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24-08-08

高一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高一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通过在总结的过程中回顾过去所开展的工作,所碰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现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更好的联系工作实际,达到顺利开展工作的目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

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

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解决方案:继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个别学生的交流,根据实际讲明学习的功能和意义,加强学习方法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指导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并建立督察机制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制定有助与学生改变不良习惯的特别评价标准和体系;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探索转化“发展生”的新法

21世纪的教育大势和要求,使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潘庄中学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2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时事热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①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①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英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②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3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本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会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

高一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4

按照《关于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切实开展好该项主题实践活动,结合我所工作实际,坚持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队伍建设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工程,摆上突出位置来抓,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开展主题教育基本情况

为把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所制定了《木厂派出所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二、开展主题教育亮点

对如何开展该项活动进行讨论、员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使该项工作有了组织保证,从而使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落实中央关于创先争优活动部署、纪念党成立90周年的具体行动,是顺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是强化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推动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下一活动阶段的设想、措施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思路、细化措施,使主题教育更加深入、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一是健全完善机制。结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提高公信力和塑造良好形象,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二是召开一个“忆党史、颂党恩、作表率”主题演讲会,进一步掀起全所干警爱党爱国爱岗热情。

三是把发扬传统精神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用传统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指导工作。要着重解决执法为民、主动服务党组中心工作的问题,着重解决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勇于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作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

四、深入开展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以“四学四看”(学政治理论看执业水平,学党的知识看党性修养,学法律法规看规范执业,学纪律规定看服务态度)活动为载体,组织干部学习了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及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干部心中有制度,行为有约束,思想认识得到整体提高。形成了学习氛围浓厚、干事争先恐后、工作纪律严明的良好机关形象。

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1.教师教学工作总结5篇精选

2.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优秀范文5篇

3.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4.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5.教学工作总结示例五篇

篇2:高一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一、 开展主题教育基本情况

为把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所制定了《木厂派出所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二、 开展主题教育亮点

对如何开展该项活动进行讨论、员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使该项工作有了组织保证,从而使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落实中央关于创先争优活动部署、纪念党成立90周年的具体行动,是顺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是强化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推动司法行政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下一活动阶段的设想、措施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思路、细化措施,使主题教育更加深入、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一是健全完善机制。结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提高公信力和塑造良好形象,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二是召开一个“忆党史、颂党恩、作表率”主题演讲会,进一步掀起全所干警爱党爱国爱岗热情。

三是把发扬传统精神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用传统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指导工作。要着重解决执法为民、主动服务党组中心工作的问题,着重解决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勇于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创先争优活动的成效作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

篇3: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师的导读作用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 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一新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的阅读开始。但由于初中历史学习只着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一般观点的了解, 学生甚至不需要看教材, 只是在考试前背老师提供的复习提纲就可考高分了。这就使初中学生升上高中后基本不具备历史阅读能力, 再加上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 包含大量历史原始资料、图表, 尤以笔者所用的人民版教材为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难度, 往往是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完还是云里雾里, 更谈不上获取准确信息, 理解运用都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 获取准确信息, 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高一新生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

引导学生看教材的目录, 这是宏观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 在正式开始学习前, 笔者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的目录, 说说教材编排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答案:从专题一至专题五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 专题六至专题九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世界的政治。用一句话概括必修一的内容就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具体到每一个专题, 比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含的三个课时的顺序分别为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如果学生自己去看就很容易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割裂看来, 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 让学生明确三个课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苏争锋, 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 →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加强。学生明确了三个课时的关系后, 就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历程明了了。这样从宏观上把握, 再从微观上去具体学习每一课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

高一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很大区别在于学习范围向历史事件的两头延伸了。初中历史着重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 而高中历史则更多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高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丰富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 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 并将其运用到教材的阅读中去, 构建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以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二课时 《走向 “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为例, 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 让学生说出这个课时所包含的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 结果学生基本上无法说出本课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第一个子目 “六王毕, 四海一”是分析秦朝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 第二、第三个子目“海内为郡县”和“百官公卿”是介绍秦朝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最后补充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学生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 经历了高一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教材了。 仍以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第一课时 《美苏争霸》为例, 学生自主预习后能轻松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一个子目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过程, 第二个子目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介绍了两极格局形成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图表

新课改后各版本教材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运用大量原始资料、图表, 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又可作为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此部分内容, 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 学生接触到两个新的历史概念: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教材正文部分并未直接解释这两个历史概念, 而是在知识链接中做了补充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补充材料, 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历史概念, 再去探究教材中这两种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就容易了。又比如说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来辅助教学,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中, 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学生通过对上述两个表格的比较, 可以提炼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 并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几个国家同时期发生。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 纺织、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成为资本主义的支柱产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动力是蒸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机器动力,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这两个表格, 就可以从纵向深化学生对西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

总之, 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高一历史教师应立足教材, 从教会学生读懂教材开始,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历史阅读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 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阅读开始。文章从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与图表这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

篇4:新课程高一历史教师的导读作用

[关键词]高一历史教材历史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98

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已形成一种共识,对这方面进行探讨的文章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作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高一新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先要有师傅领进门,教会方法,后天的努力才容易成功。本文以培养高一新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为例来说明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最基础的能力,是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高一新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应首先从教材的阅读开始。但由于初中历史学习只着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一般观点的了解,学生甚至不需要看教材,只是在考试前背老师提供的复习提纲就可考高分了。这就使初中学生升上高中后基本不具备历史阅读能力,再加上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含大量历史原始资料、图表,尤以笔者所用的人民版教材为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难度,往往是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完还是云里雾里,更谈不上获取准确信息,理解运用都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材,获取准确信息,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高一新生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宏观掌握教材的基本架构

引导学生看教材的目录,这是宏观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为例,在正式开始学习前,笔者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的目录,说说教材编排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容易得出答案:从专题一至专题五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专题六至专题九介绍的是从古至今世界的政治。用一句话概括必修一的内容就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具体到每一个专题,比如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含的三个课时的顺序分别为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如果学生自己去看就很容易把三个课时的内容割裂看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明确三个课时之间的关系:二战后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学生明确了三个课时的关系后,就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历程明了了。这样从宏观上把握,再从微观上去具体学习每一课时就容易理解多了。

二、教会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部分

高一历史学习与初中历史学习的很大区别在于学习范围向历史事件的两头延伸了。初中历史着重于对历史事件过程的描述,而高中历史则更多地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培养高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丰富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教材的阅读中去,构建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完整结构。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二课时《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为例,在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后,让学生说出这个课时所包含的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基本上无法说出本课的结构。这就需要教师的分析引导:第一个子目“六王毕,四海一”是分析秦朝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第二、第三个子目“海内为郡县”和“百官公卿”是介绍秦朝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基本内容。最后补充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学生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经历了高一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独立阅读教材了。仍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专题第一课时《美苏争霸》为例,学生自主预习后能轻松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一个子目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里面实际上包含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第二个子目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从正反两面介绍了两极格局形成后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善于运用教材正文的补充资料、图表

新课改后各版本教材的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运用大量原始资料、图表,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可作为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关注此部分内容,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比如从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学生接触到两个新的历史概念:代议制和责任内阁制。教材正文部分并未直接解释这两个历史概念,而是在知识链接中做了补充介绍。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补充材料,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历史概念,再去探究教材中这两种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影响就容易了。又比如说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来辅助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中,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学生通过对上述两个表格的比较,可以提炼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并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在几个国家同时期发生。2.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成为资本主义的支柱产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动力是蒸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机器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这两个表格,就可以从纵向深化学生对西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

总之,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高一历史教师应立足教材,从教会学生读懂教材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篇5:高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1、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2、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难点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2、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词汇,引起学生的注意。分析中国社会如何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科技。

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鸦片战争过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战争失败原因:

1、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统治集团昏庸。“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所致,也是清政府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南京条约的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一个赔款以“银元”为单位的不平等条约)。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篇6:高一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专题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上:中国政局发生巨大变化

(1)20世纪初,清王朝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清王朝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以取悦列强,引发了一系列群众性运动;另一方面,进行政策调整,实行所谓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以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巩固其统治。但结果却是激化了各种矛盾,清王朝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确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反动统治。2.经济上: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思想上:民主共和成为主流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专题二: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和主张:1 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维新派,其本质属性是民族资产阶级,其基本主张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和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具体主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局限性: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源泉,但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付诸行动。

(2)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

基本主张: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结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依据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依据是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其思想主张中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势必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3)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思想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专题三: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他们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方面必然有一致性。

(2)普遍向西方探求真理(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先进的中国人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先进和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存在不同,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的差异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探索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他们不是要维护统治,而是反对封建统治了。

(5)取得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典型分类详解

题型一:考查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列人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同盟会时期 C.中华革命党时期 D.兴中会时期

2.下列各项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是()A反对满洲贵族,反对民族压迫

B.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C.国民有言论、集会、著作自由

D.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向地主收买土地 解题思路点拨:1.1 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进而又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之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最早”进行分析思考。2.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掌握并区分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民生主义”阐述为“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1 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的含义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规范答案:1.B 2.D 规律技巧总结: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高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此类题目关键是必须熟练记忆教材主干知识。本组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提出的时间和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

思维误区警示:解答此类题目比较好的办法:可把新旧三民主义内容对照比较,以增强记忆。题型二:考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背景

3.(2004·广东·9)下列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国内政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全国各省区均已宣布独立 B.清朝皇帝已经决定退位

C.革命派掌握了各省的政权 D.袁世凯已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

解题思路点拨:A项的错误是“全国各省区”,应是部分省区;清帝退位的时间是1912年2月,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省的政权有的被封建旧官僚把持,有的则落入君主立宪派之手,革命派只是掌握了少数几省的政权,C项错误;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凯,使其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

规范答案:D 规律技巧总结: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要正确分析事件发生时国内外的形势和各阶级的状况。

思维误区警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清帝尚未退位,各地政权没有全部掌握在革命派手中。题型三:考查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有关内容 4.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是()A.“皇族内阁”成立 B.“成都血案”发生 C.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5.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解题思路点拨:4.20世纪初期,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1 911年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本题问的是“骗局破产”的标志,应结合“皇族内阁”成立后的影响进行思考: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同时,“皇族内阁”集权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以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所以D项是正确的。

规范答案:4.A 5.D 规律技巧总结:预备立宪是各类考试经常涉及的考点。要注意从预备立宪的历史背景、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把握,本组题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预备立宪”这一历史概念。

思维误区警示:预备立宪属教材阅读内容,但在学习中不要因此而掉以轻心。题型四:考查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的原因

6.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以应付局面

解题思路点拨: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立即调集军队,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但是由于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超出了列强的预料,他们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因而转为“严守中立”。

规范答案:C 规律技巧总结:帝国主义侵华史的一些内容是各类考试经常涉及的知识点,对于列强不同时期的侵略手段都要有深刻认识。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武昌起义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状况,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决定性因素”。

思维误区警示: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一般从内因、外因、主客观因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方面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列强侵华手段变化的直接因素,即中国革命力量的迅猛发展。

题型五:本章学科内综合考查 7.闽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2年1月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犹如一家。……自当各守天数,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一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三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不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

——《宋教仁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3)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材料三宋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解题思路点拨:(1)问抓住材料“贵我两国……为宗教之本源”一句理解回答。(2)问抓住“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一句理解回答。(3)问的共同点应从对帝国主义态度方面回答。实质问题是指帝国主义的本质问题。(4)问的实质以“维持”“相承”字眼概括出承认列强在华特权。

规范答案:(1)宗教信仰一致。(2)认为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列强不会干涉。(3)两者都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4)维持列强在华现状,承认列强在华取得的特权。

规律技巧总结:材料解析题关键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必须把材料置于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

思维误区警示:对于材料中难懂的词句,不要一字一句翻译,也不要断章取义,要从整体上理解,并抓住材料的历史背景。

新课标教材题型借鉴

《民报》发刊以来,已经一年,所讲的是三大主义:第一是民族主义,第二是民权主义,第三是民生主义。……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中国今日,如果实行民生主义,总较欧美易得许多。……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

请思考:联系所学知识,谈—谈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与太平天国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有何不同。文本来源:岳麓书社《历史》必修(I)第17课“解析与探究”。

简要评析:本题是一道比较性材料解析和探究题,解题关键是要找出两者的比较项目,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新课标教材材料引用

篇7:高一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篇8:高一历史教师工作计划

1、学生现状

现在我教的这些学生都有很深的文学底子,理解教材的内容比较容易,我讲起来也不用太费劲。同时他们还善于思考,有时候思维比我更超前,所总结的.观点也非常的精深,那么就给历史学习制造了有利的条件。很有可能在我的引导下,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突破。

2、深挖教材

既然他们都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我就不能再给他们讲那些小儿科的内容了,不然那就显得我有些肤浅,另外也不能完全发挥出他们的实力。所以我得深入的去探索教材内容,一方面要沿着常规的教学路线去设定教学框架,另外还得多搜罗相关资料。充实教材的空白,让课堂更有质感知识结构更丰满。

3、巩固成效

篇9:高一历史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6个班的《中国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近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学科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本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委及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五个班,特征各不相同。

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六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83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84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谭道书主席。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高,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五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特别是这次期末考试,近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习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有人说过“总结过去是为了让未来更有经验可循”。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学期还未开始。在新的学期里,我将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争取新的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一历史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2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高一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高一历史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

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

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

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

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其他老师的9节课,而其他老师听了我2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

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习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存在的不足

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对课标要求不能较好把握,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老师讲得多,提问学生偏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高一历史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4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

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

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

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2),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抗战的影视片如《南京大屠杀》等。(3)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上一篇:比赛自我介绍下一篇: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