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2024-08-09

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共8篇)

篇1: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俞坚群(桐乡市畜牧兽医站)《浙江畜牧兽医》2005-1(16-17)

桐乡市地处杭嘉湖平原,畜牧业是传统的养殖业。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猪、湖羊、家禽等养殖业虽在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桐乡市的传统养殖业。尤以20世纪70年代发展较快。1979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76.4万头,湖羊49.8万只,此后则有所下降。到1998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下,畜牧业又凸现发展态势,生猪、湖羊、家禽等畜禽的饲养量逐年增加。据调查,2003年全市生猪饲养量79.6万头,湖羊76.2万只,家禽930万羽,分别比1997年增加163.0%、58.0%、47.0%。畜牧业产值6.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在畜禽饲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在品种改良、生产方式、服务体系、流通加工、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畜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因此,近年来,该市的畜牧业生产已得到快速发展,为农村合理调整种养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满足市场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2.1 观念问题。长期来,由于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一直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此,人们往往重视种植业而忽视畜牧业,畜牧业成为一种家庭副业。尽管前几年开始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倡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但仍有不少人对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没有足够的认识,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在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防疫工作、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照发展畜牧业大产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社会对该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共识,因此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畜牧业的流动相对较少。

2.2 规模化问题。生产实践证明,“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是发展畜牧业的必由之路。桐乡市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生产成本较高,发展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目前,全市规模养猪、养禽已占70%,养羊10%。但规模偏小,一般为养猪50-1000头,养羊20-100头,养禽500-1000羽,这样的规模,难于进行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规模化管理,也难以建立有效的市场销售体系和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不强,养殖效益不稳定。

2.3 畜牧用地问题。畜牧业用地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相应的规划和政策保证。随着中央对土地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而要发展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土地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不尽快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划和落实畜牧专用地,发展现代畜牧业无疑是“空中楼阁”。

2.4 畜产品加工问题。加工业是畜牧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产生终端产品,连接市场和生产者,根据市场消费需求,调节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走向,体现产品的价值。从发展趋势看,今后所有畜产品都须经初、深加工后,才能进入市场消费。目前,桐乡市的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肉制品)很不发达,一般经屠宰后以胴体形式直接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品牌,竞争力不强。

2.5 养殖污染问题。养殖污染是发展畜牧业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否则,水仅会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危害。目前养殖污染主要集中在一些养猪、养鸭密集地区,对河道和农民居住环境形成污染。虽然近几年已采取了某些措施,如采用粪便干湿分离,沼气池处理等方法,且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2.6 动物疫病问题。随着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频繁,而养殖方式相对粗放,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难度越来越大,动物疫病对畜牧生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在加剧。桐乡市每年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在5000万元以上。由于人们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基层防疫力量不足,防疫经费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市的动物防疫工作任重道远,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策与措施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畜牧业是一个长链产业。它不仅能为直接从事养殖的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同时能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在加工流通等环节中产生巨大利润。因此,有关部门应十分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中央领导多次提出“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近期,农业部又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扶持力度”。桐乡市发展畜牧业基础较好,区域优势、产业优势明显,要抓住机遇,制订发展发展规划,明确重点,落实措施,增加投入,做强产业,为发展农村经济雕塑加农民收入做出更大贡献。

3.2 畜牧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依靠产业基础,依托区域优势,瞄准上海、杭州等在中城市,重点发展工厂化养猪和种羊、种禽业,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把该市建成向上海、杭州等在中城市供应瘦肉型商品猪的基地;向西部、山东、安徽等地提供种羊和苗鸭的基地及发达的畜产品加工基地。逐步形成上述三大畜牧业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畜牧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3.3 主要措施。要想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增加投入。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畜牧业的投入,建议财政每年按不少于畜牧业产值1%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养殖污染处理设施等),对与畜牧业相关的加工业、饲料企业,治污企业、交易市场等相关产业应在资金、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加以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支持其快速发展。

第二,规划确定畜牧业专用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市和有关乡镇、街道要合理布局、规划,确定畜牧业专用地,重点确保养殖小区的养殖用地,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

第三,发展生态养殖小区。重点建设集约化养猪工厂和肉鸭、湖羊生态养殖小区。集约化养猪工厂,规模存栏1万头以上,实行全进全出,封闭管理,粪便、污水进行工厂化处理。肉鸭、湖羊养殖小区要求规模分别在1万羽、1000只以上,有相对隔离的饲养环境,一定的饲养空间,有专用的污水处理系统,实行“种养结合、养养结合”。最

好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经营。

第四,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肉品加工。猪羊屠宰场实行产业延伸,将鲜肉进行分割,排酸,包装,生产冷却肉。要建设禽产品加工企业,促进禽肉、禽蛋加工增值。同时开发小包装和休闲旅游食品。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创建品牌,提高质量,应对市场竞争,拓展国内外市场。

第五,强化动物防疫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各级动物防疫机械要履行职责,踏实工作。其二,动物防疫队伍要实行统一管理,人员、工作经费财政给予保障,同时要加强业务培训,扩大人员编制,吸纳专业人员充实队伍,改善装备,提高工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其三,建立并实施长效管理机制,使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其四,要加强动物疫病的检测和检验,及时发现疫病,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疫病流行,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篇2: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青年创业社会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的调查的基本上,借

鉴发达国家青年创业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多元化的青年创业资金体系、构建与

完善创业的政策与法规扶持系统、由大众媒体营造创业氛围、发动企业家参与扶

持青年创业等建议.关键词: 青年创业社会环境建设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当下高等教育之重任,为此,肩负人才

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青

年创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因此,对青年创业的关注与调查研究,既具有十分重

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理论意义,要把该项利国利民的事情做好,就得进行塌实的调查工作,基于此,笔者做了该项调查。

以往有关创业的研究大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成功创业的资源获取以及价值创造上,很少有

基于社会调查而对青年创业的社会背景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方面的研究。本着探究这一问题的研究目的,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上海某区的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利用随机抽样的方

式,选取了300名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中的100名,进行集中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又对已经毕业两年的5名青年进行问卷法和访谈法的调查,并通过这5位青年利用滚

雪球的方式调查了另外10名已经就业并有过创业实践的青年.还特别利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3位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调查.并利用文献资料法,参考国内外关于青

年创业的法规等资料,进行分析。问卷分别以封闭式的题型调查影响青年人创业的社会有利

和不利因素有哪些方面,又以开放式题型调查他们为了有利于青年人创业,对政府、社会团体、媒体、企业界成功人士等各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多因素统计分析, 将影响青年创业的社会因素,以

及这次调查的结果作如下描述和分析:

一、社会环境中对青年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关于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我们统计出来的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宏观政策环境、鼓励创

业的社会舆论氛围、创业青年的社会网络、创业青年本身的意愿和能力。下面,笔者就这些

因素一一展开阐述。

从排在第一位的影响青年创业的因素——宏观政策方面来看。事实上,我国开始逐步优化创业的支持政策, 包括建立专项基金,提供小额贷款等降低青年创业门槛的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例如,国家工商总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出台了对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的优惠政策。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机关不折不扣地落实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宏观政策环境还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具体指的是政府直接支持、中央政府的创业政策、新企业审批、政府项目(政府项目中的服务型组织)、教育与培训(创业与工商管理教育)、研究开发转移(研究开发转移的条件、知识产权保护)、商务环境(商务环境中为创业企业提供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注册审批程序很长、而且繁琐,这是制约我国青年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就出台了各种鼓励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特别是在融资领域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青年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青年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一位访谈对象说到由山西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培训的内容空洞而宽泛,都是些对他创业没有针对性的内容,培训的最终结果成了拿一张结业证书。当他向培训师们去咨询具体的创业项目时,培训师们给不出有见地和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这就说明目前的所谓创业培训,都还流于形式,变成了完成政府的任务,甚至变相成为了某些组织赚取培训费的手段。

还有一位曾经从事原创音乐的制作的创业青年说到,他的作品本想挂在网络上作宣传和推广的,没成想不出十天就被很多网络转载,致使他想通过发行唱片的创业梦想化为泡影。他的这个经历说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得不够,甚至就根本还没有关于网络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他说到,同样是音乐创作人,香港词作家林夕就能以他的作品的版权每年收获上千万元的报酬。而大陆的音乐原创人却常常被盗版和网络里的滥用而分文未获。日本青年创业教育研究专家佐佐木分析道,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在三年内消失,而美国青年创办的中小企业的寿命要长得多,这与两个国家的政府为企业创造的生存环境的不同有关。

事实上,美国国会早在1953 年就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帮助有创业意愿的企业者创办自己的企业,并设立了白宫小企业委员会和国会小企业委员会,协同SBA工作。SBA

有四项基本职责:融资渠道(商业融资)、企业扶植(教育、信息、技术支持和培训)、政府项目承包(联邦政府采购)、宣传和维权(小企业之声)。

据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调查发现,影响创业活动的创业环境因素主要是: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发转化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九大方面。中国的创业环境在GEM的23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3位,属于中下水平。

从鼓励青年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个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方面来看(这项因素可分为公众创业意识、传媒舆论与企业家的参与)。其实,当今中国已成为创业的热土,民众的创业视野和思路渐宽,僵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正在打破,契约意识正在形成,很多青年怀揣创业的梦想,心存发家致富的愿景,携手创业的青年群体已逐渐形成。

但是,从传媒舆论方面看,中国社会尚未形成主流媒体聚焦和关注青年创业的态势,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各省市区的卫星电视台这一舆论平台,还沉湎于“文艺气”中。

从企业家的参与角度看,当下的大多数企业家们不愿参与到青年创业的帮扶行列中来,他们认为这样做耽搁了他们发财的时间。在访谈几位创业成功人士的过程中,笔者获知,他们曾经想多邀请几位比他们更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讲座中来,都被那些企业家们拒绝了,拒绝他们的企业家们说:有那闲心去培训大学生们创业,不如多花点时间自己赚钞票,搞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们搞企业的人又没义务非得去搞。

企业家们认准的是利益最大化,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们没有约束力,政府门部也不能强迫他们参与到帮扶青年创业中来,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呢?从第三位的影响因素,即有意愿创业青年的社会网络角度看。中国自古是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可是,大多数身处异地的大学生和毕业不久的青年人最缺乏的就是人际关系网络,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没有社会组织的协助,没有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扶持,没有良性互动的社会大环境的创业氛围,他们的创业将会是举步维艰的。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社会网络对青年创业的影响程度这个问题,在校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的回答稍有不同,在校生认为这是个影响程度非常大的因素,而参加工作的青年则认为,这一因素并不是非常大。笔者对10位已经参加工作并有过创业经历的青年进行访谈时,他们认为,社会网络往往可以通过市场和工作中搭建起来。其中一位曾经作过三年的液晶显示屏产品销售的青年,在第三年觉得他所在的公司的业务70%都是他建立起来的客户,而老板并没想到过给他股份,他就毅然离开那家公司,寻找有资金的合伙人自己办起了工厂,现在年销售额已达1.5亿。他说:在经济领域里,市场比社会网络更重要,而市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开

拓的。

另外,从青年本身角度来看,调查发现: 具有企业家的一般特质的青年与具有主观意愿的创业态度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家庭背景、学历水平均对学生的创业态度有显著负相关的影响;创业教育、创业团体的经历对学生的创业态度有显著正相关影响;男生比女生创业态度强;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态度强于其他专业学生;有创业大赛经历的学生其创业倾向强于没有创业大赛经历的学生。

这些结果说明,一部分青年还受我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些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应该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企业工作,而毕业后自我创业,尤其是在餐饮、咨询等传统行业的创业行为是大学生个人能力差的表现、是找不到工作时的选择。但从调查结果中显示,有着从商背景的家庭的青年、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定技术和本领的理工科学生、主动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更具有迎接挑战心理的男生、学历水平较高而更具自信心的青年,都在主观方面比其他青年更有意愿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来。

二 改善创业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利用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获得的资料,结合其收集到的文献,就改善我国青年创业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提出一些建议,概述如下:

政府要为青年创业大开绿灯

不管是有意创业的青年还是受访的企业家,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应构建与完善创业的政策、法规扶持系统。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青年自主创业或团体创办小企业,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应相应成立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讯和服务的机构。

有调查对象更明确提到,我国政府应在制定扶持青年创业的政策的同时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和实施细节,如对在异地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户口、档案等方面的照顾,特别是对于到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优惠;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还有调查对象提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法制环境建设,特别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政府应组织设立科技创业园区,或者将政府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和“孵化台”,并减少创业园区的场地租金、加盟费和保证金,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门槛。

借助大众传媒平台 营造创业气氛

有几位受访的热心于青年创业的帮扶的企业家们建议,要让青年创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省市区的卫星电视台应该少些选秀节目和电视剧的播放,多些创业方面的专题节目。他们说到,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央视二套的“赢在中国” 等创业指导性的节目,但我们的电视台可以策划出更多更好的创业性的节目来。他们还提议,要让扶持青年创业的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显声扬名,让他们成为民众最敬佩的人,媒体要对他们进行报道,政府要给予他们以嘉奖。这样一来,企业家们才不会只想闷声大发财,而会把扶持青年创业看作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来做。要让企业家们意识到,如果民众把帮扶青年创业的企业家看成英雄了,他们的企业以及产品就可成为品牌,民众对他们的回馈将是巨大的。

建立多元化的青年创业资金体系:

有几位调查对象就创业青年的资金扶持方面提到:为了帮助创业青年缓解筹集创业资金的压力,顺利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通过政府、银行、社会三条渠道筹集创业资金和贷款,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在基金筹集方式上,由于我国债券业和彩票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可以发行大学生创业债券以及大学生创业彩票。他们还提到,政府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的不足部分提供一定比例的支持,并不是为其提供全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业青年必须首先自筹部分资金,不足部分才可以向大学生创业基金提出资助申请,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大学生创业过度依赖政府现象的出现。

总之,我们应从法规和政策方面,组织保障和舆论氛围的营造方面,企业家的帮扶方面,青年人自身创业意识的增强和创业能力的锻造方面,全方位去改善青年创业的社会环境。

院系:文理院

班级:计算101

姓名:李青青

篇3: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畜牧业生产现状

据统计局返馈:2013年全市畜牧渔业总产值90亿元, 比“十一五”末年均增长20.13%, 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1%, 比“十一五”末增加了6.27个百分点;来自畜牧渔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39元, 比“十一五”末增加了420元, 年均增长22.96%;肉类总产量26.36万吨、禽蛋产量3.21万吨、水产品产量3.8万吨, 人均占有量分别为74.81kg、6.7kg和10.45kg, 人均肉类占有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了3.34kg。畜牧渔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1.2 畜牧产业化发展现状

1.2.1 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现状

1.2.1. 1 畜禽养殖模式逐步从分散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

通过调查和统计:2013年年末全市从事生猪养殖户 (场) 592103户, 占总农户64%。其中存栏生猪规模1~49头有585448户, 占生猪养殖户98.88%, 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户) 有6655户占养殖户1.12%, 规模养殖存栏929052头, 占总量37.32%;从事肉牛养殖的户 (场) 145072户, 占总农户15.7%, 其中存栏1~9头有143400户, 占肉牛养殖户98.85%, 肉牛存栏1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 (户) 有1672户占养殖户1.15%, 规模养殖存栏76176头占总量32.14%;从事山羊养殖的户 (场) 114945户, 占总农户12.5%, 其中存栏山羊规模1~29只有109602户占养殖户95.35%, 山羊存栏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户) 有5343户占养殖户4.65%, 规模养殖存栏385658只占总量39.79%;从事家禽养殖的农户 (场) 727637户, 占总农户78.8%, 其中存栏蛋鸡1000羽以上的养殖场 (户) 有1152户, 规模养殖蛋鸡场产蛋量1.86万吨占总量57.94%;其中肉鸡养殖存栏500羽场 (户) 有3403户, 规模出栏395.33羽占总量46.86%。

1.2.1. 2 养殖从业主体由以一般农民为主逐步向多元化转变

通过4002户规模养殖户调查:从场主身份看, 返乡农民工占43.7%, 工商业者占8.6%, 下岗职工占7.8%, 村干部占4.8%, 外商投资占1.6%, 其他占33.5%。从性别层面看, 女性正逐步进入畜禽规模养殖行业, 比例为5.4%。从文化程度看, 初中及以下占82.3%, 高中 (含中专) 文化程度的占14.5%, 大专及本科以上占3.2%, 其中学习过畜牧兽医专业的人员仅占1.77%。

1.2.1. 3 养殖地位由长期从属型产业逐步向主导型产业转变

2013年全市实现畜牧渔业产值90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1%。从规模场生产经营状况看, 实现盈利的占71.65%, 盈亏平衡的占18.34%, 亏损的占10.01%。畜禽产品营销方式批发或零售的占92.63%, 合同定单销售的占2.46%, 自主加工及其他占4.91%。畜禽产品主要销往本省、市、县区占74.01%、外省区占25.99%。

1.2.1. 4 畜禽良种由对外引进向自给转变

“十一五”以来, 铜仁市把畜禽良繁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核心, 实施畜禽良种“内推外引”工程, 建良种猪场175个、种牛场7个、种羊场107个、种鸡场15个, 建设猪改点1535个、牛改点343个、羊改点1759个, 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提升了畜禽良种生产能力, 畜禽良种基本实现自给。

1.2.1. 5 规模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转变

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 铜仁市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全市创建畜禽标准化规模示范场269个, 其中:国家级示范场9个, 省级30个, 市级230个, 带动规模养殖 (场) 大户18180户。通过示范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提高了铜仁市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户) , 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推进了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1.2.2 产业发展现状

按照“做大总量、做强产业”的工作思路, 铜仁市以培育壮大畜牧龙头企业为重点, 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抓手, 积极发展畜牧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全市建成省级畜牧龙头企业8个、市级47个、县级33个。畜产品加工企业10家, 其中年产值1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个;落户铜仁市的重庆市华兴禽业公司建设5万套蛋鸡种鸡场生产体系已于2013年12月投产;四川华西希望集团建设30万头肉猪生产体系, 年生产10万头种猪场建设基本完工;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建设年出栏肉猪30万头的二期工程即将建成投产;成都大哥大牧业建设年出栏10万只优质肉羊产业体系, 可望在2014年4月投产。发展各类畜牧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7个, 会员8509人, 涉及农户12145户, 其中印江县梵净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1.2.3 特种养殖发展现状

铜仁市立足资源优势, 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了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到2013年底, 全市已发展特种野猪养殖178户、竹鼠养殖329户, 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场74个。出栏特种野猪5.2万头, 竹鼠15.9万只;存池大鲵6.5万尾, 大鲵仿生态繁殖技术取得成功, 孵化鱼苗1.1万尾;发展大闸蟹试点养殖面积512亩, 年产特色水产品产量达52.2t。特色养殖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铜仁市畜牧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制约畜禽养殖规模化的“三大”瓶颈

通过调查看, 一是有的场、户受当地农民和土地政策等方面的约束, 土地租赁成本高, 土地使用协调难度大;二是由于缺乏抵押担保, 使得融资比较难, 银行贷款更难;三是养殖场缺乏专职技术人员, 先进的养殖技术在养殖场表现为引进吸收应用难, 关键技术难掌握。土地、资金、技术是当前畜禽养殖必须破解的“三大”瓶颈。

2.2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专合组织化程度不高

铜仁市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管理经验缺乏, 产业链不长, 增加值少, 形成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对养殖户带动作用不强, 龙头效应不明显;多数专业合作组织松散联合, 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建立, 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专合组织等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造成产、加、销相对脱节, 制约了畜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3 规模小、文化知识和技术素质不高, 养殖水平提高难

从调查资料分析, 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小型场 (户) 占的比重大, 生猪以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场户为主;羊、牛生产仍以农户家庭适度规模生产为主;蛋鸡以万只以下的场为主。加之畜禽养殖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很低, 从业人员文化和专业素质不高, 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提高畜禽规模养殖水平难度加大。

2.4 粪污污染是当前规模化发展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排放量大, 养殖场户因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在建场时仅配套农业沼气工程, 粪污处理设施不全, 有的粪污处理主要通过直接外排到一个临时粪坑, 或简单堆积发酵后直接对外排放, 对环境造成污染, 给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引发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3 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着力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 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因此, 我们要切实提高认识, 必须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作为事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全局的大事, 作为“十二五”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进一步深化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 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快速健康转型。

3.2 着力构建支持畜牧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畜牧产业发展的绩效考核。市委、市政府与各县 (区) 党委、政府, 市畜牧兽医局与各县 (区) 畜牧兽医局实行“双线”目标考核, 兑现奖惩机制, 尤其是对畜牧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县、乡 (镇) 要进行重点奖励;加强落实养殖保险, 出台产业发展相关配套优惠扶持政策, 促进铜仁市现代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3.3 着力整合资金加大畜牧产业的投入

各级要整合资金, 切实增加畜牧渔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 扩展各级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产业建设, 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向畜牧产业建设配置。增大畜禽养殖圈舍改造、良种引进、人员培训等投入;加大对畜牧兽医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特别是增大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必需的办公设施 (冷链设施、实验仪器设备) 的投入, 提高基层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对组建畜产品信息平台的投入, 建立完善畜产品信息平台, 引导农户与市场对接, 规避风险;加大金融信贷协调力度, 引导银行资本积极投入畜禽养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 建立担保机构, 缓解农村信贷矛盾。

3.4 扶强龙头企业, 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重点扶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 不断延伸畜牧业的产业链, 创建畜产品品牌, 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和资本营运力度, 依托落户松桃的铁驱希望、碧江区的铁骑力士国内知名龙头企业, 利用外来资本、技术和管理方式, 打造新型龙头企业群体;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实行战略性整合和重组, 尽快做大做强, 实现跨越式发展, 增强竞争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提高铜仁市畜产品生产和加工水平, 实现“过1 (1亿元) 进5 (5亿元) 争10 (10亿元) ”为目标;加大支持畜牧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市、县、乡分别抓好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程, 探索运作模式, 积累发展经验, 提高规范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模式, 推行“订单养殖”, 规范生产, 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3.5 着力提升抵御市场和疫病风险能力

强化畜牧部门的质量检测、依法行政、安全监管、公共技术推广等职能, 着力围绕市场需求, 调整生产结构, 大力推广畜禽良种, 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是动物防疫第一责任人, 积极完善健全动物防疫冷链体系, 推进动物及公共产品的产地检疫, 大力推行动物防疫程序化免疫, 防检结合, 健全畜禽养殖档案, 建立可追溯体系, 切实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降低疫病风险。

3.6 着力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调查现状看, 畜禽养殖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都比较低。因此, 必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通过培训, 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对大中专学生到畜禽规模养殖场就业或创业的支持力度, 由县区统一招聘, 统一管理, 双向自愿选择, 组织派遣, 到规模养殖场就业, 加强规模养殖场的技术力量。

3.7 着力解决畜禽养殖粪污污染难题

篇4: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摘要:口语交际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调查发现,制约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口语交际训练缺乏计划性,训练量少;与语文教学脱节,训练效果得不到巩固;训练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没有互动和合作,缺乏交互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发挥不好,教学质量低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整体教学之中,增强训练的实效性;二是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三是口语交际训练要注重形式、内容的多样与创新,讲究训练的趣味性、灵感性;四是注重群体参与互动,发展个性特长;五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

关键词:学生口语交际;制约因素;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97-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生活化,而口语交流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口语交际课是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听话、说话训练基础上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面对社会高要求,新课标对小学口语交际课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

从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实施到现在已经有八年了,广大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形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为了弄清制约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探索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训练方法,形成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先后深入到遵义市城乡部分小学调研,听评口语交际课,翻阅部分教师语文课教案,与遵义市文化小学等四所小学的语文教师座谈,并对遵义市文化小学实验班的72名学生、72位家长以及该校30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

二、制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因素

(一)口语交际训练缺乏计划性,训练量少

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训练划分为四个阶段,现行的实验教材在每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和要求,构成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系统。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有计划地按“序”进行教学,完全能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单元训练目标和编写课时计划时,对口语交际训练考虑较少,重心仍在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教学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教材提供的口语交际题目进行简单的训练,缺少训练所需要的具体内容,目标不明确,训练量少,且前后训练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系统性,甚至草率敷衍,把口语交际内容作为一种点缀。

(二)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脱节,训练效果得不到巩固

多数教师对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入细致地去研究该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有些教师把目光只投注在教材提供的几个训练内容上,仅在每周开设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按照教材提供的话题进行简单的训练,往往是出一个训练题目或提供一些简单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而已,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扎实的训练。在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则很少涉及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相关内容脱节,口语交际训练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之外的单独的一项内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其余环节中得不到巩固发展和提高。

(三)口语交际训练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口语交际训练作为在社会需求之下所产生的新课题,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能力、习惯、态度等。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训练大多还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首先表现在训练的片面性上,有些教师训练时仍把口语交际在形式上等同于说话,完全没有交际的意识,因而口语交际特有的应变性、灵活性、双向互动性在训练中不能体现出来,学生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其次,训练没有照应到全体学生,口语交际常常是一些尖子学生表演。大多数学生被“剥夺”了参与训练的机会,只是当陪客和听众。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很多学生说话不规范,或根本就不会说话;二是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不敢说;三是教师的调控技巧不够,每次发言都是那么几个学生,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全体学生的参与,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四)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教师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偏离学生生活,只注重教材安排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许多教师喜欢以动物为支撑点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可是,学生对有些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某些珍稀动物,学生根本连见也没见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把口语交际变成普通的看图说话,丧失了口语交际的生机和灵气。还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口语交际欲望,但事先没有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话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语言缺乏真诚,显得空洞、虚假。没有真实的说话情境,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没有说话意愿,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

(五)口语交际训练没有互动和合作,缺乏交互性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普遍具有很浓的说话课的色彩。其操作程序基本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图片或课件导入,形象感知;二是回忆图像,口语表达;三是创编故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你说一句,我说一句等,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观察、思考、合作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互不相干,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没有互动和合作,丧失了口语交际的本质属性。

(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发挥不好,教学效率低

随着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不断形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口语交际的参与者也有所体现。可教师只注重言语交际的参与,而忽视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调控等主导作用,口语交际课堂缺乏纵深延伸,散乱现象严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

违背了“学习和使用统一”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改造,改变目前的现状。

三、对策与建议

(一)挖掘教材,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整体教学之中

语文教学中,仅凭借简单的几节口语交际课的训练,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学期之初要制定详尽的训练计划,设计完整的训练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教师需明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合理到位地使用好教材,要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的训练点,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源。正确处理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教学等环节渗透口语交际训练。

(二)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

口语交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多思多想,积累口语交际的素材,口语交际训练时才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例如人教版小语第九册《小制作》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制作者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制作经验。其余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动手制作,对所制作的物品,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加工、改进,体味制作的过程,想想如何把小制作的外形特点、制作过程、经验体会、遇到的困难等,清楚明白的告诉同学,怎样征求同学的不同意见。把观察、思维、操作与语言表达交际结为一体,进行综合训练。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注重形式、内容的多样、创新,讲究训练的趣味性、灵感性

小学生好动,对未知事物抱有浓厚兴趣,喜欢探究,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师设计训练形式、选择训练内容时,就得从学生心理出发,注重训练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可安排学习经验交流、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劝说、辩论、交易商谈等,也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训练。同时,多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课内课外,都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倾诉欲,增强交际的灵感,保证学生拥有饱满的参与热情,产生交际的动力,全心投入训练。除了有组织、有计划地拓宽口语交际话题外,还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即兴的口语交际训练,比如偶然的遭遇,激动人心的场面,令人惊叹的事件,凡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会让学生产生倾诉欲望和沟通冲动,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训练。

(四)注重群体参与互动,发展个性特长

口语交际训练要让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合作互助,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倒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交换思想、看法、意见时进行的心灵的对话。对话过程构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其中较为基本的有:(1)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思想的过程。(2)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开展平等交流,使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应是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3)群体互动。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社会交流,学生的参与而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问题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4)人景互动。就是学生和环境、情境、事件等之间的互动。生生、师生、群体互动,拓宽了学生的交际对象,使学生学会与不同对象的沟通,提高交际质量。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五)让学生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

口语交际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实践能力,重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离不开语言交际实践活动。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口语交际的训练更应是多维度的。口语交际的听说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只有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口语交际才能做到“言之规范、言之得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学生口语交际才能得到发展,语文综合素养才能提高。

篇5: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1 基本情况

海南州环青海湖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青海湖流域南部, 东经98°55′~101°45′, 北纬34°39′~37°10′之间, 平均海拔3 200 m, 年平均气温-4.6~7.2 ℃, 年降水量250~450 mm, 年蒸发量2 134.45 mm, 无霜期120 d。属高原大陆型气候, 昼夜温差大, 干旱少雨, 风大沙多, 日照充足, 无明显四季之分。2007年末总人口42.79万人, 人口密度9.6人/km2, 其中农牧业人口32.29万人, 占总人口的75.47%。

2 草地畜牧业现状

2.1 草地资源

海南州共有各类草场5 069.95万亩 (1亩≈667 m2) , 其中可利用草场4 486.72万亩 (冬春草场2 478.05万亩, 夏秋草场2 008.67万亩) 。草地可分为六大类型, 其中高寒草甸类和温性草原类草场共3 793.35万亩, 占草场总面积的75%, 是天然草场的主体, 可利用草场年均亩产可食鲜草188 kg。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19.42万亩, 平均亩产鲜草1 400 kg;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66万亩, 平均亩产鲜草504.78 kg;年产秸秆总产量16 725.64万kg。全州理论总载畜量为436.69万个羊单位, 实际载畜量为714.25个羊单位, 超载349.88万个羊单位, 超载率达48.99%。

2.2 畜种资源

2007年末各类草食牲畜存栏497.56万头 (只/匹) , 其中藏系绵羊273.71万只, 占68.65%;牦牛65.65万头, 占13.19%;山羊80.38万只, 占16.15%。草食家畜适繁母畜比例为51.93%, 出栏率为39.65%, 商品率为34.67%, 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0.2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8.53%。

2.3 畜牧业基础设施

海南州南州围栏草场1 693.99万亩, 占冬春草场的68.36%;高标准牲畜暖棚11 450座 (135.59万m2) , 拥有暖棚牲畜169.49万只, 牲畜暖棚拥有率为34.06%;草料棚256座 (10 240 m2) , 户均拥有率为0.86%;人工种草20.3万亩, 户均种草6.7亩, 畜均0.04亩。

3 制约因素及分析

3.1 人为因素

随着农牧业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 加大了草场生产压力, 突出表现为人多、畜多、草少、生态恶化、经营效益低下, 严重制约着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海南州牧草产量、牲畜头数、农牧业人口数、畜均占有草场面积变化见图1。

海南州农牧业人口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1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2万人, 是1960年的1.9倍;草食牲畜年末存栏数从225万头增加到497.56万头;畜均占有可利用草场面积从23.71亩减少到9.02亩, 每个羊单位仅为6.28亩;牧草亩产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但由于草地可利用面积的减少, 草场生产的饲草总量下降, 按可利用面积计, 所产可食鲜草总量由1960年的926.44万t减少到2007年的859.66万t, 减少了66.78万t。

草场退化、沙化面积见图2。

20世纪60年代至2007年间, 草场总面积变化不明显, 而可利用面积和退化、沙化面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草场可利用面积为5 642.95万亩, 占草场总面积的94.57%;草场退化面积为833.28万亩, 占可利用面积的14.77%;沙化面积为189.7万亩, 占可利用面积的3.36%。2007年可利用草场面积为4 486.72万亩, 占总面积的88.5%, 比20世纪60—70年代减少了849.94万亩, 减少了15.93%;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为1 338.9万亩和1 900.5万亩, 分别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9.84%和42.36%, 比20世纪60—70年代增加了505.62万亩和1 710.8万亩。

历年牲畜头数、牧业人口对草地压力变化见图3。

由图3可知, 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口对草场没有压力, 而后压力系数逐年加大, 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对草场压力也逐渐增大, 呈明显的直线上升趋势;牲畜压力系数随着草场实际载畜量的变动而变化, 20世纪60年代牲畜压力系数直线上升,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牲畜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 牲畜压力系数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处于一种持续高压力的状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2年, 由于这期间海南州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的作用, 牲畜压力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从2002年起, 草场实际载畜量有上升的势头, 对草场的压力开始加大。2005年农业税取消, 2007年牲畜数量猛增至497.56万头只, 草场压力系数又开始加大。由于人口、牲畜的增加, 综合压力系数的逐年加大, 人口、牲畜对草场压力呈上升的趋势。

3.2 气候因素

气候是影响草地畜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海南地区年均温不断上升, 夏秋降水偏少, 牧草生长期干旱缺水, 草原地表长期处于干燥、疏松状态, 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加大了土壤水分蒸散力, 植被退化明显, 草地生态恶化, 草地畜牧业出现了恶性循环。海南州平均温变化见图4, 海南州年蒸发量、年降水量变化见图5。

由图4, 5可知, 20世纪60年代初期年均气温为2.6 ℃, 2006年达到了5.6 ℃, 尤其是从1987年开始升温速度明显加快, 频频出现暖冬现象。年降水量和蒸发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且丰水年降水量大, 造成地温下降, 影响牧草生长;干旱年降雨量过小, 蒸发量的减少造成草场牧草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3.3 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虽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 建设标准低, 如高标准牲畜暖棚、草料棚、人工草料基地的建设远不能满足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需要, 畜牧业生产仍受制于严酷的自然环境, 处于粗放、单一的靠天然草场放牧的饲养方式。南部高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低, 覆盖率不到全州平均水平的一半, 高标准暖棚拥有率仅为10%, 出现了气候条件愈恶劣基础设施愈差的现象, 严重制约这一地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4 对策

4.1 人为因素是制约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减少畜牧业人口, 减少草地载畜量, 减轻草地生产压力, 达到草畜平衡,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人工干预, 化解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科学、合理、充分利用草地资源, 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 达到草畜动态平衡, 恢复草地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 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

4.2 基础设施是支撑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因素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 结合地方农牧业发展基金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 整合资金, 形成合力, 大力推进以人畜饮水、牲畜暖棚、草料棚、草场围栏、人工种草、牧民定居、牲畜防疫栏、村级动物诊疗室等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提高草地畜牧业的抗灾防疫能力, 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4.3 草地治理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关键

依托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和退牧还草项目, 加大退化、沙化草场的治理和草原鼠虫害、毒草防治, 对草场实行灌溉制度, 使草场植被尽快得到恢复, 改善草地生态环境, 提高草地生产力。

4.4 提高草场经营效益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发展多种模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畜牧业经济, 转变畜牧业经营和生产方式, 推进草场流转,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无畜户、少畜户和无经营能力牧户的草场示范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有偿流转, 优化草场资源配置, 提高草场经营效益。

4.5 建立减畜补偿长效机制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手段

篇6: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制约因素;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41

当前,畜牧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落实好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的今天将面临许多挑战。当今畜牧经济发展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和产业阶段调整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和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制约,加之产业自身所产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养殖业要破解发展壁垒,是摆在每一个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 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畜牧业深加工技术不强

畜牧业的大发展,需要精深加工做坚强的后盾,以生猪为例,现在外销产品以分割肉、白条肉为主,但是由于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阻碍了生猪产业做强做大,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发展畜产品的战略突破口,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不强,无法实现畜产品加工增值。

1.2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国内动物疫病疫源分布较广,当前全球H1N1 流感蔓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还存在极大不稳定性,猪肉产品价格存在继续下降可能,给发展畜牧业带来了新的问题。

1.3 畜产品质量安全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情况下,由于散养户比重高,产加销环节多,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大,监管的质量标准、技术支撑、检验检测等体系处于发展初期,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少。同时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畜牧业的治污设施投入成本大,畜禽粪污的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技术还不足。

1.4 畜牧业信息化落后

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很好的信息平台,才有利于畜牧的新科技发展,由于产品滞销的现象制约了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不能及时地了解市场经济行情和外界的养殖信息,生产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2 推进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2.1 提高畜牧业深加工技术水平

逐步改善草场“三化”现象,满足最佳水解条件,根据正交试验结果,使工艺水解血球蛋白产物的氨基酸总量为716.66%。以必须氨基酸亮氨酸的含量最高为基础,不断提高饲料的成效,加强畜牧业技术推广力度,带头推广畜牧新技术,推进畜牧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带动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并搞好产业定位和区域布局,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努力争取国家扶持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制定对本地区畜牧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企业。正确处理发展规模化养殖厂对工业饲料的需求,并促进加工业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产业化运行机制建立的步伐,逐步降低养殖风险,扩大畜牧业发展和政策平台与机遇的关系,提高引进民间资金投入规模养殖,为畜牧业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控综合能力

在防控工作中,要在完善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联防联控等制度下,规范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并实现稳定控制,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开展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动物疫情测报站等项目建设,形成以动物防疫公路监督检查站为关口的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充分调动兽医工作人员防疫治病的工作热情,定期进行应急综合演练,开展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监督设施、疫情测报站、兽医站基础的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区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的监测诊断及疫情测报体系。

2.3 发展有机畜牧业

在牲畜的饲养过程中,禁止用化学饲料或含有化肥、农药成分的饲料来喂养,有效避免牲畜肉类及其制品之后损害人体健康。为了促进畜禽生产和预防疾病,需要对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型,对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进一步提高在管理标准制定方面的水平,禁止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大量使用,动物必需饲喂有机饲料不能超过反刍动物饲料干物质的10%,非反刍动物饲料可以饲喂天然来源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添加剂。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认证标准和体系,将我国资源优势合理区划加以保护和利用,既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又能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4 信息化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应用

养殖业的投资主体为相对贫困的农民,需要政府在信息技术上,按标准化规模场模式来提高生产效率。鼓励支持用户按照合作经营模式组织开展信息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引领农民向信息化规模养殖方向进军,增强群众的科技应用能力,提高行业生产水平地区的畜牧业要提高科技含量,首先就得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把这些最新最优的科技成果转化到产品加工上来,以最简化的手段加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如:建立疫情控制系统,开发网上贸易和信息平台,直接建立畜产品交易的快速通道,通过信息化把畜牧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去发展,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消费上,改进了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手段。集中优势力量优先安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畜牧业信息网络的建设,用信息来塑造经济。注重生产信息转变到狠抓市场信息,做好畜牧业信息资源普查摸底工作,统筹规划加强信息技术在养殖,经营和加工中的推广应用,增大畜牧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刺激畜牧业产业多样化信息需求,促使畜牧业信息资源开发生产者不断降低成本,发挥信息服务产业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催化加速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辉娜,王巾英.动物福利壁垒——我国畜牧业发展对外贸易的新障碍[J].当代财经,2007,(05).

[2] 吴杰.初探动物福利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效应[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07).

[3] 周正祥.动物福利壁垒及我国应对的政策措施[J].财贸经济,2006,(07).

[4] 刘双芹.我国禽畜产品出口面临的新问题——道德壁垒[J].国际经贸探索,2005,(05).

篇7:桐乡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调查

关键词:南方山区,特色农产品,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成员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农民统一生产与销售, 实现交易规模经济, 提高农民谈判地位。随着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生效, 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0.01万户, 比上年底增加7.85万户, 增长15.04%;出资总额0.91万亿元, 比上年底增加0.18万亿元, 增长25.12%。然而, 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方式差异显著,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运行现状和主导类型。

南方山区作为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带动下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创办了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见表1) 。当地合作社的数量逐年稳步递增, 但其经济推动力却未见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化、内部组织结构混乱、经营效益差等现状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

1 制约因素

1.1 特殊的地理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 农民以“土地”为资本进行生产。因此, 土地面积大小、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存状况。南方山区生产技术落后, 农产品产量低, 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殊地理条件又阻碍了农民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发家致富的途径。山区村寨群山环绕, 信息封闭, 农民长期习惯于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生活。在传统思想影响下, 农民对非本村居民信任度不高, 农业生产主要以“行政村”开展, 跨村、跨乡型少, 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范围狭小。此外, 山区公路多盘山而建, 村村之间路途遥远,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向农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高的运输成本、时间成本。因此, 山区严峻的地理条件造成农产品生产规模小、成本高, 合作社合作范围难以扩张等现状成为了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客观因素。

1.2 匮乏的人力资源

南方山区人才储备不足, 缺少高素质、懂管理的农村能人。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者占比较大, 剩余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 专业合作社呈现“老龄化”、“低能式”管理。

1.3 片面的扶持政策

在各地掀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热潮的背景下, 南方山区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色, 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 鼓励农民积极创办专业合作社。但山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条件先天不足, 如资金来源途径少、农产品生产规模小, 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实际困难后难以自拔。而政府部门“重数量、轻质量”思想严重, 对创办合作社只是一时热情, 缺少长效规划和发展机制。他们常常热衷于用“政策”将合作社“引进门”, 却未尽力设置配套发展的金融服务、管理人才培训、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品牌建设等扶持措施。合作社由于缺少扶持频频陷入“融资难、管理难、销售难”的发展困境, 部分实力弱的合作社甚至在经受连年亏损后不得已退出了市场, 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赔本生意”, 严重打击了山区农民的积极性。

1.4 不规范的创办背景

真正的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 由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而自发组织, 谋求和维护其成员共同社会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而山区农民在创办合作社之初, 对合作社理解不到位, 出现非农民自发创办、创立动机不纯等的现象。以龙胜县为例, 当地78家合作社中有20家合作社是为承办政府某项扶贫项目而创办。这类合作社所有权实际只归几位出资大股东, 普通社员无需交社费也不用承担运营风险。部分创办者认为合作社“成立不花钱, 运营无监管”, 恰逢时机创办一个专业合作社还能在将来得到相关优惠政策, 于是注册了“空壳”合作社后未开展任何经营活动。

1.5 淡薄的合作意识

山区农民小农思想严重, 同时受制于自身的资金、能力, 其合作意识也相对较低, 对合作社认识不清。大部分农民满足于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指导、价格优惠的生产资料以及提供农产品销路等基础服务, 并未想过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中。南方山区“贫困县”较多, 农民长期以来尝到了戴“贫困帽”的甜头, 过度依赖于政府的扶贫项目和优惠政策。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等、靠、要”思想严重, 忽视自身的能动性的发展。

1.6 缺乏优势的农产品

四个县中特色农产品主要为西红柿、萝卜、茄子等高山反季节蔬菜, 柑橘、夏梨、黑李等南方水果, 以及茶叶、罗汉果等茶饮原料, 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方多, 市场占有率大, 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化不明显。同时, 山区交通不便引起的农产品损耗, 运输路程远带来的成本较高, 山区外销的农产品在大市场交易中常受市场因素影响, 价格极不稳定。

1.7 单一的合作模式

南方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型两方合作为主, 主要从事销售生产资料, 收购初级农产品业务, 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连接紧密的“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项目少。专业合作社通常只与农户建立一种购销关系, 即合作社实际扮演收购方中介的角色, 从统一购销中赚取一定比例的差价, 至于每个成员生产多少、收获多少、生产成本多少、盈亏多少, 合作社不承担责任, 也不占有任何成员的正常劳动所得。

2 对策建议

2.1 完善“三农”服务体系

要想让山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 建立完善的“三农”服务体系。“要致富先修路”, 首先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公路、电力、网络等, 降低农民朋友销售农产品的成本;建立适合山区县、乡消费习惯的现代化“农贸大市场”;以政府的力量对外寻求合作, 实现适合山区发展的“农超对接”模式。其次, 农业、科技部门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产高质的种苗, 派技术人员下乡指导, 建立农业知识书屋, 或定点定时对合作社管理人员进行网络教程, 用知识改变农民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命运;同时, 建立服务农民的灾害预警机制, 如建立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预警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如增加农业财产保险的险种, 提高农业财产保险的额度。这些基本保障能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 鼓励其投入到积极生产中, 创造更多的财富。此外, 改善山区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可每年按比例安排促进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 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质量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农村信用社、国民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也应加大支持专业合作社, 积极探索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通过合作社间接到户的模式, 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2.2 加大宣传力度, 抓好管理者业务培训

农民受自身素质制约, 其思想开放性差, 接受信息能力相对滞后。县级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 尽量以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其创设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鼓励非发起者参与日常监督、管理, 促使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发挥其“服务农民”的作用。

2.3 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山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仅凭借其自身能力很难将新技术转变成生产力。在进城务工的大浪潮下, 当地青年农民常年外出打工, 宁愿在喧嚣大城市里当“蚂族”, 也不愿意留在家乡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要想有效规范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 保持合作社长期良性发展, 最有效途径就是为农村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当前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大批高素质的大学生下基层做实事的大背景下, 南方山区可抓住契机优先引进懂农业技术的大学毕业生, 使其成为县域内“三农”建设各项目的带头人。同时依托全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工程”, 南方山区科技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 重点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 提升当地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在培训中还应组织现有的合作社负责人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并加强当地合作社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相学习。

2.4 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好不好, 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南方山区应在考虑农民生产习惯和方式的条件下, 以当地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 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 根据每个合作社的实际, 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 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易被农民忽略的合作社建账过程,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合作社财务会计的培训或指导其聘请专业的财务会计, 并监督合作社按时按量完成财务报表的制作,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合作, 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黄祖辉, 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3) .

[3]谢呈阳, 周雷, 夏冰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现状与规范发展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篇8:网络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 会计;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

一、网络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安全保密措施不完善:一是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网络会计主要应用数据自动处理功能,自然或人为的差错和干扰都会造成严重后果。二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系统安全威胁首先来自网络犯罪,主要是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对企业网络会计系统的非法入侵和恶意破坏,包括对会计信息的截收、仿冒、窃听、病毒破坏等。

(二)法律及会计制度的滞后:网络会计的迅猛发展超出了现有法律体系的规范,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目前还缺少有关网络交易责任与可靠性方面的法律规定,因此,在法律上能否接受计算机记录的电子会计数据(无纸化数据)作为有效的证据是国际性的问题。就目前的会计电子化实务看,有关法规要求企业将计算机记录的原始数据打印到纸张上,并由责任人签字作为审计和其他法定需要的证据。但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数据作为有效的会计证据和法律证据是必然的。面对“无纸”的会计数据,会计人员确保这些数据是以原始形式保存下来是无纸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关键。司法部门对如何决定电子文档的合法性,以及怎样才能构成有效的电子签名等问题存在争议。

(三)复合型人才缺乏:由于网络会计作为网络与会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其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又要求其具有很深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但我国目前情况离此尚有很大差距。

二、网络会计发展的策略

(一)完善安全保密系统

一是硬件设备安全控制。制定网络计算机机房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系统,专机专用;计算机机房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等技术要求,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可采用双系统备份。二是系统软件安全控制。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三是会计信息安全控制。会计信息安全的基础是密码学。按加密和解密算法所用的密码是否相同,将密码分为對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后者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是系统入侵防范控制。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会计系统的入侵,应采取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安全技术,用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用以隔离应用系统与外界访问区域之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过访问区域对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器,尤其是对会计数据库系统的非法访问;加强原有的基本账户和口令的控制,提供授权访问控制和用户身份识别。

(二)强化系统内部控制:一是组织与管理控制。首先,适当的职责分离。既设置网络管理中心,由网管中心全盘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措施确保各工作站、终端和人员之间适当的职责分离;其次,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制定措施,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二是系统开发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保证网络会计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设计的控制措施,贯穿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测试与维护的各阶段。利用网络在线测试功能,检验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并对非法数据的容错能力、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发生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系统遭遇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进行重点测试。三是日常操作系统管理控制。制定上机操作规程。主要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和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加强系统人员的操作管理。人员操作管理的重点是权限控制,系统管理员被赋予超级用户管理权限,主要负责系统硬、软件的管理维护和网络资源分配,操作人员应按照被授予的权限严格作业,不得越权接触系统,系统程序员不得对越权现象进行业务操作,以避免人为因素或操作不当给操作系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四是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包括软件修改、代码结构修改和计算机硬件与通讯设备的维修等,涉及到系统功能的调整、扩充和完善。对网络会计系统进行维护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维护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维护的原因和性质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五是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指在网络会计系统的数据输入、通讯、处理和输出环节所采用的控制程序和措施:输入控制。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在输入系统前,数据要经过检验,输入工作应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代码等进行必要的校验,以保证合法性、真实性。

(三)制定网络会计安全相关法律:我国网络会计安全立法应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参照国际有关示范法的原则,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从宏观上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更新专业知识。在网络时代,从网上支付、网上销售到网上理财等等都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存在差异。新技术、新观念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将不可避免使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库面,临严重冲击,同时也使财会人员新增了大量诸如计算机知识等必修“边缘知识”课程。其次,学好计算机知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网络时代的财会人员除了必须懂得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外,应该至少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结合财会岗位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并能熟练地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最后,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财会人员应关注与会计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努力扩展专业视野。尤其应当加快调整现行的会计教育体系,重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加大对现有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国强;对网络环境下会计假设理论研究现状的评价[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2]林雄伟;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D];福州大学;2003年

上一篇:职场上管理心理学的运用下一篇:2023(5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