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4-08-11

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4篇)

篇1: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诵读赏析:革命烈士诗二首

1、抒情导入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先看第一首《把牢底坐穿》(板书课题、作者)

2、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3、朗诵比赛

4、探究《把牢底坐穿》的相关问题

(1)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明确: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2)“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讨论后明确: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3)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5、诵读《花》,思考问题

(1)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2)“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揣摩后明确: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3)“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交流后明确: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

6、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布置作业

熟读《革命烈士诗二首》,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2: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当时他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此诗是在囚禁叶挺同志的第二号牢房墙壁上发现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耕荒>>是蓝蒂裕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第六号房写给儿子的遗书,希望儿子继承他的遗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战,诗句语言精练,节奏鲜明,直抒胸臆,朗朗上口。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是用生命写成的诗,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有比喻义的诗句。

3、理解诗句,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生死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读懂诗句的意思。

2、体会先烈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革命烈士的诗歌和录音磁带。

学生:课前让学生了解有关叶挺和蓝地裕的英勇革命事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革命烈士诗两首》,就是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严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两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主质疑,教师归纳补充。

3、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歌,边读边思考: 1)《囚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囚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然后同桌互相交流,注意做好批注。

4、学生自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二、解疑合探

1、检查字词,指导朗读。

A指名读,正音。注意评价与指正。b指导朗读:

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尔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c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

2、展示交流自探成果。

(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评价补充,优生评价。)

(1)《囚歌》是什么意思?(是当时叶挺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囚禁时,写在第二号牢房的墙上。引导:同学们,想一想,叶挺同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深恶痛绝的情况下写的。)

(2)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随机出示重点词句,点拨、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a、出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句中“人”、“狗”各指的是什么?(“人”在这里指的是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的是革命队伍里面的叛徒。这句主要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与苟且偷生的考验。)

b、出示: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一个声音”指的是什么?(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读出敌人引诱革命着投降的语气。)

c、出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地下的烈火”指的是什么?(指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为了坚守革命气节,宁愿献出生命,让革命的烈火把这样的牢狱连同自己一起烧毁。“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说的是自己在革命烈火中,在为革命英勇捐躯的流血牺牲中,得到永久生命。理解重点词句后,说说诗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或苟且偷生的考验;

第二小节讲革命者坚定的选择;

第三小节表达了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势力的热切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3)《囚歌》所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分小节进行分析,对不能解决的难点进行小组合探)a齐读第一小节。指名读。生评价。这一小节表达了叶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表达了叶挺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憎恨的思想感情。b同桌互读第二小节,交流诗句意思。

“深深地知道”什么?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要读出什么语气?(铿锵有力的、坚定地语调)第二小节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此处反问句的用法: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指导朗读:再读诗的一、二小节。结合学生从书中读到的,从影像中看到的,从老师那儿听到的进行强烈对比,相信学生对敌人和叛徒的憎恨会更深一层,对叶挺的坚贞不屈会更加佩服,真情流露,感情朗读会水到渠成。)c四人一组互读第三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世界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小结: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质疑再探

1、学了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文中的“尔”是”你”的意思,为什么不用“你”?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2、针对本节所学自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生自主编题,师随机挑选好的习题进行展示。

3、教师补充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囚歌》

人 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门 紧锁 宁死不屈

狗 革命队伍里面的叛徒 洞 敞开 怕死投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学生试着读一读。

(二)通读全首诗歌。(生自由读)

指名读,正音。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师及时进行正音,解决生字词。

理解这些词的意思:狼犬 荆棘 遗嘱 同桌互帮互读。齐读。个人自由朗读。

(三)生自主设疑: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一首诗歌,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这首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词语、句子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小节诗歌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二、解疑合探

1、展示对前面所提问题的自探成果。(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评价补充,优生评价。)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分小节进行分析师随机出示重点词句,点拨、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a齐读第一节。

这一节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儿子出生时,祖国和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兵荒马乱;而如今孩子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和众多革命者一起拯救这片土地。)b齐读第二小节。

“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是什么意思? 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残酷镇压革命者,人们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表现出作者当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父子依依不舍的缠绵之情和满怀希望之情。)

再次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c齐读第三小节。

这一节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春天是播种、耕耘、希望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希望儿子永远都满怀希望地参加革命,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

小结:齐读《耕荒》,体会父亲对那种理想的追求,那种视死如归的从容,那种淳淳教诲的用心。

三、质疑再探:

师:学到这里,我们理解了诗意,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预设: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首诗歌?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自编题:你想给自己设计一份什么作业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3、教师补充题:

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看谁读得准确,背得快。

板书设计

《耕荒》

永别------遗嘱------播种------收获

篇3:18.革命烈士诗两首doc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囚歌》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的第一首:《囚歌》。作者是叶挺。(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囚歌》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齐读教学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叶挺和《囚歌》的写作背景)出示自学指导一:

查阅资料,了解叶挺和《囚歌》的写作背景。1.生自学。2.检测。

叶挺(1896——194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军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禁地”。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初次读词,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如有困难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工具书。2分钟后比谁读得好。

1.生自由读,师巡视。2.指名读,其他人纠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次诗歌,理解诗意)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人”在这里指坚贞不屈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至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第一小节写出了革命者面临的是坚贞不屈与苟且偷生的考验。

第二小节将革命者坚定的选择。“深深地知道”写出了革命者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向敌人屈膝投降。

第三小节表达了对革命蓬勃发展,扫荡黑暗势力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师:从这首诗歌中我们体会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了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五、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六、当堂训练(背诵)

同学们,我们比一比谁背得最熟练。(3分钟)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耕荒》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的第二首:《耕荒》。作者:蓝蒂裕(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耕荒》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义的诗句。3.体会内容,学习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革命的生死观。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齐读教学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了解蓝蒂裕和《耕荒》的写作背景)

蓝蒂裕(1916——1949),共产党员。1948年冬被捕,囚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1949年牺牲于重庆大坪。

《耕荒》是蓝蒂裕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第六号牢房写给儿子的遗书希望儿子继承他的遗志,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战、革命到底。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初次读诗,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如有困难可以请教别人或查工具书。2分钟后比谁读得好。

1.生自由读,师巡视。2.指名读,其他人纠正。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次读诗,理解诗意)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生自学,师巡视。2.检测。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写出了儿子出生时祖国和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 商水一小

五语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作者:康靖宇

荒芜,兵荒马乱,而孩子长大了也要向父亲一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和众多革命者一起拯救这片土地。

“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表现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满街狼犬”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和特务们。“遍地荆棘”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生活在一块没有安全感的土地上。

第三小节:春天是播种、耕耘、希望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父亲希望儿子永远都满怀希望地参加革命,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

师:大家说的不错,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诗抒发了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五、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六、当堂训练(背诵)

同学们,我们比一比谁背得最熟练。(3分钟)1.生自由背。2.同桌互背。板书设计:

18.革命烈士诗两首

囚歌

叶挺 坚贞不屈 英勇献身

耕荒

蓝蒂裕

视死如归 大义凛然

篇4:五年级上册《革命烈士诗两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的: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作者作品简介: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的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此诗写于1921年间,当时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统治,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

二、感知内容: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三、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画面美。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

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3.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补充背景介绍。

4、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5、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①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②第一节的两个比喻特别美。第一个比喻的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第二个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③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④“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⑤“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的两首诗。

2、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作者作品简介: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二、感知赏析

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第二节又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天河──海雾──鲛人──流珠。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3、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三、讨论:

1、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2、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3、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4、“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5、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质疑:

1、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2、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五、作业:

1、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2、完成《作业本》27课。

3、预习28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2.欣赏诗歌奇妙的想象,并能在阅读诗歌时展开自己的想象

3.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理念:

1.加强对诵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抓住诗魂

3.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指导

2.领悟诗歌主旨

3.培养想象力

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学习《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法学习《静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繁星闪烁或明月高挂的夜晚,我总爱仰望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多想摘一颗最美的星星送给你们。今天我终于有一件礼物可以送给大家了。(出示星空图)喜不喜欢?(喜欢)是啊,我们不能摘到星星,但我们有飞扬的思绪,有丰富的想象。大诗人郭沫若用他奇特的想象,写成了《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初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2.听读(视频朗读)同学们通过自读,对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朗读。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要求。

3.归纳朗读要求

1)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朗读要求再一次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美、读出悟。

1.再次自读

2.指导朗读、并评点齐读、3.师评点

4.师读

四、细细地品

同学们在美读的过程中,是否感觉到这首诗写得很美?那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

第一节:描写了美丽的夜景,(1)作者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景物?

明确:作者最先看到的是街灯,由街灯联想到了明星。

(2)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

明确:因为它们有相似点。

(3)街灯“点”,明星“闪”,“点”和“闪”能否互换?

明确:不能,“点”暗示天上有人在点灯。

第二节:由街灯联想到了街市,进一步想到街市上的物品。

(1)你能想象出天上的街市会有哪些物品吗?或者你想到天上的街市去买些什么物品呢?

(2)两个“定然”能否改成“是否”?为什么?

第三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骑牛图)

第四节: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闲游图)

这两节描写了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指名复述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教师起头:从前,有一位勤劳能干的青年名叫牛郎,他和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1)、诗中所写的和传说中的一样吗?

(2)、作者为什么要改写传说呢?

明确:不一样.表达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分析这一点时,穿插介绍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诗人所写的天上的人及他们的生活,这些都存在吗?(不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明确:不存在.想象。

教师讲述:同样是通过想象创造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结:这首诗诗人通过两个神话般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诗的意境。那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由地上想到天上的呢?

五、归纳想象思路

街灯→ 明星 → 街市 → 物品 → 人 → 生活 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区别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此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七、联想和想象练习

仿句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者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2、笼中的小鹦鹉,3、月光照在地上,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八、比较阅读。学习《静夜》

1、背景简介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描绘了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在对月沉思。这是诗人对时代的哀伤、无奈、惆怅和思念祖国亲人的心灵投射。

2小组合作学习

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内容: 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九、朗诵比赛

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精神令人赞赏。教学内容很多,程度高的班级能圆满完成任务,程度差点的宜用两课时,但都能达到当堂背诵。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课时安排】

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天上的街市》,第二课时讲《静夜》,第三课时讲相关的诗歌常识和作业

评讲。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刚学过古典诗词入手,导入

新的现代诗歌单元。然后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如有读错的,及时进行纠正。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请学生找出对当时这个黑暗世界的四个比喻。(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是怎么从地上写到天上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美好的想像。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像。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2.第一节的两个比喻特别美。第一个比喻的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第二个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3.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4.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5.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

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不要抄别人的,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八、如有时间,就让学生读这首诗来背。如没有时间就要求学生课后背诵。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目的: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思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来往

闲游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掌握两诗的韵律。

二、掌握两诗的节奏。

三、作业

评讲。

四、学生提问、释疑。

【教学安排】

一、学习把握两诗的韵脚。

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

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1.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ɡ与enɡ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ɡ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2.再看第二首诗的韵脚。

第一节:林──星

一个in

一个inɡ,韵母接近。

第二节:处──糊──珠

韵母都是u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二、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三、作业

讲评。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

上一篇:户外广告牌质量保证书下一篇:有关坚强勇敢的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