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

2024-08-16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共8篇)

篇1: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

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2005年版)

凡涉及微生物及其提取物或基因工程产物操作的实验室,根据对病原微生物不同种类的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的设计、设施也有所不同。目前国际公认的微生物实验室分为生物安全(biosafety level,BSL)1至4级。其中BSL-1最低,BSL-4最高。BSL-1~4俗称P1~4。

BSL-1实验室

可从事已知不会对健康成人造成危害、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可能有微弱危害的、有明确特征的微生物实验工作。实验室与建筑物中的一般通道不隔开,一般在试验台上操作,不要求使用或经常使用专用封闭设备。

BSL-2实验室

与BSL-1相似,适用于那些对人及环境有中度可能危害的微生物实验工作。其不同点在于:工作人员要经过操作病原因子的专门培训,并由能够胜任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工作时限制外人进入实验室;某些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工作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封闭设备内进行;对污染的锐器采取高度防护措施。凡从事微生物基因的操作,均需在BSL-2实验室进行。

BSL-3实验室

供处理危险病原体使用,适用于可以通过吸入途径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疾病病原体的实验工作,例如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艾滋病研究或检测的实验室

BSL-3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在处理病原体方面要经专门培训,并由有关专家进行监督管理。传染性材料的所有操作均要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防护设施内进行,工作人员要穿适宜的防护服。BSL-3实验室要经过专业的设计和建造。

BSL-4实验室

有造成气溶胶感染和危及生命的病原微生物,如埃波拉病毒、尼帕病毒等研究的实验室,必须达到BSL-4的安全水平。BSL-4实验室对防止微生物扩散到环境中有特殊的工程和设计要求。每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处理病原微生物方面均要有特殊和全面的培训;要具有法定资格的科学家监督管理。实验室主任要严格控制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实验室均应是毒力的建筑物或是建筑物内的隔离区。要实施特殊的实验室安全工作细则。

在此种实验室的工作区内,所有的工作都要限制在II级生物安全柜或者是安全柜与一套由生命维持系统工期的正压个人工作服联合使用。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其中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疱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瘟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黏膜病病毒、胎儿弯曲菌性病原亚种(牛生殖器弯曲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维士纳/梅迪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羊口疮)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短螺旋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杆菌、类鼻疽杆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囊病病毒、鸡马立克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症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黏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略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略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的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的各种弱毒病原微生物以及不属于第一、二、三类的各种低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

篇2: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

Dr.Tiger

(修订说明:CNAS-CL09实施后,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高了要求,对实验室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的生物安全、高压锅的生物指示剂还有菌种的传代次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对旧版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过程作了补充,同时修改和完善了一些小问题)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篇3:生物实验试题的解法分类例析

对策一 熟记常用试剂的作用, 力求实验方法的合理性。

斐林试剂 (现配现用) :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 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中, 50~60 ℃ (不超过70℃) 水浴加热2~3分钟, 若待测液中存在可溶性还原糖, 则出现砖红色沉淀;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 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中加热, 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常用于尿糖的测定;双缩脲试剂:向待测液中先加入甲液 (A) , 摇匀, 再向其中加入3~4 滴乙液 (B) , 摇匀, 若待测液中存在蛋白质, 则呈现紫色;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 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二苯胺:用于鉴定DNA, DNA遇二苯胺 (沸水浴) 会被染成蓝色;甲基绿:用于鉴定DNA, DNA遇甲基绿 (常温) 会被染成绿色;酒精:①50%的酒精用于洗去染液在脂肪上的浮色;②70%的酒精用于临床医学上的消毒灭菌;③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④ 无水乙醇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15% 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有丝分裂中根尖细胞的分离;龙胆紫溶液 (醋酸洋红液) :碱性染料, 用于染色体染色时, 前者呈深蓝色, 后者呈红色;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 遇淀粉变蓝;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层析液:可用于色素的层析, 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 可中和有机酸, 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遭到破坏;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 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柠檬酸钠溶液:血液抗凝剂;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提取DNA;②质量分数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维持细胞形态;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在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秋水仙素: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 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可使其染色体组加倍, 诱导多倍体形成;氯化钙: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可用于基因工程;伊红美蓝:鉴定有无大肠杆菌的存在。

对策二 熟记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部分) 。

①光合作用——O2释放量、CO2吸收量、有机物生成量;② 呼吸作用——O2吸收量、CO2释放量、有机物消耗量;③ 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④细胞液浓度大小或植物细胞活性——质壁分离与复原;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细胞质流动;⑥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⑦生长激素的作用——向光性、生长速度 (如体重、体长变化等) ;⑧胰岛素的作用——切除、移植胰腺。

对策三 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部分) 。

①增加水中O2——增加水生植物、通O2;②减少水中O2——减少水生植物、通N2;③除去容器中的CO2——NaOH或KOH溶液;④除去叶中原有的淀粉——暗处理;⑤除去叶中叶绿素——脱色处理;⑥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遮光处理;⑦单色光的获得——棱镜折射;⑧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

同时还要熟记考纲要求的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材料的性质。

例1 在下列有关实验叙述的组合中, 正确的是 ( )

①脂肪的鉴定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②在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 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③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 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中一定含有葡萄糖;④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 健那绿使活细胞的线粒体呈蓝绿色。

A.③④⑤B.①②④

C.②④⑤D.①④⑤

【解析】脂肪的鉴定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 ①正确;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 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 ②错误;用斐林试剂检验某组织样液, 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中一定含有可溶性还原糖, 但不一定是葡萄糖, ③错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呈紫色, ④正确;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中, 健那绿使活细胞的线粒体呈蓝绿色, ⑤正确。

【答案】D

【考点聚焦 】关于颜色反应实验的归纳总结:

二、验证性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一) 区分验证性实验题和探究性实验题的特点:

(二) 课本中部分验证性实验归类:

(三) 解题方法与技巧:

(1) 弄清原理——为什么这样做: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如何利用材料满足实验条件, 如何才能观察到因变量的指标 (即实验现象) , 如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材料应注意选择无色或颜色浅的材料, 这样可以避免材料本身的颜色掩盖反应产生的颜色的现象, 如鉴定还原糖时一般不用深色的组织, 鉴定蛋白质时一般不用血红蛋白等。

(2) 设计实验——怎么做:①定性实验中, 常根据自变量的“有”、“无”将实验分为两组, 不需要设立对照实验, 有时“含自变量”的因素还要增设对照组以排除干扰;②定量实验中, 研究最适值、佳值等, 如研究溶液的浓度、pH值、温度高低等因素对某些生物学事实的影响, 则要将实验分为3~5组。根据分析, 需要几组就将实验材料平均分成几组。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试剂, 并注意试剂使用的特殊要求, 如加热等。

(3) 观察实验现象——是什么:弄清因变量的观察指标是什么, 有的观察指标很明显, 肉眼可见, 如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而有的观察指标则需要通过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 这种情况必须制作临时装片。此外, 有的实验可直接在载玻片上完成, 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4) 结果与结论——怎么样: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在“预料之中”, 是唯一的, 解题时应注意结论与题目的吻合。例如, 实验的结果是观察到某种有颜色物质的产生, 其实验结论也就是根据有无特定的颜色反应来判断是否有某物质的存在。

例2 生物实验包括科研方法、试剂使用、现象观察、实验条件等, 下列各选项中题目与内容不相符合的是 ( )

【解析】鲁宾和卡门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实验, 以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O2的来源;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时, 在豚鼠的胰腺腺泡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进行实验, A项正确;在进行脂肪的鉴定过程中, 用苏丹 Ⅲ 染液染色后, 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 根尖在卡诺氏液中浸泡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B项正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需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染色;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需用斐林试剂染色, C项正确;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需保持活细胞状态, 而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解离环节将导致细胞死亡, D项错误。

【答案】D

【考点聚焦】本题考查基础实验知识, 旨在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大纲中所列的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同位素示踪法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 称为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 化学性质不变。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 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 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 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 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的通过路径、运动轨迹及其分布。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实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可以研究细胞内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 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 如3H、14C、15N、18O、32P、35S、131I等。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现归纳如下。

(使用注意事项:一次只能使用一种同位素进行标记)

例3 将细胞置于含有BrdU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的某种培养基中培养, 细胞能不断增殖。当细胞的DNA复制时, BrdU可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的子链中。将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中期细胞进行常规制片, 经特殊染色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着色情况。由于掺入BrdU的情况不同, 着色的深浅也不同:在染色单体中, 若DNA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 则着色深;若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 使DNA双链螺旋程度降低, 从而着色浅。请分析回答:

(1) 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色深, 则该细胞正处于第________个细胞周期的中期。

(2) 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深、一条着色浅, 则该细胞正处于第________个细胞周期的中期。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3) 科学研究表明, 在细胞周期中, 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部分交换。若用显微镜观察, 如何判断姐妹染色单体已发生了部分交换?

【解析】从题中可以看出BrdU可以替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参与DNA的复制, 且其参与的越多, 不能互补的区域也就越多, 染色的程度也就越低。 (1) 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色深, 说明在染色单体上的DNA都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 所以该细胞正处于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 (2) 若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深、一条着色浅, 说明这时细胞内的所有染色体中, 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只有一条单链含有BrdU, 而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则两条单链都含有BrdU, 所以该细胞正处于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 (3) 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上着色深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浅的染色单体片段, 着色浅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深的染色单体片段, 则说明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了部分交换。

【答案】 (1) 一 (2) 二 这时细胞内的所有染色体中, 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只有一条单链含有BrdU, 而另一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两条单链都含有BrdU (3) 细胞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 经两个细胞周期后, 若染色体上着色深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浅的染色单体片段, 着色浅的染色单体中含有着色深的染色单体片段, 则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部分交换

【考点聚焦】本题既考查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等知识点, 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又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地要求。

四、设计性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实验设计题主要包括:①实验验证题 (证明确定的结论) ——设计实验步骤;②实验探究题 (证明不确定的结论) ——设计实验方案;③实验评价题 (不够完善的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

(一) 复习“六关注”——考纲对实验内容的要求:

①实验目的:明确要干什么;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的依据是什么;③实验材料:科学、合理、易得;④主要步骤:取材分组、设置变量、观察记录;⑤作出预期或分析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要全面;⑥得出结论:实验结论应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二) 审题“四明确”:

(1) 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 或者探索验证什么生物学问题。明确实验目的才能确定用哪种原理进行实验设计, 才能确定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 或探究某种未知属性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 明确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来选择实验材料、药品, 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 确定实验中的主要步骤及相应实验试剂的选择。分析方法通常有:① 从实验题目中分析;②从实验步骤中分析 (实验步骤是依据实验原理设计的) ;③从学过的知识原理中分析。

(3) 明确实验中的变量:①确定自变量 (实验变量) 的方法:验证或证明或探究什么, 什么就是自变量;②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排除因实验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通常用生长状况一致、随机分组来处理;排除某些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干扰, 通常提供稳定且适宜的相同条件;如遇数据测量问题, 则通常重复多次实验测量平均值以排除偶然性减少误差;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试剂添加量要相同;③捕获 (检测) 因变量 (反应变量) 。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 (实验变量) 而引起的变化结果, 应依据实验原理明确用何种方法获取何种观测指标;④消除额外变量, 控制方法是让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尽量保持完全相同。

(4) 明确观测指标:设计实验记录方案, 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验记录的设计, 以保证实验记录科学、准确、客观、全面。不遗漏有用信息, 为结果分析提供丰富的资料。

(三) 解题“两环节”:

环节1:书写实验设计步骤“四步走”。

第 (1) 步实验分组:取材 (或组装) 、分组 (包括实验组、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如果有浓度梯度, 则至少要分三组, 如果有必要, 每组还要设置多个相同处理) 、编号 (遵循随机性原则) 。常用语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 分别编号为A、B、C等;取两支试管, 分别编号为甲、乙, 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 (性别) 、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 分别编号为1、2、3等。

第 (2) 步设计对照:设置实验组 (有单一变量) 和对照组 (无单一变量) 。根据实验变量设置对照, 注意除实验变量不同外, 其他因素都应相同且适宜。常用语言:在A组中加入“适量的”某物;在B组中加入“等量的”某物。

第 (3) 步相同处理:充分反应或培养等。常用语言:将两套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或“相应方法处理, 如振荡、加热等, 其他因素相同且适宜”。

第 (4) 步观察记录:因变量可能有多种具体的指标, 因此观察和记录因变量时应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指标, 要求能较好地反映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易于观察和测量。常用语言:“某种处理一段时间后, 观察 (或测量) 某项指标, 做好记录并计算平均值”等。

环节2:结果描述指标, 分析对应原理, 结论反映目的。

实验结果和结论二者不可混淆。如果是验证性实验, 则结果只有一个, 结论也只有一个;如果是探究性实验, 则结果有多种可能, 每一个结果对应一个结论。在实验结果分析中, 出现问题最多的实验就是探究性实验, 具体表现在: (1) 分析不全面, 不能准确分析各种可能性; (2) 结果和结论不能一一对应; (3) 表达不正确, 结果和结论颠倒。实验结果分析常用条件复句“如果……则说明……”进行表达, 先叙述实验结果, 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四) 书写“一规范”:

实验步骤书写一般要分段叙述, 并加以编号, 注意常用词语的使用。例如, 试管、烧杯、水槽等需加以编号;加试剂时要注意用到“相同”“等量”“平均”等词汇描述。书写步骤尽量用规范的实验术语, 如载玻片、盖玻片、无N培养基、等量的、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等, 其中“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如果所用的实验材料为有生命的物质, 则在完成实验装置的操作后, 最后一步一般这样回答即“放在适宜的条件下, 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记录等”。当然, 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稍作变动。

例4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 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设计实验步骤,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 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 甲状腺激素溶液, 蒸馏水, 灌胃器, 耗氧量测定装置, 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 (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 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 室温恒定)

(2) 方法与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3) 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验证甲状腺激素功能的实验设计, 能力要求较高。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的作用, 表现在动物身上就是代谢旺盛、耗氧量明显增多、小白鼠活动量增加等。根据这些指标, 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

【答案】 (2) ①将两组大白鼠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 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并记录其耗氧量与活动量 ②每日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胃甲状腺激素溶液, 给予乙组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 饲养一定时间 ③测定并记录甲、乙两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 (3) ①未给甲状腺激素时, 甲、乙两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 ②给甲组鼠甲状腺激素后, 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 ③实验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新陈代谢, 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从而使动物的耗氧量和活动量增加

【考点聚焦】根据题中给出的材料、用具, 实验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单一变量 (给予甲状腺激素和蒸馏水) ;三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最后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分析。

五、探究性实验试题的解题策略

(一) 课题的考查:

通用格式为“探究或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或探究与某因变量相关的因素”, 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紧扣试题的意图, 不能偏题; (2) 课题是具体的, 要有明确的目标, 不能大而空洞。例如, 若试题的意图是“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但回答成“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则该回答偏离题目要求且不具体。

(二) 假设的考查:

一般要求根据试题中给出的材料、用具和药品, 提出一种可检测的方案, 由于后续实验步骤的具体设计就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从而得出结论, 故该原理等同于验证性实验的实验原理。

(三) 实验预期的考查:

一是预期最可能的结果, 二是预期各种可能的结果。该点一般和结论一起考查。答题时应理解题目的意思, 扣题回答, 此外, 还要注意实验的性质, 若是验证性实验, 则只回答一种预期结果。

(四) 实验步骤设计的考查:

考查的方式一般为写出实验步骤、补充关键步骤、续写实验步骤或找出实验设计中的错误。回答此问题时需熟知仪器、药品的使用方法, 掌握生物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术、方法, 掌握设计的原则并能准确运用, 还需要有从具体实验情境中获取并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诀:分组编号设对照;确定方法选材料;控制变量定常量;观察记录找指标。解答的关键是把握好下面几个原则: (1) 对照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 (2) 平行重复原则 (平衡偶然误差, 尤其是有计量的实验) ; (3) 科学性原则。设计实验步骤之前先要明确以下内容:实验变量是什么, 如何控制;反应变量是什么;用何种观测指标来表示反应变量的变化。实验步骤的一般顺序: (1) 分组并编号、前期相同处理; (2) 实验变量处理; (3) 后期相同处理; (4) 观察现象, 记录结果; (5) 分析结果, 推导结论。

(五) 回归检验注意事项:

(1) 检查是否遵循实验原理;检查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原则, 如有无对照实验, 实验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 (2) 检查实验过程中是否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应用专业术语, 一定要避免在答案中出现方言、俗语等; (3) 检查实验器材。对于生物实验题中已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 是否“物尽其用”, 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 一般情况下,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都有用, 除特殊说明外不允许额外添加实验材料, 如有的同学一时疏忽把生理盐水换成了蒸馏水, 这样就额外为实验添加了材料, 不符合实验要求。此外, 还应注意实验材料一般应全部用上, 不可遗漏, 除非试题要求为自行选择使用或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 (4) 检查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要符合实验原理, 验证性实验只有一种结论, 而探究性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且每种结论都需要与实验目的相对应。

例5 大麦种子的结构如图1 (a) 所示, 发芽时, 胚产生赤霉素。有人推测赤霉素可扩散到糊粉层, 诱导合成淀粉酶, 淀粉酶再分泌到胚乳中, 使储藏的淀粉分解, 为胚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有同学对此开展课题研究, 假设你是其中一员, 请根据课题研究要求, 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 (1) :赤霉素能否诱导淀粉酶合成

假设:赤霉素能诱导淀粉酶合成。

实验:供选材料——表面消毒的干燥大麦种子若干粒, 将种子横切成两部分 (X部分无胚, Y部分有胚) , 如图1 (b) 所示。

供选试剂——①蒸馏水;②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方法——请在下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材料、试剂和用于定量测定的物质名称。

结果:若假设成立,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将分别为图2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课题 (2) :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机理是否与基因表达有关

假设: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与基因表达有关。

实验:供选材料——同课题 (1) 。

供选试剂——①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②放线菌素D (mRNA合成抑制剂) ;③亚胺环己酮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

方法——设置三组, 每组所用材料和加入试剂同课题 (1) 的实验组, 定量测定生成物。16小时后, 其中两组分别加入亚胺环己酮和放线菌素D, 另一组作为对照。

结果:三组实验结果汇总于图3。

讨论:①曲线b和c分别表示加入________和________后生成物量的变化。

②加入放线菌素D, 最终和加入亚胺环己酮一样, 都能抑制生成物形成, 说明在种子萌发时的淀粉酶合成过程中, 赤霉素的作用是影响基因表达的________过程。

③曲线b和c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该题通过两个连续的研究性学习题目, 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能力要求较高。研究性学习是目前高中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课题 (1) 是探究性实验, 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操作, 解题时要考虑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需设计出对照实验, 以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课题 (2) 给出抑制合成mRNA的放线菌素D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亚胺环己酮, 两种物质作用的原理不同, 所表现出的现象也不同。

【答案】课题 (1)

若选淀粉酶为测定物, 则应为CD

若选淀粉为测定物, 则应为AB

课题 (2)

①放线菌素D 亚胺环己酮

②转录

③亚胺环己酮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所以一加入就使淀粉酶合成立即停止;而放线菌素D抑制mRNA的合成, 加入前已经形成的mR-NA仍在指令淀粉酶的合成, 所以4小时后, 才使淀粉酶合成停止

【考点聚焦】科学探究的过程:

篇4:例谈高中生物实验室安全教育

关键词:生物实验;安全隐患;安全教育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一些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这些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注意实验废弃物的妥善处理”。本文以实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为例,简要谈一下怎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基础。实验教师平时要注意不断学习和积累,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课堂上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另外,实验教师平时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趋于简练、准确、科学、规范。这样做既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效率,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使用规范生物学语言的能力。

二、实验课前认真备课

实验课前认真备课,是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安全教育的前提。实验教师可以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认真备课,并且要细心排查水、火、电、化学危险品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制订好防火防爆、防触电、防中毒、防外伤等方面的安全预案,为实验课的安全进行提供知识基础和物质保障。

三、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

实验课是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实验课上,实验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

1.实验室安全态度教育

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是实验室安全的基本保障。学生到达实验室的时候,可能有的学生很安静,有的学生在一起聊天,有的学生嬉笑打闹等等。这时,实验教师可以重申学生实验守则,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采取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课,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实验教师也可以采用把学生的实验态度纳入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和学生实验守则,从而创设一个安全的实验探究环境。

2.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

一个实验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1)化学试剂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实验里,我们用到了七种化学试剂,其中有两种存在安全隐患,要提醒学生重视。一个是NaOH,NaOH是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和衣物。使用的时候要戴好一次性手套,不要让自己的皮肤或衣物接触到NaOH。如若学生被NaOH灼伤,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再用低浓度的醋酸进行中和。另一个是苏丹III,苏丹III有致癌作用,使用的时候要戴好一次性手套,使用之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净。如若学生的手不慎被苏丹III染红,可用酒精洗涤。

(2)实验器材的安全问题

实验器材包括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

在这个实验里,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是各种动植物匀浆和花生种子,其中有些味道还不错,可能有的学生很想品尝一番,这时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思考:这些实验材料本身没有毒,但是,装它们的容器有没有毒呢?另外,细菌有没有的问题考虑过吗?要趁机告诫学生:为了以防万一,实验室的东西一概不能入口。

这个实验的实验用具比较多,需要提醒学生小心使用的主要有双面刀片(防止割伤)、盖玻片(防止压碎刺伤手指)、玻璃仪器(防止碎裂割伤或刺伤)、火柴和酒精灯(防止烧烫伤、火灾或爆炸)。

(3)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在这个实验里,有潜在危险性的实验步骤有如下三个:

①水浴加热过程中,酒精灯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的烧烫伤、火灾、甚至爆炸

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防酒精外溢,如果溢出的酒精流到皮肤上,会造成比较大面积的烧烫伤,因为酒精燃烧的温度比较高(酒精灯外焰的温度可达600℃)。如若不慎引发酒精在酒精灯外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从侧方盖灭火焰(从正上方盖下去可能会灼伤自己),然后立即开窗,让酒精蒸汽散发出去。熄灭酒精灯要用灯罩,熄灭后,要将灯罩拿开,待酒精灯冷却后,再盖好。一定要记得盖好酒精灯的盖子,以防酒精蒸汽不断挥发到空气中,空气中浓度过高的酒精蒸汽碰到火源会发生爆炸。酒精灯内的酒精少于三分之一的时候要停止使用,报告老师,请老师更换酒精灯。如若有风吹偏了火焰,不能用书本挡风,防止引发火灾。

水浴加热过程中,还要注意试管的取放。

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以免试管内的溶液沸腾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若被烫伤,一定要立刻用流动的水流冲洗被烫伤的部位,同时立刻报告老师,请老师来处理。

②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过程中,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物镜,不要让物镜压碎玻片,以防碎片割伤或刺伤手指。

③加热后的烧杯和试管如若立即冲洗的话,可能会导致烧杯或试管爆裂。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定要等它们冷却之后,再用水冲洗。

(4)废弃物处理的环境安全问题

在这个实验的废弃物中,污染环境的主要是各种实验废液。要引导学生不把实验废液倒进水槽,要倒进废液缸,由老师回收后处理无毒了再排放。

另外,需要重视的废弃物还有玻璃碎片,处理玻璃碎片时最好戴上手套。如果是桌子上或水槽里的碎玻璃片,最好用抹布轻轻地包起;如果是地上的碎玻璃片,最好用扫帚扫到垃圾铲里,再倒到教师指定的容器里,教师会把玻璃碎片集中包裹好丢弃。尤其注意,不能把玻璃碎片直接扔到垃圾桶里,以免割破拣废品者的手。

3.实验室安全操作教育

要求学生按实验内容的要求去做,使用规范的操作步骤。若要改变实验步骤和内容,一定要征得老师同意,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学生实验时,实验教师要认真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要及时提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帮助学生实现安全操作。

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先把试管内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再清洗玻璃仪器,最后把所有器材摆放整齐。

四、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对于这个实验来讲,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留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还是选择效率比较高的讲授法比较合适。然而,讲授法更适合听觉型的学生,对于视觉型的学生来说,讲授法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画成脑图,在黑板上展示,或是用电教平台展示的话,这部分学生将很容易领会到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动觉和触觉型的学生,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做的提示或提醒更容易令他们接受。总之,教师要考虑到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采用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多种信息通道,尽量适应他们的学习偏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而有效。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做法,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实验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让安全意识深深地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底。

参考文献:

卢平卫.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生物学教学,2011,36:(10).

篇5:第12章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97.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规定,药敏实验结果报告中,“S”代表

A.敏感

B.轻敏

C.中介度

D.耐药

E.其他

【答案】A

29.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规定,药敏实验结果报告中,“R”代表

A.敏感

B.轻敏

C.中介度

D.耐药

E.其他

【答案】D

B1型题

篇6: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

工作的自查报告

平邑县妇幼保健院

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防止相关疾病传播,按照临沂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转发《关于开展2017年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的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单位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汇总了有关情况,现将自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一是按照有关标准要求,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以保健院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生物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和方案落实,配备专兼职生物安全监督员,具体负责实验室日常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健全了生物安全组织管理,并制定了组织机构图,同相关人员签订了《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书》和《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书》。

二是严格执行实验室检测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已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取得备案证明;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并认真落实。

三是建立健全各项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先后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操作规程(SOP)、生物安全防

护措施以及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菌(毒)种管理、医疗废物处置、实验室感染控制等各类制度、预案共60余条,对医疗废弃物处理、消毒管理、紧急事故报告、人员培训、实验室内部自查和实验室人员准入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保证了各项制度的落实。

二、明确要求,全面促进,规范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一是加强和完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编制了生物安全手册和标准操作规程(SOP),制定了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管理措施和仪器设备作业指导书。加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安装了门禁系统,设置清洁区和污染区,制做了生物安全标识,配备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安全防护设施。

二是强化实验室资料档案和仪器设备管理。认真做好病源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检验记录和档案资料保存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对高压灭菌器、电热恒温干燥箱等仪器设备进行检定维护和保养,并做好记录。实验室记录和档案资料规范完整。所有实验是活动记录及时完整,有专人每周组织一次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加强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建立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各类档案的保存和管理符合相关规定。

三是加强感染性材料的运输和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对

实验室感染性的材料、标本、医疗废物等材料,严格按规定包装运送和储存。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标本运输管理规定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所有人员进行了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确保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篇7: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分类

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九条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十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第十一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运输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或者运往国外的,由出发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后,分别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检疫过程中需要运输病原微生物样本的,由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批准,并同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通过民用航空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除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取得批准外,还应当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关于运输高致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即时批准。

第十二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第十三条需要通过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承运单位应当凭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批准文件予以运输。

承运单位应当与护送人共同采取措施,确保所运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安全,严防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第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指定的菌(毒)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以下称保藏机构),承担集中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任务。

保藏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向实验室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保藏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保藏机构储存、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其经费由同级财政在单位预算中予以保障。

保藏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保藏机构应当凭实验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保藏机构接受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予以登记,并开具接收证明。

第十七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或者包装材料,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三章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第十八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第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并依法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二)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三)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五)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前款规定所称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制定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应当召开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听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投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应当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认可;实验室通过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一条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三)具有与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四)工程质量经建筑主管部门依法检测验收合格。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三级、四级实验室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应当向原批准部门报告。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三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在实验室开展检测、诊断工作时,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需要进一步从事这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同意,并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实验室中进行。

专门从事检测、诊断的实验室应当严格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二十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需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实验活动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时起2小时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2小时内未作出决定的,实验室可以从事相应的实验活动。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为申请人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提供方便。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并互相通报实验室数量和实验室设立、分布情况,以及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及其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已经建成并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其他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需要从事前款所指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批准部门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第二十九条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第三十条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第三十一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

第三十二条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三十三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保障实验室及其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有关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每半年将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的情况和实验室运行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实验室应当为其提供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用品并采取其他职业防护措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第三十六条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

第三十八条实验室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三十九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第四十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向该实验室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与运行的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咨询、论证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本地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本地区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篇8:浅析高考生物实验题分类突破

关键词:高考,生物实验题,分类突破策略

引言

生物实验题是高考创新改革新增的题型,实验题型种类多样,是整个生物高考试题中的亮点之一。而且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实验题在生物高考试卷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题目形式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1]。但是,从生物实验题得分现状看,该题型的得分率较低,并成为难度最大、学生最恐惧的题型之一。如何突破高考生物实验题的教学成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考生物实验题考查学生能力的分析

1.1实际应用实验原 理的能力

实验原理是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和操作等活动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实际应用实验原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基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结合实验原理包含的理论完成实际实验操作。例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准确掌握实验的要点内容,如控制实验条件、总结实验结果。因此,解答实验题时学生要善于运用实验原理,分析题干给出的条件,总结题干特征,发现解题切入点。

1.2熟练处 理 实验结果 的能力

根据因果关系的理论,任何实验都存在实验结果,并且结果以各种形式呈现。例如数据、外在表现、形态等。学生得出解题结果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总结导致结果的原因,把握实验的自变量,分析实验引起的质变,提炼解题要点。这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运用、实验方法及步骤;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导致实验结果的原因;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果和结论;正确处理非预期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

1.3设计实验方案 的能力

从近年来高考生物实验题型设置可以看到, 许多实验题都借助实验方法创设实验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而考查分析实验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指学生以实验原理为基础,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规划实验流程、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实验现象及结果等。考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本质在于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实验原理的核心本质、处理分析结果、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及迁移知识的能力[2]。

2.高考生物实验题分类突破策略

2.1教材实验 类

教材实验类题型以考试大纲规定实验为命题基础, 重点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器材和试剂掌握程度。教材实验类题目考查要求较低,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目,学生只需简单掌握实验相关内容即可。教材实验类题目分为实验操作题、实验选材题及实验试剂现象题三种。

实验操作题型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例如常见化合物鉴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接种等操作等。突破实验操作型题目的关键在于掌握各种实验仪器用途及正确使用方法,如双缩脲试剂A液在鉴定蛋白质实验中起到创造碱性环境的作用,实验仪器的正确用法,如使用方法和仪器操作程序。

实验选材题考查学生了解材料的性能作用、材料来源途径、是否适用于实验等方面的程度。突破实验选材题的关键在于实验选材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符合实验要求的科学性原则、有助于使实现现象明显的直观性原则及取材容易的简便性原则。例如选用胚芽鞘作为生长素有关实验的原因在于胚芽鞘细胞具有不会分裂的特点,更有助于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试剂现象题目类型较简单, 主要考查试验中使用的试剂及其实验现象, 突破这种类型题目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试剂在不同实验内容中的实验现象, 例如甲基绿在观察DNA试验中会呈现绿色。

2.2实验 分析类

实验分析包括实验原理分析、对照分析、变量分析及结果分析。突破实验原理分析题型难度较低,学生只需充分理解教材内每个实验的原理,就能找到解答该类型题目的关键;突破实验对照分析题型, 首先应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能否反映实验探究的目的, 再根据是否接受实验所研究因素处理进行判断;突破变量分析需要坚持单一变量原则,首先,无论实验包含多少因变量, 学生都需要做到一个自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因变量。其次,保证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尽量避免无关变量的影响。总而言之,需要严格控制自变量。对于实验结果记录于分析类题目,学生可借助表格、曲线图、坐标轴、描点等方式呈现实验结果,方便理清数据及数据间的关系,帮助结果记录及分析[3]。

2.3实验设计 类

实验设计类目标考查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及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分析实验方案,再选择最佳实验方案的能力,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题型和探究性实验设计题型。突破验证性实验题型,要求学生准确把握结果和结论的唯一性特点,再根据自变量和因变量内在逻辑进行逆向推理, 即根据结论推断结果。突破探究性实验设计题,学生要确定并设置实验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明确实验观察对象或检测指标。最后从整体上构思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现象,根据原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2.4实验评价 类

实验评价类题型特点为围绕某个实验,指出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或者实验结果分析的错误部分,即观察变量、结果、原理的使用是否正确。因此,突破实验评价类题目应该根据观察重点逐一分析。首先观察有无实验组、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试剂使用是否科学、实验结果验证是否合理。

结语

上一篇:当前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述评下一篇:小学生游记作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