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环境成本

2024-08-18

环境与环境成本(通用8篇)

篇1:环境与环境成本

贸易与环境问题起初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与环境两者之间开始产生密切联系,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环境对贸易的影响;二是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作为贸易对象的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输出和流动以及贸易商的逐利化的营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环境;同时环境恶化与生态破坏、甚至环境保护规则本身就会影响贸易,“这种影响或者通过为进口产品制定标准来直接影响贸易,或者通过间接方式来影响贸易”。因此,1970年代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二者如何协调的问题也是该时期多边贸易体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冲突与弥合

贸易与环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诸多进口国在贸易中施加各类环境要求,进而形成一种非贸易壁垒,即“环境壁垒”。其又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为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技术性标准和法规,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或禁止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环境配额制度、环境检验检疫制度、环境技术标准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关税制度、环境包装和标签制度、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环境贸易制裁、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等。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几乎在各行业都频繁遭受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损失惨重。而且,由于中国当前的产权制度不明或缺位等因素使得中国企业环境成本未完成内部化,导致中国的产品出口获得比较价格优势,这间接引起绿色贸易壁垒之外的贸易救济措施壁垒。

自1970年代起国际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认为地球吸收一种污染的能力是有上限的,而许多地区的环境已经超出该上限。“人数和每个人的污染活动都按指数增长是全球达到上限的最基本的途径”。该报告发人警醒,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人们对贸易与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酝酿。“可持续发展”一词得以创造并在国际条约中可追溯至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布朗特兰报告》,而总括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首次在条约中被引用则是在1992年《欧洲经济区协定》的序言中。《布朗特兰报告》所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不损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它包含两个概念:①需求的概念,特别是世界上贫穷人口的绝对优先考虑的基本需要;②通过技术和社会组织的状态对环境能力施加的限制理念,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

1994年《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成员方在追求提供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目标过程中,应兼顾可持续发展,应提高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寻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一致的方式。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较为紧密,能耗高、污染严重,往往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获取“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则出口电子产品、汽车、软件等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高,常常会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通过抬高进口产品的质量和环境保护标准,禁止或者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形成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出口贸易结构的巨大差异,贸易与环境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在这一背景下,贸易与环境相互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与时代主题。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要切实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政府规划、经济贸易政策与资源管理中去,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弥合两者的冲突。而要协调贸易与环境两者的紧张关系,应建立适应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

在这一背景下,贸易与环境相互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与时代主题。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要切实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政府规划、经济贸易政策与资源管理中去,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弥合两者的冲突。而要协调贸易与环境两者的紧张关系,应建立适应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

二、中国对外贸易有关的环境外部性与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构建

1.环境外部性与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之提出。外部性理论最早由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于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在20世纪初叶旧福利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基本形成静态技术外部性的理论框架。“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溢出效应”,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或其他个人、部门的福祉,使他人遭受额外的成本或获得额外的收益但并未承担相应义务或获得相应回报的经济学现象。环境问题正是由于外部性的结果以及由此导致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结果;跨界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还与环境资源的产权缺位、作为国际公共物品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不足密切关联。环境外部性属于典型的可耗尽的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

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H.Coase)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外部性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使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得不到内化,由此使得一些企业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因环境管理制度导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之程度,也会引起相对价格与比较优势之差异,从而引起专业化生产与贸易之动力。很多高排放的.中国出口企业,他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外部性并没有通过承担排污费的方式内化为生产成本,进而反映在贸易产品的价格中。这种以折损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利润的做法,最终引起过量的隐性环境价值输出。这种让“公众买单”、企业获利的“环境输出”型出口模式注定是短视的,出口越多,国家付出的环境代价越大。因此当前国家只有通过加大制度供给力度,通过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着力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才能将对外贸易引入正轨。

2.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实现:产权制度构建的法制路径。在经济学上,产权(PropertyRight)是指“一整套定义所有者使用这些资源的权利、特权以及限制的约定。“西方新制度学派将产权视为一种“财产权利”。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认为,“产权具有造福或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权利”,他认为产权与外部性密切关联。汤姆・蒂滕伯格(TomTietenberg)对有效的产权结构总结出三个特征,即排他性、可转让性和强制性。产权具有工具性价值,其重要性在于引导交易方在交易过程中的合理预期,故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刺激人们追求外部性的内部化。只有在产权得以清晰界定的情形下,产权主体才能在交易过程中通过利益衡量最大化地利用物品,充分发挥物品的效用。

产权配置资源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使受益抑或是受损的结果实现内部化。科斯关于市场协商设定了“两种模型”:其一为假定交易成本为零;其二为假定交易成本大于零。他最后的结论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形下,市场协商便可消除外部性;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形下,一些类似外部性的东西会得以保留。即通过对“两种模型”的论证,科斯发现了传统的外部性理论的舛误。科斯进而从产权角度深入剖析了外部性问题,当产权界定不明时模糊的产权进入公共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权失去排他性,产权主体之间受损与受益的权利与责任无法清晰界定,便构成了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因此他指出,通过清晰界定公共领域的产权,再通过产权在市场中的交易,以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德姆塞茨与科斯不同点在于科斯只研究外部性而不涉及所有权问题。他首先将所有权中的一组权利作为既定事实予以接受,然后考察改变用以界定所有权法律结构的一些特性之后产生的结果问题。

庇古提出的有重大意义并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做好环境保护的策略便是通过立法。只有立法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才能真正清晰地界定产权,进而实现环境效益。当然,这里的立法应该作广义的理解,包括制定法律法规,也包括对外缔结条约。而这一切行为的实施,应通过诸主体的协商一致。无论是科斯还是德姆塞茨,都将产权的调整寄希望于产权得到明晰界定之后的市场协商行为。换言之,产权的界定或者得到交往社会的承认以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必须以协商或商谈为基础。这种基于谈判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外部行为内在化的理论也为当前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奠定了现实的理论基础。

三、中国贸易与环境协调中的制度供给、制度整合与制度创新

1.在制度供给上推动贸易、环保政策的多元化形成机制。历史地看,环境治理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共有三大制度经济学流派作理论支撑。它们分别是环境干预学派、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学派,以及自主治理学派。其共同点都是从外部性出发,强调制度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其中,自主治理学派在制度供给中倡导制度设计主体的多元化。结合中国的情况,具体到贸易与环境关系领域,国家应在制度供给上推进多元化形成机制。应做到:第一,政府通过立法,建立规范而明细的产权制度,积极发展私人产权制度。由政府主导贸易与环境规则的顶层设计,如通过环境税、排污费的征收,使企业增加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促进环保成本内部化。第二,允许行业协会致力于产业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推动绿色认证、绿色标签制度,推动有关贸易与环境的非自动执行规则的制定,以此为契机构建中国的绿色贸易体系。第三,保障市场参与者有充分的经济自由,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应在经济自由与充分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社会中,市场参与者才有动力自由地选择市场,自由地生产想要生产的产品,自由地选择生产技术,自由地消费,自由地更新技术。第四,支持企业、自然人等私主体主导或参与贸易与环保规则的制定和创设,积极推动环保技术的优化升级。

2.贸易与环境保护:从制度冲突到制度整合。制度整合指的是“各个国际法律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在体制价值、规范和功能等上全面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制度性差异所导致的制度冲突,并最终实现国际法内在体系上的和谐”。制度整合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建设性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和规范围绕此类事项产生的国际法律制度间的矛盾状态,以追求国际正义、公平与秩序价值之实现。贸易体制本质上是按照“垂直化”方向发展的,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超越了国内法,同时也试图超越其他的国际法律体制,因此这种整合应从两个层次来实现:第一,从国内法制整合着手,即强调国家从自身的法律体制出发,寻找缺漏的、与国际通行体制相悖的法律规范,进行修改与完善,如中国通过制定、修订贸易、环境相关法律,借鉴和发展碳排放交易制度、发展自身的绿色贸易体系、推动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贸易、环境领域立法理念上的协调配合等。第二,从国际法制的整合入手,因为“制度整合”论认为,和国与国之冲突总是以国际社会为平台一样,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冲突总是以整个国际法体系为背景的。因此,国与国要通过国际法的制度创设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内在协调,如通过创设或执行WTO等全球性国际组织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以实现国际法制度层面的“制度整合”。

3.贸易与环境的制度变革策略。

(1)建立以宪法为统领、部门法协调配合的明晰产权制度,抑制外部性的负面效应。诺斯将制度分为宪法秩序、制度安排、规范性行为准则三个大类。宪法秩序是第一类制度,它规定确立集体选择条件的基本规范,这些规范乃规则制定之母;制度安排主要指的是操作规则,包括法律、规章、社团与合同。宪法秩序确定了一国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指导原则。未来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国家应通过立法建立以产权为核心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制度。正如政府成熟的地权制度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石一样,其他领域的成熟产权也一样为国家的强大提供强大支撑。包括构建成熟地权,解决地权的所有权归属界定不清、管理权与所有权相混淆问题。同时,国家应通过立法,保障公民的清洁空气权。

(2)充分发挥市场在贸易与环境协调中的重要作用。市场中的问题通常要交给市场来解决。除非发生市场失灵,亟待政府的调整。现实中,很多与环境有关的事项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来促进,比通过市场交易协调贸易与环境的策略应分为两大类:其一,直接的环境贸易。主要指排放权交易,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在1970年代提出。近年来国内外高速发展的碳排放权贸易为从市场的角度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国家应积极推动在20xx年建成全国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其二,嵌入(外生)的环境贸易。嵌入(外生)的环境贸易是在普通的商品与服务贸易之中包含了必要的水资源、能源、土地等环境要素,进而形成的一种虚拟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新颖,对于改善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环境奇缺或者耗费都有显着作用。

四、结语

中国当前的产权制度不明、管理体制紊乱问题已成为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的现实障碍。要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须加强制度供给,倡导制度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制度的形成更加科学合理,与环境有关的产权交易这一市场力量在环境保护中比重加大。最后,国家要积极致力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的制度整合,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法律体制、国内的环境和贸易法律体制在价值、规范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推动其内在协调性。只有在此背景下,才能围绕上述问题修订宪法、法律,推动更为清晰明确的产权变革,以此推动贸易与环境融合的渐进式制度变迁。

篇2:环境与环境成本

成本分配与企业环境业绩

成本会计对于间接成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配.环境会计提出可利用成本分配作为手段,对企业能够造成环境影响的活动的管理者的行为加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环境业绩.并以尽可能准确的`成本分配为管理者作出环境收益效果最佳的选择和以导致环境业绩差的活动补贴导致环境业绩佳的活动.

作 者:王燕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刊 名:北方工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13(4)分类号:F235关键词:成本分配 环境业绩 一般费用 真实 准确

篇3:企业环境保护与企业环境成本分析

一、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

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处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大系统中,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企业发展是主导, 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 生态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从生态环境来看, 企业发展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 加工成生产和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中, 一部分资源转化为产品, 另一部分资源变成废弃物返回到环境中。良好的生态环境能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会通过经济发展反映出来, 使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使资源再生能力提高,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从经济发展来看, 企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企业发展了, 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为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物质条件, 并运用科学技术和宏观经济手段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耐受力。没有企业的发展, 人类的物质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就无从改善。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 将自然环境改变为人工环境, 按照人类发展的要求, 建设一个比较理想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从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来看, 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 表现在企业经济增长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企业发展, 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 又难以保持企业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一方面生态资源过度消耗, 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简化、功能下降;另一方面, 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生态平衡被打破, 生态环境恶化。这种两难选择要求全面客观地处理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不能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限制企业发展, 而是要想方设法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来发展企业经济。

二、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投入

任何一个企业, 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当固定产出的时候要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降低投入, 所以企业就不愿意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前几年在治理淮河过程中, 有些企业就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配备治污设备, 白天排放处理后的“白水”, 晚上没人看见的时候排出来的水就变了颜色,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为摆设品。

在企业发展初期,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自身, 考虑环境因素的比较少, 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做大经济蛋糕上, 更多地关注GDP数字的增长, 而直到最近几年以来, 由于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到增长甚至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时候, 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起环境问题来。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 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起维护我们公共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可以理解, 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公众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固体废物、污水、废气的排放, 势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环境污染将会侵犯公众的环境利益, 这就导致社会的一种不公平, 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 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关键还在于企业本身, 只有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 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企业及其产品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为此, 一些企业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 强调企业责任就是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对社会资源环境负责。而一些企业认为只要企业能赢利、纳税就是尽到了社会责任, 或者仅仅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公益事业, 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即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因而造成了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层出不穷, 即普遍存在着污染环境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没有形成一种对整个社会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环境成本核算对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企业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环境成本的形成来自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而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就是企业要达到减轻或消除这种影响所应采取的措施。从环境成本的定义来看, 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 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根据环境成本的形成, 环境成本可以分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企业对销售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后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废品、包装等所发生的成本;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等。从环境成本的分类看, 企业环境成本要求是非常广泛的, 虽然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环保投入与产出效益, 但是企业真正将其作为自己的成本进行核算的还很少。

重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 有利于企业将环境保护自觉纳入到企业管理目标之中, 借助内部绩效考核、目标责任管理、成本分析等手段, 提高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 建立自我约束的环保内控机制, 从而实现社会环境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有机结合, 将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统一协调。其次, 可以提升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 企业正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生存也会遇到巨大的环境风险。因此要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就必须重视环保科技研发创新以及新技术运用水平,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变粗放型生产经营为集约型生产经营, 适应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 并正视来自环境措施与标准的“绿色壁垒”。再次, 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可以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企业结合技术改造, 积极实施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认证, 不仅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 还应避免产品在使用过程以及使用后的废弃物也不对环境造成危害, 即通过把绿色设计、绿色制造, 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对传统产品结构的调整, 开发绿色产品, 挖掘企业环保潜力, 将企业的发展引到注重节能降耗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上来, 降低产品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力。最后, 开展企业环境成本核算, 可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真正做强, 不仅要在增创效益方面下功夫, 还要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努力降低成本、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环境管理上下功夫,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环境成本观, 企业才能认识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风险, 意识到只有重视环境保护、有效治理污染, 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强化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成本核算意识及实施

加强环保立法和政策引导是规范企业环保成本核算机制建立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关环境资源法律法规, 规范企业环保投入和环境成本核算, 严格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等标准, 将企业环保投入作为一项“硬指标”。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应做出扩大性规定, 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不应仅仅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上, 而是要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使企业环保成本投入与污染预防和治理要求相一致。要加强政策的引导, 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 从宏观上引导、扶植和推进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展, 杜绝企业规避环保成本的行为。

挖掘企业内在潜力, 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是降低企业环保成本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环境资源政策的逐步调整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趋向严格, 企业想规避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了。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 不断挖掘内在潜力, 变成本劣势为成本优势, 才能取得竞争“新优势”。降低成本的潜力存在于材料、能源、水消耗的减少之中, 同时也与降低“三废”的排放和综合利用废弃物有关。企业要在切实履行应承担的环保义务的同时, 要更多地考虑怎样立足企业实际, 把该降的能耗降下来, 该省的资源节约下来, 把能利用的废弃物循环利用起来, 发展好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 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应给予开展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贷款、财政、税收等方面优惠措施, 鼓励企业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三废”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为企业节能降耗和发展循环经济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来源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就必须从微观上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 把生态环境保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具体到每一个企业, 就是要把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到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每个企业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都有所不同, 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拟定出合适的环保标准, 合理开采资源。企业内部应建立起一套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企业在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 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一方面在企业的内部, 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 改善工作关系, 提高员工素质, 增强环保意识, 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 注意节约资源,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由于改进工艺, 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 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 可增强客户信心, 扩大市场, 提高企业知名度, 美化企业形象等。

企业应积极实施绿色化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是要求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 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 加大可以投入力度, 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 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 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 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 开展绿色贸易, 推动建立绿色市场, 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

企业改造和生产, 必须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设备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原料—产品—废物”模式, 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和非循环的, 因而表现为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而集约化经营模式则要求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 致力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转移, 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 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系数, 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 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建立生态工艺,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开展环保技术研发和创新是企业争取环保低成本运行的重要支撑。企业不仅是污染防治的主体, 也是环保技术研发、应用和创新的主体。从企业污染治理的经验来看, 长期存在技术瓶颈, 造成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难, 增加了企业治理成本。环保技术研发、创新和运用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企业在环保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增强企业环保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意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应根据实际, 制定环保技术研发规划, 设立研发资金, 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 独立承担技术研发, 也可以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环保新技术研发。环保新技术研发与创新要着眼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型新材料的应用, 可切实降低企业环保成本。

篇4:环境与环境成本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确认;计量;披露

一、环境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能准确地加以计量,该资源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与环境有关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环境负债按照赔偿责任是否确定划分,可分为确定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成本。二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污染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认证等成本。三是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如环保产品的设计,对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四是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支出。五是其他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如紫金矿业废水泄露造成汀江污染而支付的高额环保费用。(4)环境收益。环境收益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环境收益应能用货币计量,不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属于环境业绩,而非环境收益。鉴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仅以历史成本考虑企业实际支付的环境成本,并未充分重视潜在环境负债和环境损害成本,已经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不便于为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环境会计应当以环境成本核算为中心环节,重点考虑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二 环境成本与负债的确认

1.环境成本确认。确认环境成本应符合以下条件:能够合理的计量、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可靠性。首先,成本信息与环境的相关性。环境成本的发生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其次,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有些需根据会计政策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企业需要将现实的、潜在的污染赔偿金列为费用或负债。

2.环境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的确认是依据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未来的环境支出表现为企业因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而承担的义务或责任。要确认一项环境负债,必须在符合其定义的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由本企业环境行为造成;二是降低本企业或外部的环境质量;三是企业行为违反环境法规或环境标准;四是损害了他人利益或是环境质量劣于环境标准;五是依法负有清偿义务。确认过程应经过三个过程。(1)判断未来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当达到基本确定标准时就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按或有负债标准进行判断。(2)判断环境负债与现实、未来时间段的相关性。如果是由于过去事项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属性;由企业过去活动引起未来事项而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为契约负债。它指企业承诺未来环境支出而履行的现时义务,如承诺对未来环境损害的健康赔偿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3)现实负债依据其能否计量做出当期确认与附注揭示的会计处理之分;契约负债依据其能否导致未来损失采取提取环境污染损失准备金的处理方法;对或有负债则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三、环境成本与负债的计量

一般而言,从历史成本的角度更倾向以可靠性作为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但对于环境会计而言,相关性更能体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联系。企业在继续使用可靠性作为会计计量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下,应更加看重相关性对环境会计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运用和后续计量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为环境会计理论创新和实务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允价值对环境会计计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来体现。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并且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相比,可观察到的市场定价更可靠、更容易确定,便于责任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赔偿金额。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在要求。会计准则明确了某些资产如有生命动物和植物的自身确认和计量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污染对其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计量。采用后续计量对环境资产与负债进行量度,突出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后续计量指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做相应调整。对排污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后续计量,在一定程度上使排污企业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能得到较为可靠的计量,充分地展示了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特征。或有事项准则针对企业环境污染涉及到未决诉讼等不确定性事项,通过后续计量来核算对环境造成的损益。或有负债的计量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然后进行后续计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包括: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等。

四、环境成本的核算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而言,仅有内部成本核算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内部成本核算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外部性、时间性等因素,忽略了外部压力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难以有效的站在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高度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在观念上,主张依据生命周期全成本的思想来确定环境成本的计量范围。实务上,倾向于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和以污染后果的清除或损害赔偿的补救成本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因为其较为简便可行。理论上,公允价值和后续计量为确认与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增强了以污染造成损害的价值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应用的可行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但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环境影响核算,具体到产品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同时,此项费用发生额度随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和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在此种外部压力下,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所承担的潜在成本将会增大。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成本与代价。因此按产品生命周期法的要求,企业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这种内部化的安排主要体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厂房设备折旧成本等。同时,还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第二,政府约束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第三,或有负债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但污染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依靠法律裁决来决定发生某种支出的额度。这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政府环保部门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可能招致的赔付等。生命周期成本法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外部压力的概念,帮助企业履行那部分由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但尚未承担的环境污染成本或负债,使企业自觉地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进而满足了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要求,更好地使企业完善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满足了经营决策的需求,并提供给外界真实、可靠的与投资策略相关的信息。

五、环境信息的披露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进行财务报表内和财务报表外的环境信息披露来揭示环境问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应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以便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科目,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以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特别环境项目,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环境相关事项,如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融资等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状况等。环境成本的发生大致有两种情况:费用化与资本化。总的来看,对于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将其费用化。对于那些符合资产的确认、计量标准的环境成本,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环境负债确认中,应该考虑有关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的后果范围;应披露的内容包括:每一类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

将环境有关财务问题披露的范围稍加扩大,在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它部分进行披露。方式一: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根据需要将环境问题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单独编制附表或补充报表的方式加以详细披露。比如,可以单独编制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明细表、环境支出明细表或环境收支明细表等进行详细的列示。方式二: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如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利润的确认政策、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环境负债、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参 考 文 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J].2003(11)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1)

篇5:环境与环境成本

我国区际环境保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研究

摘要:环境保育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得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跨区域环境保育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际间利益冲突,跨区域环境保育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发现,当区域收入不均衡的时候,提供环境保育的纳什均衡结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会承担环境保育的`责任,而低收入者则会坐享环境保育的效益,我国应当建立跨区环境补偿的机制,由非环境保育地区补偿环境保育地区的环境保育成本.作 者:尹海丽    刘治国    朱晓明  作者单位:尹海丽,朱晓明(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青岛,266071)

刘治国(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西安,710049)

期 刊:山东社会科学  PKUCSSCI  Journal: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8) 分类号:X3 关键词:环境保育    环境补偿    外部性    博弈分析   

篇6:环境与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转移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贸易模式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转移”,使发展中国家现有贸易结构产生“专业化陷阱”,导致其经济的不可持续.鉴于此,在我国西部开发中要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警惕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环境倾销”,也要注意国内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成本转移”.

作 者:吴艳华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21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EST ECONOMIC FORUM) 年,卷(期): “”(5) 分类号:F741.2 关键词:环境   贸易结构   可持续发展   西部经济  

篇7:企业环境管理中环境成本的核算

企业环境管理中环境成本的核算

一、环境成本的`涵义及其确认 广义的环境成本是从社会的角度,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生产资源降级,以及为维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资源环境而发生的支出.

作 者:方迎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 刊 名:环渤海经济t望 英文刊名: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 年,卷(期):2002 “”(7)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8:环境与环境成本

一、环境成本的界定

现在, 国内外机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了界定, 环境成本的概念不一, 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

联合国统计署 (UNSO) 对环境成本是这样定义的:环境成本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了恢复自然资源的质量或数量、改善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支出, 是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支出。

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将环境成本概括为:“环境成本是指以净化环境为责任, 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企业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治理费用以及政府罚款的对净化环境所发生的成本。”

这里将环境成本概括为:“环境成本是指为取得经济资源付出的环境代价, 分为量化环境成本和不可量化环境成本。”

二、企业对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原因

(一) 有益于企业有长期协调、持续发展的目标

目前, 企业要实现长期可协调、持续的发展, 满足持续经营的目标, 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 必须要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这就要求企业对生产的材料进行把关, 把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国家禁用的材料直接摒弃, 实现环境成本的最小化, 这样企业才能实现持续经营的目标。

(二) 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环境决策

从成本的内部控制和管理角度来说, 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披露能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好环境分析决策。管理者在决策时需要全面、正确的数据, 有效披露环境成本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进行环境方面的决策。

(三) 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有重要的影响

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有益于企业进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全面、有效、正确的衡量环境成本使得企业管理者能够进行正确的决策, 对外出具可利用的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书。

三、我国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弊端

目前, 我国在衡量成本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如在进行环境治理时, 采用“先污染, 后治理”的理念。这种处理环境污染的观念不利于环境成本管理和控制。在这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对环境方面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薄弱, 缺乏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够, 同时政府对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监督法制不全, 没有专门的法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不够, 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不重视。

(二) 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不足以衡量环境成本

传统会计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用于直接生产产品耗用的成本, 而没有包括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在实际计算时, 企业也只是简单地考虑可衡量的环境方面的成本, 例如:政府对企业环境污染进行的罚款, 其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 或当金额较大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然后按月平均摊销。企业在计算时明显忽略了不可直接量化的环境费用。

(三) 缺少对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披露

由于上述传统的成本构成与计量不足以全面衡量环境成本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 不能提供全面的环境成本信息, 从而企业在核算环境成本时不能获得充分、明确的信息。这使得由于环境成本信息的不完善导致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对环境成本与效益不能全面考虑, 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同时影响了企业信息披露的发展。

四、我国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建议

由上述我国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由此提高我国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完善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标准

企业在加强环境成本方面的内部控制时, 不仅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同时政府在健全环境成本控制标准, 对企业进行规范, 明确环境成本的构成, 使企业按准则进行披露。

(二) 完善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等基础的界定

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的构成及其确认计量对整个环境会计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完善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另外, 企业的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关键, 影响着整个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是否正确。因此,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是环境成本研究的基础, 推动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增强环境成本会计理论实务是可操作性的重点。

(三) 完善环境成本相关信息的披露

企业对外需要对股东和社会公众披露和报告相关的环境信息, 对企业内部也需要进行环境内部控制和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 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也有益于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披露, 所以信息披露是和环境成本管理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同时环境成本相关信息的披露, 能够使企业内部管理者接收更多的信息, 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进行决策。

摘要:本文先对环境成本进行界定, 然后分析了我国现在环境成本管理下存在的问题, 以及对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的必要性。最后对我国环境成本管理控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冯巧根.从KD纸业公司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J].会计研究, 2011 (01) .

[2]龚蕾.论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研究及其创新[J].财政研究, 2010 (07) .

[3]李惠玲, 许昕.对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11 (03) .

[4]张鹏冲, 林昕.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动因解析[J].财会通讯, 2009 (07) .

上一篇:穿越三国小学作文下一篇:配电箱供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