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2024-08-11

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通用4篇)

篇1: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近年来,笔者发现具有人格特征的学生群体间攀比现象的变化。我们所讲的“攀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此要探讨的指广义的学生攀比行为,它是超越了单一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涉及学习认知、物质生活、精神意义等多方面的一个宽广的社会现象。我们只有去认识它,研究它,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思想,为教书育人服务。

一、学生攀比现象所呈现特点及趋势

比起以往时代的学生,近年来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及趋势:

1.学生的攀比现象日益多元化、负责化

学生攀比现象多元化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攀比现象由较单一的知识学习层面(指以往群体多数学生行为)向生活的多层面化扩展。单从学生攀比现象的变化就早已证明的生活的多彩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伴随着的是群体意识的转变。过去的学生,最关心的莫过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方面都向他看齐,进而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然而,过去流行的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名言”,最终在素质教育呼声中消寂下去,成绩好坏的荣辱意识淡化了,转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是全面发展加一技之长。很明显地,现在学生的攀比现象中,自身多方面能力攀比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诸如提高音乐素养;提高书画技能及其鉴赏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等等已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的要求,更逐步成为了学生的需求。

学生攀比现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攀比现象(即攀比物)的宽广性。过去学生的攀比对象廖若晨星,但近年来却给人有些“琳琅满目”的感觉。衣物饰品、生活用具、食品、体育运动、小说、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电脑等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有追逐时尚的特点,学生在平日的攀谈中比的不仅是它们的质量、内容,也比品牌,流行趋势等。

2.学生的攀比出现信息化迹象,并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校园里手机的出现、电脑的引进、校园电脑的网络化,网络的普及化……都以其震撼人心的高速魅力吸引着极富理想的年轻人,计算机与网络成了学生平时最乐意讨论的问题之一。而网友如何、电脑游戏怎么玩、上网速度快慢、网页制作效果、网络信息容量等问题都成为了学生攀比的内容。

3.在精神文化领域,学生群体的攀比现象变化呈以下特点:

对严肃问题的兴趣下降,而对通俗文化、时尚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

二、学生攀比现象变化活跃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这一时期的攀比现象变得如此活跃?总结起来基本有三点:

1.学生攀比现象既然反映的是群体心里结构特征,而“社会塑造了人的精神与自我(米德语)”①,所以,社会群体心理的产生与社会背景有着最密切的关联。中国社会在90年代进入剧烈转型期,市场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与学校日趋一体化,社会各种意识形态有形无形的渗透成为了雕琢学生思想的一柄利刀。社会的攀比行为很容易“传染”成学生的攀比行为,所以学生攀比行为在保留着自身独有特征的同时也带上复杂的社会特征。此外,随着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化和教育的普及化,人的知识水平呈整体提高的态势,从而促使人的主体意识不同程度地增强,为人的精神需求开拓了一块空白地带,使通俗文学等有市场立足。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人们对物质的更多更好的追求,推动了攀比的浪潮。加上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流日渐密切,不同地域文化思潮的撞击增加了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的动荡程度(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是一例),因此,这一时期的攀比现象也就分外活跃。

2.就个体而论,人都有追求卓越的基本需求,“凡事希求完美满意(奥地利个别心理学家阿德勒语)”②。这基本上是攀比者的心理态度之一。就群体而言,根据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地论(field theory)的解释,“群体中的个体的.一切行为,大至宗教信仰活动,小至饮食习惯,无一不受别人的影响;同时个人的一切言行举止,也随时会影响别人。”③具体地说,在学生攀比行为中,存在着个体与群体在心理上的交互影响效应,个体潜意识跟群体的攀比行为。换言之,学生群体的心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个体的心理欲求,抱着超越其他个体以满足虚荣心的目的的消费行为也是引起攀比的原因之一。

3.整个社会的精神氛围对攀比现象的变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改革时期,思想意识的动荡中,人缺乏道德标准的心理依靠,孱弱的精神文明无法制衡于物价和欲望的双重膨胀,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从理想主义后撤回了现实的实用的境地,攀比的恶性膨胀也就无法避免。

三、引导学生攀比行为的对策

对学生来讲,学校和其他教育部门向来是不提倡“攀比”的(当然这里的“攀比”一般指狭义的且多少带有盲目性)。因为“攀比”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一定程度内它能够激励人的创造力和赶超的决心,可一旦超越了临界点,就可能使人走上盲目或个人经济条件失衡的状态,就可能对人格产生破坏作用。而且,作为消费者学生也必须遵循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学生的主体需求。然而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攀比现象是无法完全禁止的(也没有必要禁止),关键在于如何对此加以引导,在这里我们可分为两方面辩证地加以分析:

1.要在某些领域保持一定限度的攀比,特别是在学习领域。这样有利于形成较浓厚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赶超心理,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2.制止超越了临界点的盲目攀比。首先应该淡化局部的攀比氛围,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其次可适当的运用一些心理治疗。如用现实治疗法,使个体面对现实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转变,懂得只有自己负起应负的责任后才能获得满足的道理;或用沟通分析法、厌恶制约法,使个体心理恢复于正常状态。

注释:

①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第139页.

②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第462页.

③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第577页.

参考书目:

[1]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2]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3] 张德祥.现代化与精神境遇

[1][2]下一页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2: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摘要】:小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性

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其重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如今“互相攀比”已悄然成为小学生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何避免小学生受“攀比心理”作怪而身心扭曲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攀比心理”发展自我已经成为现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合理利用 攀比现象 处理方法

【正文】:每当久别后重新来到学校时,每个人都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到学校。这时不难发现小朋友们总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在炫耀自己身上的新衣服,有的是在骄傲的叙说自己丰富的假期,有的是在展示自己新买的书包,有的小朋友们静静的在听,有的小朋友悄悄的走进教室„„这一个个画面萦绕在我脑海里,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攀比”已经无处不在,让我切身的体会到正确处理攀比的重要性。

在社会观、价值观刚刚萌生的小学,作为一位启蒙老师,我们有责任去正确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们已经萌生向别人炫耀的思想时就是攀比心理正在影响他,我们应该及时避免这种想象的继续产生以及其对周围学生造成坏得影响。攀比作业一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它包括这任何一个可以成为谈资的东西,例如:家庭条件、外表长相、荣誉、学习等等。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也是有很多种的,比如:社会的不利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的不当学校教育;怕孩子赶不上人的不当家庭教育;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不够和虚荣心、表现欲强的自身心理因素等。虽然人们总是给攀比以不好的坏印象,但是以我的观点来看,攀比不完全是不好的,里面也有合理竞争的积极因素的。但并不是代表我是同意小学生之间的攀比,小学生之间的攀比大多是一种片面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促使学生只在物质享受方面向高档看齐。当这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想一种挫败感、自卑感。这种心理的存在必然会使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身心的发展受到影响。长期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及扭曲了小学生的心灵,给家庭带来负担,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这种现况急需我们解决。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处理“攀比现象”。

一、齐心协力,塑造良好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滋润了,但是这也滋生了不少奢侈之风。不少成人包括家长在内流露出了相互攀比的思想与行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小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小孩子们的生活便受到了污染,产生了攀比心理。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改变社会整个环境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抓住现象,分析成人攀比行为背后所需要的过硬本领和践行的劳动作为保障的事实。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慢慢的尝试着让学生们去认识到并去理解这样的事实,让他们知道漂亮的背后还需要有本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学生的心灵得到应有的洗礼。当然,我们不仅需要让学生们知道这些,更应该让家长们知道不正当的攀比所产生的危害性。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将来会有怎么样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更能间接的影响到一生。有了父母这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校的教育,相信学生一定能都健康的成长为栋梁之才。相反,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准确的把握合理的攀比,那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现如今学生们的观念正处在形成阶段,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更要求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正确处理攀比。如果学生是在学校处于炫耀的一方,难免将来会犯唯我独尊,蛮横的毛病;如果是处于静静倾听的一方或者是悄悄走进教室的一方,难免他不新生羡慕更甚嫉妒,难免将来不会自卑,更深产生其他的心理扭曲„„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疼爱自己孩子的,也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远看到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被影响到的那一个人。为了让我们的呵护能正确帮助他们成长,齐心协力,共同构建抵制不正当攀比的防线是十分必要的。

二、循序善诱,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攀比

攀比虽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存在着,但是人们对攀比现象的认识确实不全面的。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攀比是一个消极的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攀比,把攀比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物质对比上。但实际上攀比也是有合理竞争的积极因素存在着的,它还可以作用于其他积极的精神等方面。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尤其面对的是一群可爱无邪的小朋友们,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时间活动把小学生的攀比现象从传统的片面的物质和表面现象中拯救出来。引导他们将攀比的范围扩展到比内涵、比能力等积极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合理竞争意识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活动中互相对比,实现超越自我,激发个人的拼搏精神和学习热情,而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等表面现象。但由于竞争有排他性等特点,正当合理的竞争也有转化为恶性竞争的可能。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应该多倾向于集体性的活动。例如: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体力区别等条件分成不同小组,经常性的开展“优秀小组评选”活动,并将互帮互助作为其中重要的标准。以此来激励不同的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在某方面落后的学生建立正确的攀比心理。为避免在某方面落后的学生出现破罐破摔的情况,我们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点。通过优点的发挥来建立自信,进而达到拥有在不足之处奋力直追的兴趣和勇气。相信这样在经常性的团体活动的熏陶下和老师的呵护下,小朋友们一定能从意识上淡薄物质条件在个人心中的地位,从而换来良好的心态和品德以及对攀比心理合理的理解。

三、纵向引申,实现自我超越

小学生在攀比的时候,往往是自已与周围的人进行对比。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者别人获得的荣誉自己也非常渴望拥有。但由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不能理解认得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反攀比,将自己拥有的和别人没有的进行对比。但是这种方法仅仅是权宜之计,不可长期依赖。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转一转,加上父母给孩子们讲的道理,慢慢的让孩子们知道那样的攀比是不可取的。即使这样我认为不能满足小孩子们争抢好胜的欲望,当再次出项差距时,相信攀比这头怪兽依然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因此我认为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就在与正确的引导,将攀比对象逐渐从其他人转换成对自己的超越。要引导学生拿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比较中,孩子也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汉字今天会了,原来不会的东西今天会了。在攀比的过程中不在于别人会怎么样,而在于自己今天会怎么样,明天又会怎么样。在不断的攀比过程中不断的实现自己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鼓舞人心的。我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信心是十分强大的,足以引导小学生战胜所谓攀比的坏影响,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四、松弛有度,避免攀比、对比、竞争激烈

攀比虽然存在一些合理的竞争机制,但也是不可过分取之。愈演愈烈的攀比现象最终必将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影响,难免不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功利性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松弛有度,避免攀比、对比、竞争的过分激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们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教会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快乐。

以上四点就是我对如何正确处理攀比现象的理解,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的我一边在实践一边在摸索着更好的方法。总希望我的一腔热情能够换来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尧勇.新时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2002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 清迎修.青少年心理教育与犯罪预防[J].民主法制建设.2003,(1).19~21 [3] 曹专

篇3:学生攀比现象变化心里初探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小学, 学生家庭条件差距较大, 学生攀比之风在如今的校园内就渐渐蔓延。学校开学的日子刚到, 可日校园里的攀比风已早早吹来, 学生攀比的内容更加丰富。

一、对小学生攀比现象的透视

镜头一:游山玩水是攀比的新话题

开学以后, 许多学生在返校时纷纷拿出自己外出旅游时的照片, 得意洋洋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游玩的地方, 有孩子说自己到过北京了, 去过山东了;有的孩子说到海南避寒;甚至还有孩子说, 父母下一个春节要带自己出国玩玩。

镜头二:压岁钱是攀比的永恒话题

春节后, 孩子们个个口袋里鼓囊囊的, 压岁钱依然是攀比的主要内容, 教师们发现, 过去孩子们总在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 钱最多的就认为自己家富有, 今年, 孩子们比的是谁得到的压岁钱单笔数额大, 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对同班同学夸耀说:“今年, 我大伯就给了我2000元钱”, 而其他的同学也不示弱, 这个说叔叔又给了1000元, 那个说姑姑给了……压岁钱单笔数额一个劲儿的涨。

镜头三:父母官职是攀比的荣耀话题

父母官职大小已成为孩子的一种荣耀, 你说你的爸爸是“局长”, 他说他的妈妈是总经理, 还有的说我的爸爸是检察长……父母无权无势的家庭的孩子便自卑地红着脸在旁边羡慕地听着, 心里好不是滋味。

镜头四、五、六……

笔者在我县许多学校调查发现, 除了私家车、父母的官职大小、服装的品牌等“共同话题”外, 不同年龄的学生攀比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二、学生攀比心理的分析

(一) 家庭。

从学生与家庭关系这一层面上来看, 一般可将我国家庭教育分为二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 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消费行为应严加管教”, 学生正常的消费也得经过家长的再在三审问, 这样势必造成子女觉得赚钱、花钱最重要, 把能渲泄式的消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种是“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 这些家长认为“我们这一代吃苦已经吃够了, 不能再让孩子吃苦, 自己找的钱不就是让孩子花的吗?”于是家长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 就许诺想要什么买什么。这两种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消费负面影响较大, 造成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二) 学校。

在学校里, 学生之间在心理、生理发展情况相近, 经历想法比较一致, 更容易相互认同, 因而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大,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很多学生开始并非想拥有名牌, 拥有“个人银行”, 在攀比风盛行时, 有的学生看见别的同学这么做, 于是心理不平衡, 认为“别人能拥有, 我为什么不能?”于是这股攀比风便越吹越大。

(三) 社会。

学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来自各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心理素质极不稳定, 接受力强而判断力差, 很容易受到不良消费方式的影响, 现代社会上兴起拜金主义, 物质对于不完全谙通事理的小学生是一种诱惑, 部分学生攀比吃穿打扮, 追求过度享受, 渐渐养成了吃喝享乐的懒散习气和挥霍无度的浪费习惯。

三、学生攀比造成的影响

(一) 攀比导致学生心态扭曲。

“攀比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家庭好的学生可以从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得到满足, 而家境差的同学则会感到自卑、压抑, 不管哪类学生, 过分的攀比都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 攀比让孩子变得陌生。

孩子常以自己良好的家庭背景作为自己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的资本, 部分家庭的孩子因自己家境不佳, 父母无权无势而心态不平衡, 他们不但未因此树立“幸福要用双手来创造”的意识, 反而把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怪罪在父母身上, 认为是自己的父母没本事, 因而与父母变得疏远、陌生。

(三) 攀比使学生误入歧途。

为了追求较高层次消费, 一些未成年人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 做事往往不择手段, 甚至踏入犯罪的深渊, 现实生活中事例举不胜举。

四、矫正学生攀比心理的策略

(一) 加强消费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学生盲目消费, 无止境的攀比是因为不懂得正确的消费方式, 为此, 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阵地, 当务之急, 应加强学生合理消费, 正确消费的指导。例如:学校可利综合实践课活动时间, 开展“100元钱的价值”的讨论活动, 让学生分别谈出“当你拥有100元钱的时候, 你将作何打算?”学生在讨论中, 渐渐明白:花钱必须要有计划, 不该花时别乱花, 不必要花就不花, 钱应该用在关键时刻, 用来购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它成倍的价值。

(二) 强导向教育,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艰苦朴素”这个字眼似乎已被现代的孩子看作落俗, 老套之举。要让学生走出攀比的阴影, 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使“艰苦朴素”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入孩子的心灵, 引起孩子的共鸣, 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自觉改掉“比”的不良行为。

1、利用教材资源, 因势利导。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战场, 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 在孩子们的课本中, 有许多鲜活的例子, 教师应把握好契机, 因势利导。例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学习中, 让孩子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 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珍惜, 不能铺张浪费, 又如《朱德的扁担》一课教学中让孩子懂得“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2、开展多种活动, 激励学生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引发学生心灵的碰撞和思考, 使德育内化。例如:教师设计“艰苦朴素、立志成长”的主题班队会或鼓励学生参加工厂、社区的公益劳动, 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到劳动的辛苦, 知道“不劳而获, 奢侈浪费”是可耻的行为, 并使自己的行为远离浪费的恶习。

3、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孩子攀比的目的总是想证明自己是最好的、最美的, 然而, 究竟怎样才是“美”?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美”的真谛, 加强美育, 坚持美与真、善、健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 可以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情操。德国教育理论家普朗格提出:美育可以促进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 使他具有一种觉悟。

总之, 避免孩子的攀比心理, 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过去我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是恰当的、有益的, 但是无限度、无原则地满足孩子们日渐膨胀的消费欲, 只能让我们的孩子的头脑“穷”起来, 如今不少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出让孩子们“苦”一点, 是有利于孩子们的将来的。

篇4:谈小学生的“攀比”现象

关键词:攀比现象;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家庭教育

小学生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一生下来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几个家长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可见这种现象的形成不能光怪这些孩子们。

一、社会风气的影响

成年人的言行随着生活逐渐富裕,产生了许多变化,一些腐败奢侈之风也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负面影响。

二、家庭生活中父母的错误引导

现在多数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而且有意无意地灌输孩子,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其实这就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的形成。

三、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1.教师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教育,如:开展主题中队会,利用班队会进行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是最生动、最有效果的,记忆也最为深刻。

2.讲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从正面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比的。

总之,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

参考文献:

曹专.小学生高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

作者简介:张艳春,女,1966年7月出,专科,就职于吉林省磐石市取柴河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薛永福,男,1979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吉林省磐石市取柴河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上一篇:农行绿色信贷下一篇:煤矿机电供应科防爆设备安全检查员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