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24-08-17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共11篇)

篇1: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胡大小学 刘

涛 2018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年,我带着五年级班的数学课,虽然辛苦,但也有许多收获。

1、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重点知识点三大块,那就是倍数与因数、图形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分数的意义。同时插入了行程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行程问题在本册中只出现了简单的相遇问题,而倍数和因数主要是为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重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紧抓重点,注意培养学生自助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并且,利用我设计的‘导学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力争上好每节课,紧抓辅导。在作业布置中,课堂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是课后我从来不给学生增加学业负担,每天除了完成教材配发的随堂资料外,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300字左右的“业余作业”。在作业批改中,让我更多的了解学生,发现人才,有很多时候我把作业当成我和学生沟通的“红线”。本学期,我在作业本上的批语,让我消无声息的改变了几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老师冷落、没有被老师小瞧、更让我觉得是他们更信任我、亲近我了,这种效果让我很是意外。当他们在作业中出现问题时,针对问题及时当面指出,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注重,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3、紧抓差生转化,优生培养工作,小有成效。在接手这个班时,发现班上竟然没有靠得住的优生,没有领头羊,而差生却是一大片,上课时举手的学生很少,常常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往往是随声附和,而不论答案正确与否,思考的人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我确定了一部分差生和优生,采取谈话激励的思想引导、小老师“一对一”的帮扶,结合各个辅导的办法,培养了一部分优生,但还是不太如意,只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再继续培养,改变班级的学习风气。对差生,常常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加以训练和巩固。

4、补差补漏,全面提高。这个班的基础不太好,对上一学期的知识掌握很有限。差的方面有:用字母表示数及方程的认识和解法,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形如3X+3的结果写成6X,而对6X的理解却是6+X,在解方程中,能正确运用等式原理解方程的只有四五个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面,也有问题,这本是我们上学期已经学了的内容,但是这学期又重新编入任然有学生在小数加减法时不会退位减,小数除法不会算的更不用说,有近四分之一的人,简便运算更是差。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惹得我生气,但生气归生气,学生还是要教的,不能不管。常常是边上新课,边补旧知,边上课,边消气。课堂以后我还要找时间考查巩固。

本学期,我虽然不是满学期上课的,但是我也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一方面抓“教”,另一方面紧抓“德”,希望在最后的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复习,让学生多学习一些知识,取得好成绩,一方面对得起学生的家长,另一方面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篇2: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里,我担任五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如下: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我认真钻研了数学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教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总结。

上课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不同坡度练习,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感兴趣,参与性高,这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中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努力建构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每单元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二、适时给自己“充电” 1.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三、认真批改作业 从一开始,我就对学生作业严格要求,布置作业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要求学生要认真做作业,尽量做到不出错,提高正确率。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地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后进生分层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这样,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以持续发展为前提 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并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往往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关注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每个孩子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不同,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篇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篇5: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本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3、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知道公倍数和公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让学生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形式,并能根据所给定的条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程度;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二、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从四个方面编排:

一、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第三单元“分数”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二、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

三、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四、综合应用的内容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内容分散编排。

三、学生知识现状简析:

五年级男同学自控能力较差,比较好动,欠仔细认真,但他们思维活跃。不足的是两极分化较严重,尤其是计算基础较差,熟练程度不够。很多同学缺少自觉性,基础很差,成绩很不理想。

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加强教研活动,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与邻近学校同年级数学教师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新课改理念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兼顾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实验教材的使用,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内容的加深,孩子们已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六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学生对整数有一定的认识、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第三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一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应面积的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了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通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应用活动,学生应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验和策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主要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学生课堂倾听能力和独立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提供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篇6: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改理念为指针,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优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本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3、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知道公倍数和公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学生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让学生知道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形式,并能根据所给定的条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程度;能按指定可能性大小的条件,设计相关的方案。

四、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从四个方面编排:

1、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第三单元“分数”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2、空间与图形:包括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

3、统计与概率:包括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4、综合应用的内容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内容分散编排。

五、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培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强化练习。

六、附: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1—3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4—6

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

(一)6—9

第三单元:分数

9—11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

(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总复习

15—18

复习迎考

检测评价

篇7: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教案教学设计

4找因数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感兴趣的知识,往往会学得很投入很用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突出了下面两点:

1.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探究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重复再现。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12个小正方形 图画纸 彩笔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cm)

2.在上面的两个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3.导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因数的知识。(板书:找因数)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相关的复习题,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扫除障碍,做好铺垫。⊙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课件出示教材37页第一个问题。

(1)请大家开动脑筋,拼一拼,画一画,看谁拼出的长方形多。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先用小正方形卡片拼一拼,再画到方格纸上)(2)全班交流,说出拼的过程和结果。

预设 生: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第一种是长为6个、宽为2个小正方形的长方形;第二种是长为4个、宽为3个小正方形的长方形;第三种是长为12个、宽为1个小正方形的长方形。

(3)用乘法算式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师: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它们的面积呢?

预设 生:用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1×12”“2×6”“3×4”这三种长方形。

2.提出问题:你能找到12的全部因数吗?(1)从因数的概念出发求12的因数。

师:思考一下,哪两个数相乘得12呢?从这些乘法算式中你能找到12的因数吗?

预设 生:因为12=1×12,12=2×6,12=3×4,所以12的因数有1,12,2,6,3,4。

(2)利用除法算式找因数。

师:当被除数是12时,你们能想到哪些除法算式?能找到12的因数吗?

预设 生:可以想到的除法算式有12÷1=12,12÷2=6,12÷3=4,这些除法算式的除数和商都是12的因数,所以12的因数有1,12,2,6,3,4。

篇8: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9: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2]周胜琼.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86.

篇10: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设计思想: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四、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六、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七、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课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人和人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其实,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师:一起看大屏幕,老师这儿有1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如果请你把这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会摆吗?能不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试试看。2.学生汇报算式,然后思考是怎样摆的。生:4×3=12

师:想一想,他是怎么摆的

生:摆3排,每排4个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是)这个算式还可以怎么摆? 生:还可以摆4排,每排3个

师:对,其实这种摆法是把这个图形竖起来,和这一种摆法是一样的。师:还有别的算式吗 生:6×2=12

师:这个算式又是怎么摆的呢? 生:每排6个,摆了2排。

师:当然也可以是每排2个,摆上6排。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生:12×1=12

师:是这样摆的吗?(演示课件)生:是的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了吗?(没有了)

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能写出3个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3.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4×3=12,数学上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师:大家很会联想,反过来说,4是12的因数,同样,3也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这四句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师:仔细观察这个算式,齐读一下。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选你喜欢的一个,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 3 的倍数吗?

生:我选6×2=12,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生:我选12×1=12,12是12的倍数,12也是1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1也是12的因数。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说的时候,你们是不是感觉到有两句比较特别啊,是哪两句?

生:12是12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

师:真是这样,12既是12的倍数,同是12也是它本身的因数。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师:现在你能写一个算式,找一找其中的倍数和因数吗?(同桌互相交流)师:屏幕上也有几个算式,你能不能说一说其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

(重点是最后一个算式18÷3=6)

生:18是3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3是18的因数,6也是18的因数。

师:看来,我们不仅可以用乘法算式,同样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的方法 1.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只有12和18吗?(不是的)

师:你能把3的倍数写出来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开始。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3的倍数?

生:15个 生:24个

师:很厉害,写的真多,那有写完的吗?(没有)师:为什么?

生:因为3的倍数有无数个,写不完 师:可以怎么办呢?(用省略号)

师:好办法,我们一起来看几位同学的作品(展台呈现)生: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这样写下去的。生:我也是用乘法,用3去乘

1、乘2等等 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的

师:你们都是用3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3的(倍数)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用加法的,用3+3=6、6+3=9依次加下去

师:你是用加法,同意吗?不要小看了加3,当数大的时候也比较方便。师:我们一起来写3的倍数,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前面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师:现在你会找一个数的倍数了吗?(会了)

师:写出2的倍数行不行?(行)5的倍数呢?(行)。师:打开课本完成书上的“试一试”,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2.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分别找了3、2、5的倍数,下面请同学们观察3、2、5的倍数,你能发现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生:最小的和它一样

师: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板书:最小 本身)师:最大呢?(生:找不到最大的)

师:也就是说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板书:最大没有)生: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无数个我们页可以说是“无限”(板书:个数 无限)

四、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的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找一个数的倍数,你们还想再研究什么? 生: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其实刚才我们已经找了12的因数,说说看12的因数有哪些? 生:1.2.3.4.6.12

师:我们是根据什么找出这些因数的? 生:乘法算式

师:具体举个例子说说

生:比如在算式3×4=12中,我们找到了3和4是12的因数

师:看来我们是根据乘法算式中,哪两个数相乘得12,这两个数就是12的(因数)

师:找12的因数难不住大家,来个大点的数,找36的因数,行吗?(行)师:谁来说几个36的因数 生:4和9 生:3、2、6

师:看来要找出36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找出36所有的因数,一个不 6

漏的全写出来,行吗?(行)

师:听清要求,你可以独立的完成这个任务,当然如果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进行讨论,或者也可以向课本求教,开始。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师:李老师找到了几份不同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看这一份,你有什么话要说?(生一:1、2、3、4、6)

生:没有写全,还少了好几个,有1就应该想到36 师:那他写的有没有什么优点呢? 生:他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师:是这样的吗?大家有没有发现啊,你很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师:刚才的同学提到了有1就应该想到36,这让我想到另一位同学的作业,似乎和他有相同的想法,而且他还写了一些乘法算式来说明他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生二:1、36、2、18、3、12、4、9、6)

师:他是怎么想的,似乎写的有点乱,没有顺序。(不乱)师:那谁来帮他解释一下

生:他是想着1×36=36就找到了1和36是36的因数,2×18=36就找到了2和18是36的因数,3×12=36就找到了3和12是36的因数,4×9=36就找到了4和9是36的因数,6×6=36就找到了6是36的因数

师:听明白他的意思吗?(明白)他们都是用乘法去找的,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去找36的因数的,举手

师:很多同学都是的,那你们在找因数的时候是一个一个找的吗? 生:是两个两个找的

师:恩,也就是一对一对找的,是吗?(是的)

师:你们用乘法去找,就是看哪两个数的乘积是36,这两个数就是36的—— 生:因数

师:都是用乘法找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了? 生:还可以用除法找 师:具体说说看

生:36÷1=36就能找到1和36,就是用36去除一个数,看能得到几 师:老师刚才也发现了一个同学用的是除法,我们一起来看他的算式(生三:36÷2=18

36÷3=12

36÷4= 9

36÷6= 6)师:看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不但可以用乘法,还可以用除法

师:老师发现不管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你们都是从几开始的啊 生:从1开始算 师:为什么?

生:这样找比较有序

师:那为什么算到6,你们就不往后找了呢? 生:因为是一对一对找,再往后找就出现重复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出36的因数,根据算式,找到了1就找到了36,找到了2就找到了18,依此类推,为了美观,我们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最后写上句号。

师:现在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 生:会了

师:能找出15的因数吗?(能)16的因数呢?(能)师:来,动手试一试,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生:15的因数有1、3、5、15

生:16的因数有1、2、4、8、16 2.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找了36、15和16的因数,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发现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你同桌交流一下 生:最小的是1

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生:最大的是它本身

生: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五、巩固练习

1.找倍数和因数的练习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现在你能根据屏幕上的几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2.游戏——猜年龄

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想不想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想)

师:老师的年龄既是30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3.游戏——“找朋友”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找学号。想玩吗?(想)

师:同学们每人都有一个学号,每个学号都是一个自然数,如果我要找的朋友是你,请你站起来,并把写着自己学号的卡片高高举起,让其他同学也看看你是不是我要找的朋友。准备好了吗? 师:是20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是20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学号是20的同学,你怎么站了两次?

生:20既是它本身的倍数,又是它自己的因数。师:是6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谁来说一句话,让大家都是我的朋友。生:是1的倍数的同学请起立 师:那就请是1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篇11: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 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 在被除数 末尾用 0补足 ,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连除的算式可以写成被除数除以几个数的积,但除以几个数的积时,必须给这个相乘的 式子加上小括号。

4、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不为 0时,除数大于 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3.5÷5=0.7 ②当除数不为 0时,除数小于 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3.5÷0.5=7

5、小数除法的 验算方法 : ①商×除数 =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 =除数

6、商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 再根据 “四舍五入” 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求出商的近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 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7、循环小数 :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 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如 5.3… 7.145145…等。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 叫做循环小数。(如 5.3… 3.12323… 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如 5.333… 的 循环节是 3, 4.6767…的循环节是 67, 6.9258258…的循环节是 258 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②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5.333…写作 5.3;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 7.4343…写作 7.4 3;有三位或 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 10.732732…写作 10.732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 外 ,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 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 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 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轴对称图形的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平移: 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3.平移图形的画法:(1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2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平移所需距离。(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

4、平移几格并不是指原图形和平移后的新图形之间的空格数,而是指原图形的关键点平移 的格数。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平移、对称 1.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

(1选好基本图案;(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平移的格数和方向;(3平移,描出对应点;(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 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1先选好基本图案;(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3选好关键点,并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 倍数和因数

像 0, 1, 2, 3, 4, 5, 6,…这样的数是 自然数。像-3,-2,-1, 0, 1, 2, 3,…这样的数是 整数。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 数。

(一 2, 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 0, 2, 4, 6, 8的数是 2的倍数。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 0或 5的数是 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是 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 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 2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 0的数既是 2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既 是 2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都是整十数,最小的两位数是 10,最小的三位数是 100(二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的倍数。

同时是 2和 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 0, 2, 4, 6, 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 是 3的倍数的数, 既是 2的倍数, 又是 3的倍数。(同时是 2和 3的倍数, 一定是 6的倍数, 最小的是 6。

同时是 3和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 0或 5, 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3的倍 数的数,既是 3的倍数,又是 5的倍数。(同时是 3和 5的倍数,一定是 15的倍数,最小 的是 15。

同时是 2, 3和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 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3的倍 数的数, 既是 2和 5的倍数, 又是 3的倍数。(同时是 2, 3和 5的倍数, 一定是 30的倍数, 最小的两位数是 30,最小的三位数是 120 9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 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9的倍数,它也一 定是 3的倍数。

㈣找因数

在 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

1、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 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运用除法算式,思考 这个数除以几能整除,那么除数和商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找一个数的因 数,通常用列举的方法,可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也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

㈤找质数

一个数只有 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 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 2, 5, 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 2, 5, 3;如果还 无法判断,则可以用 7, 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 7, 11等。只要找到一个 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 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 个数就是质数。

㈥数的奇偶性

运用“列表” “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 “画示意 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奇数 偶数-偶数 =偶数 奇数-奇数 =偶数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奇数

偶数×偶数 =偶数 偶数×奇数 =偶数 奇数×奇数 =奇数

第四单元 多边形面积 ㈠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 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 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 来确定。

㈡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知识点: 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将图案进行 “化整为零” 式的计算, 即根据图案的特点, 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 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补充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㈢动手做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 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 一点。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 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 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从 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 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 =底×高

如果用 S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 a 和 h 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 h 补充知识点: 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同时,其面积也是相同的。(二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 =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此: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 如果用 S 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 a 和 h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 式可以写成:S=a 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 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三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 =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 +下底×高÷2

如果用 S 表示梯形的面积,用 a 和 b 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 h 表示梯形的高,那 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h÷2 补充知识点: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 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 ㈠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1”的含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通常叫做整体“ 1”。

分数的意义:把整体“ 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是 几,整体就被分成了几份,分子是几,就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数对应的 “整体” 不同, 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即 分数具有相对 性。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大, 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 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大,对应的整体就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小,对应的整体就小。

㈡(真分数与假分数)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像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特点:分子都比分母小;分数值小于 1。、、、,…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 等;分数值大于或等于 1。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特点:由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组成的;分数值大于 1。带分数的读法: ★补充知识点: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㈢分数与除法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为 0)。分数的分母不能是 0。因为在除法中,0 不能做除数,因此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 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 0。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分数 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的值相当于商。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把所得的商写在带 分数的整数位置上,余数写在分数部分的分子上,仍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㈣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商 不变。因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也是不变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个数÷另一个数 = =,得到的商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没有单位名称。㈤找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列举法:运用找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到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 因数,这些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再看看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 大公因数。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因数,再看看这些因数 中有哪些也是较大的数的因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两 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例如:找 15 和 50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可以先找出 15 的因数:1,3,5,15。再判断 4 个数中,哪几个也是 50 的因数,只有 1 和 5,1 和 5 就是 15 和 50 的公因数。5 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 1。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 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 1。,即比较量÷标准量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㈥约分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像 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 1 了,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分 子与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

数;分子分母是两个不同质数的分数一定是 最简分数;分子是“1”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掌握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去除。补充知识点: 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比较,有些时候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 以采用约分后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 ㈦找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先找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找出公有的倍数,找出两个数公有 的倍数,看看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两个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大的数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 围内),再看看这些倍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如:找 6 和 9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0 以内)可以先找出 9 的倍数(50 以内)有:9,18,27,36,45,再从这些数中找出 6 的倍数 18,36,18 和 36 就是 6 和 9 的公倍数,18 是最小公倍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 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㈧分数的大小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 小。(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第六单元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知识点:了解组合图形:有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运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和“添补法”。分割法,即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分割图形越简

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 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添补法,即通过补上一个简单的图形,使整个图形变成一个大的规则图形。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知识点: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主要是以方格图作为背景进行估计与计算的,所以借助方 格图能帮助建立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数方格的方法:满格记为 1,少于半格记为 0,大于半格记为 1。尝试与猜测 鸡兔同笼 知识点:运用列表的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折中列表法)解决类似 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也可用“方程”来解决。点阵中的规律 知识点: 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在“点阵中的规律”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出后续图形中点的 数量。第七单元 可能性

1、判断游戏是否公平,要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上一篇:合作意向书范本1下一篇:2022党建工作下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