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2024-08-18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肥城市老城中心小学 滕贞贞

【教材分析】

人摄取的食物必须通过消化器官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加以消化,才能吸收养料供养身体,维持生长、发育、代谢、修补等生命活动。但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和合理搭配食物之后,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消化器官,懂得消化器官保健的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学生健康生活与成长十分重要。【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2、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3、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难点:了解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教学准备】 教师:人体轮廓图、课件

学生:小馒头、牙签、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图片:这是老师一天中吃的食物。那你一天都吃了哪些食物?(1、2名学生回答)

2、提问:可以看出我们每天都要吃许多的食物。我们一生要吃多少食物?你知道吗?(学生猜测)

3、谈话:我们吃的这些食物如果堆起来,可以堆成山。这座山可重达30吨,相当于30头奶牛或6头大象的重量。可是我们却没有变成像大象一样的大胖子。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学生交流:被我们消化了、被我们排除体外了、成为营养被我们吸收了„„)

4、谈话:对呀,就是因为我们能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这样才使我们渐渐的长大。那食物在我们体内到底是怎样消化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走人本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

1、猜测,尝试

(1)师: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去旅行,喜欢吗?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出示一个小馒头)。“馒头导游”将要带我们去一个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你知道会是哪里吗?(学生猜测)对,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内。

(2)提问:旅游时游客可以跟着导游走,我们怎样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的身体里去旅行呢?(学生:把它吃掉)

(3)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馒头导游” 到我们的身体里去旅行。仔细听,“馒头导游”给大家提要求了(课件出示):

1、为了卫生请用牙签把我送进你的嘴里,同时边吃边想像我是怎样带着你们在身体内旅行的?都去了哪些地方?

2、旅行后请每个小组绘制一张旅行图,要求绘制的景点明确,路线清楚。(4)学生分组活动

2、比较,交流,认识,指位

(1)师:你认为小馒头是怎样旅行的?比较各组的消化图(2)学生交流

(3)师:大家绘制的旅行图各不相同,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旅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究竟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请出一个“权威人士”。

(4)出示课件:这就是“馒头导游”刚才领我们去的地方,让我们再重新走一遍。(讲解)这里还有两个地方是肝、胰,它们不是食物经过的地方,有什么作用呢?一会儿老师再告诉你们。(5)学生改正旅行图

(6)讲解:食物旅行的路线称为消化道,旅行所到达的每一个地点叫做消化器官。

(7)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消化器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引入认识消化器官的学习,训练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探究人体消化器官的功能、特征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食物要通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食物消化的顺序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位置,那么,这些消化器官是怎样来消化食物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要求:(1)认真观看,注意倾听。(2)看完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播放视频)

2、学生交流,请代表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以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能很清晰的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3、经过刚才紧张的学习,大家一定有点疲劳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角色扮演” 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 假如你是这些器官 你会对吃进人体的食物进行怎样的加工

比如你扮演的角色是口腔 你可以这么说 大家好 我是口腔 我住在主人的什么部位 在

我这里住着什么 它们会怎样工作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派出五个代表来汇报讨论成果学生讨论

(2)学生代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拿着消化器官图片对相应的器官进行

(三)请同学对刚才这个活动进行评价

说一说你映像最深刻是哪个 你学到了什么也可以。你有哪些补充

不仅仅刚才同学的表演很精彩 刚才这位同学的评价也很精彩。

(四)、保护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学生讨论、汇报)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一个健康少年

1、关于良好的饮食习惯,你知道哪些?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做法对吗?说一说为什么(出示课件)

2、你知道哪些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讲的是一日三餐食量分配的原则。(2)“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强调的是维生素的作用。(3)“有荤有素,有粗有细”。指的是食物的合理搭配原则。(4)“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说的是适量运动促进消化吸收的道理

3、你自己的饮食习惯好吗?为什么?

总结:要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要按时就餐。吃东西是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四、学生谈收获

五、总结:今天“馒头导游”带着我们在身体内走了一圈,让我们知道了食物的消化路线。同学们真的收获很多。希望你们爱护这些消化器官,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

篇2: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能说出淀粉在口腔的变化。

(2)说出人体的消化器官名称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3)描述消化器官的功能及食物大致消化过程。2.科学探究

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的知识。3.科学态度

(1)愿意与同学交流关于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2)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懂得怎样保护消化器官。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其消化过程

教具准备:馒头、记录表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食物的消化 媒体:出示食物馒头。

问题:今天我们将和馒头一起参加一个神奇的旅行,就是到我们身体内部去旅游一番,首先馒头来到出发地点:我们的口腔,想一想从我们的口腔出发,它的旅存行将到达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的消化

(二)活动一: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观察口腔的结构

媒体:PPT展示馒头旅行的第一站口腔。问题:口腔这个旅游点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互相观察口腔的特点,填写观察记录,进行讨论。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同时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小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内有牙齿和舌等,口腔周围还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2.感受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媒体:出示慢头。

问题:当馒头进入我们的口腔,它的人体之旅就开始了,接下来,它在我们的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请每个同学都来体验一下。引导:注意让学生洗手,按要求有序取馒头。活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感受慢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交流:请学生代表陈述发现。思考:为什么馒头越咀嚼越有甜味呢“

小结:口腔中的牙齿能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睡液腺分泌唾液使食物中的小部分淀粉初步被分解为麦芽糖。馒头中含有淀粉,被唾液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馒头在口腔中咀嚼后能感觉到甜味。

(三)活动二:食物消化的过程

1.认识其他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的正确位置 媒体:PPT展示人体轮廓(或人体模型)。

问题:咀嚼后慢慢咽下后,馒头第二站到达哪里?能否在人体轮廓图中正确画出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呢?(也可以让学生把属于消化器官挑出来拼在人体模型里)引导:让学生仔细想一想,馒头在体内消化的路线。

活动:学生在人体轮图上画出消化器官(或在人体模型上安装消化器官)。

交流: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画的图,并交流有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展示:请2-3个小组展示画的路线图。并说说食物进入咽和经过的路线及器官所在的位置。讲解: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人体内脏器官模型,看看慢头经过的路线和器官是这样的先从口腔进入咽再到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小结: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等器官。2.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媒体:人体内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任务:观察课本中的图,尝试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活动:学生互相相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问题:食物营养物质主要在哪个部位被吸收了呢?食物从口腔到食物残渣排出肛门,需要经历多长时间?

小结:消化是人体将食物分解为身体能吸收的简单物质的过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通过消化系统被人体消化了。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营养物质被吸收后,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四)拓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任务:分析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狼吞虎咽、饭后剧烈运动、贪吃冷饮等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交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这些习惯对消化系统有什么危害。

小结:小小的习惯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平时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身体健康

篇3: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 以下消化道出血为表现收入常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且经过食物回避诊断和治疗后确诊的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 女7例。年龄29 d~4个月。病程5 d~1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或反复大便带鲜血或血丝。起病前无发热及特殊服药史。其中12例 (60%) 为牛奶喂养, 5例 (25%) 为牛奶和母乳混合喂养, 3例 (15%) 为纯母乳喂养 (母亲有鸡蛋和饮牛奶史) 。2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湿疹和腹泻, 12例患儿体质量增长不满意, 5例有不同程度的呕吐, 5例有喂养困难、夜间哭吵。本组所有患儿入院时手指采血处无出血不止, 查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 正常, 已排除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引起的出血, 询问病史排除药物、食物或吞入母血引起的假性消化道出血, 并行腹部立位平片和腹部B超检查, 请儿外科会诊排除肠套等外科疾病。

1.2研究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大便常规加隐血试验、轮状病毒检测、大便培养、凝血功能四项 (PT、APTT、TT、FIB) 、肝功能, 血清Ig A、Ig G、Ig M、Ig E检查, 血清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测定, 腹部立位平片, 腹部B超。

2结果

2.1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均存在轻度-中度贫血, 但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7例 (占85%) , 轻度低蛋白血症12例 (占60%) , 血清Ig E升高3例 (占15%) 。大便常规示不同程度的红细胞15例 (占75%) , 大便潜血阳性8例 (占40%) , 大便白细胞阳性5例 (占25%) , 大便黏液阳性7例 (占35%)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阴性。大便细菌培养19例阴性, 1例开始时有黏质沙雷菌生长, 但复查后正常, 考虑标本污染, 所有患儿肝功能及凝血象检查均正常。5例行血清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测定的患儿中, 3例牛奶喂养患儿对牛奶高度敏感, 2例纯母乳喂养患儿对蛋清和 (或) 蛋黄高度敏感。腹部立位平片示肠腔积气5例 (占25%) , 少量小液平3例 (占15%) , 余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B超示肠积气8例 (40%) , 余未见明显异常。

2.2疗效:所有患儿通过患儿和母亲进行饮食回避1~2周内便血止, 湿疹好转, 5例喂乳后有哭吵不安的患儿症状好转, 5例有呕吐的患儿症状减轻。所有患儿入院后即补液及肠道菌群调整剂对症处理, 并予补充维生素K1, 3例牛奶Ig E抗体阳性的患儿予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 其余予完全水解蛋白奶粉或部分水解蛋白奶粉喂养, 纯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 (母亲回避鸡蛋和牛奶) ,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 患儿均于入院后1~2周内出血症状消失, 出院后随访3个月, 随访情况见表1。1例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患儿出院后又改用入院前牛奶喂养, 再次出现反复呕吐和便血, 后经过改用氨基酸配方乳喂养, 症状消失;2例母乳喂养者, 出院后母亲重新吃鸡蛋和牛奶后, 患儿又出现腹泻和便血, 后经治疗和母亲饮食回避后症状再次消失。

注:a, 患儿出生后时间;b, 饮食回避后时间

3讨论

食物过敏多发生在婴幼儿期, 这与婴幼儿免疫性系统发育不成熟、口服免疫耐受失败、消化道黏膜屏障通透性较大、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婴幼儿时期食源性蛋白质暴露时机、途径、剂量有关[4]。据国外统计, 在小年龄儿童中, 8大食物过敏原中牛奶蛋白占第1位[5], 牛奶蛋白过敏症 (GMPA) 根据免疫机制可分为Ig E介导、混合性Ig E介导及非Ig E介导, 而婴幼儿以便血为主的食物过敏多为非Ig E介导, 临床上以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嗜酸性粒细胞结肠炎为代表, 多发生于6个月以下, 以男性多见[6], 由于临床上无直观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消化道内镜检查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因此临床上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是食物回避和开放激发试验。本次病例回顾中牛奶喂养患儿12例 (60%) , 牛奶和母乳混合喂养5例 (25%) , 纯母乳喂养3例 (15%) , 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呕血国内已有报道[7], 而便血报道不多。本组患儿均有便血史, 纯母乳喂养患儿母亲有吃鸡蛋和牛奶史, 2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湿疹和腹泻, 12例患儿体质量增长不满意, 5例有不同程度的呕吐, 5例有喂养困难、夜间哭吵。大便常规以红细胞、隐血阳性为主, 大便培养仅1例阳性, 后复查为阴性, 考虑标本污染, 所有患儿大便虫卵、轮状病毒检查均阴性, 排除了寄生虫和轮状病毒感染。3例免疫球蛋白Ig E升高, 考虑与湿疹重和过敏持续时间长有关, 5例行血清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测定的患儿中, 3例牛奶喂养患儿对牛奶高度敏感, 2例纯母乳喂养患儿对蛋清和 (或) 蛋黄高度敏感。所有患儿均存在轻度-中度贫血, 但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7例 (占85%) , 轻度低蛋白血症12例 (占60%) , 由于本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便血, 故临床上有轻度-中度的贫血, 另大多数患儿有腹泻、蛋白质吸收不良而出现轻度低蛋白血症, 故嗜酸细胞计数升高和轻度低蛋白血症、贫血结合小婴儿不明原因的腹泻、消化道出血应该警惕牛奶蛋白过敏的可能。

详细的病史询问对诊断本病非常重要, 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 但未有证据表明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而饮食回避是诊断婴儿食物过敏最常用的方法[8], 本组所有患儿均通过患儿和母亲进行饮食回避后确诊, 通过饮食回避后所有患儿便血症状消失, 腹泻患儿泻止, 湿疹好转, 且5例喂乳后有哭吵不安的患儿症状好转, 所有患儿体质量增长。一般来说, 诊断食物过敏除饮食回避外, 还应进行食物激发试验加以确诊。本组1例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患儿和2例母乳喂养患儿, 出院后经食物激发, 患儿又出现腹泻、便血, 后经治疗和饮食回避后症状消失, 其他患儿随访均未出现异常情况。

对于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期, 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食物回避方案, 以确保患儿获得安全健康的饮食, 直至其对过敏食物达到口服免疫耐受。世界过敏组织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及抗牛奶蛋白过敏原理指南 (WAO-DRACMA) 建议:对于患严重过敏反应风险高的Ig E介导的CMPA患儿选用氨基酸配方奶粉喂养, 对于患严重过敏反应风险低的Ig E介导的CMPA患儿选用深度水解牛奶配方奶粉来喂养[9]。患有Ig E阴性过敏症的患儿能更早地获得耐受, 可以采用低变应原配方奶粉来代替CMP配方奶粉[10], 经过12月的饮食回避大多数患儿能达到对牛奶的口服耐受。

总之, 婴儿食物过敏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便血是常见的表现之一, 虽以牛奶喂养多见, 但纯母乳喂养患儿也不容忽视。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且疗效肯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 同时查患儿血清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有助于明确食物过敏原, 为饮食回避提供依据, 有条件可行消化内镜检查。由CMA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结肠炎诊断应根据病史和详细的身体检查, 临床上需排除引起直肠出血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如感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套叠、肛裂, 小婴儿还需排除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因此,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警觉性非常必要。

摘要:目的 研究婴儿食物过敏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诊断性食物回避治疗, 以提高婴儿食物过敏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水平。方法 以常州市儿童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20例食物过敏致下消化道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婴儿食物过敏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所有患儿均有便血和轻度-中度贫血,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7例, 轻度低蛋白血症12例, 血清Ig E升高3例;所有患儿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5例患儿血清学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E抗体测定阳性, 其中3例牛奶喂养患儿对牛奶高度敏感, 2例母乳喂养患儿对鸡蛋高度敏感。20例患儿均经食物回避治疗有效。结论 婴儿食物过敏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以牛奶喂养多见, 便血是常见的表现之一, 诊断性食物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且疗效肯定;结合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低蛋白血症有助于诊断。

关键词:食物过敏,下消化道出血,婴儿

参考文献

[1]Sampson HA.Food allergy-accurately identifying clinical Reactility[J].Allergy, 2005, 60 (Suppl 79) :19-24.

[2]Wickman M.When allergies complicate allergies[J].Allergy, 2005, 60 (S 79) :14-18.

[3]Wichmann K, Heratizadeh A, Werfel T.Food-alllergy in atopic dermatitis[J].Hantarzt, 2012, 63 (4) :315-324.

[4]邵洁.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 (5) :344-348.

[5]Ferrari GG, Eng PA.IgE-mediated food allergies in Swiss infants and children[J].Swiss Med Wkly, 2011, 141:wl3269.

[6]Lozinsky AC, Morais MB.Eosinophlic colitis in infants[J].J Pediatr, 2014, 90 (l) :16-21.

[7]万盛华, 李香莲, 张双红, 等.婴儿食物过敏致上消化道出血35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27 (2) :134-136.

[8]De Greef E, Hauser B, Devreker T, 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in infants[J].World J Pediatr, 2012, 8 (l) :19-24.

篇4:食物的消化哲学

我们每日摄取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及脂肪等营养素的量,与粪便排泄量之差,就等于消化吸收的量。此被消化吸收的量与进食摄取总量的百分比,就称为消化率。

换言之,食物的消化率是指食物中的营养素经过消化后能被身体利用的程度。因此,食物的营养价值,不能仅就营养素的含量来决定,须待测定了可消化的程度后,才能定论。也就是说,人体对不同食物的消化吸收是不一样的,即使对相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吸收的多少也不同。因此,一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不仅取决于其所含营养素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其消化率的高低。

消化率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人们来说,吸收率越大越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呢?

◎消化时间与胃肠消化功能

食物的消化时间,是指食物停留在胃内的时间。时间多少依食物的种类、烹调的方法以及分量的多寡各不相同。少量的肉类约停留3小时左右,混食量多时,则需停留5小时左右。自食物由口进入,到变为粪便排出,约需9至20小时。消化时间的长短不一定和消化率的高低有关,在胃中停留时间较短的食物,消化较容易;但是在肠内停留一段时间的食物,比迅速通过肠道的食物消化率高。

同样,食物消化率与胃肠道消化功能是辩证统一的;首先,食物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因食物的不同而异。食物的粗糙程度和烹调的方法,都影响食物的消化时间。例如油炸的食物,因为吸收了大量的脂肪,故在胃肠内停留时间加长,会使消化缓慢。

而且,由于人体内胃肠消化道黏膜十分脆弱,食物选择或烹调不当,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紧张的情绪等,均易伤害消化道的黏膜,以致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所以,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避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应多了解些影响食物通过消化道的各项因素,保护肠道的正常功能。

◎高消化率食物与助消化食物

动物性食物的消化率高于植物性食物。肉类蛋白质的消化率为92%~94%,而米饭及面制品的蛋白质的消化率仅为80%左右。

动物性食物中消化率较高的是:蛋类,蛋白质的消化率可高达98%,奶类也达97%~98%,均高于肉类蛋白质的消化率。

马铃薯和玉米的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4%和66%,而米、面制品中的蛋白质消化率均比马铃薯和玉米高,

那么,吃什么食物可以帮助消化呢?

咖啡:咖啡因会刺激心跳,加快新陈代谢,有助消化。但咖啡喝多了易伤胃,营养师建议每日饮用不要超过3杯。

西梅:西梅带酸性,有助消化并有轻泻作用,是迅速消滞的佳品。

菠萝:菠萝含有能分解蛋白质及帮助消化的酵素,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山楂:水将新鲜山楂洗净拍扁,用热水冲饮,有利尿、消滞除腻等功效。

木瓜:木瓜含有蛋白分解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质和淀粉质,对消化系统大有裨益。

◎相应条件与食物消化率

人体对不同的食物吸收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即使相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吸收的多少也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呢?

食物种类不同消化率不同。如大米蛋白消化率为97%,而玉米蛋白只有90%。植物油脂的消化率一般都在91%~99%之间,而动物油脂则在80%~95%之间。

搭配不同消化率不同。在食物的搭配上,提倡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搭配吃。荤素搭配比单吃植物性食物消化吸收率高。因为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中易缺少蛋氨酸和胱氨酸,而植物性食物易缺少赖氨酸,两者搭配可以起到互补作用。不同种类的食物搭配吃,如豆类与谷类搭配煮豆粥吃,米、面、蔬菜与豆制品搭配煮粥吃,以及粗细粮搭配吃等都将起到营养互补作用。

混合不同消化率不同。混合食物比单一食物具有较高的消化率。要注意五谷、肉食、蔬菜、水果等的食理混合。

粒度大小不同消化率不同。粒度越不,消化率越高。粉食较粒食消化率高。如玉米粒的消化率为30%,而玉米面的消化率高达80%;大豆粒消化率为45%,大豆粉的消化率则高达80%以上。

加工精度不同消化率不同。加工越细,消化率越高,其原因是粗纤维含量的降低。豆腐的大豆蛋白质消化率可提高到90%,大豆整粒煮熟进食时,大豆蛋白质的消化率仅为60%。。

加热温度不同消化率不同。首先要把食物烧透煮熟。这样既杀死了黏附在食物上的各种有害微生物,同时,又因食物在加工中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成了易消化的半成品。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率:鸡蛋高温炸的消化率要比低温炸低得多,前者仅为81%,后者高达98.5%。

烹调程度不同消化率不同。熟食较生食更易消化,原因是熟食的淀粉已经糊化,蛋白质已经变性,人体中的酶更易对其作用。许多烹饪技术,如切割、打浆、加热、腌制、乳化等,都可以改善食物的可消化性。

制作方式不同消化率不同。为了充分利用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对食物要采用最科学的制作方式,如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炒大豆其味虽香,但消化率只有60%,冲泡干豆粉消化率为80%;而大豆制成豆腐后其消化率上升为96%,制成豆浆后消化率上升为85%。

食物分量不同消化率不同。若是食入的食物分量过多时,腹腔会感到饱胀不适,并产生过多的气体,使消化道体积膨胀,压抑腹膜与心脏。而且由于消化不良,待食物进入大肠时,仍会存在大量未消化的食物,致使身体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可见饮食定量对消化吸收率的影响也很大。一日三餐的正确分配量是:早餐占30~40%,午餐占40~50%,晚餐占20~30%,每餐的食量应达到人体胃容量的80%左右,以利消化,防止积食,切不可暴饮暴食。

嚼咽方式不同消化率不同。在进食时,食物要细嚼慢咽,把食物咀嚼得越细,越能促使唾液、胃液的大量分泌,从而扩大食物与消化液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食物进行充分的分解和吸收。

体内水分不同消化率不同。体内有充分的水分有助于提高食物的消化率与废物的排泄率。体内的水分来自饮水、饮料、饮食(蔬菜、水果)及各种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水分。水分充足,可促进营养素的吸收,并使食糜顺利通过小肠。大肠吸收一部分的水分,余下者润湿粪便;如果体内的水分量少,则降低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粪便也坚硬干燥,不易排出。

生活规律不同消化率不同。有规律的生活,定时、定量地进餐,一到进餐时间,消化系统就会反射性地增加消化液的分泌。特别是人在幼年时即应养成定时进餐,定时排泄的良好卫生习惯,日后才不致发生便秘及其他肠道失调的症状。

食物品质不同消化率不同。对于好香又好看的食品,即食物的色、香、味、形、质好可以让人们心情愉快,而精神愉快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良性刺激,会使消化液大量分泌。如果菜肴不但色泽暗淡、毫无香气、而且还有腥膻等异昧、消化吸收率大为下降。

情绪心态不同消化率不同。整个消化道都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当一个人在焦虑、忧愁、愤怒、恐惧或疲劳时,会使消化液的分泌减少或增多,蠕动减慢或加快,因而影响体内器官的功能。现代生活使人时时处于紧张忙碌之中,既缺乏适量的运动,又因工作繁忙,往往忽略了排泄的意识,因而容易患便秘。

篇5: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模版)

学 校:布朗山乡九年制学校 科 目:小学科学 内 容:《食物的消化》 年 级:四年级 教 师:自永芳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食物的消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并能指认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课件展示直观的让学生体会食物的消化过程。

3、情感与态度

感受食物的消化过程,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器官,知道食物的消化过程。难点:了解食物在消化道消化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件、人体消化器官模型、一盒饼干。

五、学生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需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环境和思维的源泉,所以要给学生提供人体解剖模型、还有一些多媒体课件,以突破视觉限制,创设一个丰富的视听情境,以立体的图、文、音、视、动的信息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动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吃东西了吗?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堆起来可以成山了。可是我们却没有变成像山一样的大胖子。那么,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呢?食物就像游客一样,在我们身体里“旅行”。我们把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叫做消化。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旅行”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食物的消化。板书:(课题:

3、食物的消化)

(二)探索新知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盒饼干,请同学们一人一块把它吃下去,感受食物会到哪里?凭着自己的认识,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指名回答。

同学们真像小科学家,自己找出了食物旅行的地方及它们的名字,真不错。我们把这些地方统称为消化器官。(板书)那消化器官有哪些部分呢?(学生发言)出示课件,(板书)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出示人体消化器官模型让学生指认。

3、活动:画出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图”。

4、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

食物要消化吸收,消化器官就承担着不同的作用。我们来听一听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出示课件)

5、教师进一步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人的身体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食物进入口腔,经牙齿的嚼碎,舌的搅拌跟唾液混合,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将食物中少量的淀粉分解成糖。口腔的作用:是对食物进行初步的加工。然后经过食道的吞咽进入胃,胃就像一个加工厂通过胃的挤压、磨碎、搅拌、消化。像胃的这种动法叫蠕动运动、胃液分解食物,使食物变成食糜进入小肠,被进一步消化吸收。胃的作用是储藏食物并继续消化。食物在小肠停留3-5个小时,通过肠液、胆汁、胰液再次消化吸收。小肠的作用是充分消化食物吸收养分。剩下的食物残渣随小肠的蠕动进入大肠。大肠的作用是吸收水份,使残渣变浓,形成粪便大约经过10小时,大肠蠕动排除体外。总之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被人体吸收,给我们提供养料,供我们健康生长,消化剩下的废物则排除体外。因此,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通过消化、吸收,我们才没有变成像山一样的大胖子。

6、课件巩固练习:各消化器官作用。

7、认识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我们知道了消化器官所起的作用就是“消化食物”,从而为人体提供了营养物质。想一想,我们的消化器官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这个 人会怎么样?(学生发言)那我们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应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呢?(学生发言)(出示课件)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发言)

七、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消化器官:口腔 食道 胃 小肠 ︱

作用:初步 吞咽 继续消化 充分消化

消化 食物 吸收食物 吸收食物、八、课后反思:

篇6: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1.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1.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3.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3.引导学生看图。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为什么要消化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2.思考问题。

3.回答。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2.提出问题:

(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1.小组合作分析图3-4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2.看图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3.小组合作分析图3-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吸收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阅读和交流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 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2.讨论: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4.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小结与巩固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1.看动画。2.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学生思考并作答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

新课引入设问: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描述: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观看后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 究 暴 食 暴 饮 引 起 消 化 不 良 的 原

因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 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

引出问题的探究

讨论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视频呈现: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 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

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 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课堂

小结小结、评价并补充:暴食暴饮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1.回顾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知识巩固,既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通过探究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与同学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3)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导入新课】

由一粒西瓜种子在人体内的旅程导入新课。

小红吃西瓜不小心将西瓜子也咽了下去,请你说说粒西瓜种子在人体内的旅程。对照教材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先进口腔,经舌头搅拌和品味。

学生:口腔里有牙齿。有切、撕、磨的功能,使食物便于消化。学生:口腔里还有唾液。

教师:唾液是人体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其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消化的概念,消化包括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等的物理性消化,以及因为唾液的参与,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发生变化的化学性消化。那么消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吸收)

学生:然后经咽到达食管,再到胃。

学生:胃里的液体是胃液,他们是胃腺分泌的。教师:很好。展示胃在人体中的位置(左上腹部),同时胃也是食物经过的最膨大的器官。胃里的胃液是胃腺所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其中含有的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总结:(板书)口腔 咽 食道 胃 唾液 胃液

唾液腺 胃腺

教师讲述:当瓜瓜被摇晃了几个小时后,来到了一个拐弯口。接着又来到了一条长长的“迷宫”中,瓜瓜好不容易走出了迷宫,却又遇上了一个“岔路口”,一边是“死胡同”,于是瓜瓜选了一条宽敞的大路,只是这一路的味儿闻着不是太愉快。再经历了一断漫长的征程,瓜瓜发现自己实在太累了,于是就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教师提问:从这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长长的迷宫是小肠。由肝脏分泌胆汁,由胰腺分泌胰液,都进入小肠。教师:完全正确。展示肝脏、胰腺和小肠的位置关系图。

小资料——肝脏所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是可以起到将脂肪乳化成微粒,使脂肪的分解作用加速。胰腺分泌的胰液能够分解淀粉、蛋白质、脂肪。学生:小肠有皱襞和绒毛,内有的肠液。教师:肠液是肠腺所分泌的一种消化液,其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过了小肠,瓜瓜似乎遇到了麻烦,谁能解释一下岔路口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学生:“岔路口”是小肠、大肠和阑尾。瓜瓜选择了去大肠,没去阑尾。教师:展示大肠的位置图及岔路口解析图。

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口腔、胃、和小肠里的消化液,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肠里的消化液最多,消化能力最强。教师:很好。(板书)消化液消化能力强。这是小肠的重要特点。小肠还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说话。各位同学两人一组,一位同学负责根据实验的指导步骤和要求操作实验,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注意区分小肠的内壁和外壁。

实验指导:

1、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露出小肠内表面;

2、放在盛水的培养皿中观察内表面结构;

3、用手指抚摸小肠内表面并用放大镜观察。注意记录结果。实验开始。„„

教师:好了,所有小组基本已完成了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结论是怎样的?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说看,你从实验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小肠内壁有皱襞和绒毛,表面很粗糙。

教师:很好,谁能告诉我,这些皱襞和绒毛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中„„ 展示两个裙子予以引导 学生: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 教师:是的,你真棒。(板书)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表面积。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小肠绒毛的结构图,结合以下图片,认为小肠具有适应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还有哪些?小组讨论。

学生:小肠绒毛的壁、绒毛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教师:很好(板书)小肠绒毛薄、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壁薄 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学生:

1、小肠很长。

2、绒毛壁及血管壁都很薄。

3、皱襞和绒毛增大了表面积。

4、消化液消化能力很强。(板书)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瓜瓜最后能在大肠里一直这么歇下去吗?它将何去何从呢? 学生:它将会从肛门排出体外 教师:是的。

(板书)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道 消化 唾液 胃液 系统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消化腺

教师:瓜瓜没有被消化,是因为他的种皮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而这些膳食纤维不能被消化液分解。

教师:瓜瓜最终没有被消化系统所吸收,那么其他食物会不会也像瓜瓜一样呢? 学生:不会

教师:那么其他食物是如何被人体消化系统吸收的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63页,仔细分析图3-7,请每个小组成员共同来完成手中那份表格。要求:各自寻找答案——组内核对——讲解说服——达成共识。一会,我们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组的商讨结论。表格如下: 消化道消化吸收 口腔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基本无

咽和食管基本无基本无 胃 胃蛋白酶()肽

少量()和()小肠 酶 酶

淀粉()()()大量水和无机盐

酶 酶

蛋白质()()()

()酶

脂肪 脂肪颗粒()+()()()

大肠基本无少量()、()和()

比对各组的填写情况,生展示结果,师归纳。

上一篇:行政查房情况汇总下一篇:勤工助学工作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