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2024-08-17

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通用10篇)

篇1: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实践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11环科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特别是最近几年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精神需求的日益迫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有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对城市的生态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要想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要以尊重自然为前提。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并通过具体政策支持,结合生态环境的恢复理念,不折不扣的将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到最好的程度,给城市、给市民一个满意的生态和谐城市家园。

下面以山东轰轰烈烈的城改运动潍坊市为例,简单讲述恢复生态学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山东潍坊是一个沿海城市,工业比较发达。整个城市自然环境比较不错,但是, 市区内有比较严重的矿坑,遭到严重污染的湖泊,几家污染比较大的企业,像晨鸣纸业等,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城区绿化严重不足, 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由于潍坊是一个严重依赖公路运输的城市,公路四通八达,但路边的绿化带却是另一番景象。白浪河横贯于整个城区,但是水质很差,水中的生态系统很脆弱。这些状况,都冲击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加剧了整个城市的环境恶化。作为城市绿地,潍坊市有很多且面积很大,但绿地大多生长状况不好,有的甚至在逐渐退化)

1目标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在本来就不多的绿地用地指标面前极力缩减绿地面积。其次缺少长远的规划,大多数绿地为了适应人类的“审美观”,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甚至用一些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外来草皮,植物多样性缺失,几乎看不见比较高的树木,土壤养分含量低,水分涵养量不高。更有甚者,几乎做的都是面子工程,只管种植,不关心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导致绿地的生态作用很差,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这些都严重违背了生态学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利用生态学的原则,对潍坊市的绿地进行必要的生态恢复,提高其物种丰富度,完善植被的垂直结构,增加多个变量,以此来调节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依据的原则 ——自然法则、社会经济原则、美学原则。2.1自然原则

根据生态学理论,模拟自然绿地的生态系统,是使得绿地能够稳定持续的基本指导思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完全依据绿地的生态系统进行和养护。兼顾到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合理的选择植物,使其适应当地的水分,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尽量的不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同时,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位特征,避免植物种之间的直接竞争,形成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一定要避免选择单一植物。利用植物种间互相补充,既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规划、建设、养护等过程中,都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思想,所有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真正做到从规划到后期养护完全的专业运作,真正做到“师法自然”,城市与自然共生。

2.2社会经济原则

在提高居民收入,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的同时, 会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 在规划建设城市绿地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成本和利益的关系。城市绿地的直接利益是不能体现在政府的功绩上的,它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利益。因此在获取一定的社会利益时, 不仅要使得为此所花费的经济成本最低, 而且要考虑它所带来的收益,即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其次,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地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这就要求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它的风险存在,综合评估,把风险降到最低。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是前期建设成本远远低于后期养护成本。因此,前期的规划建设工作中,选择植被的时候,在充分考虑到植被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植被的后期养护成本,考虑到后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如果成本过高,必定会出现城市绿地与其所本该拥有的功能不协调的现象。使其与前期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失去根本价值。

2.3美学原则

为了体现绿地环境与人文的融合, 在宏观尺度上要创造有差异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富特色, 摆脱目前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绿地模式。在兼顾自然、经济性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使绿地美观和多样,使得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又能与整体和谐, 其次,融入生态恢复观念, 可以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比如河流,湖泊等,设计出完美的以绿地为主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协调周围的各功能片区, 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划与建设的综合效益,而不仅仅是一个为了“目的”而“目的”的生态建设,使其成为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贡献者。

3措施

为满足城市绿地对水分、光照、温度等的要求,城市绿地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一下几种主要措施:水分的补充在北方是一个难题,而坐落在华北平原的潍坊市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因此,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水分。其措施是不断地改变土壤结构,便于雨水的渗透以及地下水的上升,使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尽量的利用原先的地形,设计出合适的排水渠道,使雨水等来不及渗入地下的水能够储存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减少灌溉的成本;在建设规划时期,要考虑到灌溉设施的铺设,尽量使用滴灌等节水的设施,又能对土壤的透气性有很好的保证,避免土壤板结。避免“只种不管”的误区,把城市绿地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后期的养护管理上来,真正做到从初期到后期的全程管理。城市绿地恢复要综合多种技术措施和长期的管理投入, 恢复重建的成本、难度极大,时间长。城市绿地具有高成本与低收益等特征, 即便是成功的恢复, 其本身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使得其“政绩”不是特别明显,决策者不愿意支持,使得后期的管理跟不上,造成绿地大面积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难充分发挥。现代城市绿地工作应该把管理养护放在第一位,建设初期就应该考虑到后期的管理需要,在保证绿地能够健康生长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减少人为因素和环境变化等可抗拒因素给城市绿地带来的影响。整体上来讲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素质还不是完全能够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践踏草坪,乱折树枝,乱采花朵等现象还时常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城市居民素质。其次,环境恶化也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污水的乱排乱放等直接会导致植物的不适应甚至是死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拿出相应的资金对城市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约束城市居民的不良行为,还有就是要考虑到冬天的低温问题以及初春的冰冻天气。

4程序

首先确定城市绿地的时空范围,找出导致城市绿地退化的原因及其关键因素,并据此找到控制退化和恢复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生态学原理、社会需求、经济条件等共同决定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标;制定易于测量的成功标准,与土地规划与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检测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和即将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持,使其最后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到原来的状况甚至更好的水平。

5结语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作为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我们有义务做出自己的努力,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城市绿地的恢复重建过程中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 重视脆弱的生境条件对城市绿地恢复重建的影响和约束, 对绿地恢复过程、生态和经济目标要切合实际, 建立系列渐进的恢复目标, 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绿地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守护者。

篇2: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地生产力,有利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安全。

3、场地进行全面清理,不得留下杂物,将预先剥离的植层重新覆盖在受工程破坏的区域,以尽快护肤当地生态,消除因弃土石堆放点引起的生态斑点。

4、施工时布设的简易平流沉淀池撤除,并将产生的泥浆(自然硬化后)用作矿区道路修整。

5、重建砂区草物,恢复草地资源,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6、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填埋,搞好场地区营地周围环境。

玉树县千户祥砂石厂

篇3: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关键词:矿业城市,地质环境,生态恢复

1 概述

鞍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是一座依托铁矿山和冶金工业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号称祖国“钢都”。目前鞍山分铁东、铁西、立山和千山四个区, 面积620余km2, 人口约146万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2444亿元。

鞍山城区周边分布着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眼前山、齐大山五座铁矿山, 自南而东而北环抱城市主建成区, 最远者离城13km, 最近者仅2km。五座矿山已探明磁铁矿31.4亿吨, 褐铁矿26.1亿吨, 现保有储量:磁铁矿66亿吨。

半个多世纪以来, 鞍山的铁矿山和钢铁工业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市和矿山的环境地质问题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 市政府提出建立工业强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先进文化城市打造“万水千山百湖城”的奋斗目标, 这就给包括地质环境在内的环境条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2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概况

鞍山市区地质环境和矿山地质环境交织在一起, 互为依托不可分割;所存在的地质灾害也呈链群状分布, 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鞍山市跨越下辽河平原和辽东山地两个地貌单元, 尤其城区处在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层建造复杂, 构造运动强烈, 地壳区域稳定性差, 地质环境脆弱, 已发生过岩溶塌陷, 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等地质灾害。鞍山市城区存在数条活动断裂, 一些地质灾害的分布也与它们相关;主要的铁矿山也分布在活动断裂带上或其附近, 其中西鞍山矿、东鞍山矿、大孤山矿沿寒岭断裂带分布, 眼前山矿、齐大山矿则沿倪家台断裂带分布, 这些断裂最新活动年代距今1万年左右至30万年左右。这样, 矿山开采引起的应力失衡、特别是活动断裂的存在和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的综合影响, 使这一地区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明显增大, 主要表现在:

2.1 矿山开采地基失稳, 容易引发滑塌沉陷等矿山工程灾害

这种现象在各个矿山均有发生, 各矿山为此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护治理。还有一些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齐大山铁矿在日伪时期留下了众多的旧矿硐, 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不清, 给现在的露采构成了很大的隐患, 极易产生塌陷等灾害。

2.2 矿山物质迁移, 岩渣尾矿集中堆砌, 引起地表应力分布的变化, 是引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鞍山城市周边铁矿山较多, 年矿石岩石年平均采掘量1.1亿吨, 岩渣尾矿堆积年平均约9000万吨, 这一区域累计开掘矿石、岩石总量超过32亿吨, 重新堆积的岩渣尾矿累计也已超过28亿吨, 地壳表面迁移强度每100km2大于5500万吨/年。集中在某些点上, 其强度则可能呈百倍增长, 如此大的物质迁移, 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3 大量占用土地, 破坏植被, 造成土地荒漠化

鞍山市东南部山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森林植被覆盖率曾达到60%以上, 而现在已不足20%, 树种也由高大针叶和乔木变为现在的灌木次生林, 植被自然度多为3至4度, 7度和8度区越来越少。除了开矿、砍伐的直接破坏以外, 矿山工程活动还改变了地下水存贮与循环系统, 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多数矿坑周边、排土排岩场和尾矿库已成裸地, 植被退化严重。

2.4 粉尘污染城市空气, 尾矿水污染地表、地下水, 露采深坑排干抽水影响下游地下水补给。

鞍山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 也是一个大气污染程度极高的城市, 而矿山工程活动更使原本严重的形势雪上加霜, 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2.5 地质环境的破坏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造成影响, 对居民构成环境心理压力, 形成经济文化的负面效应。

鞍山市城市周边现有大型采坑4个, 占地11.6km2;5个大型排岩场, 堆积岩渣总量超过20亿吨, 占地22.3km2;6个大型铁尾矿库, 堆积尾矿约5亿吨, 占地7.3km2。这些采坑、排岩场、尾矿库总面积达41.2km2, 约占市区总面积的6.6%, 而工程影响范围达150km2, 占市区面积的近四分之一, 其中东、西鞍山两矿位于市区南大门, 距长大铁路不足0.5km2, 大孤山选矿厂排岩场临近千山风景区东部区、鞍千公路西侧, 亦不足0.5km2, 严重损害了鞍山优秀旅游城的风貌, 恢复治理势在必行。

3 地质环境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重建的意义

3.1 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治理和恢复城市地质生态环境, 减少受影响的面积, 将总体上改善城市形象, 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环境,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城市地质灾害预警工作, 对城市规划布局、稳定社会、减灾害防灾起决定作用。

近年来, 鞍山从矿山环境治理入手, 首先对齐大山铁矿进行了土地复垦工作, 其项目成果显著, 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好评, 为矿山环境治理及恢复起到了示范作用。

3.2 历史借鉴意义

鞍山市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依托铁矿资源逐渐发展起来的, 也遗留下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把握和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恢复治理城市生态地质环境的过程中, 探索和寻找城市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 同时也可模拟生态劣化和良化的时间比与效益比, 以便进行优化决策。因此恢复治理矿业大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前瞻意义和示范作用。

4 几点建议

地质环境治理修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 但又必须从眼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起。

4.1 首先做好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勘查治理和矿山生态地

质环境恢复重建的规划工作, 使地质环境治理及矿山植被恢复工作纳入规划管理渠道;

4.2 要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为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4.3 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如要进行勘查及治理, 对城市周边重点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

篇4: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1、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7;2、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10000

摘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分析植物的生态作用,总结滨水植物群落的构成,探讨滨水绿地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

关键词:滨水绿地;植物;生态恢复

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自然水体的生态和景观受到了破坏。滨水绿地的设计建造,在营造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生态的恢复。植物配置是滨水绿地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构成景观的基础,又是发挥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研究滨水植物景观配置,以期在滨水绿地建设中发挥植物景观的作用,获得更好的生态效应。

1.植物对生态恢复的作用

(1)水土保持作用

植物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植物覆盖地表,可以避免溅蚀,减缓雨滴的冲击力和表面径流速度,促进了雨水向土壤渗透,减少土壤流失;另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加强了土壤的结构稳固性,增强了其凝聚力。

草本植物的优点在于早期生长快,对防止初期的土壤侵蚀效果较好;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起点,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但落易衰退,持续生存能力差。而木本植物群落是岸坡生态修复理想的植物群落。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力强,且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强。

(2)净化水质作用

许多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或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或富集到体内,然后除去,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而改善水质,减轻水污染。利用凤眼莲、菱、香蒲等植物对有机养分的充分利用可以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对酚类、重金属、农药等水体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降解。

(3)构建动物栖息地

水生植物可供鱼虾等产卵附着,并能提供氧气和食物,水中的鱼虾等又能吸引鸟类等动物前来觅食,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水岸植物能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对恢复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植物选择原则

(1)生态原则

滨水植物的选择应参考该地区自然状态下的植被,因地制宜,尽可能选用当地种。选择耐湿喜水的植物,可经受洪水的短期浸泡;适当配置一些饵食或蜜源植物,增加动物的食源和栖息场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2)经济原则

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种植的成本,更要考虑养护的成本。植物尽量选择自然野态下能生长良好的适应当地环境的种类,既符合自然景观要求,又无需太多人工养护。并且在施工完若干年以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形成更加自然的植物群落。

(3)景观原则

滨水植物要保持自然风貌,植物种植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避免大面积使用单一的物种而形成过于人工化的景观,同时建成后能体现四季自然美景。

(4)功能原则

考虑水体蓄洪、行洪等功能与植物的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种植的植物选择根系发达的深根植物或者种植密度较大能形成片状的,或者是在洪水来临时能顺流弯曲的植物种类,防止坚硬的树干被洪水冲走造成危害。

2.植物群落构成

自然滨水植物分布按近水程度和水淹频率的从高到低可归纳为沉水植物群落、挺水和浮叶植物群落、耐湿草本群落、耐湿乔灌群落等几种群落,构成湿地植被带、水际湿生植被带、开敞植被带、疏林草地带、密林带等不同形态的绿地。

2.1 湿地植被带

在水深较浅,水流速度缓慢的水体,湿地植被带可由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也可生长水杉、落羽杉等耐湿性很强的乔木群落。

湿地植被带的配置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等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玉蝉花等浮水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河水的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2.2 水际湿生植被带

水际湿生植被带由湿生植物构成,受淹时间长,受到水深、光照、水流、风浪等的影响大。

(1)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是指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沒于水面之下的大型水生植物,常见的有以下群落:菹草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水毛茛群落、蓖齿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大茨藻群落、穿叶眼子菜群落、黑藻群落等。

(2)挺水植物群落

挺水植物是指根茎生长于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常分布于0-1.5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生长于潮湿的岸边等。

挺水植物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千屈菜、菖蒲、香蒲、泽泻、野慈菇、水鸢尾、水葱、芦苇等。

2.3 开敞植被带

开敞植被带是指由地被和草坪覆被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场地上基本无乔、灌木,或仅有少量的孤植树,空间开阔明快,通透感强。它方便了水域与陆地空气的对流,有助于改善陆地空气质量、调节陆地气温。同时,这种开敞的空间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对滨水沿线景观的组织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开敞植被带位于距离水面较近的区域,土壤含水量高,丰水期被水淹没的几率大,需要选用耐湿草本群落。常见的耐湿草本植物有肾蕨、酢浆草、细叶结缕草、地毯草、狗牙根、白茅、百喜草、艾草、狗尾草等。

2.4 疏林草地带

疏林草地带是指由稀疏的乔、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绿地,形成树丛或分散于绿地上的小型林地斑块。它构成岸线景观半虚半实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隐约迷离的特殊效果,并具有水陆交流功能和透景作用。疏林草地带空间通透,又有少量遮荫树,为户外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疏林草地带应选择耐湿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形成相对稀疏的耐湿乔灌群落。常见的具有较强耐湿能力的树种有:枫杨、水松、湿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河柳、垂柳、龙爪槐、榔榆、桑、柽柳、紫穗槐、榉树、乌桕、丝绵木等。

2.5 密林带

密林带是由乔、灌、草组成的结构紧密的林地,郁闭度高,结构稳定,是滨水绿带中重要的风景林。在景观上,构成岸线景观的实空间,保证了水体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密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林间漫步、寻幽探险、享受自然野趣的场所。在生态上,郁闭型密林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作用。

密林带距离水较远,遭遇水淹的几率较小,土壤含水量也较低,可以选用耐水湿能力较弱的植物种类,其选择相对广泛。适合用于密林带的具有一定耐湿能力的树种例如:广玉兰、夹竹桃、紫薇、迎春、香樟、合欢、冬青、黑松、南天竹、无患子、紫荆、朴树等。

3.植物群落配置

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植物群落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各种群落组成的比例和数量,种群的平面布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等。在植物群落的配置中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合理的密度。要依树种、草种不同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喜光、速生、干直的乔木树种宜稀植,如杉、柏等;喜陰湿、生长缓慢、干形不直的树种宜密植,如槭树、栎等。

多层次的配置。依据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主要依靠优势生活型植物种类,按不同生活型的乔、灌、草植物,建立起植被与生态环境水分条件相适应的群落生态关系。

树种的多样性和混合配置。有阴性和阳性树种混交,针、阔叶树种混交和各种形态的树种混交等不同类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立体种植,形成自然、丰富的植物景观。

已有树木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中已有大树不仅是体现地域环境特征的要素之一,而且能迅速形成良好的植物效果,既经济又生态,要结合新的设计加以保护和利用。

4.结语

在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中,生态与景观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植物配置应遵循其自然演替的顺序,创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发挥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形成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滨水绿地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04):59-62

[2]刘晓燕,胡东,陈卫.北京白河沉水植物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03):46-50

作者简介:

陈婉/女/浙江湖州人/1982年生/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310007

篇5:)煤矿开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研究

新密市环境保护局)

一、煤炭资源开采的环境治理

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和地表土壤及植被的破坏上,导致一定范围内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变化。其后遗症有:地表移动盆地、产生地裂缝出现塌陷坑、土地自生的机能受到毁灭性破坏,永久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加速农田土壤盐渍化。随着工业迅猛增长,大量老矿区问题尚未解决,新矿又不断开采,煤矿与生态环境的对立关系不断激化。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时发挥植物措施的长效性,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复垦措施相辅,以植物措施为主,全面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发挥各项措施的综合防护效能,实现总体防治目标。

(一)矿井生产、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施工过程是加强管理,要采取少占少破坏,尽量不占不破坏的原则,施工过程中损毁的灌木,要制定补偿措施。

2.掘进工作面在接近含沙层,必须打超前钻孔控防水,井下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必须在其附近设置水闸门或水闸墙,在掘进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生明显的突水征兆或大量涌水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确保含水层不受破坏,保证当地饮用水安全。

(二)工程施工营地、料场临时占地及弃渣堆放占地会破坏地表植被,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时应进行绿化,恢复植被。

(三)对矿区中废水都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矿井水斜管沉淀池和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其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才能外排,并尽量进行综合利用。

(四)工业场地绿化美化区

1.由于工业广场既是煤矿开采基地,又是职工生产生活场所。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既要具备保持水土功能,又要满足提高环境质量的要求。在做好排水、边坡防护的前提下营造分割林带划分功能区,同时对厂区道路和空地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生态矿区、园林矿区。

2.建议在办公楼前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并辅以绿地;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煤仓等产生粉尘、噪声大的生产系统四周,职工宿舍楼前,应以乔、灌林相配种植,以防尘降噪。

(五)排矸石场地

对矸石场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建拦渣坝,作用是拦蓄弃渣;二是渗水盲沟,其作用是有效排除弃渣区域沟道渗水,防止拦渣坝坝体因沟道长期渗水浸泡而损坏;三是排水沟,主要用于排除弃渣堆积面上的汇流洪水,四是弃渣场封闭,作用是防止矸石自燃。

(六)沉陷区的治理

1.开采中应加强对靠近山区矿区山体滑坡的监测、监控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对土崖和坡度大于45度以上坡度,设置危险标志,在边缘修建排水沟,减少雨水对其的润滑,在重点保护区修挡土墙等。

2.面对煤矿塌陷区的种种问题,国内的应对大多还停留在湿地利用、土壤复垦等技术层面,对煤矿的塌陷采取一对一解决和修复,这种往往难以治本,事实上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更大空间视角出发。

3.结合开采对村庄搬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的角度规划煤田内农村改造建设,使村庄迁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一致,形成规模较大的村民聚居点,公共设施得到优化,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居乐业。

二、生态恢复几种补偿制度

(一)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煤炭资源开采生态风险基金制度

煤炭资源开采,会导致大面积生态破坏。因此,建议建立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其资金来源于开采者、地方财政收入或者专项资金等,其资金使用主要范围是针对开采者没有能力承担的部分。

(二)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

1.煤矿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项目可行性方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中确定哪些是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此,开采者应建立煤炭开采环境治理恢复补偿保证金,用于对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恢复。此种制度属于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保证金由开采者筹集,资金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大小、自然环境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条件。同时,资金要保证足额到位,专项使用于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补偿。建议此项基金应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督,承担监管责任。

2.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煤炭开采者对生态污染和破坏,会导致矿区居民人身、财产及环境权益损害。其中,环境污染侵权损害有的因加害主体难以确定、或支付能力有限、已经破产、关闭等原因,致使受害人无法获得适当赔偿之事时有发生。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困难,受害人要取得胜诉十分不易,即使胜诉,有时也很难将赔偿真正落实到位,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有效补偿。为此,建立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首先,要有矿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金,资金来源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者、政府财政收入或专项资金等。

3.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借鉴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区际补偿的经验,依据矿产资源开采经济上正外部性和生态环境上的负外部性利益冲突协调原则,建立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开采出来的煤及其附属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虽说矿业城市是矿产品的制造者,但矿业城市并不能阻止其他工业城市消耗矿产品,并且制造矿产品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工业城市的消耗。

三、结论

篇6: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摘要

1.概述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城镇规模、数量以及人口急剧增加, 城市垃圾也不断增加, 同时垃圾成分日趋复杂, 其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城市垃圾已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公害。据统计, 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存量已高达70 亿t, 侵占城市土地达5.3 万hm2。目前城市垃圾主要以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置,这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还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社会环保生态意识的空前提高, 如何治理垃圾填埋场的环境污染, 尽快恢复垃圾填埋场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一个相当紧迫和突出的重大问题。笔者在对垃圾填埋场的特征分析基础上, 对当前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简要概述, 并探讨我国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的主要发展动向。

其对环境的影响仍将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我国简易填埋场中历年垃圾堆存量达数十亿t,其释放的污染物,将对环境产生长期而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一些原来位于城郊的简易填埋场,已逐渐位于或靠近城市的人口密集区,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污染源。各地在兴建新的垃圾处理设施同时,对于简易填埋场的污染治理及生态恢复应引起高度重视。关闭或改造达不到环保标准要求的简易填埋场,对其进行污染治理及生态恢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2.垃圾填埋场的主要问题

2.1选址不当

城市垃圾填埋场许多是在过去的垃圾堆放场稍加改进发展而来的,在选址、场地规划设计上存在严重不足,没有严格的防渗措施,这为填埋场的污染控制及运行管理留下隐患。

2.2污染环境

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城市垃圾填埋场在污染控制方面措施不足。首先,在国内一些地方,渗沥液污染地下及地表水问题突出;其次,一些填埋场防洪系统过水能力不足,暴雨时洪水冲刷垃圾体产生大量的污水,造成了地表水的大面积污染;再次,填埋气体无序排放引发的垃圾自燃、爆炸事故时有发生。填埋气主要成分CH4、CO2均是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起到一定作用,填埋气中的多种非甲烷类有机物,尽管浓度很低,但其毒性强,含有多种“三致”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严重。

2.3干扰居民生活

城市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恶臭及蚊蝇鼠害对附近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影响,这已引起周围居民强烈不满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3.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主要研究方向

3.1填埋气体

填埋气体是垃圾在填埋场内分解时大部分有机物被兼性或专一性微生物降解所产生的气体。其纯净成分包括约60% 的甲烷、40% 的CO2, 另外还含有其他一些较少量的有机及无机成分, 它们的浓度取决于所填埋垃圾的种类及其组成。这些填埋气体不但污染环境, 影响人类生活, 而且严重影响填埋场植物的生存和生态恢复。如填埋场沼气以及伴随产生的高温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一些对沼气敏感的树木, 如迎春(Jasminum nudiflo2rum)、连翘(Forsythia suspense)、法桐(Platanus orien2talis L.)生长减退, 叶片变小,根系不发达, 甚至干枯死亡。

3.1.1甲烷的影响

Flower 等曾在美国境内调查发现,甲烷浓度与已关闭填埋场上植被覆盖度的下降呈正比关系,在此之前甲烷被普遍认为对植物是惰性的, 垃圾填埋场植物的生长没有受到高达67% 甲烷的影响, 因此甲烷本身似乎没有对植物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但甲烷确实对植物产生间接的影响, 其影响机制是通过直接的气体置换作用或通过甲烷细菌对氧气的消耗从而降低植物根际的氧气水平。另外,甲烷在无氧的条件下能促进乙烯的形成, 这些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1.2二氧化碳的影响

虽然少数植物被认为对CO2 具有高度的耐性, 且一般水平的CO2 对植物根系生长起刺激作用, 但浓度在15% 或20% 以上的CO2 一般来说对植物生长是不利的。氧气是植物生存所必须的, 填埋场土壤是一种特殊的生境,其极端低的氧气水平是因为气体的替换而非通常的水浸所致。虽然少数植物因拥有特殊的适应机制从而能忍耐很低的氧气水平, 但一般植物要求土壤氧气维持在较高的浓度才能正常地生长。

3.1.3其他

垃圾填埋气体中被认为具有植物毒性的气体还包括H2S、NH3、C2H4、苯和乙醛等。

3.2填埋气污染控制及其回收利用

简易填埋场大多无完善的填埋气导排系统,填埋气排放处于无控状态,存在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特别在封场后,顶部覆盖层将抑制填埋气的散发,填埋气在垃圾堆体中积聚,危险性进一步加大。因此,对现有填埋场进行填埋气回收利用价值及安全性评估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尚未建立系统的分析评估方法,仅有少量工程实践。此外,填埋气中非甲烷类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国外的环境标准将其排放量作为填埋气污染及是否进行控制的依据,我国的环境标准中尚未对填埋气中污染物的排放作出具体限制,但对其危害性已有一些研究。无论从安全保证还是从污染控制角度,加强填埋气体排放的控制十分必要。简易填埋场均应建立填埋气导排气系统,将气体有序地集中导出,燃烧后排空、以消除污染与安全隐患。根据国外经验、对垃圾填埋量大于100万t、填埋深度达10-15m以上的大、中型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有回收利用价值,应考虑填埋气的回收利用。

3.2.1渗滤液

渗滤液是填埋场内的垃圾厌氧分解的最终产物, 渗透过固体废物层的水(通常源于降雨)带走有机、无机的降解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 便形成填埋场渗滤液。通常含有大量的铵氮和各种溶解态的阳离子, 还有一些重金属、酚类、丹宁、可溶脂肪酸以及其他的有机污染物。因此, 所有这些物质均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潜在的危害[11]。

3.2.2 渗沥液的收集

现代卫生填埋方式、防渗膜、渗沥液收集系统和渗沥液贮存设施, 用于拦截、收集、控制和处理渗沥液。垃圾堆体周围沿着垂直防渗墙设置渗沥液收集盲沟。主渗沥液收集盲沟采用de315×18.6 HDPE 管道, 在管道底部铺设土工布作为隔离层, 在管道四周设置16~32 粒径卵石反滤层。次导排盲沟采用DN100 塑料盲管外包裹200 g/m2 土工布, 并在管道外侧设置碎石反滤层。渗沥液收集盲沟汇集到封场区域西南部后, 经污水提升井送至渗沥液污水储存池。3.5.3 渗沥液储存调节池调节池尺寸5 m×5 m×4 m, 容积100 m3, 采用封闭式钢筋砼结构, 池体内侧涂刷LM 防腐防水涂料1 mm 厚。池体加盖板, 减少臭气的排放。3.5.4 渗沥液回灌渗沥液通过循环喷洒回灌, 降低渗沥液的污染物浓度, 并因喷洒过程中挥发等作用减少渗沥液的产生量, 对水量和水质起稳定化的作用。回灌还能增加垃圾堆体的含水率, 从而提高垃圾堆体的降解效率。回灌采用表面回灌法, 通过潜污泵加压将渗沥液通过de100 HDPE 回灌总管输送至填埋场顶部, 然后总管再穿过封场层土工膜进入导气层, 导气层中预先铺设一定数量的盲沟,沟内填充砾石, 内置穿孔的de80 HDPE 支管, 支管通过三通与总管连接。回灌的渗沥液沿着支管在导气层内漫流出去, 水平或竖直渗透至填埋场各个区域。

3.2.3渗沥液处理

渗沥液处理程规模渗沥液产量为30 m3/d。全部进行垃圾堆体回灌处理, 考虑回灌的渗沥液与垃圾反应, 确定最终污水处理量为25 m3/d。3.6.2 渗沥液进、出水水质填埋场封场后由于没有新鲜垃圾的进入, 经过长时间的厌氧分解, 渗沥液中的污染物浓度呈衰减趋势, 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可生化性越来越差,BOD/COD 值降至0.1 以下;根据国内填埋场封场后监测所得数据, 封场后COD 浓度迅速下降, 在封场后的第8 年, COD浓度低于100 mg/L, 并仍然呈下降趋势。BOD5 在封场后下降更加明显, 在封场后第5 年, 已基本稳定, 浓度较低。渗沥液中的氨氮在封场后也呈现下降趋势, 在个别时段有增加的波动。在封场初期, 氨氮浓度较高, 封场后较长时间内基本保持在1 500~2 000 mg/l 左右;此后迅速下降, 在封场后的第8 年,低于100 mg/L。随着渗沥液pH 值的升高, 渗沥液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渗沥液中总悬浮物浓度在20~200 mg/L, 波动很大, 说明填埋场封场对悬浮物的影响很小。

4.垃圾场的生态恢复

4.1 终场生态恢复

生态是指有生命的, 适合生存的状态。根据福尔曼(Forman, Richard T.T.)提出的城市景观格局理论,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种栖息地斑块。

4.1.1 垃圾堆山

山体塑型, 主次配峰, 山体最高点主山24 m, 次高点次山22 m, 配山20 m。

4.1.2 终场覆土厚度及土壤改良

终场覆土厚度设计为1.0 m, 充分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土壤改良施用氮肥或堆肥, 同时采用垃圾筛出的腐质土, 并适当翻松覆土层表层, 酌情添加有机质以改善其物理特性。

4.1.3 植被栽植

计划第一阶段: 主要栽植草坪、观赏地被、花卉及花灌木。通过地表植被的涵养, 恢复基地的生态属性。第二阶段: 根据堆体稳定性观测, 大部分垃圾稳定化后进行乔、灌、花、草等层次丰富、色彩丰富的景观种植搭配。两个阶段以垃圾降解完成为界。

4.1.4 耐性树种的筛选

由于温州地区多台风, 因此选择抗风性强、抗贫瘠、抗有害气体、根系发达、材质坚韧的常绿树种。栽植选择采用乔、灌搭配, 密林栽植等方式, 选择相关品种, 如广玉兰、香樟、大叶榕、合欢、大叶紫薇、垂柳、榉树等。

4.1.5 引鸟设计

通过筑巢引鸟, 在面邻瓯江的东侧山顶一侧, 悬挂1 000 个设有语音引鸟器和自动喂鸟装置的新型鸟巢, 定期进行人工维护, 同时在该区域广泛栽植鸟嗜植物, 并进行流淌浅溪结合水生植物的引鸟水景设计。

4.1.6 雨水回收系统

公园西侧、东侧入口均建有雨水池, 与山体周边排水沟相贯通, 收集场地雨水, 经过净化后成为景观用水, 并广泛用于绿化浇水。

4.2 景观规划设计

4.2.1 景观结构布局整体景观布局

结构划分为: 1 轴、1 环、4 段落、8 节点。1 轴系连接西侧主入口与东侧次入口之间的景观轴线;1 环系沿山下主环路布置一个连续的休闲环带;4 个特色段落空间系水之广场、云之广场、花之广场、雾之广场;8节点系主入口广场、童趣园、大瀑布、眺望亭、知春台、鸟语亭、雾喷泉、膜亭景观节点。

4.2.2 交通流程设计

全园划分了3 级路网, 公园主路3.5 m, 次路2 m, 小路1.5~1.2 m。路网与周边城市结构相对接, 主次入口均设计了停车场, 而且考虑未来的发展, 对停车场面积进行了预留。游园路串接了若干驻停空间, 满足游人登山休息。

4.2.3 免水冲泡沫生态公厕

在东、西2 个入口附近布置2个生态公厕, 以方便游人使用。生态公厕的特点是不用水冲,无须定期收集排泄物, 排泄物被粉碎后, 通过微生物降解, 转化为无害的微量二氧化碳和水, 通过固定的排风口排放, 同时厌氧菌还能进行杀菌除臭处理。4.2.4 灯光照明设计在夜晚通过灯光照明使公园景观产生明暗对比的效果。结合公园各景点的需要, 分别设置景观灯、庭院灯、地灯、草坪灯、射灯等, 灯源色彩为红黄暖色系列。在山体的道路、停留空间设置太阳能灯具。

5.结论及建议

篇7: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通过对大通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是该流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针对现状,就植树种草方面提出了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 者:李长春  作者单位: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乡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青海互助,81050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12) 分类号:X37 关键词:生态环境   现状   恢复措施   大通河流域  

篇8: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1 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

1.1 诱发地质灾害。

由于地下采空, 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 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 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 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 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 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

1.2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

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 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井泉干涸, 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 使水源枯竭, 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 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 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

1.3 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

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 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 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 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 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 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 (煤矸石等) 经雨水冲刷、淋溶, 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渗入土壤中, 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 (主要是强酸性污染) 、有机毒物污染与重金属污染。而土壤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 当污染物超过其临界值时, 将向外界环境输出污染物, 其自身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最终导致土壤资源的枯竭。并且, 土壤污染在地表径流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下还会发生迁移, 危害毗邻地区的环境质量, 受污染的农产品则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1.4 水土流失加剧。

矿山开采直接破坏地表植被, 露天矿坑和井工矿抽排地下水使矿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造成土地贫瘠, 植被退化, 最终导致矿区大面积人工裸地的形成, 极易被雨水冲刷;由于排土场和尾矿占地, 形成地面的起伏及沟槽的分布, 增加了地表水的流速, 使水土更易移动, 冲刷加剧。

1.5 生物多样性损失。植被清除、土壤退化

与污染、水土流失, 对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是致命打击, 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

2 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

2.1 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

2.1.1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国内外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技术三类。其中, 生物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与植物修复技术。设施简便, 投资少, 对环境扰动也少, 被认为是最有生命力的。

2.1.2 矿区土壤培肥改良技术。

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就是对土壤团粒结构、p H值等理化性质的改良及土壤养分、有机质等营养状况的改善, 这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之一, 具体包括:a.表土转换:在采矿前先把表层及亚表层土壤取走并加以保存, 待工程结束后再放回原处, 这样虽破坏了植被, 但土壤的物理性质、营养条件与种子库基本保持原样, 本土植物能迅速定居。b.客土覆盖:废弃地土层较薄时, 可采用异地熟土覆盖, 直接固定地表土层, 并对土壤理化特性进行改良, 特别是引进氮素、微生物和植物种子, 为矿区重建植被提供了有利条件。c.土壤物理性状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良的目标是提高土壤孔隙度, 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结构, 短期内可采用犁地和施用农家肥等方法。d.土壤p H值改良:对于p H值不太低的酸性土壤可施用碳酸氢盐或石灰来调节酸性, 增加土壤中的钙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e.土壤营养状况改良:主要包括化学肥料、有机废弃物、固氮植物、绿肥、微生物等。

2.2 矿区植被的恢复。

根据矿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植被筛选应着眼于植被品种的近期表现, 兼顾其长期优势, 植物品种的选择首先要根据生物学特性, 考虑适地适树原则, 尤以选择根系发达、固土固坡效果好、成活率高、速生的乡土植物。

在配置植物时要考虑边坡结构、种植后的管护要求、自然条件等, 以决定种植的形式和品种。同时要考虑与设计目的相适应;与附近的植被和风景等条件相适应。

2.3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2.3.1 固体废弃物拦挡工程。在堆弃场地建设挡渣墙、拦渣坝和排水工程等, 进行拦挡与防漏处理。

2.3.2 坡面排水工程。

对影响矿山安全的坡面, 根据坡长分段布设截流沟、排洪渠等工程, 并配以防护林草带, 增加植被覆盖, 减少坡面径流对地表的冲刷, 保证矿业生产安全运行。

2.3.3 边坡防护工程。

矿山开采形成的各类边坡, 除尽可能采取措施恢复植被外, 根据边坡稳定程度及对周围的影响, 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坡面防护根据坡度不同而采用石砌护坡或植被护坡。

2.3.4 土地整治工程。

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堆、废弃工业场地及尾矿库, 采取排蓄结合的办法, 排水拦渣, 有效解决“三废”污染。同时对服务期满的弃渣场、尾矿库采取复垦措施, 提高土地利用率。

2.3.5 植被恢复工程。对各类裸露面, 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加速植被恢复。

3 结论

矿山开采极大地改变了原生景观生态系统, 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我国当前矿区生态恢复的典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矿区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 矿区植被的恢复,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等。

必须强调的是, 矿区生态恢复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层面的问题, 而且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是一项结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因此, 矿区土地复垦是以人类发展为核心, 对土地自然、经济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整治, 在消除环境危害的同时重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夏星辉, 陈静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 1997, 18 (3) :72~76.

[2]彭建, 蒋一军, 吴健生, 刘松.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J].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 (2) :38~42.

[3]康海成.宝鸡市矿山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 2003, 7:32~34.

[4]阎敬, 杨福海, 李富平.冶金矿山土地复垦综述[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1999, 21 (增刊) :41~47.

[5]矫旭东;滕彦国.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评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1) .

[6]杨平平.煤炭开采对土地的破坏分析[J].山西建筑, 2007 (9) .

[7]戚开静, 姚海明, 郝海周.矿业开发环境问题与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06 (2) .

[8]王纲英.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资源与产业, 2005 (6) .

篇9: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关键词: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谐;生态环境

一、引言

湖北省荆门市龙源石膏矿山于1958年建矿,早期因缺乏规范化开采管理,导致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矿区出现大面积地面沉降、塌陷、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开裂、民房受损、碴场裸露。不仅侵占了大量的林地及耕地,而且形成了多个大型高陡边坡,上述各种地质灾害的相继出现不仅对下游及邻近矿区居民的生活、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而且也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显得极为不协调。以上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的安全、生态与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矿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对此,2002年实行改制后的荆门市龙源石膏矿及荆门市、区政府和当地老百姓也都相继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强烈要求。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治理原国有企业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决定对石膏矿遗留矿区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与生态环境,以达到矿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的目的。

二、矿区地质灾害概况

该矿区涉及到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为: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地下水下降、污染;废碴边坡的稳定问题等。其地质灾害体特点主要表现为多灾种、分布零散、面积大、稳定性差、恢复治理难度较大等特点。

(一)地面沉降及塌陷

主要分布在遗留矿区的南北两端沟谷区域,呈不规则形长条状、圆形发育,矿区内已发生较大的明显塌陷、地面沉降各3处。地面沉降、塌陷总面积约195000m2,最大地面沉降区长约400m,面积约40000m2,最大沉降累计深度约1m,初期坑壁较陡,约70-80°,后经农耕人为改造,逐步形成一边缘较缓的洼地。由于地面发生多处塌陷及大面积沉降致使290多亩良田无法正常耕种。

(二)地裂缝

矿区地表治理前形成明显地裂缝两处。主要分布在矿区南北两端山脊部位,长度分别为101.4m、66.5m,裂缝呈折线型、“V”字型断口发育,可见深度大于1m,最大缝宽0.5m,为残坡积碎石土半充填。因地表土质疏松,次级影响裂缝不明显。地裂缝的产生对当地农民的生产安全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较大。

(三)碴场不稳定斜坡

矿区范围内遗留规模型废碴堆4处共占地约12万m2,其中林地约9万m2,耕地约3万m2,其中1#、3#、4#废碴场堆积规模较大,体积分别约15万m3、13万m3、13万m3,一般形成高度约10-26m的锲形体及条带状松散堆体,坡度多在40-65°左右,其下方有24户居民居住,如遇汛期或强降雨,碴场极易形成崩塌或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易造成大面积耕地土化石污染,下游上百亩农田将无法耕种。

(四)房屋开裂

矿区上部24户居民房屋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受损严重,多以墙体开裂、歪斜为明显变形方式,房屋多为土坯房,其墙体裂缝多自上至下贯穿整个墙体,裂缝上宽下窄发育。墙体最大缝宽约0.06m,一般为0.01-0.02m,其中墙体严重破损的有10户。

(五)地下水位下降

矿区矿山在原生产过程中,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井泉、堰塘干枯,导致原矿区及周边地表90多亩农田严重缺水,无法耕种或有种无收,30户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发生困难。采空区干涸堰塘3口,10口人工浅井干枯,区域内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三、恢复治理工程技术措施

随着《土地复垦规定》的颁布和《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开展有效的治理。本工程的矿区恢复治理工程技术措施主体为农田复垦工程、碴场治理工程、新建供水系统工程及裂缝回填。

(一)农田复垦工程

农田复垦工程主要在南、北3个大面积沉降、塌陷区域,主要采用填筑、整平、碾压进行修复,复垦面积195000m2。治理模式有以下3种:

1、废渣填充治理模式:对已确定为浅塌陷的区域,先将废渣直接运至未沉塌陷地。待稳沉后,填筑、整平、碾压,再将确定为深塌陷区域的地表土剥离出来,覆盖到废渣上面。一般覆盖的厚度为1.5m左右。然后,进行复垦。

2、浅层平整治理模式:对于季节性积水及浅层塌陷区,实行挖沟排水、削高填洼,继续耕种。

3、挖深垫浅治理模式:对于塌陷深浅不一,局部地段常年积水的塌陷地,在塌陷较深区域取土,把土填在塌陷区较浅的区域,然后将较浅区域复垦为耕地,较深区域就势建塘养鱼,塘边坡地栽树种草。达到以改善采矿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养殖业的综合治理目的。

(二)裂缝回填工程

采用三合土或粘性土对裂缝进行填埋、夯实,防止地表水进一步入渗地下,加剧地裂缝的变形及引发区域地层的稳定。

(三)渣场治理工程

碴场边坡工程的治理以机械推平并结合人工进行整平及植被恢复工程为主。经人工、机械整平后,降低碴场堆填高度,边坡角控制在35°(碎石天然休止角经验值)以内,从而增大边坡自身安全裕度。整平后的矿碴区域地表铺垫厚度不小于0.5m,富含有机质,排水性能较好的土壤,然后实施相应的复绿工程。选择植物不但要选择当地的耐旱、生命力强的植物,而且还要适应复垦、复绿的土质和当地的气候条件。

(四)新建供水系统工程

供水系统主要表现在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上。在北部居民集中区内,成井二口,抽吸矿层顶部未受污染的基岩裂隙水,供矿区附近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用水主要为修建“U”型引水渠以引接矿区外围西侧水源进行农田灌溉,线路总长3600m。

四、恢复治理工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一是解決了矿区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通过新建水井、修建高位水塔、铺设供水管道、修建灌溉沟渠,解决了矿区附近30户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和周边地表140亩农田灌溉用水(见图1)。

二是通过对沉降区、塌陷区的农田或地段采用人工、机械实施填土、整平,复垦农田20万m2,新增鱼塘0.3万m2,每年可以增加粮食产量15000公斤,新增鲜鱼产量5000公斤,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三是改善了矿区附近村民的居住环境。投资40万元对已稳定的老采空区上部1户村民实施了搬迁,9户村民破损房屋进行了维修,消除了安全隐患,维护了社会稳定,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四是地灾隐患得到治理。通过采用三合土、粘性土对矿区2条地裂缝进行填埋、夯实,防治了地表水入渗地下。通过对矿区范围内的废碴场进行治理,恢复植被15万m2,消除了崩塌、泥石流灾害隐患,保证了碴场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下游上百亩农田的正常耕种,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见图2)。

五、结论

荆门市龙源石膏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湖北省荆门市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起着重要的示范性作用,为推进与恢复整治矿山地质环境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二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恢复、改善矿区和周边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环境,减轻对地面景观的破坏程度,植被恢复和自然环境保护,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矿区潜在地质隐患对附近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等活动有了基本的安全保证,同时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四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将优化地方政府的投资环境,促进湖北省荆门市矿业的发展,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积极性,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是项目的实施,保证了荆门市龙源石膏矿的安全运作,将给改制后的矿山企业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可靠的环境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张风,申欢华.柯家山采矿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J].西部探矿工程,2006(9).

2、王剑,周跃.矿山土地复垦的探讨[J].矿业工程,2005(2).

3、张绍良,卞正富,张国良,马昌忠.矿区土地高效复垦的关键技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8.

4、蔡光琪,魏强.露天采矿中的环境问题与土地复垦[J].能源环境保护,2000(6).

5、张晋伟,阎国杰.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露天开采技术,2004(4).

篇10:基于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 谈城市绿地的生态恢复

植被恢复对矸石山生态环境效应影响研究

以兴隆庄煤矿绿化矸石山和裸露矸石山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对矸石山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重建了矸石山生态系统,改善了矸石山生态环境:气温平均降低3.7℃、空气相对湿度提高了7.1%,矸石山近地层SO2、NOx和TSP粉尘日均浓度分别降低了0.1471 mg/m3,0.0004 mg/m3 0.0389 Mg/m3矸石山植被的恢复增加了矸石山土壤比重,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作 者:闫钦运 YAN Qin-yun 作者单位: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兴隆庄煤矿,山东兖州,272102刊 名:能源环境保护英文刊名: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年,卷(期):200923(2)分类号:X17.4关键词:植被恢复 绿化矸石山 生态环境 土壤环境

上一篇:关于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下一篇:学前教育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