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经典历史

2024-08-13

百家讲坛经典历史(精选4篇)

篇1:百家讲坛经典历史

一:于丹《庄子》有感

《庄子》心得之所以社会轰动如此广泛,首先、广大百姓缺乏信仰。百年近现代史,是一部无神论、反封建、反信仰的历史,百姓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踏进小康,一路在向钱进,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不能跟上发展,使得多数人心灵空虚;其次、现实的教育就是一部应试教育的历史,近百年来几乎没有道德教育;再次、人们不明白生活的目的。国家的基本策略是发展经济,每个人的生活中心就是赚钱。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家如果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生活的目的之后,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二: 于丹《论语》有感

人生有太多的缺憾,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的认可你所面对的缺憾,然后尽可能的通过别的事情去弥补,让伤害降低到最小,听了百家讲坛“论语”,感触很深,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不能活在阴影当中,应该学会化解生命的缺憾,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有不同的生活!

三:易中天的评三国

看了易中天的评三国,真为他的精湛演讲叫好,真正懂得讲课的大师,风趣、幽默、尊重历史、言出有证,而又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把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历史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讲出来听的很有感觉很生动,使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四:易中天品三国之《海纳百川》

“大海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为江河流入大海时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那大海能不能说:‘我大海只收纯净的矿泉水,不收污水。’那就不成其为大海了。曹操正是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才能取得成功。” 我也要这样做,就像苏联的加里宁写的那样:“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海纳百川!

五:姚淦铭教授讲授的《老子》

被老子也被姚淦铭教授那独特的声音和神态——古代隐者飘逸的仙风,吸引了,打动了,逗乐了。他的口头禅:太智慧了,太智慧了…不得了,不得了…他对老子痴迷的感叹,深深影响了我,老子的精神内化了姚教授的内心,那种平和的心态,温温而雅的语态,大智若愚的神态让我仿佛看到古代的智者走到了我们的眼前。

篇2:百家讲坛经典历史

一、巧设悬疑, 引人入胜

“百家讲坛”每期节目几乎都有一个悬念性的问题贯穿其中。易中天也曾这样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开头必须吸引人, 为了避免收视疲劳, 在必要时设置悬念, 抛出问题。”甚至有几期节目直接就以“疑案”命名, 如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系列、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 环环入扣, 抽丝剥茧, 引人入胜。

设置悬疑, 这也是历史课堂最常用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但这要与一般意义的“设疑—回答”模式相区别, 而应在思维的认知规律上设置悬念。比如在学习古罗马历史的时候, 教材涉及政治性的内容较多, 枯燥而乏味, 在讲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灭亡”这一环节时, 笔者引入了“铅中毒”之说, 从而激发学生去一探究竟, 追根求源, 最终发现古罗马的灭亡问题确实是出在内部政治统治的腐朽上。再如, 讲到唐朝历史时, 用杨贵妃之死来设置悬疑, 引发学生去探究唐朝衰亡的真正原因。凡此种种悬疑的设置, 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冲击和培养, 虽然教师并不需要像写悬疑剧本一样把所讲授的内容搞得迷雾重重、跌宕起伏, 但如能巧妙地设置问题, 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有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面, 到用时便能够信手拈来, 既能增添个人魅力, 又能让你的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勃发的源头。

二、形象作喻, 亲切易懂

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 易中天无疑是最受观众追捧的一位。无论是讲述“汉代风云人物”, 还是品评“三国”, 那些遥远而陌生的人和事经由易中天之口, 一切都变得亲切而颇具兴味。易中天之所以能够做到“化腐朽为神奇”, 主要得益于他通俗幽默的语言风格, 善于运用时下流行的、现代的、搞笑的、市井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语汇。比如, 他说:“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 开Party。”观众听得心领神会, 倍感亲切。

历史教科书上有诸多理论色彩较浓的课文, 对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比如, 在教学中国当代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一课时, 学生怎么样都记不住那些重要的会议和每次会议提出的重要理论。笔者经过多次揣摩, 发现可以跟学生打一个比方:“把邓小平比作掌握方向盘的司机, 要带领中国走向强国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策略, 等于踩下了第一脚油门;紧接着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他又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等于踩下了一脚刹车;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道路又是一脚油门, 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又是一脚刹车, 南方讲话和十四大又踩响了油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让学生觉得十分有道理, 记忆深刻, 理解透彻, 较之照本宣科、熟读那些一知半解的文字表述来得更为有效。实践证明,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多点易中天式的古今混搭、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定能让历史课堂充满了活力, 增强学生的亲近感。

三、融入角色, 以情动人

随着“百家讲坛”而出名的“学术明星”们无一不有着强烈的角色感, 像说书人一样, 随时就能融入角色中去, 让受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比如于丹, 她十分擅长用华丽流畅的语言把你带入到一种有生命热度的情境中去, 随时随地洞悉历史人物的每一寸思绪, 从而融入历史的时运之中去, 深深被打动。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能从抽象枯燥、严肃刻板, 尤其是一些理论性、意识形态性较强的课文中挖掘出有生命活力的东西来, 那么注定会失去学生的心。新课程之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往往是历史学习最突出的现实意义所在, 每一篇课文里我们都要尽可能地挖掘出丰富的情感素材来。比如笔者在讲到“德国的统一”这一课时, 生动介绍俾斯麦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的细节, 将这个人物的智慧与狡猾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再比如讲到“‘文革’期间的周恩来”时, 我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来增加情境感, 一方面沉痛悼念伟人, 一方面渲染历史的沧桑感, 奠定“文革内乱”的基调, 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反思。所以, 我们的历史课堂可以借鉴“学术明星”们或幽默或温婉、或犀利或率真地重现历史的手法, 用内在的热情去赋予历史以温度和灵动。

篇3:从《百家讲坛》看历史课堂教学

一、场景生动化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于丹以语言华丽、流畅著称。如,她对《论语》的解读:“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样快乐的生活。”这种流畅的语言表述有益于人们对《论语》经典的理解,也凸显了她的语言魅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智慧,尽显自己独到的教学特色、教学语言。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写新闻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介绍战争进程,也可以反映人民心声,还可以介绍华盛顿事迹……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悬念化

悬念式叙事结构的运用最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神秘的金字塔》,单从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观众随着讲座的进程,解开重重悬念,直至最终破解片头设置的总悬念。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如,在讲述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先提问:“有人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带着这个悬念,学生随着课堂的进程就会慢慢地探寻原因,直到最后找到答案。这种悬念式的教学过程目的是使叙事变得更有趣,更易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知识故事化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而易中天讲授历史的方式,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这种故事化的讲述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四、手段信息化

在视觉方面,《百家讲坛》充分利用画面穿插的剪辑手法,将事先制作好的关于讲座内容的背景资料和形象片段适时地插入讲座之中。历史类题材一般是对当年记录片段的再现,名著类题材则播放以该名著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片段,即使是枯燥的数字,也可以用表格、Flash图画等来弥补视觉上的空白。同时选择适当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易使人产生紧张感;低沉悠扬的音乐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泼跳跃的音乐又让人感到轻松。视听元素和学者们的讲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明快,以理性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及与之相应的音乐,这些都契合了听众的收视期待。

历史阐述的很多内容单靠教师简单乏味的讲述,学生听了枯燥,理解乏力,难有兴趣,绝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力求将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情景场面,将单调乏味的讲述形象化为栩栩如生、富有特色的历史再现,使学生觉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兴趣盎然地随着教师的巧妙引导而进入一个美丽的、亲切的、印象深刻的过去的世界,产生一种越听越有味道的心理感受。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历史知识,又能使学生接受艺术般的熏陶,为之感染,为之兴奋,使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之中,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传承历史文明的实践者,没有理由观望等待,我们应修炼史德、精通史观、积淀史功,积极借鉴学术“明星们”独到的讲学方法和创新的学术观念,努力拓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渠道,就能成就教师自己的“百家讲坛”,成就学生的“百家讲坛”。

篇4:百家讲坛经典历史

在观看《百家讲坛》时, 我们聆听的是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 感受到的是他们的音容笑貌, 他们的态势语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风格。《百家讲坛》的各位专家或神采飞扬, 或自信睿智, 这些都是从他们的目光、体态、手势中表现出来的。印象中的马未都, 经常右手肘部夹住身体, 右手端在胸前, 握拳出指, 犹如一位智者, 自信满满, 胜券在握。易中天, 最愿双手扶住讲台, 右上臂贴住身体, 右手撑住讲台, 左右环顾, 神态自若, 镇定自如, 阐发自己的观点。赵晓岚如春风和煦般微笑、举手投足缓慢优雅, 态势优美。而于曼性情直率, 没有女孩家的娇柔, 抛弃了温婉、含蓄, 动作直白, 有力度, 手形单一, 出掌收拳, 英气勃发。最值得称赞的是于丹, 你看她, 神采飞扬, 意气风发, 笑意盈盈, 舌灿莲花。双手翻飞, 热情洋溢, 激昂振奋, 溢于言表。特别是她的手势语最为出色, 大方、含蓄、收放自如, 随着讲述内容变换得心应手, 表意清楚明白, 而又激发听众心灵的共鸣。纤纤素手或为指、或化掌、或成拳, 手势犹如语言的舞蹈, 美丽地展现着她充满智慧的儒雅。

态势语根据使用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表情语、手势语、体势语三种类型。手是人体富有灵性的器官, 是人类心灵的触角和指向, 所以手势语是说话过程中运用最多、表达最细微、变化最复杂的态势语言。我们从手形、动作、活动区域三个方面赏析于丹的手势语, 来学习她如何利用手势为自己的讲课增色。

一、手形

一般说来, 手形分为手指、掌形、拳形, 不同的手形配合有声语言有不同的内涵。

1. 于丹的掌形动作

一般来说, 当手势语以掌形方式出现时, 标准范式一般是四指并拢, 拇指微开并略为内倾, 这样的掌形使演讲者的动作显得大方、含蓄、有涵养。而五指叉开或五指完全并拢, 呈现叉子或直板式的屈伸, 则显粗俗、僵硬, 缺乏美感。于丹的掌形非常有特点, 没有五指张开的笨拙, 也没有标准模式的生硬。她的经典掌形是, 拇指自然张开, 食指伸直但不僵硬, 中指、无名、小指依次微微向掌心蜷拢, 犹如呈舒展的兰花, 优美而含蓄, 大方而又内敛。

例如, “它说天地混沌如鸡子, 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 盘古生其中, 一共待了多久呢, 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 一万八千年过去了” (两掌在胸前相对, 慢慢向两边分开掌, 表示时间流逝) 。“天地开了” (两掌心向下, 在胸前重叠, 右掌上举, 左掌下降, 表示天地上下分离) , “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地裂开, 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 (两手上举, 手指向天, 自然摆动) , “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 (两掌心向下横压, 逐渐用力, 收之以拳, 强调踏实稳重) 。

2. 于丹的指形动作

相对而言, 于丹用指比用掌少, 有时她的手形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虽用食指有所特指, 但是配合拇指自然伸展, 其余三指蜷拢起来, 以手形的放松, 淡化了指点时的凌厉和强势。于丹用手指时多为特指和强调。

“其实, 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 他仅仅 (突出食指) 是一个标志。”这个手势主要用来表达讲述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 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 (食指上指, 略高于肩, 指示塔尖方向) 这是指示手势, 具有指示具体对象的作用。它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表达专一, 基本上不带有感情色彩。

“这就像说一寸长 (右手食指与拇指比量出一寸的长短) 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这个象形手势给人一种具体形象的感觉, 便于听众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直观的了解。

“有些奇迹其实就是在坚持中完成, 有些奇迹永远 (食指挥出) 不是那些最机灵和最聪明的人能做完的。”这个手势加强否定, 它属于象征手势, 常用来表示一些抽象的概念, 使听众对抽象的事物有一种具体化的感受。它和有声语言相结合, 启发听众的思考和联想, 增强表达效果。

3. 于丹的拳形动作

一般来说, 拳头紧握、高举常表示坚决拥护、强烈反对、严重警告等意思;拳头向下用力挥动或捶击, 表示决断、愤怒等意思;拳头向前冲击, 表示打击、反击、对抗等意思。于丹很少单独用拳, 一般出现在一句话结束时, 作为总结和强调, 以拳收势, 增强了话语的力度。

“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 所以他说:‘贤哉, 回也!’” (指变拳, 拳下砸, 充满力度的强调)

于丹讲课时, 手形变化多端, 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其中, 掌形动作出现频率最高, 指形优美, 拳形多在句子收尾处, 作为其他动作的收势, 出现最少。所以我们在讲话时, 要多用掌, 会显得大方、含蓄。虽然手指有指示明白的优点, 但是一定要避免用手指指人或物, 这会表现出说话人轻视、训斥的态度。做手势时, 除非特意强调, 手指不要绷紧, 要自然放松, 弯曲有度, 做出的手形才能漂亮。

二、手势动作

手形动作有上扬、平展、下压、下劈、内收、外展等。

上扬:“他老师跟他说:‘你看, 苍天在上, 肘部微抬, ……’” (左手上扬, 四指并拢, 指尖指向斜前方)

平展:“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 (掌心向上, 两手向左右两侧伸展, 开放性的动作以示大地博大)

下压:“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 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 他是那些最 (下压) 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 (下压) 的这样一些人。” (左手掌心向下, 有节奏、有力量地下压, 表示肯定)

下劈:“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 是由盘古开天辟地来的, 但是这个开辟, 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 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 啪, 辟开。” (手掌下劈从右上方快速向左下方劈下, 动作干脆)

内收:“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 就成了一本论语。” (两臂平行, 四指并拢, 指与掌成直角, 两掌在胸前指尖相对, 然后, 肘弯曲, 掌形不变, 由外向内收于胸前)

外展:“这就是后来孟子夫子所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两手靠近, 两掌指尖指向身体, 前臂打开, 掌形舒展, 犹如敞开胸怀)

于丹在做这些动作时, 上臂自然下垂, 肘部与身体的距离远近适中, 既不贴紧, 避免显得拘束紧张, 又不远离, 避免动作幅度过大。做手势动作时大多以肘为活动支点, 伴以腕部旋转。手掌掌心一般与前臂处于一条直线上, 前臂犹如树干, 给手掌以力量的支撑, 四指犹如树叶, 变化则灵活多样。手势做展、扬、挥、压、划等动作时, 行进的轨迹以弧形为主, 而不直来直去。

三、活动区域

根据手势活动的范围, 手势语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区, 上区是肩部以上, 多为褒义可用以表示美好理想和殷切希望, 表示积极、振奋等;中区为肩部到腰部多用以表示说明事理、叙述事物, 表现为平静、和气等;下区为腰部以下, 多为贬义, 用以表示厌烦和憎恶的情感, 表现鄙视、否定等。

于丹讲课时手势动作大多出现在中区, 主要在腰部与胸部中间, 可以看出她心态平和, 对讲述内容胸有成竹, 条理清晰, 娓娓道来, 将《论语》之道传授给听众。根据讲述内容, 于丹也有出现在上区的动作, 但是手势略高于肩, 高不过头, 体现了她积极而不狂放, 振奋而不张扬。

于丹在讲述故事时, 手势很少, 多在进行评论, 阐发自己观点时, 伴以手势。她的手势不仅手形优美, 而且动作富有节奏, 配合语言内容, 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我们要学习于丹的手势语, 手随意行, 话到手到, 得心应手, 有效地辅助有声语言传递信息, 表达情感。

于丹教授, 素手飞扬, 挥洒文字, 以深入浅出的语言, 优雅大方的手势, 引领我们走入中国的经典, 为我们树立了以手势配合演讲的典范, 希望教师能从她精彩的演讲中学到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手势, 为教学增色添彩。

摘要:《百家讲坛》中的于丹教授, 以深入浅出的语言, 富有哲理的话语, 开启我们的心智, 引领我们走入中国的经典。她的手势语优美而和谐, 举手投足尽显学者的睿智, 形成了她儒雅的风度。我们要学习于丹的手势语, 以优美的手势语和谐地配合有声语言, 恰当地表情达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百家讲坛经典历史】相关文章:

百家讲坛经典语录06-22

百家讲坛05-19

百家讲坛范文05-15

《百家讲坛》总结07-29

百家讲坛秦范文05-18

百家讲坛感悟范文05-23

看百家讲坛有感04-09

百家讲坛讲师资料04-10

百家讲坛节目目录06-22

百家讲坛水浒智慧07-06

上一篇:十八大三个自信启示下一篇:公交服务标准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