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2024-08-07

十二五期间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精选2篇)

篇1:十二五期间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中共鄞州区委 鄞州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讨论稿)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载体。近年来,鄞州区小城镇建设持续发展,节点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城镇面貌落后、功能滞后问题依然存在。根据我区小城镇建设工作实际,现就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按照我区十二五总体规划要求,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水平、社会综合管理、群众生活品质的优化升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努力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基本原则

规划深化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理念,优化全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正确处理好开发、建设、保护关系,深化细化建成区核心区块规划,以规划整合资源要素,优化功能布局,以规划集聚人气产业,繁荣城镇经济,确保小城镇建设有序开展。

统筹协调原则。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新城区统筹推进,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新村建设联动推进,坚持卫星城、中心镇、特色镇和城市功能区协调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效能管理,确保小城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集约利用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用地制度,充分发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加强对现有城区的优化和现有设施的充分利用,促进城镇从外延式扩大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机制创新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着力创新各项制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市场化的要素流动机制、高效化的小城镇建设管理运行机制。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成完备的城镇综合体为主要着眼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拆除旧房500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 800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达到400亿元,初步建成总体规模适度、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整洁、产业现代高效、管理科学有序、特色鲜明亮丽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

根据上述目标,对全区镇乡(街道)小城镇建设实施分类指导。具体分四种类型:

——卫星城。对集士港,以建设鄞西“新城市”为目标,统筹鄞西区域发展。加快推进“卫星城”综合配套改革,改变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以改革转产业、集要素,实现“中心镇”到“卫星城”的转变。对姜山镇,参照“卫星城”要求规划建设,积极开展卫星城市试点申报工作。

——中心镇。对邱隘、鄞江、咸祥等镇,要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集聚人口,做大产业,突出特色。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轻轨和交通快速通道为轴线,巩固建设成效,强化要素集聚辐射功能,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示范镇。

——特色镇。高桥、古林、五乡、横溪、东吴、横街、云龙、瞻岐、洞桥、塘溪、龙观、章水等镇(乡),要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强化规划引导,加快项目推进,力争建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生态美镇、文化名镇。

——城市功能区。下应、钟公庙、中河、首南、石碶五个街道,要根据新城区80平方公里的功能定位,加大拆迁力度,加快功能配套,积极实施老街改造、城市主干道两侧整治和新区开发,成为新城区外延扩张的新亮点。

(二)工作任务

根据上述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年全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建设宜居住宅区。加大住宅开发力度,满足群众居住需求;引进实力开发商,打造精品商住楼;创新建设模式,通过镇(村)企联合、管理外包等方式,打造优质便民安置小区;恰当提高城镇住宅容积率,注重小区配套建设。形成一片风格统一、个性鲜明、建筑精美、环境优美、配套完美的新型住宅小区。

——营造繁荣商业区。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将城镇商业由传统的沿街带状布局,转变为以商业复合体为核心、商业街为主轴的块状格局;加紧实施商业街景改造,做精沿街立面;完善商业业态梯度配置,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进入生产、生活性服务业。

——打造高效服务区。从服务群众入手,建设高效公共服务区。突出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加快学校、医院、邮局等公共设施的升级改造和建设,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形成文体休闲区。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建设镇乡(街道)文化体育中心等公益性文体设施,提升其功能品位。将文化体育设施、休闲广场、公园绿地等资源进行一体化组合建设,提高其服务效能。

(三)工作重点

为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整改一批“镇中村”。加大建成区范围内和城乡结合部镇中村整改力度,按照建设新型城镇社区要求全面改造旧村和老住宅小区。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镇中村面貌,营造加快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良好环境。

——实施一批现代产业项目。通过“退二进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加快形成与新型城镇相适应、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商贸服务体系。通过“退劣进优”,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产业对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实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建立起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产业体系。

——完善一批基础设施。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为目标,强化城镇路网、电网、水网和垃圾、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同时加大区域重大配套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电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快园林绿化、市政环卫等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品位。

——建立一套完善的城镇建设管理发展体制。建立完善小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投融资、产业促进、城镇管理、农民利益

保障等制度,探索符合小城镇发展趋势、适应城镇居民需求、科学合理有序的城镇建设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

三、扶持政策

(一)实施财政分成倾斜政策。完善新一轮区与镇(乡)、街道财政分成政策,增加支出基数,调减收入增幅,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超收分成、转移支付、自求平衡”的镇乡(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夯实镇乡(街道)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财力基础。

(二)返还辖区土地出让所得。对镇乡(街道)区域范围内经营性用地出让所得和建成区范围内、城乡结合部、街道功能区工业用地出让所得,原则上在扣除区财政收益及相关税费、基金提留后,区可得部分全额返还给镇乡(街道),用于镇乡(街道)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旧房拆迁补助力度。坚持建新拆旧,加大拆迁力度,对凡拆迁量达到当年拆迁任务数50%及以上的镇乡(街道),扣除区级以上(不含区级)重点工程及东部新城相关项目拆迁面积后,每拆除非住宅旧房100平米区财政奖励10000元;“镇中村”改造(含村民、居民住宅拆迁)在享受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政策基础上,每拆除旧房旧房100平米区财政再奖励5000元。

(四)鼓励投资城镇服务业。对在城镇投资、区内注册纳税、且符合我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业态导向的服务业企业,凡项目实际投资额(不包括房地产商住楼投资)达到1000万及以上的,按投资额度分档给予一定额度的一次性奖励,对产业带动力强的大型或重点服务业项目实行“一项一策”。

四、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一)创新小城镇建设模式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小城镇开发建设模式。一是外包开发模式。政府主导,优质开发商以服务外包形式开发。变安置房、保障房、基础设施等项目由“政府制造”为“品牌创造”。二是互动开发模式。村企合作或镇企合作,共同参与开发经营。变“政府主导”为“村民自主”,降低拆迁难度,保障群众利益。三是捆绑开发模式。将商品房和安置房土地捆绑拍卖,一起开发。变“多次拆迁、分批式开发”为“一次性拆迁、捆绑式开发”,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筑档次,促进社会融合,实现政府、群众、开发商的“三赢”。“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加强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支持,政府投入一部分,同时鼓励引导企业、个人、外商等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中来;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参与城镇改造开发,发展多层次融资业务;三是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稳妥地开展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和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贷款的试点;四是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选择试点镇乡(街道)设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小城镇开发建设的投融资主体。

(三)创新产业优化升级机制

以加快镇乡(街道)核心区块“退二进三”为主要抓手,积极创新产业优化升级机制。一是按照“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配置,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二是建立低层次产业退出机制,推进相关产业梯度转移,鼓励企业通过“退二进三”、“退劣进优”

等途径向高端产业转移或向外迁移;三是实施小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倾斜政策,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企业、国际贸易服务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创意设计服务企业和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企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能级提升。

(四)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着眼于构筑“小政府、大服务”的运作模式,强化体制创新。一是探索社会管理新方式。在城镇社会管理中做管理目标的人本化,提高群众满意度;管理主体社会化,逐步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居民自我管理,实行社会治理;管理方式服务化,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管理机制协同化,整合资源,综合管理;管理手段制度化,加强常态化、规范化建设,减少随意性,提高可预见性。二是探索公共服务管理新方法。大力引进和培育社会中介机构;探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外包或购买服务等新方式;探索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的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三是探索政府职能新转变。扩大镇乡(街道)行政综合执法权限,相对集中市容环境卫生、规划管理、工商管理等行政处罚权;搭建镇乡公共行政服务平台,集中镇乡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内容,实现行政综合服务集中办理、信息共享、便民高效。

(五)创新人口集聚机制

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住房”的体制机制,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模式,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区、中心村和行政村中心居住点集聚,实现分散向集聚转型、农民向非农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型;进一步优化区域就业、创业环境,加快发展各类服务平台,推进与就业、置业人口相关联的人口聚集。

(六)创新集约节约用地机制

加强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农村集体建设等重点领域用地管理,城镇建设用地在符合城镇规划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高度和建筑容积率;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改,切实提高工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率;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实施零星自然村撤并,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地和废弃工矿用地的综合利用;积极探索跨镇乡(街道)区域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开展土地流转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等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继续保留区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总体规划、政策制订以及重大项目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建设局,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服务、督查、考核。领导小组每两月召开一次小城镇建设工作例会,总结交流小城镇建设工作经验,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各镇(乡)、街道相应建立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镇(乡)长、街道主任为副组长的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实干的工作班子,配足配强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推进小城镇建设,确保抓出成效。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镇(乡)、街道奖励、补助实行上不封顶政策,最大限度地支持各镇(乡)、街道工作。

(二)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区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以最快速度、最佳服务、最优政策、最好作风,积极配合各镇(乡)、街道开展小城镇建设。建设部门要完善小城镇建设相关制度,抓好小城镇建设日常管理协调、工作督查、考核和业务指导;规划

部门要做好规划体制调整、区域规划修编、论证和指导工作,加快规划所建设,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国土资源部门要支持镇(乡)、街道做好用地报批、供给和存量土地盘活以及土地增减平衡、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等工作;城管部门要完善城管集中执法制度,加大综合执法力度,集中力量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发展改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核工作,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组织人事部门要做好镇(乡)、街道城建干部结构优化工作,选调区内外城建优秀人才充实到一线;区政研室、农办、拆迁办和区经发、科技、贸易、农林、供电、财政、工商、环保、电信、民政、文广、审计等部门及区级金融机构也要结合各自职责积极参与,形成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严格审核,科学实施。要结合区域实际,在优化项目布局基础上,认真做好项目审核工作,要充分论证,多渠道听取各方意见,有效整合区域资源,避免同一区域同类项目过多重复建设,不搞形象工程。重视文化遗存保护,强化对项目实施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做到依法审批、依法建设、依法管理。对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区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会同区发改、规划、农办、建设等部门进行严格把关,科学论证。

(四)强化考核,激励先进。继续对镇乡(街道)小城镇建设实施专项考核,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考核细则由区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小城镇建设重点加以调整拟定并公布实施。每半年公布定量指标完成实绩,年终结合定性指标完成情况,评选出优胜奖5名、鼓励奖若干名,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分别予以表彰奖励,其中优胜奖获得者奖励 万

元;并在区对镇(乡)、街道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予以加分,对完不成年度考核目标的镇(乡)、街道要予以通报。

(五)全面发动,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契机,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在全区上下形成合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全区各级要进一步增强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投身小城镇建设。宣传、报社、电台等单位,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宣传力度,引导全民参与,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附则

(一)本意见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

(二)本意见除上级政策调整等因素外,原则上一定五年不变,有关年度目标任务以当年下达的指标数为准。

(三)小城镇建设竞赛考核办法和年度任务指标由区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四)本意见由区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2:十二五期间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

辽源市是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初步形成,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试点的通知》(吉发改城发联[2010]987号)文件精神,结合辽源市实际情况,拟就在全省进行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具体方案如下。

一、试点基础和条件

(一)辽源市的自然状况有利于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辽源市幅员面积小、市区人口多、密度大、乡镇集中、重点乡镇距离市区较近,城镇化比较易于推动。辽源市确定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是“一核一副三轴九节点”,这个格局如果在点线上有所突破,很快就能在面上推开,具有投入少、启动快、效果明显的特点,和其它大的地区相比,在辽源市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示范引领作用更大。

(二)经济转型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几年来的转型探索与实践,辽源市已具备了城镇化所需的必要的产业支撑。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和纺织袜业6个接续替代产业已经居于主导地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09年,“六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3%。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并能够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

(三)城市转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了民生改善的条件。

几年来,辽源市不断加大投入,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辽源至长春高速公路、辽源至西丰铁路、城市出口五座互通式立交桥、农村公路等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城乡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同时实施了城市供热管网工程、城市供排水、城市燃气、城市道路桥梁、城市供电、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工程,为辽源市做示范试点提供了基础条件。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基础较好,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辽源市在全国率??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前开工建设回迁住宅338万平方米,其中:城市棚户区(包括廉租房建设)135万平方米,煤矿棚户区106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97万平方米。回迁安置居民40189户。同时辽源市的房地产业近年来一直得以平稳快速地发展,开发和建设了各种档次的小区和住房,能够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四)工作转型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奠定了效率基础。

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寻求新突破,加快转型建设新辽源”的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实现了工作上的转型。一是在思想上破除了视野狭窄、眼界不宽的思维定式,能够在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谋求辽源的城镇化发展,以敢想敢试、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点,又有共性可鉴的城镇化之路;二

是在管理方式上勇于创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设绿色、一站式审批通道,辽源市能够用行政上的高效率,要素上的低成本,打造与长春等周边城市的比较优势,突破城镇化瓶颈制约。

(五)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措施起步较早。

辽源市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和实施了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公安部门对于在农村有承包土地或承包林地的进城农民工,凡符合迁入条件的即可申请进城或城镇落户,原有承包土地或林地所有权不变;人社局对年满18周岁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镇自主创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当年新招用失地农民并与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人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民政局将由农村转入城镇的农转非困难家庭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城市医疗救助范围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教育局对城乡教育均等化问题也做了积极的探索,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在择校、收费等方面待遇相同。这些配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制度带来的瓶颈制约。

二、试点工作思路

围绕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系为支撑,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镇为依托,通过“核心带动、经济转型、开放融合、改革推动、基础先行”的路径,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我市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经济更有动力,县域经济更有活力,形成具有辽源特色的统筹城镇化发展模式。

三、试点内容

结合辽源实际,创新统筹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一)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开展土地综合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途径和管理办法。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入股、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合作经营的办法。探索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拥有城镇住宅、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基本条件下,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转化为城镇居民的政策措施。建立对进城农民自愿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机制。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自由、公平、高效配置机制。探索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创新创业帮扶机制,完善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就业困难对象解决就业困难。健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制订被征地农民

养老保险的市级政策,促进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差距,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覆盖范围,探索实现与城镇低保并轨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的政策措施。探索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

(三)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降低外地户口和农民工进入市区落户的基本条件,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中任意一个条件,即可在当地登记落户。探索建立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上学、就医、社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吸纳机制。逐步实行一元化户口管理制度,实行以居住地或所从事的职业划分户口性质,实行居民户口制,逐步取消农业人口或非农业人口性质的划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城镇化建设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城镇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和筹资方案研究,推进城镇化项目生成机制和融资机制创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方式,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设立村镇银行,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构)筑物物权及附着物抵押质押信贷模式,增强农民土地融资能力。组建为城乡统筹服务的、“投资、融资、担保”三位一体的投融资公司,完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规避机制。推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实行建设、使用、监督部门分开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全社会投资项目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简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城镇化重点突破领域,建立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投入机制。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民生性支出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社保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探索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集约化使用机制,重点探索涉农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使用办法。创新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的管理方式,实现部分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化、定额化。

(六)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化,并建立相应的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办学的途径。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城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鼓励城市医务人员领办和城市医院合办、协办农村卫生院。整合城乡卫生资源与计划生育、残联、民政等系统和社会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探索公租房新路,切实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四、时间安排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0年11月至年底,开展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研究,制订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二)重点突破阶段。用2年时间,推动重点突破区域和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和制度体系,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重点领域上,加快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土地管理和使用、农民工社保、户籍管理、城乡一体行政管理等方面改革的率先突破。在重点区域上,率先启动和实施辽白一体化,形成全市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重点突破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三)面上推广阶段。用2年时间,在全市推广重点突破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其他相关配套改革,逐步完善统筹推进城镇发展的体制性框架,改革试点效应明显,实现第一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配套改革目标。

(四)深化完善阶段。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深化统筹推进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具有辽源特色的改革示范区。

五、组织保障

上一篇:家庭生活高中英语作文下一篇:医院年会院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