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2024-08-18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精选8篇)

篇1: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研究生校外住宿的管理,确保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生活安全有序,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教 [2002]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校外住宿指研究生个人在学校管理的研究生公寓之外的区域自行住宿。

第二条凡我校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应住宿在学校统一安排的研究生公寓内,原则上不允许在读研究生在校外住宿。

第三条研究生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申请校外住宿。

(一)家庭居住地为临安市的研究生。

(二)系本校教职工及配偶和直系亲属的(需提供教师工作证、户口簿、结婚证等证明材料)。

(三)在职或委培研究生,其工作或委培单位要求不在学校住宿的(需委培单位书面要求)。

(四)因患传染性疾病或身体残疾等特殊原因,不宜在集体宿舍居住的(需残疾证或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本和化验单等材料)。

(五)经学校同意,跨校合作培养的研究生按照学习计划,需到合作培养单位从事学习的(需出具联合培养协议)。

(六)导师单位在外地,需要研究生就近接受指导的。

(七)已婚研究生因下列情况之一,且学校不能安排合适住房的: ①夫妻双方均在学校读研(需提供双方的研究生证及结婚证)。

②在校研究生的配偶为无职业或下岗职工,且来校陪读的(需提供结婚证,配偶下岗证、失业证或相应的待业证明,以及来校陪读的有效证明)。

③小孩因特殊原因在临安市就读的(需提供户口证明,子女在临安市就读的证明)。

(八)系二、三年级研究生,因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出国实习、求职试用等原因

需要校外住宿的。

第四条申请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原则上在每年6月1日-15日(新生必须在报到前两个月)向所在学院递交下学校外住宿书面申请表,说明校外住宿原因并附相关证明。外宿申请以一年为限,第二年需继续外宿的必须重新申请。

第五条若因非常特殊的原因,需要从学校安排的宿舍中途退宿的研究生,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并办妥校外住宿审批手续。

第六条对利用虚假证明材料取得外住宿批准或办理了校外住宿手续后却仍在校内住宿者,一经查实,将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取消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助学金评定、各种评优、助学贷款发放和学费缓交等资格,并责令其补交校内住宿费。

第七条研究生在校外住宿期间应当加强人身及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因校外住宿而发生的一切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个人纠纷等以及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完全由研究生本人承担,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八条校外住宿研究生须遵守以下规定:(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遵守社会公德;(三)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参加校内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各种集体活动,服从学校相关安排。

第九条校外住宿的研究生,必须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并与所在班级保持联系。

第十条本规定由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二○○九年六月五日

附件:

1、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申请表

2、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校外住宿协议书

篇2: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衣锦宿舍分为两部分,校内宿舍和校外的联建学生公寓。联建学生公寓和衣锦东门只隔了一条马路。

联建公寓的寝室均为4人寝。寝室布局有两种模式:上下铺(E1-3)、上床下桌(E4-6)。宿舍内有独立卫生间(内有热水淋浴器)、阳台、洗手台、空调、电风扇、饮水机、柜子。

校内宿舍(E7-8)位于衣锦校区内西北角,宿舍以北为衣锦食堂以及活动中心,东边是室外运动场,实验楼等与其相邻。寝室为4人寝,房间内为一侧上下铺,桌子和床位于对侧。寝室内有独立卫生间(内有热水淋浴器)、阳台、洗手台、空调、电风扇、饮水机、柜子。

床铺大小约为190__80(cm)

东湖校区:

上铺:1、3、4、6号,下铺:2、5号,123连排桌、456连排桌。

寝室内配有:阳台(有晾衣杆)、独立卫生间(内有热水淋浴器)、空调、电风扇。

大厅设有洗衣房,洗衣房内有多台洗衣机、烘干机以及热水机。

每层楼都有吹风机区域,一面宽敞的镜子下安装有多个插座。

篇3: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 象

以浙江农林大 学网球课 程的教学 现状和教 改对策为 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系统地参阅有关网球教学和教改方面的文献资料 (包括相关的电子信息) , 以及有关网球教学及教改方面的众多研究成果, 并参阅教育学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整理。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大量查阅文献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请专家对问卷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征求了修改意见, 进行反复修改。

(3)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2003对回收问卷进行进行统计与分析, 得出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结论。

(4) 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请教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生导师、网球专业教研室副教授孙卫星;北京体育大学小球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前国家青年队主教练祁兵;体育课程教学与教改专家浙江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虞力宏教授等相关专家, 并针对教学与教改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咨询。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农林大学网球课程开展现状

(1) 网球场地器材设施现状。

场地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网球运动的开展规模和质量。我校新老校区共拥有13片网球场地, 其中塑胶场地3片 (其中2片破的几乎不能用) , 其他9片都是水泥场地 (其中3片是排球场临时改建的, 场地严重不合要求) 。 (见表1)

从拥有网球场地院校的场地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来看:浙江农林大学场地与学生的比例为1:1800, 远远低于教育部关于网球场地的配备要求 (场地数与学生数之比为1:1000) , 尽管在场地数量上。远远低于教育部的场地配置要求。室外网球场存在比较严 重的管理的问题。网球网、场地地面、网球网和铁丝围墙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

(2) 师资现状。

网球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与训练水平的关键。据调查, 浙江农林大学目前有4名网球教师。师资力量有限。其职称均为中级职务; 学位状况为两个硕士 (其中一个是排球专业改行) ;两个学士 (原本都是田径专业的) 。

(3) 网球课程开设现状。

浙江农林大学自1996年开设网球课以来, 1996-2001年只是大二年级两个学期开设了网球选项课、2001年开始大一、大二四个学期都开设网球选项课 (见表2) 。网球选项课程的教师1996-2005年只有两位, 这两个教师还都是田径专业的, 后来才转到网球的。2006年我校东湖校区建成 , 自2007年开始有三位教师开设了公共体育课的网球选项课。2010年才引进一个网球专业的研究生, 共四位教师上网球课。这说明网球运动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萌芽发展阶段, 才刚刚起步。

(4) 网球课程内容设置。

大学网球课程类型分为网球普修课, 网球主项提高课, 网球副项提高课程几种类型。我校属于一般普通高校, 网球课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网球的基础知识;网球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了解网球比赛的流程;网球比赛的欣赏;裁判的基本知识;自己参与比赛。四个学期共128个学时, 面向全校开设网球选项课。

(5) 竞赛情况。

我校自2009年以来组织参加浙江省大运会以及浙江省网球锦标赛, 最好成绩在男子单打比赛中有一个四强, 双打进八强, 其他分项均无建树, 这么多年来, 我校其他竞赛项目捷报频传, 唯独网球一直默默无闻, 这也是校体育部工作的一个严重缺陷。目前, 我校在网球方面奖牌一直空缺,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网球老师的最大遗憾。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1) 网球运动发展迅速 , 场地问题有待解决。经调查 , 网球项目在我校深受学生欢迎, 发展速度较快。大多了解或者参与网球的学生对网球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我校师资、场地匮乏, 再加上网球场地设施的破损, 使得网球课程的迅速发展受到局限, 网球场地的维修和维护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和课外锻炼的需求。作为一个拥有2万多学生的大学至今无一片室内网球场, 这和我们学校的形象是及其不对称的, 遇到阴雨天, 学生更是无从去打网球, 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学习网球的积极性和热情。

(2) 师资力量薄弱 , 开设班级太少 , 完善教学课程。我校四个网球教师, 职称学历偏低, 其中三个讲师, 一个助教;两个硕士, 两个学士, 只有一个是大学开始学习网球的, 其他三个都是其他专项转过来的。我校现在校生有两万多人, 其中大一、二年级有体育课的有一万人, 四个老师平均10班级/人/学期, 每个班级平均30人, 共计约1200人, 学生选修网球的比率是1%左右, 这个数字对学生来说太低了。近几年, 我国网球事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我国的女子选手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佳绩后, 鼓舞了一大批的青年学生投身网球, 热爱网球。我校的现状是新生进校选择体育专项课的时候都很为难, 选网球课的特别多, 由于学校场、师资的限制, 许多学生只能“望球兴叹”了。

(3) 比赛机会较少 , 经验积累不足。我校网球队虽在锦标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还没有机会参加全省甚至全国的比赛。学生之间只有教学比赛做交流, 在一个小群体里相互学习, 但毕竟缺乏大赛的经验的积累。许多学生毕业后, 想从事俱乐部教练工作, 都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3.2、对策

(1) 针对网球场地设施情况 , 为保证网球课程能够顺利进行 , 我校需要派设专门专业的场地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 对网球场地、铁丝围墙进行定期维修和维护, 解决新老校区铁丝围墙网孔较大的问题, 使球不至于总从网孔中钻出场地, 定期更换球网。另外, 网球场地没有专门的排水系统, 造成积水无法及时排出, 即使雨停了也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与训练。学校管理部门须应学生所需, 应教学所需。克服困难, 为我校网球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2) 定期送网球老师去培训学习 , 提过学历和专业水平 , 构建合理的职称架构, 为我校网球的长远利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场地允许的前提多增设网球课程, 使更多的学生能得到网球的培训和学习。分期计划解决场馆设施。为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多层次的网 球课程, 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建立网球课分级教学模式, 实行分级评价、分级确定学分, 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 鼓励学生脱颖而出,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多练习, 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 竞技比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检查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总结交流经验, 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激发学生对网球的兴趣与爱好。积极参加浙江省乃至全国高校的网球联赛, 提高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积累更多的比赛经验, 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这方面, 学校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红云.对21世纪我国高校网球热的预测[J].四川体育科学.

[2]马春建等.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网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技术版) , 2001.

[3]王晓红, 张关春, 纪淑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释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3.

篇4:浙江农林大学使用竹制通知书

“刨切微薄竹制造技术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材精深加工新技术。”农林大负责通知书制作的倪建均老师介绍,该技术是以竹材为原料,经过软化、刨切、薄竹强化等工序,制成大幅面薄片状竹质材料。两层刨切微薄竹中镶夹无纺纱布后,再经热压、防腐、印刷等技术处理,印刷字迹更清晰、 耐压耐折、方便保存的录取通知书就大功告成了。

据了解,浙江农林大学刨切微薄竹制造技术在耐湿耐温和柔韧性胶粘剂的研制、竹方快速增湿等方面有重大创新,先后获得8项国家专利,并于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刨切微薄竹主要用于家具、建筑装饰装修等领域,对缓解木材供需紧张矛盾、节约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这封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录取通知书引来了师生们的羡慕目光,不少同学表示,录取通知书不仅独特,更蕴含着生态、文化和科技的理念,更具收藏价值。

教育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教育家对学校的理解。显然,浙江农林大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了件创新的工作——在目前各个大学竞相在录取通知书上“想心事”的时候,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

篇5:浙江农林大学 林木育种 整理

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一致的、人工选育、群体。遗传力:反应遗传变量占表型变量的比率。

配合力:是指一个亲本(纯系、自交系或品种)材料在由它所产生的杂种一代或后代的产量或其他性状表现中所起作用相对大小的度量。

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差值。特殊配合力:指亲本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差值。育种值:一般配合力的两倍。

遗传增益:将选择响应除以亲本群体的平均值所得的百分率。G=R/X×100%

遗传相关:同一批供试材料的两个形状间由于遗传原因所体现的相关,即这个性状基因型值间的相关。家系:由同一植株上产生的全部种子,属于同一个家系

无性系:由同一植株通过营养繁殖所产生的群体,称为一个无性系。对繁殖成无性系的最初植株,称为无性系原株,无性繁殖出来的植株称为无性系分株

遗传资源:也称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往往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分布范围引入新地区栽培的过程。

驯化:通过人为干预使物种适应新环境或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培的过程。种源: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即最初的原产地。种源试验:不同种源在同一地区的栽培对比试验。

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造林生境筛选最佳种源的过程。

种子园: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地域单元,也是用种的基本单位。

种子区区划:根据生态条件、遗传性及行政区界,对林木种子供应范围进行的区划。

优树:在某一或某些性状上远远超过同等立地条件下,同种、同龄树木的单株。

杂种优势:指杂种后代可能综合双亲优良性状,或在生长、繁殖、抗性、品质等方面超过亲本的现象。无性繁殖:采集植株的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的过程。

无性系选育: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成无性系,从中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用于生产的过程。无性系选择:通过无性系对比试验,评选出优良无性系的过程。无性系选择充分利用了植株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无性系选择增益大,方法简单。采穗圃:是专门生产林木优良种条的场地,也是良种基地之一。

种子园:种子园是以优树无性系或家系为材料建立起来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园地。实生种子园:从优树上采取种子,通过有性繁殖建立的种子园。自交:同一无性系的不同分株间授粉,或同一株树的自花授粉。杂交: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不同种源、家系、无性系间的交配。

远缘杂交: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的杂交。

遗传测定:对入选植株后代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根据其性状表现进行评定的过程。无性系测定:通过某一亲本的无性系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其遗传优势的方法。抗逆性:林木抵抗各种胁迫银子的能力。

垂直抗性: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

水平抗性: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利用DNA重组技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生物技术。

填空:

1、林木育种4个内容:基因资源的收集、良种培育、遗传测定、良种繁育。

2、花粉技术:花粉采集、花粉贮藏、花粉生活力鉴定。

3、杂交方法:树上杂交和切枝杂交 树上杂交的步骤包括去雄、套袋隔离、受粉、去袋、采集种子等过程。切枝杂交包括枝条采集于修建、枝条的培养、枝条的去雄、套袋、受粉、培养、采集种子等过程。

4、无性系繁殖方式:扦插繁殖、嫁接繁殖、组织培养、根萌条或干基萌条。

5、分子标记技术:RFLP标记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技术、AFLP标记技术、SSR标记技术

6、基因工程的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分离与鉴定、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转化植物细胞的筛选及转基因植物的的鉴定以及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等。

简答题:

1、林木育种的特点

(1)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时间长,即育种周期长,同时,树体大,占地多,试验设计难度大。

(2)树木属多年生植物,持续开花结实周期长,选育材料可长期繁殖利用,因而可开展后向选择,提高选择效果。

(3)多数树种分布地区广,变异丰富,自然界尚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优良基因型,引种、选种潜力大,见效快。

(4)多数树种行异花授粉,自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要采用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方式。(5)不少树种能无性繁殖,可进行无性系选育,有性与无性选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林木育种方式。(6)多数树种生活周期长,栽培环境复杂多样,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系列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2、林木种内变异有哪几个层次?(1)地理种源变异

(2)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变异(3)同一林分内不同个体变异(4)个体内不同部位变异

3、影响遗传增益的主要因素

增益的大小:与遗传力的平方根、选择强度和选择性状的变异系数的乘积有关,三个因素的值越大,改良效果越好,遗传力的大小取决于实验条件,更受选择性状所决定;选择强度可通过增大选择差,或减小入选率来提高,性状的变异幅度只有通过扩大选择面,创造遗传变异等办法来达到。

4、选择类型:

以群体为对象的选择,不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一般可分为如下3种选择类型:

(1)稳定性选择:是有利于中间型的选择,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选择的结果,淘汰了远离平均数的表型个体,使群体遗传组成发生变化。

(2)定向性选择:与稳定性选择相反,是对表现型分布的某一极端个体进行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导致群体遗传组成的定向变化。

(3)多向性选择:是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的选择,是不利于中间的选择。最后形成分离的两个群体。

5、如何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

(1)本地保存,指在植物生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适用于比较集中的濒危种、稀有种尤其是木本植物。(2)异地保存,把植物迁出自然生长地集中种植的保存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或类型、各种优良变异等。要注意防止混杂和退化。

(3)设备保存,又叫室内保存,将繁殖体(种子、花粉、营养器官、组培苗等)置于低温、低湿环境中加以保存的方法。

6、引种成功的标准

(1)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外来树种在常规造林栽培技术条件下,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无严重的病虫害。

(2)能生产上适用的繁殖方式,并能保持其优良性状。(3)保持其原有经济性状。

(4)无不良生态后果。外来树种引入后,不会占据生境,排除乡土树种,并失去人为控制。

7、地理变异的一般规律

(1)北-南或冷-暖变异趋势

同一树种的南方种源与北方种源相比,一般生长较快,春季发叶和抽梢条较晚,受晚霜危害较轻,秋季落叶较晚,结束生长较迟,对冬季极端低温的抗性较差。

(2)旱-湿变异趋势

湿润地区种源与干旱地区相比,一般具有生长快、种子小、根系浅、枝叶绿的特征。

(3)海拔高-低的变异趋势

一般低海拔生长高于高海拔种源,同一地区或同一山多数种源差异小。(4)随机的地理变异

8、种子园管理的主要方法:

(1)去劣疏伐,疏伐能使树冠得到充分的光照,保证树冠的正常发育,有利于结实,也有利于改善土壤营养条件

(2)辅助授粉,就是将具有生命力的花粉直接喷洒在为隔离的球花上。辅助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和播种品质;减少球果或种子败育;作为大量生产杂种种子的手段(3)土壤管理:土壤管理措施包括施肥、灌溉、中耕和植草

(4)整形修剪:整形、修剪、去枯枝等

(5)病虫害防治:要使种子园稳产、高产,必须保证种子正常生长,防止花、果实、种子遭受病虫害(6)其他措施:切根、环剥、赤霉素等对许多林木开花有促进作用

9、种子园可区划为哪几区?各有何功能?

(1)优树收集区:是林木改良的原始材料种植圃,是营建种子园的物质基础。同时还是进行优树无性系观测研究的基地。

(2)子代测定区:是种子园建设的核心,主要任务有①对表型优树再次评选,为种子园去劣或重建提供依据。②为下代选择生产基本群体,提供营建高世代种子园的物质基础。③研究遗传参数,为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成效提供依据。

(3)种子生产区:是遗传品质优良种子的生产群体,是种子园的主体。

(4)良种示范区:良种示范林是推广应用群体,是种子园产品的广告与展销地。

10、简述无性系选育程序

(1)实生选种:从现有林分中选择优树或从杂种中挑选优异个体。

(2)无性系测定:将入选个体繁殖成无性系达所需数量,作田间对比试验,筛选优良无性系。(3)良种繁育:通过无性繁殖,增加优良无性系数量,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论述题:

1、林木无性系育种必须走有性与无性育种相结合的道路!(以杉木为例)分析:

1、植物变异的层次分析和观赏植物品种改良的现状

2、引种与驯化

3、选择育种

4、杂交育种

5、诱变育种与辐射育种

6、倍数性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

7、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育种)

不同育种方法同选择的关系?

篇6: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本段]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坐落于杭州西郊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可持续发展城市”之美誉的临安市,是浙江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浙农林大校标以绿色为主色调,由“浙江农林大学”中英文字样、银杏叶、建校年份三部分组成。采用绿色和银杏叶寓意学校以农林为特色,以培养绿色科技人才、服务现代农业、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浙江农林大学校徽 校名中文全称 浙江农林大学

校名中文简称 浙农林大

校名英文全称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校名英文简称 ZAFU

校 训 求真,敬业

精 神 坚韧不拔,不断超越

学校层次定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 校 级 别 浙江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发 展 战 略 生态育人,创新强校

学校服务定位 三个面向:面向三农,面向基层,面向社会

[本段]学校概况

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具有52年本科历史。经过52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大门浙农林大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具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校园占地面积2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

[本段]历史沿革

1958年,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创办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定名“天目林学院”。当年6月,以省林业厅为主,建德地委抽调党政干部,一批知名教授和留学归国学者共同参与筹建。当时确定专业设置为林业、木材采伐与运输机械化、木材机械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工艺专业。招生规模400名。1959年7月,省委、省人委决定,温州林学院与天目林学院合并。1960年2月,省委决定,浙江农学院、天目林学院、舟山水产学院合并,成立浙江农业大学。1962年2月,省委

决定,天目林学院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归省教育厅领导,党委工作归省高校党委领导。原属省农科院领导的林科所划归省林业厅和天目林学院双重领导。1966年9月,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天目林学院”改名为“浙江林学院”。1970年7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林学院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1978年4月,省革委会决定,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恢复浙江林学院。设林学、林业特产专业,学生规模1000人。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浙江林学院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7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浙江林学院由省林业厅主管改由省教委主管。1997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对该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9年5月,学院制订了《浙江林学院十年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年12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浙江林学院扩建工程选址临安市锦城镇镇北,按远期建设15000在校生规模设

计,总规划用地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实施。2001年5月,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通过评审。规划创建功能分区合理的校园总体布局和融建筑、空间、园林绿化及自然环境于一体,校园文化气氛浓郁的开放型、旅游型、现代化的绿色大学。6月6日,新校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02年10月8日,一期工程竣工启用。xx年,学院出台《浙江林学院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五届第四次会议于1月18号开始在广西南宁广西艺术学院行。1月20日下午举行的议程是针对本科高校升格更名为大学进行投票,浙江林学院高票获通过,正式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6月6日,浙江林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长吕祖善分别发来贺信。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为学校揭牌,省

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出席揭牌庆典大会。[1]

[本段]机构设置

学校的机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大系统: 教学单位:包括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科技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农林大学体育军训部等。党群系统:包括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委办公室、学工部、学校工会、学校团委等。行政系统:包括校长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

务处、设备管理处、科技处、研究生部、计划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基本建设处、产业后勤管理处、保卫处、教育发展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图书馆、产业后勤集团公司等。

[本段]学科建设,科研实力

学校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林学、园艺、园林、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本科专业3个(园林、林学、木材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拥有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9个,涉及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法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家级木质资源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具有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学科12个,拥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拥有牵头的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2年来,学院承担科研课题15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亿元。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5项,其中“刨切微薄竹生产技术与应用”成果xx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以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竹炭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机理及系列产品开发”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获2016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3年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

368篇。《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影响因子超过,入选浙江期刊方阵工程精优型期刊群。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后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段]省部级重点学科名单

1、森林培育学科

2、木材科学与技术

3、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4、森林保护学

5、森林经理学

6、林业经济管理

7、城市规划与设计

8、土壤学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0、林木遗传育种

[本段]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 2 浙江省森林碳汇研究重点实验室 3 省部共建“竹业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亚热带森林培育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本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0余人,高

级职称教师430余人。共享院士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70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硕士生导师230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教新秀等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

[本段]人才培养

浙农林大学子风采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在校研究生1020人。学校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具有“肯干、实干、能干”的品质,素以实际操作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省高校前列。xx年教育部正式确定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

[本段]国际合作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聘请长期外籍专家43名,长期外籍语言教师50名驻该校任教。

[本段]浙农林大风景

[本段]任领导

党委书记 耿启明 1959年7月---1978年7月 徐炳全 1978年7月---1984年2月 赵学廉 1984年2月---1988年1月 施社模 1988年1月---1988年8月 方心一 1988年8月---1990年10月 林华刚 1990年10月---1992年10月 林华刚 1992年10月---1998年8月 陈敬佑 1998年8月---2016年9月 汤 勇 2016年9月---2016年6月 宣 勇 2016年6月---至今 校 长 耿启明 1959年7月---1960年11月 赵雨农 1960年11月---1978年7月 王宪

恩 1978年7月---1984年2月 戎文治 1984年7月---1987年1月 刘茂春 1987年1月---1988年9月 刘茂春 1988年9月---1990年10月 忻士文 1990年10月---1991年6月 忻士文 1991年6月---1992年9月 田荆祥 1992年9月---1998年8月 方志刚 1998年8月---2000年7月 张齐生 2000年7月---xx年12月 张齐生 xx年12月—

周国模 xx年12月—至今

[本段]浙农林大建校初期的五个知名教授

牛瑞延教授,福建崇安县人,193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赴日本留学。先后任福建农学院、英式大学教授,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教务科研处处长。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科研工作。林刚教授,浙江平阳人,1921年金陵大学毕业。先后任林业部广西油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湖北农学院教授、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经济林的科研和教

学工作,为我国经济林科研的开拓者。著有〈〈油桐十年实验纪要〉〉、〈〈浙江省乌桕品种的优良单株选择调查研究〉〉。徐明教授,浙江嘉兴人,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林木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朱大猷教授,安徽无为县人,1927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先后任浙江大学讲师,金陵大学副教授、教授、南京林学院、浙江林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森林经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郑止善教授,江苏武进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俄勒岗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任浙江大学、东北林学院、浙江农学院副教授,浙江林学院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木材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段]浙农林大校歌

词:王旭烽 曲:周斌 钱塘澎湃,天目巍然, 桃李不语,桃李不语东湖畔,松风竹节养育我们情怀,风华正茂恰少

年,恰少年。同学啊,同学少年,青春作伴莫等闲,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文理通观,东西博采, 银杏参天,银杏参天集群贤,求索无疆我们笃行致远, 薪火传承不舍昼夜,不舍昼夜。同学啊,同学少年,青春作伴莫等闲,华夏栋梁材我辈争先,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同学啊,同学少年,春华秋实我们奉献,奋发奋发,奋发超越,自强不息天行健。

[本段]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规划到2016年建成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2020年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本段]浙农林大部分优秀校友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李春阳 李春阳,男,1967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89年在浙江林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东北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3年,1994年赴芬兰留学。1998年获赫尔辛基大学建校350周年青年研究奖。1999年10月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2年2月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持植物生态生理与分子遗传实验室,主要从事木本植物的生态、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2 知名学者——王传宽 1983.浙江林学院林学学士 1989.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硕士 2002.威斯康星大学生物统计学硕士 2002.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林学博士 职称或头衔: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所所长 国家重点学科帽儿山生态定位站站长 3 多伦多大学博士后滕元新 xx年,浙江林学院优秀校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滕元新博士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滕元新博士1982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林学院工作。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获博士学位,期间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林科院担任树木营养专家。以后相继在加拿大国家自然资源部任森林生态及树木营养专家,在多伦多大学任博士后。现主要从事森林生态与树木营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在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专题报道和论文。4 科技标兵——李金昌 李金昌,诸暨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任诸暨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劳动模范”,“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省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先进工作者”,“省先进林业科技工作者”,“绍兴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

励。李金昌同志长期从事林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是我国著名板栗品种“毛板红”的主要选育者,要林业工作中成绩显著,先后获得9项科技成果,13次获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参加编写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5 病虫害的克星——郎学军 郎学军 建德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科长、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成果:板栗产前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xx年12月获得省林业局科技兴林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本人xx年荣获“首届建德市青年科技奖”、“浙江省森防检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6 廖永平:根扎在“林”中 廖永平:我校八四届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绿化奖”获得者 7 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郑勇平我校校友、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勇平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隆重表彰,获奖励20万元。“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从2001年开始授予,每5

年评审一次。评审活动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进行,奖励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力支撑浙江省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的个人。郑勇平于2000年创办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六年间,森禾已被誉为“中国花卉园艺产业的领跑者”和“中华民族花卉产业的旗手”。郑勇平董事长连续两年获得“中国花卉企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会上,郑勇平作为唯一一位企业界获奖代表作了发言。他说,森禾从机制、投入、项目、渠道等方面入手,定位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作方向,创新品种、革新流程、提升技术含量,开发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8 “花仙子”让花儿忘了季节 林霞 林霞1993年毕业于我校经济林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她曾引种蝴蝶兰、红掌、一品红、凤梨、仙客来等这些原本在温州难觅踪影的花

卉品种,并使之在温州落地生根。她的一品红、仙客来高山反季节栽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林霞主持的“良种花卉种子种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9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 周国模 1961年4月生,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留校任教;1984年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经理专业,1987年获农学硕士学位。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森林经理学科带头人,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主持完成的国际合作项目“退化林地改造的技术和社会经济手段综合研究”分获1999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九五”重点项目“集体林区森林经理应用技术体系研究”获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浙江开化县杉木人工林经营技术研究”获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区域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研究”获200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分别于xx年和1993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先后在《林业科学》、《自然资源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New Forest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出版科技专著1部。1997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00年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01年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在劫难逃 还行吧,就是临安这个城市比较偏,学校也离市区有些距离

孤單珊瑚 如果你是在经济比较好的地方的,比较爱出去玩的,建议不要

来。

小付 寃臭滴爽寄僥肇定壓表叫議猟親恷詰蛍方・頁568蛍・互竃福陣・10蛍。辛參工低歌深。

寃臭滴爽寄僥恫鯛噐瑳巒廉充畠忽單倔唾嗄廓偏!匝芦偏・住宥宴旋・一僥訳周單措。丕坩媼仇中持除2300噫超・丕普秀廏中持除60嵐峠圭致。丕坩嚥峅麗坩曾坩栽匯・頁匯恙鹿縮僥、親冩、伏麗謹劔來隠擦吉孔嬬噐匯悶議・旗晒伏蓑丕坩・^頁匯倖響慕恂僥諒議挫仇圭 ̄。葎^忽社伏蓑猟苧縮圄児仇 ̄。

hah 匝芦議桟廠勇挫議・駄邦楳表山宇彭

祐手 桟廠載挫。匯定膨湿雑脅載働疏。桟廠短議傍

厘状誼僥丕勇挫議・厘徭失浪散議晴・・厘肇定栖議

僥楼荊律匆珊挫。夕慕鋼載允・音狛寄僥僥楼真徭失。・僥徭隼氏誼欺叫廉。

紗嗟填

篇7: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各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木材科学与工程领域内,从事木质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的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获得现代木材加工技术的工程师素质和技能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木材识别与保护、木质材料生产、木质制品的设计与现代化加工、木质材料及其制品的加工设备和自动控制、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木质材料及制品性能检测、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木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切削原理与刀具、胶合材料学、木材保护与改性、木工机械、木材加工工艺学、人造板工艺学、复合材料基础、木质材料及其制品质量检测与贸易、企业管理等等。

择业方向:可在各类木质材料加工、家具、木结构建筑等工业企业及附属加工的工业部门,或在物资、轻工、建工、房地产开发、海关商检以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等单位承担工程技术、产品开发与生产、科学研究、教学、经营及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并设有硕士点。

本次2011级招生3个班,共90人

【木材科学与工程(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介绍】

学制: 四年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室内与家具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家具生产工艺、家具贸易企业管理、家具及装饰材料营销和采购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家具史、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家具造型设计、家具结构设计、装饰材料学、家具制造工艺学、室内设计、设计研究、室内装饰工程、室内工程预算。

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适应于各类家具设计与制造、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木材加工等企业以及教育、科研等单位,从事家具设计与开发、室内设计、家具企业管理、装饰工程技术与管理、家具产品贸易等工作。

本次2011级招生2个班,共60人

【工业设计(理工类)】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部门和教学部门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三大构成、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设计研究、产品设计、专题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可在各类机电产品、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等企事业单位或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研发、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本次2011级招生2个班,共60人

【工业设计(艺术类)】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综合艺术创作以及广告、展示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作为社会、文化开拓者的视野与自觉性等的工业设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三大构成、造型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产品效果图、模型制作、产品设计、专题设计、产品推广设计、设计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就业方向:可在各类机电产品、家用电器、家具、五金等企事业单位或专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与研发、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大二由艺术学院专业分流,2个班,共60人

【交通运输专业介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获得工程师素质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实践创新精神,具有汽车理论、汽车性能检测、汽车营销和物流、运输管理与规划等基本知识,从事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运筹学、物流工程、热工与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运用工程、现代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工程、汽车评估和交通运输组织学等。

就业方向: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服务企业、汽车4S店、汽车保险公司、汽车保险评估公司;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维修企业、汽车生产厂、汽车改装厂;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公司、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规划部门、物流企业。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学、工程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控制工程基础、测试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

就业方向:可在机械制造、工程机械、机电领域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还可到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适应农业现代化、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求,培养具备现代农业装备、自动化装备构造、设计、管理等知识,受到宽泛的专业训练,获得较强的实践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拖拉机汽车学、农业机械学、农机运用与管理。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到国家农业、农机等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农技推广、农业规划、农机鉴定等管理服务工作;可到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可到各类独资、合资企业从事有关现代化农业装备等方向的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等技术工作。

大一属机械大类,本次2011级招生8个班,共240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经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训练。兼具坚实的化学学科和高分子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加强的应用能力,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具有明显理工交叉的特色。培养能从事新型材料合成、材料改性、特种功能材料研制、制品成型加工、材料性能分析检测等技术工作,可在高分子材料、生物质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相关的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研究方法、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成型工艺、聚合物反应工程、高聚物合成工艺、胶合材料学、涂料工艺学。专业主干课程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

就业方向:可以在橡胶、塑料、石油、化工、轻工、医学、食品、家具、纺织、建筑、交通等领域,从事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贸易销售及管理等工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计院(所)等单位承担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教学等专业技术工作。

篇8: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在此背景下, 浙江农林大学建筑学创办于2006年, 并于当年开始正式招收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学生。每年招收2个班, 每班30人。目前在校本科学生人数约300人, 已有3届本科毕业生。专业成长的最初借鉴了成熟建筑院校的教育经验, 经过7年的专业建设, 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起步时间较晚, 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 学科整体发展还需要寻求突破。从专业长远考虑, 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 提升发展潜力, 在全国建筑类院校的群体中获得核心竞争力, 必须深入探讨建筑学发展模式。

1 浙江农林大学建筑学建设背景

1.1 农林院校的特色学科群基础

浙江农林大学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 已逐渐形成了以环境为特色的高等院校, 近年来学校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指导核心。现设有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管理、环境工程及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 具有包括生态环境维护, 环境美化和环境工程处理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学科基础和条件。因此建筑学有条件在满足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农林院校自身的条件、定位和方向, 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体现出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层面, 开放课程型的教学资料, 使学生的自学、自练、自习与课程指导进度同步;在学科层面, 共享研究型的实验设施, 与其他学科的资源平台进行关联与整合, 取长补短, 满足建筑学科发展的交叉性需求。本校建筑学将结合学科背景, 形成建筑学办学特色的同时, 服务于浙江省城乡环境建设, 令其走上良性循环道路。

1.2 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对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和建筑层面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了国际性的广泛重视, 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支撑、示范案例建设与传播推广、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监督、运行机制构建等各方面工作都在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是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林院校具备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等学科优势, 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保障, 为新材料新技术运用过程中的量化和检验提供了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本校建筑学具备开展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城镇研究的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就村镇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2000年6月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另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我国的乡镇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镇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2]。因此开展村镇规划和农村建筑设计研究是现代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林院校具有良好的村镇专业背景, 建筑学专业开展村镇研究有一定的优势, 也将为推动我省村镇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建筑学要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办学背景, 符合学校发展的大框架。另一方面以农林院校为背景的建筑学, 其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克服交叉障碍, 采取建设新课程和改革旧课程同时并重的原则, 体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前瞻性。

2.1 结合学校背景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校的生源特点及办学传统, 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主体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培养以学校的大框架为背景, 以课程群构造“平台+模块”的培养方案模式, 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三部分构成。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群”与“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群”;通识知识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群”与“可选学校特色模块课程群”和“素质教育模块课程群”;专业知识包括“可选实践技能与科研培训模块课程群”与“可选多样性专业知识模块课程群”。通过“平台与模块”的培养模式, 平台类课程必修, 模块类课程部分可选择。培养具备扎实基础, 又可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生。

“专业知识模块”课程设置上, 在原建筑学学科核心课程的基础上, 加入村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专题、观赏植物学、乡土建筑、园林设计原理、木结构建筑等体现农林高校的建筑学特点的课程。建筑设计类课程设置上, 本校的课程设计任务偏向于景观建筑与村镇建筑类型。加入农居建筑设计、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节能建筑创作、村镇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等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课题。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背景, 加入特色化课程设计设置过程。例如利用林业系的学科优势, 通过林场实践, 帮助学生感性地把握木材的特性;利用工程系的学科特点, 通过实验室实践, 帮助学生了解木材加工制造的技术与过程。通过类似的课程设置过程, 让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2.2 基于学校背景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改革

农林院校的毕业生, 毕业后应迅速掌握工作技能投入生产工作。因此在校阶段应提供大量实践课程, 着力提高实践能力,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教育方法。1) 建筑学课程设置中包括更高比例的实践类课程, 包括快速设计与表现、建筑师设计院实习、建筑师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sketchup建模、建筑营造等课程, 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迅速适应社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2) 结合农林类院校办学特点, 学校每年都组队大量学生下乡, 服务农村。为乡镇建设、农居改造提供设计服务。仅2013年园林学院就组建了28支社会实践小组, 学生通过参加此类设计服务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有重要帮助。且学校通过组织此类实践, 强化学生社会服务责任感, 对培养一批踏实肯干服务基层的高素质人才,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 基于学校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 学校提供资金开展科研训练计划、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实践互动, 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又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学生的动手及协调工作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科研开展与途径选择

1) 以解决乡镇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农林院校办学肩负服务基层, 向广大乡镇推广科技的重要责任。因此每年以科技特派员形式参与农村建设的教师不在少数。教师到当地, 将新农村建设理念和科学种植养殖方法带到当地, 提高了乡镇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基于为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 更好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也提高了科学研究指导实践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实践过程中创新出一系列与乡镇相关的建筑技术和乡镇建设方式。学校与衢州市开化县、常山县、衢江区等地, 签订协议, 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以服务基层的方式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进行新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科技的推广。

2) 与特色学科相结合的科研方向。本校的科研项目, 应以学校的特色学科为基础, 促进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管理、环境工程及土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形成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方向。可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 进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研究。进行木、竹材料等低成本材料在建筑结构和建筑立面中运用的研究。另外, 结合学校农业农村研究的背景, 开展对城中村改造、农村居住建筑形式、绿色城镇建设的探索。近年来浙江省开展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本专业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极探索与农村有关的科研方向, 一方面体现本学科的建设发展特色, 另一方面为本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结语

我国还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 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农村正在建设, 乡镇一线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生产服务。农林院校具有特殊的学科建设背景, 建筑学发展应积极探索, 通过一系列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 获得自身发展的竞争力, 实现专业发展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曦沐.建设具有矿区特色的建筑学专业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4) :51-52.

上一篇:关于励志的经典名言有哪些下一篇:如何制定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