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课题研究

2024-08-19

小学数学计算课题研究(精选8篇)

篇1:小学数学计算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数学,现代社会的高技术实质是数学技术,数学是高技术的关键。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地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

2、数学教学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口算、笔算、估算水平。做计算时的作业习惯,分析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具体措施。

(2)具体目标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作业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不断改变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各个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

2.计算教学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

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六、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原则: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七、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2011年5月——2011年7月底,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调查学生的现状,并作出具体的分析,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任务,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框架构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集中备课、上课、并探索在计算课中实施“计算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即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经常交流研究情况及时调查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1月-——2012年4)

2012年1月-——2012年4月课题总结阶段,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情况。

八、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评估。

2、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实验总结、优秀教案、课堂教学研讨会。

3、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篇2:小学数学计算课题研究

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学习数学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直在寻求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在探索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讲清算理,以理驭法。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20×3时,可以先算2×3:6,再把“6”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6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也就是6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二、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加强“听算”。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1)乘法中特殊积5×2,25×4,125×8等;(2)1-20的平方数;(3)常用的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值,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0.05=5%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通过坚持不懈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三、适当注意估算训练。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但在实际运用时多数学生不估算。我在实际教学中会适当注意体现估算的价值,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将估算运用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解决问题中将笔算、估算有机结合,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解决问题之前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是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 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我就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他们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又如:笔算37×53,当学生计算出结果1961后,估算把37看成40,把53看成50,40×50=2000,所以37×53≈2000。通过估算大致检验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如计算0.38×99=,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38×(1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傲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五、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注:a、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b、练习的安排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学生自己编题、每天一练等不同的形式。

c、具体对象要具体对待,如每次训练的题量要使计算能力强的同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学困生老师要个别辅导。

六、错误积累整理。

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话疗”。教师可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学生也可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篇3: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 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是, 在现有的数学计算过程中仍有许多学生过不去的“坎”, 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究竟学生在计算方程中的主要困难表现是什么?为此, 我确立了《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研究》实验课题, 力图在研究中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探索出更多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二) 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1. 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1) 在情境中体验计算的需要.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生活原型中提炼数学问题, 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学习的现实意义.

(2) 在探究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想法,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关系.

(3) 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计算的价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充分体会、体验、体悟计算的价值,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问题意识等数学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2. 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算理都能理解, 并能掌握计算方法, 但常常会发生错误, 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1) 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进行认真校对, 细到数字、符号, 都要做到不错不漏.

(2) 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 确定运算顺序, 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 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 书写格式要规范.列竖式计算时, 加减法相同数位要对齐, 乘法末位对齐, 除法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 进位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 退位点不能少.

(4) 教育学生完成作业后自觉检查, 养成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 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 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3. 加强口算训练

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名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我们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 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在每天上课时可以安排3至5分钟的口算训练, 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4. 强化学生动手计算

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 只靠口算显然满足不了需要, 这就需要学生进行笔算, 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就非常关键.可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 逐步理解数量关系以及图和数的配合.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 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 使知识由“物化”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 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来获得数的概念, 领会计算方法.

5. 用故事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提高计算能力

把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形式娓娓道来, 既增添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6. 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 提高计算能力

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 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 后算算, 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 简单快捷真方便!

7. 利用对比明理法, 提高计算能力

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 涉及口算、估算、竖式计算, 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 可以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 鼓励学生多动嘴说, 说一说算理, 说一说想的过程, 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 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 学生通过说想法, 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 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8. 通过知识转换法提高计算能力

如五年级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先让学生充分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 而分数单位不同, 就不能直接相加减, 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 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 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 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9. 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自然延伸,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独特的功能, 加强与家校的联系, 与家长互相沟通、互相促进,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具体措施

课题研究主要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 同时辅之以调查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不断提高.我针对每个阶段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具体实施细则:

(一) 开展教学研究反思活动, 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 不断反思, 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在教学小数乘法时, 我是这样做的:

1. 小数乘整数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多数学生掌握得较好, 个别学生出错的原因是: (1) 小数点不知点哪里. (2) 乘积末尾有0的要先点小数点, 再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划掉末尾的0, 学生易弄反. (3) 乘的过程中进上来的数字忘加.

2. 一个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有旧知做铺垫, 学生只要能把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处理好, 问题就迎刃而解.

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既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又可以反思学生的优劣, 从而查漏补缺, 扬长避短.

(二) 开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 节节教学研讨.

每节课的前1~2分钟, 教师要把前一天的作业计算情况让学生自行研讨, 针对学生做题时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个性问题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讲评解决.

2. 天天教学研讨.

利用每天下午辅导时间的10~20分钟, 教师把学生出现的一些易混易错题出示在小黑板上, 利用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争做辩论小能手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3. 中段教学研讨.

本次研讨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总结的形式, 每名学生都写学习反思, 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 并在班级交流.通过开展研讨, 可以使学生学习他人先进的学习经验,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三) 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从细节做起

1. 加强计算教学, 上好新授课,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透彻理解算理, 掌握法则.

2.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4. 培养总结反思的习惯.

5. 加强练习, 运用多种形式,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如何在枯燥的计算练习中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点, 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技巧?其具体做法如下: (1) 培养小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方式与水平, 决定计算策略的能力, 并按策略进行计算, 这是产生算法多种形式的途径. (2) 组织小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算法.这是算法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 (3) 允许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适当、适时地引导算法优化, 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并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这是算法多种形式的结晶.

6. 收集错题类型, 做到对症下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 集中分析订正, 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 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周期定为1年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 .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加强理论学习, 开展调查研究.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 丰富知识贮备;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实践探索阶段:开展实验教学.围绕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实验, 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 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3.课题总结阶段: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整理研究资料, 写出结题报告, 并逐步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篇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小学生基本计算能力是今后应用数学知识的基础,但是目前小学计算教学忽视算理的推导,不注重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实质的锻炼,出现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弱化的趋势。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进行研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1.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助于提升对今后生活中事物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第一,计算本身紧密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小学阶段是数与计算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他几乎涵盖了今后生活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算与四则混合运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

第二,关于数学的计算方法,过程呈现出不同的变通性、结果讲求精确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勤于思考及严谨做事的良好品质。因此,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学习有效性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概念不明确,算理不理解

一部分老师认为数学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学生只需记住计算法则,生搬硬套,反复大量做题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就行了。这样造成学生只知道这样算,而不知道原理是什么,一旦出错,就不知道怎样去自行解决,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

2.2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数学对于小学生意味着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课堂上只是纯粹的计算,与实际应用脱节,有没有情趣,使得学生渐渐就厌倦了数学课,慢慢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学生经常表现为:一是计算正确率下降、计算速度减缓、运算方法不能够灵活使用;二是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三是作业开始出现抄袭现象、甚至不按时交作业等。

2.3忽视口算练习

现在的数学教学大多数以笔算为重要教学练习内容,忽视了口算才是计算的基础。口算和笔算的训练机制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口算是由在心理计算,主要依赖于大脑记忆,适合于较小的数或整数。而笔算则是一种程序化的运算,无论数有多大多复杂,都能笔算解决。可以说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思维价值的内容。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根本源泉,只有让学生喜欢计算。主动全身心地投入计算学习中,才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教学可以通过情景与数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实际使用价值,才会激发学生努力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小数乘以整数》这一节内容时,安排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同时调查与记录茄子、西红柿、黄瓜等市场价格,例如西红柿3.5/千克、黄瓜3.2/千克、茄子3.6/千克,让学生计算各买3千克,需要花费妈妈多少钱?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用处,能够发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3.2注重理清算理

学生只有真正明白计算的原理,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算法是怎么来的?的根源,学生才会记牢法则,做题有条不紊的计算,还有可能创造出有效简便的其他计算方法。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计算原理进行深究,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区领悟计算的真正含义。比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训练过程中,老师提出36-8=?,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彼此讲解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并派出代表说出本组的想到的几种方法。经总结有四种方法,方法一:把36分为30和6,30-8=22,22+6=28;方法二:把36分为20和16,16-8=8,20+8=28;方法三:把8分为6和2,36分为30和6,6-6=0,30-2=28,方法四:竖式计算;然后老师再出一个例子,让学生算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正确,这样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与解决问题,起到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积极主动性的作用。

3.3口算、笔算、估算三者结合

口算是比笔算更为复杂的心智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笔算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同时可以减少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更正,训练学生的验算习惯,增强计算质量的责任感。现在日常常用的方法是估算,因此老师应加大学生估算能力的提升。估算可以估计出计算结果的大致取值范围,也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手段。现实生活中有大量事实需要估算的,比如:点餐时提前估算餐费、完成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到达目的地需要走多少路程;如此养成估算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更敏捷。比如说:小红和妈妈去超市购物,现在有五种商品要买的价格:48元、16元、25元、72元、27元,问妈妈带200元钱够吗?然后再进一步提出差不多或多少?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况下,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价值,体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真实涵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拓。

4.小结

经以上总结可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有效地分析学生在计算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由知识、技能性学习向探究性、创新性学习转变,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为今后的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翠琴.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8):116-116,117

[2]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35-36

篇5: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必要性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的作用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充分体现出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学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

计算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效的计算教学,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对于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迫切需要。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专心、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特别是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注重计算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境及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调适契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2、开放性原则:开放教学空间、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内容,努力形成“大数学”、“大课堂”的格局。把学生学习的视野、活动的空间引向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境界。

3、发展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对待课题研究,注重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理解、体验、表达、实践、评价等,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平等性原则:研究者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5、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和理解算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新学的计算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

六、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中情境教学资源的开发

(1)、在课堂中该为学生提供怎样的具体活动情境和学习资料

(2)、在数学计算课中如何把教学内容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中的方法多样化教学

(1)、怎样给足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研究算法

(2)、怎样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算理进行数学计算,找到多样化的算法

(3)、怎样引导学生去比较、验证,发现最优化的方法

3.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提取信息(2)提出问题,尝试列式

(3)组内交流,探究算法(4)组间交流,理解算法

(5)归纳小结,明晰算法(6)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4.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究怎样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5.计算教学中有效练习的设计。

七、研究措施

1.对小学数学计算课上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总结在计算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小学数学计算课上教学资源的开发

(1)、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场景资源的开发。

A、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

B、创设有趣的活动情景。

C、创设积极的游戏情景。

D、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

E、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

(2)、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资料

A、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资料。

B、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学习资料。

C、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资料。

3、在实施计算教学后的学生调查和案例分析

对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4、计算教学在课堂实施后的反思与总结

结合课题研究,在计算课上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的研究。教学后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进行反思和总结,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边提高。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进行归因分析。

3、个案研究法。根据老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某一个教学设计、某一个课例、某一个教学片段或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九、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

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报刊杂志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计算课堂中实施“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估测。

2、第二阶段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并探索“创设情境,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尝试列式——组内交流,探究算法——组间交流,理解算法——归纳小结,明晰算法——巩固练习,应用拓展”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在实施阶段边实践,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写出教学心得及相关论文、案例。组内成员经常交流研究情况,优化研究过程。

3、第三阶段

篇6:小学数学计算课题研究

西堡小学四年级数学课题组

执笔:李亚琴

【摘要】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生在计算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我们必须找出错误原因,有针对性地预防,纠正计算错误,提高教学效果,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错误 错误类型 原因分析 矫正策略 研究 计算正确率 提高教学效果 方法 计算能力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从低年级的一两位数加、减法计算,到中高年级的多位数乘、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简便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可以说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学习,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计算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而计算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近几年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并且直接阻碍了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易忽视的是,我们的许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认识上的错误,把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都归为“粗心”,一部分老师只重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对计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缺乏足够的指导,以致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因此,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与说明

1、年级:四年级全体学生

2、计算: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简便计算、列式计算、计算速度。

3、计算错误案例:学生在学习、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教师在多年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错例。

4、本课题旨在分析、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并保证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计算的常见错误,对错误进行归类,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透过错误寻找解决的策略,形成计算的错题集,最终能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形成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也常常是我们课堂上的“重头戏”,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我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之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练习中逐步获得简便的算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

通过作业、练习、学生在平时计算中的错题,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为后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做好素材积累。

2、小学计算错题成因的研究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概念掌握等方面研究计算的错误原因。

3、小学计算错题解决对策的研究

根据错题成因的不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

4、小学计算错题资源的研究

通过对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小学计算错题资源,包括错例演示、原因分析、正确演示,使之成为小学教师及学生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资源。

5、教师对错题资源反思与交流。

六、课题实施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作业、练习、及时收集学生在计算中的错题,并将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具体做法:教师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体分析,了解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全面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引导个体认识错误提高解题能力。具体做法: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现象最严重的,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减少出错。

3、个别谈话法: 课堂中教师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注重对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总结经验,不断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或改进研究的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从2015年9月申报开始,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然后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的案例研究,最后对所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进行推广。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2015.9-2015.10)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立项。

2、全面实施操作阶段(2015.10-2016.4)按课题实施方案,展开错题收集及研究;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整理汇总资料。

3、实践总结阶段(2016.4-2016.6)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报结题鉴定和评审。

八、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计算错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总结性报告》

(2)小学数学计算错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原始资料整理

(3)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报告及反思、论文等。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中高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篇7: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实践性研究

——计算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

主讲人:胡国金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应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摸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呢?

一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现实生活中更有价值的情景替代教材中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举趣

教科书中情景图提供的只是一种教学时的方向,一种思想,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重新确定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现、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当教师认为书上的情境不适合学生学习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情景时,可以重新设计,只要情景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习的探究都是有效的,教师应有活资源意识。在这节课中,选取学校正在举行的小歌手选拔赛为题材,让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低年级学生在实际教学时往往采玩游戏、讲故事、摸奖牌等有趣、更易吸引学生,富有童话色彩的情景引入,让数学变的可爱。而高年级学生则要以数学的魅力来吸引他们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

学活动,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情境的创设并非信手拈来,情境需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学生,并且使情境创设常变常新。只有这样学生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实践性研究》的研讨活动

——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主讲人:葛青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全面提升的数学素养。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课程形态和一种极富挑战性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亮点。就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而言:一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努力使他们的探究能够获得成功;二是要让学生发现或创造概念;三是学生探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和发现的结论上,而且探究的经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研究的主题是计算数学,其中影响小学生运算准确率低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的基础。数学本身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数的运算自然也存在基础问题,而这种基础几乎民学生的智力无关。再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牢固掌握,熟练运用前面所说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新知识的学习中都会比较困难。结合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前提下,如果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那么它就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而这种基础的具备如果是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自主探究而理解和掌握(特别是算理),那学生不不会出错或出错甚少。因此,本节课的自主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学生有能力探究到的。

在这节果的探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探究性

学习教师的和行为;二是对学生行为的要求;三是教师相应组织策略的选择。具体的来说就是:

(一)教师的角色首先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不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三)要适时地组织探究活动。(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学生的障碍处)

(四)合理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都学资源。

(五)既注重探究过程,又要注重探究所形成的结论。

篇8:小学数学计算课题研究

所谓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计算机所提供的教学服务,采取分层接受学习任务测试卷的方式,弹性选择各类测试,让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订正,自我了解自己与班级群体的得分情况,自我估计学习效果,从而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同时,我校逐步完善计算机的功能服务,力求自动生成学生所需的各类练习卷和测试题。下面,就以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运用的相关研究为例,谈我校的具体做法。

一、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的研发目的

学业质量分析在课程教学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见诸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只有依托能够科学测量学生学业能力与学业绩效发展变化的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才能明确上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否达成。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计算题的掌握能力。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在系统性、及时性、动态性等方面的问题,我校数学教研组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教师进行学生学业状况的有效调控,以及如何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上。本次研究,我校运用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和“课堂学习加油机”来构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评价研究,突出学生自我诊断、个性化诊断的特点与优势,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化差异,便于系统地发现那些有益于开展教学组织的学生计算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难点和盲点,这也是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教研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这些难点和盲点来实施教学活动,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的实施

我校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系统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如下图1所示)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系统的构建主要分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准备阶段,我校主要鼓励数学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确立各知识点考核目标,建立题库的双向细目表。在实施阶段,我校聘请专业技术公司设计制作测试系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前测、中测与后测进行过程性评价,并根据学生反馈,布置针对性的分层练习。

1. 明确研究目标,加强理论学习

我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鼓励教师勤思巧用教育教学新理念与方法,大胆改革、创新、实践,用科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重点研究如何从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卷入手,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和课题组讨论研究一致认定的各阶段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盲点,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邀请专家,开设相关主题讲座(如双向细目表的制订、试题的收集与录入培训、教材梳理的要求、课堂案例的撰写、教研组课题的确立、教研组的建设与质量分析等),推荐相关文献进行研讨,从而使教师正视问题,更好地运用先进理念进行实践。

全体组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每周两次的教研大组和备课组学习时间集中研读课程标准,分年级将新老教材的计算教学块面全部进行梳理,再根据教学总目标,梳理出1~10册的计算教学的知识衔接点和过渡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计算教学总目标、分年级目标和各知识点的细目表,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与题库分类编制依据。

2. 题库初建、分类测试

双向细目表的制订是整个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启动源头。我校与计算机关联公司在学校计算教学网站上实施一系列开发工程。为了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双向融入,突出教师的教学面向全体性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一特点,我校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决定分两条途径双管齐下。

其中,一条途径是利用双向细目表技术初步编制1~5年级的计算题试题题库并进行课内课外的测试。其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账号,输入密码后进入学校网站的测试平台,挑选近期的数学计算教学的内容,在众多的教学知识点中选定某一个自己需要的学习要点,点击进入,计算机便会呈现出相关的测试试卷,试卷分为单元测试,课堂的前测、中测、后测,回家作业测试等,每道题目有各自的难易度星级提示,有目标达成度显示,有分值,其主要题型有判断、填空、选择等,待学生答题完毕后,计算机会自动批阅,即刻显示学生的得分。如果学生知道错误的地方,可以重新思考再修改,如果还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测试系统则会充当教师的角色,只要学生点击进入解题提示环节,测试系统便会提示你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以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相对封闭的测试环境也避免了学生自尊心受挫。如果是家庭作业,学生更不必受结题时间的限制而匆匆胡乱答题交卷,可以因人而异,自己控制解题的时间与空间,达到充分思维的效果。当学生自行订正完毕后,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与空间中打开计算机,在计算机错题汇总本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如果学生需要进一步复习先前的知识点,那么,可以重新选择别套试卷再度测试自己的掌握情况,并逐步提高题目的星级,体验成功的喜悦。

另一条途径是课内“学习加油机”的应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一刀切”的局限性,使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大班化的授课活动中得到显现,我校依托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教师不再只凭经验来确定教学步骤,从而有效避免了教师的武断。我校通过计算机的前测(就是教师在第二天的教学活动前,先请学生做一组准备题,准备题基本由知识铺垫题和新知试探题两个块面组成,看学生的解题情况分析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了解班级内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障碍,获得班级总体性的分析和学生个体性分析结果,从而使课前备学生不再是一句空话。这样,教师就可以提早一天,调整自己的备课,准确地抓住课堂的难点、重点与学生的认知盲点,从而进行教学的重新预设,及时调整下节课的教案。当教师新授例题完毕后,模仿性练习的设计则可以让学生在人手一台的“学习加油机”上直接进行学习检测,不同层面的学生能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进行充分高效的学习,可随时在“学习加油机”与教师互动,针对性很强。由于要当场反馈学生的学习效率,因而在教师的操作平台上,有全班答题的正确率和每道题目的详细得分率呈现。另外,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每一道错题及其错误原因,并可以将学生的解题分析过程放大,呈现在屏幕上,进行讲评。计算机的后测巩固则可在“学习加油机”上或者学校网站的测试系统中进行,课内或课外的选择,教师则可按实际情况进行,其中,课外后侧注重分层练习,学生能自行选题、订正,突出扫除个人盲点障碍的自适应效果。

3.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的功能

首先,评价及时,科学质分。我校开展的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研究的特点是用数据说话,计算题的质量分析建立在及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计算机测试平台与教师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课中,学生的解题过程时时刻刻受到了教师的关注,课后的作业测试也通过计算机自行批阅,使教师当天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计算机提示学生自行订正纠错。这都是我校落实减负增效的有效手段——“关口前移”的具体体现。

其次,建立自信,分层提高。“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每个孩子都是未来”是我校的办学理念,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将教育与教学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实际并提供需要,学生才有发展的可能性。成功的教学除了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其潜能。因此,我校从题目的编制上进行分层弹性设定,一星到五星的题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当学生解题出现困难时,系统中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提示能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吃下“定心丸”。如此一来,学生不再忧虑,解决了教师不在身边、家长不在身边就无助无望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安定的心态下,发展其智力潜能。另外,学生所选的题目星级和解题后的成绩,只有自己和教师可以看到,避免了全班皆知的尴尬,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只有拥有了自信心,其学习才会主动,对学科的兴趣也才会慢慢被激发出来。

第三,学力、心理的双向发展。我校在阶段性的实践过程中,分别对家长与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调查数据表明,家长与学生已从不了解到接受,从熟悉到喜欢,从喜欢到离不开。尤其是学生,我校95%以上的学生认为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目标性试卷,期间的弹性选题、自我纠错、思路查看、现场打分、知识点提示等利用与时俱进的、学生乐于接受的计算机网络进行,使学生的解题能在宽松的、形似游戏的氛围下高效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答卷后的及时批阅,使学生当天作业当天知,不会带着问题和疑虑过夜,对于错误的答案和思路也不会因“先入为主”,导致难以纠正。

第四,业务提升,素养提高。教师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课程标准的研读,来熟悉十册教材,整合新老教材,梳理计算教学,提炼重点、难点与盲点等,促使教师教学基本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双向细目表的制订和各类试卷的录入,也使教师有了科学的研究态度与严谨的研究作风,更是练就了其知难而上的研究毅力,以及团队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协作精神。在出题、编题的环节中,教师严格对照目标细化表,精选题目、双向审题,确保题目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反思并改变自己的教学组织,适时调整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学业评价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同度及其数学学习水平,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等,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建、实施数学课程,同时也为校本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

第五,课堂实践,反思调整。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系统的题库分别有一星到五星五个不同等级,由于第一学期时间比较紧,在不加重教师负担的基础上,我们调整了一下策略:先把第一学期的计算题目输进去,一边使用一边修改难度,并进行分类,填补区分度,从而使得题库中题目的区分度、难度更为清晰。

现在网络系统的自动阅卷、自动整体学情分析、自动个体的针对性评价,能降低教师手动批阅的烦累,更可以在当天就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诊断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所在。所节省出的时间,教师能够及时地调整第二天的备课,进而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又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知肚明,使教学个体针对性加强。同时,它还解决了大课堂中的分层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在电脑“错题本”中加以订正。

目前,我校的校园网自适应系统中已经有一万八千多道计算题,拟定了近两百套的1~5年级单册计算和部分双册计算的前测、中测、后测试卷。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中多次尝试完成网上的前测、中测、后测等试卷,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三、研究成效与创新价值

经过我校数学教研组教师的深入实践,目前,我校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1~5年级10册教材的计算题题库,并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明显提高,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学习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我校教师的出卷、编题、审题、教材分析、质量分析等专业能力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那年青春下一篇:林业局党课教育活动组织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