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2024-08-11

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通用9篇)

篇1: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所谓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从学生深层的心理需求出发,对数学教学作适当的改进,在数学教学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师生信息传递交流与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共鸣和最佳融洽.

一、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融洽和谐和师生关系具有多种效应:一是宽松.师生有一种宽松感、安全感,因而能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二是信任,指的是人际交往的意愿,即喜欢听谁的,不喜欢听谁的,喜好有趋向性.师生关系好,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四是感染,师生关系好,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会给学生以好的感染.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尊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基本表情应是微笑,微笑能启动学生心灵的窗扉,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教师的微笑是爱护学生,是宽容友好的表示,它是一种比“好”、“对不起”之类的口语更微妙的无声的文明语言,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二、发挥教师的情感感染作用

教师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表情表达出来(即态势语言).态势语言包括眼神、面部表现、体态动作、手势以及足部运动等非语言因素,它具有情意功能、直观功能以及暗示功能.

态势语言的情意性要求“以目传神”,一个好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他的眼神把他的情意、学识、心理变化和审美观等都毫不掩饰地显露给学生,而学生总是从老师善于变化的眼神中,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展开广阔的联想,受到深刻的启示.态势语言的情意性还表现为好的面部造型.如果教师面对学生时脸上毫无表情,冷若玄冰,就会造成师生之间感情不通,甚至可能造成学生情意上的错觉而产生某种负效应,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讲课时,教师配合适当的手势,柔缓舒徐的走动,往往会增加态势语言的直观效应,态势语言的暗示性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作用.教师只要每隔一段时间走近某个学生,或师生之间目光相互对视的时间长些,次数多些,就可以在这些学生心理上形成一种较强的暗示作用,防止其开小差,专心致志地学习.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教师亲切的目光,和蔼的微笑,可促使学生增加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爱,达到师生情感共鸣,使得严肃的课堂荡漾起“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仪态大方,精神饱满,配以简炼、自然、协调的手势,充分发挥态势语言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新课引入情境,激情促学以诱促学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励和唤醒.学生情感的唤醒又主要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新课的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倾向,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求新知.而恰当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初中几何“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的一节内容导入时,我先用多媒体显示三张舞台表演图片,问学生“哪一张主角站的位置,看起来最舒服吗?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这节课将会告诉你答案.”然后用多媒体显示古人是如何研究比例线段、黄金分割的画面,这样创设导入情境,既可以导入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求知的情趣,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探究新知的欲望.也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例如:对于八年级代数中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第一节课“平方差公式”,教师可以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放视频资料)在一次智力抢答竞赛中,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

752—252542—46

2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刷地站起来抢答说:“第一题等于5000,第二题等于800.”其速度之快,简直给人以不假思索之感.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

师:学了今天的平方差公式,就可以揭开这个谜底.

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它使学生产生了“我也要成为他那样的快速抢答者”的渴望.这是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最好“诱惑”.

四、巧用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不仅是直接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还要努力替学生创设一个最适合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唤起他们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师课堂教学犹如演戏,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演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精彩的课堂教学,用精彩的课堂设计紧扣学生学习的心弦,来达到培养学生的情感的目的.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应用题“劳动力调配问题”中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抓住导入环节.

设下悬念和情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产生学习动力.导言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当你早晨背上书包去上学时,打开门一看,外面下了厚厚的一场大雪,那么在你的脑海里马上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回答是带工具扫雪)现在为了方便,我们把班级同学分为甲、乙两组,甲组24人,乙组20人,学校又从其他班级调来30人支援我们扫雪.由于甲组的劳动任务比乙组劳动任务重,所以要使甲组的人数比乙组的多10人,问应调往甲、乙组各多少人?如果你是劳动委员,你怎样调配来支援的30人?”此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2.抓住过程环节.

根据内容的起伏节奏和学生的情感变化,环环紧扣,贴紧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运用音量、音调、音速、手势、眼神把讲授内容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是学生视、听、触、嗅多种感觉器官和谐共振,形成深刻印象.上例中解决了前述问题后,又这样进行变式:“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各班扫雪任务都很重,学校不能派来支援人员,那么若使甲组人数比乙组人数多10人,需要从乙组抽调几人到甲组?”在此问题解决后设置新问题:“现在情况又发生变化,学校需要从我班抽调12人去帮助其他班级扫雪,若使抽调后甲组人数比乙组人数多10人,需从甲、乙两组各抽调几人?”由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一问紧似一问,使学生欲罢不能,欲弃不舍,从而整个身心处于积极投入状态.留下余念,使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印象.

“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相信随着情感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篇2: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作 者:陈东升  作者单位:衡阳市第十六中学,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篇3:情感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中数学,应试教育,数学素养,应试能力

亚米契斯曾经说:“教育是爱的教育。”诚然,教书育人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而且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品德和审美素质。在以知识和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给实施素质教育设置了许多障碍,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可以说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许多快乐,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学不好数学,许多教师辛辛苦苦而成绩却不尽人意。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认为学了数学知识以后无处可用,无处能用,即便是数学尖子也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和深思。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则是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老师没有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致使很多学生对数学逐渐失去了兴趣。

情感教育有四个基本原则,即激发性原则、鼓励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感化性原则。顾名思义,激发性原则即激发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兴趣来解答数学学习中面临的一个个难题;鼓励性原则即鼓励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有信心来攻克横亘在他们的数学之路上的难关;渗透性原则即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明白数学不是抽象枯燥的问题,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的方法,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感化性原则即老师用自己的情感来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并且起到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信心,渗透数学思维的作用。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四个基本原则要求老师改变以往的授课心态,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授课,而是为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授课。高中的数学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数学素养与应试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数学素养是基础,应试能力是上层建筑。没有数学素养而单独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就像是在建造一个空中楼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会真正地掌握数学的真谛的,是不会真正地领会到数学之美的。如果我们只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忽视应试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是没有强大竞争力的。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数学教育的成功。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老师要做的就是在高中的数学教育中真正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和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以老师和学生的良好情感的影响力带动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通过情感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

情感教育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缺失,从浅层上看可能会造成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仅是应试能力解题技巧等片面的数学素养,从而造成学生没有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严密的思维方式,造成了一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因小失大;从深层上看可能会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造成孩子个性的病态甚至扭曲,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对教育投入的加大,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更加重视,随着知识决定命运的思想的更加深入人心,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中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起着连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作用;高中的知识一个方面是对初中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另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的铺垫。而且高中阶段是人的性格、思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基调奠定的时期。所以有着如此重要作用的高中教育自然会在社会各界重视教育的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高中教育中深入情感教育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情感教育目标分为多个层次,1964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将情感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接受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从被动地接受某些现象的刺激到比较积极地注意接受刺激。第二,反映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接受刺激后,受到驱动,愿意做出反映,从而获得满意的体验。第三,价值评价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的情感体验不再依赖于一些机体的需要,而是依赖于对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做出的价值评价。这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第四,组织层次。人们对价值进行观念化,并运用这些观念来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这是形成稳定、深刻和丰富的情感的必要前提。第五,性格化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会将价值观、信息、态度等组织在一个和谐的系统内,形成性格特征,知道自己的言行。这五个层次构成了层层递进、紧密衔接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目标系列。

篇4:创新教育与情感教学

一、情感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

创新教育在目标上追求对学生优秀情感特质的培养,在实践中注重师生创造性地教和学。因此,情感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

1.情感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良好的情绪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心理基础,为教育创新活动提供了心理空间;好奇心、求知欲和成就感可促使学生探求真理、发展个性、完善自我;专注的情绪是靈感产生的源泉。

2.情感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创造性人格形成于对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参与中,充分的情感投入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3.积极的情感是创新性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性人格不仅表现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积极的情感也是其重要特质。乐观的情感、丰富的审美、富有激情和社会责任感等,构成了创新性人格典型的情感特征。

总之,情感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情感在创新教育中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情感教学已引起普遍关注。

二、情感缺失教学的不良后果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教育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多侧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这虽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却忽略了个性发展的另一方面——情感、道德与审美。教育设计上的不和谐不仅造成了教学本身的机械化与低效率,也导致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不完整性,其后果是严重的:

1.缺乏创造性

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的教学环境中,面对真理、真知,学生往往产生抵触情绪,无形中减弱了认识事物的好奇心,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潜能。

2.不善调适感情

在情感缺失的教学体系中,学生没有得到系统的情感指导与训练,表现出:不懂得积极情感的自我激发;不知道怎样有效地缓解压力、消除焦虑;情绪原始发泄,不善于升华;人际交往中极易发生矛盾,缺乏充分的自制。

3.学习、生活适应性差

情感缺失的教学单向关注认知的发展,其结果是,学生或易于冲动,或感情麻木、冷酷、孤僻。当超过特定的心理极限时,这种不协调便会影响心理健康,产生厌学、偏执、焦虑等病态心理,影响学习和生活。

4.迷失发展方向

情感缺失的教学把学生训练成了学习的工具、考试的机器,只重分数、成绩,而无个人爱好。这不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总体发展目标的丧失导致了学生人格的不完善,最终丧失主体性与创造性。

可见,当教育教学放弃追求整体目标而片面追求单方面目标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情感缺失的教学造成的种种病态,从反面印证了情感教学的重要性。

三、加强情感教学,促进教育创新

有效地开展创新性教育,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常用的情感教学策略有:

1.教师的积极期待

教师期待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提示我们,教师的积极期待作为一种心理能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极大的热情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探求、创造。

2.理性活动情感化

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道德心理氛围,营造对话式、互动式教学的情感基础。另一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智感;教师以新颖的方式呈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恰设目标,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促学生产生成就感。理智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内部动力,支持着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

3.教学活动审美化

从审美角度设计教学,易于产生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享受学习创造的乐趣。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之美,使学生的认知在审美中完善,情感在创造中升华。

4.教学设计个性化

个别化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选择等方面因“学”设“教”,使学生尽力探求,获取发展。个别化教学设计不仅是利于认知的,也是富有情感的,它易于使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激励,体验智慧的力量,感受胜利的自豪和欢悦。

篇5:浅析情感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

论文关键词: 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论文摘要: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一、美术是情感教育的沃土

自然科学注重研究自然的内在规律,而人文学科注重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方面。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是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美术教育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便如无源之水。美术的这种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通过直观形象反映人类社会,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也关注人的知、情、意、人格。

美术作品往往凝聚了画家的深厚情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教育的沃土。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微笑神秘、永恒、无法猜度,同时那笑意里也融入了画家的倾慕爱恋之心;齐白石画中的瓜果鱼虫,生动、稚拙、朴实,是画家性情恬淡、喜爱生活、童稚未泯的情感流露;凡高的《向日葵》,热烈又悲伤、躁动又孤寂,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列宁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及艺术家之间架起桥梁——情感的沟通。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怎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否则这种情感教育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是艺术的源泉,还是情感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漓江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然后与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春雨江南》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才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才能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美术课程中,营造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思想和情绪,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其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便于促成学生的情感思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蔼可亲的情感因素,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美术教学中正确的态度作用,宽容、开放式的教学,善于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创见和闪光点,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带给他们心理的安全和自由,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进行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线条、色彩构成的视觉与造型艺术视而不见的学生,谈何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情感教育了。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学生领悟到了《舞蹈纹陶盆》独特的美,才能领悟到那份欢快的原始情感,从而生发对生活的热爱情感。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和造型艺术,通过视觉对物体进行感官认识,激起情感体验,产生美的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对美的事物的鉴别、欣赏及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的形式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生活,用美术的语言来美化生活,才能体会美术情感教育的内容。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离开了想象力,美术将是异常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可能会有点滴的情感感悟,但绝不会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也便失去了应有的依托。美术课程充满了创造性的情感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丰富的想象是丰富的情感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从而形成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马远的《踏歌行》时,可以设计问题一:观察画中踏歌的四位老少乡农的形态,想象他们在过桥时有怎样的情境,每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问题二:农民为什么要踏歌?通过这种问题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会被激发开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画中人物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篇6:初中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探究论文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新课程强调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情感还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和灵魂。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且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的主动性。情感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教师如能很好地挖掘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情感诱导,并在教学表达形式上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使学生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渴求知识,善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带有浓厚色彩的意向活动。反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培养师生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监督者。

2、注重自身的情绪。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要先有良好的心境,用饱满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即使心中有烦恼和不快,只要一进课堂,就要千方百计排除杂念,集中精力,调节情绪,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3、身教诱导。“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教师应努力使自已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经常与学生进行英语朗读、背诵比赛,或比学生朗读背诵的好一点,偶尔“让让”学生,让他们萌发与老师一比高低的愿望,自觉地去听去读英语,把英语学习变为自己的事情。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教师身体力行,学生也会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二、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1、挖掘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师生双方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师生传递、加工、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教材市场的开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情感角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程编排,做到循序渐进,使其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采用多种教学法,寓教于乐。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最基础的,但许多学生也最怕记单词,觉得记忆单词太枯燥,那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可采用新旧单词相结合的方法,如at―cat―fat―hat―that,is Chis―this,u―us―bus,又如cook―book―look―took。同时,还可通过教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如关于颜色的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关于数字的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在学习人体部位的单词时,可用图片或洋娃娃,也可请学生做模特,一边学,一边指出各部位,这样既增加了学习单词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设置情景,寓教于演。利用情景、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创设逼真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生活化。如学习现在进行时,可先请部分学生表演各种动作(打篮球,游泳,读书,跑步等),教师板书动词现在分词在黑板上:playing basketball,reading a book, swimming,,running,etc.然后再教陈述句:I am playing basketball.You’re reading a book.He is swimming.当学生逐渐掌握后,教师可给出指令,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再问:What are you doing? What is he /she doing?重复几次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明白问题的意思,教师也不必用汉语解释。这样学生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掌握了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法,而不是抽象的语法规则,让他们在玩中学,体会寓教于演的乐趣。使学生不再羞于开口,畏缩不前,而是积极表演,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学英语。英语课文中的对话如问路、看病等,都可安排学生扮演角色,一方面可以熟悉句型,另一方面也可体验角色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注重语音、语调,更好地学会用英语表达情感。

三、开展情感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1、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能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并能发挥无穷的才干和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譬如,在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活动时,使用“Good/Very good/Well done/Wonderful”等激励性语言。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应说:“Please think it over”或“Who can help her/him?”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可让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领读或当“小老师”,让他们有自豪感,同时又能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做到“以点带面”,增强学习效果。

篇7: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一、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学相结合首先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授课时,要将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出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将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二)两者结合的意义

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有三点意义。首先,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角度着手对课程进行情感上的安排和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与教师产生共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生可以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转换为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发挥出自身主体地位的作用。最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后,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起来,这样一来更加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整体和个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在不断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二、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一)通过创设合理的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充分解析教材内容,并通过合理的情景设置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得预想的学习效果。应注意的是,不要为了盲目追逐形式而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与课本内容出入很大的情境,这样一来不但无法取得预想的学习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失去情景设置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情境进行情感教育

这是高中历史课程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图片、文字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新技术,例如声、光、电等科技,或者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上的刺激,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共鸣。例如,在学习与战争题材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大家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展示一些战争中死去的将士和百姓,也可以将战争后环境恶化、民不聊生的`现象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危害,从而引发共鸣。这样一来,教师在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通过模拟角色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角色模拟,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扮演教材中的人物演绎课本剧。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演课本剧的方式进行授课,将所要讲述的内容穿插进剧本中,让学生在“表演”中掌握历史脉络,了解历史知识。这种角色模拟的方式可以隔空拉进学生与教材中人物的距离,再加上形式新颖,符合学生的猎奇心理,学生的参与性强,寓教于乐,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比前两种方法更直接。学生扮演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可以充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便于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四)通过启发式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启发式情景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类情景模式不需要教师对课堂流程进行全面而细化的设置,而是只注重将课文题目引入,余下的探究和结论部分则由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与讨论中逐步完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这样的启发模式虽省略了许多教学内容,但激发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推理的能力,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8:浅谈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教育学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 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 形成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 激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当今社会, 大多学生是留守儿童, 父母忙于工作, 很少顾及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情感教育几乎为“零”,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情感教育, 师生关系淡漠, 教学成绩不好也就不足为奇。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美国教学理论家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 而不是教学的认知方面。初中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他们不是从理性上去认识它, 而是因为不喜欢某科老师而放弃学习。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先喜欢数学老师, 因此老师的外在形象要得到学生认同, 言谈举止要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广博的知识要得到学生的倾慕;灵活生动的授课艺术要能打动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忘记了数学的枯燥, 这样, 学生就愿意接受这个老师。接下来老师还要主动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了解学生的教学, 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方面多角度观察和分析, 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沟通, 走进学生的心田, 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尤其是差生, 应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让差生能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 有机会表现自己, 即使出现差错, 也不要妄加批评和指责, 使差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不断萌生上进的心理。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挖掘数学中的史实, 激发学生献身于数学的志向。

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献身科学的事迹。如, 讲授“无理数”时, 可用“2”的发现者希伯斯惨遭杀害的例子, 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如勾股定理、赵州桥等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上几何课时, 讲述几何起源于古埃及尼罗河两岸的土地丈量,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神秘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 被数学家们那种坚持不懈的工作热情所感动, 那种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精神所感染, 从而加强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促进意志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2、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适机地向学生展示数学蕴涵的内在美。人教版实验教材, 新加入了图画、表格, 这些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 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如在进行“黄金分割”的教学时, 让学生查找黄金分割的资料, 甚至可以选择名画《蒙娜丽莎》, 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的美感, 感受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 如天安门、故宫等;还有脸谱, 蝴蝶等也是对称美的例子。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 如秩序美、规律美、统一美、相似美、类比美等, 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创设情景, 使学生发现数学的美, 不断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正如一部电影的优劣, 在于内容吸不吸引观众。同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中的, 教师应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轴对称》时, 有一数学活动:“警察监视 (在罪犯的对面, 从镜子里监视罪犯) 一名犯罪嫌疑人时, 看到他右手缠着绷带, 而审讯他时, 却发现他左手缠着绷带, 警察看错了吗?”让学生交流讨论, 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使学生体会到轴对称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 积极性就提高了。又如在讲《二次函数》时, 有一道练习题:赵州桥的桥拱是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 要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这时可以

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 既可以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也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 才能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情感因素, 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应用中,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心情舒畅的情境下学习, 大脑皮层易兴奋, 学习效率最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定理;用讲练结合法上练习课。还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共同思考和总结。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体态, 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板书设计、语言表达、衣着仪表等也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便于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 这样学生在成功中会对教师建立起稳定持久的信赖之情。而且教师还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意做到真实、及时, 要不吝惜赞美之词, 让学生感受课堂的生机与快乐, 这样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篇9:情感教育与教学效果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

什么是情感?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分为初级情感和高级情感。而教学情感是一种特定领域内的情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美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是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教学环境中情感的综合,是一种多维的高级感情。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

二、教师情感对教学的作用

1.融洽和沟通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围绕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情感,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就是情感的感染功能。英语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心情愉快、表情丰富、思路清晰地讲课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当自己心烦意乱、精神不振时,学生的情绪也很低沉、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赞可夫说过,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对知识的获取。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能否良好地沟通,对于教学信息的沟通和教学效果的达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融洽的、可以沟通的,信息、知识的传递就会畅通,不会有太多的损耗;反之,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好沟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可能受阻。为什么关系不密切的人,磨破嘴皮,也很难说服对方,而关系融洽的人,只要支言片语,便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和目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只靠语言是不行的,如果语言中缺乏情感,那么这时语言只能起到介绍和说明的作用,其效果是表面的、肤浅的,难以打动人心的;如果教师能用情感与学生沟通,那么这种沟通就是内在的、深刻的,能够打动对方的。因此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只靠说教,而放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凡是不融洽甚至紧张的师生关系,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情感问题,是消极情感在起作用;相反,凡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是积极情感在起作用。

2.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如果教学中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它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对与此有关所有的人,都会是一种教育。教师以崇高的思想品德、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来塑造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同样,学生积极学习、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重教师,也会给教师好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被承认的欣慰,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情感交流,使积极情感得到发扬,消极情感得到抑制,使人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境。

三、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1.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教师可通过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揭示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2.将情感教育融入情感教学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学生的动机,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以 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 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蕴含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课文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中国手机销售渠道现状下一篇:现代渔业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