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优秀科学教案

2024-08-07

小班优秀科学教案(精选6篇)

篇1:小班优秀科学教案

优秀小班科学教案:水娃娃的魔术

优秀小班科学教案:水娃娃的魔术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糖的溶解现象有好奇心,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味觉)初步感知: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二、活动准备:

15小杯糖水,红糖、奶粉、石头、油、颜料,透明和不透明的一次性杯子各5个,冷水,温水,5个气球,路线标示图一张,正面画有炸弹图案反面画有相对应的五种材料的纸五张,画有笑脸和哭脸的纸各五张,磁铁若干,搅拌棒,奖品。

三、活动过程:

1、T:今天老师我们小一班要成立一个小小科学家探险队,因为呀老师要带你们呀到森林里去探险,但是呀敌人给我们设下了5个陷阱,我们的小小科学家们必须安全度过五个陷阱才能到达我们的基地。每个陷阱都藏有一个问题,我们只要回答对一个问题就算闯过了一关,回答对五个我们就能安全到达基。

我们的小小科学家们有没有信心成功到达基地去探险啊? C;“有!”

T:要是我们成功到达了基地啊,每个小小科学家都可以得到一枚象征胜利的徽章,表现最好的队员可以得到一个老师精心准备的魔杖哦。小小科学家探险队快要出发了。小小科学家们告诉老师,你们准备好了没有?

2、T:开始行动之前啊,老师先给小小科学家们进行一次培训,因为老师到敌人那去侦察的时候偷听到了一点点通关秘诀哟~ 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啊? C:想!

3、老师展示一杯白糖水,让小朋友猜猜是什么? 每个小朋友发一杯糖水,让小朋友品尝

T:谁来告诉大家你喝到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甜的)为什么?(因为里面有糖)那你有没有在里面看到糖宝宝呢?糖宝宝到哪里去了?

C:……

T:水娃娃变了一个魔术,所以糖宝宝啊放到水里就不见了,变成好喝的糖水了是因为糖宝宝溶解到水里了,也就是说糖宝宝和水娃娃成了好朋友,混合成一体了,在水娃娃里看不见糖宝宝了。

并再强调说明2到3遍。

4、开始探险:分五队,每队三个队员,而每个队都是整个探险队的组成部分,分组后编号,1~5队分别对应1~5个陷阱。

T:因为森林里路太窄,我们要排好队去探险,要不然一不小心就全都掉到敌人布置的陷阱里了哦。每队小朋友遇到陷阱后告诉我们陷阱里藏着什么机关好不好?

5、分别让五队小朋友猜五种材料是不是可以溶解在水娃娃里。(红糖、石头、奶粉、颜料、油)

幼儿找到了自己对应序号的气球后,翻开纸,老师知道是什么之后就演示,把材料放入水中,搅拌,让小朋友回答这种材料是否可以溶解。

老师尽量提示,争取朋友答对。

答对了就把气球送给小朋友当做通关奖励,并且在路线标示图上相应的那一关贴上笑脸。没答对就由助手弄破,象征着此次通关失败,在路线图上贴上哭脸。

6、五种材料全演示完之后宣布成功到达基地,即使有小朋友打错也可以说在其他队有的小朋友表现得很好,所以给其他小朋友机会帮助掉入陷阱的小朋友把他们救出来了。

7、延伸:

T:小小科学家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里的?(错的给与纠正)

8、发奖品

9、T:小小科学家们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实验一下看刚刚你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可以溶解在水里。

【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水溶液。】

Tags: 活动设计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 小班探索活动:皮球真有趣

下一篇文章: 小班教案:有趣的

篇2:小班优秀科学教案

1通过实验初步了解空气占有空间的性质。

2.运用所获得的体验及时调整操作方法,并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空气占有空间的性质。

难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操作,并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活动准备

1.装有水的水盆若干。

2.自制潜水员,透明杯每人一份。

3.纸、笔。

4.抹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潜水员,提出问题

师:你们看,知道他是谁吗?(出示潜水员)

师:潜水员会干什么?把潜水员放在水上。

师:咦!潜水员为什么没有潜入水底呢?

二、基本部分

1.出示透明杯,进行猜测,并分组试验,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这是什么?

师:我要用这个杯子帮助潜水员潜入水中,猜一猜潜水员的衣服会不会湿呢?

幼儿操作,并交流结果。

师:你们的潜水员进入水中了吗?

师:潜水员的衣服湿了吗?

2.教师操作,幼儿观察。

师:许老师今天也要来试一试,注意看哦。

幼儿讨论:潜水员现在在哪里?他的衣服会湿吗?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我的潜水员衣服湿了吗?

师:我是怎么做到的?

幼儿讨论:为什么潜水员潜入水底而衣服没有湿?如何让潜水员潜入水底而衣服不湿?

幼儿记录杯子放入水中的方法。

3.幼儿再次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调整方法,再次操作。

师:你们可以再试一试,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的潜水员衣服不湿。

引导幼儿及时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你的潜水员在运动的过程中湿了吗?

师:你是怎么做的?你认为潜水员为什么会湿?

师:水是怎么进去的?

4.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

幼儿交流讨论。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师:谁的潜水员没湿,是如何做到的呢?

幼儿讨论潜水员不湿的方法。

师:为什么同样是把杯子放入水中,潜水员有的会湿,有的不会湿?放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交流。

教师操作两种方法(直放、斜放),幼儿观察。

师:水只要有一点缝隙就能跑进杯子里去,为什么杯子竖直放进水里,水就没法进入到杯子里呢?

小结:当杯子竖直倒扣放入水中,杯子里充满了空气,挡住了水,水进不来,潜水员就不会湿;如果倾斜杯子,空气就会从杯子里跑出来,水也会流进杯子里,潜水员就会湿了。

三、结束部分

1.请幼儿可以再尝试。

2.整理材料。

活动延伸:

1.出示纸巾,将纸巾放在杯底,问:“将杯子放进水中,纸巾会湿吗?”

2.请幼儿回家后进行试验,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紧凑。从执教后的效果上来看,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自始至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通过一次次问题的抛出,请幼儿思考,培养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次操作都给幼儿新的挑战,让幼儿自己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原来空气无处不在——由于杯子里充满了空气,当我们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时,杯子里的空气就会把水阻隔在杯子外面,不会进入杯子里。

篇3: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篇4:小班科学活动:摇摇乐

球是孩子喜欢的玩具,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它的特征明显,可以抛接、滚动,但是我想到孩子总喜欢买超市投币机里的球,他们总是好奇于打开球的那瞬间每个球里都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惊喜,所以我着重和孩子一起探索球肚子里的秘密,设计了本节科学活动“摇摇乐”。

二、活动目标

1.知道球体的材质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球体的不同特性。3.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每人3个小球(玻璃球、泡沫球、毛线球)、每人3个大塑料球(可以打开的冰淇淋盒)、调查表、红黄蓝3个大篓。

四、活动过程

1.玩小球,感知小球特性

导入语:看见小椅子下面放的什么呀?

(这是玻璃球、毛绒球、泡沫球。)

导入语:我们一起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这三个球,你发现这几个小球有什么不一样?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让孩子通过感官分辨小球之间的不同,玻璃球硬且重,毛绒球和泡沫球软且轻,为下面幼儿猜测小球和大球碰撞后发出声音的大小做铺垫。

2.摇一摇,辨球的声音大小

(1)想一想,猜一猜。导入语:今天大球也来和小球宝宝做游戏了。我们把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里摇一摇,猜猜谁的声音最大?出示记录表:你觉得哪个小球发出的声音最大,就把你的红苹果贴到它下面的表格里。

(2)做一做、验一验。导入语:请带上你的3个小球宝宝分别放到大球中,摇一摇、听一听,哪个小球宝宝声音最大(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幼儿操作得出结果:教师在记录表上贴大中小三朵红花表示三个球的声音大小。

环节自评: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幼儿在熟悉三种球的特性基础上,老师抛出问题,孩子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过程,发现又硬又重的球于大球碰撞发出的声音大,而又软又轻的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小,这个环节中孩子的探索积极性很高。而在最初的教案设计中,这一环节的最后还曾提问孩子:“为什么玻璃球发出的声音大,而塑料球和毛绒球发出的声音小呢?”后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提问让原本很热烈、愉悦的探索氛围一下子冷了场,这说小班的孩子对于经验的总结还是能力不够的,而且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感受远比结论的陈述重要得多。

3.辨声音送球宝宝回家

导入语:球宝宝累了,要回家休息,出示分别有玻璃球、泡沫球、毛绒球标记的篓子,请幼儿听声音辨别是哪个小球,并将小球分别送回家。

教师与幼儿一起检查球宝宝送得对不对。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巩固的过程,在分类操作中,将孩子已获得的经验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巩固,这个环节中,孩子大多能通过大小球碰撞后发出的声音来辨别这三种小球。

4.选择球宝宝为歌曲伴奏

小球宝宝的声音真好听,我们来开个小小音乐会。听歌曲《大雨小雨》,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歌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球为歌曲伴奏。

环节自评:这是一个经验的延伸,也是一个区域融合的过程,让孩子将科学操作中获得的经验在打击乐活动中体现出来,孩子们纷纷表示大雨应该用玻璃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而小雨应该用塑料球或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来伴奏。

五、活动延伸

1.将大小球投放到科学角,让孩子继续探索,不同的力道摇动球之后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在美工角投放材料,让幼儿制作泡沫球和毛线球。

六、活动反思

材料的选择注重操作性。由于是小班的科学活动,在幼儿独立操作时不能因材料带来太多的障碍,因为在活动中,孩子要反复把小球放进、拿出大球,而摇动时小球要藏在大球里,不能让孩子发现是哪一种球在摇动,所以在选择大球时我动了不少脑筋,选择了很多方案后又都否决掉了,正好幼儿园门口的小店里有这种球形的冰淇淋,盖子可以旋转打开,我试了试小班的孩子打开饮料瓶盖的能力,发现这种盒子最合适我的活动,事实证明这个冰淇淋盒帮了孩子操作活动的大忙。

过程的设计注重探索性。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本节活动本着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孩子对于小球的经验积累到孩子猜测结果再到孩子验证猜测结果,直到获得经验的积累,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了孩子探索、操作的痕迹,三种小球的不同之处、和大球碰撞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孩子的科学操作兴趣浓厚,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篇5:小班科学优秀教案

1、在看看、听听、猜猜、讲讲中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增进对向日葵、葡萄、草莓生活习性的了解。

2、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讲述。

3、积极探讨阳光与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课前对向日葵、葡萄、草莓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重点观看草莓的生长过程的录像,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

3、丰富幼儿有关动物、植物生存、生长需要阳光的有关经验。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太阳动画画面:太阳公公呈动态,笑眯眯的,和小朋友打招呼。)

太阳公公:嗨,小朋友们你们好!(太阳光芒一闪一闪的。)

太阳公公笑眯眯的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我吗?为什么呢?

教师请幼儿讲述喜欢太阳的理由!

这时教师操作动态太阳,如果小朋友讲得好的、思维独特的,太阳发出“哈哈”的笑声,引起其他幼儿讲述的积极性。)

导入下一环节:小朋友们都喜欢太阳,有一些小伙伴也喜欢太阳,他们是谁呢?

2、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边讲述故事,引发幼儿积极对故事情节可能性进行猜测。

A:点击动态画面一(配上同步配音,教师旁白补充。):

师:清晨太阳公公起得早,他把金色的阳光撒向大地。(太阳徐徐升起,升到天空,放射出五彩光芒。)

B:点击动态画面二:

向日葵、葡萄、草莓(长得又瘦、又细、又矮)齐声说:“太阳公公,你照照我们吧!我们需要阳光!”

l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向日葵、葡萄、草莓他们都需要太阳公公照照,可他们都长得矮矮的、小小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本领才能让自己争到更多的阳光,让自己长得高,长得粗,长得更健康呢?

l 幼儿几人一组小声商量、讨论,根据这三种植物各自的本领进行想办法,出主意,来帮助它们。

如幼儿:“我帮向日葵想了个办法!他可以一直把脸对准太阳,这样他就可以争到许多太阳光了。”

3、根据幼儿讲述办法的次序先后,分别点击这三种植物,进行这三个片段故事欣赏。

l 如幼儿讲到向日葵可以把脸对准太阳这一办法时,教师点击向日葵花朵,则向日葵笑眯眯的,夸奖小朋友真聪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随即教师点击向日葵叶子,则进行它的生长过程的动态画面:向日葵慢慢长高、变粗,花盘也更大。

l 如幼儿讲到葡萄藤可以顺大树爬高时,教师点击葡萄叶子按钮,则葡萄叶一抖一抖的,笑眯眯地夸奖小朋友。然后教师点击另一按钮(可以装在大树上),进行葡萄的生长过程的动态画面:葡萄藤长高,慢慢爬树,爬到树顶上时接受阳光照射,结出一串串小葡萄,又慢慢变成大葡萄。

l 如幼儿讲到草莓,则点击草莓的脸,草莓头一动一动的,笑眯眯的夸奖小朋友,随后教师点击叶子按钮,进行草莓生长过程的动态画面:草莓贴着地面,把藤蔓向四面展开,接受阳光照后,开出美丽的小花,结出红红的果实。

4、从植物需要阳光中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思考动物与阳光的关系,思考小朋友与太阳的关系。

教师: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那么想一想,动物需要不需要阳光,我们小朋友要不要晒太阳呢?

幼儿思考,个别、集体回答相结合,说出需要太阳的理由。

(1)引导幼儿从简单的食物链谈起,让幼儿理解没有植物,动物就失去食物来源,就不能生存。

篇6: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肥皂》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肥皂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并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

3、喜欢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受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平时吹泡泡、积累的经验。

2、请家长配合收集各种各样的肥皂,泡泡制作的肥皂水;擦手的湿手巾若干条;盛水的大水盆若干;礼品袋1个;音乐《我爱洗澡》;

活动过程:

1、播放音乐《我爱洗澡》老师与幼儿边做洗澡动作边进入活动室。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肥皂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1)出示礼品袋,通过闻袋中气味引出活动主题。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礼物,礼物都藏在这个袋子里了。你们闻一闻,猜一猜会是什么东西呢?

(2)出示各种各样的肥皂,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把各种肥皂摆放在桌子上供幼儿自由观察,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

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肥皂的形状、颜色、气味,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教师小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它们形状也不一样,还有不同的气味、肥皂真有趣。

3、感知肥皂遇水后的变化“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肥皂宝宝有一个朋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水宝宝,他也想跟肥皂宝宝玩游戏呢。我们等会儿去玩的时候你看看会发生什么呢”

(1)操作前提出要求:先将袖子挽起来,玩肥皂的时候注意不要把水撒到身上和地上。

(2)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盆水和几块肥皂。教师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肥皂遇水后的变化:肥皂在水中很滑,用手搓能产生泡沫,能溶在水里,能使脏东西变干净。

(3)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肥皂遇水后的变化。

4、了解肥皂的用途

(1)请幼儿洗手后观察(看、闻)自己手的变化。

(2)了解肥皂的用途。

5、幼儿自由吹泡泡。

上一篇:园林景观专业知识下一篇:观看中国梦劳动美特别节目个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