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内涵

2024-08-17

哲学内涵(精选6篇)

篇1:哲学内涵

1、安静这个命题在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的笔下,安静俨然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2、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要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

3、读老子的哲学,读的其实就是他的辩证法,什么是“物极必反”,理解了他,就懂得老子为何主张“无为”了,中医追求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我们看世界,就会发现:一个人生命辉煌的顶点其实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孔融为何被曹操干掉了,就是他名气太大了,而他的政治立场是与曹公背道而弛的。

4、时世造就英雄,自励塑造传奇,经典的哲学;经过历炼才会强大自己,所有的坎坷和磨难都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5、让我们时刻记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人,应该诗意般地栖居。”无论遇见什么,那都是我们生命的典藏。纵然我们做不到清心寡欲,但,至少也要学会淡然优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努力,把脚下的路途走成幸福的模样。

6、学习狼的处世哲学:1、众狼一心,抱团取食;2、自知之明,不幻想称王;3、顺水行舟,小代价换大回报;4、隐忍待时,弱小落单不妄动;5、同进同退,不抛弃同伴;6、明确目标,只吃肉;7、自信坚韧,出击必斩获;8、负责重情,守护怀孕母狼;9、父爱深沉,授狼以渔;10、崇尚自由,有傲骨,不乞怜。

7、我们不是哲学家,能从一滴水中看世界,也不是一位禅者,从一朵花中就参悟人生。但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点点滴滴见真知。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继续,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知足里,那还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了。

8、生命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隐喻式的哲学,也有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其本身的意义却是最真切的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无论对于谁都是宝贵的。

9、男人是哲学,女人是诗。没有诗的哲学是枯燥的,没有哲学的诗是肤浅的。哲学理性而诗感性,男人要想读懂诗,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学,女人想要理解哲学,就要先明白自己这首诗,深度的哲学只有配上适当韵味的诗才能共鸣,于是最好的不一定适合你,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10、有一种养心的方法叫“放心”;有一种处事的方法叫“放弃”;有一种管理的方法叫“放手”;有一种思考的方法叫“放飞”;有一种表达的方法叫“放声”;有一种观察的方法叫“放眼”;有一种用人的方法叫“放心”;有一种比赛的方法叫“放开”;有一种养生的方法叫“放弃”!

11、人生因等待而优雅。等待是一种美好而圆融的人生哲学。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心平气和的人,才能收获最满意的人生。一个心浮气躁、缺乏耐性的人,往往会因小失大,因贪图眼前而错失未来,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优雅而闲适的人。人生总是充满了无数的等待,有的人在等待中枯萎,有的人在等待中绽放。

12、一年轻人想向苏格拉底学哲学,苏把他带到河边,突然把他推入河中,年轻人以为开玩笑而没在意,结果苏也跳入水中,且拼命地把他往水底按,年轻人慌了,本能令他拼尽全力掀开苏格拉底爬上岸。年轻人不解质问苏,苏回答:“我只想告诉你,做什么事业都必须有绝处求生那么大的决心,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

13、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14、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5、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有内涵的哲学句子]

篇2:哲学内涵

人的生存需要信念的支撑,倘若人生失去目标和方向,人就会失去对生活的意义感。而大庆精神更早已成为大庆人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促使人追求理想和信念。

大庆精神虽然年轻,但是却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的文明的积淀和社会的历史的变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庆这座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蕴于内而形诸于外的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源于松嫩平原的北大荒,经历几十余载的沧桑凝聚,锤炼而形成的大庆精神,他是我们大庆人的意识文化,精神的深层的积淀,是大庆人的灵魂和支柱,”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大庆精神主要阐述了:形而上学的关怀、主题性精神的跃迁、科学理性精神的弘扬、批判精神的呈现。作为形而上力量的大庆精神,早已自觉的为大庆人内心深处的终极的价值取向,始终都与我们大庆人的生存本身,构成了一种张力,促使人追求理想和信念,大庆精神内化为大庆人的生活哲学,外化于大庆人的共同的行为方式,它就意味着大庆精神体现的是大庆市市民共同的价值观,渗透,影响领导的是大庆市民的共同的行为方式,正式以这种广泛的积极的参与意识为前提,大庆精神才准确的体现为大庆人的核心价值观才成为可能,从而大庆人才可以真正的以大庆为归属,大庆才可能真正是大庆人的大庆。大庆人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科学探索精神,崇尚科技创新的科学求真精神,脚踏实地的科学求实精神。大庆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性、开放性及高贵的哲学品质,赋予其自身以深厚的革命的批判精神。大庆精神之批判精神深深的扎根在现实生活,是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批判是哲学的特质,挖掘大庆精神的哲学底蕴,我们不能绕过这一最根本的哲学法则。大庆精神作为大庆人意识文化精神的深层的积淀,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当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产物。所以大庆精神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意义,所以这要靠大庆人不断地发现,挖掘,去铸造。正如大庆的开拓者所说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未来。我们要像登山一样,把脚印留在后面,永远向顶峰前进。”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信11-1

篇3:创新的哲学内涵探析

一、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

创新总是突破传统、打破现实状态, 这种变更活动必须以客观世界为载体, 在遵循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与进步。可以说, 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实施前提就是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随着世界的改变和进步, 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复杂, 事物的内在规律更加难以把握, 这就更加要求创新活动需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不能凭人的主观想象捏造而来, 而是基于一般的社会实践而产生, 创新活动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中展开的。面对世界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 人们开始寻求能有效应对的方法, 以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累积日渐增多的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创新正是人类的优选答案, 可以说, 创新是当今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也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然方式。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要开拓创新之路, 需以中国国情为基础, 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分析并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和国外现代化改造的经验。总之。创新是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前进的动力, 要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 才能取得突破和成功。

同时, 人类必需不断地主动创新以跟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客观世界始终在变化发展, 而人的认识却十分有限, 所以, 人类总是在应对新形势、新问题。人类想在种种挑战下获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以自信的态度回击并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以创新的方式和思维来对待客观世界, 以此适应世界的多样性和进步性。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实践, 才能适应世界的前进需求, 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二、创新是对传统的辩证否定

传统是创新的根基, 但是创新又不只是简单地模仿传统, 它是对传统的辩证否定, 是在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意识中有着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意识, 各民族的优良传统都会被代代传承, 融入传统意识之中, 这些优秀的传统意识便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当然传统意识中也不乏部分糟粕, 落后的意识会阻碍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落后的意识和进步的意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以动态的形式变化发展, 在当前被称为进步的意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变成了落后的意识。因此, 传统意识的继承具有时代性。

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分为两方面。第一, 创新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一件新的产品, 一个新的理念, 都无法悬空而来, 它们是对原有产品或传统理念不断地改进和创造的结果。一个优秀的创新者不仅仅拥有出色的创造性意识, 他同时也有着对传统意识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 创新又要突破传统, 超越传统。固守或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最后只会沦落为对传统的模仿和复制。创新必须破除对传统的迷信传统, 必须对传统进行辩证否定,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创新是一种批判意识, 是对传统的再认识与反思, 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寻找出传统理论的不足, 从而超越传统理论, 得出新的、先进的理论。

总之, 创新需要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 而不是屈于传统和权威, 不敢越过雷池半步。自由平等的环境能充分激发思维的创造能力, 以突破传统, 超越前人。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实践的起点, 而创新意识的开始就是对传统意识的辩证否定、批判继承。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成功。

三、创新是认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

创新性思维是客观实践与主观认识的历史统一,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以及检验标准。而社会实践本身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认识必须遵从实践的发展规律, 也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思想和认识要与现实始终保持一致, 意味着思想和观念必须随着实践活动发展阶段的推移而不断更新。所以, 我们要敢于批判和怀疑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 超越落后的思维模式, 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创造性的前提下, 形成新观念, 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实践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志, 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人类的发展基础和存在方式。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创造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文明的发展与民族的兴衰。可以说, 人类的历史从根本看就是一部创造史, 创新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创新是人的现实化与客观世界的主体化的对立统一和整合, 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人是有社会性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在历史进程中慢慢变化形成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变客观对象, 这就是一种创新, 是一种本质要求。

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 人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人对客观世界的首先认识往往都只是表面的, 是感性认识。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 人的认识慢慢深入, 看到事物的本质, 就变成了理性认识。而创新就要求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 对事物进行理性认识。当人们能够对事物有了本质的把握后, 又可以更好地指导创新实践, 取得成功。

四、创新活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创新活动不仅仅能带来经济效益, 促成民族的跨越和发展, 更是一种可以体现人的本质的活动。

创新实践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认识的角度来看, 人是认识的主体, 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客体, 认识活动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为了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就会在认识的过程中, 对对象进行改造、加工和分解, 从而使其成为符合人的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简单地说, 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物”, 实践活动即是人把作为对象的“物”的内容反映到自身中, 同时也把人自身的需要灌输到“物”的内容中去。这样, 在人脑中观念的东西就转化为了物质的东西, “物”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统一关系:“物”成为从属于人的需要物。因此, 从改造客观世界的角度上来说, 创新活动能集中体现人的本质——主观能动性。

创新活动与传统的、重复性的、常规性的活动不同, 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开拓性活动。创新活动是突破和发展的统一, 是否定与超越的统一。一切创新活动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都需要在人的主观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创新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破除不符合人的客观实际发展需求的旧理论和旧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掌握其中的新联系与新规律, 指导人们实践创新的活动;而实践创新是指人们通过批判与扬弃传统实践活动, 在原有实践活动上发生了突破性和异质性改变的才是实践创新活动。创新性实践活动不仅仅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需要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如运用新手段、确立新观念。因此,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创新性实践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活动不仅仅体现了人的本质, 它同时也丰富了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新实践, 恩格斯指出:“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 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2) 正是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的创新性实践过程中, 人的本质慢慢得到形成和发展, 人性慢慢超越物性。每一次创新的过程都是人把新理论和新手段运用到客观世界中的过程, 作为实践对象的客观世界也在不断变化着, 人的本质也在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确认与实现。人在有意识地、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 使自然界更加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同时人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 人的主观思维能力不断进步, 人的本质也在这个过程中的到了解放。因此, 人在通过实践创新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 人的本质也就在实践创新活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3]霍福广.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和时代特征[J].哲学研究, 2007 (4) :18-21.

[4]霍福广.论智能化生产力体系对现代社会关系的影响[J].哲学研究, 2006 (6) .

篇4:“四个统一”的哲学内涵

一、“四个统一”蕴涵着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彼此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联系的基本特点是相互性,处在联系中的事物彼此都给对方以影响。“四个统一”首先,运用普遍联系、客观联系的观点,把工商监管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工商工作服务、服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重点、方向和目标,进一步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和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思路、作决策、干工作时,坚决摈弃“就监管论监管、就监管抓监管”的传统观念,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不断增强大局意识,一切服从大局、一切服务大局,自觉把工商工作放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大局中谋划和思考。其次,“四个统一”运用多样联系、系统联系的观点,从四个方面把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进一步阐释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诸要素怎样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和推动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发展的内在机制,“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恩格斯语)。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特征,把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创新性和主动性,促进“四个统一”系统工程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和进步。

二、“四个统一”蕴涵着“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绝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两点论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全面性,把事物各个方面都要统筹兼顾:重点论就是在全面的基础上要有主次、轻重、缓急之分,而不是并驾齐驱、同步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四个统一”所倡导的市场监管,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执法概念,而是“四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系统工程。它所强调的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互相协调,使各个环节、各项工作协调一致运转和促进的第一要义,将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长期的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既要促进发展、服务人民,又要强化维权、严格执法。正如周伯华局长所指出:“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把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的具体体现。”

诚然,我们在努力实现“四个统一”的过程中,要抓重点、抓关键,从总体中把握中心,从整体中把握本质。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商部门的监管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与创新,但始终没有悖离“市场监管”这一基本职能,这是工商大厦的基础和基石。市场经济既是自由经济,也是法制经济:既要放开搞活,也要有序运行。由此推论,我们可以把“四个统一”概括为“监管”、“服务”、“队伍”等“三个关键”,监管是核心,使工商机关建之于法、存之于法、兴之于法;服务是大局,使工商机关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中有为有位有威:队伍是保证,使工商队伍成为“政治上过硬、业务上过硬、作风上过硬”,能担当市场监管重任的高素质队伍。

三、“四个统一”蕴涵着唯物史观历史主体论

篇5: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内涵

2014-04-0

1《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表述内涵深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的深刻体现、系统表达和高度统一。

一切为了群众,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价值大小的根本尺度、根本观点。“为了谁”的问题,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确立起来的。《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组织的政党;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衡量政党价值大小的根本尺度、根本看法,就是能否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谋利益,也就是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一切为了群众,正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刻体现。

一切依靠群众,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何为历史活动的前提、谁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历史有无规律、什么是人类历史的规律等历史基本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依靠谁”的问题,实质上是历史观问题,反映了对历史是由谁创造并推动的认识问题。当今世界上政党组织的历史观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观,或者认为历史是由上帝以及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创造的,或者认为历史是由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历史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一切英雄人物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有可能在历史进步中发挥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群众的作用,而不是英雄人物个人的作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篇6: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

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的科学总结,又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科学认识.“与时俱进”作为一种“理论品质”决非是一种话语的简单概括,而是有着丰富的哲学内蕴.从哲学层面上把握与领悟“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 者:陆杰荣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刊 名:党政干部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FOR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CADRE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上一篇:管理内容下一篇:教师“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