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8-13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9篇)

篇1: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苏省阜宁中学王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而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它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学科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新环境、推行项目(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训练学生思维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智能机器人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江泽民主席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智能机器人集合了计算机、声、光、电等多种技术,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高科技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思考与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进取精神。通过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智能机器人,把原来存在于科幻影片中的事物,引入到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1、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其次,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有意义的项目实现和活动完

成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再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创设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事倍功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多数是学生感兴趣的,但程序设计例外。怎样才能让学生对程序设计也产生兴趣呢?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程序设计基础《三种基本结构》一课时,通过乐高机器人(做好顺序、分支、循环三种程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由机器人来演示原本只能空想的三种结构执行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结构运行的异同点,体会顺序、分支循环的作用,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通过程序控制机器人做我让它做的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操纵机器人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程序设计教学的枯燥、乏味。

三、推行项目(活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上海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里强调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组织应该突破单一的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的局限,坚持“以项目上(或活动)带动学习”和学用结合的原则。通过项目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项目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三种结构程序设计应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项目(夏天,电风

扇是我们常用的纳凉工具,大家可能都碰到这样的问题,晚上睡觉调定时,可到时间关了就觉得热,一直开又容易着凉。我们能不能做一个电风扇,能根据不同的温度,吹不同大小的风,这样晚上睡觉开着也不怕了),让学生自己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机器人积木,搭建一个电风扇,进一步完善我们常见的风扇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和创新性密不可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始时,就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不断收集有关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到对课本知识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收集的各种知识,进行一次展示,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2、我结合教学,适时运用机器人,把信息技术教学中较难的程序设计教学与机器人联系起来。比如讲到循环时,制作了一个避开障碍的机器人。机器人在前进中不断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有障碍就进行避让,形象的演示了循环的运用。在讲解枚举算法时,我给大家播放了机器人灭火的视频(受场地限制,没有实际演示),机器人在程序的控制下,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去搜索火源,找到后进行灭火,很好的演示了枚举算法的过程(一一列举出所有可能的解,检验是否是真正的解)。学生看到机器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此聪明,产生了要让机器人更聪明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由于设备和课时等客观原因,目前我校机器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还没有普及,更多的是利用课外。学校成立了机器人社团,定期安排学生活动。作为机器人社团的指导老师,我根据班级、兴趣进行分组,各小组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项目或自已寻找项目,进行项目的完成。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相互探讨。小组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学习。比如沿线走机器人,在搭建机器人时,小组成员可以分配任务,一个负责设计、一个负责积木、一个负责编程控制。搭建后,小组之间相互比赛,看看谁的结构好,谁的机器人更聪明,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个性,在一次次的探讨中,大家都得到了提高,有了更独特的想法。

4、机器人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可能并不多,在学习了网络以后,我就安排学生运用网络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在选择好自己的项目后,也可以有针对的寻找资料。比如机器人足球比赛,我只给学生提了提,具体怎么做,由小组自己完成。学生拿到项目后,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在网上查找比赛规则、比赛方式,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通过网络观看以前的比赛介绍,从中吸取闪光点。通过BBS、网上联络等方式,向有经验的选手学习,同同行沟通、交流。学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的精神,激发了创新的意识。

五、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即它主要是关于如何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它强调的是“如何”而不是“是何”。因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教师将更多地承担引导者,支持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学生由接受知识的“水桶”转变为“处理器”和新知识的“生成器”。学习的过程是学

生自己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当然仅仅在软件操作上采用多种方法,达到相同目标,已没有多少创新可言了,通过机器人就能更好的实现这一转变。比如在做机器人爬楼梯的项目中,我只提供了场地,由学生去想像用什么方法上楼梯,有的想到用履带、有的想到用多条脚,有的想到用翻转,方法各有不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搭建机器人,编程控制机器人。同一种机器人结构,换上不同的程序或者同一种程序,换上不同的结构,他们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活动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各自的项目。

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通过机器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创新的意境有了,学生通过机器人,可以把自己的想像的东西实现出来,在实现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比如,学生在研究型课程(物理类)中也会想到用机器人来做自己的研究项目。参加二十届INTEL机器人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参加市家庭机器人挑战赛,获得三等奖。

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在这方面任重道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的“创造宣言”永远不会过时,它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给学生一个创新自学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优组教学资源,营造创新氛围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传统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的最优融合,实现了艺术资源的共享,为互补互动式教学模式找到了切入点,为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容量、多角度地为学生展开美术视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彩笔的课堂局限。黑板变成了屏幕,彩笔变成了鼠标,美术教学实现了无纸化,把广阔的美术艺术展示给学生,拉大了课堂时空,使美术课堂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在屏幕上学习美术知识,直观性强,条理性强,易接受、易记忆;在屏幕上作画,方便快捷,容易修改,这样,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有了用武之地,创作激情下的丰富想象跃然屏幕之上。因此,教与学的配合更密切,师生对话更直接,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计算机成为开发学生潜能载体,教学成为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转化中介,提高了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和绘画创新能力。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激情。创新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技能。一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超强的想象跨度优势引入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状况和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美术教学能量的最大发挥。美术艺术特点决定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的形象性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结构的建立过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了学生的创新价值取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在创造心理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审美创新素质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运用知识的技巧和能力,又激发了创新动机,增强了创新欲望。

3.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创新。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和创新,不断完善备课的各种要素,丰富和充实课堂知识浓度和密度,课堂上用形象的示范取代了抽象的讲授,教学的审美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格局,用课堂的新教法推出教学的新成果。教法的创新必然会促进学法的创新,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吸收者;操作实践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美术的客体旁观者,而是主体创作者;思维构建性的增强,学生思维不再是教师思维的翻版,而是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改版。教法和学法的创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定格于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意识的形成上,把课堂教学效果定格于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转化上。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高效快捷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丰富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课堂的有效密度。教师板书规范、整洁、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环节切换率快,节省了学生的“待机”时间,供给学生充分思维的余地和创作空间,体现了讲解、训练、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开放优势,美术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生面对面信息交流的衔接,实现了讲解与欣赏、绘画与评价教学活动的链接,使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达到完美和统一。

二、优选课堂教学艺术,强化课堂共振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艺术创新。教学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的多功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美术课堂资源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原材料,转化为富有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创作意象,转化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美术教学艺术的内涵,实现了教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位一体的定位优势。在教学流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材”两点成一线的束缚,发展成以学生为圆心、以教师和教材为圆周、以教学媒体为中介的教学定位格局,突出了学生因素和教学媒体的价值功能,教师把教材灵活的运用于学生与媒体之间。这样就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意识和审美创新能力的释放。教学艺术的创新激发了学习艺术的创新,学习艺术的创新又促动了教学艺术的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共振效应。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板书和范画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把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艺术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学生从中获得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多媒体的美术资源和动画优势,增大了美术教学的容量,使师生距离更加贴近,讲练互动更加密切,学生的操作覆盖面更广泛。人人都有动手动脑的空间,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的开放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人人都有独立操做的平台,教学活动由单边形式变为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

篇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学习,兴趣,创造能力,自主学习

科教兴国, 人才为本。在当前时代, 我们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人才, 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为了让学生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精选教学软件, 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 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强迫地学变为自觉学, 心情会变得愉快, 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 观察力变得敏锐, 想象力变得丰富, 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从而保持奋进的学习劲头。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 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 更应优化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软件, 否则, 学生很容易把已有的兴趣都失去。对于这样的情况, 本人精心挑选了各种教学软件, 如打字高手、五笔打字员等, 使多种教学程序合理科学有效地相互结合。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 是学生的最好老师, 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程序设计是施展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较为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通过演示与讲解, 让学生照抄照记是一次学习与训练, 但不是创造。要创造就需要学生自己也动起脑筋, 用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设计。在教学生用QBasic软件进行程序设计时, 本人先让他们把示例中的程序看明白, 掌握它的设计思想, 记住关键的程序设计语句, 再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 按自己的思路想出其他的一些新的编程办法, 积极地鼓励他们上机用调试程序, 并且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让他们在程序运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编程的方法与技巧。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含有趣味数学知识方面的一些实例, 如水仙花数、同构数、猴子吃桃、鸡兔同笼等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程序设计的精巧思路与其中蕴含数学算法的美感, 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教师辅导——学生独立操作——学生互评作业——最后修改、定型”的过程, 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 使学生达到所需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操作时, 可以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在电脑上进行创新设计, 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交互性, 让学生互评作业, 发表自己的见解, 之后, 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程序;最后, 可以将部分好的作业打印出来进行展示。这样一来, 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 本人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方法、新技巧的学习融入课堂,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 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时代不断进步, 世界呼唤信息技术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中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计算机操作, 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 计算机既是他们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软件不断快速的产生等,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让学生掌握所有的软件使用方法, 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起指导、启发, 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而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 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 在教学生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时, 本人没有进行滔滔不绝地讲解, 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学过的“打字高手”等程序的窗口, 让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Word”程序。在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 而本人只需略作点拔、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的组成及相关菜单的使用介绍。这样, 学生积极地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但学得轻松, 也容易掌握。再如:教学Power Point软件时, 由于学生之前已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 本人就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 自学“Word”中如何输入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修饰、如何插入剪贴画、如何绘制简单的图形等内容。由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容易就掌握了新知识, 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融会贯通, 不仅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注意对学生分层次指导, 发展个性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针对这一问题, 本人采用了分层教学法, 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本人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不同安排座位, 成立学习小组, 选出绩较好的小组长。练习前, 本人按难、中、易分层提出要求, 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练习。如果达到教师要求就可以享受教师给予的特殊安排 (做教学内容以外的更深层的学习)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 学生也各有所得,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 培养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总之, 只要在教学上不断创新,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培养其树立良好的学习进取观念, 最终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余柏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1997 (1)

篇4: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课程建设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仔细地制定课程,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具有发展性、应用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起着指导作用,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进行探索,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老师对其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提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创新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开设,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新的渠道,使学生更广阔地了解知识,教师的讲解与辅导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桥梁,教师也不能用知识的优势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如果教师希望自己还像原来一样拥有地位,就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创建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角色,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具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都过于严格,大多数都是在批评学生,而很少去肯定他们。即使是表扬,也只是最平常的“聪明,好学”等几个词语,没有创新意识的赞扬。过去,我们在教学当中采取的都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学生没有自主的选择权,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布置的任务,如果有违背老师意愿的,就会被列入坏学生当中,接受批评。但是现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另一个获取知识的来源,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益,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想法

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讲解,通过它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踊跃性。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踊跃性,才能把信息技术的各项任务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东西需要学生去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践应用信息技术所教的内容。例如,在高中教学当中,学生学完Word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做一些表格;学完FrontPage后,建设一些网站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完这些知識以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把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集合起来,完成一个作品。同时,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学生中比较好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欲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接受知识,还要让其更加积极地动脑思考。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独立的、主动的思考有一定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哪怕是一个新的想法,新的建议都可以当作是一次创新。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加以肯定,让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信心,更加有兴趣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时候老师不要用生硬的态度来敷衍学生,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试着让学生找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去实践、创新。

三、信息技术开放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实现教学的开放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来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解决各种疑问,完成任务。完成之后,大家在一起交流,互相学习。这一过程,就是在学习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把教学环节当作重点。通过实践,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这门课程的课堂上,有许多热爱电脑的同学,对计算机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教师还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现在,我国提倡,要把学生的整体教育放在首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提高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长、优点,从而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众.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2]吴德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4(6).

篇5: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我国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手法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地方,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而“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习目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基础上,给与必要的恰当的演示提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些重要的知识。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然地形成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兴趣和意识。这样的人会拥有一种渴望认识世界的激情,拥有探究知识、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推动下,人的思维活动高度兴奋,身心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调动,创造能力高度发挥。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正值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之际,利用这一时事新闻,先导入部分让学生观看神州六号飞船升空的录像,这样的引入首先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了的兴趣。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我们的航天英雄说,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让我们的航天英雄知道大家想要说的话?随后引出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来给我们的英雄写信的主题。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高涨,趁着这个机会,紧接着又布置一个练习内容,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好朋友发一封电子邮件,既将课堂上的内容融入了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技能,一举两得。这样的情境创设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推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即把学生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克服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潜在的教育因素,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Excel公式的运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错误的公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公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掌握公式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学科教学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有的上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成2~3个组,指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与实践,这种个体化教学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在各层次上开发出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较易实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三、在实践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1、在教学与实践中,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2、在实践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会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例如我们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介绍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或者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这样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的新世纪教学,它所强调的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

[2] 章得者  尝试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3] 廖文胜 《创新教育研究》

[4] 肖川    论创新教育. 教育研究. 2001.(11).

★ 信息技术课教案

★ 初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

★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 信息技术课课后反思

★ 信息技术课的说课稿

★ 信息技术课观看随笔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面向21世纪的教育革新。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成才的基本条件。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的思维。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

想,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学习者。学生有着完全的自主学习权利,他们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学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创新者。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意识。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老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打破一言堂的僵化局面,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专家言论、教师说法持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对其质疑,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另辟途径,标新立异,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唤起想象、善于表达,从而过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让“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在是知识被动接受的“课堂”,因为教材在学生目前不是一份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用多媒体设计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受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

二、创设心理安全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如: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办法。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了超过别人学生势必挖空心思。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在相互比赛中,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氛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具有创造了力的观念要注意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挖掘生活积累,把一个个汉字融于生活中,想象其起活生生的形象,让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声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再现形象。其次,结合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哪怕是学生身上那十分微弱的思想火。再次作文学习中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改写、扩写、续写。在这些作文训练中,创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学习情景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它可以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及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型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大,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四、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和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寻找可发散求异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判断,让学生研究讨论辩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探索,敢于挑战,培养他们不唯书、敢质疑。二是要加强语感实践。三是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要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四上强化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多种观点和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直觉思维能力,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

2、《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课程实验教材初中教案设计》

3、《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科技出版社。

篇7: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要求。

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 教学手段已经落后,教育将发生重大变革,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新能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活动的根。教育过程不仅包含知识传递的因素,还包含着创新的因素。

一、注重德育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兴趣、意志、毅力、情感等创新型人格的培养。缺乏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献身精神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讲述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物传记,中外计算机发展的差距,计算机应用及发展前景等。通过了解计算机发展史,引导学生发奋学习,使他们拥有坚韧的毅力,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理解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时代的主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惟有实践,才有创造。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启发,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育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我的具体做法是:⑴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做小报排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文水平;电脑绘画,制作贺年卡、书签,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构思并创作作品,完成后,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创作思路及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汉字编码和文本编辑工具,以及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用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做出归纳、概括,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⑵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成绩管理、运动会成绩管理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培养鉴别能力

创新活动,离不开信息的吸收与重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Internet网络应用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Internet网络来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开拓创新视野已成为现代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时代教育已真正成为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相融合的连续体。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上网畅游,正确选择有效信息,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做到学习上网两不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现代工具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8: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使自己成为一个创新意识、能力极强,能为学生创新提供精神导航的楷模;一个指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促进学生创新的铺路者;一个能唤醒学生关心未来,对未来作广泛、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未来的进行创新活动的“导师”。作为创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教会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学习工具,教会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实现教为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求知方法远胜于获得知识本身。

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热爱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充满信任、有利于创新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计算机的心理自由,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发表意见。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是一种求知,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如意见与自己的相左,不能只是简单否定学生,而要让其发表自己观点并一起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三、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后,他的注意力就来得更集中,对学习内容就有更强的探究欲望,有了较强的探究欲望,他就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即使有满腹经纶,上机做不出东西来也只能等于零。所以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善于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完Powerpoint后,布置学生自己完成一个题材不限的作品。当学生完成了主题制作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电子作品,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体会创新成果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要善于捕捉,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对计算机功能的感性理解,提高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四、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驱使下,有意识地、自觉地去探索知识、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磨炼意志、锻炼毅力,逐步形成坚韧顽强的性格。这种性格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品格,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使任务驱动法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上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完Word中表格制作后,我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表格,要求用到表格操作中的各种基本操作。结果学生做出了很多种现实生活中不曾用过的表格,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的观点,以督促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朝着这一方向实践、探索,使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成为教育创新的根据地、素质教育的一面大旗。

篇9: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能力;合作精神;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Student’s Cooperation Ability Training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hen Kunyan1.2

(1.Hebei University,Education College,Baoding071002,China;2.Baoding Normal College Zhuozhou School,Dingxing072650,China)

Abstract: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s very important teaching goal is raises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capability as well as with other people coordination work team spirit.The teacher may the coach pupils carry on the cooperation study and the group coordinates the work to rais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cooperation learning capability.The student with the aid of completes the study task together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s cooperation study in the exchange,enhances the independent study and cooperation study ability.Raises student’s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through the group cooperation study,the cooperation study is helpful in raises student’s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is helpful in raises student’s good quality.

Keywords:Cooperation study;Cooperation ability;Team spir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在接受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程本身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每个学生的能力有限,很多知识结构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它既克服了传统教学形式存在的弊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到了合作学习,文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针对当前的本学科的任务,合作能力的养成将会使学生受益一生。

二、合理分组,有助于相互合作

合理的分组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小组成员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一些必要的因素。小组的规模越小越好,这样每个成员的分工就会很明确。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以使小组成员责任具体化。理论上可以分四个人为一组,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每组各选一位组长,有任务时可以给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在学习中也能以强带弱,共同进步,争取不让组内成员掉队。

合作学习能将小组的成果转化为班级共有,可以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小组成员能通过合作性学习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确立一个小组目标,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培养合作技能。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powerpoint部分的基本操作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幻灯片的活动,采取自愿结合与教师干预并存的措施,分成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策划、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之间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局域网中共享。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四、教师积极主导,培养学生合作技巧

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来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发现、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习frontpage制作网页的时候,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会的可以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如果遇到难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提问,怎样发言等等。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

五、组间竞争,争做优胜小组

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受奖励的人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没有受到奖励的同学会产生一种不甘落后的心态。学生其实很在乎小组间的竞争,他们有着较强的小组荣誉感,都想为小组争光,所以在学习上很积极,还主动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赵志刚.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5,5

[3]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仁贤.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4

上一篇:性病自查报告下一篇:教师教育格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