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2024-08-08

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通用9篇)

篇1: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 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2,说的就 是 他 的 故事。

3.你看,司是一个~~~~~~~(平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宰相。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有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学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有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学生 分小节朗读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有什么?

(1))(出示“水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他们用水需要挑水,这种水缸就是用来装水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水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谁能读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水。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

(2)课文第一段有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学习课文第 二 自然段。

1、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 水缸里。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水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1)什么叫“慌”呀?你瞧这个“慌”字。(出示)是一个(竖心旁)的字。说明(和心理活动)有关。想想看,你在场,心情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关天呀。一起读读这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 三 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有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有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学完了课文,这个填空一定难不倒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练习说话

篇2: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借助课文插图学习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会书写要求写的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

(一)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司马光吗?谁知道?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③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师检查读文情况。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②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指的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5)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从课文中措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指导用着急的语气读第四段。)

(学生练读、评读)

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五段。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5.学习课文第六段。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小朋友

司马光

慌了

没有慌

哭 叫 喊 跑

举 使劲砸

第二课时

一、巩固识字

1.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2.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横排两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

2.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重点指导写好双耳旁。

3.展示、评议。

三、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四、实践活动

1.积累词汇:

(1)找出课文表示数量的词。谁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自由说。

(2)口头扩展词语,如:司司机、公司&&用慌、假、别、吓、块、救口头组词。分小组讨论、积累,再大组比赛,指定时间内,看哪组组的词最多。

2.创新故事会:学生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篇3: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4: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一、课文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课,写了小学的环境风貌和学生的活动,再现了美丽校园的场景,是一篇难得的写景和记叙相互融合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的朗读和体会,学习优美句子的写作,对于校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1)读熟课文,了解文意,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2)找出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进行特点分析。(3)学会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分析,进行有效的仿写。

2、能力目标。(1)在阅读课文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当中进行情感抒发。(2)对于我们学校景物的描绘能力,对于环境衬托的描写,反映安静的句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对于学校和家庭的热爱,通过语句进行表达。(2)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人的情感。(3)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的校园是个什么样的景色,我们怎么样去描绘它?(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点名起来说和分析)学生积极发言,说自己学校的环境,花草、树木、教师。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请大家自由朗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周围景物,自然导入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意,自己解决不认识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其中的生字,自己通过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1)教师进行字音的纠正:“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跟读,纠正读音。(2)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将课文后的要求会读和会认的字,进行小组合作的讨论,找出有效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猜字谜识字、生活中识字、组词识字、说一句话识字”等,通过字体结构的分析进行分析,要求同学们说出两种以上的识字方法,不准重复。(3)多媒体出示课件,展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组内合作读生字,其次让学生开火车朗读,点名读,随时纠正和点读。(4)带拼音朗读,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和纠正;(5)去掉拼音朗读,进行点名朗读,教师随意点取一个字,要求学生朗读和分析。(设计意图:多种手段识字,提升学校效率,识字作为教学重点)。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教师或者学生领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进行分析和感悟,每个学生可以勾画2-3句,然后自己进行点评,在班里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发表意见的方式,去交流对于句子的理解。(2)展示描写环境的优美句子,教师进行领读。仿写。“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根据以上段落的特点,进行仿写,“从——从——从——,有——有——有——”,将关键词融入文章当中进行仿写。每个学生选择一种景物进行仿写,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放在一起比较和交流,通过比较和交流进行段落的选择。“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出具句子,通过周围景物的衬托,来描绘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师可以出题,让同学们学着描绘一下周围环境热闹的句子,通过周围事物来衬托环境的热闹。(3)重点领读课文朗读的句子,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让学生倾听和诉说,我们自己周围举行活动的句子,平常在课外活动中和体育课中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简单的写作,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下课了,大家在——在——在——”,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这个句子可以用于校园活动的写作当中去,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分析,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设计意图:学会对于景物的描写方式,对于文章进行渲染,学会衬托的写法)。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1)三读课文,品味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一段在段落中能够起到渲染色彩的作用,而且能够让全文进行升华,教师要求学生和写作中进行有效的鉴赏和分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去,给自己的文章渲染色彩。(2)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和拟人、排比句分析句子特点,进行点评和仿写“鸟儿不叫了,树枝不摇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以上两句通过三种修辞的运用,提升句子的情感和感染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三种修辞的手法运用,通过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作文里有效展示,提升我们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升我们对于句子的理解。(3)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文章的情感,领会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谈谈自己对于学校的爱(自由讨论,由学校拓展开去,联系到家庭和周围的景物,都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分析),写出自己的内心,进行有效的表达。(4)教师进行情感升华的提升,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浅谈其中的感悟,让他们自己分析每个句子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设计意图: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写作水平)。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生活,课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来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拓展。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课外拓展的作业相互交流,就是将自己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通过组内评比和班内的评比,有效提升自己的作业水平,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的比较,来反复提升自己的水平。每个同学去给对方找一个优点,将这个优点用于自己的文章当中去,然后将自己的优点教给别人,让别人也进行有效的运用。(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空间,进行思维发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风景仿写的段落1“从——从——从——”。描写环境安静的句子2“窗外十分安静——”。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句子列出“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列举和仿写学生的课外活动“跳舞、做游戏、摔跤”。

四、教学反思

篇5: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思路:

《司马光》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的图是一幅单幅图,学生不了解故事内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学时可先启发学生看图。在简介故事内容后再提出几个问题,如: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讲图画上的故事的。

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课文。先学习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让学生知道古时候是很久以前。这一部分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弄清缸在假山的什么地方,以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缸。然后启发学生想想这个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如不及时救出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及当时的危急情况。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四至六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找出有的&&有的&&及哭、喊、跑、叫、找等动词,想象当时玩耍的小朋友着急的心情,动作忙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后再仔细读第五自然段课文,说说司马光是如何砸缸的。读完第六自然段,小朋友得救了。还可启发学生想想除了砸缸外还可用什么办法救那个小朋友?

朗读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反复体会。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900多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就是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图画上的故事的。

1.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读讲一至三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古时候,帮助学生理解古时候就是很久以前。

(3)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要写谁的事情。

(4)回到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作为课题的。

2.第二自然段。

(1)第二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借助图画学习第2句话,弄清缸与假山的位置,看清缸是一口大缸,强调是装满了水的大水缸。

卡片出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3.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①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回答思考题后,教师略作小结,为突出司马光遇事不慌,聪明果敢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1.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从哪里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3)出示卡片: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4)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让学生表演第4段的内容。

(5)小结:别的小朋友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司马光表现怎么样呢?

2.第五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用笔画出司马光砸缸的动作。

(2)出示卡片: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讨论:

①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样做的呢?

②举起与拿起作比较,举起说明什么?

③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④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①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②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

(5)小结: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可看出他是个遇事不慌、聪明、果敢的孩子。

3.第六自然段。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得(dé)的读音。

(2)让学生代得救的小朋友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二、朗读四至六自然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看图复述故事。

3.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1.卡片出示两组句子:

(1)他跟几个小朋友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2)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用(石头)砸缸。

2.要求学生找出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1)第1组的第2句写明在什么地方玩,并体会表示地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2)第2组的第2句写清楚了司马光用什么东西砸水缸。

三、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并书写。

1.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2.指导书写。

候注意右上不要写成工字。孩右半边的笔顺是亠亥。

回是大口套小口,注意大口的最后封口。朋由两个月组成。

篇6: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师:三国演义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非常经典的一段。

生齐读课题

师介绍司马懿

【课件出示】司马懿,字仲达,足智多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魏国大都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师:这个人(诸葛亮)不用我介绍了吧?你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

生1:我觉得诸葛亮知天时知地理知人和,这就是诸葛亮.

师:你对诸葛亮太了解了,把他全部优点都肯定了,你真棒!

生2:我觉得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策略家,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个脚踏七星,呼风唤雨的道家。(下面老师赞叹不已)

师:你太厉害了,一口气能说出那么多的词语,叫我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是说不出来的。

生3:诸葛亮,字孔明,是蜀国的军师,在三顾茅庐之后,多次率军打败,为吴与周瑜合力指挥的军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式。

师:够详细的了,这里老师要交给大家一个小常识,古代的时候,一般人有名有字,这里孔明是他的字,复姓诸葛,名亮。还有一个小常识,一般来讲,如果两人初次见面,称对方字的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初读课文,借助题眼,创设统领性问题

1、自读自学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诸葛亮已经非常详细,一个足智多谋,一个神机妙算,那么都两个厉害的角色在一起的时候,肯定有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打开课本,第182面,快速读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难度的字词句多读几遍,碰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后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猜猜他的意思,最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

2、自读检查

师:好,精神状态非常好,检查一下,这几个句子当中,你选择几句把他读好

【课件出示:你能把这几个句子读通顺吗?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3、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生选读第二句

师:读的非常通顺,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非常偏僻的字,他都读得非常准确,披(鹤氅)戴(纶巾),很好,谁再来读

指名读1人次

师:读得很流利,在这句话中有几个字的意思与现在的不一样【不同颜色出示:引、于、敌楼、凭】,你能猜猜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意思,师指正:敌楼是指,抵抗敌人的城楼。

师: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坐在最显眼的地方,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生选读第一、三句,师评价

师:课文已经读得很通顺,看样子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接下来考大家第二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诸葛亮先派二千五百军士去搬运粮草,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军士来告诉诸葛亮,司马懿带十五万军望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旁只有一帮文官,他就用了空城计,司马懿的兵尽皆退去。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详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在概括的时候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太长,谁能把他说的精简点。

生2:当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望西城来的时候,诸葛亮摆出了空城计,让司马懿起了疑心,于是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都退走了,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师:谁使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生2:诸葛亮使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师:说的非常好,这位同学就在刚才那位同学的基础上把话说得更精炼了,其实说了起因、经过、结果能概括这篇课文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办法,比你们的还要好,我们来看课题,其实这个课题已经把课文内容告诉我们了,把这个课题稍微补充一下就已经是答案了,试试看

师:谁?

生:孔明

师:用什么?

生:空城计。

师:退去了

生:司马懿

师:多少大军

生:十五万。

师小结:其实有时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选择最好的办法。

3、借助题眼,创设大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孔明用空城计退去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空城计本身就点出了课题中的哪个字?

生:智

三、聚焦“空城计”,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 默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师:孔明是个智者,大家是深信不疑,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孔明的智体现在哪里?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找出最能体现孔明之智的,【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也就是说“空城计”的内容,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生默读,师巡视

师:关于空城计,课文是怎么来描述的?

生:用课文中的这一段: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在他的这段话中,你有没有听明白孔明要求他的手下做到哪几点?【根据生回答,出示内容,标明序号】

生:孔明要求他的手下扮作百姓,在城门前打扫街道,并在魏兵到来是不得随意走动,也不准大声说话,并且在魏兵来之前也不能乱走。

师:还有谁补充

生:还要把旗子隐藏起来

师:用课文中的话就是

生:将旌旗尽皆隐匿

师:“将旌旗尽皆隐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

生: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师:不得(高言大语),者的意思是(什么什么的人),第三点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师:第四点就是(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这是不是就是“空城计”的全部内容?

生:不是

师:这只是空城计要求(士兵)的,空城计还要求(他自己),你把他找出来【生回答后出示】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正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宝剑,右有一童手执塵尾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话,内容好像有些相似,既然有些相似,我们把两句话配合成一句话,怎么样?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这可是白话文,很难并的,有没有信心把他并好(能),我们来合作试试,说到合作,我要跟大家提个醒,我觉得,如果要并的话,可以把第二句中的某些内容并到第一句中,大家看一看,哪些内容可以并上去【课件: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在左,手捧宝剑——————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生合作完成

师:真不错,能把白话文并起来,看看并好后的成果,说说看,孔明要求自己做到些什么?

生:沉静、冷静

师:用课文当中话来讲,要做到什么?

生:笑容可掬

生:焚香操琴

生:披鹤氅,戴纶巾,而且还要坐在敌楼上,焚香操琴

2、布局的用意

师:这些就是空城计的全部内容,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是搞不懂,孔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看了这些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那我考考你们【课件:孔明——空城计内容——是为了什么?】孔明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生: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是为了让司马懿起疑心

师:为什么孔明这样做,司马懿就会起疑心?

生:因为孔明平生十分机智,不会冒这样的险,所以他认为里面有计。

师:孔明在弹琴,又穿着鹤氅,这一般是什么情况下的?(比较悠闲的)

生:孔明令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是为了使司马懿有疑心的这一优点变成缺点,让他退兵。

师:你看老白姓都在干什么?现在那么多敌人在面前。老百姓还能够(打扫街道),为什么呀?(因为里面有计),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孔明也是这么想的。

生:孔明令将旌旗尽皆隐匿是为了让司马懿上他的当。

师:你们刚才所讲的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可以怎么样概括呢?【课件: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击退司马懿,让他退兵。

师:击退可以换个词,迷(惑)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司马懿中他的计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西城县的安危

师:保住西城县的安危,最主要的是保住自己以及城中那些兵的(安危)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能隐退司马懿并且保住西城县,能化险为夷

师:化险为夷用的太好了,孔明不仅“将旌旗尽皆隐匿”,更重要的是他将城中的一切一切,和心中的一切一切也尽皆退去,这空城计用的真是(妙)

指导朗读【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指名读

生读得很有信心、气势,师点评:读得胸有成竹

生读得疙疙瘩瘩,没信心,师点评:丞相说话语速很慢,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没有退兵办法,此番我等命休矣

师范读

生读自信,胸有成竹,坚定,师点评:丞相说话,胸有大谋,气定神轩,他定有退兵办法,我等尽可放心。

齐读

师:同学们,孔明的空城计布置的怎么样?

生:惟妙惟肖

生:天衣无缝

生:万无一失

生:妙不可言

师:是啊,布置得真是巧妙极了【板书: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

师:同学们,空城之计大智大勇,这是对诸葛亮智慧最直接的描述,那么除此之外,课文当中还有哪些间接描写,也体现了孔明之智,默读课文,用“横线”找出来

生默读

生:第一自然段: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儿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讫,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般声息,尽皆失色。孔明在这么危急的时刻还镇定自若,与尽皆失色的文官相比,真的不愧后人给他的美誉。

师:这位女同学,分析问题多么到位,真棒。当时孔明的情况是非常危急,课文当时怎样来描写情况危急的?

生:忽然十余次飞报马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

师:有个数字,多少(150000,板书)这是敌军的力量,还有一个我方的力量,(2500,板书),除一下,多少?(1比60)是以一抵六十,看到这个敌我力量对比的算式,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一下?

生:兵力悬殊

生:必死无疑

生:背水一战

师:以卵(击石),兵力悬殊是在是(太大了),怪不得,那班官员看到这般情景后就怎么样?(尽皆失色)

怪不得,探听敌方军情的探子是怎么样来报?谁来报一报这万分紧急的情景?

指导朗读: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

师范读在前加 :报,读出紧急 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众官员尽皆失色,探子是十余次飞马来报,孔明是怎么样的?

生:面不改色

生:临危不乱

…… 【选择其一板书】

师:这又是孔明的智慧的体现,除了这里,还有哪里也能体现孔明的智慧?

生: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师:谈谈体会

生:有人说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明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司马懿说的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已经中了孔明的空城计了,说明孔明的这个计是成功的,这也能看出他十分聪明。

师:你分析的很到位,还有补充吗?

生:却说司马懿前军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遇到此情景,孔明临危不乱,他保持着沉着冷静的心态,反倒让敌军你感到恐慌

师:也让敌军的探子感到恐慌,这里我们可以把矛头或者说把焦点,聚集到司马懿身上

生:司马懿的疑心的有点变成缺点

师:司马懿自以为自己了解孔明,按理说这是一个优点,但是没想到,反被孔明利用,自己中了孔明的圈套,那么换句话讲,是谁谅解谁更多一点?(孔明了解司马懿),孔明料到司马懿多疑,最重要的是他料到了司马懿会怎么做?课文中的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齐答:尽皆退去

师: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空城计的结果,孔明也料到了,你觉得孔明在这里又体现出了哪些智

生:料事如神【板书】

师:其实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可以把事改一改,你觉得改什么?

生:改计。料计如神

生:懿,司马懿的懿,料懿如神

师:说得好!

五、拓展延伸

师:孔明这一切都料到了,当大军将近的时候,当众官失色的时候,孔明临危不乱,他布置空城计的时候,布置巧妙,最后的结果,又是他所料到的,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把黑板上的这个问号给擦掉,这个空城计真的是用的太绝太妙了,太神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最痛苦了,是谁?(司马懿),想一想,当司马懿听到事情的真相后,司马懿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又会说些什么?

生:脸上的表情可能是大惊失色

师:最好能用一句话来说

生:司马懿当时可能不仅是大惊失色,还可能羞愧难当,可能会说:亮更胜我一筹,我实不如他也

师:下一个同学说,可以说:司马懿————

生:司马懿哑口无言,说: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生:司马懿可能会气的七窍生烟,然后说:诸葛亮却是比我聪明,我确实不如他。

师:甚至气得七窍生烟,说不出话来,如果不会,可以这样说

-------

师:想不想知道罗贯中是怎么样写的,其实和刚才以为同学说的很像,【课件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师范读——生齐读

师: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可是碰上了料事如神的空城计。用今天所学的内容,不上这两句歇后语

孔明用空城计——( )

司马懿见空城计——( )

篇7: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育孩子要向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机智救人。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司候园爬掉别哭使流

1)学社自查

2)同桌互改。

3)交流。电子白板演示易错的字。

2、齐读课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教学新授。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

提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2)指导朗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出示课件:

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这是情况怎样?怎样读这句话?(读出危险的语气。)指生读

齐读

3)在这危险紧急的情况,小朋友和司马光的表现一样吗?画出有关句子。交流、讨论。

4)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找大人。谁来说说“都慌了”什么意思?指导读词。

师范读这句话。

表演读这句话。

5)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出示司马光做法的句子。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

指导读句子,表演读。

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这样做?他当时怎样的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

1、那个孩子知道是司马光救了他,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呢?

2、其他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什么?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

篇8:小学语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涂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畏,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打开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伟大,深入解读“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愤的司马迁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司马迁了解了多少?(板书:司马迁)

2.谁再来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

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三千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师述: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父亲的临终嘱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8.教师范读,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内涵。

9.父亲的遗言悲凉而执著,让我们用心感受,学生再次齐读句子。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11.学生交流。

12.司马迁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从司马迁忙碌的身影中体会到了什么?

14.学生交流。

15.父亲的嘱托,人生的理想,司马迁毅然挑起了这前无古人的历史重担。那么,他是怎样写《史记》的呢?

16.学生交流。(板书:发愤)

17.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两个方面介入对“司马迁”的了解。此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抽象、单薄、常识性的司马迁形象。接着出示语句,让孩子谈谈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这个层面对人物的解读立足人物的行为,获得的是一个直观的司马迁形象。教师板书:发愤。这个“发愤”非常切合此处对司马迁的描写:振作起来,开始行动。板书很自然地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与课题关键词语的区别。困惑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更深层面解读与感悟的欲望。

二、紧扣“发愤”,用心感悟,解读发愤著史的司马迁

18.板书:发愤。“愤”字教师加点。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19.学生举例。

20.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找关键语句,联系课外资料谈一谈。

21.生交流:李陵事件。

22.教师相机叙述:正义直言,却换来牢狱之灾;耿耿忠心,却落得酷刑加身。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信念,心底里有着建功立业梦想的血性男儿,受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摧残,司马迁——(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3.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4.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但是,他这样做了吗?

25.出示引读: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26.“发”教师加点。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的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下面的文章,用心体会。

27.音乐起,学生品读,而后交流。

28.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9.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心声?

30.学生充分交流、朗读。

31.师述:司马迁在痛苦中挣扎,在屈辱中抉择。最后,他终于战胜了酷刑,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屈辱,更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次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32.齐读,配乐。

33.师述: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出示(配合音乐与插图):大雪纷飞的寒冬,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夜深人静,昏黄的油灯下,司马迁又提起了手中的笔……

狱卒尖刻的笑声中,司马迁眉头紧锁……

中秋之夜,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仍然写着……

34.让我们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听到了他怎样的心声?

35.学生描述。

36.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37.此时,这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仅仅是用墨在写就吗?

38.学生交流。

39.师述: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血泪和生命凝成了辉煌巨著,因为——(生齐)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0.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

41.学生交流,擦去板书“发愤”,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42.让我们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为了完成父命、实现理想、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伟男儿!

4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根据质疑,教师紧紧扣住“愤”与“发”在司马迁内心世界的表现与深层内涵,引导学生品读、感受、想象、深化、共鸣……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让孩子充分感受司马迁的“受辱之重,悲愤之深,绝望之沉,挣扎之痛”。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支撑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真正倾听司马迁的心声。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诠释,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中感受到司马迁的不屈、坚强、勇敢、顽强、坚定……教师浓墨重彩地设计了一组想象型的语言实践。司马迁的“忍辱之心,负重之意,坚贞之情”通过文字尽情流泻,溢满课堂,溢满孩子与教师的心田。教师又抛出了“此时此刻,你理解了‘发愤’的内涵与深意吗”这个足以释放孩子所有理解、体会、感动、震撼的话题,让课堂成为教师、孩子、文本、历史共鸣的文字家园、心灵家园。此时,司马迁丰满的人物形象,“发愤”的精神内涵,伟大的人物精神……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三、表达心声,回归本源,回味一生伟大的司马迁

44.师述: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10岁开始攻读史书,20岁开始四方游历,36岁父亲去世后就着手整理史料,40岁开始编写《史记》,53岁才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史记》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5.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手中的笔、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我们的心声:

司马迁,我想对您说……

46.老师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激情,出示教师书写的对联:忍辱负重用生命写成巨著,百折不挠以血泪著就史书,横批:中华伟男儿。

47.让我们永远记住“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让我们永远记住忍辱负重、百折不挠的司马迁,让我们好好读读辉煌巨著《史记》,让我们永远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骄傲和自豪吧!(板书: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一系列的理解、渲染、想象、品读,师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司马迁的形象,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课后读读《史记》,听听王立群《读史记》。课的最后,回归了中华民族恢弘壮丽的历史,回归了中国人的民族豪情,从而回归了更深刻、更真实、更清晰的司马迁形象。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辉煌巨著

百折不挠前无古人

[教学反思]

一、“疑”扣题眼,品味人物

文题中的“发愤”是全文思维、语言、情感的精髓,它“通”则全文通,它“活”则课堂“活”,它“明”则教学“明”。教学中,首先以“疑惑”激发学生品读人物的愿望,接着以“巧引”搭设学生释疑人物的平台,最后以“喷涌”分享学生品味人物的收获。在智慧自然的教学策略推动下,学生不断处于阅读、思维、表达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语言活动中,不断处于对话、生成、创造的高综合、高效率的语言活动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伟大人格,文本的表达方式、情感流淌……在学生主动、渐进、有效的阅读实践中清晰而深远,回味无穷。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学生阅读的层次、质量与成效……都在这样的人物品读中得到了提高和拓展。

二、立足文本,飞扬情韵

文字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总关情。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步步含情”,立足有效的语言实践,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恰当高效的媒体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多元的对话,深入的思考,真情的表达……稚嫩的情感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真正穿越了漫漫的历史时空,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文字的世界。

三、依托联想,实践语言

篇9:论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7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教育部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现在的教学活动总是会经常性的出现偏差,由于考核制度的压制,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情况将教学活动设计认为是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强制规定、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概括性描述,然而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太强,忽略了素质教育,没有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而只是单纯的追求教学任务和教学成果。这种教学设计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盛行,就会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一改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活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加入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可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嫁接,提高教学效率。

一、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策划。现在的教学过程却少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仅仅是将理论运用于另一理论的解释或承接,这种教学最终只会导致书呆子的形成,而教学设计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旨是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在各方面都取得最佳的效益,这更是协调了教师教学任务和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矛盾。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设计做出了这样的概括:

1.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作为国学内容,生活中无处不体现语文,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向是让学生学会识字,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这一系列课标要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在与不同的人交流时,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语文的实践性在众多学科中是最强的,因为学生的谈吐举止无一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内容。在综合性方面,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不同于数学培养专门的数学思维,因为数学思维的养成是为了解决数学创新题,而语文思维,是为了众多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所以,语文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的只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意义。

2.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趣味教学和以情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方式并未贯彻创新探究的环节,教师一味选择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匆匆忙忙的记,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脑中却没有多少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完成了教学任务,剩下的让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教师的后续任务就是检查,这无疑是给学生重压,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会太好。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一种师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小学生处于形成思维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只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便可轻易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是要与学生做朋友,一改教师高高在上的等级教学,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其次,将机械授课改造为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教学活动。

3.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语文学习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逐步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所以,要将教育水平也提高到全球化的高度。这就需要教师扩大教学资源,拓展课程内容,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一般都是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未涉及太多与现在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搜寻教学资源方面的时候,小学生能接受的课程内容高度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

二、教案设计要全面体现课程内容

教案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犹如学生的预习工作,教案的设计是把握整节课堂的关键,是控制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按计划进行的关键。

第一,小学语文课程的标准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小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能力,再通过后面的学习训练,具备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含义。第二,就是要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在阅读时通常都会有这样的陋习:用手指着去读课文,一个字一个字的蹦着读,这样的阅读方法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改正的,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能够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年级再高一点就需要有感情的去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阶段,语文要求的表达方法和修辞方法都不多,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养成边读边去发现修辞和表达方式的好习惯。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将课堂所需的记录资料都准备好,有关课文的内容也要提前整理好,以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举例来说,五年级的课文《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课文的前半部分描写了老人与海鸥的相处默契,他们之间相依相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相处的和谐美好,这是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教案中一定要体现出来。后半部分通过描写老人的去世,海鸥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进行追忆和哀悼。这时教师可以拓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这篇课文拓展出人类要爱护自然的观点,让学生自主讨论人类破坏自然地行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讲完基础知识之后,提炼出课文的难点,这篇文章的难点就在于文章是通过写话练习来升华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全文贯穿的感情线是整篇文章的亮点,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

这篇文章是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同时也掌握了分析课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将重点词句标注出来,通过字、词、句来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那么真实生动的表达出来,进而拓展到学生的写作方面,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入情入境,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感情。

上一篇:高一历史上册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劳动合同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