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2024-08-17

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精选9篇)

篇1: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2010年,济南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58.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6%;服务业投资1242.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8.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59.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2%;实现地方税收157.8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72.5%,已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支柱。根据考察通知要求,现将济南市金融业、服务外包、文化产业、城市综合体发展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金融业。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88.3亿元,同比增长16.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601.9亿元,较年初增加1179.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035.0亿元,较年初增加834.4亿元。银行卡消费大幅增长,本外币消费金额836.2亿元,增长75.4%。保险业快速增长,年末各类保险承保额16802亿元,增长36.8%;保险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22.3亿元,增长29.3%;保险业务支出43.8亿元,下降5.4%。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股票基金交易成交总量7865.7亿元,增长6.5%;国债交易量98.7亿元,增长57.8%。积成电子、银座股份融资17.6亿元;山东高速短期融资券10亿元。桑乐太阳能、山东出版集团、世纪金榜等10余家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或风险投资资金超过6亿元。日照银行、天津银行、浙商银行、北京银行、莱商银行落户我市。另有国信证券、东北证券2家证券营业部,国信期货,海尔纽约人寿、英大泰和财险、浙商财险和招商信诺保险4家保险公司开业。齐鲁银行在异地设立三家分行,实现了分支机构在济南辖区的全面覆盖。

我市加快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做法有:一是重视金融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我市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市金融业发展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去年4月,市金融办由市政府办事机构改为工作部门,增加了人员编制、领导职数,提升了地位和作用。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济政发[2007]18号),核心内容是设立市金融业发展引导资金,对金融机构在济设立法人总部或区域总部给予支持,对企业上市给予奖励,对金融机构发展中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了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金融办牵头,“一行三局”参加,每季度举行一次例会,分析全市金融业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建立了金融业运行统计分析体制,每季度汇总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形成季度分析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和对话联系制度,适时与金融机构沟通情况,解决问题。三是加强规划引导,优化生态环境。2010年以来,市政府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了“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十二五”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

路、目标任务及工作措施,力求既符合济南金融业发展实际,又突出济南特色和亮点,目前正进一步修改审定该规划,准备以正式文件发布。四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快金融业发展。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综合优势,大力引进金融机构,仅2010年就累计引进金融机构18家,其中银行5家;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由齐鲁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正在积极筹建;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融资;积极推进高新区新三板的申报工作,争取成为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园区;促进银企合作,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服务外包。2010年,全市服务外包企业累计达到200家,全年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6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76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金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90%;通过CMMI、ISO27001等国际认证的企业达到40 家;全年累计培训服务外包适用人才1.1万人。浪潮集团连续四年入选IAOP(国际外包专业人士协会)全球外包100强,4家企业入选2010年国内成长型服务外包百强企业。

总体上我市服务外包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以下做法:一是建立起组织推进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我市成立了市长挂帅的服务外包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动服务外包工作的开展。2007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服务外包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009年8月出台了《关

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济政字[2009]41号),服务外包资金规模提高至1亿元。二是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成为发展服务外包的主要载体。作为国家级示范园区,齐鲁软件园已建成面积200万平方米,目前,入园企业包括微软、甲骨文、NEC、日立等国际知名企业共700余家,从业人员4.5万余人。另外,槐荫的齐鲁动漫基地、长清的数字创意产业园、高新区创服中心的医药生物研发基地等载体已初具产业规模。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作为全国首批4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我市在齐鲁软件园和高新区创服中心等外包企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分别设立了服务外包维权援助工作站和专项保护资金,建立起了企业维权同盟,实行先行赔付机制,采取刑事手段侦查、民事手段诉讼的方法处理侵权案件,进一步形成了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三)文化创意业。2010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省会文化艺术中心10月下旬开工建设,将成为具有浓厚山东文化气息、充分展示省会形象的标志性建筑。结合世博山东馆回迁重建,启动了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区建设。朱家峪文化创意产业园、龙山文化艺术产业园项目签订了合作意向。由市曲艺团、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组建的明湖居演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全市动漫游戏企业达到180多家,年产值达到15亿元。艺术品经营持续增长,英雄山文化产业联盟实现交易额10亿元

以上。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取得全国包销资质,我市图书全国总发行单位占全省的二分之一。目前,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达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资金,采取担保、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先后出台了《济南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济政办发[2008]13号)、《关于扶持我市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济政办发[2009]44号)等文件,从财政、税收、工商、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城市综合体建设。我市按照功能复合、空间集约、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大力度推进,紧密结合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突出产业发展和多业态联动,提高规划策划水平,优化景观设计,融入文化、商业、金融、科技等元素,提升建设品质。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形态、繁荣城区经济提供强大载体。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重点建设泉城路商业中心区、奥体文博中心区、西部新城核心区等16个城市综合体,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可开发总建筑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我市还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体建设配套政策和协调推进机制,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加快打造出一批代表省会形象和品位的地标性建筑。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以建设“信息服务、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服务业中心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8%,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47%,进一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济南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篇2: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省发改委 2015年9月11日 从2010年我委牵头推进全省物流工作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开展了系列工作。特别是2014年11月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委根据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积极履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我省现代物流工作,全省物流业平稳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抓规划。一是编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了《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并开展了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起草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年)》。为做好《湖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开展了湖南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课题研究,拟定了《湖南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纲要》。二是按照新兴产 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编制了《湖南省现代物流产业专项实施方案(2015-2017年)》。三是指导市州编制园区规划。在批准《娄底湘中物流园发展规划》基础上,指导怀化狮子岩物流园、郴州湘南国际物流园和岳阳城陵矶物流园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为提升规划水平,在北京、怀化两地分别邀请国家、省相关部委和专家对《怀化狮子岩物流园发展规划》进行评审、论证,修订完善后批准实施。

(二)优布局。根据“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和我省四大区域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特点,构建“一核三区八园”的物流产业布局。长株潭城市群综合物流核心区突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以两业联动、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及电子商务为主要特色,提升区域物流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水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依托产业、市场、水运等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满足我省农业大省,农产品走出去的需要,着力打造城陵矶港出湘、出海大通道;大湘南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重点发展两业联动、公铁联运以及公路口岸和无水港,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支撑;大湘西地区重点发展边贸物流、农产品物流,以物流产业发展,促武陵山区域精准扶贫。突出八大园区,落实《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有关要求,开展省级物流园区示范工程,评审出长沙金霞物流园、湖南一力物流园、湘潭荷塘现代综合物流园、岳阳城 2 陵矶物流园、怀化狮子岩物流园、常德德山物流园、衡阳白沙洲物流园、郴州湘南国际物流园等8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并为示范园区授牌。组织参与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程,推荐、申报长沙金霞物流园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怀化狮子岩物流园区为备选园区。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部署,正组织相关城市申报全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此外,我们正着力推进衡阳综合保税区、湘潭综合保税区、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郴州出口加工区项目建设,支持郴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推动长沙申建综合保税区,加快长沙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筹备工作,加强各地市州保税仓库和监管仓库建设,打造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轴线、保税监管场所为两翼的湖南保税物流体系。

(三)强企业。选择两业联动、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等十类别30家重点物流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扶持。推动岳阳城陵矶新港物流园区以多式联运为突破口,提升其公铁水联合运输能力,打造全省多式联运的服务体系;加快湖南一力物流转型升级,通过建设“公路港”和城乡物流集配中心,支持企业由传统的钢贸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发挥湖南兴义物流有限公司铁路口岸物流优势,打通我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为加快其设施建设,为企业争取中央资金300万元;支持步步高商业连锁、通程百货等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 流通方式,步步高云猴大电商平台即将上线运行;引进普洛斯仓储企业入驻长沙,通过示范企业带动,促进仓储设施的改进和提升;着力推进“一力物流”、“鸿通物流”、“粮食集团”等企业建立期货交割库,协助相关企业解决相关难题,加快项目落地;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湖南,联邦快递、浙江传化等企业已在湖南落地运行。

(四)推项目。一是抓项目储备。建立了2015年-2020年物流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235个。按照建设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对项目库进行滚动管理。在此基础上,遴选出50个重点项目报送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2015年物流重点项目工程包。按照《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年)》和《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要求,建立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仓储和粮食物流重点项目库,将一批对当地经济建设起到积极带动和促进作用的好项目纳入到重点项目库中。二是抓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物流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共争取了2亿元中央资金支持全省物流和粮食项目建设;推荐一批重大物流项目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债券支持;会同省财政厅从服务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了5000万元专项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

二、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物流业整体运行比较平稳

今年1-8月,全省社会物流总额42435亿元,同比增长8.1%,高出全国增幅1.39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3468亿元,同比增长5.5%,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物流业增加值1309亿元,同比增长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服务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物流企业经营较困难,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

(二)物流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1、专门从事物流的企业增多并出现专业化分工趋势。近年来,制造业、大宗资源型产品等生产企业逐渐剥离或外包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的比重已达60%。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各种专业物流迅速发展。在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下,今年1-7月全省快递业务量完成1.63亿件,同比增长64.1%,与电商快递相关的邮政业收入同比增长80%。

2、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物联网、互联网+高效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速融入物流业,在行业运行监测、企业运输安排、货物追踪追溯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物流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加快融合,物流业务向集中采购、订单管理、流通加工、物流金融 等产业链条延伸。运输、仓储、装卸等业务一体化运作趋势更加明显。

4、物流企业加速聚集。一批物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快速发展,在全省布局服务网络。一些物流企业开始向物流园区、交通枢纽和大型制造业企业周边聚集,两业联动趋势明显,规模效益和集聚作用显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与全国一样,我省物流业发展也存在着小型化、散状化、不规范化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三多”、“三难”上。一是税负多。实行“营改增”后,货物运输服务由3%的营业税调整为11%的增值税;物流辅助服务由5%的营业税调整为6%的增值税。运输与仓储等物流服务环节税率非但没有统一,运输服务型企业反而普遍增加税负120%左右。同时,各种收费居高不下,“乱罚款”现象屡禁不绝。二是证照多。目前,物流领域涉及道路、港口、航空、城市配送等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较多,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据反映,企业开展物流经营办理的各类许可证、登记证、备案证等繁多,有的多达30余项,制约了行业企业的发展。三是平台多。物流信息平台多,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均有各自的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不够,较为散乱,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了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四是落地难。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 6 会效益,但占地面积大、税收回报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地方政府不愿将紧缺的土地指标用于物流项目,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中预留的物流用地一般远离港口、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在出让物流用地过程中往往会对土地价格、投资强度等提出一系列较高要求。五是融资难。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需求、社会效益高,但是项目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低,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物流企业资金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等间接投资,但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企业诚信自律意识不强,又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意愿。六是通行难。城市配送车辆通行许可证发放制度不够完善,城市配送车辆停靠限制较多,通行不便。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加强规划编制。一是抓紧编制《湖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同时着手编制《湖南省“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二是进一步落实《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湖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年)》,制订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2、加强项目建设。一是完善项目库。根据物流业发展情况,适时补充、完善物流业重大项目库,与国家发改委做好对接,及时滚动、更新现代物流工程包。二是及时对接国家专项基金、资金和债券。当前重点抓住国家专项债券项目 建设机遇,密切跟踪国家政策动态,积极对接国开行、农发行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工作,精心筛选一批符合国家要求的重大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三是抓好重点项目调度。确保项目落地、开工。同时,做好2016年农产品冷链物流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

3、加强平台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依托湖南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推进社会物流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开展数据采集分析的合作,不断整合信息平台,补充、丰富物流信息,整合、搭建一个信息共享的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4、持续优化布局。深化“一核三区八园”区域布局,因地制宜,进一步打造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发展特色、优势。充分发挥长沙金霞物流园等国家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工作建议

1、减轻税负。建议由税务部门牵头做好物流行业税收调研,向国家税务部门反映相关情况,提出减轻税负的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各项收费进行规范和清理,取消不合理收费,制定收费目录,向社会公开。

2、减少审批。针对证照多的问题,建议由省工商局、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对关于物流企业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 8 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不必要的证照办理,逐步建立物流业审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3、优化配送。建议由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切实可行措施,规范对进城物流配送车辆的管理,推进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

4、保障用地。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加强与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的衔接配合,加大对物流用地和规划的支持,对纳入国家和省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用地予以优先保障。

篇3:沈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抓住关健环节, 形成推进合力

1. 优化发展环境, 为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使沈阳市服务业尽快形成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新格局, 今年年初, 全市召开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 围绕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两大载体, 和发展电子商务、商品批发市场、物流业、商务服务等十大产业, 市政府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沈政发[2014]12号) , 沈阳市委制定了“沈阳市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 会同发改委、财政局、金融办、经信委、科技局、地税局、交通局、统计局、房产局等市直相关部门, 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优化发展环境, 形成助推服务业发展的组合拳。

2. 狠抓项目建设, 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 采取“双进双解”等有效措施, 走进企业、解决困难, 促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开复工。上半年, 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共16个, 计划总投资1460.5亿元。市服务业重点项目152个, 占全市重点项目的52.4%, 总投资5500亿元。项目涉及电子商务、物流、会展、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市场、餐饮住宿、商贸流通、商业地产等十余个行业。东软医疗产业园、华强金廊城市广场、世茂五里河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全面开复工建设, 浑南电子商务产业园、铁西金谷总部基地等项目即将达产、达效, 为实现全市经济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3. 聚焦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发挥集聚吸纳和拉动作用。

全市40个服务业集聚区共有重点项目468个, 其中已运营的207个, 在建的261个。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6亿元, 同比增长21%。其中, 13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85亿元, 同比增长20.5%。沈阳金廊、大中街、太原街、浑南国家大学科技城、铁西“宝马新城”产业科技集聚区、沈阳国际会展商贸城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运营良好。

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空间。

市经信委、市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工业企业分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通知》, 建立联合推进机构。上半年, 全市有50户工业企业分立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70余户。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三一重工、特变沈变、远大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已率先将研发设计等从主营业务中分立出来, 成立专门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沈阳 (沈北)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在沈北新区总部基地开始建设, 集聚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品孵化器。以沈阳创新设计中心、远大科技园为代表的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工业互动发展。沈阳创新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被工信部评为东北首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二、突出重点领域, 强化公共服务

1. 推进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

全市现有商业网点16万多个, 其中, 批发零售网点约12万个, 住宿餐饮网点4万余个。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375个。连锁企业280家, 店铺7000多个, 覆盖零售、餐饮、汽车服务和房产中介等20多个行业, 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约150万人, 占全市就业总人数30%。太原街、中街等传统商业街区业态升级, 兴隆、商业城等大型商业企业和五爱市场、二手车市场等专业市场都进行转型升级, 发展网上商业模式, 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中兴大厦等商贸零售企业都积极向购物、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全方位综合体方向转变。

2. 推进电子商务业发展提速。

以沈阳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 完善推进机制, 出台《沈阳市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措施》。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当当网等知名电商企业相继落户, “五爱购”、“网上兴隆”、“中兴云购”等本土企业上线运营。全市拥有电商卖家50多万户, 第三方电商企业100多家。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销售额25.4亿元, 同比增长160.3%。

3. 推进商品市场发展壮大。

以推动传统商品市场向规模化、信息化、平台化转型升级为突破口, 着力培育集批发、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商品市场。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润恒农产品市场、沙溪国际酒店用品商城、金马凯旋家居CBD、中国 (沈阳) 嘉泰工业装备博览城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市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4. 推进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大。

重点培育近海东北亚国际物流集聚区、沈海综合物流园等8个商贸物流园区, 沈阳苏宁、沈阳京东、沈阳国药等20个物流配送中心, 沈阳润恒、沈阳副食集团、沈阳诚大冷藏等20个冷链物流企业, 以及中储沈阳物流、沈阳中深科技、辽宁联合等25个商贸物流项目。上半年, 物流业实现货运总量8320.6万吨, 同比增长8.3%;货物周转量220.34亿吨公里, 同比增长3.1%。沈北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沈西制造业物流园集聚区和浑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共实现营业收入20.6亿元, 增长20.7%。近日, 沈北现代综合物流园获全国优秀物流园区称号。

5. 推进商务会展业健康发展。

上半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金融高层峰会、中国国际现代建筑产业博览会、东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重大经贸活动, 房交会、汽车展、家博会等民生展会、专业展会日渐成熟, 效果显著。上半年, 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87项, 增长10%;展览面积173.7万平方米, 增长30.8%。

6. 推进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快速增长。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大沈阳国家科技大学城、东北大学云计算产业科技园、东网超云平台建设, 推动中国移动位置基地建设, 打造沈阳导航与位置服务 (北斗) 产业基地。沈阳国际软件园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园区试点单位。

三、强化服务保障, 切实便民利民

1. 进一步提高民生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惠民、利民、便民”的宗旨, 继续推进“便民菜市场工程”、“便民早餐工程”、“10分钟消费圈”等民生服务业建设。加快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使之成为新的民生重点工程。计划至今年年末, 全市早餐网点增加至4800家;家庭服务业实现营业额2亿元, 增幅达到25%, 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培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品牌家庭服务业企业6家;便民菜市场达到500家。

2. 进一步完善市场供应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11类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应急体系, 强化市场监测及时掌握蔬菜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购销存价情况,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 确保市场供应, 和应对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重要生活必须品不脱销、不断档。

3. 进一步推进“夜经济”发展, 创造消费热点。

在促进节日消费、热点消费、便利消费、循环消费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夜经济”, 推动大型商场、超市、文体类场馆延长营业时间, 推进24小时经营的业态, 通过部门联动, 形成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的长效机制。

4. 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 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篇4: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关键词港口经济;现代服务业;青岛港

0引言

港口、旅游、海洋是青岛市的3大特色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48.5亿美元,同比下降16.4%;港口货物吞吐量为万t,仅增长3.3%;集装箱吞吐量为万TEU,下降1%,全市港口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港口加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差异化优势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纵观香港、新加坡、鹿特丹等世界知名港口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提高港口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开展高效且具有特色的增值服务,是突破港口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港口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传统装卸业务对港口经济的利润贡献较为有限。装卸业务是我国港口的主业,虽然近年来我国港口在装卸效率方面创造了许多世界纪录,但装卸服务的内容较为单一,在港口服务渐趋同质化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价格战而难以自拔。船公司和货主不仅要求港口降低装卸费用,甚至要求降低引航费、拖船费、外轮理货费等,使港口装卸业面临利润空间缩小的压力。青岛市原有的港口经济发展模式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亟需提升港口服务层次,发展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的航运咨询、船舶信息、航运交易、信用评级等港口现代服务业。

其次,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实现港口经济多元化增长。美国纽约—新泽西港的装卸业务收入不足港口总收入的10%,该港以发展海运服务、物流服务、中介服务、管理服务等为重点,近90%的收入来自港口服务业;在新加坡、鹿特丹、利物浦等国际著名港口城市,30%的城市人口依靠港口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与之相比,青岛市以港口为依托并为港口服务的旅游、航运交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业务发展缓慢,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再次,要将青岛港打造为东北亚航运中心,必须加快发展港口现代服务业。青岛港距国际主航道很近,与日本大阪、韩国釜山和仁川的距离也很近,只有提高自身实力,才能与这些港口相抗衡。由于青岛港保税仓储及拆拼箱等服务业不够发达,中转集装箱只能整箱进出,需要拆箱的整箱货不得不选择釜山港进行中转,导致青岛港的国际中转业务量很小,仅为釜山港的10%。只有大力发展保税、中转、仓储等物流产业,施行便捷的通关措施,才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国际集装箱中转量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2选准突破口,大力促进港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1以保税港区封关运营为契机,加快建设现代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于2009年9月正式封关运营,应充分发挥其“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和“前港后区”的区位优势,扩大对山东省乃至沿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轴向辐射能力;以建设跨国采购中心、国际配送中心、国际分拨中心为重点,提高对国际中转业务的吸引力,增强青岛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推进胶州湾陆路物流集疏运系统建设,以发展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为主线,申请建设陆路集装箱运输口岸,形成半岛铁路集装箱集疏运枢纽,为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服务;加快建设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争取2010年完工并投入使用,2012年开行集装箱班列24对,推动公铁联运快速发展;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物流园区,依托胶济、胶黄、胶新、兰烟等4条铁路线与济青、同三、青兰、胶州湾等4条高速公路在胶州交会的优势,建设钢材等大宗原材料物流中心、集装箱分拨中心等,为开展国内外多式联运提供有力支撑;畅通内地与口岸间的货运通道,增加集装箱“五定”班列,构建方便快捷的物流运输网络,拓展沿黄河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的货源腹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货物通过青岛港进出或中转。

2.2着眼全市产业特点,合理布局建设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根据全市家电、造船、石化等骨干产业的发展特点,强化物流业发展与产业布局、节能降耗、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为制造业和商贸流通提供全方位服务。计划于2012年以前,重点建设以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大型造船及配套制造、石油化工、高新技术生产、钢材加工和钢结构制造、服装服饰制造等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依托的若干专业化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以电子通信、食品医药、五金机电、农副产品、果蔬、水产品等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为依托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2.3把握趋势,超前规划发展高附加值港口服务业

多领域拓展港口金融服务业,做好港口航道的投融资工作,吸引外资参与港口码头的建设和经营,给港口发展带来新活力;加快港口金融信息化建设,为航运企业、港口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提高投资、融资和结算的运转效率;多角度促进海上保险业务的发展,规范海上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保险中介和中介组织,逐步健全海上保险代理制度;全方位开展航运咨询服务,对分散的航运技术咨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步形成优势互补、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航运咨询中心。

2.4不断创新,构筑优良的港口现代服务业发展

篇5: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服务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前景,成为新经济生力军,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XX市贯彻落实2006-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的意见》中,都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当前,我市信息服务业已步人良性发展轨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新亮点。

一、XX市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一)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网络规模以及技术层次,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得到充分提高,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卫星、无线为辅,集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等技术手段的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体系。至2006年,我市电信交换机容量125万门,小灵通基站5千个,宽带接人10万线,主干电缆281万线对公里,光缆7.7万纤芯公里,固话、小灵通、宽带用户达118万户;移动通信用户已超200万,初步形成“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品牌;邮政通信网络能力逐步提高,物流业务稳步发展,全市81个邮储网点全面完成防弹玻璃、视频监控、二道门等安防设施和规范化整治配套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达97.3%;同时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开展视频点播等业务,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的政治、文化、旅游、娱乐信息,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

1、专网平台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专网平台上联省政府、横联市直各部门、下联各建制县(市、区),为实现省、市、县三级电子公文和信息交换的电子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已有10多个市直部门通过该平台与省对口部门连接,实现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

“中国揭阳”政府门户网站2003和2004连续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市纪委都已在该网站上开设专页,搭建起政府与社会大众的互动沟通平台。另有40多个市直部门建立了网站,各县(市、区)也都建设了政府网站,实行政务公开。今年8月,“中国揭阳”政府门户网站完成改版升级工作,有效地整合了新闻资源和部门资源,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

3、市政府大院局域网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经过三次升级改造,市政府大院内网络环境更加规范、安全、稳定、实用。目前,不仅大院内所有单位,而且大院外的XX县、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国土局也都通过大院网络出口连接因特网。

4、数字视像会议系统广泛应用

数字视像会议系统是省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广泛应用,把电子政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降低行政成本,提供政务信息化服务,提高行政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三)信息化服务成效显著

1、企业信息化发挥示范效应

从企业信息化调研、培训人手,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全市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全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优秀企业的信息化示范辐射效应,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吉荣空调设备公司均被评为全省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巨轮公司的《轮胎模具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康美公司《计算机在中药饮片管理中的应用》也首次被列入国家信息产业部“倍增计划”项目。

2、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普宁、揭西实施的山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带动了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点、体验中心,以科技、教育、法律、医疗“进村服务”的形式,开展宣传、学习、培训,以点带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

3、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

金财、金税、金盾、金卡、金关、金农、社保、教育、工商、计生、卫生、环保、统计、国库集中支付等项目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便民服务得到充分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信息服务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市,特别是珠三角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1、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市的普宁、揭西二个县区,在实施山区信息化建设项目中,享受到省的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扶持,因此,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中,拥有一定优势,建设速度也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其他7个县区未能享受此项政策,导致发展缓慢,而一些县区恰恰是全市经济较落后地区,如XX县、大南山侨区等。

2、行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突出在,以电信、广电、医疗为代表的服务性企业,其信息服务功能完善,显示出信息技术服务的广阔前景,而制造类企业则严重滞后;而在制造类企业中,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过程渗透信息化应用的企业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企业未有真正涉足信息化领域。

3、技术发展不平衡

现代信息服务业主要涉及到的技术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动漫产业技术等,相对我市而言,通信技术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但软件技术以及动漫产业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我市虽然有一些软件企业,但总体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缺少有实力的信息服务咨询机构和信息技术提供商,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二)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技术人才缺乏

我市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规模上企业近800家,有丰富信息资源,但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未能提供较高的技术支撑,导致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信息化人才缺乏,将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工作思路(一)加强规划和部署

在全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框架下,结合我市实际,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负责指导、协调、统筹本地区范围内信息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核、评估、应用和指导。县(市、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必须符合全市发展规划的要求。(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紧紧抓住通信运营的发展机遇,稳步发展3g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网络,研究和探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借助先进的管理工具,编制和完善通信发展战略规划,努力实现计算机网络的整合,构建安全、合理的网络体系。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占领技术制高点,大幅度提高互联网的出口带宽,建设畅通无阻的信息高速公路,提高信息的交换接收能力。积极实施电话、宽带、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高电话、宽带、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三)抓住产业转移契机,加强信息服务业的开放合作

要落实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探索联合共建产业园区、合作双赢的路子。要在抓紧建设惠州陈江(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做好产业转移园区的申报工作,争取珠海金湾(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尽快获省批准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与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软件和动漫(创意)产业基地的联系,探讨联合建设、共同发展的模式,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格局。(四)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推动电子政务深入应用

抓整合、促共享、推应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建设覆盖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的、有广泛和成熟的应用系统支撑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电子政务系统,各级行政机关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主要审批业务均可在网上进行,提供“一站式”服务,政府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五)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以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步伐,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传统产品的信息含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大部分骨干企业、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大部分专业镇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六)实施信息兴农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整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解决农村信息不畅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覆盖市、县、大多数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大部分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信息服务站,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员,建成全市农村信息化培训体系;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联上互联网,各类农村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七)实施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

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整合公共事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完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立一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库和公共信息应用系统,促进社会各领域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随时随地宽带上网。

(八)加强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信息服务业有序发展

把人才培养作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做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举。支持鼓励企业利用高校、各类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建立若干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基地,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培训技能型人才,充实信息服务业队伍。各类院校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实际,增设急需的专业和课程,促进人才链的合理和优化。

四、建议

(一)加强规划,加强管理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行业,是高增长行业,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发展战略,统筹部署全省的信息服务业布局;要有一套规范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才能增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能力,确保信息服务市场健康、有序。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部分地区实行政策倾斜

篇6: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省政府:

由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于9月21日至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门,各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副省级城市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我省胡晓华副省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建阳、省经委副主任吴超异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总结交流经验,研究制定政策,推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9月21日上午的会议,由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平同志主持,曾培炎副总理首先就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关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讨论稿)》的起草说明。21日下午,各位代表进行分组讨论,学习讨论曾培炎副总理讲话及《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讨论稿)》。

9月22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主持会议,安徽省、湖南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文化部以及全国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作了大会发言,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平同志作大会总结。

曾培炎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服务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 — 1 —的大趋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走出一条服务业与工农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使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曾培炎副总理指出,近年来,我国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迅速增加,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发展服务产业与强化公共服务相结合、推进自主创新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利用市场机制与加大政策支持相结合,加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一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二是要突出发展重点。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三是要深化改革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降低一般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深化服务企业和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借鉴国外服务业发展先进经验,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四是要

加大政策支持。继续实行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抓紧修订歧视和不合理限制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对需要扶持的服务产业在税收、折旧、土地、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加财政对服务业的资金投入,发挥好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服务业人才开发,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方和部门领导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法规标准,规范市场监管,做好统计信息工作,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是根据国务院第168次常务会议精神和曾培炎副总理的批示精神,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的,制定《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国发[2007]7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也是各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客观需要。《实施意见》共分9个部分,分别从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强服务业基础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和督促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意见。

特别是《实施意见》还提出了落实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各地区也要明确,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

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平同志作了会议总结发言。他在讲话中要求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曾培炎副总理讲话精神,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部署上来,要制定积极的实事求是的服务业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加大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度,要切实加强领导。要求各地要建立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制定规划和目标,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

篇7: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徐承运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实施“一免两补”政策后,农业和农村工作又一次发生历史性重大变革。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环境面前,如何转变乡村干部工作职能和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最近,围绕这一课题,我带领县委办、组织部、农委和乡企办抽调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祯祥镇,就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觉是,祯祥镇在转变工作职能上进行了可贵的超前探索,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形势下转变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促使乡镇政府工作职能真正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示范服务型的转变。

一、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无偿服务和微利服务相结合,探索创建了“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均是顺应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成立的,由原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站和林业站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在调查中了解到,该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对工作定位和运营机制的不断探索和完善,乡镇事业机构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淡化,实体化特征和服务性因素明显体现。一是引入了企业化管理机制。祯祥镇注重吸取企业管理经验,对事业中心的人员管理、业务开展、资本核算和效益分配充分放权,实现了由政府包办向中心自主办的初步转变。该中心现有的25名干部基本上与镇行政事务脱钩,集中精力兴办园区、培训农民、组织协会、经营农资。该中心设有主任、会计、技术员、业务员等岗位,主任是中心的法人代表,在农资经营、业务管理上可以充分行使法人职权。价值26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38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由中心负责管理。人员工资奖金与个人工作实绩挂钩,按岗定责,按劳取酬。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中心从每年收益中拿出20%作为中心人员的奖励基金。2003年末,由于超额完成效益指标,每个干部除了工资一分不少,还兑现了奖金,最高的4000多元。二是采用了市场化运营机制。经过三年多积极运作,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初步构建了面向市场、联结农户、微利经营的发展格局。该中心通过联营联合,与大庆化肥集团、南京南化集团、江苏撒特利复合肥公司、吉林省种子公司、山东绿源集团等多家省内外大中企业建立了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在项目开发、物资营销、产品销售和先进实用科技成果引进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与大市场的对接。在用人上,大胆采用竞争上岗、聘任制的方式,面向社会聘用了46名年富力强、具备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三是实行了合同化服务机制。祯祥镇注重引导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处理好服务与经营的关系,确定了服务农民至上、致富农民为重的工作原则,坚持先服务后经营、先促农增收后搞自身创收,并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确保服务要求和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如在提供优质种肥上,中心与农户达成协议,进行承诺式服务,经销进货渠道可靠、价格合理、群众认可的优质种肥,使祯祥镇种肥市场基本消除制假贩假现象,带动了规范化经营,使本镇农民不出镇就可买到质好价优的种肥,大大方便了农民。在进行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同时,以订单等形式联结农户。农业服务中心今年共与500多户农民签订了玉米、大豆、葵花等产品的销售订单。在服务畜牧业发展上,中心实行服务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的管理体制,把防疫费的25%作为防疫人员的工资,把工资的40%作为浮动工资,以此约束防疫人员高质高效开展技术服务。

二、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架通了镇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发挥了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初步实现了由行政管理职能向示范服务职能的转变。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各级组织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能要有适应性的转变,这一点已无需争论。而转变职能的关键是通过什么载体、采取什么手段实现。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祯祥镇从示范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角度兴办的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使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实现了可喜的转变。他们通过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转变工作职能,服务农民群众,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一是大力兴办园区。为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及时应用于生产,尽快被农民群众认识、理解和接受,祯祥镇本着村村建园区、服务网络化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兴办科技示范园区和服务基地。今年,该中心在全镇共建科技园区25个,总面积2580亩。其中,中心示范园区1个,面积380亩;辟建了以杞柳、中黑防、银中杨为主的总面积达7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其中今年就建成了150亩200万株的杞柳示范基地。从而形成了中心带园区、科技兴园区、园区带农户的良性格局。二是积极组织科技协会。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实现科技服务和推广的网络化,祯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以中心的技术骨干为核心,适时组建了农业科技协会。重点吸纳文化基础高、科技意识强、综合素质好、有群众威望的中青年农民入会。目前,协会辐射中和、建设、连丰等6个乡镇、40个村,入会人员288人,他们充分利用协会这个载体,组织农民交流致富经验,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先进技术,使农民会员的致富本领大大增强。2003年,入会农户的人均收入都达到了1600元以上,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540多元。三是开展灵活有效的科技培训活动。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重点采取组织农户参观对比试验现场、聘请专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科技协会举办科技讲座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今年年初以来,共举办无公害瓜菜种植、优质玉米种植、药材种植、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的正确使用等技术培训班30多期,直接受训农民7000多人次,组织全镇30%以上的农民到科技示范区参观学习。不仅加快了良种良法的推广速度,也增强了农民群众学用科技的意识。四是充分利用好实物展示。调查中了解到,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为促进科技示范与技术服务的有效结合,增强群众采用良种良法进行科学种田的直观感受,在示范区内共对优质玉米、大豆、瓜菜、胡萝卜、药材等共99个品种的种子、21种肥料进行了分地块、分品种、分含量的对比试验,并在夏、秋两季开展田间展览,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并把试验示范成果标本展示出来,把成功项目和品种的标本陈列出来,把相关技术的操作过程制成光盘,到各村屯农户中反复播放。在培训农民上实现了“声、光、实物、图像”相结合。五是广泛推介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农牧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搞对比试验,积极为农民寻求适合本地的优良种肥和科学的种植方法,为农民实现低投入高收益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目前,已有鄂尔多斯四单14、94099谷子、富系糜1号、富兴1号玉米、龙谷

25、金玉1号、哲单

篇8:关于济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情况

一是打造未来服务业重点区域。《意见》提出了加快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亮点和展现省会城市形象的新地标;着力发展泉城风貌、百年商埠、西部新城、长清大学城和汉峪金谷五大各具鲜明特点的服务业发展特色区;将洪楼、英雄山、经十路纬十二路、北园大街、二环南路等五大服务业集聚区改造提升为辐射更大区域的商业中心。

二是重点发展19个行业和重点领域。《意见》统筹兼顾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对新兴的增长点加快培育,促进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创新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商务会展业、节能环保服务业、商贸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 房地产业、 养老服务业、 家政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健康服务业、电子商务和总部经济19个行业和重点领域提出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篇9: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感谢对西安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朝阳产业,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具体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因信息化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另一类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已成为现代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XX年,西安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实施“产业强市”方略,确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西安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和新的发力点。近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了每年一千万元的专项资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服务企业,促进了现代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对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XX年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91.42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左右,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4.8:43.9:51.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为我市第一产业的加强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XX年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4%,同比增长19.1%,高出gdp增长1.3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凸现了其对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产业内部结构更趋优化

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上升,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现代商贸业、电子商务、会展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发展较快,占服务业比重有所增加。目前,我市服务业已基本形成了传统与新兴并举,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一大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项目成为投资热点。XX-XX年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8.0%,XX年年全市服务业投资1032.86亿元,同比增长38.0%,增速略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为77.0%。全市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504.76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48.9%。

(五)吸纳就业优势增强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使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吸纳了新增就业,还承接了第一、二产业转移的就业需要,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XX年年西安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77.8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42.0%。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还满足了居民多种多样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西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内涵,增添了亮点,而且通过发展商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促进了“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建设。

(一)商贸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商贸发展迅速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创新高。XX年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和全省0.4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51.2%。我市社消总额连续5年增幅保持在15%以上,总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2、商业布局更趋合理,购物环境显著改善。根据“时尚购物在中心,休闲消费在二环,增强辐射在三环”的网点布局调控导向,以钟楼为中心的市级商业中心得到进一步建设,区域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小寨商圈,解放路商圈功能升级,土门、胡家庙、沙坡、张家堡等区域商业中心加快建设步伐,西安逐步形成一城多心的商业新格局。

截至XX年年底,全市商业网点18.5万个,从业人员107万人。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百货商场近30个;大型综合超市48个;餐饮业网点3.63万个;各类交易市场514个;各类宾馆、饭店、招待所1500多家,三星级以上宾馆56家。

2、连锁经营发展迅猛,业态日趋完善。XX年年全年新增连锁企业门店52个,实现销售额125亿元,同比增长31.57%,占社消总额的14%。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在我市加快布点,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百安居、家得宝等国际连锁巨头以及华润万家、人人乐、大连万达、苏宁、国美、锦江之星、老百姓大药房等国内知名连锁企业进驻我市。连锁经营企业也开始从市区向二三线城市及小城镇、农村市场扩展,并不断向多行业、多业态深入发展,充分满足了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要求。目前,我市连锁经营已基本涵盖流通领域的方方面面,初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已成为开拓市场、拉动需求、增加税收、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

3、餐饮行业持续繁荣,发展势头强劲。XX年年全市餐饮业销售87.92亿元,增长18.9%。品牌化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流,外来品牌同西安品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连锁快餐、连锁中餐、餐饮超市等经营模式成为餐饮行业发展趋势。特色餐饮集聚区逐步形成,以钟楼为中心的餐饮经营区、北院门清真餐饮街、德福巷咖啡酒吧街、南二环酒楼餐饮街、桃园路、互助路、建设路、建国路、雁翔路、科技路等特色餐饮集聚区(带),成为市民和游客聚餐消费的首选之地。

4、农村新型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通过农村新型流通体系培育和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等问题得到改善。

农村各类商贸网点大幅度增加,XX年年共建成标准化农家店525个,“万村千乡”工程覆盖率超过60%。全市各类服务“三农”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134个,交易额160多亿元,农产品出口1.71亿美元。

5、便利店、社区商业蓬勃发展。社区商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发展到十几个大的系列,包括家政、清洁维修、物业绿化、技能培训、婚庆礼仪、餐饮、保健、摄影、中介代理等多项服务。目前,全市拥有社区商业网点6.4万个,占全市商业网点总数的39%。枫叶新都市、雁塔20所等6个社区被国家商务部评定为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二)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集聚效应显现

1、货物综合运输能力增强。XX年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完成投资58.37亿元,比XX年增长34.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提高货物周转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XX年年,全市铁路货运量589.3万吨,货物周转量559576万吨公里;公路货运量14530万吨,货物周转量902894万吨公里。

2、现代物流业健康起步。在《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下,1个综合物流园区、8个物流中心、10个物流配送中心搭建起西安物流业发展框架。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逐步形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物流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3、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和相关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都有了较快发展。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加快,配送能力显著增强。

4、第三方物流发展进入快车道。从事货运、仓储经营的企业着手对传统业务进行改造,在提高原有业务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屏显示、团购配送、售后服务等综合服务,行业物流配送水平显著提高。华东、金郎服装,赛格、赛博电脑、大明宫家居、中联家居、丹尼尔古玩、丰北旧货、朱宏路蔬菜等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配送功能发展迅速。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接受程度逐渐提高,gps、gis等也开始在企业应用。

(三)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1、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多元化信息服务市场形成。XX年年西安市电信业务收入73.58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56.5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64.59万户;互联网用户已达119.25万户,其中宽带用户58.62万户,同比增长15.2%。

2、软件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XX年年西安软件业产值达到176.6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700家,拥有以英特尔、英飞凌、华为、中兴为核心的30余家大型(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软件产品登记超过1100个。在网络和信息安全、电力、石油、医疗、医药等行业,西安软件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西安作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服务外包业务在XX年年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累计执行合同金额11346.42万美元,同比增长106.3%。

3、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一批现代化、信息化的商业设施正在建设和应用,商场店铺设施、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的应用、全市大中型零售企业80%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计算机管理,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自动销售管理系统,世纪金花、民生、国美等重点流通企业在逐步建立完善对外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的有益尝试,建立了b2b、b2c的网上商品交易系统,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发展潮流,商品交易手段进一步丰富。

上一篇:家庭小品剧本范文感恩下一篇:代理报关协议书(大西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