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2024-08-16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共10篇)

篇1: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库甫尔别克 2011-12-25

篇2: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一、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

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基本特点可具体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教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自己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时,教师发觉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组的纪律最好?”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最好。”这里,教师关心的是

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心的是言语的表面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差。可见,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取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原本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别或文化品味的异质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只是两者发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标亦不一样。教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则是一种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互动。

3、师生互动的反思性。

塑造自我并非是一蹶而就的简单化和直线式的过程,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其教学活动的实质来看,它又是伴着经常不断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来推进的。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和加工,控制着自我多方面的发展后形成自我同一性。这恰恰反映了其内在的反思特点。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在现代性的情境下,变化的自我作为联结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探究与构建。”可见,教育过程始终伴随着反思的`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推演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互动的过程就是 “理解——形成——反思——理解——再形成”的反复过程,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区别于其它互动的本质特征。

二、把握教学互动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生互动是实实在在表现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从实践的层面来看,至少有三个重要环节:

1、教师的监督与学生的自律体现在教学的组织管理环节上。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体现在知识传输环节上。

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总结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底蕴,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就没有基本认识,甚至连基本的技巧、方法都不懂,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有什么收效。因此,本学期,我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教师的理论意识

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等列入学校工作规划,要求做到学习制度化,在学习中,要求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体学习与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教师研讨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力求探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总结。

二、通过建、定、带、引、激等方法,把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1、建——即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学习会,严格学习考评,学习前先点名,要求每位教师理论学习做到六个有:有学习计划,有主题内容,有中心发言,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总结提高。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强化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2、定——即定学习任务(学习内容)。根据各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和教育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在学习中。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2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3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反映。就像恩格斯说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的看法,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系统。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先导。

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也已被教学改革的实践部分所充分证明。如果教育观念不改变、不更新,一切将难以取得好的突破。

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观念转变的紧迫性首先来自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观念转变紧迫性也是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总体现状所决定的。

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随着对教师素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把教育观念放在教师素质结构的首位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意识。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必须立足于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事物的复杂程度有时让人感觉到无能为力,而系统思考可以克服这种无力感,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分辨出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的差异所在,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教师要不断观察事件发生的环状因素和互动关系以及学校发展变化的过程,而非片面的个别事件,避免为立即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同时,必须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但是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人愿景基础上的,而且是在鼓励成员不断发展个人愿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汇聚多数教师的意愿、凝聚集体意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每个人尽管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愿景,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实际意义。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与学习之间常出现矛盾,科研能力不足,学习力不强。这是因为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同伴互动,任何一个教师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工作。教师群体的文化对教师的专业成熟也同样重要。长期以来,在讨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时,不少人倾向于将教师的学习定位于个体学习,忽视了组织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这种缺少互动、缺少组织内外知识交流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进而造成教师心智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形成学习团队,通过团队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来共同提升,减轻教师个人的负担。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化实践是以学校这一组织为背景,以教师之间知识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过程时,才可能打破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在开放而非封闭的情景性合作学习中获得专业化的发展。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4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书学习,使我成长了不少。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更应该多一些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所以,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2.转变思想观念演讲稿

3.关于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4.非重点中学关于转变办学思想的实践报告

5.教育思想总结

6.关于思想教育会的讲话稿

7.关于王安石的简介与教育思想

8.教师关于安全教育个人思想总结

篇3: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一、学校的教育观念转轨

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从六周岁进校到十八岁中学毕业,这段时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上了大学四年时间全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呼声高,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此烂熟于耳,可是贯彻到实际行动中相当困难。因为高考这根指挥棒仍在起作用,高分数、高升学率成为学校、家庭、社会评价老师的标准。以上因素在客观上造成学生和家长追求高分数;老师教学过程中充满服从、竞争、应付、从众、迎合等心理,从而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针对以上问题 ,应该先从以下几点来改变学校的教育观念:第一, 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除了提高业务能力外,着力从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入手,如此为人师表,才能对学生有好的影响和教育。第二,向课堂要质量。学校要从教师备课,讲课上下功夫,采取相互听课,专业培训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讲课质量,让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消化、吸收知识, 减轻课后负担。第三,教育主管机关及学校首先要改变“分数第一”的看法。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视能力培养,所以学校要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而应全面考核学生,看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中小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大都在家里受家长的监督和管制。家长们盼子女成材,信奉“学而优则仕”,一味抓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家长们常存有一种盲目攀比心理,爱打听某家的孩子学习好,某家孩子数学竞赛得了第一,心里不平衡则打骂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听说有人让孩子去参加钢琴培训班, 舞蹈班等,不考虑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做或超出孩子能力的事。现在要让家长们转变思想观念,理解和支持素质教育, 须从以下着手:首先,家长们要理解和支持老师。 老师少布置作业,孩子们可以多玩多动,动手动脑,开拓了视野和思维,养成了个性。其次,家长们要善于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就鼓励和支持他向这方面发展,孩子不一定要考上大学才有出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再次,要重视孩子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中国家庭大多数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孩子的事更是全面包办, 孩子十八九岁了什么也不会干,上大学出远门了更是放心不下。而有些家长把干活作为惩罚孩子的方式,当孩子做错事时,才惩罚他们干活,这根本不利于孩子正确劳动态度的养成。相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家长们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独立的能力和意识。最后, 家长们要严格从自我做起,言传身教,即便自己是个普通人,只要给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同样成大器。

三、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转轨

篇4: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教育思想。一个根本没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怎能谈得上更新呢?一般地一名优秀教师大致需经历三个阶梯的攀登,一是知识阶梯。一个合格的师范院校毕业或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达到同等学历的教师,是基本符合这一要求的;二是技能阶梯。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一般有6至9年教学实践的教师大都会跨越这一阶梯。第三是思想阶梯。有些教师工作几年以后,教学热情减退.教学质量不再有明显的长进,虽然仍在年复一年地工作着,但基本上是在做一种重复性劳动,有思想的教师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创造性地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开拓型的教师。有思想追求的教师,自然懂得学习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从表面上看理论与实际离得很远,但理论学习会影响到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改变,无疑会影响到行为方式。如果一位教师与杜威一样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他肯定会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如果一位教师认为教育就是对儿童的塑造,他毫无疑问会注重对儿童进行灌输约束,用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组织教学。

其次,教师不但要有教育思想,而且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教学实践证明,经验型、辛苦型教师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科研型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科研型教师指的是那些富有探索意识、注重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总结与归纳,逐渐形成一套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师。加强教育科研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教师怎样从事科学研究呢?1.教育科研应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2.教育科研应把握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教育科研应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有些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意识,认为不评职称不需要搞科研,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而且要研究如何上好课,上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课,得心应手的课应提高到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为什么要这样讲,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完善和更新教育思想。

再次,我们要落实“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确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将会作为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总原则发挥长期的作用。所谓“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化意味着人类文化走向一体化。今天的教育必须为未来的世界公民们着想,学校在继承各民族传统的同时,要有世界眼光,要用人类文明来教育与陶冶学生。由于历史争端,民族战争等原因所产生的唯我独尊,仇视他人,闭关自守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和平与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一个真正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应该彻底告别这种传统。

落实“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教师自身必须接受過相应的教育与训练,具有科学素养,教师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有深切的体验,对科学文化有深人的了解,而不是只懂得写在教材上的科学知识,一个观念陈旧、抱残守缺的教师不可能有运用和革新方法的意识,也不可能接受先进的教育观点,更别说将其自觉自如地运用于实际。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长流水。一个人通过传统的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技术,不再能使其受用一生。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知识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进人21世纪,教师要学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营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氛围;学会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一个知识陈旧落伍的教师连不断更新的教材都驾驭不了,更何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节课讲……,本节课讲……”明天又这样导课“上节课讲……本节课讲……”如同每天让学生吃一盘菜一样厌烦,这种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变化。如果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就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如一位物理老师拿着一张塑料纸走进教室,他对同学们说:“你们试试看,谁能把这张塑料纸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经过亲手试验都不能把塑料纸贴上去,这时老师把塑料纸在衣服上擦一擦就贴上去了,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中,老师板书:“摩擦生电”。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又如教学画马,一位美国教师先讲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然后带着学生外出去观察真实的马,最后16名学生画出仰视、俯视等不同特征的16匹马,其中有一名学生画出六条腿的马,教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如果能改变马的遗传基因的话,就会有六条腿的马,到时候别忘了领诺贝尔奖金呀。”这位教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反而鼓励他有大胆的创新意识,我们中国教学生画马,一般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匹马。然后让学生学着画,当然学生画出的马与黑板上画出的马其特征基本上大同小异,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有明显的技能技巧意识,如提问时,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王小明你站起来我问你一个问题”。这种提问方法效果不佳。

篇5:我园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的点滴体会

如何在现代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促进教育管理观念转变,并让教育者真正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这是许多教 育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园自进行课程改革以来,不断改变以往的公式化管理,启用了崭新的、弹性的、富有 人性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尊重、信任、支持每一位教师

(一)坚持“ 尊重教师,等待和促进教师成长”的原则

我园的管理者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不同 教师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尊重每位教师的尊严、价值和独 立性,不实行“一刀切”,不强求“同步走”,用宽容心去理解 教师在教育观念转变过程中进步缓慢的行为,通过观察、耐心、细致地与教师一起分析教育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共同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鼓励教师自己付诸于教育实践中,帮助教师尽快地完成教育行为的转变。

(二)提倡“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

在课程实施中,园领导帮助教师树立“你行我也行”的信念,鼓励教师放下包袱,按自己的理解、需要和专长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尝试。同时,注意创设开放式的团队互动氛围,让大家充满自信地去想、去说。将教师的工作评价重点放在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态度、幼儿实际发展情况、家长参与课程情况等方面上来。通过观察、记录、统计、信息反馈等方面来展示教师的工作情况,加强教师之间彼此了解、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三)发挥“ 教师是课程发展的主体”作用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我们改变了以往在开园前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的做法,不再固定统一作息制度和活动安排来规定教师的工作,而是将课程的自主权、决策权还给老师,鼓 励教师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模式( 支持教师大胆尝试。实践证明,只要教育管理者充分尊重、信任、支持每位教师,教师就能将蕴藏的极大潜力和创造力释放出来,他们能在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经验、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采用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的、整合的方法来设计课程和计划教育活动,能根据本班和个人发展情况去研讨教学,产生各班不同的课程方案,创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进教室的亲子互动活动。

二、转变管理者角色,与教师共同成长

《广东省课程指南》指出:“课程管理者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者对课程理念与原则的理解与执行,不仅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执行,而且影响到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及其教育行为。”可见,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角色,树立与教师共同成长的理念,坚持深入班级教学的第一线,与教师一起研究课程,参与活动设计,并在实践中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指导,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支持的良好关系。因此,教育管理者的角色不仅是一个课程的管理者,更应是课程的研究者。我们认为,作为课程的管理者,应融引导型、合作型、开拓型和支持型的管理者的特征于一身。引导型:教育管理者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领路人,一定要稳把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引导教师迅速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思维,让教师少走歪路。

开拓型:带头学习探索和改革,把自己看作是开创事业或开发一种新活动、新功能的建设者,以创造性的工作态度来影响、鞭策和感染教师。

支持型:鼓励和支持教师个人不断学习和探索,倡导和激发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分享信息和成果。

合作型:把自己定位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乐于与教师一起研究,一起分享成果,一起承担责任。而作为课程的研究者,教育管理者同时应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管理者。

学习型:树立终身学习,与教师共同成长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研究型:教育管理者只有在做中思、做中研、做中求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开展课程改革。

反思型:在大力提倡做反思型教师的同时,教育管理者必须首先成为一名反思型的管理者,这样才能促进管理艺术的提高。

三、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生活上关心

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确保教师安教、乐教,是教育管理观念转变中的重要一笔,为此,我们关心每一位教师的生活,尽量想方设法解决好教师人事调动、住房、婚姻、孩子入学等问题。对生病的教师或家属及时送去慰问,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

(二)让每位教师都有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快速地成长,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每年与教师一起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出不同的目标与期望,同时根据教师不同的兴趣和专长,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机会与培训机会。其次,改变以往关起门来搞研究的管理观念,倡导“ 走出去,请进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管理观念。为了给予每位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各组织机构岗位人员( 如园务小组、党、团支部、职代会、工会、年级组长、班主任等岗位)不重叠,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与特长,让大家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朱惠珍)

篇6:谈谈教育观念的转变

梅河口市第一实验小学 吕荣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

在学科定位上,要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教育是交际的工具,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是人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对于小学生说它基本涵盖四个方面任务①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②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③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④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而人文性强调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突出人的精神,站在“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涵盖三个方面任务①培养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②提高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③具备良好品格与健康个性。为什么新课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在学科定位上提出?如果你是教育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这两者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节课中又是唱歌,又是画画,又是游戏,又是多媒体,还有合作探究。教学目标不明,双基训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本身搞好。”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要种好自己的田,烧好自己的园。语文学科就是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而且是教学活动中动态的统一。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有位知名教育家说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是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是与之俱来、相辅相成的。如果说工具性是“皮”,那么人文性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工具性是“肉”,人文性是“血”,有血有肉,才有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有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段、篇等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我们语文教师恰当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获取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吸收人文的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针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而提出来的。以往教师频繁地讲、频繁地总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学习方式的提出,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注意的是:自主是基础,是关键,没有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自主运用的基础,合作、探究则无从着手。因此第一值得注意的是阅读课首先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尽自己所能去理解、去感悟。有时,学生对课文都不怎么熟,就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去搞一些虚的语文活动,这是决不可取的。(《新型玻璃》一整堂课围绕“新型玻璃”开展新闻发布会,看似形式新颖,耳目一新,可这堂课的实效是什么,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既提不出任何问题,更回答不出任何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素养等方面到底收获多少,甚至可以说学生学语文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也谈不上。)。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探究”要有实效。要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探究”的问题,也要看是不是值得探究,它是否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如果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往往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如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看就能明白,还需要合作探究吗?我认为以下情况可以考虑:

(1)出现的新知识、新技能与旧知识有关联或相类似时,可以让学生探究;(2)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3)当学生意见不一致,而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作好准备与对方争辩。合作时要有明确的分工,主持人、记录员各负其责。要求每位组员既要表达见解,更要学会倾听,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功效。

篇7:转变思想观念心得体会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省委、省政府在认识省情和谋划发展中,提出了“四个转变”的治青理政新理念,即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确定了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的发展目标。

“四个转变”的理念是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使中央精神具体化、青海化、实践化的实际举措,是充分结合青海实际,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的根本思路。

篇8: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益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音乐教学目标意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老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是只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如今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那么,为什么要实现这个转变,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木乃伊,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要贯彻学习者整个一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终身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热爱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意识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以教师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来,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例如,我在教授《月亮集》时,先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月亮的诗词、音乐及美术作品等,在上课前播放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通过提问学生引出‘月亮’这个中心词及关于描写月亮的诗篇,由学生有表情的朗诵,再欣赏《在银色月光下》和《月之故乡》,提问学生歌曲是如何用音乐来刻画月亮的?听完歌曲后你联想到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提问来加深学生对月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比欣赏《弯弯的月亮》和《月亮船》,让学生讨论、归纳月亮的象征含义,最后让学生以“月亮”为题材进行歌曲填词或创作,树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意识。

所以我们应从“教”的方面的评价转变为从“学”的方面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引导教师由重视“教”的研究,逐步转变为重视“学”的研究。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生既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通过合唱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让学生分辨声音的和协,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等,让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找到快乐,体会到加入合唱队的意义,并且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就象合唱一样也需要和协,让合唱的过程终生受益。

由此看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四、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反馈意识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这是教师施,学生受。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这是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以上哪种教学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呢?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五、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师生间的情感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完全任老师摆布和任老师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首先,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认识活动将伴随着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展开,有经验的老师都有体会,学生情绪良好,上课认真,就会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情绪不佳时,任你怎样讲,要么,呆若木鸡,心有旁骛,听而不闻;要么萎靡不振,心生厌倦,食而不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分紧张的情绪也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活动的。

其次,师生的感情交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六、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特色意识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超凡脱俗,使教法常教常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教材、课文,学生心理的特点,来进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其次,教学创造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传道授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博采众长,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特点,目的要求,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将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主有从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教师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再次,教学创造性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它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规律,博采百家之长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综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这些老师的教学魅力正是来自于自身的独创性。

篇9: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行为

近日来,我参加了各级部门组织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学习活动,有专家讲座、集中学习、小组研讨、个别交流还有自我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有:

一、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教育

从事幼教工作16个年头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每天做的幼儿教育工作会有“小学化”倾向,认为那是民办幼儿园,农村学前班才会有的现象。但当看到如何防止“小学化”倾向和读《指南》的几个章节时,我对自己这十几年来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有了深深的怀疑,其实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多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存在很严格的“小学化”倾向,没有真正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没有真正体会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魅力。同时,“小学化”倾向远远不止我当初认为的在幼儿园学写字、背古诗、学计算那么简单,在“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的章节里有这么一段话:“小学化”倾向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忽视幼儿的游戏、生活,忽视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与发展,特别是忽视幼儿社会与情感、学习兴趣、学习品质、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当然,“小学化”倾向的问题不只是某一方面或某教育领域存在的,其实在全社会都是存在的。目前,社会上对幼儿学习的误解主要表现在把幼儿的学习与中小学的学习混同,违反幼儿的学习规律,把幼儿的学习狭隘化、小学化、功利化。所以,实施《指南》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倡导正确的幼儿学习观,让每一位成人理解何谓幼儿的学习以及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指南》还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也是区别其他教育的专业特征。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严重的“小学化”倾向的情况下,《指南》提示了有别于小学的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南》中的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指南》中的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指南》在说明部分还明确的指示了我们:游戏为什么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要注意的四个方面:一是“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二是“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三是“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四是“重视幼儿学习品质”,游戏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

二、改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

《指南》指出:“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当前幼儿园一线教师的重要业务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之所以认为组织“游戏”比“上课”还难,主要就难在看不懂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会分析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水平,也就无从推进幼儿的发展了。其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幼儿的行为,可以从哪个视角来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确立两个意识: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然而,只有当一个教师非常清楚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幼儿是怎么学习和发展的,他才会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和行为水平,以及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十分了解。

在《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这一章节里有说到:《指南》为我们如何观察、了解幼兒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内涵。这里要求,为了有效地利用《指南》来观察、了解幼儿,首先老师要完整、深入的理解《指南》的结构及内涵,在头脑中形成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概念;其次,要重视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的表现;第三,现在《指南》所列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行为表现,正是给了广大教师观察分析幼儿行为提供依据。最后,应当积极地看待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在这章节中,编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观察了解幼儿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录和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认真学习这些内容对我们一线老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三、《指南》精神与现实状况撞碰下的无奈

篇10:学生-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

黄陵县店头镇中心小学杨艳

关键词:教育观念转变教师家长学生素质教育

主题: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终身的任务,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管什么样的理念,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切实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为学生考虑出发。学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全社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落实落细,就能造就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就能实现民族复兴。

正文:

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早在十几年前已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吹面不寒杨柳风”,回顾近二十年间的教育现状,深思自己从教历程,倍感有愧“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多少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起早贪黑给孩子一味输灌知识,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输灌就得接受,否则就得拳打脚踢。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多少初、高中学,为了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想尽心思挖掘人才,不惜高薪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甚至专家,给小升中、中考名列前茅的学生实行免费入学,享受特殊待遇,用金钱、物质等只要有利于其升学率的提高的手段来诱惑学生及家长,打造所谓的名校;多少家长则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升学,好的就业,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挤破头地往名优学校挤。成绩优异的不说,成绩略差就只能倚仗关系靠金钱入学,顺应了“名校”办学战术和效应,使得“名校”更名。总之,这十多年来,虽然众口一词“素质教育”,可我们仍然滞留在应试教育之列。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飞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总体要求,以及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今年在“两会”期间的公开表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就是我的中国教育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十四亿中国人的教育梦已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进程中。特别是我县在省督导团、督导学会、市督导室等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开展黄陵县“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聘请数位专家相继为我们做了不同专题讲座,教育局蒋局长也作了表态发言,并结合黄陵县教育实际,制定《促进内涵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三年实施方案,我们也通过个人重温《纲要》、再读《课标》,分校分组学习、讨论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升,使我深感黄陵县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与时俱进,犹如春风化雨,深得人心。相信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永恒的话题,是教师终身的任务,是全社会的责任。但,不管什么样的理念,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切切实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为学生考虑出发。因为,笔者认为,学生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根基。现就自己的点滴思考,阐述如下,以飨同仁。

一、学生是教师观念转变的根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流传千古的教育名言,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人人信奉的真理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还不如引导他去发现这个真理,已是当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

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过去由于片面强调应试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处在“唯一正确”的地位,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仅局限于课堂中、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要求学生只以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思路为其思维导向,教师成了“运输工具”,学生却成了“库房”,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凸显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学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好比“演员”。“导演”是调节每个“演员”的中心环节,其宗旨还是要让“演员”能充分地自我发挥特色。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教师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有机会调整思维,有机会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要送一程、扶一把,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独立自主、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协调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倾注爱心与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与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解放学习,使学生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深情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的勤学苦钻精神,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孩

子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是家长观念转变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承担着对孩子的“摇篮教育”和“终生教育”。家庭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教育,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常常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这种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因此,家长教育起着举足轻的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将使孩子终身受益。然而,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家长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把精力过多放在对孩子智力的培养上。为此,他们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以升学率作为评价老师和学校的依据,为孩子择校,报各种补习班,在自觉不自觉中,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也加大了孩子负担。在新形势下,家长应清楚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应只是在孩子的学业上,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劳动技能、健康体质、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社会发展、对国家建设有用、能够继往开来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懂得社会、懂得生活、懂得与人合作,丰富孩子的经验系统,要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奠定孩子独立生活的基础,让孩子学会独立,通过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叠被、刷牙洗漱、洗碗,扫地、整理书包、自己背书包等,让孩子从小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形成刻苦、节检的品质。从而培

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学会独立。不要总是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了孩子不惜花费任何代价,却不顾孩子自身的发展和需求。

三、学生是学生自己观念转变的根基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活动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最终由他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然而,长期的传统教学使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听话”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和活动。他们往往不习惯于自己动手、思考,更多的是希望教师告诉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将学生从不良的学习习惯中引领出来,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为勇于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使孩子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理应由自己来完成,从而实现新的学习方式。另外,《纲要》提出“教育公平,树立人人成才、全面发展”的观念,那么,作为学生就应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相信自己,努力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独立、自信的健康人格,努力成才的观念,尤其学习成绩或智商低下的孩子,不要被传统的教学评价所障目,丧失学习的自信,甚至辍学。教师和家长都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看到新形势下教育的曙光,相信自己有差的一面,同样就有好的一面,挖掘自己的潜能,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健康的成长,相信“时势造英雄,时势造人才”的客观依据,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论断,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也会为民族的复兴添砖添瓦、献计献策!

总之,“教师-家长-学生”这三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领悟新

上一篇:大人与孩子作文下一篇:我爱我的家5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