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2024-08-11

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精选12篇)

篇1: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又称“不动产税”。指一些国家为调节不动产收益,对房屋、建筑、公寓、和土地征收的一种税。纳税义务人为产业的所有人,征税对象是房屋、建筑、公寓、土地的年值即租金。产业的年值根据每年产业估算的租金总收入来计算。具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产业税,其起征点为年租金18元。税率原来按照产业坐落的地点而定,1978年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开发政策的需要,将新加坡划为三类地区,分别适应相应的税率:(1)不发达地区建筑物,税率为18%,土地税率为12%;(2)半发达地区,建筑物税率为27%,土地税率为18%,(3)发达地区,不论建筑物或土地,税率一律为36%。但是,从1979年开始,新加坡逐步调整产业税税率,到1983年,税率开始实行不分地区,不分何种产业,统一定为23%。产业税对用于宗教、教育、慈善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建筑物实行负税。税收由产业所有人分别于1月和7月缴纳,即每半年计算缴纳一次。新加坡还于1974年1月1日起开征了产业税附加税,规定在核定的产业年值基础上加征10%,随产业税一起缴纳,也是每半年缴纳一次。但是,下列符合条件的产业可以免征产业税附加税。(1)新加坡公民拥有的产业;(2)新加坡永久居民拥有的产业;(3)在新加坡创建的公司拥有的产业;(4)依法在新加坡注册并经营业务的外国公司拥有的产业;(5)每年缴纳6元税款的产业;(6)驻新加坡外交使团拥有的产业;(7)依法注册的社会团体的产业;(8)代表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受托管理人或合法代表掌握的产业。来源:

篇2: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指以财产所有人死后所遗留的财产为课税对象而课征的一种税。按课征的方式不同可具体划分为总遗产税、分遗产税和总分遗产税三种。总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总额综合进行课征。规定有起征点,一般采用累进税率,不考虑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亲疏关系和继承的个人情况。分遗产税是对各个继承人分得的遗产分别进行课征。考虑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亲疏关系和继承人的实际负担能力,采用累进税率。总分遗产税是对被继承人的遗产先征收总遗产税,在对继承人所得的继承份额征收分遗产税。两税合征,互补长短。早在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帝国时已有遗产税的征收。近代遗产税15创始于荷兰。以后其他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先后开征。在我国,国民党政府曾于1940年7月1日开征此税。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颁布的《全国税政实施条例》中曾规定有遗产税。但一直没有开征。来源:

篇3: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投资税

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课征的税。一个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宏观控制和投资结构的调整,除了运用指令性计划手段外,还可以通过对投资征税来进行。税收是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投资膨胀,调节投资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投资征税,直接加大投资单位的投资成本,可以有效地抑制投资需求。税收对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调节,是通过对不同的投资方向,规定差别税率征税来实现的,如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就属投资税。另外,投资税也包括对投资品的征税。社会产品可分为投资品和消费品两大类,通过对投资品课税,也可以间接加大投资单位的投资成本,从而达到调节投资需求。

篇4: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指税收活动要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是西方财政经济学界所倡导的税收原则之一。其主要内容是:(1)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使征税费用最少;(2)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最小,使税收的超额负担尽可能小;(3)要有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税收效率原则可以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两个方面。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经济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要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和尽量增加税收的额外收益。这是因为,税收在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亦可能在两方面给社会带来超额负担。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征税一方面人部门支出,另一方面又增加政府部门收入。如果征税导致私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征税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就发生了税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经济机制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如果征税对市场经济运行发生不良影响,干扰了私人消费和生产的最佳决策,同时相对价格和个人行为方式随之变更,就发生税收在经济机制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降低税收超额负担,以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大的经济效率,便成为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的重心。要提高税收经济效率,必须在有利于国民经济有效运转的前提下,一方面尽可能压低税收的征收数额,减少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度;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并在市场机制失灵时,将税收作为调节杠杆加以有效纠正。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是指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检验税收本身效率的标准在于税务支出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征税过程中,一般总会发生两类费用:一是管理费用,亦称“税务行政费用”。即政府部门在实施各种税收计划、征管各个税种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具体包括: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工资、薪金和奖金支出;税务机关办公用具和设施支出;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因实施或采取各种方法、措施支付的费用以及进行及适应税制改革而付出之费用及由其他政府部门提供而无需支付的各种劳务等等。二是执行费用,亦称“奉行纳税费用”。即纳税单位和人在按税法纳税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纳税人花申报税收方面的时间(机会成本);纳税人为避税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等。管理费用相对容易计算,即使数字不明显,也可用管理费用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来估算。执行费用则相对不易计算,特别是纳税人所花时间、心理支出更无法用金钱来计算,也无精确指标加以衡量,也有人将其称之“税收隐蔽费用”。提高税收本身效率的途径有三:一是运用先进科学方法管理税务,以节省管理费用;二是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掌握,以压低执行费用;三是尽可能将执行费用转化为管理费用,以减少纳税人负担或费用分布的不公,增加税务支出的透明度。

篇5: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西方税收学界所倡导的税收原则之一,指国家征税以不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平等对待一切纳税人为目标的税收制度。其立论基础是确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充分效率。倡导税收中性的目的是要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而让市场在不扭曲或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税收中性思想最早是在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税收理论中提出的。它的代表人物斯密主张把税收职能限制在满足国家公共需要的范围内。经济学家李嘉图认为,一切赋税都有害于社会再生产,反对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预。19世纪末,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英国的马歇尔基于“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国家课税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资源有效配置,产生税收超额负担,提出凡是影响价格均衡的税收都是“非中性”的,只有符合中性原则的税收才能保持均衡价格。西方经济学家的税收中性原则是以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从实践看,20世纪50年代前,没有一个国家实行过税收中性原则。1954年以后欧洲经济共同体相继推出税率比较单一的增值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有些学者还主张税收对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也应保持中性,不应厚此薄彼,以促使资本在国际上自由地最有效地流动。按照这种理论,一国政府不应对引进外资采取减免税措施,税收饶让也缺乏存在的客观依据。其实,税收中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税收作为一种强制的国家占有,必然会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发生影响,特别会发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推崇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学说,认为税收可在市场失灵时具有“非中性”。即主张运用税收纠正市场存在的缺陷,调节经济运行。在当代,随着国家调节经济职能的扩大,税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国家经济生活。所以,现在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要求一国的税制都按照中性原则建立是困难的,税收的中性和非中性要视税收是否有利于经济运转来决定。

篇6: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杜尔哥(1727~1781)是法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18世纪后半叶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是《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76)。他根据魁奈的重农思想,系统地阐明了价值与分配、分工、货币的起源与使用、资本与利息的本质以及农业的重要性等理论。杜尔哥的税收思想主要表现在平等课税、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较方面。(1)关于平等关税论。杜尔哥认为,国家干预主义的保护关税会加重本国人民的负担。这是因为,对进口产品课征高税,会促使外国商人提高其产品的实际价格,而这些产品最终要由本国人民来消费,税收负担最后还是落在本国人民头上。他还认为,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会受到出口国家的报复,结果双方贸易会减少。所以,他认为,平等关税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自由竞争,有利于国际贸易各方面的经济发展。(2)关于平等纳税论。杜尔哥认为,当时法国人民的苦难,是税收负担的分配不均所致,应当废除贵族、僧侣、大地主等的免税特权,实现国民平等纳税。(3)关于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利弊论。杜尔哥认为,直接税是土地所有者从其纯收入中所支付的税;间接税是对佃农征收的税、对企业利润征收的税以及对销售商品征收的税。在他看来,政府应只征土地纯收入直接税,除此以外的所有间接税因夺走了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财富,妨害国家财富的积累,故应废除。从这一点上看,他也同魁奈一样,主张对纯产品征收单一税。

篇7: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沙格斯(1845~1927)是19世纪后期以边际效用学说为基础的纯粹经济学派的意大利财政学家。1887年他出版了《理论的国家经济原论》,在该书中阐述了他的赋税思想。沙格斯立足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从大所得每一单位的个人效用,比小所得每一单位的个人效用为小的观点出发,按主观价值理论把赋税现象作为经济价值问题来理解,认为当课税时,每个人所牺牲的财富价值应该在每个人之间平等负担,因此他主张采用累进税。沙格斯的论点并不是主张以对国家付出的个人价值作为标准来课税,而是主张实现个人间的价值的均等,即主张赋税的“牺牲均等”。

篇8: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家利益要求的税收学说和政策主张体系。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初,流行于16、7世纪。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其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只局限于流通领域。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实行高关税率限制商品进口,防止金银外流,保护本国对外贸易,促进国内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发展工业,扩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通过贸易顺差换回大量金银货币。重商主义者在提出和阐述各自的税收政策措施时,广泛涉及国家税收理论的许多基本问题。重商主义者对间接税和直接税的选择,曾发生过较长时间的争论。尽管这些思想、观点和方法还比较零乱,不成体系,有的还较为肤浅,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闪光的思想。对后来资本主义古典学派税收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一定影响。重商主义学派的税收思想主要是在阐述国家保护商业资本的政策和措施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零乱的理论与政策主张。

篇9: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16~18世纪流行于德国的重商主义的税收思想体系。官房,在欧洲的中世纪原指国家的会计室,中世纪以后指国库或泛指国王的财产。官房学是有关政治、经济知识的总称,包括财政学、国民经济学、私经济经营学和产业行政学等科学。当时德国各大学设官房学一科,主要是培养财务行政官吏和君主的财政顾问,故名官房学派。德国官房学派以1727年在哈雷大学和奥德大学设立官房学讲座为界限,分为旧官房学派和新官房学派。16~17世纪的德国处于封建国家向近代的统一国家过渡的阶段,由于各大小诸侯国和自由城市的各自割据,进行土地兼并与争夺城市的战争,德国经济遭到破坏,皇帝在政治经济上的实权,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加强国家对财政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扩大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官房学派以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阐明财政与国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与英法重商主义思想有所不同,其基本思想是用政治权利谋求国家的经济统一,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国家经济实力。

旧官房学派的理论 旧官房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g·奥布里特、l·von·薛肯道尔夫、j·j·贝切尔等人。这个学派的特点是以研究充实国库,特别是如何使王室财政充裕为主,具有国王私人财政学的性质。薛肯道尔夫把国家财政视为君主和私人经济的一部分,认为应该把官产收入及特权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基础,在官产收入和特权收入不足以弥补财政支出时,才能征税。在税收根据理论方面,他持“利益说”的观点。认为税收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代价,人民应该自觉承担纳税义务。

新官房学派的财政理论 此理论虽然仍以充实国库的研究为主,但同时也重视对如何增加国家财富的研究。新官房学派思想理论,主要体现在新官房学派代表人物尤斯梯和宋能非尔斯的著作中。尤斯梯(1705~1771),主要著作有《国家经济学》(1755)、《赋税及捐税研究》(1762)、《财政体系论》(1776)等。尤斯梯认为国家经济政策和实施管理的目标,不仅要使国库充裕,而且要增进包括君主和臣民在内的整个国民的福利,否则就不能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他还认为财政学是研究如何管理国家财产,如何适当征税,如何加强税收管理,以维护和提高君主与臣民的共同福利为目的的科学。尤斯梯认为,国家财政收入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即管产收入、特权收入、赋税收入和其他收入(含公债收入)。在这些收入来源中,官产收入与特权收入是国家的主要收入,税收收入是次要的,只有在前两项收入不足支出时,才应征税或组织其他收入,如举债。据此,尤斯梯提出了课税根据理论“义务说”的观点。他认为臣民的私有财产是一种间接性质的国家财产,当财政收不抵支时,臣民随时都有缴纳国家所需费用的义务。他在主张臣民有纳税义务的基础上,还强调君主的财政支配权与臣民的利害关系,国家征税不要妨碍私人的经济活动。为此提出了课税的6项原则:(1)采用促使自愿纳税的课税方法;(2)课税不得侵犯臣民的合理自由,不得危害工商产业,不得有害于国家的繁荣和臣民的幸福;(3)应该平等课税;(4)课税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5)选择征税费用最低的货物课税;(6)纳税手续应简便易行,纳税时间要安排适当。这些税收原则,集中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要求,对后来资本主义税收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尤斯梯还深入探讨了当时国内消费税流行的原因及其利弊。从课税原则角度来看,他反对国内消费税,其理由:(1)限制人们的合理自由活动。(2)不利于商业的活动。(3)不能实现税负平等。(4)漏税较多。(5)征税费用高。从作为一个官房学派的代表人物。考虑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现实需要,他又主张折衷主义。他认为营业收益税是符合税收基本原则的,应以此为新税制,取代国内消费税。宋能非尔斯(1732~1817)是奥地利的财政学者,他继承并发展了尤斯梯的经济理论和税收理论,同时也受到了重农主义的经济自由思想的影响。宋能非尔斯的主要著作是《行政、商业与财政的理论》。宋能非尔斯认为,财政学的任务是:满足国家需要,编制经费预算;决定国家的收入来源;检查审核经费开支与收入;研究收入的组织征收等。在税收理论方面,他强调税收的重要性,主张财政收入应以税收为主要来源,而官产收入和特权收入是次要的;强调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据此,他提出普及、公平及保护税源的税收原则,反对设置非常准备金。他对消费税的看法与尤斯梯不同,他赞成征收消费税。他认为消费税的优点是:征税数量与纳税人的所得相适应;商人可将税款加入商品价格中转嫁出去。税金为数不多,纳税人在无意识中缴付了税金等。其缺点是征税费用高,增加负担。此外,对富有者的所得课不到税,课税使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抑制了就业与商业。因此,他赞成课征消费税,特别是对奢侈品课税与对货币收益课税,反对向资本直接课税。他还反对税收承包制,主张应由政府掌握课税权。德国官房学派的财政税收理论,代表了当时德国封建君主的利益,当时提倡“君安则民安,君富则民富”的以君主为中心的观点。在税收理论方面较早地认识到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同时相应地提出了税收原则观点,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税收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篇10: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t.r. 马尔萨斯(1766~1834)是英国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出身于土地贵族的一个牧师家庭。17为了反对法国革命和葛德义的学说,对产业革命后出现的失业和贫困现象进行分析。他最著名的理论是人口论,著有《人口原理》。他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增加,前者的增加超过后者的增加,造成人口绝对过剩,如不加以抑制,必然引起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灾难。这条“人口自然规律”后来被称为马尔萨斯主义。马尔萨斯还著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书。他没有专门的财政税收论著,他的税收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在论述财富的增长时,对若干税收理论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促进财富增长即生产发展有三个重大因素:资本的积累、土地的肥力和节约劳动的新发明,但是在这些因素刺激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加后,这些产品由谁来购买呢?没有购买者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为了使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有效需求。政府支出的消费是保持产品与消费平衡的重要因素,由国家税收维持的非生产性消费,其特殊作用在于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促进生产的增长。马尔萨斯不赞成李嘉图的征税会给资本带来损害、应力求少征税的观点。他认为要把征税带给私有财产的损失与征税带来税收有效需求,从而维持和刺激生产增长的好处加以比较,他主张牺牲前者,换取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促进财富的增长。他主张增税,不赞成减税。理由是减税对依赖固定收入生活的人们是一种好事;对商人阶级,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是好事,有时是坏事;但是对劳动阶级,减税则是不利的,因为不管是取消赋税,还是谷物价格十分低廉,都不能补偿缺乏对劳动的需求所带来的损失。假如对劳动的一般需求减少,特别是突然地减少,劳动阶级就将在经济停滞和物价低廉中过悲惨的生活。假如对劳动的需求很大,他们就会在物价昂贵中富裕起来。

篇11: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达芬南(1656~1714)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任国产税局长、进出口稽查长等职。其主要著作有成供给战争的方法和手段》(1695),《东印度贸易论集》(1697),《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1698),《造就贸易平衡中获利者的可能方法》(1699)等。达芬南深受配第洛克的影响,使其理论得以发展。他的赋税思想是围绕着国外贸易与国内生产关系而阐述的。他从贸易差额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赋税是年度收入”的一部分,即是“从土地及其收获品,然后是外贸与工艺、工业制品等在国内交易产生的总收入”的一部分(《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英文版,第251页)。他在课税原则上,主张国民经济原则和公平原则。主张税收要为谋求贸易的繁荣和国内生产的发展服务。达芬南从这一立场出发,主张施行国内消费税,认为这样可以达到公平负担。他说:“从前,赋税是以土地以及国外贸易为主要对象计算的,这只不过占英格兰整个国力的1/3,余下的2/3漏掉了。高利贷业者、法律家、工商企业家、零售商人,以及其他从人民的恶习与浪费中很容易获得利益的一伙人,对维持国家没有贡献。这伙人必须依照国内消费税,共同分担他们应分摊的那部分份额。”(同上,第62页)。他认为国内消费税具有许多优点,不过,不要扩大到生活必需品,即“适合于课征消费税的商品,仅仅是奢侈品。因为如果按征课奢侈品税的方法,贫穷人蒙受的损失乃是很少的”(同上,英文版,第66页)。达芬南还认为税收最终归由地主负担。“所有一切地租到头来还是对土地课税。于是国内消费税同直接负担税都同样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更重的负担将落在地主肩上”(同上,英文版,第77页)。他这种认为无论直接税,还是间接税的纳税人并不一定成为税负人,而最后要由地主负担的观点,起到了为地主阶级辩护的作用。其后,他在《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一书中,弄清了国内消费税的真正负担者是一般消费人,而地主阶级也是作为消费者负担的。对此,他认为国内消费税应该由商业者负担,必须对“靠劳动为生的人民以及靠技术和手工制造者为生的中间阶级、承担战争义务的国民的绅士阶级”从轻课税(《国税和英格兰贸易的讨论》,英文版,第159页)。

篇12:注册税务师考试综合指导:税收术语产业税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表明税收占财政收入中地位的指标。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一般来讲,影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的因素有三:一是社会制度的因素。一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要高于社会主义国家。二是经济管理体制。该因素的影响主要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如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往往采取利润上缴的形式获取财政收入,因此,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都较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大范围采取税收形式获取财政收入,相应提高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三是经济理论和财政理论。一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建设主要是以该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为依据开展的,财政实践也是如此。如1952年~1980年中国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50%之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直接原因是经济管理体制过于集中,但究竟理论上的根源则是,人们一直认为可以所有、占有并支配全民企业所创造的全部利润,无须过多地借助于税收,即人们后来所总结的“非税论”。1984年以后,税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突然大增,虽其直接原因是“利改税”,究其理论上的根源则是承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税收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存在不仅必要,而且要逐步强化。

上一篇:美味的午餐作文下一篇:安全生产考试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