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设局

2024-08-12

江苏省建设局(精选6篇)

篇1:江苏省建设局

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建设诚信江苏,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5-2020年。

一、发展现状

江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于2004年,在全国较早起步。历经十年先行先试,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良好基础。

组织推进机制不断强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2004年起,先后成立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200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诚信江苏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各省辖市及部分县(市、区)信用管理机构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得到加强。

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注重总体设计,加强规划引导,先后出台了两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省、市两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模式。自2007年起,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办法、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行政管理中实施信用承诺、信用报告和信用审查等信用管理办法。省、市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信息归集、系统管理、信用监管等规章制度100多项,有力支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突出系统支撑,规划建设“一网三库一平台”(诚信江苏网、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省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诚信江苏网站开通运行;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成运行,数据质量不断提高;省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2015年年底基本建成。省辖市和县级试点地区加紧建设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建成并发挥较好作用。

信用信息应用不断扩大。信用审查、信用承诺和信用报告在区域和行业逐步得到应用,信用信息共享领域逐步拓宽、社会化应用稳步推进。省级示范部门和县级试点地区信用信息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信用信息在社会综合治税、证照联动、绿色信贷以及工程建设项目评标等方面应用效果良好。信用评级、信用管理咨询等信用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教育实践和宣传活动,建立“红黑名单”公示制度,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建立。

信用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启动企业信用管理“百企示范、万企贯标”工程,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增强了企业综合竞争力。信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备案信用服务机构不断发展。持续推进信用长三角合作,信用长三角已成为国内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发展的先行区之一。

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实效,但总体上仍处于构建基础、探索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组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信息交换不充分、共享程度不高;信用服务市场和信用服务业尚不成熟,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缺失;公众信用意识不够,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二、发展思路

(一)重要意义。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中的严重失信现象深恶痛绝,迫切期待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人际关系融洽和利益关系协调,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明进步,夯实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社会基础。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正处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打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迫切要求。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利益主体和诉求更加多元化,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挑战,传统管理理念和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不断提高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有效降低社会交往的风险和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互信,减少和化解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为社会治理、社会和谐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改进和提升行政效能的迫切要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市场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夯实监管信用基础,有利于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不断推进政府管理水平提升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增强和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优化信用环境,坚持诚信发展的道路,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软实力,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决定性因素,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通行准则,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树立我省开放、守信的良好形象,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落实诚信江苏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加强总体设计、统筹推进,以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和信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信用信息应用、信用文化建设、深化试点示范、区域信用建设和企业信用管理贯标为重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全面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按照国家部署,结合江苏实际,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特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规划、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组织协调和示范带动作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性,协同配合。运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在信用产品使用和服务中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产业,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完善法规,强化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对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公开和应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健全跨地区、跨部门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为重要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失信违法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规范有序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切实维护信用信息安全和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整合资源,量质并举。加强对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有效防止信息孤岛,推进行业和部门共同建设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开展信用信息记录建设,既要注重信用信息归集覆盖面和数量,更要注重信息质量和效用,保障信用信息系统健康持续运行,逐步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

——示范引领,以用促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选择重点部门和有条件地区开展信用建设示范,以信用信息的深化应用和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促进信用体系建设与完善,突出工程招标、绿色信贷、综合治税、证照联动、享受优惠政策、“红黑名单”公示等方面,率先探索,大胆创新,以点带面,推动信用产品的社会化应用,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社会信用地方性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健全;各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基本完善;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主体的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跨地区、跨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形成,信用承诺全面推行,信用审查广泛应用,信用报告加快推广,信用监管体系基本健全。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示范省份,创建3个以上国家、省级信用建设示范城市,20个以上县级试点地区;培育200家左右信用管理省级示范企业,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培养具有国家信用管理执业资质的专业人员6000人以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和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有效运行,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诚信江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加强重点领域诚信建设

(一)加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各类政务行为主体的诚信水平,对其他社会主体的诚信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表率和导向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将依法行政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服务的全过程,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程序,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依法调整利益关系,依法解决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行政务信息公开,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现“阳光行政”,增加政务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前置审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能和治理能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政府服务承诺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对政府履行承诺的监督考核,切实兑现政府对群众的承诺,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对政府履行职责的监督考核,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强政府部门诚信建设,将部门诚信状况列入机关作风评议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诚信素质,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依法依规将公务员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廉政记录、考核结果、相关违法违纪违约行为等信用信息纳入档案。将公务员信用记录作为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提高商务诚信水平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快商务诚信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有效举措,是维护商务关系、降低商务运行成本、规范商务秩序的基础保障。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生产、工商、流通、金融、税务、价格、产品质量、工程建设、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统计、各类中介服务业、会展广告等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查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联合打击违法经营、制假售假等失信行为,营造诚信市场环境。切实落实《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持续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和示范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师,促进企业自觉履行诚信义务、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履约,防范信用风险,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三)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社会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能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才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社会诚信建设重点推进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安全生产、教育、科研、文化、体育、旅游、知识产权、环境保护、产品质量、资源节约、社会组织、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领域信用建设。突出自然人信用建设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加强重点人群职业信用建设,重点建立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律师、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注册环评工程师、统计从业人员、注册税务师、审计师、评估师、信用工作从业人员、认证和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证券期货从业人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保险经纪人、医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专利服务从业人员、项目经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导游、执业兽医等人员信用记录,推广使用职业信用报告,引导职业道德建设与行为规范。

(四)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

司法公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司法权威的前提,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司法公信建设重点推进法院公信、检察公信、公共安全领域公信、司法行政系统公信和司法执法执业人员信用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严密执法程序,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高司法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建立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制度,完善检察系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建立健全联合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的工作机制,加大虚假诉讼预防和惩治力度。加快公安系统信用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切实履行向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提供公民基础数据的职责,进一步加强人口户籍信息同各地区、各部门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作用,完善司法机关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以监督促公平、促公正、促公信。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

(一)加强信用地方立法。

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规章体系。政府出台信用管理规章,进一步规范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归集、征信管理和失信惩戒等办法。将信用记录建设、失信惩戒、信用监管、信用信息安全、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内容纳入各项规章和立法中,尽早启动省人大、省政府地方立法工作,不断提升信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处理制度。完善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公开和应用等一系列制度,制订信用信息目录,依法依规推进信用信息分类管理。推进各部门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明确信用信息记录主体的责任,出台失信行为等级划分标准和分类监管制度,形成省、市、县三级统一的失信行为分类和惩戒规范。

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形成诚实守信的正向激励。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认真落实《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围绕法院执行、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税收征缴等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建立完善各行业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和“红黑名单”发布制度,健全行业市场准入和退出信用审核机制。建立各类市场主体产品安全、质量信用档案,完善重点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作用。组织多部门联合出台信用奖惩制度,加强公共管理事务的事中事后监管。

健全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通过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切实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加强对信用信息主体的引导教育,不断增强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异议处理、投诉办理、诉讼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建立信用信息侵权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社会主体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侵犯个人隐私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处罚。通过媒体披露各种侵害信息主体权益的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作用。

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在实施信用惩戒的同时,通过教育培训、社区矫正、动态管理、强化指导等手段,对自然人和社会法人实施信用修复,帮助其重塑信用。以建立针对未成年人失信行为的教育机制为重点,通过对已悔过改正旧有轻微失信行为的社会成员予以适当保护,形成守信正向激励机制。

(三)建立信用标准和规范体系。

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制定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信用数据目录、系统建设规范、信用信息应用等信用管理标准和规范。省级部门围绕重点环节,提出本部门、本行业(系统)市场主体一般失信、较重失信、严重失信三个等级的划分标准。各地认真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组织实施。

五、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

(一)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统一规范建设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省级“一网三库一平台”归集、交换和共享全省信用信息,提供终端应用服务,支持省级部门、省辖市和县(市、区)按照数据目录、主体标识、建设规范“三统一”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地实际,建设更加完备的信用信息系统,支持省辖市建设省级平台子系统,实现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逐步推进省级平台与国家和外省市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有效消除信用信息“壁垒”和“孤岛”。

建立和完善省级“一网三库一平台”。进一步提高“诚信江苏网”建设和服务水平,依法依规逐步扩大信用信息的发布,增加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省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信息归集全覆盖,不断开发完善信用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加快建成省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以重点职业人群信用信息归集为突破口,实现自然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应用;支持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省社会法人和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交换与应用。增强省级平台对各地、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撑服务,完善社会化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加快省级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各部门按照管理职能,依据国家和省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要求,建设好本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实现部门内和行业内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实现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和省级平台的信息交换与应用。

加强省辖市和县(市、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各省辖市要因地制宜,按照全省统一规范和子系统的建设模式,加快建成社会法人、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实现省、市两级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和应用。在各省辖市统一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推进县(市、区)建设社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逐步实现信用信息归集交换全覆盖。

加强各地、各部门信用信息的应用。制定政务信用信息公开目录,形成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各地、各部门政务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在公共管理中加强信用信息应用,提高履职效率。

提高信用信息归集质量。按照信用信息记录、交换和共享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处理、审核、报送制度和信息更正、异议处理等质量保障制度。开发应用信用信息质量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信用信息报送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

(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支持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扩大信用记录的覆盖面,强化金融业对守信者的激励作用和对失信者的约束作用。加强各级政府与金融部门信用建设的协同推进,支持其参与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交换共享。各地、各部门要支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担保、小额贷款等其他机构信用信息应用,充分发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服务作用。

(三)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等投资主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信用需求,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采集公共信用信息和商业信用信息。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内部风险防范、避免利益冲突等规章制度,依法向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用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信用报告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行政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

(四)共建“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平台。

按照服务全省、接轨长三角、面向全国的要求,依托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上海市、浙江省和安徽省共同建设“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平台,积极稳步推进跨区域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探索重点领域省际信用联动监管,提高长三角区域信用发展水平。

(五)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完善信用信息安全监控和网络信任体系,加大信用信息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信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信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信用信息系统安全认证,加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加强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信息安全内部管理。强化信用服务机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加大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信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

六、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一)完善信用分类监管。

健全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建立具有行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积极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对于具有各类失信行为的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根据违法违规性质和社会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实施信用分类管理。发挥信用评定差异对信用主体的奖惩功能,予以相应的鼓励、警示或惩戒,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创新,切实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实现由主要依靠处罚手段向善于运用信用激励、信用约束方式转变,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责。

(二)公示信用“红黑名单”。

推动各地、各部门依法按照客观、真实、准确、审慎的原则,把恪守诚信者列入“红名单”,把严重失信者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形成扶正祛邪的制度机制和社会环境。及时公布“诚信标兵”“诚信之星”“信用管理示范企业”等守信主体“红名单”。重点发布社会关注度高、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环境安全、纳税、合同履约等方面严重失信主体以及严重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

(三)强化事中事后信用监管。

在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转变职能过程中,各级政府机关要坚持“放管结合”,转变管理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应用信用管理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较为完整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大力推行信用承诺、信用报告和信用审查制度。全面推行信用承诺,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行政审批中要求行政相对人作出信用承诺。作出信用承诺的行政相对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全面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接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违背承诺约定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广泛应用信用审查,行政机关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各类财政资金、政策性贷款、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外借款、优惠政策享受、评优评级、评定职称以及其他公共资源分配活动中,要依托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对行政相对人进行信用审查。有关部门或单位,要加快推广应用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加快信用报告共享共认。鼓励市场主体运用信用报告,并将其作为投标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和合同签订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对守信主体奖励和激励机制。

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按规定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给予表彰,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营造守信光荣的舆论氛围。各级政府部门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的“绿色通道”和优先享受优惠政策等支持激励措施。

(五)加强对失信主体信用约束和惩戒机制。

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进一步落实省政府《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和《江苏省行政管理中实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审查的办法》,逐步使信用状况成为行政管理考量的基本内容。对于严重失信行为,实行联动公示和联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联合惩戒的力度。对于较重失信行为,相关政府部门要作为日常监督检查或者抽查的重点,减少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行限定范围的公示或者书面告知,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对于一般失信行为,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督促其停止失信行为并进行整改,也可以采取信用提醒和警示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不断扩大部门间市场监管信息共享的范围,进一步围绕综合治税、证照联动、劳动监察、政府采购、银行信贷等重点行业和效果明显的领域优先试点信用联动监管,切实增强信用约束机制的效应。

推动形成市场性、行业性和社会性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失信记录和披露制度,使失信者在市场交易中受到制约。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对违规失信者按照情节轻重,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利用社会媒体和网络资源,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引起社会的道德谴责,有效约束社会成员的失信行为。建立失信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和失信行为受侵害方的权利救济制度,增加失信行为法律风险和成本,提高威慑力。失信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受侵害方可依法追究失信主体的民事责任,相关部门可依法对失信主体采取教育、训诫、处罚等措施予以惩戒;失信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失信主体的刑事责任。

七、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

(一)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各级政府部门为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开发满足不同主体、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多样化的信用服务产品;在行政管理中率先应用信用服务和信用产品,充分发挥好信用服务机构的作用;培育长三角信用服务市场,持续开展信用服务机构备案互认,开展长三角信用服务业发展研讨,促进长三角地区信用服务市场共同发展,有效引导信用服务需求。

(二)支持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重点在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信用管理咨询、资信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商账风险管理等方面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建立以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率、质量诚信度、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为基础要素的信用服务业品牌评价标准,推动信用服务业品牌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三)加强信用服务机构交流与合作。鼓励我省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制定国家相关标准,加快建设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以创新为特征的现代信用服务业标准化体系。推动信用服务机构与国内外同行业组织加强交流和合作,平等、互惠参加相应的国内、国际行业专业组织。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合资合作和兼并重组,引进和培养多层次信用服务专业人才,提高信用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管理机制。各级信用管理部门要完善信用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制度、信用服务机构评价和通报制度,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记录,依法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实现从业资格认定的公开透明,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不讲信用的机构,依法清退。加强服务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定期发布服务质量信用信息。

(五)加强信用服务行业自律。信用服务机构要确立行为准则,加强自身规范管理,坚持公正性和独立性,提升公信力。鼓励各类信用服务机构设立首席信用监督官。推动建立信用服务行业自律组织,在组织内建立信用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准则和业务规范,强化自律约束,全面提升信用服务机构诚信水平。

八、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

(一)普及诚信教育。

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诚信教育贯穿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诚信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大力开展信用宣传普及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家庭活动。建好用好道德讲堂、市民学校、文化服务中心等载体,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开展群众道德评议活动,对诚信缺失、不讲信用现象进行分析评议,引导人们诚实守信、遵德守礼,在全社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弘扬诚信文化。以社会成员为对象,以诚信宣传为手段,以诚信教育为载体,大力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弘扬中华民族积极向善、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风尚。

树立诚信典型。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结合道德模范评选和各行业诚信创建活动,推出一批诚信人物、诚信企业、诚信群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开展“诚信活动周”、“诚信兴商宣传月”、“3·5”学雷锋活动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6·14”信用记录关爱日、“9月质量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公益活动,突出诚信主题,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把信用管理列为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发展急需的新兴、重点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向。

加强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建立健全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与专业考评制度。以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为导向,大力组织信用从业人员、信用管理人员参加国家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开展在职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培训等多层次的信用知识培训,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开展信用建设理论研究和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交流与合作,加强信用专家队伍建设,开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指数、信用标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九、建立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强化信用管理机构。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体系。各市、县(市、区)要明确信用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各部门要明确相应机构和人员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管理员和审核员制度,加强业务协同和责任落实。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政策支持。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从事信用服务业务的机构,享受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优惠政策;鼓励开展信用信息应用和信用产品开发创新;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享受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加大对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用标准体系建设、信用产品创新研发与推广使用、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企业信用管理贯标与示范创建、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工程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各级信息化、相关科技专项资金和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都要对信用体系建设项目优先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信用服务业,形成信用体系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格局。

(三)实施试点示范工程。

创建信用建设示范城市。组织创建省级信用建设示范城市。示范城市要率先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广泛开展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组织创建国家级信用建设示范城市。

深化重点领域应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示范工程。在第一批10个省级示范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省级部门示范工程,以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为其他领域的全面推进提供示范。各示范部门要在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领域,率先探索,大胆创新,破解难点,形成亮点,总结经验,争取有1个-2个关键领域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带动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深化县级地区试点。扩大县级地区试点范围,逐步实现县级地区试点工作省辖市全覆盖。推进县级地区加快建设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信用管理三个办法,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应用信用产品,培育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开展地区和行业联合试点工作,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成员信用记录及信用评价体系,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推进青年信用示范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形成县级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与发展路径。

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共享服务网络及区域性小微企业信用记录,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务领域和商务领域的使用,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约束机制。引导各类信用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信用长三角共建合作工程。根据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要求,积极参与和推动“信用长三角”建设,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用服务规范、信用技术标准、信用激励和惩戒等方面,逐步营造长三角统一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区域信用联动监管机制,积极争取和共同打造国家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

(四)考核评价。

制定规划落实方案和工作措施。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按照国家和本规划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要定期对本地、本行业社会信用体系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地方和部门政绩考核内容。根据省政府考核办法,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对各省辖市、省级部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以考核为导向切实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工作推进的督促指导。对成效突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按规定予以表彰;对推进不力、失信现象多发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按规定实施行政问责。各地、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

篇2:江苏省建设局

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苏建职称[2008]3号

关于报送2008年度建设专业

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

各市建设局(建委)、省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职称工作文件要求,拟于2008年8月中旬召开江苏省建设工程(设计、施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为了做好2008年度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一)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建设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均可对照国家和我省职称政策及建设专业高级、研究员级资格条件,按规定的程序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资格申报可不受户籍、档案、年龄、单位性质和身份的限制。

(二)已经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仍从事建设专业技术工作,且与用人单位订立聘用合同,按照个人自愿的原则,可对照相应资格条件并按规定程序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三)允许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自主申报两个系列(专业)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从省外或中央直属单位引进来我省工作的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其在原地区或原单位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建设专业技术资格及专业工作年限应予认可,符合我省高一级建设专业资格申报条件的,可按规定程序直接申报。若本人自愿,也可向建设专业评审委员会申报确认,经确认通过者,换发我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五)留学回国人员需要申报建设专业技术资格的,可不受职称、资历及职称计算机条件的限制,根据本人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直接申报相应级别的建设专业技术资格。

(六)在我省工作的港、澳、台以及外籍人士,如本人自愿,可按照资格条件向我省建设专业评审委员会申报评审建设专业技术资格。

二、申报和评审条件(一)高级资格申报和评审条件

高级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应符合《江苏省建设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资格条件(试行)》(苏职称[2003]2号)文件规定。

高级资格条件补充说明:

1.第四条第(五)款中的“相应奖项”为:省优秀设计二等奖1项,或省优秀工程咨询二等奖1项,或省级优质工程奖2项,或新型实用专利2项,或鲁班奖1项。

2.第七条第(五)款中的“从事建设工程科技管理(含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包含工程造价、招标投标、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专业的科技管理人员。

3.第七条第(五)款所列出的7项条件也适用于第七条的(一)、(二)、(三)、(四)款。

(二)研究员级资格申报和评审条件

研究员级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应符合《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试行)》苏职称办[2004]4号文件规定。

研究员级资格条件补充说明:

1.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凡取得高级资格后,除原文规定的条件外,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均认为符合第七条:

(1)主持完成过地级市以上的区域规划设计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或主持完成过同等级别的专项规划设计、省级风景区规划设计2项以上;或居住区用地级规模以上的各类详细规划设计3项以上。

(2)主持完成过3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或一级工程设计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专业负责人。

(3)主持完成过3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或一级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

(4)主持完成过3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或一级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总监理工程师。

(5)主持完成过3项大中型工业建筑工程或一级工程项目的工程咨询并主编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2.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凡取得高级资格后,除原文规定的条件外,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均认为符合第八条:

(1)省(部)级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1项获奖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2)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鲁班奖等)1项的施工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或总监理工程师。(3)主持研制开发的实用新技术2项以上,通过省(部)级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已在全国或全省推广。

(三)其它相关条件说明

1.申报建设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职称外语不作要求。

2.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符合苏职称[2003]2号文件的规定,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时长期有效。

3.继续教育及年度考核等情况均符合省职称办的规定和要求。

(四)资格条件下载

《江苏省建设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资格条件(试行)》和《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试行)》可在江苏省建设厅网(或)职称评审栏目下载。

三、报送材料内容

(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统一印制,不得打印)一式三份。

(二)“江苏省申报建设专业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用A3纸打印)一式二十份。

(三)“江苏省申报建设专业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人员评审情况一览表”(用A3纸打印、一人填写一份)。

(四)任职期间“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表”。

(五)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总结。

(六)反映主要业绩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学术报告、成果证件、证明及辅助证明材料(包括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图纸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成果鉴定证书等)。对科研立项课题,应提交立项申请表、阶段性进行情况报告书(含主管部门组织的3位以上同行专家的审查和鉴定意见)。

(七)提交论文或著作或实例。

(八)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或职称计算机有效成绩证明,或计算机专业大专学历(含以上)证书。职称计算机成绩长期有效。凡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申报。

(九)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

(十)《继续教育证书》(复印件),平均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少于72学时,可以累计计算。(十一)已实施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管理的专业,需提交执业资格证书及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

四、报送材料要求

(一)上述报送的材料除1、2、3项外,其它材料均须按目录顺序装订成册,封面必须有目录。各市、省各厅局在审查各种材料和证件时,必须严格审查原件,原件与复印件必须一致,对提供的复印件应当由审核人签字并加盖审核人所在单位公章。各市报省的材料需经所在市人事职称部门审核盖章。

(二)有关材料的具体要求:

报送的材料除个人在工作总结中详细阐述外,还必须有充分的证据(单位证明、文稿以及有关旁证等)。

1.设计图纸。一般只需附图签。要能够表明项目名称、规模、日期以及申报者在该项目中的作用、地位等。

2.论著、译著、杂志。合著的著作或译著必须附封面、目录、前言、有关编审人员的说明、出版刊号,以及申报人参与编写章节的全文等复印件,复印件应由单位盖章。杂志应附原件。

3.业绩部分。个人所承担项目(课题、工作)的规模(重要性)以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效果),必须附文件、单位证明、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材料;该项目(课题)阶段性报告、鉴定报告;获奖证明(获奖文、奖励证书、奖状)或取得效益(如节省材料、获得经济效益、缩短工期等)、效果的证明;有关提出合理化建议、采取某些措施,从而确保了质量(施工质量、检测质量等)的证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证书以及专利实施单位有关取得经济效益的证明等等。

(三)个人申报材料须经所在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或代为管理部门核实并加盖公章。申报、核实过程中,要做到申报名单公开,业绩成果公开,考核结果公开,在本单位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评审材料的审查工作。学历、资历、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要符合《资格条件(试行)》的有关要求;材料书写要清晰、工整;申报手续要完备齐全;材料装订要规范。务必请各单位严格审查把关,凡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我办不予受理。

(五)工作总结要全面、客观的反应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技术学术水平、工作能力。一般可分为五部分:个人简历;参加过何种再教育(培训、进修、学习)及目前的学识水平;主要工作业绩及奖励情况;论文、论著、译著等作品情况;申报理由,说明符合《资格条件(试行)》中的那些条款。

(六)对申报对象单位性质不明确者,须提交省(市、县)编委对单位性质批文的复印件。

(七)已经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须提供用人单位聘用合同。

(八)报送材料由各市建设局(建委)、省有关厅局(总公司、集团)职称办统一办理。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可直接到我办办理。(九)“评审申报表”封面上“申报评审专业(学科)”栏(与一览表、简介表“专业类别”栏一致)要力求填写准确,报送材料内容要与申报评审专业(学科)一致。

(十)申报人员在报送材料时,需交一寸免冠(近期、未使用过)照片一张,照片背面用圆珠笔写上单位、姓名、性别。照片请各市建设局(建委)、省各有关单位收齐后统一交省建设工程系列职称办。

(十一)学历资历、工作经历和业绩成果等材料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

(十二)各市建设局(建委)、省各有关单位务必于2008年6月2日至6月13日,将申报人员汇总表、电子文档、申报材料及照片送至省建设工程系列职称办(具体地址5月底前在江苏省建设厅网和江苏建设人才网上公布,联系电话025-83202669),逾期不予受理。

请各市、省各有关单位尽早布置,并做好材料报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报送评审材料时要携带各市、省各有关厅局(总公司、集团)职称办或档案所在部门(个人申报)委托评审函。

五、收费标准

省建设专业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分专业评委会评审,根据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同意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收费标准的复函》(苏价费函[2002]62号 苏财综[2002]61号)文件精神,每人收取评审费400元、面试答辩及论文鉴定费100元,共500元。请各市、省各有关单位将收取的费用在报送评审材料时上交省建设厅。

单位名称:江苏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

账号:***95

开户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南京分行北京西路支行

联系电话:025-83202669

附件:

1.江苏省申报建设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doc

2.江苏省申报建设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doc

3.江苏省申报建设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资格人员情况一览表.doc

4.江苏省申报建设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资格人员评审情况一览表.doc

5.申报()技术资格材料目录.doc

篇3:江苏省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思考

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 江苏文化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从文化品牌来看, 仍缺乏品牌意识, 进行文化品牌建设是今后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品牌效应的重点。

一、江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 出现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3年的政企分开、管办分离阶段, 实现广电、出版、演出等经营业务从主管厅局中分离;第二阶段是2004~2006年的转企改制、整合资源阶段, 完成六大省级文化集团的组建;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 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筹备上市。目前, 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凤凰传媒、长城影视、视觉中国和江苏有线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实现上市, 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1、凤凰传媒。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龙头企业, 在出版领域和发行领域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主要业务为图书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及文化用品销售。公司有全资子公司147家、控股子公司48家、参股公司27家, 长期担任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和海南省中小学教材的独家发行商。公司拥有销售网点1, 162个, 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先进出版单位, 连续数年保持全国图书发行规模第一。凤凰传媒自2011年上市以来, 发展迅猛, 产业规模大,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江苏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2、长城影视。

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视剧投资、制作、发行及广告等衍生业务的文化创意企业, 是全国最大的影视传媒机构之一。主要产品是用于电视台、在线视频网站等渠道播放的电视剧作品。公司引入优秀编剧、导演和演员成为股东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投拍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规模从2009年的1部40集, 迅速扩张到2012年的6部283集, 2013年达到10部496集。公司拥有全国电视剧拍摄最高级别的甲类许可证, 年产电视剧约500集, 电视节目发行遍及全国及海外各大电视机构。多部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牡丹奖等全国性各类大奖, 在业界备受关注。

(二) 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园, 也叫文化创意产业园, 它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 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2014年度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营业收入达175.8亿元, 利税30多亿元, 产业领域覆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主要文化产业优势门类, 截至2015年, 江苏建成和在建的文化产业园区200余家, 拥有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园区、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通过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 有效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孵化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了江苏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提升了江苏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

(三) 地方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到位。

江苏各地文化产品潜力巨大, 民间工艺品大师和优秀人才云集, 江苏一些高校也开设对口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政府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的生产企业, 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扶持建设工艺品研发机构, 继承创新。各地工艺产品发展较快, 苏州刺绣、宜兴紫砂陶艺、扬州玉雕漆器、东海水晶等民间工艺产品丰富, 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不少产品蜚声海内外。然而, 这些文化产品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 市场份额小, 这种状况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相差甚远。品牌建设意识不到位, 品牌推广力度不高, 阻碍了江苏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 削弱了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从而限制江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品牌建设思路

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品牌效应, 首先是基于现有文化资源, 开发江苏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气息的精品工程,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其次是实施文化传播战略, 推行文化营销, 推广江苏文化品牌。

第一, 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所有地区的文化产业品牌都是建立在其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 江苏地理情况特殊, 苏南、苏北文化差异甚远, 苏南因紧靠上海和杭州等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很快, 各类人才优势明显, 文化产业发展也比较迅速。高莉莉、顾江通过对江苏13个城市文化产业数据分析发现, 苏南文化产业竞争力最强, 苏中地区次之, 苏北地区最弱, 这说明对文化资源的发掘离不开地区经济的发展。江苏整体经济发展较快, 文化资源丰富, 这为江苏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奠定了基础。从江苏不同地区的历史古迹来看, 南京明孝陵、扬州二十四桥、苏州拙政园、徐州的汉兵马俑等;近现代的南京中山陵、雨花台、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 留下了很多的江苏著名历史古迹。江苏历史上名人辈出, 灿若繁星, 有汉代的刘邦、南北朝的祖冲之、明朝的徐霞客、清朝时期的郑板桥等;也有近代和当代的华罗庚、朱自清、梅兰芳等。江苏各地生活方式差别较大, 如淮扬菜 (淮安、扬州、镇江) 、金陵菜 (南京) 、徐海菜 (徐州、连云港) 及苏锡菜 (苏州、无锡、常州) 。江苏各地的文艺种类纷繁多样, 如江苏柳琴戏、苏州评弹、昆曲、徐州梆子、扬州清曲等。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等, 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以上文化资源为江苏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供了条件。

《江苏省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到, 要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大省, 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立足江苏文化资源, 创建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 选择优势文化艺术门类, 实行强势文化产业优先发展, 增强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第二, 实施文化传播战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 品牌是产品的一部分, 它通过名称、标记、符号、设计等方面的组合依附于产品而存在, 具有典型的传播特征。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文化产品品牌的马太效应表现较强, 重视品牌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重视提高品牌知名度, 打造文化产品精品工程的最终环节是品牌传播, 浙江卫视的《奔跑吧, 兄弟》和《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就是多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的典范, 它通过电视传播、互联网传播和传统媒体的综合应用, 使这个文化产品得以家喻户晓。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产品本身, 大多数文化资源在内容、元素、传播程序和方式等方面具有同质性, 但它又具有大多数有形产品传播不同的特征, 对文化产业的传播重点是文化创意的表达, 传播速度更快, 且能在极短的时间深入人心。为推动江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江苏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省政府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 “十二五”期间, 引导资金每年对省内多个文化企业的文化产业项目予以补助, 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迅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

当前, 江苏文化资源的开发比较分散, 规模文化企业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比较相形见绌, 文化传播范围较窄, 在全国能够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屈指可数, 这成为制约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江苏下一步要加大开发江苏文化资源力度, 活跃江苏文化企业, 树立文化品牌意识, 着力推广江苏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既包括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工艺美术、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项目, 也包括网络、动漫、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因此, 文化产业品牌效应的提升不仅要重视文化资源量的要求, 还要重视对文化资源开发的质的保障。文化产品开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文化传播才是文化产业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也是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提升的唯一法宝。虽然苏州园林、非诚勿扰、常州恐龙园等已经产生较高的文化品牌效应, 但是对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 提升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目前, 江苏在出版传媒、影视文化方面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品牌的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各地工艺产品多样,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但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到位, 限制江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为此, 本文就如何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对策

参考文献

[1]高莉莉, 顾江.江苏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动态分析及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 2013.4.

篇4: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江苏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46-04

收稿日期:2013-1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173107);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课题(编号:20113204110005);国家林业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R0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编号:2010JDXM01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3WTB02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杨加猛(1974—),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研究。E-mail:yjmnfu@163.com。

通信作者:张智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zg@njfu.com.cn。近年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则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生态文明评价的相关研究,早在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1],明确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及目标,成为全国各地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指南。目前国内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关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还并不是十分成熟。目前河南、山东、贵州、北京等省(市)的生态文明评价已经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2-7],而江苏省在评价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8],且相关评价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尚未做出反映生态文明内涵的评价体系,因此,加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相关文献和已有的生态文明评价研究基础上,构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藉此对2003—2011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江苏省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变化,为江苏省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提供参考。

1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1.1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其内涵包括了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化知识、生态哲学)和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10]。在参考和借鉴生态文明内涵和已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整体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简明性原则,构建出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图1)。

在资源能源文明绩效指标中,用单位GDP用水量和人工造林面积反映资源消耗和保有情况,用单位GDP能耗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反映能源消耗和绿色能源保有情况。在环境保护文明绩效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可以总体上反映出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反映节能减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是反映环境保护成果的2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在生态经济文明绩效指标中,静脉产业产值、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个指标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生态化特征和生态经济的投入产出情况。在生态科技文明绩效指标中,考虑用环保专利数、绿色科技投入和绿色科技研究成果3项指标对生态科技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衡量。在生态精神文明绩效指标中,通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和生态文明文献数4个具体指标来反映。生态社会文明绩效则通过公众生态文明行为水平和公众对环境监管的满意度2个典型指标来衡量。

1.2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统一,因此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项统计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无量纲转换公式为:

3结论

江苏省近9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平稳且上升的态势。随着“绿色江苏”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可以预期未来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继续稳步提高。江苏省生态文明的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能源资源因子。生态经济因子的变化则几乎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变化同步,而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波动较大。

就生态经济因子的绩效来看,2005年之后的不断稳步上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与工业污染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弱,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静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资源再生利用的同时,保障了环境安全,节约资源,对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就资源能源因子的绩效来看,其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最大。无论是单位用水量还是单位能耗,近些年都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也体现出节能减排已初步产生效果。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说明利用一次能源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枯竭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阻力,江苏省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经济。

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较大,在2005年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与水环境质量的下降是分不开的。与生态经济因子比较可以发现,在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同时,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却没有跟上,这是导致生态环境不断下降的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之后,生态环境迅速好转,这与生态科技的进步有关。因此,在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污水处理等绿色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EB/OL].[2014-06-26]. http://www.zhb.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492.htm.

[2]蒋小平.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

[3]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等. 省域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76-3678.

[4]金莲,黄海燕.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定量评价[J]. 开发研究,2011,10(5):102-107.

[5]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 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2):5-8.

[6]侯鹰,李波,郝利霞,等.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5(1):436-440.

[7]张梅. 丽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36-38.

[8]高珊,黄贤金.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

[9]张智光. 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共生空间的演化理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8.

[10]张智光. 绿色中国 (第三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篇5:江苏省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 102 号

《江苏省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办法》已于2015年3月18日经省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2015年3月21日

江苏省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升全省通信服务水平,维护电信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电信设施建设,保护电信设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江苏省信息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电信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电信设施,是指用于提供经营电信业务并实现电信功能的通信交换传输设备及其配套设施,包括通信机房、基站(含室内、隧道及山洞等无线覆盖设施)、机柜、光(电)缆、管道、杆(塔)、分线箱(盒)、交接箱(间)、节点设备及其他配套设备。

附搭电信设施的电力、广播电视和交通设施,除适用电力、广播电视和交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同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电信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定支持电信设施建设的资金、土地等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建设和保护的— 2 — 相关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配合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电信设施的建设和保护活动应当遵循统筹规划、破除垄断、共建共享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符合本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五条 省电信管理机构负责全省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工作。省电信管理机构设立的派出机构根据职责行使监督管理职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公安、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和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信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 电信设施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和破坏依法进行的电信设施建设,不得危害电信设施安全。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为电信普遍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对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管道租用,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管线穿越公路、铁路、桥梁、河道、运河堤岸以及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地铁沿线时,应当给予政策支持。

第八条 编制城乡规划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应当编

— 3 — 写电信设施建设章节,并征求电信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意见。http:// 省电信管理机构应当编制本省电信行业发展规划,由发展规划主管部门审定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有关部门在编制、修订涉及电信设施建设的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当征求电信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意见。

电信业务经营者编制的企业发展规划应当符合城乡规划、电信行业发展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

第九条

电信设施的建设应当执行国家通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并符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要求。

第十条 电信设施的建设项目应当与当地自然环境、城乡建设风貌相协调,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符合国家电磁辐射环境防护标准。在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区域内建设电信设施,应当采取美化或者隐蔽措施。

电信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符合开工条件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下列建设项目应当同步配套电信设施:

(一)开发区、工业园区;

(二)机场、车站、港口;

(三)宾馆饭店、商业、办公场所、住宅小区;

(四)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

建设项目提供的配套电信设施应当为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 4 —平等的接入条件,并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共享使用的需要,不得与任何电信业务经营者签订具有排他性条款的协议,阻碍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区域提供服务。

建筑物内的通信管线和配线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通信管道,应当纳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并由建设单位随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与验收,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并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在编制城镇道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铁路等公共设施项目的规划、建设方案时,应当事先通知电信管理机构,并根据城乡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国家通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同步设计并预留通信管线及配套设施位置。

第十三条 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前,应当根据城市规划和电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电信配套设施(含移动通信基站)的位置。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设住宅小区时,应当按照之前明确的位置进行预留。

第十四条 建(构)筑物内的信号盲区或者弱区、移动通信话务量高的大型场所、通信网络频繁切换的场所等区域,应当设置通信网络室内覆盖系统。场所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为电信业务经营者建设网络室内覆盖系统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十五条 建设通信机房、基站、管道、杆(塔)、交接箱(间)等电信设施需要占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 5 — 第十六条 公共机构办公场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共区域,其管理人应当无偿提供电信设施建设必要的场地和接入的便利条件。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杆(塔)、基站、管道等电信设施应当实行共建。已有杆(塔)、基站、管道等电信设施应当开放共享,不具备共享条件的应当采取技术改造、扩建等方式进行共享。

省电信管理机构组织电信业务经营者制定电信设施共建共享的目标范围和管理办法,应当与城市市政综合管廊相衔接,并符合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的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执行电信设施共建共享规定,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因新建、改建、扩建电信设施,造成相关权益人经济损失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补偿;违法造成相关权益人经济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三章 保护措施

第十九条 因公路、铁路、城镇道路、城市轨道交通、桥梁、隧道、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确需搬迁电信设施的,应当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签订搬迁补偿协议,在支付搬迁费用以及因搬迁造成的经济损失后,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进行搬迁。

第二十条 在国家规定的电信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经依法— 6 — 批准实施下列可能影响电信设施安全或者通信质量行为的,应当事先书面告知电信业务经营者,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建造建(构)筑物;

(二)新建、改建、扩建车站、机场、港口、公路、铁路、城镇道路、桥梁、隧道、城市轨道交通、水利工程等;

(三)铺设电力线路、电气管道、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下水道、广播电视传输线路、电信线路以及设置干扰性设备;

(四)实施采矿活动;

(五)建设生产易燃、易爆物品,排放腐蚀性物质的工厂;

(六)可能影响电信设施安全或者通信质量的其他行为。在国家规定的电信设施安全保护范围以外实施前款行为,可能威胁电信设施安全的,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电信设施安全的行为:

(一)在国家规定的电信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爆破、烧荒、烧窑、焚烧物品,打桩、顶管施工,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倾倒含酸、碱、盐等腐蚀性的废液、废渣等;

(二)在国家规定的电信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挖沙、取土、挖沟、掘井、植树,设置化粪池、牲畜圈、沼气池;

(三)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电信设备,切断电源等;

(四)在设有水底、海底光缆标志的禁区内抛锚、拖网、挖沙、爆破以及从事其他危及通信线路安全的作业;

(五)在电信设施上附挂物体、攀附农作物、拴系牲畜、攀

— 7 — 爬杆(塔);

(六)涂改、移动、拆除或者损毁电信设施安全警示标志和保护设施;

(七)向电信设施射击、抛掷物体;

(八)危及电信设施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 架空电信、电力、广播电视线路在相互平行、交叉穿越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间隔距离。不符合的,相关单位应当协商解决。

油、气、水、电等管线需要与通信管线交叉穿越、平行建设时,应当保持国家规定的间隔距离。不符合的,后建单位应当与先建单位协商,遵循使用安全原则,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先建设施的安全,并承担相关费用。

第二十三条 种植的植物应当与电信设施保持安全距离。危及电信设施安全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告知其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进行修剪;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在合理期间内仍未修剪的,在通知所有权人和管理人后,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进行修剪。后建电信设施应当与已有植物保持安全距离。已有植物与现有电信设施存在安全距离等问题的,应当协商提出处理方案。

第二十四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需要进入放置电信设施的场所进行施工、维护和维修等活动的,该场所的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给予配合、提供便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阻挠、妨碍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放— 8 — 置电信设施的场所进行施工、维护和维修。

第二十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电信设施保护的需要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设置警示标志。警示标志应当标明电信设施的所有人和联系方式等。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定期对警示标志进行维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止电信业务经营者在电信设施安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警示标志。

第二十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电信设施的物理防范和技术防范措施。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制定电信设施故障抢修预案,配备相应的抢险人员和设备,并定期进行电信设施故障应急救援演练。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止应急通信保障、电信设施抢修人员、车辆进入通信保障应急处置场所或者电信设施抢修现场,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查处破坏、盗窃电信设施以及其他危害电信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执行岗位责任制和维护工作制度,加强巡回检查,开展护线宣传,与沿线各单位密切联系,共同搞好护线联防,协助公安机关查处破坏电信设施的案件。

第二十九条 实施损害电信设施行为的,应当赔偿电信设施产权人的损失,赔偿范围包括资产损失、修复电信设施的费用以及阻断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

— 9 — 具体赔偿标准参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禁止收购来源不明的通信电缆等电信设施。从事废旧物资收购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收购废旧电信设施,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建设项目未同步配套电信设施的,按照综合验收不合格处理,并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为电信业务经营者使用区域内的配套公共电信设施提供平等的接入条件,或者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签订具有排他性条款的协议的,由省电信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由省电信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规定的,由省电信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江苏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 10 — 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省电信管理机构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电信设施建设与保护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专用电信网、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建设和保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篇6:江苏省建设局

条件(试行)

江苏省建设厅文件

条件(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资格标准

江苏省建设专业助理工程师、助理建筑师、助理城市规划师资格具有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基本熟悉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能独立完成本专业一般的技术工作,解决本专业一般的技术问题。在高、中级技术人员指导下,能撰写本人所完成项目的工作总结和技术论文;能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建设工程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建筑结构、装饰装潢、岩土工程、给水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燃气、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专业科研、勘测、设计、施工、检测、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科技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三条 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技术员资格后或从事专业工作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技术员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者,延迟3年以上。(四)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延迟3年以上。第四条 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助理工程师资格:

1、大学专科学历,取得技术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2、中专学历,取得技术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工程师。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技术员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累计不少于40学时。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六条 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二)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三)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技术员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从事城乡规划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过县(局)级以上城乡规划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参加过县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市级风景区、旅游区、文物古迹区专项规划、居住区规划或小城镇规划等1项以上。

3、参加起草或编制过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二)从事工程(建筑、装饰装潢、结构、岩土、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给水排水、城市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材料等)设计、科研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县(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参加并完成过中型以上工业工程项目的设计,或二级以上工程项目的设计,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过1项三级工程项目的设计。

3、参加起草或编制过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三)从事工程(结构、装饰装潢、岩土、风景园林、城市道路与交通、给水排水、城市燃气、供热通风与空调、电气、建筑智能化等)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县(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参加并完成过中型以上工业工程项目或二级以上工程项目的施工,在其中分担过部分技术工作,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过1项三级工程项目的施工。

3、参加起草或编制过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四)从事建设工程科技管理(含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建筑经济、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工程造价、招投标、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的工程技术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并完成县(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评审鉴定。

2、参加编制过中型以上工业工程项目或二级以上工程项目实施的有关文件(文件中有署名)。

3、参加完成过中型以上工业工程项目或二级以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件中有署名),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过小型或三级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4、参与开发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并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5、参加完成过中型以上工业工程项目或二级以上工程项目的科技管理,并在其中分担了部分科技管理工作,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过三级工程项目的科技管理工作。

6、参加编写过中型以上工业工程项目或二级以上工程项目的招标书、投标书,或独立编写过三级工程项目的招标书、投标书。

7、参加起草或编制过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第四款所列出的各项条件也适用于上述各专业。)第八条 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技术员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完成第七条所要求的工作后,其工作成效获得本单位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好评,或业主的好评。

(二)参与完成的工作成果获奖(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获优质工程奖)。第九条 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技术员资格后,论文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1篇以上。(二)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本专业论文1篇以上。(三)工程设计或施工的技术总结1篇以上。

第四章 附则

上一篇:物理必修一说课稿下一篇:历史师范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