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2024-08-12

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共7篇)

篇1: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许多道路工程也在紧急建设中,这两项工作无论哪项都不可以停滞,根据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观与协调发展观,国家在不断地调整政策。

就我村镇内正在建设的福银高速南接线工程祥谦十字枢纽,我对其进行了调查,我总调查人数为30人,其中党员11人,职业有村干部、教师、农民和工人,年龄分布有:20~30 11人,30~40 7人,40~50 8人,50以上4人。并做了统计:

1、此工程给我村带来的影响:3/5的人为满意,仅5人不满意,虽没人选择很满意,但总体来讲它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2、给各家带来的影响:11人不满意,12人还可以,仅7个村干部选择满意,其原因是由于目前它的影响并不理想,关乎人们的眼前切身利益,则由于政策的一些不足,不满意之声比较大。

详情:

1、(1)征地后政府的补偿政策:14人不满意,12人还可以,4人满意,不满意均为工人与农民;(2)原因:农田赔偿大家几乎都表示满意,而住房赔偿与后续住房安排都有将近半数的不满意,其余也仅选择还可以,且年长者大多不满意,我想无论一个人去哪,最先要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年长者,他们在这个家中住了那么长的时间,突然间却要离开,而离开后的居所又不是他们所想要的,自然反应会比较大;(3)住房赔偿意见: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增加赔偿金和后期安置妥当,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心声吧!

2、大家对此项工程给本村镇带来的未来仍抱着积极态度,我想他们由于眼前利益遭受一些损失有些苦恼,但着眼未来他们还是高兴的,但现在他们看来有些矛盾。

其实,对于此项工程我也查找了一些资料。

有关人士介绍,南台大道向北连接市区六一大道,从南台大道至福银高速福州南连接线南段,接上沈海高速公路,而且,可以疏导南向出入福州城市交通,缓解沈海高速公路福州段的交通压力。这条干线将是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建成后是福州城区通往闽南方向最为便捷的快速通道。具体情况有:从地图上看,经秀宅收费站的福厦高速公路,走向为向东凸起的一条弧线。据相关人士介绍,福银高速公路南连接线和螺洲大桥建成后,从南向出入福州,即可走这条“截弯取直”的新路,至少可缩短里程5公里;而市民如果是经南屿互通、或上街互通往南,车辆也可不再绕道青口,而在祥谦十字枢纽互通即可经南连接线后进入福厦高速公路,至少也将缩短里程近5公里。作为福州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螺洲大桥及接线项目将作为为福州南向进出城的主通道,合理分流乌龙江大桥的交通量,对推动福州城市向青口、滨海新城方向发展有重要作用。乌龙江江面开阔,江水清澈,周围自然景观优美,风光独特。尤其是龙祥岛上鱼塘星罗棋布,蔗田、水田、旱地、河流交织,犹如世外桃源。工程设计在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地貌,让道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前提下,以道路两侧的绿地为载体,注重引入“生态优先”等理念,逐步将螺洲大桥建设成为高品位的现代都市“绿色生态廊道”。按照福州“东扩南进西拓”的城市发展战略及“滨江滨海”的目标,越过乌龙江向长乐、闽侯等区域延伸,是城市的发展方向。螺洲大桥的建设,为福州向南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福银高速公路福州南连接线建成后,也将缩短三明、南平等闽西北地区通往闽东南沿海的里程和运行时间,这对有效提高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合理分流高速公路的交通量,确保沿海公路主通道安全、快捷运行,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项工程的完成无论是对福州市还是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将起到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正所谓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交通,路通了各种商品才可以进行流通,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这项工程使得福州与全国连接的更紧密了开阔其物品的销售市场,进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升温了,国家的经济不可避免的也会有所升温,国家经济发展好了,社会福利自然提高,从而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其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胡锦涛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然而,凡事都急不来,都需要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道路同样也很漫长,正因其长,则不可避免的在建设之初,由于民众看不到实在的成果二心存疑虑,从而造成一些阻挠,在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对征地后房屋方面的问题有很大意见,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这些生于农村处在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中的人,当自己的房屋被拆除,而赔偿金额又不是很多,以后所住的环境又不熟悉时,对于本就惊恐的心,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一定的恐慌,难免不会蒙蔽他们的心,以至于他们为了争取眼前利益而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但我想,在国家的不断发展及宣传下,他们终会明白,并积极配合国家的发展与建设,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及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会越走越顺畅。

通过此次调研,我还想到一些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降温,出现了大面积的裁员状况,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找工作而没日没夜的奔波劳累,然而我却发现,国家为了维持各个地方的经济稳步发展来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反而大兴土木,建设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运输工程,为的是降低运输费,扩大各地物资销售市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威胁,所以,就这些来看,国内运输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不降反升,同时,路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相应扩大,都快成了冰天雪地里的一只梅花,如此耀眼与清香,对于我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也许路桥方向会更快让我就业,因为它的机会多,但我同时坚信,只要学得好,去哪都会发光,都会有人用你,能否就业,其实最重要的是看你个人能力的高低。

就近几年的交通工程方面,我也做了调查,找了一些资料。为应对金融海啸,中央迅速调整宏观政策,适时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战略决策。中央政府公布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相继公布了近18万亿的投资计划。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137亿元,同比增长了40.4%。去年以来,中央4批新增预算内投资中共有约255亿元投向了公路建设,共涉及全国的47个高速公路项目、31800多个农村公路项目、部分国防交通项目以及6个进藏整治工程项目。

各省份响应国家的政策,也都加大了对交通工程的投入:(1)11月5日,在湖南省交通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陈明宪介绍,湖南交通系统将采取六大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全省经济发展。二是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今年年底常吉、韶山高速公路通车后,湖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实现省会长沙和13个市州间的高速公路连接。三是加快水运建设。以提升与长江黄金水道对接能力为重点,增强长沙、岳阳主枢纽港和其他重要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四是加快国省道路网改造以及农村公路和站场建设。五是加强大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湖南交通系统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抢抓发展机遇,今年已新开工建设12条高速公路。六是切实增强发展资金保障能力,充实交通发展资本金,多方筹措交通发展资金。

(2)从2008

年8月至2009年元旦,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先后开工了六寨至河池、河池至宜州、玉林至铁山港、钦州至崇左、六景至钦州港5条高速公路,这5个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总里程达620公里。而每亿元的交通投资还需80万吨钢材、710万吨水泥和150万吨沥青,广西交通的加快建设已经成为广西拉动内需的强劲引擎。

由此可见,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刚刚到来之时,由于产品销路急剧减少而致积压,迫使运输业骤然降温,但是不久,国家便想出了解决方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一便是发展交通,降低运输成本,让积压的商品售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所以,在金融危机来袭时,交通工程仍是有发展前途的。

总之,这次调研总结了两点问题:

一、国家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大建设交通,经济自然会随之回温,但两项并行,毕竟会使各项工作的进展速度有些变慢,因为一项出问题还会有时间可以慢慢考虑,但若两项同时出问题时间就有些紧迫,难免会做的不够好,不过大家给与一些时间终会解决;

二、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搞交通,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机”,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看到“机”。

土建四班 杨祁

2009年8月25日

篇2: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前言

一、科学发展观现实性要求

二、旧农村的社会现状

三、新农村的新体现

1、从科学发展观内涵上来体现

2、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上的体现

3、在衣食住行上的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的规律性影响力及重要性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摘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辩证统一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显然,新农村建设也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其作为一种理论,指导这新农村这一实践,并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 新农村 建设 影响

前言

2010年4月6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它本身作为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为更好的促进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其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以下主要是就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做一下简单的总结性概述。

一、科学发展观现实性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之所以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一是因为农村的社会现状急需改变,农村的相对落后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力。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实践,意识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总的来说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上的指导,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有了理论上的科学指导,不至于新农村在建设中迷失方向,有其旗帜的指导,明确的方向,就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旧农村的社会现状

要想了解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要想知道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多大的作用,首先应该了解旧农村的社会现状。只有清楚的知道前后两者的具体情况,才能知道两者的现实性的差距,进而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这里把以前的社会称为旧农村,是为了与新农村建设相区分。这里以我村的变化为例。首先,以前的农村贫穷落后,住的是泥土混合的土屋,穿的是粗布麻衣,坐的是老牛拉着的破车,压着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可以说吃穿住行都是相当的落后。其次,人们在思想上也是相当的落后和保守,眼界与视角也只是仅限于那小小的一抔土之上,着眼于村子的一切事物,两眼望不见国家大事,更别说国际事情了。在此,在一个村子里,最大的便是村长,“最有知识有学问”的便也是村长。人人对村长很崇拜,也可以说顶礼膜拜,村长说的就是对的,凡是村长要求的就是合理的,孰不知人都是优缺点的。这就造就了村长的专权。伴随而至的是和村长有关系的一些人的专权。村委换届之时,在村里一次请客吃饭,话不多说,就知道是什么事,这是暗示你在投票选举之时给自己投上宝贵的一票,小小的村委就黑暗至极。

这样的农村是急需改变的,也是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了作指导,正因为这样,才显示出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的必要性。换句话说,农村的新变化也能够成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作用及其重要地位。

三、新农村的新体现

在党的领导之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政府也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之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以及这些新变化是怎样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是怎样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作用。因为划分的标准不同,将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结合一些具体的现实内容,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将对几种观点进行细致地解析,观点如下:

1、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来分析的。

(1)以人为本方面。所谓的以人为本即将人本身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保障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人的合法利益,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观,人民群众是国家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既不是以少数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为本,也不是由这样的人给人民群众以恩赐式的眷顾,而是由全体人民通过国家社会的发展方针来行使以自己为主体的权力与责任。

最鲜明的就是村民最基本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的体现。有些更有甚者成为人大的代表,虽然他们不是专职的,没有国家来发放补贴,保障生活来源,但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进步。在村实行农村村民委员会,实现自我选举、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这些举措的背后都充分体现出党、政府在竭尽全力保障人民的合法政治权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于此同时个别地方还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在公告栏上张贴村委的一些决策及政绩,从而体现村民的知情权及很好地实行监督权,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农民“参政”的热情,既保障政策的科学性,又提高了农民对政治事务的积极性,保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再者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所种的农作物每亩都能够得到小额的补贴,虽然为数不多,但说到底也是一种保证,对农民来说也是一种实惠。对于青少年则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而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为他们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些活脱脱的实例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人为本的科学观指导之下,在人权方面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从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2)全面协调方面。所谓的协调,包括方方面面的协调,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包括农村与城市,包括东中西部,包括国内外即统筹一切可以统筹的,协调各方因素,从而促进各方势力的均衡发展。协调是一个跨度很大问题,它包含及其丰富的内涵。

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其理论思想被很好地体现出来。为促进农村的发展,政府实行以城带乡的长效的机制,以工促农,来保障农民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居民富裕的同时不忘贫苦的农民同胞。与此同时,国家的政策允许人口的限制性流动,一小股的农民工去城里打工,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得金钱上的劳动报酬,过上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从城里带回来先进的思想观念,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思想上改变了落后的观念,人们不再那么愚昧落后,相反地也开始赶时髦,追求时尚,农村的思想也开始活跃起起来。此外,实行以按劳分配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的高低,财富的寡多,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教育机制方面,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最多数孩子受教育的权力。农村的孩子不在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学不到知识。使他们拥有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力。通过统筹高与低,寡欲多,落后于先进,体现普惠的原则,最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障。(3)可持续方面。所谓的可持续是指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不再仅仅着眼于眼前的浅显的利益,而是着眼于未来,看到一些潜在的利益,着眼于子孙后代的未来。这就需要人们有远见,但远见不是人人都有。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思想文化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国家实施一定的政策,在方向上,保障人民选择的正确性。

以前的农民有一种观点,养儿防老,因而多生、超生的特别的多,更有甚者为了生一个儿子而将生的7、8个女儿赠送他人。目光短浅,不懂的这会增加自己乃至社会的负担。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就是基于可持续的观点,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实行少生优生。这不仅是人的可持续,也是国家的可持续。此外在生活方面,以前农民都将农作物的秸秆来燃烧做饭,此举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有机的作物秸秆被不合理地燃烧浪费。就此而言,农村实行建立沼气池,将秸秆化为有机肥料,制造出沼气,一则用于做饭的燃料,二则将废渣作为农田里的肥料。另一方面国家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部分地区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有条件的地区实现了生态农业,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土地的过度开发不仅不会增加产量,相反的会对子孙的生存带有一定的危机性。

2、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上来分析。

(1)从经济建设方面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不再在在泥泞的土路上行走,一条条沥青、柏油路交织在农村村舍之间。农民的土屋土墙被混泥土的而二从小楼所取代,农村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显得很整齐。这一些小小的变化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由以前的被压迫的地位上升为被服务的地位。

(2)从政治建设方面来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被建立,被改进,农村村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得到保障,相应的发展的权利也在一步步得以实现。与此同时,人们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个个司法机关,司法法庭开始在农村建立,由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这些也都可以看出人们意识上的觉醒。

(3)从文化建设方面来看。思想逐渐活跃的新型农民,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草根阶级开始跻身于文化建设的新领域。报纸、杂志、新闻广播、互联媒体开始成为农民接受新鲜事物,了解国家世界新闻的工具。农民也从愚昧无知的开始变得有思想,有文化,有教养。(4)从环境建设方面来看。当农民思想上开始觉醒之后,他们就会认识到以前行为上的错误,进而会想方设法改善。由于以前过度开垦工地,再加之对环境的污染,农民开始建设纯净的农村,改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简单的从衣食住行来分析

衣食住行能够最直接,最简单反应人们生活的新变化,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从衣食住行上来看,人们穿的是个性化的服饰,特立独行成为一种时尚,而不是仅限于以前带有政治色彩的中山装;吃的是有机蔬菜,水果,不再仅仅享受口味,满足食欲,重要的是身体的健康,合理膳食;住的是依山傍水的平屋,起着节能环保的两轮自行车。这一些看似缘故、简单的生活方式,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之下的新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新人类,以及怎样更好的生活。

四、科学发展观的规律性影响及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首先作为一种理论,一种方法论,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为其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作为一种科学的学说,又是对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导向,其影响又是相对明显和巨大的。再次,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影响范围是极广的,包括全农村村民和建设各方面,涉及各个领域。

在新农村建设中,它以强有力的影响力,科学指导者新农村各项具体实践活动,保障各项活动顺利进行。从上述能容可以看出,它从方方面面来具体影响从而建立起与党国所期望的新型农村建设的目标,这也从基础上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小结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以保持社会和自然相互谐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所说的科学发展观,是重在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不是仅仅着眼于一部分人眼前的迫切需要,而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等等。既然如此,那么科学发展观的充分展开和落实,必然带来我们生活的新的重大变化,这将是科学发展观价值观的巨大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关于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孙伟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京100732)

篇3: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1) 农机推广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在农业生产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农机化程度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两个重要因素, 而农机化程度又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因素。高度的农机化可以大大节约农业劳动力,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 农机推广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技术支撑。经济增长包括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依靠的是科学技术。农机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状况, 因此, 农机推广及农机化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技术支撑。

(3) 农机推广决定农机化发展进程。农机新技术推广普及的速度和程度, 直接影响地域内农机拥有量与农机化水平, 影响着农机化发展进程。

2 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 使农业生产工具发生根本变化。以长沙市 (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及市内5区近郊乡镇) 为例, 近年来,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 农机示范推广取得了卓著成效, 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70%以上的劳动量已由农机来完成。至2007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390.98万k W, 农机总值达19.97亿元, 拖拉机拥有量2.5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 998台, 水稻联合收割机5 535台以及其他各类配套农机具78万余台, 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49万k W/khm2, 机耕率86.3%, 机收率58.1%。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8.8%, 农机大户9 581户, 在湖南省率先跨入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

(2) 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农机推广, 加强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中耕管理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械化作业, 彻底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特别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使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逐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测试表明, 连续实施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 可实现增产15%以上。到2007年底, 全市已建成2万hm2高标准生态优质良田, 增收节支达3 000多万元。

(3) 使农民素质得到提升。农机的广泛运用, 迫使广大农机使用者不断学习农机化生产新知识、新技术, 不断提高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 从而带动农民素质快速提升。2003年以来, 长沙市加大了对农民实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培训力度, 2007年, 培训农机驾驶员和农机技术人员4 204人, 其中100人取得了国家农业职业技能资格。

(4) 促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机推广使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力不断提升,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根本转变。种地不再是农民生存的唯一手段, 机械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部分农民可以长期或者在农闲时期就近进入二、三产业, 实现劳动力的再就业。2007年, 长沙市农机作业经营从业人数7.2万人, 农机经营总收入7.37亿元, 纯收入2.9亿元,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02万人。

(5) 使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得到发展。农机推广培育了一大批农机大户, 实现了农机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 促进了农业集约经营。农机大户李战和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例证。2003年“双抢”期间, 在深圳打工的李战和回家“扮禾”, 此间通过农机推广人员介绍及培训, 购买了1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开展机收服务, 当年收回成本。尝到甜头后, 他就留在了村里, 先后又添置耕田机、插秧机和农用运输车等。2005年, 李战和实现农机作业服务纯收入8万多元, 2006年达10万多元, 2007年又提高到14万多元。目前, 李战和拥有半喂入收割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和农用运输车各1台 (辆) , 农机总值达26万元。李战和的农机以服务自家承包农田为基础, 同时为邻近村的农户进行代耕、代收等服务, 是名副其实的农机大户。

3 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选择与发展

(1) 扩大内涵提高层次。随着农业产业化及农机化的发展, 工厂化农业正在兴起, 在蔬菜瓜果生产中, 将土地用大棚覆盖, 温、湿度与光照的控制, 营养液输送, 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摘等, 都由机电控制。工厂化养殖, 将饲草种植和加工、饲喂、清粪、畜产品屠宰、肉类加工以及皮毛脏器处理等形成产业链, 实现全程机械化及工业化均衡生产。可控温棚已应用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等, 满足了工程和农艺要求。农作物秸秆等转化为甲烷气体, 使再生能源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新农村建设中, 农机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技术的高度综合与集成, 使农机技术推广内涵进一步扩大, 技术层次更高。农机走入高新技术领域, 将会有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投身于农业生产经营中,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 要适应“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经济形态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地域性开发成本大为降低。“长株潭”城市群已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对长沙市农机化水平上台阶又提供了好机遇。因此, 农机技术推广及农机化发展要从长沙市实际出发, 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 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3) 基础工作。 (1) 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农机部门在推广农机时要制定相应措施, 扶持农机大户发展, 并将农机户联合起来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拓宽服务领域, 扩大经营范围, 使农机作业服务有组织、有规模、有秩序、有效益, 增加机手的收入, 壮大经济实力。 (2) 打造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尽快组建一个集农机具展示、技术培训、推广销售、配件供应和维修保养于一体的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 服务长沙市, 辐射湖南省。 (3) 建立农机推广信息平台。通过农机推广信息平台, 向社会各界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机推广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发布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等服务信息, 为广大农机户早日致富铺平道路, 促进新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4) 推广服务要打破区域界限。在农机推广具体活动中, 建立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 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鼓励农机户到异地参与作业, 不断扩大服务规模, 提高农机利用率。支持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揽或参与农林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项目, 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发展分析, 结合长沙市农机推广现实, 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战略选择。

篇4: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关键词] 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的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反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以及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小康目标,在坚持发展经济?熏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熏必须始终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还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提高自身素质的状况来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培养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逐步把贫困落后的农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文化管理中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许多地区“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的干部队伍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严重,经常处于“事无人干,人无事干”的两难窘境。大学毕业生不肯留在村镇的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由于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制约,缺少管理自主权和创新能力等现象,诸多制约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加强农村文化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依法管理、标本兼治,以保障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广泛地组织、协调文化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支援农村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日益富裕的农民迫切希望拥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目前即使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节日文化”上。

积极的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地域和民俗特点,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一批有专长的农村文艺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文艺团体,鼓励和支持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能力。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关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适应国家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入农村这一重大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严重失衡的状况。要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文体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要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心连心”等活动,鼓励城市专业文艺机构、表演团体等积极组织各种小分队下乡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

以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为基础?熏掀起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等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开展创建各种形式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企业、文明市场、文明城镇等活动,巩固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出新时代的新农民。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倡导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这一切都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从各地农村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绿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农村的文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的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渠道,更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体现。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当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只有充分相信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参考文献]

[1]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亮点[EB/OL].新浪财经,2006-01-12.

[2]陈祖煌.建设新农村?押解决“三农”的长远战略[N]. 南方日报,2005-12-30.

[3]李昌平.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文题[EB/OL].人民网,2005-11-29.

[4]沈亚军.WTO与“三农”[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熏2002,(3).

[作者简介]唐 莉,女,萍乡市书画院三级美术师;朱 强,男,萍乡市文联三级美术师。

篇5: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我国幅员辽阔, 具有非常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而“农业、农村、农民”这3个问题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2013年, 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 指出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统筹协调, 着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从体制上和政策不断加强“强农、惠农、富农”力度,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 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家庭为单位, 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 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 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 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 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 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

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 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 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2.2 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 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 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 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 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3.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 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 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 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 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 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 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 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 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 不仅危害食品安全, 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 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3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 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 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 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 依靠自己的力量, 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 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 增加到5.9亿t, 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4 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1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 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创新, 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 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 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 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 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 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 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 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

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 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 改善种植结构, 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 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 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4.2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是农业生产方式, 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 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的问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需要, 而城镇化的进程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世代耕作的土地进城务工, 而留守农户身兼数业, 无心种田。这些归根结底是传统劳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 不能为劳动者带来切实的利益。

农业产业化, 这一生产方式的转变应时而生, 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不仅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和生活结构的调整, 同时也是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用现代化的工业理念来规划农业生产, 通过土地集约经营, 不仅可以加速农业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更能加速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它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 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产品的高效快速流通也是困扰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农产品“七区二十三带”布局的完成, 现代化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技术为“减少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 结论

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促进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这一过程中显现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粮食和食品安全及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问题亟待解决。借助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不仅可以稳定快速地发展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缓解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 使农业经济发展, 农民致富, “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才能缩小城乡差距, 达到共同富裕。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业科学技术源远流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遇到了崭新的挑战, 如何围绕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做好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和富裕农民工作成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服务的核心目标, 本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并结合当代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对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如何发挥作用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业科学技术,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卢良恕.21世纪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 1999 (5) .

[2]王坤林, 肖石江, 王寿红, 谢红生.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云南农业, 2010 (11) .

[3]黄跃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

[4]张洪源.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7 (6) .

篇6: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改变传统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 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生产方式落后,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重塑村庄的生态优势, 重现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 是农民的生存、发展之本, 也是农村的潜力、魅力所在。

由于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产业与农民就业渠道不多, 特别是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城乡环境质量差距呈扩大趋势。要全面达到和谐小康社会进而迈向现代化,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 农村面貌不断改观, 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使城乡协调发展, 就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 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内涵。现代林业由生态林业、可持续林业发展而来, 它重视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 在和谐的基础上兼顾经济的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都需要现代林业的配合和支持。

新时期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养殖, 还包括产前的生产资料、资源等的合理安排, 生物技术运用和产后的产品深加工、营销等生产活动形成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 要通过专业化生产, 适度规模化经营。采用先进的技术, 使劳动力投入相对下降, 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投入得到集约化利用, 从而提高效率, 节约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 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耕地不增加的情况下, 收益得到增加。其次, 现代农业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再次, 现代农业要节约宝贵的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农业生产将进一步从无机化学技术向基因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 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污染将得到有效控制并减少, 农业和农村中的各种资源将得到循环利用。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解决过分依赖农药、化肥、激素等造成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以及对土地、水源、粮食造成的污染和对环境与其他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努力发展绿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生物工程农业、循环农业 (即废物利用) 以减少污染。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林业是不可或缺的。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林业, 既是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 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还是绿化美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客观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事业, 在此过程中需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在新农村建设的较长过程中, 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优先发展能够增产增收、改变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及生活品质、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

发展林业, 有利于农民增收。加快实施林业分类经营, 科学利用林地, 提高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 加快发展各种优质高效林产品基地, 大力发展木竹、经济林果等林产品精深加工, 努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子,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新农村建设要解决“三农”问题, 提高农民收入, 必须多渠道进行。如土地流转实行农业专业化, 上下游对接发展产业链, 工业化生产转移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等, 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其中, 发展林业和各种林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林木生长周期比农作物时间长, 但是各种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可利用的各种土地空间较多, 只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各种宜林荒地都可利用。

发展林业, 有利于保障农业安全。只有保证生态安全, 才能保证国土安全、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 才能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各种农林副产品提供给市场, 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目前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人类的各项活动, 使得空气、环境、水质、土壤时有污染。如工业交通等污水废气超标排放, 造成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 导致干旱和土地荒漠化, 部分地区出现酸雨, 这些都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与安全。森林、植被的破坏削弱了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入渗过程, 减少了土壤的库容, 导致了水土流失。我国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 其中有110个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缺少森林或森林被毁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主因, 保护森林土壤的蓄水功能, 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的潜能尤为重要。

另一现象是片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忽视了有机肥的利用, 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他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降低, 影响了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化肥使用效率低, 过量残留氮、磷等造成水域富营养化, 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及生活废水的排放, 致使饮用水、地下水及农作物中污染物含量超标, 污染导致质量型缺水, 严重影响生态安全。高残留的农药进入农产品, 对农产品和食物构成污染, 给人类自身生存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 应配合城市、工业减排, 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 提高其使用效率, 降低使用量和残留量, 逐步向生态农业和现代生物工程农业转型。

发展林业, 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使其涵养水源, 截留降水, 涵蓄土壤水分, 补充地下水, 抑制蒸发, 调节河川流量, 缓和地表径流, 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充分发挥林网和森林的生物特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用生物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森林有固碳释氧, 净化空气, 维持碳平衡, 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又能降低风速, 起到防风固沙、维持土壤自然特性, 分解废弃有机物, 加速物质循环, 促进土壤的发育, 维持土壤的功能, 还可稀释土壤富氧化成分, 保障国土安全。通过森林、林网、林带对风速、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 形成小气候效应, 使农作物增产增值。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还可控制沙漠化、荒漠化进程, 发挥固土保肥效能, 保障农业安全。

发展林业,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是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的主要功能。长期以来, 由于生态价值观念没有形成, 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不尽一致, 有些地方植树造林效果较差。林业整体上处于森林资源缺乏、森林生态功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脆弱状态。部分农村人畜共居, 厕所、圈养畜禽等没有进行有序的规划建设和整治, 脏、乱、差等环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没有适宜的生活小环境,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发展林业可以调节气候。庞大的林冠能改变太阳的辐射和大气流通, 是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绿色调节器, 对大气候及区域小气候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 以缓冲极端气候对区域小气候甚至整个区域的不利影响。树冠可以吸附、粘着部分粉尘, 降低大气中的含尘量, 通过生理生化过程, 吸收或分解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森林在不同区域能促进或调节物质循环交流, 维持生态过程和生态平衡。森林植物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能够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

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乡村文明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显著标志之一。发展林业, 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乡村绿化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高农民的自身修养, 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有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通过完善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 增加村庄和农户院落的林草覆盖, 发展庭院林业, 能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

发展林业, 有利于特色农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的文化内涵都是以森林生态为基础, 与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联系。发展林业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和文化现象, 是真正意义上的接近自然, 改造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让自然为人类造福。

由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理、降雨、土壤等适地适树情况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景象, 也由于社会经济的差异性, 形成人们生活环境习俗和生活习惯等不尽相同, 所以, 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现象, 其中生物、林木充当了重要角色。发展林业就是要促进生态文明, 促进文化多样性建设,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但是, 少数地方的个别文化现象、生活习惯和习俗, 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个别地方或个人为了眼前利益或个人利益, 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乱砍滥伐, 盲目垦荒围田圈地, 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直接影响到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和多元文化发展。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今日, 必须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才能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传承、丰富和拓展农村文化内涵, 提高农民各方面的文明素养。

农村发展特色、休闲和旅游农业都离不开林业发展。这是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各种特色、观光农林业的建设, 既可发展农村经济、运用高科技的较高平台, 使新一代农民在较高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 又可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体验特色、休闲农林业, 并提高对生物知识和生态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林业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一种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森林资源, 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是森林资源安全的三大公敌。今后一个时期, 既要保护好新造幼林, 又要保护好林木林地资源, 还要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资源, 同时要做好森林防护和有害生物防治, 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发展, 林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户的增收, 农村生产发展在山区主要依靠林业。林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建设好新农村即可以有效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 而森林资源的健康成长也可反哺新农村建设, 帮助其顺利发展, 弥补其过程中的不足, 使新农村建设驶上高速、高效的新型快车道。

参考文献

[1]翟勇.试论林业可持续发展——以乌海市生态建设为例[J].内蒙古林业, 2009 (6) :16-17.

[2]陈世亿, 许新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09 (6) :12-13.

[3]刘学能.对砚山县加速林业发展的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 2009, 34 (A04) :126-127.

篇7: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与研究报告

1 农机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并进而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温家宝总理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为农业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和劳动力紧缺的矛盾, 而且能及时有效地争取农时, 抗灾救灾,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2 农机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

农机化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 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 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 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在变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 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 促进优势农产品增量提质,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 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化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

3 农机化技术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农机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凸显。长期以来, 血吸虫病、人畜混居、稻草垃圾遍地的现象在我镇普遍存在又难以解决, 随着农业机械对人畜力的替代, 减少了人、畜下田作业, 切断血吸虫传播途径。提高血吸虫疫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增强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对于预防血吸虫病确保农民身体健康,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能减少土壤风蚀, 抑制地表扬尘, 防止水土流失, 使农村最根本和稀缺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通过推进农业废弃物机械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措施, 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机械、河道清淤机械、畜禽粪污治理及肥料化处理机械, 既清除了污染源, 又消除了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 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通过大力推广稻草还田机械化技术、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 不仅解决了稻草堆放甚至焚烧稻草造成的空气污染, 消除了施肥不当造成的水源污染, 还改良了土壤,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促进了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节本增效, 为“村容整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镇“村村通”公路建设、石山村机耕道路建设等项目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为我镇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

4 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经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机作业成本的逐步下降和农机服务需求的不断升温, 促使农民的经营观念转变, 成功探索了农机合作社和跨区作业等社会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 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 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 形成了“买得起、用得好、效益高”的格局, 这些服务组织通过跨区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机作业量, 提高了农机利用率, 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利用农机致富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农机户通过社会化服务不仅增加了收入, 同时把更多农民从农田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 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门路, 他们在农村致富奔小康中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加快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步伐, 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5 农机化是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上一篇:食堂用餐管理规定下一篇: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