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10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共6篇)

篇1: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

调查报告

班级:2011经济九班

一、引言

重庆市是2007年6月国家批准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8月,重庆在全市启动了被称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从2010年8月15日-11月7日,全市已有12.6万户、59.5万农民自愿办理转户成为城镇居民,这一试验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海内外媒体称之为“重庆样本”、“重庆模式”。为了深入了解重庆实施的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情况,2012年1月12日-2月10日,我校经济9班全体学员深入重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考察了两江新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南川区等区县,实地调研了民心佳园公租房、西永微电园、大学城、南川新农村建设居民点等21个项目,通过拜访部门、走访农户、实地调查、查阅资料、深入街道社区进村入户访谈等多种方式,对重庆市正在实施的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群体分布均匀、广泛,共调查200多人重庆市主城区的重点区域两江新区、渝北区等,渝西地区的铜梁县,大足区等,少数名族区域的酉阳、彭水等区县,重庆市中部的涪陵区、忠县渝东地区的万州区、开县、巫山县等。调查的样本除区域分布广泛、均匀以外,人员结构从18周岁到75周岁,男女比例恰当,调查的对象有农民工、工人干部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学生等,文化层次分布均匀有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大学文化的各文化层次人员,转户的基本情况如下:

到2011年12月31日,全市共办理农村居民转户1453686人,其中整户转移的有 36 万户,平均每天转户10458人。2011 年摸底的时候,符合条件的人口大概是 338万,最后到年底能够转户145万。

从年龄段来看,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转户218800 人,占15%,18—60岁劳动年龄段人口是转户的主体,大概占 5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员大概有49万,占33%。2012年1月以来,截至2月06日,全市共办理农村居民转户179088人,平均每天转户3088人,全市累计转户人数已经达到160多万人。

以上转户数据说明户籍制度改革开局不错,虽然难度很大,但总体推进顺利,整体态势良好。转户人口无论从年龄段、区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来看,和原来的设想总体是一致的,这是城市化进程中非常好的一次人口的组织和调动。这充分说明这项改革是有群众基础的,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已经转户的160万人,政策还没有完全配套落实到位,还需要一定的物力和财力支撑,并且今年还要继续推进农民工转 户,这些转户的群体在各方面待遇和权益没有全部落实到位。表现在 :

一是养老保险落实到位。转户居民在享受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上不打折扣,坚决到位执行城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标准。

目前,已经转户的160万人,很多都没有自己申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现社保局在主动办理这个事。社保局根据转户居民应该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主动对接用工企业促其按新标准为转户农民工缴纳保险,通过这样一个渠道,确保转户居民执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标准。

二是农村的权益要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都可以保留。农机具补助、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公益林管护补助等涉及耕种行为的补贴政策在退出承包地之前继续享受。农村居民涉及对象的补贴政策中,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不再保留,这是国家的规定,除此以外,其他的都享受。还有就是参军政策,转户之后还是按农村的标准来算,3 年之内不变。

三是住房问题落实到位。申请居住公租房也是转户居民的权利。同时转户居民可以按规定享受相应的购房税费减免政策。政府以各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

四是教育问题落实到位。户籍迁入地和居住地一致的,由迁入地教育部门安排入学;户籍迁入地和居住地不一致,由居住地教育部门安排学校入学。当学生就近就学容量不足时,当地教育部门采取随机派校等形式统筹安排学生相对就近就读。

五是农村居民转户后政府会给转户居民在以下政策方面的好处。

转户居民退出承包地,可以按照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标准得到相应补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将获得3笔补偿资金。一是参照同时期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的一次性补偿。二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宅基地使用权补偿。三是参照地票价款政策给予的一次性购房补助。在养老方面,可参加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到年龄后可领取每月至少500元养老金。在住房方面,可申请公租房居住,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登记为购买。同时,鼓励转户居民购买普通商品房,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廉租住房保障。在医疗方面,可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享受相应医疗保障。在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城市学校,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在社会救助方面,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就业方面,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自主创业可以享受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就业帮扶,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臵政策。

三、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与启示

(一)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意义

探索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路径。重庆将户籍改革与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同时纳入城镇化过程,通过放开城镇户口、减少农业人口,变农民工城乡资源“两头占”为“一头占”,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村人均资源和经济收益成倍增加;通过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主选择和流动,打破城乡户籍分割壁垒,改变社会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由非市场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最终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能够消除城乡差别的体制与机制。

探索了一条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路径。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线,建立统筹城乡动态开放的户籍制度,实现了农民工变产业工人与城市人的职业与身份的双重转变,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缓解了城市“民工荒”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双重束缚,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探索了一条盘活城乡土地资源的可行路径。户籍改革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重庆户籍改革将二者统筹考虑,通过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交易市场,让农村建设用地与 城市建设用地一体流动增减挂钩,解决了城镇化用地“地荒”与农村耕地“撂荒”的双重矛盾,极大地解放了土地生产力,其释放出的巨大的活力,必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户籍改革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重庆的户籍改革,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破冰之举,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举,是关怀民生、拉动内需的智慧之举,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制度障碍的胆略和魄力。

(二)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启示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是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人”的一体化。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人的公平待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因此,整个改革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追求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解决好发展型民生。在改革体系的设计上,不管5项纳入还是3年过渡、3项保留,都是以维护人的权益、保障人的发展为重点,将长期在城市生产生活的农民工变市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管辖范围,投入真金白银让农民顺利实现城乡转换。重庆市委为此还专门召开全会,安排落实公租房建设、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发展微型企业等十件民生大事,总投入达3000多亿元。在投入上,创新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坚持民生财政两个“不动 摇”,使市、区县两级财政从“保运转”向“保民生”转变,以政府投入牵引市场力量参与改革。重庆的户籍改革充分体现了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道路,解答了如何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符合“十二五”规划建议关于“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从体制机制上确立了民生导向的统筹发展之路,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城乡全面小康提供保障。

坚持统筹兼顾是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方法。重庆户籍改革打破“就户籍改户籍”模式,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在具体对象上,兼顾农民工与其他群体,在关键环节上,兼顾“出口”与“入口”,在推动发展上,兼顾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方法上,兼顾当前与长远,对政策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定了“1+3+10”(《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和农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户口迁移、社会保障三个核心办法,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形成了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实现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农民转户的平稳过渡。在制度体系设计中,坚持通盘考虑,突出综合配套,从土地、住房到保险等,制度严密,环环相扣。在工作推进上,各区县政府作为实施户籍改革的大平台,农民工的就业单位为主要载体,大中专学校也是重要载体,基层派出所是操作载体,全面畅通转户渠道,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工满意的局面。

坚持以农民特别是农民工为主体是推进统筹城乡户籍改革的动力。重庆的户籍改革试验,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农民工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坚持自愿、有偿原则,把权利交给农民,是一场将已经在城市具有就业竞争能力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涵养农民工,使农民转为市民的城镇化过程,变为他们不断提升和获得城市生活与竞争能力的过程,有效地防止城镇化过程中出现新的社会问题,促进了改革顺利推进。重庆市委市政府把转户农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坚决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确保农民带着尊严进城,带着财富进城。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农民,可立即由此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及购房补助,显化其资产和权益价值,增加转户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让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民退出土地后有经济能力支撑社会保障,获得和近郊城镇征地相近的收益。在设计户籍改革政策和推进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依法办理,有偿退地,完善社会保障,确保农村居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障,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整个制度设计上,重庆市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真正激发了农民群众的转户热情,促进了转户工作顺利推进。

坚持依法运用市场杠杆是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重庆的改革试验在坚持“分蛋糕”的公平机制的同时,始终注重“做蛋糕”的效率机制。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坚持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要素的自由流动,在自由流动中实现更大范围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坚持运用市场杠杆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对农民相关使用权进行价值量化,让转户农民受益。坚持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分担改革成本,比如,市场主体参与地票交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参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为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以政府投入牵引市场力量跟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确保统筹城乡户籍改革可持续推进。

篇2: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班级: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田厚香 学号:2010101047 关于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情况

选题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庆在全国率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10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提升至60%。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把户籍制度改革纳入了十大民生工程,这对于解放农民,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调查条件

重庆

户籍制度

改革 调查目的

重庆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年来,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各项政策执行情况良好,转户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政策和措施保障。为了更加详尽的了解改革情况,在此做了这项调查。主要调查方法

网上查资料

翻阅报刊 调查的基本思路

在本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本人认真地选取课题,再定下研究性学习课题之后,搜集有关重庆市户籍改革的介绍以及他的成效。采用查资料法了解各类人士对重庆市户籍改革制度的了解和看法。接着对数据进行整理,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定好要调查的项目后,分析要调查这个项目的原因以及它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到网上搜索有关消息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查阅所得得出结论。研究心得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对重庆的户籍改革制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因其巨大的规模、鲜明的政策创新、强烈的社会影响,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模式。它为全国其他地方进行户籍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板,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中文摘要

重庆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年来,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各项政策执行情况良好,转户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政策和措施保障。截至12月3日,全市累计农转城3013586人,整户转移767209户,平均每天转户6331人,在区域分布、群体分布等方面与改革预期基本相符。关键词

重庆

户籍制度

改革 调查报告

重庆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自2010年8月全面启动以来,坚持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相继纳入市委“十大民生工程”、“共富十二条”予以重点推进。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到12月2日,我市新增城镇居民已突破300万人,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各项政策执行情况良好,转户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政策和措施保障。实践证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符合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

一、转户数量符合预期

截至2011年12月3日,全市累计农转城3013586人,整户转移767209户,平均每天转户6331人,在区域分布、群体分布等方面与改革预期基本相符。

一是区域分布较为合理。从一圈两翼分布情况看,在1小时经济圈转户157.2万人,占52.2%。渝东北地区转户92.3万人,占30.6%,渝东南地区转户51.9万人,占17.2%;从三级城镇分布看,转户人员在主城居住81.3万人,占27%,在区县城居住79.3万人,占26.3%,在乡镇居住140.8万人,占46.7%。

二是以农民工及新生代为转户主体。有条件的农民工群体及新生代转户190.2万人,占转户总数的63.1%。其中,农民工139.9万人,占46.4%;新生代50.3万人,占16.7%。已转户人员中农村劳动力年龄段人口195.5万人,占总转户总数的64.9%。

三是城镇化率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7.7%,实现了2011年前达到37%的户改第一阶段目标。1997年直辖之初,我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9.5%,到2010年8月户改启动前夕上升到29.2%,13年多时间仅上升9.7个百分点。户籍制度改革一年多以来,我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了8.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我市城市化的现实。

二、政策体系基本完备

我市户籍制度改革着眼于制度层面积极稳妥,着力于政策的创新和突破,陆续出台了36个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文件,形成了完善的户改制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户口迁移政策方面。始终坚持以农民工就业为转户前提,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规定在主城区务工经商满5年或其他区县城区务工经商满3年的本市籍农民工,可以申请转为城镇居民,其配偶、子女、父母可以随迁,完全畅通了符合条件农民工的户籍迁移通道。

二是城市待遇政策方面。坚持“五件衣服”一步到位,明确规定农民工转户后,同等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享受同等社会保险待遇;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设一年的待遇等待期;转户居民可以平等申请公租房,平等享受创业、就业政策扶持,子女也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确保各个转户群体的城市权益得到全方位的维护,以完整的政府公共服务推进市民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是农村土地处置利用政策方面。明确规定转户不与承包地、宅基地挂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都属于用益物权,是否退出,什么时候退出,由转户居民自行决断。当转户居民对土地的依赖减弱,自己愿意退出土地时,依托政府搭建的交易平台,确保能够有偿退出。对退出的宅基地,通过农村土地交易所变现,净收益全部归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转户居民承包地的处置,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在确保不闲置、不撂荒的前提下,用市场化方式处置。

四是保留农村权益政策方面。着眼于防止农民工转户“急转身”,明确了转户居民可以继续按规定保留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继续享有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在规定期内继续保留农村生育政策等与农民身份相关的待遇,最大限度地确保转户居民实现平稳过渡。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和保护农民工权益,始终坚持自愿原则,始终坚持转户居民平等享受各种权益,基本实现了政策、群体、措施全覆盖,真正体现了综合配套,有效促进了转户居民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三、政策规定执行到位

在户改推进过程中,我们切实把做好政策落地作为工作的核心,切实保障转户居民各项待遇落实到位。一是明确工作要求。对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明确提出以农民工为主、以主城和区县城为主、以开发区为主的“三为主”要求和不许下达指标任务、不许转户与利益挂钩、不许强迫转户、不许强迫退地、不许用工歧视等“五个不许”的工作准则,并对转户居民应享受的各项权益全面进行了明确,防止侵害群众利益。二是细化工作措施,相继针对户口迁移、宅基地处置、养老保险参保等户改关键环节出台了简化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放宽准入条件等具体措施,方便、快捷地为转户居民提供全流程服务。三是开展户籍制度改革督导,分别于今年4月、10月两次分片区深入区县对户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土地处置利用方面。目前,计划的50亿元市级土地周转金已全部筹集到位。截至11月底,已向区县(自治县)拨付市级周转资金19.76亿元,有30个区县(自治县)受理了29943户转户居民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退出申请。铜梁等21个区县政府批准了7010户3957亩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退出;对4616户、2020亩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使用周转金支付价款20488万元。

目前,筹集的50亿资本金全部到位,根据进度农民申请要求退地和退地中间的合同签订情况,虽然都在拨付,现在已经拨付了19亿多。不是因为我们没钱拨出去,也不是因为这些钱拨不出去,是可以拨出去的。现在正在受理的一些转户农民的申请,有的农民还处在犹豫中,是退地还是不退地,退地之后这个钱怎么办,还在犹豫之中,我们尊重转户居民的选择。他们愿意退就退,不愿意退也不引导甚至强迫他们退,使他们能够自己权衡自己的收益,把宅基地的使用权能够变成他们的财产和资本金。只要农民有退地的要求,我们坚决予以保证。

——养老保险方面。截至今年11月底,共有187.9万名转户居民参加了各类养老保险,应参保人员参保比例为78.3%。其中,22.5万名各类建设用地失地农民申请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11.8万名老年人员开始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每月至少500元;1929名转户居民申请参加退地农转城人员养老保险,921名老年人员开始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每月至少500元。

——医疗保险方面。共有251.7万人参加了各类医疗保险,参保比例为83.9%。

—— 就业方面。全市开展转户居民就业创业培训12499人次,推荐就业28482人;积极扶持转户居民自主创业,为自主创业转户居民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89万元;安排转户退役士兵就业345人,办理转户退役士兵自谋职业3085人,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6170万元。全市转户群体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住房方面。在已进行的四次公租房摇号中,有31465户转户居民和农民工成功申请到公租房,占配租总数的38.26%。自今年4月以来,已入住民心佳园和康庄美地两个公租房小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新转户的有917户,占进城务工人员入住总量的22%。

——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纳入划片就近入学安排,享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帮助27.6万农民工解决了子女入学的问题。

同时,全市113544名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后到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其中,91051人顺利实现农村低保向城市低保的过渡。

四、改革效益明显

前一阶段的户改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对解决民生问题,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了城乡资源配置,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促进了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二是推动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只有以真正吸纳农民并使之向市民转变为目标,让进城农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才能实现健康发展;三是扩大了内需。农民工转户在城镇安家落户,其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意愿的改变,创造出巨大的内需;四是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工转户,在城市安居乐业,造就了一支稳定熟练的工人队伍,造就了产业大军;五是促进了社会和谐安定。户改改变着农民工“边缘化”的社会地位,给农民工摘掉农民的帽子,做到权利平等,对促进城市社会安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坚定地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

调查结果

1、从网上论坛中搜集市民的认识及意见。

2、查看各类报刊并进行整理总结。调查结果分析

1、物质条件:家中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比较方便。、2、时间条件:假期充裕,便于找资料。调查建议

篇3: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一、江津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2010年底, 全区有22个镇, 3个街道办事处, 1个管委会, 1个新区, 189个行政村, 35个涉农社区。全区户籍总人口148.65万人, 常住人口127.51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68.6万人, 农业人口103.51万人, 农户37.91万户, 其中外出进城42.3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39.2%。年末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209.55万亩, 农村劳动力71.08万人, 其中:从事家庭经营的劳动力31.58万人 (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26.44万人) , 外出务工劳动力39.50万人, 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35.48万人 (乡外县内6.48万人, 县外省内9.79万人, 省外19.21万人) 。全区共累计土地流转面积40.3万亩, 土地规模经营面积37万亩。江津区作为重庆的“双百”城市, 户籍制度改革在重庆市名列前茅, 目前已转户10余万人。

二、江津区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享受政策情况

为有效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区委、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和范围外实施了户籍制度改革“一区两制”政策, 保护农民利益。所有转户居民均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养老保险政策。农村居民整户转户只退宅基地。女满30—40岁、男满40—50岁人员一次性趸交10年保费, 再继续缴纳5年保险费, 就可以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规定领取养老金;老龄人员和“4050”人员更实惠, 到年龄后可领取每月至少500元养老金。

2、医疗保险政策。农村居民转户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 在转户后一年内参保的, 不设待遇等待期, 缴费次月即可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可报销费用最高可达26万元。

3、就业保障政策。对农村居民转户并参保的, 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就业困难人员还可以享受“一对一”的就业帮扶, 以及公益性岗位的托底安置政策;对整户转户的农村居民, 确保劳动年龄段内有1人就业。

4、教育保障政策。转户居民的子女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同等待遇,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就读, 免收择校费;按照“指标到校、区县安排”的原则, 解决转户居民子女就读普通高中。

5、住房保障政策。转户居民可申请购买或租住公租房, 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廉租住房保障, 购买商品房的享受免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等相关优惠政策。

6、计划生育及其它政策。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 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 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从户改经费的来源上看:资金短缺, 以财政买单为主

从退房退地的成本上看是需要大量经费, 如果要想财政背负的债务降到最低, 那么前提只有一个, 就是宅基地复垦和土地流转绝大数得以变现。但事实上一是江津区大量丘陵和山区的土地在短时间内难以大量流转出去, 二是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后指标变现时有较长周期, 所以, 最终改革的成本大部分需要财政买单或垫付。

(二) 从户改的补偿标准上看:标准较低, 缺乏吸引力

以江津区珞璜镇为例, 人均退地退房后可获得8万元左右的补偿, 户均最高补偿不会超过20万元, 但是如果到珞璜镇落户、购房、购社保、装修等的支出人均将会超过8万元, 户均将会超过30万元。因为户改, 用自己的房屋和土地换来了一大笔债务, 这样的事情是得不到多数支持的。如果一项改革最终受益的是那些少数本想脱离农村的人群, 那么这项改革不能算是成功。

(三) 从户改的方式上看:自由度低, 公平性差

户籍制度改革真正需要改的那些附加在户籍上的各项配套政策, 而不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逐步实现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均等化是政府的责任, 所以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来获取农民的土地。搞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进城, 不应和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挂钩, 农民进城后就应该与城市户口一样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 至于他是不是愿意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 完全由他自己做主。

(四) 从户改的生活质量看:比预期差, “含金量”低

过去, 城镇户口附带着就业、福利分房、公费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项福利;而农村远远不如城市, 因而以前城镇户口的“含金量”高。现在, 随着取消农业税、发放各种农业补贴, 试行新农保等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出, 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等领域的福利待遇不断得到改善。而转户后还要承担就业难、高房价、看病难等城市压力, 因此, 农民不愿丢掉唯一生产资料———土地。转户进城后的生活预期让农民对转户并退地进城失去了吸引力。

(五) 从户改的社会保障方面看:执行不力, 问题较突出

一是渝府发[2010]78号文件规定转户农民工有用人单位的, 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 用人企业需每年支出保费每人2000-3000元, 此规定不利于保护重庆籍农民工的自身利益。二是社会保险门槛过高, 用人单位和农民工难以承受。三是部分用人单位参保意识不强, 千方百计规避社会保险责任, 个别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不力。四是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困难, 断保脱保现象严重。五是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监督执行难, 导致推进难。

(六) 从农民工自身问题看:文化水平低, 就业难

据调查, 目前农民工状况不太理想。一是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 接受教育能力较弱, 普遍无一技之长, 谋化发展能力不强。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养家糊口压力大, 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三是农民工居无定所, 就业岗位也不稳定, 长期在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同城内不同行业之间流动, 参保困难。四是农民工对未来生活缺乏长远考虑, 对社会保险的认知较差, 参保的意识淡薄。

(七) 户改的措施上看:法律依据不足, 改革风险极大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属集体, 农民对土地只享有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是村民小组长, 其成员为该村民小组的村民;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允许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在农村同时并存的, 也就是说城市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拥有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可以成立的。而本轮户籍制度改革在措施上只是对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的补偿。

四、江津户籍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一) 盘活农村资源

为解决财政资金短缺, 第一, 可参照其它省市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宅基地换房、承包地换社保”的构想。第二、在不损害公共利益,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 就应当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的权利。因此, 政府当前要做的, 是允许城市内部和周围“城中村”“城郊村”农民, 农村集体参与城市出租房乃至商品房开发。

(二) 重新定义户口性质

我国已对农民实行了社保和医保政策, 但与城市居民还有很大的差距, 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向应在这方面下功夫, 但又不能与城市居民完全等同, 这需要把握一个度, 因为农民拥有城市居民没有的土地经营权。如果完全一致, 那么又将制造新的不公平。假如能够让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互相羡慕且能互换, 那么这个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成功的。

(三) 逐步处理宅基地, 完善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政策

拥有大量闲置的宅基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给予它适当的补偿然后复垦很是必要, 但不能与户口挂钩。随着形势的变化农民会主动退出, 改革的成本自然也会降低。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承包地、宅基地、林权地是捆绑在农村居民户口上的“三件衣服”, 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没有显现其应有价值, 这对农民权益显示不公平。因此要出台相关政策, 让承包地、宅基地、林权地作为农民固有的资产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流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 完善住房、教育卫生服务保障政策

把自愿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包括廉租房和公租房) 和援助范围:一是大幅度扩大廉租房和公租房供给规模。二是对于购买城市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落户农民工, 通过政府对商业银行补偿的方式, 采取降低首付款比例, 延长还款期, 契税和利率优惠等政策。三是对转户进入城区购房的农民工, 享受三峡内迁移民购房优惠政策。四是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按“五类学生” (三峡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士兵和国办福利机构适龄孤儿) 资助标准进行资助。科学合理布局综合医院、加快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保障转户居民及其子女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

(五) 完善转户居民社会保障政策

一是尽快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政策, 如完善养老保险衔接政策, 农民工变市民后, 可将已缴纳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年限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以保障农民工权益。二是对招录用重庆籍转户农民工的企业实施社会保障补偿政策。对已转城农民工, 区级财政资金可对招录农民工的企业实施补偿政策。三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保障, 农民工就业按“40、50”人员对待, 享受再就业小额货款扶助;对创办微型企业的农民工创业人员, 给予创业扶持。同时, 对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六) 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政策

一要整合来自教育、农业、劳动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渠道和培训资源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二要增加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各省、市、县级财政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补贴。三要针对不同的农民工群体, 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与内容。四是对培训机构特别是民营培训机构加大监管力度, 据了解, 一些民营培训机构在没有培训的情况下, 造好培训花名册就能领到培训费, 这完全违背了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初衷。

(七) 有条件收购土地经营权

政府应该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土地属性、不改变农民承包权的前提下用行政和市场的手段来收购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果农民将承包地撂荒, 那么政府就应该用行政的手段去处罚这种行为, 让农民主动交出一定时期的土地经营权。如果政府需要实施现代农业开发, 就应该用市场的手段去流转农民一定时期的土地经营权。也就是说, 对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置不应拿社保、医保等福利政策来作交换, 而应用行政或市场的手段逐步实现。因为农民要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保、医保、教育、就业、住房等福利待遇, 农村户口性质本身不是障碍, 只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任何鸿沟都是可以逾越的。

篇4:重庆户籍改革账本

重庆市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审慎的评估,以全部整户转移、全部退出土地测算,每个“新市民”平均有6.7万元的“进城成本”,包括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进入成本”。 经测算,重庆市仅2010年和2011年两年集中转户的人口总数就将达300多万人,总的资金需求约为2010亿元。其中取得城镇居民身份的“入口端”需要1241亿元(含就业、交纳养老保险、住房、医疗、教育),解除农村居民身份的“出口端”所需资金769亿元(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农户退出补偿、农村承包地退出补助)。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变革,政府作为主导,但并非承担无限责任,而是通过行使公共权力,进行有效引导,借助市场力量,撬动社会各方面分担改革成本。”具体来讲,这笔资金如何分担,重庆市政府测算,2010亿元的总成本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投入1229亿元,主要分摊农民工转户后的养老、医疗、住房、获得流转土地、农村宅基地等成本;转户农民个人作为直接受益者,需投入465亿元,主要用于缴纳自身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政府“四两拨千斤”也需投入316亿元,主要用于转户农民养老保险补助、引进就业企业社保缴费补差,以及公租房、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说:“这样总体看,转户农民人均可一次性获得宅基地退出补偿、承包地退出补助等直接收益1.8万元,略高于进城后个人应支付成本1.6万元,政策设计具有吸引力;政府除分摊316亿元改革成本外,还需建立宅基地、承包地流转周转金10~20亿元,总体投入处于可控范围。”

户籍制度改革实际是城乡利益格局的一次大调整,政府必须为农民进城支付合理成本。目前舆论普遍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测算,但在计算成本的同时,也应看到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收益。

据重庆市综合测算,让1000万农民进城至少可以为重庆带来三方面的收益:

1可以直接拉动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徐强介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只有城镇居民的1/3至1/4,今明两年重庆将有300多万农民进城,农民进城以后的消费,一个人每年至少比在农村多1万元,300万农民进城,每年都会新增300亿元的持续内需拉动。

2大量农民进城对守住耕地红线有好处。重庆市农委的计算表明,重庆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并退出宅基地,可节约建设用地170平方米,如果未来10年重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就可以复垦增加耕地250多万亩。

篇5: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

第三条本市籍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适用本办法,其他户口迁移、登记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第二章转户条件

第四条主城九区。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五条远郊31个区县城。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

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六条其他乡镇。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第七条其他规定。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登记为城镇居民。(一农村籍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二农村籍成年子女自愿投靠城镇身边无子女的年老父母。

(三本市高等学校、中职技校学生可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四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五农村籍五保对象。

(六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退役。第三章证明材料 第八条必备材料。(一入户申请书。

(二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第九条其他证明材料。(一务工经商证明;(二住房证明;(三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四被投靠人员户口簿;(五纳税额度证明;

(六就学证明;(七优秀农民工证明;(八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证明;(九农村退役士兵证明;(十其他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第四章办理程序

第十条申请。办理转户事项应当由本人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转户事由和相关情况,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受理。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的,由入户地公安派出所窗口民警受理。

第十二条告知。符合条件,但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公安派出所窗口民警应当书面告知需补充的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时限。凡需经调查核实、上报审批的户口办理事项,各级公安机关应严格按照下列时限及时办理:(一由公安派出所审批的,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二需上报区县(自治县公安局审批的,公安派出所在受理申请之日起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区县(自治县公安局接到公安派出所上报材料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将审批结果返回公安派出所;(三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审批决定的2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通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备案。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由迁出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出具确认通知书,送国土、农业、社保部门备案。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第十六条本办法由重庆市公安局负责解释。主题词:公安户口办法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篇6: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2010年9月27日

长寿府发〔2010〕92号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精神,为推动我区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就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户籍差异影响了社会公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实现同工同权,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二)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区城镇户籍人口比重较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形成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城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影响在城市的消费积极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居民进城后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不畅,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交流障碍,有利于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资源流动,提升城乡资源要素价值。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农村人多地少,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全面促进“五型长寿”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全面助推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明确阶段性改革目标,分级设置准入标准,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

二是自愿有偿。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依法办理,有偿退地,完善社会保障,确保农村居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障,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承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分类分阶段有序推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

四是综合配套。强化制度设计,通过改革创造资源增量,以市场手段将资源增量变为财富,以财富增量推动实现改革目标。

五是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激活城乡各类要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结合全区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分阶段推动人口向城区、城镇聚集,实现市域内户籍合理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5.5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5.2%上升到33.5%,推动我区城镇化进程。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3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5%,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四、科学设置户籍准入条件

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进一步放开区城区、城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本市籍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一)城区入户条件。

1.具有本市籍农村户口,在我区务工经商3年以上或购买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3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1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在我区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2.具有本区籍农村户口,从我区到重庆市内其他区县购买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按当地区县相关管理规定申请迁移入户。

(二)街镇。

本区籍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三)其他规定。

1.本市籍农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自愿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的,可迁移入户。

2.我区城镇年老父母身边无子女,其本市籍农村子女可投靠迁移入户。

3.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五、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机制

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促进城乡户籍制度融合,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一)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处置机制。

1.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自转户之日起3年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在承包期内允许保留林权。鼓励转户居民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参照同时期我区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

2.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在以后整户转移中获得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的相应补偿或收益的权利,不再享有分配宅基地的权利。待家庭成员整户转为城镇居民时,退出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并享受相应补偿。

3.组建长寿区农村土地整治流转机构,负责对全区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进行补偿和处置。其中,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由各用地平台承担补偿费用。建立农村土地补偿周转金,用于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所需资金的周转。

4.农村土地整治流转机构应积极盘活利用转户退出的土地。按照规划及用途管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要求,对退出的承包地加大国土整治力度,促进承包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水平。退出的宅基地,在优先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显化其资产价值。产生的地票及大宗的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可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

(二)建立住房保障机制。

1.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纳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范围,改善稳定就业农民工、新毕业农村籍大中专生、新退役农村籍士兵等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转户居民购置普通商品房。

2.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具备条件的可转户进入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小区。加大城区、城镇规划区内转户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投入和建设力度。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并比照廉租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享受免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等相关优惠政策。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其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所需资金由国土部门核准的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代缴。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不足以缴纳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若代缴后有剩余的,剩余部分退还给转户居民。

2.农村居民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

3.依法被征收土地的转户居民按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过去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人员,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4.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办理农转非手续,并随家庭一起退地的,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工作后接续参保。

5.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没有条件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6.加快制定养老保险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移和有效连接。

(四)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1.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

2.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3.加快制定医疗保险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医疗保险的顺畅转移和有效连接。

(五)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建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实现乡镇敬老院和城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城市社会救助和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满足城市扩容后社区服务管理和救助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要。

(六)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1.将转户居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对有一技之长的,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作为就业援助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

2.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强化职业指导,搭建大中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平台,引导农村籍和农转非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等实现稳定就业。

3.本区农村籍和农转非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可给予定额生活补贴,生活困难的给予定额学费补贴。

4.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其他转户居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创业扶持,帮助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凡办理农转非的纳入城镇创业扶持政策范围。

(七)建立完善培训机制。

1.分类开展转户居民教育培训。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对所有转户居民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以提高学历为目标,对16―30周岁的转户居民进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对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转户居民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2.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促使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对企业新招用的农民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使农民工尽快上岗和稳定就业。对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参加岗前培训,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并对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

3.建立完善转户居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推行弹性学制,帮助转户居民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分时段以“累计学分”的形式完成学业。结合实际,开展送职业教育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4.提升教育培训基础能力。新建农民工培训基地,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打造适宜转户居民学习、方便转户居民就业的特色专业。推行“特岗、特聘和“特邀”计划,建设一支适应转户居民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八)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保障机制。

1.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做好新增学校师资配备、师资专项培训等工作,满足新增学校教师需求。

2.完善各级各类学生就读政策和资助体系,保障转户居民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改善转户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条件,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按照“指标到校、统筹安排”的原则,解决转户居民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完善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转户居民子女享受国家政策优惠。

(九)建立完善卫生服务保障机制。

加快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保障转户居民及其子女和低收入群体在区内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

(十)完善计划生育相关政策。

1.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2.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给予5年的政策过渡期。在政策过渡期内,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全区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区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韩树明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左永祥、区公安局局长李建强任副组长,区发改委、区教委、区经信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区房管局、区农委、区林业局、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区市政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局、区移民局、区人口计生委、区国资金融办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政府办主任汤晓强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杨岸鸿、张明万、徐鲜华兼任。办公室负责户籍制度改革日常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二)明确责任分工,积极稳妥推进。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区公安局、区国土局、区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要加快制定户籍改革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具体工作,配套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区政府明确的目标任务。区级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制定完善相关工作细则,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平衡;区公安局负责制定户籍登记准入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户籍登记准入工作;区国土局、区房管局、区农委负责制定农村土地退出补偿实施细则;区人力社保局负责制定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区国土局、区房管局、区城乡建委负责做好转户进城人群的住房需求和平衡工作;区经信委负责用工企业农民工转户的动员和转户籍的服务工作;区规划局、区城乡建委、区市政局负责城市人口扩容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区教委负责做好学校规划建设工作,满足新增学生的入学需求;区卫生局负责做好城镇医疗机构规划建设工作;区民政局负责推进农村五保对象、新增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转户进城的相关工作,负责做好城市社区管理、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区人口计生委负责调整转户居民生育政策和奖励扶助政策,做好农村居民转户后的计划生育工作;区水务局负责推进大中型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失地农村移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相关工作;区国资金融办负责结合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负责组织实施对转户居民的集中培训;区财政局负责制订户籍制度改革资金平衡的具体方案,做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所需资金的统筹工作。各部门推进户籍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将纳入区政府工作目标进行考核。

(三)开展调查摸底,细化目标任务

根据市政府对我区实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下达的目标任务,由区发改委牵头,区公安局、区农委、各镇、街道配合,按照分类调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尽快掌握我区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转户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分布范围、数量及类别等,并及时向区政府汇报相关情况,调查摸底完毕之后,由区政府统一向各街镇下达户籍改革工作目标任务,并作为区政府对街镇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该项工作于今年8月15日正式启动实施,10月底之前完成。

(四)加强宣传引导,确保和谐稳定。

一是区新闻中心、广电中心等部门,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主要媒体要设置户籍改革宣传专栏,在全区规范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政策设计和办理程序,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二是区发改委印制户籍改革宣传手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群众答疑释惑,使户籍改革深入人心。三是各街镇对户籍改革涉及的重点群体,要走村到户,宣传到人,认真开展政策讲解。四是区发改委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项工作于今年8月15日正式启动实施。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关于转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2010年9月27日

长寿府办发〔2010〕166号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渝办发〔2010〕202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以下简称《意见》),促进我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市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通过制度创新和调整完善,整合各种社会保障资源,让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够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第二章

养老保险

第三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后,可参加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四条

《意见》实施前,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农民中,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统称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8〕26号)相关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第五条

《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成户退出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照退地时的不同年龄确定缴费标准和缴费年限。

第六条

《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仍保留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为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用人单位的,可自愿从转为本市城镇居民之月起,在户籍所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七条

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和农转非手续后,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参保和缴费相关手续。

第八条

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参保登记及缴费按我市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九条

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补建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退地人员持国土部门出具的退出宅基地后应领取补偿费相关手续和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相关手续到退地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以下简称社会保障服务所)提出参保申请。

(二)由社会保障服务所到当地社会保险局,为符合参保条件的退地人员办理核定应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相关手续,并将办理结果送达退地人员。

(三)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按照社会保险局计算的退地人员个人一次性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从退地人员应领取的退地补偿费中将资金通过地税部门一次性划转到市财政局在各区县(自治县)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分户。

退地补偿费优先用于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办理程序是:第一,区县(自治县)国土部门核定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金额;第二,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地税部门代缴;第三,代缴后有余额的,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一次性发放给退地人员。

若退地补偿费不足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

(四)社会保险局收到退地人员缴纳的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后,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相关手续。

1.为退地时男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和男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中青年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

2.将退地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人员(以下简称老龄人员)的《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交社会保障服务所;

3.社会保障服务所将《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送达退地人员,并告知“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接续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办法和程序。

第十条

退地人员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老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其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单独管理。

第十二条

“4050”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未继续缴费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

(二)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其继续缴费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三)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

中青年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个人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四条

老龄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完清后,由社会保险局填报《重庆市被征地(退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待遇审批表》,经当地人力社保(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发给《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由市人力社保局统一印制)。社会保险局按规定对其月养老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

老龄人员在领取养老待遇期间死亡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待遇,并按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支付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其个人一次性缴费,扣除已支付养老待遇、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后的余额一次性退还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第十五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4050”人员,其待遇按以下办法处理:

未继续缴费或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领取养老待遇手续。

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中青年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七条

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由其居住地街道(乡、镇)、社区负责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退地人员从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的次年起,应每年于本人出生月份的当月,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和《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或《退休证》到居住地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进行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资格核查。逾期未进行核查的,社会保险局将按照规定停发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

第十八条

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不能重复享受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原已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养老保险间的衔接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十九条

继续缴费5年以上的“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在退地之月以前从未参加工作或从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时间确定为退地之月。在退地之月以前曾经参加工作或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认定参加工作时间或参保时间。

第三章

医疗保险

第二十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第二十一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转户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符合有关条件的转户居民可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参保登记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办理时间、地点:每月1―20日,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户口不在本统筹区的,可到暂住证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

(二)所需资料:《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近期彩色免冠1寸照片1张;失业证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半年内有效);填写《重庆市以个人身份参加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申请书》(一式两份);若请人代办,需提供代办人的《居民身份证》及代办委托书。

第二十三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及程序按下列规定办理:

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两个缴费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其中一档。

一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5%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

二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1%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

参保人在申报参保的次月1―10日到指定的工商银行领取本人医保缴费专用灵通卡,并足额存入应缴医保费。缴费的次月可到办理参保的街道社会保障所领取社会保障卡。

第二十四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个人账户划入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按一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账户。

(二)按二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除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外,其个人账户以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以下比例划入:

不满3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3%;满35周岁不满4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5%;满45周岁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7%;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缴费期内划入比例为4%,缴费期满后划入比例为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的4%。

第二十五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级统筹区按一档参保的人员,有4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二)市级统筹区按二档参保的人员,有16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三)市级统筹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不予支付的情况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实行单独统筹管理的区县(自治县),其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基金支付标准按当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转户一年内参保的,不设待遇等待期,缴费次月即可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符合缴费年限要求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余命期间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七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办法按照参保统筹区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不愿或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转户居民,也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其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照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及所在区县(自治县)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四章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失业保险。失业后,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主要包括: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月标准的两倍);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门诊住院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失业人员丧葬补助金及其配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

第三十一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工伤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五章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

第三十五条

上一篇:校庆陈述书下一篇:2023(某国企集团)人力资源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