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2024-08-14

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精选6篇)

篇1: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究与思考论文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抑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标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它要求教师打破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有助于扩大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有更多的表现、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氛围中主动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合作学习的分类、使用及注意问题和建议。

首先,谈一下合作学习的分类与使用。

在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两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两个好朋友搭配是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种典型的合作学习形式,好朋友关系是同学关系中最密切的也是最容易交流的,因此这种形式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广播体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就可以让学生自由配对、互相学习,最后共同展示学习成果。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用得最多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要求。一般有以下三种分组方案:第一,稳定分组。按照学生的健康、性别、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小组,可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单位。这种分组的特点是体能基本相同,爱好和技能可能不同,但便于对同一组采用相同的计划,又便于对不同的小组区别对待。第二,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尽相同。2、按爱好相同分组,其特点是爱好相同技能却不尽相同。例如在球类教学单元中,同时出现篮球、足球和排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球类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3、按技能水平的好坏搭配分组,其特点是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这种分组的目的是扩大组内差别,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让技能好的帮助技能差的,让兴趣浓的`培养兴趣淡的。第三,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主要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

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120厘米。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厘米高度的,才能去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这种分组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2。按技能水平的好坏搭配分组,可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节广播体操教学中,教师有意把已经掌握的同学和尚未熟练者编成一组,让会的教不会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能缩短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的局面,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而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 其次,谈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建议。

从当前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来看,还存在着理解与执行上的一些普遍性问题:1。未能很好地使用教材,未能把教材与其它课程资源结合起来;2。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不够;3。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4。课堂的交流与生成不够,学生收获不大。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加强方法的研究。

教师应根据教材针对性地选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多种因素:合作前的准备,小组的结构,合作的方式,过程的监控、指导,成果的反馈、评估等。教师只有选择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考虑周全,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的优势。

二、加强引导,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比如如何确定小组长、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成员之间如何交流、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等等,指导学生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三、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必须体现达成课程目标的功能。

因此,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形式上,也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目标上。通过合作学习,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下列素质的培养: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积极主动配合,协调他人开展活动;独立思考,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在完成任务中,敢于创新,勇于克服困难;助人为乐,甘于奉献。

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我们一定会发现小组活动中有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如有的人总是抢先发言、争着表现,而有的同学却总是失去机会。对于种种不平衡的现象,我们都要具体研究分析,想出解决办法,如轮流当组长等,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

总而言之,合作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功和创新意识,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篇2: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三中学

王生才

薛天魁

摘 要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一种实践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其理论认识,进行反思总结,完善实施方案,将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关键词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施 认识 启示

一、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认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是贯彻思想政治课教学“三贴近”原则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和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途径与目标很好地统一起来。

所谓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建立合作小组从事学习活动,解决预设的问题,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区别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达到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的目的。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以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助和合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探究气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具体实施情况

1.小组社会调查

小组人数5~6人,统一时间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了“银行”一章后,让学生到银行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银行的标志、储蓄原则、利率情况、服务态度、硬件设施等。调查完毕后,以每一小组为单位写一篇社会调查报告。之后,每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调查情况,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对该小组情况评分,以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

2.小组情景模拟

根据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具有一定操作性,学生兴趣高的设置具体内容目标要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到具体实践中,设计方案。案例一:

课题:<< 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 公司的经营。目标要求:了解公司的类型,公司成立的条件,程序,参与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第一步:课前准备。各小组根据老师 提出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创建公司,并设计经营方案。

要求列出:(1)公司名称(2)公司类型(3)注册资本(4)股东 人数(5)组织机构(6)公司经营产品名称(7)经营方案

例如,第 2 小组的设计方案: 成员:王昭强(组长)刘明刚(记录员)张成真(检查员)刘雪丽(副组长)吴涛(资料保管员)黄文亮(汇报员)

公司名称:异想广告策划有限公司(公司主要是经营广告策划)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的创建程序:(1)策划(2)入资(3)选址(4)注册(5)招聘有关人员

公司注册资本为 100 万元人民币, 股东人数15 人。

公司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执行机构—— 总经理及助手,监督机构——监事会。

公司的经营方案:(1)对商品进行市场调查,并加以分析;(2)掌握产品特点;(3)吸纳广告设计专业人才;(4)完善管理;(5)创 建公司品牌;(6)加大对公司的宣传力度等等。各小组完成后,交给老师批阅,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课中。首先请各小组汇报员上讲台向全班介绍本小组创 建的公司的基本情况及经营方案,并回答同学及老师的提问(老师应 针对本小组在创建公司及设计经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问,应达到纠 错的目的)。如汇报员回答不清楚,本小组其他成员可代为回答。

第三步:课后。(1)评价各小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2)归纳共 同的优缺点(3)评选最佳设计方案(小组意见与老师意见相结合)

3.小组辩论

以4—6人为一个小组,由教师确定辩论题目。例如,(1)信贷消费就是超前消费。(2)征收消费税利大于弊。小组抽签选择辩论题目。之后,由小组内部自行分配辩论角色,安排有关准备工作。,辩论结束后,以小组合作的技巧、辩论的内容、整体效果作为评价小组总体辩论水平的依据。

案例二:

课题:《 经济生活》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目标要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一步:课前准备。各小组根据老师提 出的要求,查阅资料,设计问卷,实施调查,总结观点,统计分析。要求:对各小组进行分工。有的负责搜集外国人对金钱的看法; 有的负责搜集我国古代有关金钱的看法; 有的负责搜集我国当代人对 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搜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搜集各种 典型事例。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发表 自己对这些观点、事例的看法,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第二步:课中。举行以“金钱万能”或“金钱万恶”辩论会。

第三步:课后。由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牵头,整理出一份小组合作探究成 果,如“古 人眼中的金钱”,“伟人的金钱观”等,并制作一期板报。

4.小组讲课

以6~8人为一个小组,由学生负责讲授新课。一节课中前30~40分钟由学生讲课,后5~10分钟由教师精讲、评课。要求学生小组备课,可以参考有关的教学参考书或请教教师,每个同学负责5~7分钟的授课。最后,授课情况,特别是小组成员讲课内容、成员之间的讲课衔接以及小组的创新精神作为评价小组上课的依据。

5.小组制作板报,刊物

小组人数为4~6人,小组选择某一课内容作为刊物的主题,编一本政治简明读物,出一期板报。内容包括:基本理论、课外资料等。要求: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专长,由小组成员负责刊物,板报的设计、创作和排版,刊物必须用电脑来制作,图文并茂。

6.小组编故事

在“合理想像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由教师指定几个词组,要求学生从这几个完全不相干的词组中发挥想像力和创新能力,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小组共同讨论故事的主题和内容,合作完成作品。之后,小组选出代表负责向全班同学讲述故事。教师评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认识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色彩的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发展为对学习产生积极兴趣,表现出主动性。实践表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无论是辩论赛的收集工作、社会调查的观察访问工作、编辑刊物的工作还是学生的备课工作和编故事活动,都体现出学生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

2.小组合作探究年学习,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异质小组的建立,小组成员的认识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善长特点不同,通过合作学习,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成员个体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去理解问题,相互之间得到启迪,从而使学生个体思维得到拓展,甚至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正如学生通过对银行的社会调查,对各种储蓄利率进行分析研究后,能够总结出一套最佳的理财之道;在制作刊物中,也出现了把小组成员的合照相片扫描到刊物中,作为刊物的底面的新颖作法;在编故事中,有同学编出了近4000字的故事来,颇有科幻小说的味道,让人大开眼界。可见,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认识成果往往是令人惊讶的。

3.以小组总体成绩来评价小组成员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要使学生达到成功,可以把目标分为几个阶段目标来设置,即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这种目标设置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当人们付出劳动,一旦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后,自信心得到增强,容易接受另一个新的目标的挑战。小组合作学习与目标分阶段设置有相似之处。它通过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力量使目标难度相对降低,靠整体的力量达 到目标后,组内成员可以视小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视小组的成绩为个人的成绩。这样一种评价机制,使个体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有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进一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领导力度减弱,由“权威”角色向“顾问”、“朋友”角色转化,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合作、和睦的人际关系。而小组目标的设置需要每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努力掌握知识,而且需要关心和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获得成功,把小组的成功作为个人的成功。这样一来,同伴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建立起来了。

四、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实施中得到的启示

1.必须重视分组原则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遵循一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动合作。我认为这是一种定性分组形式,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另一种不定性的分组形式,把学生分为三类不同层次的群体,然后让学生交叉自由组合,组合的原则虽然没有违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但却没有严格规定。结果,出现了全部女性,全部男性的小组,需要重新安排,在自由组合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相对难找到小组接纳,总是到最后小组不够人数而勉强被接纳的现象;因此,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分组原则,在实施活动前,按照原则的要求具体地把成员进行分组,以保证活动的质量。

2.必须设置合理的小组目标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代替个人目标的设置,从而使小组合作的成功率高于个体的成功率。但是,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向和任务,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应制定不同级别的小组目标,防止因为目标太高而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要充分发挥教师点拨、引导的作用

教师应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讨研究,对相关的原理和概念做出必要的提示或启发,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引导学生设置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启发学生开展讨论,充分发挥点拨、引导的作用。

4.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及奖励

当学生们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评价。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必要的奖励。对暂时表现不太好的小组应鼓励他们以后大胆思维、积极发言,并提出老师的希望。

篇3: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就必须要选择一个比价好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探索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就应该做课堂的主人,做到能够自主活跃学习氛围,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责任感、独立生活以及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的的意识和能力。一般来讲,作为高中生,已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而且。高中生的心理包括行为相对来说都比较成熟。但是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学生也毕竟还是学生,在学校,对老师就会有一定的依赖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只是表面的,没有能力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2]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室好好利用课堂的这四十来分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专研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了传统模式当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高中学生成为课堂的活动的主体,课堂老师就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氛围中激发起自己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口头上的激发,这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是单纯给学生教授一些语文知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我评价的要求包括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也是作为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要经过最初阶段的摸索和后期的教学的考验,那么这一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自主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是要达到一种相互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课堂上的学生一般就是低头学,等着老师把知识说出来,这样学生就失去了主动性。所以老师应该在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要和学生沟通,教学学生学会“问”,问他自己想知道的,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提问,比如说,这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吗?其中包括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以为,比如这个这这样吗?为什么呢?这些询问方式都会打开学生的思路,促成学生积极思考。在教授学生学会提问的同时,要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说出来,为学生和老师都提供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 合作探究

合作研究先目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分小组讨论。在学习探讨的过程当中,把学生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在分配小组的时候,要注意人员的配置,组织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3]在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进行探讨和研究。这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有任务,那就是找准恰当的时机,合适的探讨内容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发挥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真正价值。

三、“自主、合作、探究”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课目当中,对于自主学习都是通用的呃,也就是说,任何科目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灵活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想冲突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有技巧的加以解决,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4]

篇4: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为特征的自觉性学习。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等主要特征,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个体发展和完善的一种内在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协同性、交往性、分享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集体的观念和团队的意识。

探究学习指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它有三个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者并不完全孤立,而是相互渗透、统一,不应把三者对立和分割开来。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从只关注课中学习到关注课前和课中学习并重转变

因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进行,所以教师通常会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度研究,一遍一遍地修改,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与教师配合,达到教学目的。然而,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学习情绪等。在课堂中,学生虽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但是真正训练学生思维的时间并不长,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不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学习后的探究解答困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更要关注学生课前的自我学习效果。教师要在课前研究学生在先学时可能遇到的旧知识难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可以梳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并提供学案文本让学生提前学习,尽可能为学生的先学提供帮助,以便达到最佳的先学效果,为课中教学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从只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课堂环节和教学内容并重转变

传统的教师备课往往不太关注课堂结构,而是比较注重教学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则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教学内容,更要把学生的学习融入教学环节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教学环节模式主要有:

探究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要求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探究式教学基本程序为:揭示主题、提出问题——自读自解、质疑探究——引导点拨、反馈讲评。在实施这一教学程序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学懂课本知识;二是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答;三是包容学生的问错、疑错,保护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着力发展其潜能。

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思考价值和有探讨余地的问题,如“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教学中通常采用下列几种讨论法:一是课堂前后小组讨论;二是辩论型讨论;三是演讲型讨论;四是设置情景讨论等等。讨论中虽然是学生唱主角,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并及时进行归纳,对同一问题做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

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在情境式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和探讨,使学生在平等中相信自我,树立自信,并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基本环节是:创设情境——思考研讨——组织演示——归纳提高。需说明的是,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三)从只关注思维引导到关注思维碰撞和思维引导并重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教师根据自己预设的学习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流程,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因为有了对学案的初步反馈和当堂反馈等环节,大大缩减了教师课堂引导的时间。

学生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思维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非常容易捕捉到教材中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但思维活动本身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也应该把凝结在教材、知识背后的矛盾、碰撞等展现出来,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思维活动之中,使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应用知识,又能形成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的教学问题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这个问题也无需回答,教师教的就是课本预设的内容。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常常因不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只根据自己的推测来讲解课程内容,通常会陷入不讲不放心、面面都讲时间又不够、学生反映不积极的尴尬局面。

有效的教学问题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预设或生成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难点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问题;将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一般教学问题提炼成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教学问题。

(二)有效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师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比较有智慧的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听的状态临时调整讲的方式和时间长度。但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教师在教之前已经通过对学生先前学习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困惑已经有比较充足的估计,而且在课前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怎样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突破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科学设计教学步骤,采用共同探究问题的形式,精讲少讲,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为进一步保留学生的学习痕迹,教师在学案上也设计了一些学生可以尝试解决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完毕后还可以在以后的复习巩固中找到当时的学习思维轨迹。

(三)有效的教学巩固

教学后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巩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课后巩固是教师在下课前布置学生作业,课后完成。传统作业有两大弊端:其一,因课后还要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做作业时间不能确定,巩固效果不佳;其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因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缺乏期待性和挑战性,容易在主观上降低重视程度。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则创新了知识训练形式,注重课堂上巩固,有效解决了这些弊端。

篇5: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龙门中心学校 白培松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一句“为我们班来副对联,怎么样?”便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在这样一个愉悦、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实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采,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永远要对学生满含期待。

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二.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 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中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教学时,由于有了《为你打开一扇门》等课文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对文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内心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应着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推选代表之作,自我组织,加以展现。当学生们的故事、小品、课本剧、诗朗诵„„紧扣着主题“我爱文学”一一展现出来时,我们不得不为之喝彩。虽然,有些还不够完美,但其中的精彩和孩子们创造的火花是随处可见的。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同样,在七年级语文的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教学中,学生萌发了一个念头:出一本关于该书的专集,以次来呈现自己对该书的初步理解。这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任务。于是,学生把小组合成了大组,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广泛阅读,上网查询,寻找相关内容,并发动小组同学自我创作。教师与学生一样也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讨论封面设计方案、专集栏目安排、成员分工合作等问题。当一本本手工编制,还显稚嫩的专集出炉时,相信师生间已真正达到了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平时的课堂中,“谁想到了什么”“想说就说吧”“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激活了整个课堂。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学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为主或简单的知智统一,而是以追求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获得发展为内涵了。

三.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

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例如,学习写作单元《从生活中找“米”》。知识短文中写到:我们要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举止神态。当教师在强调观察人物应从外貌、动作、语言等入手,从中抓住人物的个性。学生中有人提出:最能显示人物个性特征的,不是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动态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并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和船员那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加以说明。这一见解,十分正确,是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探究、总结出的真知灼见,教师就应给予支持和珍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面对学生这些有别于他人的观点、探究方式时,教师应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课堂上再多一些“有不同的意见吗?”“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好!”以此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顺利的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自主发展

龙门中心小学 蔡庆春

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想做到那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例如:在学习了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买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样多了?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几倍?”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5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注重知识获取的探索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究的空间。如教学“分数小数应用题”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当学生运用了方程或算术18÷(1+1/5)=15只,求到白兔再求黑兔(15×1/5=3只)。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分数”与“比”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把条件“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转为“黑兔的只数与白兔的比是1:5”时,学生就能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1+5=6,18×1/6=3只;18×5/6 =15只)。只要老师能把这一个探索的过程点一点,那学生就有了一个探究的方向,老师就不只是停留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用脑去想。

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把任务交给学生,给学生多留一个空间,给学生多提一个问题,相信他们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创造,使师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龙门中心小学 白锋艺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堪忧,教师普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产出与投入比率低,“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教学方式单调,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小学教师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思想陈旧,创新意识淡薄;应试教育阴影作祟,教师的教学围绕考试要求转;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指标单一,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我校语文教师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即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思考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2、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 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3、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3、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师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创境激情--引疑自究--启思自悟--导训自结。即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参与自主学习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启发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

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找岔子、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二)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励“人自为学”,培养自主精神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老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我认为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确告诉学生——下课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上课必须学习。二是要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地打断学生思维,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三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篇6:合作学习的思考与探究

如今,对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已被日益关注起来。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但在实施小组合作中,我们不能留于形式,要处理好各环节,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的更多知识,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下面汇报在这一阶段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首先通过“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方式。查找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对60个学生几个星期以来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情况有了具体深入的了解。经调查发现,合作学习受到了96.7%的学生的喜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尽管有很多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差异过大。由于合作小组构成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能力差异过大,造成合作学习时少数学生在交流,多数学生当配角的现象。

2.时间投入与效益不相符。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容易跑题,甚至因为与课堂毫不相干的内容,而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讨论次数过多,整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脱离的课堂的教学目标,毫无实效性。3.依赖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看成一种形式。有的小组长为了给自己的小组加分,通常小组长直接将想法及答案告诉组内同学,学生为回答问题死记硬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真谛。

4.在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不求助于教师。当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98%的学生选择求助于组长,只有2%的学友选择自己单独解决,而没有学生选择求助于教师。

二、组内成员坚持上公开课,通过公开课查找上面问题产生的原因。这学期,我们课题组的5位成员坚持每月每人主讲一节公开课。为了使以上的问题能尽快解决,每次公开课我们特意邀请数学组老师参加,并且及时的评课。老师们共同的分析课堂中,学生合作时候出现的问题。然后课题组老师根据评课时村镇的问题,进行反思,写出心得体会。

三、因为组内老师的不懈努力,在“小组合作”的牵引下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的做法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认同。

这学期的课题成绩虽然不显眼,但找到并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着对我们课题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我相信在这个良好的开端下,我们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

阶段性小结 刘宇霞

2015年12月16日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这学期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完全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主要汇报在这一阶段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践研究和行为研究,具体研究步骤,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1.9—10月份

听课、反思、梳理、归纳。我们在积极认真听取课题组所有成员课的同时还广泛听取了其他学科的改革课,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老师的具体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将听课得来的一些经验方法与我们自己的做法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不同学情、不同班级认真反思,在反思的同时认真梳理,在反思后认真归纳,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合我们数学学科特点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2.10—12月底,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反复实践、验证那些操作方法,同时不断优化。作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课题,我们本阶段用时三个月,着重解决了3个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什么问题。实践研究、行为研究,都必须重视具体的实践性,即一切假设都需靠实践来检验、证实,一切结论都必须从实践中得出。我们在这两个月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学习者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困惑,通过组织座谈会、个别谈话、认真观察、对比分析成绩等有效途径精心分析各种假设与操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尽管两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来讲确实是仓促一些,但是,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这些成绩或者说是做法,对于我们今后把握、操作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二.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历时一年的时间,我们在各个方面共取得了3项成果;而且这些成果都是预期的。

1.首先我们用时半个多月的时间解决了学生的分组问题。①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

②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③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⑤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 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学生“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大量听课、反复调查、反复实践,发现很多老师对“合作探究式学习”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比如有的老师就认为所谓合作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一切放手交给学生去操作等,而并未真正理解“合作探究”的精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也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那种事先就在导学案中设计好的所谓合作探究大多是大而空的,从学习者认知水平与能力角度审视,要么过难,要么根本就不具备合作探究价值,要么即使合作探究了学生也不会有所收获,仅仅是浪费时间。再有就是,很多老师按照导学案所设计的环节与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完全落实就急于进行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结果导致在探究的过程收获甚微或者根本就没有收获。还有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探究,我们老师就主观地阻止,从而使探究的深刻性、广泛性大打了折扣,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此外,还有的老师不是如上所述,而是随机地安排一些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因为缺乏周密的思考与精心设计,这类探究往往半途而废,或者限于偏、难、怪的误区。

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在大多数学生已经尝试了自行探究却未能解决问题时进行合作;因为好奇心理,学习者渴望更多地了解时组织探究;学科内综合性知识与能力要求较强而学习者个人难于解决时进行合作;需要有效激发学习者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时进行探究。

3.“什么问题应该合作探究”,通过认真比较、反复实践,总结出如下问题应该是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值得探究的:

①基于文本又高出文本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类问题往往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关注点,因为它既是所学又是对所学的升华,尤其侧重对所学的灵活运用。

②能够开启学习者思维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所谓开启思维,就是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灵感,能够真正激活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从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③有利于真正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能够提升学习能力的问题,不是简单知识的重现,也不是简单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探究这类问题既能真正夯实学科内的重要知识,又能有效地运用学科内的主干知识,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④能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里的生成不是教师强行加给学习者的,而是通过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者自行生成的,而且它能够利于所学的深化和细化。

⑤能够充分暴露所学缺陷与不足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尽管对这类问题的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探究这类问题能够帮助师生认识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起到警醒作用。但是,探究这类问题时,教师必须充分设计,力争充分把握学情,能够充分驾驭,从而保证探究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⑥跨学科的热点、焦点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类问题往往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涉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问题,也是数学学科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探究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习者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科的人文教育目的。

⑦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特别是备受新课改命题关注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讲,都是比较开放的,分析、理解、解决的角度都是比较多元的。探究这样的问题,尤其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使不同学习小组之间互相促进、彼此借鉴、共同提高。另外,这类探究问题还能够充分利用学习的“场”效应,即使学习者在那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渐染。

三.存在的问题 1.该课题研究时间较短,所取得的效果也仅限于我们学校范围内,所以其真正价值尚需要大量事实来佐证。

2.关于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我们还正在研究阶段。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问题,我们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结论。这里既有需要时间检验的问题,也有我们认识上的问题,还有考试与评价的导向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来历练。

3.该课题所取得的效果,科学地说,应该是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角度或认识方法,还需要更为准确的理论加以规范。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推广。

4.备课组老师用于实践研究的时间比较充分,用于科学总结、提炼的时间微乎其微。在强化了老师们的实际研究水平与能力同时,我们淡化了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致使很多时候我们总感到困难重重。

我们力争用一年的时间进一步检验所得,同时力争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以回报学校对我们的关怀与支持。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阶段性小结

王利祥 2016年2月26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我们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在这学期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完全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主要汇报在这一阶段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践研究和行为研究,具体研究步骤,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1.3-6月份

听课、反思、梳理、归纳。我们在积极认真听取课题组所有成员课的同时还广泛听取了其他学科的改革课,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老师的具体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将听课得来的一些经验方法与我们自己的做法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不同学情、不同班级认真反思,在反思的同时认真梳理,在反思后认真归纳,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合我们数学学科特点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2.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反复实践、验证那些操作方法,同时不断优化。作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课题,我们本阶段用时三个月,着重解决了在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4个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探讨;(3)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的探讨;(4)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践研究、行为研究,都必须重视具体的实践性,即一切假设都需靠实践来检验、证实,一切结论都必须从实践中得出。我们在这两个月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学习者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困惑,通过组织座谈会、个别谈话、认真观察、对比分析成绩等有效途径精心分析各种假设与操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尽管四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来讲确实是仓促一些,但是,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这些成绩或者说是做法,对于我们今后把握、操作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二.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历时一年的时间,我们在各个方面共取得了4项成果;而且这些成果都是预期的。

首先,我们讨论了“合作学习”是不是就是“分组讨论”的问题。开始我们个别老师认为两者没有区别,但经过我们的反复论证发现,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但部分老师只是用讨论来达到合作的目的。所以课堂效果不明显,学生有些被动。

其二,合作学习形式化。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但又为了显示自主学习的样子。就安排合作的任务,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却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没有学生合作后的汇报和组际间的交流,没有学生的成果展示,而是教师先入为主、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试想按这样的教学,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不如不合作。很明显,这样的合作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有“追星”之嫌,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目前,数学课堂上像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存在依旧,要么是假合作走走过场,一会儿就盲目、草率收兵,要么合作学习之后不进行组际交流、似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关系不大,有脱节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一种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习惯。

第三,我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质。这样的人才怎能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

第四,我们对“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1)选择探索规律性的问题。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很多的探索空间,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通过推导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念。

(2)选择开放性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的结论进行交流探讨。

(3)选择实验性问题。有些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做实验来得到验证,而有些实验不是一个人所有能顺利地完成,而是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例如在概率中“抛掷硬币”实验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必须提高做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就需要其他成员一同参与实验,并做好分工,使学生能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

(4)选择有挑战性问题。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合作探索的愿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时,我一上课就交给每个学生一个纸剪的等腰三角形,要求每个小组动手操作,看那个小组能又快又好的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事实表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增进了合作精神。

第五,我们也研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经过查阅资料和课堂实践,最后得到如下结论:

1.课前协作

课前协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概率,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中讨论

课中讨论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如:可分为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向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

课后研讨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学习小组成员到室外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成员间既分工又合作,通过实际操作、研讨,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在大多数学生已经尝试了自行探究却未能解决问题时进行合作;因为好奇心理,学习者渴望更多地了解时组织探究;学科内综合性知识与能力要求较强而学习者个人难于解决时进行合作;需要有效激发学习者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时进行探究。

三.存在的问题:

1.该课题研究时间较短,所取得的效果也仅限于我们学校范围内,所以其真正价值尚需要大量事实来佐证。

2.关于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我们还正在研究阶段。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问题,我们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结论。这里既有需要时间检验的问题,也有我们认识上的问题,还有考试与评价的导向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来历练。

3.该课题所取得的效果,科学地说,应该是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角度或认识方法,还需要更为准确的理论加以规范。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推广。

4.备课组老师用于实践研究的时间比较充分,用于科学总结、提炼的时间微乎其微。在强化了老师们的实际研究水平与能力同时,我们淡化了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致使很多时候我们总感到困难重重。

我们力争用一年的时间进一步检验所得,同时力争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以回报学校对我们的关怀与支持。

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阶段性小结

2013年12月

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从立项到现在已有两年,现将两年中课题研究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已做的工作

(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实施方案,使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召开课题组协作成员会议

本课题为双学年课题,通过召开课题组协作成员(数学教研组其他教师)会议,明确开展此项课题的意义,及时明确研究思路。由于多次集中有困难,因此我们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经常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1、2012年6月12日召开课题组相关成员会议,进行了课题的动员与培训,明确了此项课题开展的意义和思路,要求各成员制定负责项目实施方案; 2、2012年11月7日召开课题组相关成员会议,交流、讨论课题实施方案; 3、2013年11月22日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工作,并制定了下一段的活动计划。

(三)围绕概念教学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查找资料,借鉴他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我所用。

(四)开展了课例研讨活动

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活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分析相关领域概念教学,把课例研讨与培训活动相结合。

1、七年级 9月21日组织了“制作无盖长方体纸盒”的课例研讨活动。

2、八年级

9月25日组织了“利用对称图形设计徽标”的课例研讨活动。

3、九年级

9月28日组织了“高度的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

(五)制定了问卷调查表:《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六)课题负责人陈洪琴老师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指导教学,梳理课题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搜集、整理了一些典型案例。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课题组各成员对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活动的认识逐渐深刻,课题研究思路逐渐清晰,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二、一点调整

原计划各年级所有课题学习都进行研讨,但在实际上受时间、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全部进行,所以只能选择一些典型课例进行研讨。

三、后期研究计划

1、继续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2、完成问卷调查表,并由课题组负责人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

3、课题负责人陈洪琴老师继续深入各年级实施单位进行指导、培训;

4、通过多种形式收集优秀课例,进行学习,为我所用;

5、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6、针对课题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研究问题的策略;

7、及时召集课题成员会议,明确任务,互相交流,提高认识,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深入思考的过程,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我们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入思考、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完善,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上一篇:征管法经典案例分析下一篇:感恩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