线当中,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同学们都参与到教学当中,也更好的引起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的作用,激活了课堂气氛。)

三、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展了思维

教学进行到以上这一环节后,我为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呢?

生:聪明。

生:爱学习、爱动脑筋。

生:沉着、机智、勇敢。

……

老师总结后板出:爱动脑筋、沉着、机智。

师: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司马光在关键时刻不慌张、遇事沉着、爱动脑筋,用砸水缸的方法救出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老师知道,同学们也很爱动脑筋,你想想,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呢?

(学生又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场面十分活跃,有的跪在凳子上抢着说,有的刚说后,其他同学就反驳,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表现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讨论后交流结果。

生:我想可以找梯子放在水里,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我反对,找梯子来不及。

生:可以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生:我反对,当时没有抽水机。

生:几个小朋友联合起来把缸推倒,让水流出来。

生:我反对,小朋友们没有那么大力量。

生:可以在花园的大树上折断树枝,伸到水里,让小朋友爬上来。

生:我反对,不能破坏树木,老师说过要环保。

生:现在救人重要。

生:对,我同意,司马光砸缸也破坏了缸,但他是为了救人呀!

……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滔滔不绝地争辩着。在争辩中否定着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从而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肯定了司马光的机智和方法的巧妙、实用。

老师趁势做总结。

篇10:《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司马迁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专心致志

发愤写

受酷刑

篇11:《司马光》课堂教案(第二课时)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

宁化实验小学张春妹

教学要求:

1理解图意和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文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

难点:体会到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教具:电脑。

教学模式:学--议--练教学式

操作步骤:创设情境,引出题--制定目标,激发动机--自读引导,深入学习--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第二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题

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知道取什么名好,于是他拿着书叫产宰相取名,宰相看了,连连叫好,但是他又说:这么好的书,我没有资格给它取名字。没办法,他只好去请皇上给他取名。皇上看了,拍案叫绝,欣然提笔给这本书使名为《资治通鉴》。你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他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就是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板书题。

二、制定目标,激发动机

1出示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屏幕,知道图上有些什么。

2根据图提问,小朋友,看过图您想知道什么?筛选出:(屏幕显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里?

(2)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水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3)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

(4)那个小朋友怎么样了?

三、自读引导,深入学习。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四个问题来学习文,小声自由读全文。

(一)、看图,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古时候,并看图理解,再齐读一自然段。

(二)解决第一个总理: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1小组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应的词语?(花园、假山、水缸)

2回答问题,板书:花园

3指导看图理解词语,板书:司马光、小朋友、花园、水缸。

4比较填空,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2)他跟几个小朋友在______玩

指导朗读。

(三)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别的小朋友怎么样?

1齐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板书↓掉

(1)理解不小心并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2)利用直接演示小朋友掉进缸里的情景(出示:小朋友爬到水缸上的假山上,不小心掉进缸里的情景)

(3)思考:那个小朋友掉进水缸,会发生什么危险?为什么?这时别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2师读第四自然段

(1)画出他们表现的词语。

(2)看图理解他们的惊慌

(3)引读:有的……有的……

(四)解决第三个问题:哪个是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看出什么?

3小组讨论,理解:为什么用举?为什么要使劲?几下子说明了什么?看出司马光什么?板书:举、砸。

4演示司马光举石砸缸的情景

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很重要?应怎样读?

(五)解决第四个问题:那个小朋友得救了吗?

1结合图说一说,板书得救。演示缸破孩子出来的情景。

2齐读最后一段。

(六)小组讨论总结延伸

1司马光的办法好不好、假如你也在场,你会用什么办法?

2假如是你掉进了缸里,你会怎么做?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齐读全文

2哪些词语用得好

3指名上台看图复述文(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4学了这,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们一起来编个儿歌来称赞司马光:

老师说前半句,大家来补充后半句,看谁说的好。

古代孩子,-----(司马光)

遇到危难,-----(不心慌)

举起石头,-----(砸破缸)

救出朋友,-----(真勇敢)

上一篇:数学大师启示录下一篇:行业优质服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