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2024-08-06

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精选8篇)

篇1: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跷跷板

教学目的: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具准备: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2.称一称

(1)出示苹果和梨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2)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3)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称一称。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用眼睛看 比轻重 用手掂一掂 称一称

作业设计:

篇2: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位置,理解其空间位置的向对性

2、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初步培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活动中知道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懂得要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理解前后的位置概念,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由于参照对象不同,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知道这个故事的学生起来大声的讲给大家听

2、兔子跑得快,由于骄傲自满,反而落在乌龟的后面,兔子认识到自己错了。后来,兔子、乌龟又进行了第二次赛跑,谁能说说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大胆想象,说出不同的情形

3、两次比赛中,龟兔的前后顺序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它们俩的位置改变了。刚才也有同学少到了前和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生:初步认识前和后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续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让学生观察画面,课件呈现5个小动物塞跑的情景,引导交流:小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小松鼠跑第几?小兔跑第几?

生:看图,在小组内交流看法,全班汇报,用前和后介绍比赛情况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独立思考,积极提问。如:小兔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小乌龟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3、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交流、汇报,小兔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乌龟,小乌龟的前面是小兔,后面是蜗牛

4、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我们来进行赛车比

让5名学生沿教室过道进行赛车比赛

在某一时刻停下,让其中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让其余同学说出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说得越多越好。

生:积极参加赛车比赛,踊跃报名参加做游戏,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如果发家全部向右转,前后顺序有什么变化呢?是怎样的情况呢? 生:配合指令全部向后转,再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5、小动物们也在进行赛车比赛,咱们快去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怎么样? 生:看图,独自完成填一填,不会早的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6、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回答这些数学问题吗?

指多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

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3号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4号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设计意图:看图获取信息,用前和后进行描述,发展空间观念,始终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新知,体会前后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一练

1、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又是谁? 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全班说

2、第2题

小红的前面还有几个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又怎么解答呢? 按照以上的方式做剩下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前后的认识和理解

四、数学故事

出示数学故事主题图,引导学生根据这两幅图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要求:讲故事时,要用到前和后

先看懂两幅图的意思,独立想一想该怎么讲好这个故事,在小组内试着讲一讲,再全班讲,评比看谁讲得好

设计意图:讲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 前后

森林运动会:

小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小松鼠跑第几?小兔跑第几?小兔的前面是谁?

篇3: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5: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大小、多少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教学重点

会比较大小、多少掌握方法积累经验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大小、多少是相对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演示过生日的场景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淘气妈妈的生日宴会,看看她的生日怎么过,餐桌上都有什么? 学生看图说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设疑激趣

生日宴会不可缺的是什么啊?(蛋糕)

二、互动新授

1、比较大小(板书比大小)

如果把蛋糕切成这样,说一说,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蛋糕的大小)

课件出示蛋糕的大小图,得出③号最大,①号最小。

西瓜切成这样你们也能比较它的大小吗?得出结果:①号最大,③号最小。

2、比较多少(板书:比多少) 

(1)下图是为淘气一家三口分配好的饮料,观察杯子的大小。

思考:哪个杯子装的饮料最多,并打“√”。最少的又是哪杯,画“○”。(2)学生观察,举手发言

(第二杯装的最多,第三杯装的最少。因为它们的杯子一样高,但是第二杯的杯子最粗,所以装的最多,第三个杯子最细,装的最少)(3)比较两个不同形状的瓶子,哪个装的多? 这两个饮料瓶子高矮形状都不一样,用眼睛不能准确的判断出多少,你能想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吗? 请学生看书本和思考,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瓶饮料的多少。(1、各倒在空杯里。

2、首先把其中一瓶倒空,再把另一瓶饮料倒进空瓶„„)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一练”的题目。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完成。

2、请学生说出1、2题的答案。

3、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发现根据倒出的多少来判断两个瓶子谁装的多。

4、第4.5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篇6: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版北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 第二单元比较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图形和图画的辨认和叙述,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这些知识对今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比较质量的多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能力目标: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观察能力。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精神,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引导。(例如,“给挥汗劳动在田间的父母端茶水”、“搀扶老奶奶过街”、等,都体现了人文情怀、行为规范或伦理道德的价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数学知识的存在,但还不会用专业的数学方法去比较,更不会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去叙述。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进行准确的比较和叙述。

单元教学重点

经历比“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单元教学难点、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2、三个量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材料。

2、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模仿、有利于他们对概念及方法的掌握。

3、用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比较方法。

学困生突破方法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身边生动有趣的素材,开展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划分

课题

过生日(比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出示)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1)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

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3)

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c、教师小结

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

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三、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出示教材p19第4题

(1)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

(2)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教学反思:

课题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爱(有长有短)。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高矮、长短的概念

教学难点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教具准备、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问题引入

、出示几组高矮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索新知

、出示刚才的例子,随意标出高矮,有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2、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

3、汇报交流

4、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5、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丁四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

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

1、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3、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

4、学生聆听。

5、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实验操作,总结出比较多个人高矮的方法。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7、拿出学具(两根绳子)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

8、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课本p21“练一练”2—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6、学生猜测并讨论。

7、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讨论交流第2、正。

4题,在集体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跷跷板(比轻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一、小实验,感受重量、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

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2、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3、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

4、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

板书课题:跷跷板

二、互动探究

.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请一名同学到台上感受感受两个书包的轻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哪个轻、哪个重。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和修改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3.猜一猜、称一称

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

出示天枰

来称一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

四、小结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篇7: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版北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小熊请客(第1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4的乘法口诀以及口诀的编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

师:小熊把几个红果串成一串?

生:4个。

师:那2串有几个红果?3串呢?„„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出示:教材第38页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组织交流汇报。

二、自主探究

、编口诀。

师:咱们之前学习过5、2和3的乘法口诀,都是同学们根据乘法算式自己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到的,今天咱们仍然自己试试编写4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编写4的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4的乘法口诀。

2、记口诀。

师:你觉得哪句乘法口诀不太好记呢?请同学们帮你想个好办法吧!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又快又好地记住4的乘法口诀。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能把4的乘法口诀背下来吗?

练习设计:教材第39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进步了?

练习设计:教材第41页

板书设计

小熊请客

课题

练习三(第1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学校了《乘法口诀

(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成果。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先告诉大家这单元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2---5的乘法口诀。

我能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我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

师:下面就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

出示:教材第42页第4题。

师:你能独立完成这张关于2、3、4、5乘法口诀的表格吗?

先告诉大家你看懂了什么?

抽生答

如果个别学生不明白,教师就个别讲解;如果有部分学生不明白,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讲解。

学生尝试独立填表,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学过的乘法口诀背过了。

具体解决问题怎么样呢?

出示:教材第43页第6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练习设计:教材42、43页

板书设计

练习三

课题

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3、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

重点难点

系统整理2---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点子图、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抽生答

师:现在就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自主探究

、外出参观。

师:你能帮忙解决这些问题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44页图一。

师:一共需要多少瓶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讲评。

师:在小组里,模仿这道题编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同组的同学解答,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编题,共同解答。教师巡视,出现典型题目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2、买奖品。

出示:教材第44页图二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老师买奖品,如果老师给你10元钱,可以买什么呢?

抽生答

3、边摆边说。

学生在小组内摆点子图,说学过的乘法口诀。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如果学生叙述不完整就要适时引导学生加以补充改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做手工。

出示:教材第44页图四

师:看给出的图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学生独立动手折纸,画图,剪纸,教师巡视。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知道这四个图案剪出来的是什么样子。

师:用学过的方法剪一个新作品,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做法。

三、课堂小结

练习设计:教材第44页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课题

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

总课时

教学目标

同前

重点难点

同前

教学准备

同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同学在讨论什么,我们也一起参加吧!

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一。

抽生答

二、探究新知

、我的成长足迹。

师:同学们,说说这半学期来你的成长足迹吧!主要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提出的问题。

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二。)为什么不印3角、4角、6角、7角、8角、9角的钱呢?

2)乘法与加法有关系,那什么与减法有关系呢?

3)外国的小朋友学习乘法口诀吗?它们怎么计算乘法呢?

4)为什么看镜子和水里的字是反着的?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个一个攻破这些难题。

3、解决问题。

师:不明白的问题先记录下来,日后逐渐解决,现在咱们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出示:教材第48页第12题)

师: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抽生答

师:该怎么列式解答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第五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

.看图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并写出口诀.

(1)△△△△△

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

△△△△△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

_

二、解决问题

、①买3杯圣代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买4包薯条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买5个派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买一个圣代和一包薯条、一个派共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年级有3个班参加跳绳比赛,每个班选6个人参加,一共选多少人?

3.做一件上衣要5个扣子,做4件同样的上衣要多少个扣子?

4、小红每天折5只纸鹤,折了5天,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5.同学们去公园划船,每条船上坐4人,3条船上坐多少人?

6.每个同学种2盆花,5个同学种多少盆花?

7.一只小花猫有4条腿,3只小花猫共有多少条腿?

篇8: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上一篇:小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公司升旗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