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2024-08-07

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共6篇)

篇1: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西关社区位于长乐市,交通便捷,总人口

人,土地总面积

亩,耕地面积

亩,山林面积一

亩。2009年社区总收入

元。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几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关社区经济、环境、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逐步发展。

我社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生态农业尤为突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009年以来我社区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社区活动,充分利用山水两大资源,发挥生态、农业优势,求真务实,现将我社区建设情况总丝如下:

一、主尽做法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我社区十分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为正副组长,社区“两委’成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贵我社区的创建工作,制定了创建训划.任务分解到人,明确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薄实,切实加强对创翅工作的组织领夺,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2、制定规划,有序推进

我社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创建生态社区活动,社区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深入到我社区现场办公,现场指导,帮助我社区制定《长乐市吴航镇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村实施方案》,并提出了政策到位、村建规划到位、环境净化到位、美化绿化到位、道路硬化到位、治理污染到位的创建要求,以及以美化绿化、生态农业等发展方向为重点的总体规划布局和分步实施方案.通过规划的实施,力争达到统筹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经济发展,强化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解决社区环境污染和环境脏、乱、差问题,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和环境优美的西关社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3、广为宣传,形成共识

为了取得全体居民对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的文持,我村专门召开了创建省级生态社区群众动员大会,阐明了创建省级生态社区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使全体村民对保护生态环填、发展生态农业以及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调动了他们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根据各阶级段工作的需要,多次召集居民召开各种会议,布置创建活动具体工作、以明确开展创建活动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利用多种形式,如在辖区范图内悬挂、张贴“保护生态环境,建绿色家园”,“爱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等宣传标语,并通过发放生态环保入户宣传单、举办生态环保知识培训等形式,想方设法扩大宣传效果,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广泛动员,全民参与

在省级生态社区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灵活措施把居民全面推上创建活动主战场,广大居民积极主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参与社区容貌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我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组织相应的群体成员率先垂范,义务投入到建设活动中,带动了全民动员,全民动手,以实际行动创建生态家园。

5、狠抓管理,促进落实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管理规程我社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产业转型,传统农业产值比重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业要求合理使用农药根治病虫害,作物桔杆进行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不焚烧秸杆和杂物,促进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二是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三是建立卫生长效机制,垃圾处理是卫生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社区的垃圾处理问题,我们与环卫办签足了垃圾转运无害化处理委托书,规定每个居民小组每一农户各自做到卫生门前三包,保洁员负责公共场所和街道卫生,环卫办安排清运人员负责每天把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从而使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好转。

二、主要成效

通过半年多全体居民共间的努力,我社区的生态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居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对创建生态社区有活动逐渐从认识到理解,从支持到参与,人人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大大加强,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初步形成了人人讲卫生,讲环保、公益、讲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以生态农业为中心,产业结构优化科学,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通过整治社区容貌貌,绿化、美化、香化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建起了卫生公厕、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等一批公共设施.改造了主要骨架道路。逐年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2008年我社区财收入

元,村民人均纯收入

元,村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上

%;卫生厕所使用普及率100%;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居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98%。在生态社区建设工作中,我们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方而需要去探索、去改进,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异,以构建“生态西关、和谐西关”为目标,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按照《长乐市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实施方案》,继续抓好生态社区建设工作.为推进西关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篇2: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长临河镇四顶社区热烈欢迎大家莅临我社区检查和指导工作。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汇报一下四顶社区省级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

一、社区基本情况

四顶社区位于肥东县最南端,南邻巢湖市忠庙街道,西邻巢湖,东与巢湖市黄麓镇交界,新修的环巢湖旅游大道纵贯全境,距安徽省政务中心仅30公里路程。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境内有庐阳八景的四顶朝霞和巢湖风光,作为肥东县红色教育基地蔡永祥烈士纪念馆也坐落于此。社区面积 10平方公里,山林1.2平方公里,下辖26个自然村、29个居民组、1个拆迁安置小区,共有1209户人家,总人口4743人。社区交通便捷,环巢湖旅游大道4公里纵穿全境,村村通道路10多公里,以前经济主要以种植、捕捞业的农业经济为主,现在青壮年人口大多外出务工,近年来随着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也加快了旅游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辖区内现有苗木花卉公司4家,农家乐饭店3家,个体生产经营单位14家,1个拆迁居民安置点,1所小学,1所卫生室,2处应急避难场所。社区成立安全生产办公室,配备专职安全员2名。

二、准确把握形势,拓展工作思路,启动省级安全社区创建 从2014年开始,长临河镇四顶社区就在全县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安全社区”的试点工作,并于2014年年底年通过了合肥市市级安全社区验收,此后,四顶社区结合辖区特点,从自身安全社区的需要出发,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安全组织网络,整合资源,广泛发动,积极构建社区安全大格局,促进了安全社区的深入持续开展。2016年,根据上级安排,社区决定适时启动省级安全社区创建,创建活动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导,凝聚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派出所、交警中队等社会各方面职能部门构建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社区安全“网络”体系的大格局模式;以点带面,打破城市“安全社区”项目设立的模式,建立创建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确立了工作项目,明确了工作职责,确定了工作目标,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牵头负责,各小组相互协作。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在四顶社区创建“省级安全社区”启动仪式后即全面铺开。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社区两委坚持“以人为本”、“人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权利”的理念,按照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通过社区创建工作领导组成员及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在社区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创建工作进展顺利,辖区内安全生产、交通、消防、社会治安等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居民安全知识知晓率及安全满意度明显提高,并以此为抓手,实现全社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合肥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市级标准化社区、市“森林村庄”、“合肥市文明社区”、县“全程代理先进村"、“秸秆禁烧先进村”,同时,社区还作为全国城乡低保工作经验交流的现场会召开地接受各地观摩。作为省级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多次得到省委、市委和县领导的肯定。

三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安全社区创建体系

为确保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成立安全社区创建领导组,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亲自抓,下设办公室和项目创建组,配备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成员由各单位负责人、居民组长、志愿者组成,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加强了安全社区创建的组织保障。

创建工作中,我们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协调镇直部门和团体联动,引导群众参与安全社区创建,邀请热爱社区工作有奉献精神的管理人员、志愿者参与进来,构建起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社区安全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了政府领导、社区牵头、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创建格局。

四突出创建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整体推进安全社区创建

(一)健全制度,严格考核,保障创建工作有力推进。通过“请进来指导,走出去学经验,坐下来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查找不足,取长补短,制定安全检查、宣传培训、事故伤害监测、事故报告、信息交流反馈、协商会议等多项工作制度,使创建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社区先后3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创建经验,2次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社区日常工作,并与各经营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社区年初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并按照计划定期对辖区内的经营单位、道路、交通、建筑工地、人员聚集场地等进行安全检查,对有安全隐患场地,发放信息提示单,敦促其限期整改,督促落实有力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篇3: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 为促进社区就业更加充分, 两市在省厅统一部署下, 创新工作思路,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开发就业岗位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为重点, 以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四级网络作用为切入点, 以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为着力点, 以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为突破点, 不断提升创建层次和质量,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 打造出一批工作规范, 亮点纷呈的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两市2012年度共申报创建社区17个, 我们实地调研走访了17个, 调研面达100%。工作中我们从充分就业、平台建设、基础信息管理、就业政策落实、就业援助服务等六个方面进行验收评估。主要采取听汇报、看台账、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电话询访等方式对两市创建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一是分别听取各市、区 (县) 社区开展创建工作的情况汇报, 着重了解创建工作中主要做法和工作亮点;二是实地走访社区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查看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六到位”情况, 硬件设施、创建工作资料、台帐是否建立健全, 核实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率和“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相关情况, 系统动态管理信息是否与台帐相匹配;三是询访协理员, 了解是否与其签订合同、工资待遇是否达到规定标准、是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是否取得了协理员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四是现场电话联系辖区内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政策知晓度及满意程度, 随机抽查符合要求。从调研的情况看, 两市能紧密结合实际, 把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均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各区 (县) 、街道、社区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 按照省厅的部署, 及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办法, 细化创建标准和考核要求, 促进了创建活动有序的开展。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活动, 使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较好地落实到位, 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 “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消除, 辖区内失业人员的就业率在90%以上。两市都能按照创建要求, 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 配备LED大屏或液晶电视、触摸屏, 专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持三级以上等级证书并签订劳动合同, 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办公设施等全部落实到位。同时重视和加强软件设施建设, 制定了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工作职责、服务规范, 并公布上墙。建立健全了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四级实时联网。总的来说, 两市申报的充分就业示范社区, 绝大部分都达到了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标准。

二、做法和成效

(一) 以健全基础信息管理为前提, 提升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的针对性

两市各创建社区均能按规定建立辖区内本地户籍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台帐, 并按季度及时更新;按月重点更新就业困难人员及零就业家庭基础信息;初步建立了辖区内非本地户籍劳动力及用人单位基础台帐, 更有针对性地推动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对接, 促进社区岗位开发、就业援助、创业服务、政策扶持四位一体运行。常州市公共就业服务系统建立了预失业信息管理功能, 与退工办理、社保缴费信息相关联, 协理员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本社区最新失业人员名单, 变居民登记寻找服务为协理员上门送服务。镇江市进一步完善了调查登记制度, 依托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平台定期开展“进家入户”家访活动, 重点对辖区内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调查走访, 建立跟踪服务卡, 实行回访制度, 并建立台账和数据库, 输入江苏省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同时, 基层平台还通过加大采集用工信息、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市区开发街巷保洁员、百米一岗、社区辅警员、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1755个。两市社区面对散居在本社区的外来人员, 均能主动与警务室联系, 利用外来人员办理流动人员居住证的方式采集基础信息, 逐一登记录入就业管理信息系统, 并及时提供服务。

(二) 以目标管理考核为手段, 强力推动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两市把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作为贯穿2012年就业工作的主线, 专题部署, 结合本地实际, 出台配套文件, 精心组织实施, 并对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 制定示范社区常态化考核机制。

镇江市创建活动由辖市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分级实施, 把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与创业就业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列入人社工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之中, 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基层平台场所建设开展了考核验收。对基础工作、就业援助、政策落实、创业就业服务、创新举措等方面进行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励。在工作经费上规定每个街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不低于4万元, 每个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不低于1.5万元, 每个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不低于2万元, 每个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站不低于5000元, 健全奖励机制, 制定了《关于实施社区扶持创业奖励的通知》等文件, 对街道 (镇) 、社区 (村) 平台每扶持创业1人分别奖励500元;对社区、街道每发放并回收一笔贷款, 分别给予200元和40元的奖励;对街道、社区每推荐安置一名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 分别给予社区和街道200元和20元奖励、安置一名困难群体分别奖励社区和街道400元和40元、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 再增加奖励50元, 以进一步调动基层平台服务创业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常州市坚持六个强化, 狠抓工作落实。1、强化组织领导, 明确创建目标, 将创建工作纳入常州市政府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考核。对优秀和合格的社区分别给予1.2万和1万的工作经费奖励, 有效推动了创建工作。2、强化学习评比。组织各创建社区认真学习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评估标准”, 对照创建标准逐条梳理, 齐头并进。3、强化创建标准。切实加大创建工作检查力度, 并结合新一轮政策情况, 按照“一社区一册”的要求, 建立健全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档案。4、强化动态检查。常州市人社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考核, 填报《常州市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季度考核表》, 督查创建指标的完成情况。5、强化典型引路。在创建过程中, 常州市大力开展市外市内的学习, 借鉴先进经验, 今年4月钟楼区组织52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参观了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无锡市新区江溪街道前进花园社区和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 获取了宝贵的经验。6、强化宣传氛围。先后在常州政府网、日报和晚报上刊登了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报道和公示, 有效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 以政策扶持为核心, 强力推进创业就业普惠共享

两市在创建过程中, 始终将宣传落实就业创业政策作为工作的主线, 积极落实包括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内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

镇江市为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创业就业, 在已有政策基础上, 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 提高初始创业补贴、扶持创业奖励和贷款等标准。1、提高初始创业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在本地领取营业执照稳定经营6个月后, 一次性初始创业补贴从1000元提高到3000元。2、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对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创办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的, 一次性创业升级补贴从2000元提高到1万元。3、放宽创业贷款政策。个人申请贷款最高额度从20万元放宽到30万元,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最高额度从200万元放宽到300万元, 贷款最长期限从2年放宽至3年。4、支持创业载体建设。对被评为省和省级以上的各类创业载体, 在原有建设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5、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各类创业服务机构和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每扶持1人成功创业的, 奖励标准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6、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对近三年来毕业的大学生在镇江市区创业并正常经营纳税一年以上和带动2人以上就业, 同时缴纳社会保险的, 给予一次性4000元奖励;对近三年来各类新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每新录用1名就业困难人员, 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 同时缴纳社会保险的, 给予1500元/人的一次性带动就业补贴。

常州市大力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 依托街道、社区平台, 在全市每个角落掀起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潮。同时, 将培育创业明星纳入就业服务目标管理, 由社区向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政策扶持, 办理相关证件, 帮助协调经营场地, 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社会保险补贴, 介绍员工等服务, 并以街道为单位召开创业明星报告会, 以组织培训为载体召开先进典型座谈会, 以身边典型事迹教育身边的人, 带动身边的人走创业之路、做创业之星。

(四) 以人为本, 真情相助, 推动就业援助精细化、常态化

总体而言, 两市在开展创建过程中, 均能以服务的科学、规范、精细为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政策帮扶, 使促进就业落实到位。均建立了“一人一策”就业援助台账, 建立“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 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对援助对象进行登记跟踪管理服务, 按月进行跟踪服务, 实行动态管理。

常州市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很多是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低、健康状况差, 就业非常困难。为此, 各创建社区首先制定了首问责任制、就业援助制度和承诺制, 建立“一人一策”的援助方案, 做到了“四个明确”:明确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结构和收入状况, 明确援助目标, 明确援助责任人, 明确援助效果;其次是动员社会力量, 组建维修服务队、美容理发队、电脑培训队、丝网编织队、烹饪培训队等“志愿者帮扶队”, 随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新北区藻江社区工作人员自创“八心工作法”, 同时社区深挖资源, 集思广益, 组织大学生村官这一年轻群体与社区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天宁区红梅西村社区开展关爱零就业家庭专项活动, 与“零就业家庭”人员签订《“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协议书》, 建立“一户一表一卡一册一档”制度,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并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目前该社区6户零就业家庭10人全部实现了再就业, 并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镇江市高度重视就业援助工作, 把它作为检验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成效的核心价值, 赋予了新的内涵, 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 分门别类、逐户逐人制定和落实援助措施, 做到了“援助一户、稳定一户”, 同时为进一步帮扶社区人员就业, 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对接服务机制, 由经办银行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平台一对一结对, 开展服务。二是对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及时登记、核实和确认, 开展定期、不定期入户调查, 做到“不漏一户”, 动态清零。三是制定个性化援助计划。针对不同的就业困难群体, 帮助其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就业方案, 分别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和扶持政策等“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四是建立就业信息援助制度。利用街道及社区平台有针对性的采集用工信息, 每月举办一次街道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超市”, 每季开展一项以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五是注重培训成效。把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有机结合, 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同时把每年三月作为培训月,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万人创业普训”活动, 引导和扶持0.86万人走上了成功创业之路。六是完善后续跟踪服务。实行三必访制度:有困难必访, 创业后必访, 未就业必访。有效提高了就业的稳定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发展还不够平衡

尽管地方各级政府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提速推进, 但四个城市之间, 甚至同一省辖市内的各县 (市、区) 创建水平不尽相同。这既有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客观原因, 也有极少数领导对基层平台建设和承载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劳动保障协理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相对薄弱的主观因素。

(二) 部分地区示范社区创建基础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2011年是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第一年, 各地按照省厅示范社区创建评估标准, 对基础台帐和统计报表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和细化, 但有些社区台帐内容不完整或更新不及时, 甚至无省厅评估标准明确要求的就业援助协议和方案, 有的援助方案, 个性化不突出, 跟踪服务记录, 就业指导内容记载有的比较单一或不全, 极个别社区的就业服务工作台帐仅停留在最初始的笔记本流水帐形式, 与创建示范社区的更高要求差距甚远。

(三) 个别社区对本辖区内的新增失业人员情况无从了解

有些县 (市) ,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工作放在县 (市、区) 本级就管中心, 由于没有建立县 (市、区) 、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的反馈机制, 又没有开发相关信息系统软件, 使得社区服务平台对本辖区内新登记失业人员情况无从了解, 造成对社区新增失业人员情况不清、底数不明, 在省、市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检查过程中, 有些县 (市) 的社区新增失业人员居然没有几人。

(四) 网络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各市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 市、县 (市、区) 、街道 (镇) 、社区实现四级联网, 但由于软件系统不统一, 系统的功能模块也各有差异, 如有的系统中就业援助、就业困难人员跟踪记录模块尚未建立, 有的动态跟踪信息没能及时录入, 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不能充分反映。部分社区虽有软件功能, 社区平台工作人员权限只能进行查询, 不能进行失业登记、动态跟踪服务记载等。

四、几点建议

(一) 宣传创建特色和亮点, 共同提高示范社区创建水平

在省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 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建议各市将本地区特色亮点进行汇总总结, 制作成相关资料, 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各省辖市间也可多沟通、学习和交流, 了解兄弟城市在创建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 共同提高创建水平, 更好地发挥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典型引领作用。

(二) 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平台业务工作和操作流程

在充分调研全面梳理社区平台职能的基础上, 结合江苏省就业创业工作实际和工作要求, 制定全省统一规范化、标准化社区平台就业创业业务工作和操作流程, 全面提升和优化平衡全省社区基层平台工作水平。

(三)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就业创业服务的作用

发挥各市、县 (市、区) 、街道 (镇) 、社区四级信息系统联网全盖的优势, 根据工作实际, 优化升级软件系统功能, 充分利用信息查询、数据统计汇总、打印等功能, 科学开发统一的电子台帐信息系统,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均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对日常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和监测。

(四)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平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领导

篇4: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关键词:农村 环保 生态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环保问题

(一)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严重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受各种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环境管理滞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虽然这些现象得到部分遏制。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畜禽粪便随意堆存和排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不容忽视问题。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威胁食品安全。

(三)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

农村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主要表现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低、饮用水处理设施简陋、水质不达标、水型地方病严重等。同时,受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多重污染,部分河流、湖、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突出、绿藻泛滥,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

(四)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郊地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农田被城市垃圾占用和毁损,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同时,由于产业布局调整的加速,一些重污染工业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企业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社区建设中环境问题的破析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存在盲目追求“高、大、新、全”的现象,从而导致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环境的治理难度

(二)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保护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忽视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导向,未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盖厂兴镇不治污,毁林建房不绿化的现象在依然存在。

(三)自然资源的过量利用

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在人类将自然资源加工成产品、又将生产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那么生产排泄物将会积聚过多,就可能会造成污染。

(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村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相当一部分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五)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效益容易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自身权益直接相关联。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益,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三、农村社区环保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促进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明确近期农村环保工作重点,优先解决饮用水安全、工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和河沟池塘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影响面大、问题较集中的突出环境问题。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以及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水环境污染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结合地方县市的发展,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3、科技先行,创新机制

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领域,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相关政策。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加强农村社区环保,建设生态农村的思路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加强环保意识

当今许多城镇问题都是由于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的,因此必须从普及和提高意识着手。历史的经验向我们警示,不能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城镇化建设应该体现生物圈和技术圈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2.制定农村社区环境保护建设规划

在实践中人们对农村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局限于眼前利益的行为,是造成农村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根源,因此必须掌握农村环境和生态的特点及规律,搞好近期和长远农村环境建设规划,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合理利用能源,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对农村生活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使其资源化加以利用。只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践城镇环境的优化。

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财力保障机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应当加强对环境项目的财政倾斜和信贷投资,创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村镇,用足用好按规定筹集的环保费用,根据“污染者负责、开发者保护”的原则解决环境优化问题。

4.强化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环境管理

政府在协调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社区管理中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环境保护提到工作的重要地位中来,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把握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落实环境质量领导负责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5.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农村村镇建设的环境

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减量排放,有利于农村城镇的环境保护。一是大力推行环境无害化技术,比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属于核心地位,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二是调整乡镇企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高效型、生产环保型的生态工业园区。三是加快村镇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和加工的专业化协作、企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杨家栋,秦兴方,单宜虎.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4版

[2]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新华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周海乐.城镇化与小康社会[M].苏州人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冯华.二十一世纪的热点——发展小城镇推动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李宇,艾华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城镇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5卷第1期

[7]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6卷第2期

篇5:XX年省级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汇报

XX年,我们以全县创建省级精神文明社区为契机,在县镇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始终以为民、利民、乐民、便民为目的,努力打造管理规范、治安良好、文化繁荣、环境宜居的文明和谐社区。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各项事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社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辖xx个居民组,xxxx户,xxxxx人,社区内行政事业单位xx个,个私大户xxx个,是全镇辖区内单位最多、人口密度最集中的社区。社区现有干部9人,干部平均年龄36岁,大专以上文化7人,中专及高中3人。社区支部党员xxx人,划分为12个党小。

二、组织健全

1、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社区一班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把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在党建方面,社区党员大部分是从我县关、停、并、转企业转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多,思想上有情绪,另外,党员中老弱病残人员占有很大比例,支部一班人面对重重困难,他们没有畏缩,而是深入党员户,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在工作、生活上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上的关怀,使他们发自内心的关心、参与、支持创建工作。

2、社区两委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工作,支部书记负责创建,研究制定了《xx社区文明创建规划》,具体规定了创建目标和奖惩措施,做到了创建规划科学、目标明确、措施得力。

3、社区志愿者、老年人、残疾人等社团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完善、骨干队伍稳定,社区成立之初,就组建了一支服务门类齐全,以党团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便民利民活动。

三、人际关系和谐

1、社区认真贯彻落实了和谐安徽建设的工作部署,把和谐社区建设落到实处,做到了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

2、社区广泛组织了各类社区公益活动,积极开展“倡文明新风,建美好家园”活动,辖区内单位和居民群众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3、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业已形成体系,XX年建成文明小区11个,占社区中小区85%,文明家庭460户,占社区总户数的10%。社区居民团结友爱、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勤俭节约蔚然成风,人际关系和谐,正气正义得到弘扬。

四、环境优美

1、社区市政环卫设施齐全,维护保养正常,垃圾推行了袋装化,清运及时,始终保持了社区干净卫生,不留死角社区沿街建筑外观整洁、美观,商业门点、摊点规范有序。社区还定期社区干部对乱贴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进得清理。XX年以来,积极发动辖区党员开展上街清扫卫生死角、清除乱张贴、擦洗公共设施等社区公益活动达60多次,有效的杜绝了“三乱”。

2、社区绿化合理,亮化到位,美化和谐,能绿化做到了绿化,不能绿化的做到了硬化。XX年,我们在阳光小区、小庙巷开展了环境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将原来的菜地、乱石堆,改造为群众生活娱乐广场,增加了文体设施。受到了广大干群的欢迎。

3、社区重视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通过标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开展对环保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很好持效果。

五、服务完善

1、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逐步规范和完善。一是开展了计划生育入户清理登记和信息点采集工作。二是开展“春服”、“秋服”、育龄妇女定期访视和怀孕妇女的孕情跟踪工作。三是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活动。社区主要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为计生特困户做好事活动,四是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五是做好辖区单位内计划生育共建工作。

2、认真做好低保工作,严把摸底审核关,做到“一碗水端平”。并做到低保户的动态管理以及应保尽保。

3、社区面向老、弱、幼、残、困群体的服务细致,工作扎实深入,志愿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先锋岗”,开展了“党员公益岗”认领活动和结对帮扶困难户等工作。去年以来,社区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多种活动,效果显著。主要活动有,慰问特困户5户,清扫小巷卫生18次,党员干部节日防火防盗巡逻31次,为重病户捐款捐物4次。

4、多渠道解决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去年以来,社区适时为社区居民”充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换过程中,大批下、待岗工人转到社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因为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无技术、无学历、无职称的现象较为严重,成为进入劳动力市场难、再就业难、思想道德教育难的社会群体,我们及时举办就业培训办3期,培训电脑、编织、烹饪学员达452人。

5、社区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医疗服务站点3处,形成了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计生咨询和医疗保健服务。对各项服务工作,居民普遍感到满意。

6、积极开展了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宣传,居民的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7、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健全,群众治安组织健全,专兼职的社会治安防治队伍人员落实,值班、巡逻人员到位,坚持长期活动。

五、文体活动和社区教育

文体活动和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社区的文体活动和社区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工作的新规律、新路子,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服务周全、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科普知识教育,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发动辖区党员开展上街清扫卫生死角、清除乱张贴、擦洗公共设施等社区公益活动。

二是利用现有场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举办“书法、绘画展”、“扇子舞”、“社区演唱会”、“消夏纳凉歌舞晚会”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群众的业余生活。

篇6:西关社区创建省级生态社区工作汇报

——创建省级标准化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汇报材料

一、本镇概况

和桥镇位于宜兴市北部,东连万石镇,南靠屺亭街道、高塍镇,西至滆湖,北与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寨桥镇交界。和桥又名“鹅洲”,已有15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的繁荣商埠,享有“江南名镇”、“小无锡”等美誉。它是宜兴的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区域面积105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常住人口68000多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1515人。和桥镇在1997年创建成“江苏省卫生镇”的基础上,2007年又顺利创建成“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镇教育资源丰富。有四星级高级中学1所、省重点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5所、幼儿园13所,另有社区教育中心、党校、团校、人口学校、老年大学各1所。

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教育的社会化和社区的教育化,终身教育将成为人们必然的选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创建更高层次的社区教育中心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展社区教育实验”的要求,按照“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指导思想,围绕“抓机遇,谋发展,重实效,求创新”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全镇的社区教育工作。

二、具体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建设

社区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发展生产力对提高社区成员整体 素质的迫切要求,反映了建设社区先进文化的迫切要求,反映了社区居民对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可以促进“富民强镇”战略的实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把发展社区教育的战略思路确定为“围绕一个目标,坚持四个原则”。一个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按需施教,努力做到“学有所教”,不断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本地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四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动员社会所有力量,形成纵向沟通,横向联合的社区教育网络。二是发展性原则,既要满足社区发展对社区教育的现实需要,还要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三是开放性原则,即教育资源的社会化与社会资源的教育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镇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四是终身性原则,即面向社区全体成员,为其提供全程、全面、终身的教育服务。

1、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成立后,镇政府专门发文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党委书记任名誉主任,镇长担任主任,镇政府有关科室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分管文卫的副镇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文卫助理、成校校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常设在社区教育中心(镇成人学校)内,镇社区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全镇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工作。

2、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

社区教育工作面广量大,涉及社区内各单位和社区全体成员。因此,我们积极实行“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制定了社区教育的有关活动制度,每年召开2~3次会议,解决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镇14个行政村先后成立了村民业余学校,5个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市民学校,骨干企业都建有职工业余学校。另有多个社区教育活动基地,如专家教授陈列室、老干部活动中心、海棠园等。在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协调下,由镇政府办公室、文卫科、社保科、安监科、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工会、团委、武装部、计生办、农服中心、法庭及派出所等部门牵头组建成立了十多个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他们在镇社区教育中心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基层社区开展了早期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岗位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流动人口培训、卫生保健教育、国防教育、残疾人教育、交通法制教育等,从而使各居委和行政村等基层社区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紧扣主题且富有特色,内容丰富且主线分明。全镇的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向社区全方位拓展,确保了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上下贯通,横向联结,运行机制日益规范化、科学化。

(二)谋求发展,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社区教育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教育中心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基础能力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时代化、多层次、全时空的教育需求。为此,我们抓住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谋求我镇社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近几年不断强化社区教育中心的基础能力建设,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载体建设

(1)制定发展规划。多年来,镇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工作,2005年制定了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长远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到2008年初步建立高效、规范、科学的社区教 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培育出一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到2010年全镇基本完成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初步建立学习化社会。

(2)加强自身建设。镇社区教育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我们积极对照江苏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的《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设的意见》,完成了“四独立”建设(编制独立、校园独立、办学独立、经费独立),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发挥主导作用。多年来,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每年制订计划,分解任务,统一管理和指导各村(居、企)等基层社区以及社区教育工作小组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校在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中明显占有主体地位。

(4)健全办学网络。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离不开有效的运行载体。为此,我们建立了“镇——村(居、企)——活动基地”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这一网络以镇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主导,以村(居、企)等基层社区为骨干,以活动基地为实践平台和重要补充,使社区教育办学网络覆盖了全镇。同时,镇社区教育中心下辖各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各小组有专人负责,由他们具体指导各基层社区全面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2、积极整合资源

(1)有序开放社区教育资源。我镇教育资源在面向社区开放与市民共享中,一直遵循有序性、服务性、教育性、多样性等原则,努力做到既开放校园、又开放教室;既开放硬件、又开放软件;既开放设施,又开放设备;既引导居民走入学校,又组织教师进入社区。着眼于需求,立足于服务,注重有序拓展,注重“双向”效益,逐步探索社区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和共享的规律。其大致分三个方面:一是与 镇、村(居委)、企共建社区学校,为社区提供教育指导和协作;二是选派多名社区教育辅导员,组织社区教育师资力量走进社区,指导协调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三是有序开放全镇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市民走进校园,按需参与指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开放率达到100%。

(2)建好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全镇5个居委建立了社区市民学校,14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民业余学校,所有骨干企业建立了职工业余学校,还有党校、团校、人口学校、老年大学等专门活动场所,基层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3)积极培育特色教育资源。多年来,我镇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积极培育和建设了一批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广场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等教育资源,如禾晖广场、公园广场、永和艺术中心、王玉龙家庭活动室等,为广大社区成员尤其是中老年市民的休闲、娱乐、健身和社区青少年发展兴趣爱好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开发课程资源

一是结合形势需要和社区实际情况组织编写社区教育知识读本和宣传资料。如《家庭教育读本》、《礼仪常识》、《禁毒教育》等,在开展活动时免费发放给社区成员。二是根据本地教育培训的实际需要编写培训教材,如:《计算机运用专用教材》、《电气成套基础及工艺》、《手弧焊工培训讲义》、《男西裤教程》、《纺织印染操作工培训教材》等,使教育培训活动更加规范,并提高了培训质量。

4、建好标准设施

为了促进社区教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断加大投入,近5年来已累计投入经费200多万元,加强学校的设施、设备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目前,社区教育中心占地5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2000 平方米,校园宽敞,环境优美。配备了15只专用教室,其中8只教室配备了实训设备;配备了计算机教室1只,配置了60台培训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1只,添置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社区图书室配有20000册图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光盘,建成了电子阅览室,内置电子图书25000册。同时还有满足各类社区活动的文体活动室,如舞蹈房、健身房、演视厅、乒乓室等。

5、完善远程网络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网络教育的快捷方便非常适合社区学校的能力建设要求。因此,我们适时开展网上远程教育,同时以学校网站为基础,利用互联网,连接镇社区教育网络,构建以宽带技术为支撑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为居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让居民不出家门,在家里中就能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我们与郑州大学、江南大学等联合办学,举办网络教育学历班,开设了计算机、会计、教育学等专业,近几年已有600多名学员完成学业,取得了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层次和择业竞争能力,也为本地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远程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巨大优势,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社区成员十分需要的实用培训课程,如电焊工、电子装配工、缝纫工、机械操作工、挡车工、水产养殖技术等。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积极推广网上学习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校已连续为广大农民学员举办免费电脑培训班8期,帮助我镇农民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已有312位农民朋友通过学习掌握了电脑上网基本技术。通过学习使农民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推动我镇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引领农民加快奔小康的步伐。如我校农民计算机培训班学员种养大户吴中亚,通过参加农民“致福工程”计算机培训班掌握了 电脑操作技术,自己购买了电脑并接通了宽带,经常上网查找种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在生产中加以科学应用,使种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还通过网络直接联系外地的客商进行产品销售,产品的售价比原本卖给上门来收购的贩子提高近20%,收入一下子比以前增加了三成以上,喜得他多次来校表示感谢,还逢人便说“学了电脑就是好!”为此带动了我镇不少种养专业户主动来校要求参加“致福工程”计算机培训班。

近几年来,我们还充分发挥远程网络优势,在网站上不断发布社区教育信息,不断提供丰富的、适合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如学历教育、企业职工培训信息和农业致富信息等,使社区居民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世界,丰富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学习型组织和个人创建活动不断向农村延伸。

(三)专兼结合,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我们采用专兼结合的模式,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围绕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年富力强的社区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的目标,我们建立了微机管理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库,并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社区人才资源专栏,同时加强了师资培训,不断强化社区队伍建设,为我镇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优化专职教师队伍

我镇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按市级定编标准,足额配备专职教师,学校现有在编教师108人,其中直接从事社区教育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教师10人,他们是社区教育的骨干。为了优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我们制定了《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进修制度》,加强了对专职教师的在岗培训工作:(1)培训组织制度化。社区教育中心每年制订培训计划,确保每月有1~2次培训活动,每位管理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60课时的培训。(2)培训形式多样化。根据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不同性质特点,我们采用报告、讲座、研修班、学习考察、讲 习论坛、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3)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内容与本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结合,紧扣基层社区的实际情况,做到学以致用。其次,我们从学校抽调年轻教师作为后备干部,有步骤地充实、更新社区教育中心的教师队伍。现在,专职教师队伍全部为中青年教师,本科率在50%以上,战斗力大大增强。

2、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社区兼职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近几年来,我们一方面选聘学校优秀教师到社区教育中心担任兼职教师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培训需要从本市和外地聘请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现已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了兼职教师档案,使社区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保质保量完成。

3、壮大志愿者队伍

首先,我们充分调动社区内“有学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闲者”的积极性,动员和邀请他们参与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以满足社区成员在法律、保健、教育、休闲、科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其次,我们通过近几年的调查摸底,将社区居民中的党员、教师、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用微机登记在册,以便于管理。目前,志愿者人数占全镇常住总人口的2%以上。平时,我们不定期地把他们组织起来分批进行培训,给他们发放社区教育资料,下达教育任务。每个志愿者都与行政村、居委会、骨干企业、学校等做好协调指导工作,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如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讲座、妇女计划生育讲座、中老年书法比赛等。

(四)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1、多方筹措,保障经费

我们采用多元筹资模式,多渠道筹措经费,解决社区教育经费问题,有力地保证了社区教育各项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争取政府支持。社区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注重的是社 会效益,所以各级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拨款是社区教育中心主要的经费来源。为此,我们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努力筹措办学经费。多年来,市教育局和镇政府每年除了下拨人均1元的社区教育公用经费外,还多次下拨专项经费支持我们社区教育中心的设施设备建设,近几年已给我们中心拨款100多万元。同时,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每年都派专人检查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教育经费落实情况,并把此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

(2)增加办学收入。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平时广开学路,拓宽生源,增加办学收入用以改善办学条件。例如2008年,在我们中心学习受训的人员达5000多人,一些学员属于学历进修和规范培训,我们依照有关规定收取一定的费用。还有1000多人,属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我们实行免费培训,由市财政下拨一定的补贴经费。这些经费保证了教育培训的正常开展和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

2、完善制度,考核激励

近年来,镇社区教育中心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了《社区教育管理制度》、《和桥镇社区教育例会制度》、《和桥镇基层社区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细则》等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日趋规范。各基层社区和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在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五个到位”:

一是思想到位。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协调到位。定期举行镇级社区教育协调工作例会,组织业务学习、交流工作情况,做到上下沟通、横向联合。

三是检查到位。成立镇社区教育工作检查评估小组,由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和社区教育中心负责人带队,每两个月一次深入基层社区巡查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四是考核到位。实行社区教育的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首先,我镇根据市级下达的社区教育各类工作和事业目标,扣除镇社区教育中 心应完成的部分指标,其余全部下达给镇有关条线部门和行政村、居委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其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基层社区工作百分考核细则,使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工作重点更加明确,评价考核更具操作性。第三,把每年考核结果与基层社区及相关负责人的考核奖金挂钩,以充分调动基层社区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评优到位。每对各基层社区和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奖励先进工作单位,对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多年来,我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全镇的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日趋科学化、规范化,日常工作做到了细化、量化和可操作化,也促进了社区教育队伍的迅速成长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注重实效,增强实践能力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的各项培训活动,全镇逐步形成了以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市民学校、村民业余学校、企业职工业余学校为骨干,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各种活动基地为平台,以分类指导小组为纽带的社区教育运行网络,基本满足了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创造了具有本地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

1、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

多年来,我镇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实践中,我们贯彻“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树立典型,逐步推开。位于我镇西北侧镇郊结合部的劳动居委社区,居民中农民动迁户、进镇买房户占有很大的比例,居民结构多元,文化差异较大。2002年4月劳动居委社区被宜兴市政府命名为创建学习型组织试点单位,为了把社区尽快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学习型社区,劳动居 委社区乘着创建工作这股东风,率先建立了社区市民学校,并对照市级下发的学习型组织评估标准开展创建活动。在创建过程中,居委市民学校先后建起了电化教室、图书阅览室、社区居民活动室,并增添了音响设备、图书资料、文体活动器材等,从而确保了社区教育有一个稳定的活动场所。居委社区还先后组建了社区人口和早期教育、青少年学生校外辅导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教育、外来流动人口政策法规教育等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各小组遵循“社区为主,教育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指导社区开展不同群体、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同时,通过社区教育节、广场文艺演出、公园集体晨操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形式,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大力营造学习氛围,年终还进行学习型组织评比活动。劳动居委社区创建学习型组织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了我镇的典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广劳动居委社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做法,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如今,良好的学习风气已传播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不断涌现。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提高了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培育社区文化特色

和桥镇自古以来文化底蕴厚实,一贯重视教育培养后生。早在上世纪初,和桥就开办了“鹅山书院”,后改为“鹅山小学”,又创办了彭城中学,酉生中学等。可谓书香门第,人才辈出。从这块土地上走出了许多名人:有中科院院士、中国物理学家朱洪元;有中科院院士、中国化学家、教育家唐敖庆;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榕时;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唐西生、黄瑞松等;有曾在和桥任过教的画家徐悲鸿、教育家史绍熙;还有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法学博士、著名外交家吴凯声以及吴琪、査汝强等著名人士。和桥还有苏东坡亲自 栽种的起死回生的千年古树——海棠树和亲笔题写的“海棠园”。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在社区开展“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座谈会,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爱科学,学科学,长大报效祖国”读书征文活动。在抗日战争年代,和桥有许多英雄儿女为国捐躯,他们中有在**战争中(史家庄战斗)英勇牺牲的孙宁、张立华、任大可、钱立华等300余人,有从事地下斗争的革命烈士张春芝等。结合这些内容,我们对社区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多年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这些具有本地社区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动,并在传承本地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3、了解社区教育需求,积极创新培训形式

近几年来,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社区成员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

(1)道德法制教育寓教于乐。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组织对全镇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党校、团校、法制学校、家长学校、人口学校、村民学校和各中小学校等阵地,采用讲故事、演小品、表演唱、三句半等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公民道德纲要和法律知识等,改变了过去照本宣科式的理论说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组织道德法律教育10多期,接受教育的社区成员有5000多人。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此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以“走进社区,共建家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展“文明社区”、“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创建评比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大大推进了和谐社区的构建。

(2)实用技术培训“适销对路”。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农民需要学习什么技术,我们尽最大努力开设相应的培训班,尽力满足农民掌握科学知识脱贫致富的需 要。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建设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力度,并已着手启动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农科教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围绕“燎原”项目和“星火计划”培训项目,认真制定实施计划,积极开展农村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举办了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家兔喂养、水稻病虫害防治、果园管理、虾蟹养殖等专项培训80多期,90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民胜村养殖专业户薛建明,在我们指导下于2000年开始在原4亩田的牛蛙养殖池内搞虾蟹混养试验,他大胆探索养殖技术,强化养殖的各项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2004年,他示范的项目,河虾产量每亩达100多公斤,河蟹每亩达80多公斤,每亩纯利超过3000元。对他的成功经验,我们印发了500多份宣传资料发至全镇各养殖户,及时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如今,他所示范的项目面积已达60亩,在我们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下,在他的带动、示范下,搞虾蟹混养的农户数也由原来的4户发展到了现在的32户。

(3)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多样。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农业振兴、农村繁荣、农民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加快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就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劳动力资源调查,以户为单位认真登记农户人口、劳动力数,建立起以村为单位的农村劳动力登记台帐,对居委下岗失业职工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全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报表上报制度。通过调查和登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培训计划,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积极推行定向式培训、订单式培训、超市式培训等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定向培训是指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培训机构对农民实施方向性的上岗前培训,促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在就业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具体的做法是改变传统的招工为招生,由社区教育中心配 合用工单位,用文化考试、现实表现、考察与面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新工人,录用后不直接上岗,而是先到社区教育中心接受学时不等的职业道德、应知应会、基本技能等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再推荐到用工单位就业。近几年,我们每年都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20多期,年均参加培训人数达1000多人,其中95%都实现了转移就业。

(4)青少年教育主题鲜明。每年初,镇社区教育中心与各中小学积极协商,结合当前形势和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主题明确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计划,以满足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践中,镇社区教育中心依托各中小学,积极指导青少年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等,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青少年创造了良好的社区成长环境。

(5)老年教育融入时代元素。开展老年教育,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满足老年人闲暇文化生活教育的需要,也使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镇早在90年代就成立了老年大学,各行政村(居委社区)也建有老年服务站。多年来,镇社区教育中心积极指导老年大学和老年服务站开展各种活动,并不断在活动中融入时代元素,努力促进老年人从实现“学、乐、为”的结合升华为多种良好社会功能的共生与共存。我们针对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特点,为老年同志举办了美术、书法、舞蹈、保健、法律等学习培训班,经常组织老同志开展烹饪、钓鱼等比赛活动。每年组织老年大学的同志外出学习旅游一次。与此同时,我们还结合时代特点开展“银发上网”活动,镇社区教育中心免费为5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电脑培训,使这些老人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上网,做到紧跟时代,与年轻人一起共享网络时代带来的便捷和快乐。我们还把有专长的老同志组织成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讲师团,成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好老师。多年来,我校(镇社区教育中心)切实开展了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培训覆盖面广,成效也十分显著。我们重点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外来民工培训、致富骨干培训、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休闲娱乐教育活动等,并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免费培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镇的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整体推进,并呈现均衡发展、各具特色的喜人景象。近5年来社区居民全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总人数均达到全镇常住人口的50%以上,并呈逐年提高的良好态势。2008年各类教育培训总量达39100多人,培训率达57%以上;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接受教育的比例在75%以上;农民培训和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率在65%以上;老年人、残疾人、外来流动人员等接受教育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在各单位和居委会(村、企)等组织中学习型组织占50%以上。

多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较大贡献。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宜兴市先进成人学校,得到了市、镇领导的多次赞扬,社会各界也对我们的社区教育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上一篇:解决问题李留再下一篇: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