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2024-08-11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精选6篇)

篇1: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摘 要: 通过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阐述,指出了我 国当前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提议将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关键词: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社会需求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对医疗保险的消费 日益增加,随之,医疗服务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引发部分人的心理失衡和利益冲突,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强化利益整合功能,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 疗保险制度,有效利用我国的卫生资源,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之现状

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以资金的筹集方式为根据,主要分为以下五种形式。商业性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国家医疗保险、储蓄式医疗保险、社区合作医疗保险。

我国医疗保险的形式主要采取的是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或称强制性医疗保险,它是其他形式医疗保险的基础。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指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提供医疗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商业性医疗保险在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①形式多: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 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铁路职工医疗保险等。②管理机构重叠:有劳动保障部门(分为省、市、县三级进行管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铁路医疗保险管理部门。③管理混乱:管理机构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医疗保险政策各不相同、核算方法不统一。④管理成本高:第一,由于管理机构重叠,造成工作人员臃肿,管理成本浪费;第二,由于管理机构重叠、医疗保险政策不统一,使得医疗机构为了适应不同的医疗政策,加强医院内部管理、配合多个医疗保险机构的工作和检查监督,不得不通过增加工作人员等来完成该项工作,结果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成本。

2.2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对医疗机构和患者

管理大于服务。在我国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 度,所以,要规范供、需、保三方的责、权、利,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作为代表政府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的机构,同时拥有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即既有对医疗单位医疗行为和参保人就医行为进行监督、约束的职能,也有对医疗单位及时提供资金和对参保人及时报账等服务职能。但现实却是该机构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约束、监督的权力同为后两者提供服务的义务不对等,例如:①医疗保险的付费过程随意性太大,给医院资金运转造成一定的困难。② 参保人医保卡上的医保资金上卡时间不明确,造成参保人不能够了解自己社保卡上的资金截至 到什么时间,缺乏透明度。

这就是说,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缺失对其行为进行相应管理的规范,在其依法行使职权的同时有义务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并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

2.3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医疗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广大医务人员艰苦卓绝的探索,发现并采用了许多新型医疗技术,但这些造福人类的医疗服务技术本身的造价非常昂贵,医院无法控制。例如:为患者更换脏器、植入高值耗材以及部分材料的使用等,而医疗保险 管理机构将其视作过度医疗,从而使医院在经济利益和人道主义面前陷入两难境界,影响了对 患者的治疗。

2.4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核定方式极不科学也不人道

目前,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采取的管理 办法是定额管理,即定统筹比例、定住院人次、定人均费用,定材料费在患者医疗费总额中所占比例,定乙类药在患者总药费中所占比例等,年初核定当年应付医院的医疗费用,并且预算一经确定,一年之内不再变更。但是,①人食五谷杂粮,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得病,更无法确定自己何时得病,如何测定当年应该有多少人得病呢? 同时,医院就是救死扶伤的地方,病人登门求医,医院从法律上和道德上都不能将其拒之门外。因此,笔者认为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核定住院人次的管理制度与当前我国“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是背道而驰的;②医保部门确定的人均费用定额过低,并且各级医院执行一样的标准,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成本差异、医疗水平及就医患者的病情,致使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亏损很大。③医疗费用定额管理的目的就是规范医院的诊疗过程,制约过度医疗,使医院在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降低费用的前提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但目前的情况是人均实际费用远远高于人均定额,造成了医院的亏损很大,影响了医院的发展,不利于医疗 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2.5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不遵守医疗保险的公益性,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缺乏服务意识

①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仍然采取落后的回参保地报销的 方式,而不是由就医医院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的方式结算,而少数可以直报的也不能及时同医院结算费用;②异地就医困难,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员在本区外医院住院就医需要先批准、后报销,报效手续繁杂,存在着耽误病情的可能性。同时,为了限制到省外就医的人数,节省本地区的医疗费用,对有转院权的医院进行转院人数上的限制,从而剥夺了本地区公民享受更高水平医疗的就医权。

2.6 医疗保险各参保对象享受的待遇不公平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铁路职工医疗保险等的报销比例不同;各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也不相同;更有甚者,即使同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的待遇也 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

2.7 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医疗机构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分歧严重

①对药品使用的理解不同。医疗机构的观点是:临床医生用药时,为在最短时间内把病情控制住且避免出现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最快的治疗,先使用高档次的抗生素,也就是降阶梯状用药。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认为,应该首先使用低等价格的抗生素,如果无效再使用中等价格的抗生素,最后使用高效,高价的抗生素,即采取升阶梯状的药品使用方法,用药时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窄谱到广谱,从单一到联合,从低价到高价的原则。②对患者治疗方案的理解不同,同一疾病,医方认为虽然一般情况下在门诊就能治疗,但如果该患者年龄偏大且患有多种慢性病,为了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危险,就会建议患者住院治疗;但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只考虑单一病种,不考虑其复杂性,认为既然能在门诊治疗,就不应该住院。③对核定住院人次的理解不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认为,医疗机构应该限制住院人次,能够门诊治疗的就应该门诊治疗,以减少住院人次和住院费用;医疗机构从“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道主义角度出发,认为为了不耽误病情,只要患者需要就应该住院治疗,不能推诿病人,核定住院人次的做法很难让人理解。④对医院是否赔钱的认知不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认为按照现行的核算方法,医院是挣钱的,而医疗机构认为自身在做赔本买卖。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问题的成因

3.1 医疗卫生体制与医疗保险制度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涉及面很广,包括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医院的补偿机制,药品的生 产、流通、价格等,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医院的收入由自收和财政补贴两块组成,目前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很少,医院的生存主要依靠自身的经营收入,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想法设法创造收入。同时,由于医院的经营收入分为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而物价部门在制定医疗服务项目收费价格时以医院的社会公益性为目的,以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为基础,按照该成本的一定比例制定了收费价格,没有考虑医疗服务技术人员的技术价值,所以,医院给患者进行的检查、治疗是在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的,医疗收入远远低于实际成本。政府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院的亏损,允许医院在他们销售药品时增加15%的价差作为补偿。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要求医院取消药品加价,这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这部分加价是用于在药品的储存、保管、销售过程中的人员费用、房屋、储存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水电暖等的费用,而不是利润,医院卖药没有利润。此外,我国药品的审批和定价,也存在着药监部门和物价部门把关不严的问题,致使药品名称多、“新药”多、定价高。以上的这些原因造成了目前我国医院“以药养医”的不良局面,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 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后果。

3.2 政府对医疗卫生、医疗保险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的 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国家医疗卫生资金投入不足,是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

篇2: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1)

一、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对于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可以从立法和实践两个角度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立法上的缺陷:

1、未规定取保候审的审查决定期限及取保候审的申请的法律救济程序。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只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和委托的律师,向羁押决定机关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但未规定羁押决定机关审查结束并告知申请人结果的时间和方式。申请人递交了取保候审的申请后,一切均由司法机关掌握,缺乏法律救济程序,从而使得一些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人被羁押,这也是造成我国取保候审比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未规定保证金的限额和收取办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对于收取保证金的数额以及收取方法,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无明确规定,从而给予决定适用者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由于没有相应的限制,极易导致权力适用中的滥用。在具体案件中,对保证金收取多少以及如何收取,均由办案机关自行决定,造成执行中的差异过大。

3、关于取保候审的期限法律规定不明。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由于该条对取保候审12个月的规定,是指三个机关重复使用取保候审的总时限,还是每个机关单独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时限并不明确,使得公、检、法三机关分别制定的实施细则,都规定每个机关可以重新计算取保候审的期限。这样,对于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说,他可能被3次采取取保候审,期限可长达36个月。从而使得取保候审这种原本属于较轻的强制措施,事实上可能成为一项较长时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4、对于被取保人、保证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惩处制度不严格。根据我国有关司法解释,被取保人在取保期间故意重新犯罪或者有违反刑诉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仅规定没收保证金、上缴国库,缺少限制性较大、操作性较强的惩处措施。也就是说,对于弃保行为,最多是没收保证金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并没有实体上的法律责任。

5、虽然刑诉法规定了保证人和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但对执行机关如何监督保证人履行义务却没有相关的规定。由于上述原因,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的效果不好,弃保潜逃数量较多[1].(二)司法实践中适用取保候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取保候审的对象和方式使用不当。一是对不应取保的人滥用取保手段;二是实践中保证人担保和保证金担保的“双保证”方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2、对保证金的收取不规范,收取保证金的程序不当,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对保证金管理不严。

3、取保候审的审批不严,执行较为随意。

4、对同一对象反复取保候审。

5、律师难以发挥作用。

6、取保候审的保证形式单一。[2]

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国外保释制度的异同

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担保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因而不对其实行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8种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对于已经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其本人或者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但是否准许,由司法机关决定。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强制措施中的取保候审与英国保释制度有类似之处,但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立法思想、理念不同.保释制度是基于无罪推定原则和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而确立的,其实质是对被追诉人权利的确认和保护。在英国,保释是刑事司法中的一个重要制度和环节,不仅体现着保障人权的价值,而且支撑着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使辩护功能在每一个诉讼阶段和环节都有所为。而在我国,取保候审只是较逮捕、羁押为轻的强制措施之一,其实质是对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缓和的方式限制其人身自由。我国法律设定取保候审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安、司法机关有效地行使司法权力,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这与保释的价值观念和出发点是不同的。

(2)在适用范围上明显不同。在英美国家,保释率是比较高的。在英国的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保释具有普遍性,立法在保释概念上并没有给予更多的限制。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对于大多数犯罪嫌疑人,除非有足够的理由证明继续关押他是合法的,并由治安法官决定外,一般都可以很快被保释出去等待审判。我国由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和方式的限制,取保候审的适用比例很低,远远不及英美法中的保释,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而处于羁押状态。甚至一些比较轻微的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成为被逮捕和羁押的对象。加之类似不得要求过高保释金条款的缺失及取保候审决定程序的行政化,进一步阻碍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权利的实现,造成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范围狭小。

还有的学者提出,二者之间的区别还体现在我国的取保候审可直接适用于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也可在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适用;而保释制度一般只在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适用。

也有的观点认为,取保候审制度与保释制度在功能和适用条件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两者都以设定一定的担保措施明确担保法律责任,并且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不妨害诉讼的顺利进行为条件,都是一种有条件的审前不羁押。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将取保候审和保释制度相提并论,称取保候审为中国的保释制度。

最新的观点认为: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制度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是以保障被检控者的人身自由和安全为价值趋向,以无罪推定为理论依据,体现了当事人注意的诉讼模式;取保候审以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为价值趋向,理论依据是打击犯罪和有罪推定,体现了职权注意的诉讼模式。两者的具体区别体现在:

1、两者的本质属性不同:保释是一种诉讼权利,而取保候审是一项刑事强制措施;

2、关于准予与不准予的主体不同:保释制度的准予与不准予的主体是分离的,不准予的权力只属于法院;取保候审的准予和不准予的权力是合一的;

3、关于准予和不准予的条件不同:不准予保释的条件是法定的,准予保释是无条件的,而取保候审准予与不准予的条件是相同的;

4、关于不准予的救济措施不同;

5、关于期限不同;

篇3: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按照社会发展规律,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让那些年龄层次在满足国家相关规定之后而解除劳动义务或者由于年老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老年人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制度。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是退出劳动生活的老年人, 只有当他们完全退出劳动生活才会起作用;其二是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其三是社会养老保险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养老保险社会化程度较低

当前, 相关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 尤其是保障范围这一块。过去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和所有制形式密切关联的, 它的保障范围和就业关联养老保险相比就要小很多, 养老保险的对象应该是社会中的全体成员, 这也是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所明确提出的, 但是现阶段还有极少数的偏远地区没有被覆盖。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通常在一些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 很多个体的私营企业并没有参与这一制度, 这样不但会对劳动力资源流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时也极大的破坏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性。从全国范围内来说, 可以享受到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所有待遇的公民比例还有待提升。

(二)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

首先,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会导致这一制度失去严肃性, 让一些不明白的人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区域性的政策而非国家统一政策,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其次, 在同一行业中, 由于企业内部规定或者地区政策的差异, 养老保险金的缴费率也各有差异, 由于企业竞争力存在差异, 养老保险制度在无形中为企业创造了一种不公平竞争的环境;最后, 由于地区差异性的存在, 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标准也各有不同, 这样就导致了劳动力资源流动非常困难, 导致劳动力资源无法得以优化配置。

(三) 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问题

由于企业养老保险并不能得到国家财政的补助和支持, 导致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企业中举步维艰。从本质上来说养老保险基金应该是国家财政、企业财务部门以及个人支出来共同出资, 但是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 国家财政补助支持相比于个人和企业出资而言更加困难, 这是由于近年来各地方政府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好, 财政收入基本上都用到经常性支出方面, 部分地区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 政府财政就从未给予拨款, 久而久之造成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

三、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一) 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的宪法以及劳动法中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解释, 但是除此之外, 并没有更加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进行规定。所以,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规范来进行约束和监督。另外, 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养老保险监督管理部门,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适当的征收社会保障税, 通过税收这一强力有效的工具, 依法征收养老基金, 不断加强人们的纳税意识, 逐渐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征收率。

(二) 实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对社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应该推行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同时要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统一。逐步建立实施全国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系统之后, 才能够确保制度统一, 才能够更好的处理现阶段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广的问题, 逐渐解决社会养老金的发放问题以及缴费率等问题。不断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 第一步应该将其普及到一些私营企业或者三资企业中, 第二步应该加快事业单位、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三) 扩展养老保险资金来源

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快, 预计到2030年年底, 我国退休人员数量将会达到在岗人员的45%左右, 对于退休人员的养老费用甚至会达到在岗人员工资总额的40%, 这已经极大的超出了国际上所规定的警戒线。如果不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那么巨额的养老资金很容易造成支付危机,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要大力扩展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渠道, 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三个方面出发, 让三方共同支付, 在减少单位负担的同时推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四、结语

总之,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这么多年之后, 可以看见明显的成效, 但是从这一制度本身来说, 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在实际的运行时也会有一些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在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 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坚持大统筹、小账户, 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结合的同时, 做实个人账户;二是要扩展隐形债务的偿还渠道, 例如国有资产的划拨或者财政支出的调整等措施, 从而解决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隐形债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艳萍, 朱凤哲.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1 (04) :P74.

篇4: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农村养老保险;紧迫性;现状;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081-02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严重衰退。在市场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早已成为薄利行业,在许多地区甚至是负利。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也就仅够糊口而已,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人仅占总收人的42.9%。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人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1/4左右来自其他劳动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

2.农村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根据翟玉和进行的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在受访的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3%,三餐不保的占5%,农活85%自己干,家务活97%自己做,53%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孝道文化的衰落使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道德考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谋生,农村空巢老人增多。老年人的养老经济来源、生活照护、情感慰藉等都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农村养老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3.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7个县,但自2000年以来,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05年只有54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仅占农村总人口的6%。另外,从参保对象来看,投保者也多是农村具有稳定收入的人群,这些人的养老问题本来并不大,而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

4.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还有很大差距。城镇的参保人数一直在上升,而农村的参保人数反而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参保人数一直在5000万人左右停滞不前,这样越来越大的差距对我国的养老事业是不利的。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

中国农村养老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要在继续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助老,逐步实现农村由家庭养老过渡到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养老资金来源应多元化,构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农村养老保险要体现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层次多样、灵活缴费、逐步推进的特点;农村养老保险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度设计要体现包容性、可持续性,各种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要能互相衔接,并做好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配套工作。

1.继续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中国农村的老人赡养长期以来实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子女负担方式,家庭养老保障机制以代际之间的互惠为伦理基础,通过家庭成员之间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情感来完成,具有鲜明的自觉性。中国的这种建立在道德上的养老方式,具有英美国家养老所主要采取的社会养老所无法比拟的情感慰藉优势,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现阶段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

2.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国的农村养老保险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正是由于农村养老加入了财政补贴的成分,农村养老保险才具有了社会保险的福利性质,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3.加快法制建设,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首先,应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体现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

4.发挥土地的保障功能。土地是农民最信赖的生活来源,只要有了耕地,农民的最基本的生活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农民养老就可以得到更好保障。发挥土地保障功能,一是政府要规范征地制度,严格保护征地面积,遏制失地农民群体的扩大。二是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征地补偿要以当地的市场价格为依据,实行公正的价格补偿,严禁在征地中采取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倾斜政策。三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将土地收益用于农民养老。

[1]粱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郎明朗,卢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究[A].政治研究,2009.

[3]段东平.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养老保险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9.

作者简介:

篇5: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摘 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关键词:社会保障 存在问题 完善措施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新型的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主要表现为:初步完成了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到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确立了以养老、医疗与失业保险制度为骨干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创立了力求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把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结合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对社会保障造成巨大压力,养老保险基金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经济体制转轨伴随的高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特有的宏观经济波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2、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自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建立了一套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显现出来,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了。概括的来说,我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目前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单位绝大多数仍为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从人员构成看,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只占总数的8%,大量涌现的个体、民营经济不参保或参保不缴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已参保单位采取尽可能少报工资总额的手段偷、漏社会保险费。国有企业停产、改制、破产等无力缴费,造成大量参保人员的流失。按照当前的制度,越是需要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反而越因为负担不起社会保障而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另外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均衡。

2.3.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我国党和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如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民政部、总工会、卫生部和一些保险公司等,都在不同的范围和程度上参与了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工作,这种政出多门的情况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另外在养老保险方面,大量企业逃避参保,不合规定的提前退休以及退休人员死亡后由家属继续领取养老金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在失业保险方面,随着下岗与失业并轨,失业保险体系在财务方面的不可持续性苗头迅速显现,部分省份失业保险金出现收不抵支现象。鉴于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难以避免,因此,现行失业保险体系要想保持长期收支平衡几乎不可能。在医疗保险方面,虽然从表面看,医疗保险制度是可持续的,但目前做到的只是统筹基金维持收支平衡,且以严格控制受益范围为基础,部分参保人员个人帐户资金严重不足,个人负担过重是普遍现象。其次,参保人、医疗服务机构设法侵蚀统筹基金以牟取个人或小群体利益的动机普遍很强,且手段多样化。在这种形势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能否维持长期收支平衡值得怀疑。2.4.社会保障基础薄,妨碍因素多

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主要是企业支付,少量部分由国家补充,个人交纳较少,不能很好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责的原则。实际上政府举办的基本保障变成了全部保险,这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国家总体财政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国情不相适应。大部分私营个体老板及职工不参加社会保险,有的基层职员还自愿放弃企业本可以为他们上的社会保险。

另外,从当前的制度和操作上来看,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是否参加社会保险还不是员工个人的自主行为,而是由企事业单位领导决定的,与企事业单位领导的行为方式和单位经营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也有相当多的单位利用政策或制度的空当,虽然工作上需要某一员工,并长期使用,就是不与此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用为此职工上社会保险。也有不少国有企业的领导想按时为其正式职工上社会保险,但由于企业困难得连职工工资都发不了,自然也无能力为职工交社会保险费了。

3、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当前,我国政通人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国上下社会保障的意识不断增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备很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3.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推进社会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推进社会保障工作遇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法制不健全、监察手段不足有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当前需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步伐,尽快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尽快出台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基本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结合的法律政策体系,将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3.2.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社会统筹必须具有较大的范围,不能过窄。“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社会保险遵循“大数法则”,即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覆盖面越大),互济功能就越大,抗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人数的广覆盖是做大做强社会保险的坚实基础。所以,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统筹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各类人群纳入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在城镇,应当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把各类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都纳入覆盖范围,同时抓紧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紧研究制定城镇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困难集体企业和无工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在农村,应当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做到即征即保,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3.3.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

社会保险的制度运行有赖于资金的支撑,社会保险远期基金支付压力很大,若要缓冲压力,填补缺口,必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同时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当前,我国要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因此现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开展基金安全教育活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行政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基金安全、重视基金安全、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

3.4.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 要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打击骗保行为,首先建立信息联网,是社会保险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基础工作;广泛运用现代化化信息管理技术,健全养老、失业、医保信息监控体系,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异常数据的监控、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宏观与微观、常规与突击、全面与重点等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其次大力宣传举报制度,将养老、失业、医保政策执行过程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营造全社会打击骗保氛围。再次,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决不手软,让“骗保硕鼠”无处藏身。社会保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事业。需要大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如精算师、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投资人等)和一支既有理论和政策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干部队伍,应当加强这类专业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与培养,保证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运作,更好地行使社保机构的管理职能。3.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和实行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是建立和实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以土地换保障,率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和失业保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三是积极探索国家粮补资金用于农村社保建设的途径;

四是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要按照“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原则,着力完善政府推进、农民互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快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五是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是一支在城市化进程中只完成了职业转换却没有完成身份转换的特殊群体。目前,最迫切的是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大病、疾病的住院保障机制,以及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平待遇时的社会救援制度。因此,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建立起覆盖农村的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3.6.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战略研究滞后,社会保障规划和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政策不衔接,责任不清晰,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迫切需要集思广益,推动社会各界深入开展有关社会保障的理论和战略研究。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总结我国社会保障的生动实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社会保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保障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以增强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战略研究要在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主要任务,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总之,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 我们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同时也只有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保障这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真正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顺利推进。参考文献:

1、唐东会.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中的问题及建议.工业技术与经济.2007(4):37-39

2、刘俊,林俊岚.浅析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法的重要性及其完善方式.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103-104

3、李增梅,孔庆梅.健全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7(5):67-68

4、王兆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集团经济研究.2007(6):83-84

5、李秀玲.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障碍分析与解决措施.时代贸易.2007(7):40-41

篇6: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特点及缺失

(一)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长速度向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转变

社会保障费用的增速度应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两者保持一种适当的比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稳定。由于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费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应逐渐转为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二)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发展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地区发展亦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均全年离退休金比欠发达地区高161.5%。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也是前者远比后者高。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短期内这种地区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还可能扩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西北、西南边远区仍然是大趋势。

(三)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社会保障的二元化格局

我国近60%人口在农村,但农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仅占国民收入总额的30%。而近40%的城市人口却创造国民收人的70%。发达的城市经济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这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决定,我国过大的城乡差别制约着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建设还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解决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使农业人口按照现代化的国家标志降到30%以下时,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行政管理政出多门,社会保障项目之间协调困难。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于长期分属国家劳动部、人事部管理,离退休人员待遇差别过大。因此要适时分步地建立起覆盖所有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管理透明执行。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保险界定不清,发生按所有制性质分部门管理基本养老保险的现象要逐步理清,实现和谐、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

社会保障的国家单一保障模式改革滞后。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改革原国家保障项目外,还必须建立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在社会保障中对于仍应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说,基本不存在多层次保障的问题,而对养老、医疗保险则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

(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全

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覆盖国有企业,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也仍然是在国有企业进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企业,医疗保险改革试点实际上也局限在国有企业,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因此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既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大市场开辟了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四)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

完全由政府负担的保障项目和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项目,统筹的层次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而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都不同程度地偏低。基本养老保险以市县级统筹为主,保障的共济性受到制约。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一直是按属地进行管理的。属地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项目方面。从“企业自保”向社会保障转变的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行业统筹与地方统筹分割。易贫富不均,削弱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共济作用。因此,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好地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必须坚持实行属地原则。

(五)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及管理尚不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基金筹资困难。社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其中。企业担负着筹资的大部分责任。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在社会保险统筹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很不景气。在收缴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缴纳其所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出现了实缴率逐年下降而拒缴率或欠缴率逐年上升的现象。同时据审计和财政、劳动部检查的情况表明,挤占、挪用基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投资房地产血本无归;有的超标准提取和滥支管理费挥霍浪费;有的对存入财政专户的基金截留利息;有的公款私存、化公为私,甚至失业保险基金也出现被挪用的现象。对此要加强保险缴费与未来给付之间的联系,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

(六)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工与企业关系是一种劳动契约关系,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通过劳动合同实现就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企业没有任何义务再承担他们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生活事务。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从企业办社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与其它经济类型的企业平等竞争。从总体上看,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社会化程度相比,社会保障事务管理的社会化进程更为缓慢。

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七)社会保障亟待加强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是关系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完善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并覆盖到全社会。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主要是靠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行政规章以及地方行政规章推行。我国近年来社会保障各项目标进展情况差异较大。有的比较成熟,有的尚在探索阶段。目前我国要进行总体社会保障立法还比较困难。因此。现在应当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别制定法规。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立法。

四、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一)改革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

首先,立足现状走社会化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应实行集中统一的社会化管理,由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部门统一制定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并由各级政府的社会

保障专管机构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和社会保障对象。其次,打破部门分割,实现集中管理。由政府的职能机构对社会保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才能站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全局乃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运行,发挥其“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保持社会稳定。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要认清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正确估量未来发展的战略前景,把握住改革大潮带来的新机遇,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要提高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和灵活就业人口的参保比率,在制度上为他们增加参保的机会,实行拥有良好“便携性”和统筹水平较高的个人账户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消除企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障碍,为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社会保障大市场开辟道路,扩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

(三)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社会保险具有社会性、互济性、长久性和自我保障性的本质特征,要求社会保险基金必须是全社会统筹,不能条块分割.画地为牢,搞行业自我保险、部门自我保险或企业自我保险。在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统筹时。也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逐步实施。提高社会统筹的层次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保险的共济性,扩大社会保险的社会性,使社会保险更具长久性,降低社会保险自身的风险,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

(四)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

要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资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率,相关的社会成员都必须

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以较高的透明度重塑和强化劳动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保管账户,杜绝挤占挪用现象;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如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发行福利彩票等等。

(五)发展社区化的社会保障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保险的服务功能从政府和企业分离出来,使其走向社区载体,真正实现社会保障以家庭为基础的社区化。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基础性工作迸一步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拓展社区平台职能,为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就医管理提供基础性服务。

(六)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应将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同时,注意配套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部门相结合,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保证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七)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作用

上一篇:温馨一幕保护小鸭子作文下一篇:梦想的味道记叙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