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世界历史复习计划有哪些

2024-08-09

初三世界历史复习计划有哪些(共12篇)

篇1:初三世界历史复习计划有哪些

一、预先安排时间,确定复习计划

按照课时安排,在三月底左右结束新课内容,并由此进入复习阶段,到六月底中考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因为中考历史的命题范围是中国古代、近现代史,世界古代、近现代史及安徽历史共七本书,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想在短暂的时间内答好试题,难度很大。所以在这段时间主要安排三轮复习,其中,第一、二轮是重点所用时间也最长,大约从三月底到五月底,近两个月。

(1)第一轮进行全面、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2)第二轮进行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复习的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几个专题。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几个专题。

(3) 第三轮进行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综合卷训练(主要利用九地市质检卷)两大部分。前者采用选择、改错辨析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复习,面向全体

在历史复习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做到要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消化得了。对于优生,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灵活运用的引导,赞赏鼓励其超越(后期练习做到每个都是面批面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指导);对于中等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其潜力,力争挤入优等生行列(通过课堂的关注与提问,进行鼓励);对于后进生,激发兴趣,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起点低一点,坡度缓一点,步子慢一点,鼓励及时一点,力争向中等生转化。

三、时刻关注结合时政热点

历史最主要的作用是给今天的人们提供经验和教训的。每当一件国家大事发生时,我们都能从历史中找到它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针对近一年来所发生的时政热点以及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与此相关的试题,有意识的加以收集和整理,然后以讲义或试卷的形式发给学生。当然,在时政热点的复习过程中,应本着精而少的原则,要精选出中考有可能考到同时与书本知识有紧密联系的热点。

四、做好考前复习和答题技巧辅导

(1)历史中考涉及六本书内容,时间是9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2)审题是前提 明确题目要求,注意题干和设问的限定条件。

(3)答题是关键,按问而答。问答题是采点给分,所以后面的分值就是给你提示本题有几个答题角度。

(4)如果一小题当中有两小问或更多小问,而你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明确的话,就不要写清楚是哪一小问的答案,直接在那一题的相应位置写上你有的答案。

(5)因为是使用答题卷,答题下笔前一定要看清答题的区域,不要超出规定的答题区域范围。字一定要写工整、清晰。

篇2:初三世界历史复习计划有哪些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试题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其根基仍在于基础知识。再新的题型,再活的题式都是依“标”据“本”而设,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只不过需要考生按命题要求对所学的知识适当地重新组织、整合而已。因此,复习时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

第二:关注时事,迎击热点

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再次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为此,可进行一些时政热点专题的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挖掘时应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和学科知识实际。

第三:学生在应试过程中要注重答题的“四个统一”

1、单选题:读懂情景,看清设问,准确识别,区分正误,把握关联,正确理解。做到准确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2、简答题:简述要点,简洁说明理由,直接呈现结论,答其所问。

做到准确性与完整性相统一。

3、辨析题:辨别和分析统一,观点和根据统一,结论与原因统一。做到可辨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篇3:初三物理二轮复习计划有哪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我们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类、归纳、提炼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强化训练,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和技巧,将知识最终内化成能力。

1.“板块式”专题复习: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把所有内容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四大板块,重点加强每块知识的联系,提高复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按题型”专题复习: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为选择、填空、实验(包括操作实验)、计算等专题,进行专门练习,使复习纵横交错,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

3.“热点知识”专题复习: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复习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练习时采用题组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复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此题与彼题的异同,既顺利解决了问题又熟练掌握了方法,且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轮复习(5月22日——6月16日):针对考点,强化训练

经过前两轮的复习,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从解题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提高,但在临考前心理上很不稳定,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这里的试卷主要以各区模拟综合卷为主,让学生摸清中考方向,题型和考点,并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第三轮复习是总结与突破阶段,不但要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从厚变薄,还要让学生理清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可以对知识进行大概的测试,从而自己查缺补漏。

1.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2.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中考对于实验探究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测试这一块占的比例很大,却又是学生失分率大的板块,所以,在第三轮复习中,会再次强化。

3.总结中考物理考试要点

从知识点上看,力学主要有四个:二力平衡,密度,压强,浮力。电学主要有三个: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从能力和技巧上看,理化同考中时间的分配问题,审题能力等。

四轮复习(6月19日——6月23日):回归教材,查缺补漏

篇4:初三数学人教版复习计划有哪些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在备战中考中,应夯实基础,抓住一个“基”字,追求一个“效”字。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构建知识网络,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检索出有关信息,选出最佳组合,寻找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2.强化题组训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在备战中考的第二阶段(4、5月份),应突出重难点,强化一个“精”字,兼顾一个“深”字。做综合题,要养成解题后反思的好习惯。同时总结出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对于几何题,可以多观察图形、多联想、多变式,形成一题多变。3.加强模拟训练,注意解题规范、提高解题速度

在备战中考的第三阶段(6月份),应多做些模拟训练,立足一个“透”字,注重一个“准”字。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答题速度、节奏、经验等方面的积累训练,训练考试能力。在此特别指出的是,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重要得多。在平日的作业、练习、考试都要进行规范书写,到了考试才能减少无谓丢分。4.用好“错题本”,攻克薄弱点

编制“错题本”深入纠错,是非常有效的复习方法。把历次考试中不会做的题、做错了的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在中考前发现的问题越多,纠正越及时,提高也就越快,信心就越足。5.立足课堂,紧跟老师

篇5:初三数学人教版复习计划有哪些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模拟练习)。这一阶段是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也是中考复习的冲刺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

1.总结解题规律,巩固提高能力。跳出题海,以总结归纳为主,用理论性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尽管近几年中考中综合性题目越来越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对解题规律的总结,对解决这类问题还是很有效的。

2.回归课本,重温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较长时间的综合复习,课本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易错、易混淆的公式就被遗忘了,所以在考前的几天里一定要回归课本。首先要认真仔细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点。对课本上的习题要做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另外,以几套模拟试题为线索,查找对应知识点。

3.回顾易错处,争取拿高分。在大量的习题及模拟训练中,许多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会做的题没有做对。这类题目往往出现在基础题中。要想减少失误,可以把做过的错题摘抄下来,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出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一带十,从而解决一类错题。

4.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解题能力。用与中考数学试题完全接轨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进行训练,每份练习独立完成,并严格按照中考要求及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积累考试经验,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

篇6:初三化学中考复习方法有哪些

要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

复习应有明确的方向,首先应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这是命题组的专家们中考命题的依据。通过研读《考试说明》可以明确考试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试题类型及试卷的结构。特别是通过比较近三年的《考试说明》和中考试卷,就可以充分了解今年中考知识点、试题类型与往年要求上的变化。如考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实验、简答、计算,而则明确为选择、非选择两类题型。今年还可能进行两卷分开的形式,可以通过《考试说明》上的试题示例,可让自己了解现有水平。

篇7:学好初三历史的方法有哪些

在第一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单元、逐课,逐条目进行全面复习。这里要求的学生会看书,是融会贯通地看,而不是走马观花似地瞧:

1.看标题,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了解每一课的结构;

2.看标题的提示,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3.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同时还应该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看内容,划知识点,找疑问,写出疑问来,这是对学生复习时的基本要求。

要注意课本的目录,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做到梳理线索、融会贯通、融合构建,学会阐释历史等。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每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炼,多余的话不讲,重复的话少讲,做到画龙点晴;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如复习八年级上册时老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几件事的时间,内容,影响,学习西方的角度,口号,政治派别等,最后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总之,在这个阶级复习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单元一课的基础知识,最大限度让学生掌握。

第二.专题复习,整合知识

经过系统、全面地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进行专题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穿成串连成片,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在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基础上,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就要求师生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所谓“横”的联系就是要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比如把发生在1861年的历史事件串联复习,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开始等。

所谓“纵”的联系就是要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关联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存联系,纵横串联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是由历史知识,历史线索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它反映历史概念的相互联系,历史运动过程,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所以,要培养学生构建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

第三.关注现实,关注热点问题。

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历史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但是,在了解这些热点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依据课本中历史知识。这些热点问题在中考中出现只是作为考题的切入点,中考考察的更多的还是课本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因此,在复习热点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在了解热点的基础上,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点,提升能力目标。针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社会现实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注意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严谨性、针对性。

第四、加强练习,培养答题技巧

通过适当的练习和测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

首先,抓住关键词。

做题过程中,只有抓住关键词,才能确定考查范围,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现代的,是政治还是经济,思想文化等等。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要注重关键词,锁定考查范围,再进行答题。

其次,答题要规范化。

主观题在回答时要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做到用历史术语解答,要言简意赅,回答要准确完整。

山西中考历史探究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国家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什么?(2分)

答:1942年,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成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或反法西斯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法西斯。

注意:本题只写《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只能得1分,写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可得2分,这就要求我们同学们答题时要准确完整。

最后,要依据分值答题。

阅卷时采点给分,一般来说几分至少答几点。

二战后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的实力有哪些?(2分)

答:冷战对峙;美苏争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古巴导弹危机;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等。这个题的答案还有很多,如:中东战争,利比亚战争,杜鲁门主义等都对。不过要注意名称要准确,如果答中东问题,冷战政策,利比亚问题,利比亚冲突就不能得分;另外还要注意,不要两点都写同一件事,如:美国轰炸南联盟和科索沃战争只能得1分;还有,最好写课本上出现过的,对于没出现过的,有争议的答案最好别写。

篇8:高中历史有哪些复习方法

一、抓住书本,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琐碎,学生很不好记忆,需要在复习时狠抓书本基础知识,不断巩固提高。要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从而建立主干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要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以一本教材进行命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超越教材命题,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参考考纲要求,不要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要把书本和资料里的精彩内容总结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学生能接受的知识。

结合学校实际,一轮复习时,我们使用《金太阳考案》,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各课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认知能力,力求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夯牢,使之步步到位,再结合其资料中的《课时训练》,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精练精讲,有效运用

高三复习期间,我们都会发放大量的资料,主要是试卷,各学科都有,过多的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的学校还要求老师在晚自习时都要讲课,过多的以老师讲为主,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这是错误的。在讲与练之间,要找到突破口,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试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搞题海战术,要精练精讲。每次学生练习后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举一反三,良性发展。例如学校使用的《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热点重点难点专题测试卷》、《衡水点睛文化》系列卷,复习资料的内容较多,不可能一一讲解。所以要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处理,要学会总结归纳,力求做一道题目就能有一次收获,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复习时的练习要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进一步夯实基础,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三、综合训练,促成飞跃

复习时我们一般都是采取的三轮复习方式。一轮重基础,二、三轮复习时,也不能远离基础,知识点与综合运用要有机统一。第二轮复习要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综合,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 第三轮复习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全面提高,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练习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且要时刻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通过二轮三轮有目的地综合讲解与练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会大幅度提高,高考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高中历史复习课要怎么教学

1、整合材料,激发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长期以来被看做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科目。高中阶段全面进行新课程标准教学,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嘴的机会多。对于初中历史知识积累较少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成为一大难点。长此以往,学习跟不上,学生也就失去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程度有限。教师在复习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复习阶段,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复习材料,将教材与教辅资料相结合,提炼出其中的核心内容,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整编为难易适中的复习教案,再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填空或连线等形式呈现给他们,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最佳的复习效果。作为学生,厚厚的一本书、长长的一个单元内容,经过老师的整理,变成薄薄的一点复习内容,不仅好胜心理被激起,学习的兴趣也来了。

2、设计问题,落实基础

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落实历史的知识点,这种历史学习方法既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也是学生能根据史实运用迁移性、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具体问题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从而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整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可进行大胆地实践,让学生带着问题回顾“传统文化”。第一 篇章:百花齐放绽乱世――儒学的创立教学过程中,就可设计3个问题让学生来抢答:百花齐放指哪些学派?各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乱世中的儒家代表人物对儒家思想形成、发展的贡献?第二 篇章:独领风骚数千年――儒学的兴起教学过程中,可设计2个问题,儒学的独领风骚与哪些历史人物有关?他们分别怎样做?第三 篇章:柳暗花明又一村――儒学新发展教学过程中,设计2个问题,儒学柳暗花明又一村指出现什么样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第四 篇章:枯木逢春尽发新――儒学遭批判教学过程中,设计2个问题,儒学在明末清初遭怎样的批判?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第五 篇章:春暖花开香四海――儒学在当代教学过程中,设计1个问题,儒学在当代中国怎样复兴?这些问题紧扣考纲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在历史专题知识结构下重新整合,夯实每一个知识考点。

3、运用比较方法复习历史知识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复习方法之一。运用比较法复习历史,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如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方式的比较、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不同时期发展情况比较等等。二是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方法。如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较。三是类似比较法: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如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特点的比较、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等等。四是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4、线索建构,形成整体感知

构建知识结构和线索是复习高中历史的骨架。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易使学生产生时空错位、史实混淆、因果混乱等问题。因此,一轮复习时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子目或者打通时空、整合教材,以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能完整概括知识体系,因此在设计复习教学时一般都由教师拟定系统框架,适当留白,尝试让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通过图示或者表格,以纲带目、化难为易、言简意赅,即可将大量的历史知识互相关联和系统化、整体化。知识体系和线索的构建,能使学生对主干内容一目了然,对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有益于提高记忆效率,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指导学生构建专题知识结构

在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构建专题知识结构。如复习中国近代前期(1840年―19)历史,可引导学生构建四个专题:(1)资本主义侵华活动――屈辱史;(2)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抗争史;(3)从单纯学习西方到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探索史;(4)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又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都以“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为重点,为此又近现代化―西学东渐的历程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并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近现代化联系比较,这样重新整合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引导学生把握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整的知识结构。

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历史洞察力

篇9:初中历史复习题有哪些

1、 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历史上英国曾以向中国倾销禁品—鸦片为直接原因发动了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是( )

A、 中国大量白银流入英国

B、 一批中国人毁于鸦片

C、 开放通商口岸

D、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诗句颂扬的是( )

A、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

B、邓世昌参与黄海大战

C、关天培虎门抵抗英军

D、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

3、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

A、社会性质的转变

B、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C、中国社会主要阶级地位的转变

D、中国革命任务的转变

4、在中国近代史上,总计割占我国领土最多和通过一个条约得到我国赔款最多的国家分别是( )

A、俄国 英国

B、俄国 日本

C、美国 日本

D、法国 日本

5、右图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遭到外国强盗的摧残后的遗迹。它首次遭到西方列强掠夺和焚烧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6、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的是(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7、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有( )

①俄国 ②法国 ③日本 ④英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曾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B、都曾与美国人华尔统领的“洋枪队”开战

C、斗争的矛头都是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D、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运动,最后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9、《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到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允许列强在华投资建厂

B、赔款2亿两白银

C、清政府禁止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10、在下列侵略战争中,侵略者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的两次战争是(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1、下列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

B、八国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清军奋勇抵抗

C、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D、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你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中,都能看到的内容是( )

A、赔款B、割地 C、开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

14、右图所示的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

A.领导人民进行虎门销烟

B.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

C.在黄海海战中,下令用自己的军舰撞击敌人的军舰最后壮烈牺牲

D.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时,自杀殉国

15、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以下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容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②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④中国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④③②①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

材料二: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

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厂。”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签订的?

(2)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的哪幅图片可以显示?(将字母填人括号内)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二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19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三次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请你写出其中任意一副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图____________(填写图片编号)——《____________条约》

(2)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你写出一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文中所提到的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

(3)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请说说看。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刘东同学在某杂志看到以下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取得在中国投资办厂的权利。

(1)你认为某杂志的“内容”符合历史事实吗?为什么?

大海之中的岛国日本原本和中国、朝鲜一样,都是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东方封建国家。在面临西方侵略者的炮口时,选择了一条和中国、朝鲜截然不同的自强之路,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结合所学的有关日本的历史知识,分析日本为什么能够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3)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你的爱国举动是什么?(至少举出两例)

20、以下是某摄影爱好者游历历史文化遗迹时拍下的照片。读图,回答问题。

(1)李宏同学用这三张照片作为素材办了一份历史手抄报,请你为这份手抄报拟定一个主题名称。

(2)任选一位照片中的历史人物,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漫画、对联、杂文、诗歌、故事、历史短剧等)简介其主要事迹。(要求:符合选择形式的基本要求;史实详尽、真实;语言清晰,想象合理。)

篇10:人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有哪些

1、港澳问题:(维护国家主权)

(1)政策

一国两制:目的:为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好评。

(2)回归

时间:香港:7月1日

澳门:12月20日

意义:港澳的回归洗刷了我国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2、台湾问题:(民主内部矛盾)

(1)对台政策的演变

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③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采取一系列开放措施,是海峡两岸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九二共识”

③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

④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局面初步形成。

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⑥21世纪初,胡锦涛《反分裂国家法》

(3)海峡两岸交往的有利条件

①政治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

②经济: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与台湾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③民族:两岸人民具有强烈民族感

④历史:是民族趋势,民心所向

⑤海峡两岸交往密切

(4)海峡两岸交往的不利因素

①内部台独

篇11:初二期末历史复习题有哪些

1.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始于 ( )

A.西藏和平解放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共同纲领”的被通过 D.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

2.下列哪首歌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确定为国歌 ( )

A.《黄河大合唱》 B.《国际歌》

C.《义勇军进行曲》 D.《翻身农奴把歌唱》

3.下列诗句中,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4.““””结束的标志是 ( )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

C.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健全全党的民主法制

C.加强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改革开放

6.“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东北工业基地的中心是 ( )

A.沈阳第一机床厂 B.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鞍山钢铁公司 D.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被誉为“铁人”的模范人物是 ( )

A.雷锋 B.邓嫁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8.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 ( )

A.华国锋 B.邓小平C.江泽民 D.刘少奇

9.中国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

A.49个 B.51个 C.55个 D.56个

10.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 )

A.1984年底 B.1987年4月 C.7月1日 D.12月20日

11.现阶段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 ( )

A.解放台湾 B.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的原则

12.1952年的一天,农民王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情景的

出现与下面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镇压反革命 C.粉碎“_” D.实行改革开放

13.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完成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14.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自给,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历史标志 ( )

A.大庆油田的建成 B.胜利油田的建成

C.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 D.新兴电子工业从无到有

15.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 C.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

D.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7.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内涵是指

党的工作重心 (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C.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18.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层次是 ( )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9.按照党的十三大部署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到21世纪中期,我国经济发展

战略目标是 ( )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2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什么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 )

A.国民经济恢复 B.三大改造

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2、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 ”的方针,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3、1986年4月颁布的《 》,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24、我国目前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经济特区。

25、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 ”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等。

26、在旧中国,外国人耻笑中国人是“ ”。如今,中国人民的健康素质大大提高。

27、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8、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 格局。

29、1980年,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该冤案的受害者是 。

篇12:初二历史上册有哪些复习题

1.1987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这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魏源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

2.右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侵略军的暴行是

A.命令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洗劫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

C.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

D.逼迫清政府开放上海口岸

3.“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这一内容出自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B.灭亡和瓜分中国C.推翻清政府统治D.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5.右图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课程计划表,这有利于

A.促进科举考试

B.培养近代外交、科技人才

C.发展排外顽固势力

D.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生产

6.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其中“温药慢治”指的应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

7.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D.救亡图存

8.小明一家在19某一天欢呼:“武昌起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这一信息最有可能的渠道是

A.书籍B.电影C.电视D.报纸

9.“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王尽美与董必武等革命家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开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先河B.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使中国首次出现革命政党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0.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下列史实与国共合作有关的是①黄埔军校的建立②北伐战争的胜利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④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这是某纪念馆门柱上的一副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该纪念馆是

A.红军长征纪念馆B.南昌起义纪念馆C.北伐战争纪念馆D.渡江战役纪念馆

12.“晚上十点半,板垣征四郎下令按动了爆炸柳条湖铁轨的按钮,中日延续了十四年的第二次战争从此爆发。”材料所指的是

A.鸦片战争B.七七事变C.甲午中日战争D.九一八事变

13.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解放日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示意图,从中可以获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B.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C.张、杨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D.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14.下列哪一表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15.右图所示臂章再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历史。其佩戴时间应该是

A.1938年B.1939年

C.1940年D.1941年

16.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审议,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南京大屠杀B.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D.台儿庄战役

17.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B.通过了《临时约法》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D.签署了《双十协定》

18.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转战陕北歼强敌B.千里跃进大别山C.齐心合力战淮海D.百万雄师过大江

19.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这一战役的战果是

A.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B.拉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C.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D.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20.观察下列《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它充分证明了淮海战役中

民工担架大小车牲畜船只筹粮挑子

543万人30.5万副88万辆76.7万头8500只9.6亿斤20.6万副

A.胜利来自人民的支持B.解放军装备落后,只能仰仗老百姓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国民党的美式装备还不如土枪土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21.(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海国图志•序》

(1)“是书”的作者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思想主张。(2分)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帝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摘自《复兴之路》

(2)材料一的思想变成材料二的实践是由哪个派别来实施的?材料二提到的“军事工业”中规模最大的是哪一个?(2分)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l0万匹。──《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83

(3)据材料三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创办有何作用?(2分)

材料四“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摘自《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4)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的“救国”主张。为此,他创办了哪一企业?(2分)你认为他的主张在当时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2分)

22.(10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中国近代两个条约的部分内容

A.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常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割香港岛给英国……

B.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1)材料一中A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试分析划线部分对中国队危害。B条款出自哪一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2分)

材料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3)材料三是哪一运动的口号?请你说出这一运动的标志性意义。(2分)

材料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

(4)图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积极影响?中共七大确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链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变革的道路上,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到了20世纪初年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康有为”领导了哪一场变法?(1分)写出该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3分)

(2)材料一中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举两例)(2分)

背景链接: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速对外扩张,发动了侵华战争。

材料二

上一篇:关爱口腔健康下一篇:医患10年案例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