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

2024-08-06

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精选6篇)

篇1: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

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

目前,中国经济井喷式增长时代即趋平缓,虚拟经济紧靠拐点,迎接下一个经济增长的产业将转向紧接地气的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在充当拉动GDP角色的同时,自身产业升级转型将成为阻碍实体经济前进的步伐。下面,北京品牌策划公司就实体经济重要的经济板块农业经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机会进行探讨,契机打破传统农业的增长模式,找出新的产业模式。

前不久,网络电视媒体报道,农民种植户成批优质农副产品出现不赚钱,甚至没人收购等情况。不赚钱,好产品得不到好价钱,其形状仅是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天策行品牌策划公司农业课题研究小组12年载来长期农业经济密切注视调研,从所服务过的农业企业客户,和对部分农业企业、农户进行调研中,对当前中国农业产业整体发展环境得出如下结论:

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产业组织程度低,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财务管理机制老化,流通渠道不健;

品牌建设主体分散,开发规模不经济;

名牌战略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品牌危机管理机制。

无疑,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农业产业化升级是必经之路,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山东寿光、河南南街村的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据。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商品交易所从1998年,开始实施农产品交易一站式模式,如今已成为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之一;河南南街村全村仅848户,从1984年开始南街村开始践行农业生态产业化、集多元

发展模式,如今产值已从70万元到资产达到30亿元大关,成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无论是寿光模式还是南街村模式,其成功无不得益于当地农业产业链资源整合有力,技术创新不断,产品深加工得力。

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给与大力支持,全国各地兴起一潮田园远动。其中,在重庆、湖北、山东等地区农业发展尤为迅速。政府牵头,企业落地,农户支持,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等经济环境浮现。企业、农户、政府对当前农业产业所呈现的问题得到关注,“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各地开始露面。如今,农业产业模式似乎已经从传统模式进入到了崭新时代,“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得到了斐然成绩。但是,就天策行品牌策划公司在农业行业潜伏12年,对当前部分农业企业发展模式的进展来看,农业产业化仅仅解决了产业产能、技术、产品的第一步。接下来,农业将从产品层面迈向消费者市场。在日益变化的市场引导下,仅在产能上得到解渴,未必能在直面竞争对手的时候得到消费者认可。

而今,感情、金钱等有形无形的压力残酷地吞噬着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物质的满足无能是大宗商品还是小物件,都难以满足人们心理精神上的欲望。由此,赋予产品的职能将由产品本身功效集品牌灵魂于一体。

同时,当前土地运作模式,基地集约化,跑马圈地等手段逐渐透明,这些手段已难作为武功秘籍。在施展内在功力的同时,还需能做到攻击对手时一招致命的火候。当大家都意识到提高产品产能、质量,完善产品供应渠道等产业升级举措情况下,从行业发展规律而言,农业经济形势将从集约化竞争阶段迈向集产地名片化、产品战略品牌化、服务人性化、产业标准化的竞争格局。

于此,北京品牌策划公司天策行农业课题研究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之后,我们还需将农业品牌化。最后,北京品牌策划公司天策行农业课题研究小组认为,在今天农业发展的态势下,在整合资源、建设渠道的同时,还需塑立行业标准,打造产品品牌形象,深化品牌,满足不断变化升级的消费需求,如此方能在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来源:北京品牌策划公司天策行农业产业研究中心:

篇2: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建立各级领导分工抓产业和强力推行村组干部重专户化两个组织保障。一是针对现行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不利于农工贸联动发展的实际,五桥对开发区“四大家”领导分工实行双轨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础上,一个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项目,对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及发展、市场开拓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也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领导牵头抓产业的责任制,整合了开发区干部资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产业化的合力,为产业化发展在领导干部层面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村组干部重专户化,切实解决村组干部发展经济无思路、无组织力、无带动力的老问题。在-四年内,村组干部重专户化率达到85%以上,重专户在五桥成为了村组干部的“入场券”,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条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采取四条途径发展重专大户。重专大户发展的数量、质量关系到产业化的质量。五桥近年来采取营造氛围、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发展了重专大户2500户。一是引导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能人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重专大户,共147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8.8%;二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共85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34%。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实体、成为重专大户,共124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四是吸引城镇个体工商业主由二三产业转向投资农业成为重专大户,共56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2.2%。

――配套推进五项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土地有效流转。适应发展产业化重专大户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后,确保了农民基本生产资料不丧失,并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使土地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据统计,五桥移民开发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为推进重专大户发展,五桥对乡镇农业站所进行了合并,优化了人员配置,组建了开发区重专大户服务中心和36个乡镇重专大户服务站;对农业事业站所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分流,开展有偿服务,组建了26个乡镇重专户协会和8个专业协会,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国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面”的`做法,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重点项目,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做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拳头;对国家政策性资金重点向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力。四是改革财税分配机制。五桥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城区和中心镇办龙头、一般乡镇建基地的分工,为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办加工业的乡镇有税收、基地乡镇没有税收这个利益矛盾,探索实行按乡镇重专大户签约供应原材料多少分配龙头企业税收的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农村工作考核方式。为增强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实效性,对乡镇的农村工作不再考核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软指标,重点考核重专大户发展、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等硬指标,各地形成了围绕中心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局面。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是进入集镇安家落户的主力军,扶持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瞻未来农村小康社会结构变迁,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现实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大量农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奔小康。按照农民人均1.5亩耕地平均收入约200美元计算,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标准,农民必须向外转移约80%,留下的20%应该是重专大户为主体,否则农村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小康难以实现。因此,贫困山区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就是重专大户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农业机制创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村各项改革的落脚点,而发展重专大户是破解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钥匙”。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思想观念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干群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同时重专大户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因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村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必须从提高素质、改善结构入手,让重专大户成为村级组织的骨干力量。加快村干部重专户化进程对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篇3: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

1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广西在农业的“接二 (产) 连三 (产) ”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止2010年底, 广西共有产业化经营组织21043个, 龙头企业1514家, 龙头企业销售收入948亿元。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0家, 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 户均增收超1000元, 辐射带动农户200多万户, 户均增收超600元以上。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扶持,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拓了国际市场。截止2010年底, 广西农垦形成了甘蔗、剑麻、木薯、畜牧、水产、茶叶、果蔬等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 以制糖、剑麻制品、木薯生化、酒精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期末, 广西农垦拥有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国家免检产品企业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1家、打造了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 2个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 15个广西名牌产品企业, 20个广西优质产品, 建立了14个专业合作组织, 拥有4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种。广西农垦已成为广西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基地。随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带动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1]。

目前,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 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在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0/2011年榨季, 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0万hm2, 累计榨蔗5539万t, 其中农垦甘蔗面积就为2.15万hm2;产量为218.83万t。农垦剑麻种植面积达到5200 hm2, 新增剑麻种植面积693 hm2, “吨纤维”高产示范田开始实施, 农业产品单产不断提高。年内管区加大对农业投入, 全年共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大农业基地有效灌溉面积达1.3万hm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6万千瓦, 实际机耕面积2.4万hm2, 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2.4%;拥有农机具2.47万台 (套) ,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2110台。2010年末, 广西农垦获得绿色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证书分别为27个、3个和30个。有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广西名优产品;6个企业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企业;组织14个果蔬、茶叶、生猪生产基地开展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其中6个企业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年内新引进、新开发产品品种25个, 3家企业分别通过国家、自治区标准化良好行业试点企业认证, 4家企业分别成为农业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

同时,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不断完善传统模式, 使农场与家庭农场利益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通过对“企业+农户”的传统模式的不断完善,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农场集中种植、统一服务, 由家庭农场经营, 形成了企业带职工家庭农场的新模式。用“订单”的形式使农场和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 避免了家庭农场产业调整的盲目性, 又为农场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 各农场结合实际, 把壮大场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龙头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3]。

2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大多还处于初级水平, 发展不平衡, 经营规模小, 竞争力弱。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市场发育不成熟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 难以抗衡社会上的不正当竞争。

同时,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尚未理清, 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爽约现象, 如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 拒收或压价收购农产品, 忽视职工利益;而有的职工在农产品俏销时, 又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因素, 急待完善。

现有的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也存在矛盾, 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职工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基础上, 与产业化经营存在着冲突。

3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

3.1 加大结构调整, 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引导职工转向高价值、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以提高职工的收入。实施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具体的内容包括:各农场根据实际情况, 实施甘蔗、水果、木薯、茶叶、剑麻等大宗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园艺业发展行动计划, 重点园艺产品要尽快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行动计划, 提高, 农产品附加值;实施农垦发展行动计划, 重点抓好亚热带作物和无公害食品等生产经营。农场要选择本地的优势农产品加以发展, 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对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有所不为, 而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有所为[4]。

3.2 加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要开拓农产品市场,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职工收。龙头企业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把市场放在首位。其次, 要提高产品质量, 抓科技创新, 抓标准化生产,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让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走在前头。抓好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作。国有农场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 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同时, 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明确经营方针, 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搞活经营机制;创造企业文化。要始终把诚信放在突出位置;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工队伍。最后, 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使企业有稳定的原料供给, 使职工有稳定的产品销路, 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龙头企业要同职工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 与基地、职工形成稳定的合同关系和紧密的产权关系, 实现共同发展[5]。

3.3 建设现代示范农场, 促进整体管理水平

有成功例子表明 (浙江农垦通过现代示范农场建设来提高农垦国有农场的管理水平) , 开展现代示范农场建设是农垦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国有农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3.3.1 规划先行, 将农场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范围

建设现代示范农场, 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各级农场主管部门和农场自身要把科学制定现代示范农场总体规划的工作摆在首位, 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体现科学性和整体性, 以规划争取政策支持, 以规划包装项目, 以规划吸引投资, 以规划总领建设[6]。

同时, 为保证现代示范农场建设中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改善, 应力争将国有农场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统筹。将国有农场区域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范畴。积极争取当地财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统筹安排国有农场电网、道路、河道、山塘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3.3.2 准确定位, 提升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场作为“国家队”的示范推广任务更加繁重。要力争把现代示范农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在全垦区选择基础条件好、改制力度大、产业优势明显、辐射示范带动能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国有农场,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着重规划建设都市农业型、精准养殖型、设施农业型、绿色生态型、良种繁育型、休闲观光型等六大功能类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资源、产业、科技、组织等方面的优势,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 着力提升农场示范带动作用[7]。

3.3.3 强化农场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

要加强以国有农场场长为主的农场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 组织他们学习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 改变目前农场经营管理队伍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素质低的状况。让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农场工作的规律性,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各农场也应结合自身实际, 充分整合资源, 加大对场内人员的培训力度, 帮助他们更新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

3.4 解决好土地纠纷, 加快土地流转

因历史原因, 部分国有农场土地未能及时登记, 存在土地纠纷问题。要以确权维权为基础, 着力保护好农村资源, 依法保护农场合法权益。国有农场只有依法登记, 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权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要认真读解国家有关国有农场土地确权保护的政策文件, 准备把握土地确权发证的基本原则和政策界线, 做好土地办证工作, 及时解决好土地纠纷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 需要一定土地的土地规模, 要加强改革土地流转机制, 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首先, 可依据职工的意愿, 通过农场协调, 重新调整责任田, 将职工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 形成适度规模。以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及标准化生产。其次, 可采用农场投资或招商引资, 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具体办法为:农场把未承包的土地和职工退休后收回的土地进行整合, 逐步扩大国有投资[8]。

3.5 建立利益共同体, 强化行业组织功能

农场要建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以应对大市场, 必须把企业和家庭农场的发展紧紧联接在一起, 形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落实企业与职工之间合同或订单中的责权利。同时可从实际出发, 采用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会员制等利益联结形式, 使企业与职工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完善、探索、创新[9]。

成立农业专业协会组织能更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0], 广西农垦借鉴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农场的做法, 先后成立了蔬菜协会、食用菌协会、甘蔗协会等10个农业专业协会, 会员总人数27816人。其中甘蔗协会人数最多, 达5289人, 全区农业职工基本参加至少参加一个协会。协会巧经营, 让利会员, 真正实现了以农业职工为本, 为农业职工服务, 为农业职工谋利, 彻底解决了农业职工农产品销售难、缺生产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信息等难题,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农场经济发展和农业职工致富。

3.6 加强现代农业信息化支持系统的建设

现代农业要构建农业信息化支持系统, 广西农垦可结合实际, 选择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农场开展试点, 建设有特色的数据库。培养信息人才探索出能有效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建立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支持系统, 经过试行并逐步完善, 以保障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7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现代农业要走绿色农业道路, 要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使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的资源环境相协调, 倡导并普及绿色消费, 以适应市场绿色消费需求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广西农垦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应加强“大农业”意识, 建绿色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等现代新兴环保农业, 走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增加职工收入, 保护生态环境, 这也是以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关于推进广西农业现代化的建议[R].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2011.8.

[2]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广西农垦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广西农垦报, 2011.4.

[3]林柄霖.广东农垦劳动用工改革探讨[J].中国农垦, 2008 (3) :35-37.

[4]黄德斌, 余枫.湖北农垦“两田制”改革的实践和启示[J].中国农垦, 2008 (5) :21-23.

[5]朱宝.促进农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农垦, 2008 (5) :14-15.

[6]方丽槐.抓住关键点扎实推进现代示范农场建设[J].中国农垦, 2007 (6) :21-22.

[7]范红旗.土地经营形式的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J].中国农垦, 2007 (5) :39-40.

[8]徐世江.河北垦区土地经营状况探讨[J].中国农垦, 2008 (5) :24-25.

[9]刘建国, 郭海亮.深化农场体制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道路[J].中国农垦, 2008 (5) :26-28.

篇4: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

【关键词】农业;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

为探索诸城市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的新思路,在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展品牌农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进行了思考。

1 品牌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1.1 引领发展的机制优势

诸城市是农业产业化和山东省多村一社区模式的发源地,是全省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先进地区。目前,全市组建了208个农村社区,并依法撤销了行政村,形成了以社区为单元、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品牌农业发展的有效平台;全市7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就地加工转化,9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全市申请注册登记家庭农场的农户达947个,已认定核准家庭农场572家,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464家,注册资金达2.8亿元。

1.2 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诸城种植产业门类齐全,除6万hm2的优质粮田外,还有6667hm2种类瓜菜、花生、黄烟;在养殖业方面,肉鸡年出栏量在8000万只左右、生猪240万头左右、蛋鸡年存栏440万只、皮毛动物年出栏1200万只以上,养殖规模和效益处在全国县市领先水平。从目前来看,区域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有:黄烟,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5;皮毛动物养殖,占全国的1/3;淀粉加工,占全国的1/5,肉鸡熟食品出口,占全国的1/10,以肉丸为主的速度调理食品约占全国的70%。

1.3 基础雄厚的龙头优势

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8家,过10亿元的8家,过百亿元的有诸城外贸和、得利斯2家。培育省级以上著名商标与名牌产品53个,其中全国驰名商标15个、省著名商标38个。龙头企业建起标准化养殖基地200多处,面积达533hm2以上,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880hm2。2012年,当地的食品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5.3亿元。

尽管我市在品牌农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但品牌农业发展也同样面临品牌发展意识差、要素支撑能力弱、部分产业缺少龙头带动等问题。

2 发展品牌农业的原则

2.1 市场引领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压减粮食种植面积,着力培育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增产增收的优势农产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政府主导原则

加强对市场的研判和优势产品的分析,发挥政府对各类资源的统筹优势,顺应市场做好宣传推介;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制定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农业品牌创建和品牌拓展;强化市场管理,打击假劣产品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品牌竞争公平环境。

2.3 三产融合原则

农业品牌下联农业、农民、农村,上联高端消费市场,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结果。在推进中要坚持“四化”同步,实现以工补农、以商带农,实现工业经济、流通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协调互动发展。

2.4 安全优先原则

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品牌农业的首要任务,建立政府主导的监管机制,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执法、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标准化推广4个体系,实现全域、全品种质量安全监管。

2.5 协同推进原则

建立市镇一体的服务长效机制,提高品牌农业指导服务水平,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动品牌农业建设。

3 发展品牌农业的重点

3.1 引领发展的体制品牌

推进产业化深化升级。重点完善产业化经营链条,解决好龙头、基地和农户联结松散的问题,引导107家潍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家庭农场。2013年要完成工商注册登记600家以上,2015年发展到2000家以上,到2020年,家庭农场要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合作化经营。探索深化农业产业链条、生产方式、市场开拓、质量安全多领域合作推进机制,特别是依托我市农村社区平台,发展区域性农机、农技、劳务、资金等服务型合作组织,实现农业全域合作化经营。

3.2 规模高效的产业品牌

“建设一个基地”,即建设全国知名的肉食品加工基地。根据潍坊市建设食品谷的要求,加快推进诸城肉食谷建设,形成以低温肉制品、调理食品、出口冻品为主,年生产能力50万吨、产值100亿元的高端食品加工基地。“提升两大市场”,即提升水产品批发市场,形成100万吨经营能力,建成名副其实的江北最大的旱地码头;加快建设裘皮交易市场,依托养殖资源,引进裘皮加工企业,加大推介力度,建设打造全国最大的皮毛动物养殖加工集聚地。“叫响三大特色产业”,即通过规模扩张、科技创新、市场开拓,使我市的优质苗木、生态烟叶、高端绿茶成为知名的地域品牌,提升诸城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3.3 统领市场的产品品牌

深入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全力培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对现有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全力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重点建设以得利斯、诸城外贸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组团的高端优质畜产加工示范区,推进以惠发、佳士博为龙头的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及调理品基地建设,创建以桃林为中心的中国北端绿茶基地;加快龙头企业联合,推进产业联盟发展,集中形成低温肉制品、肉鸡产品、调理食品、出口蔬菜集聚发展和品牌共享,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到2015年新增“三品认证”80个,其中绿色食品10个。

3.4 务实高效的服务品牌

依托208个农村社区创新4个方面的服务:(1)一体化的新型农民培育服务。发挥农村社区学院的牵头作用,实行市、镇街、社区联动培训;健全完善培训网络,实现有序高效的智力支持;市里应成立专门社区教育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提升培训服务水平。(2)跨区域的土地流转服务。打破社区界线,加强社区内和社区间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供需市场,探索推行土地托管和委托经营,加快土地合作社建设。从本年度开始,每年土地规范化流转面积要在6667hm2以上,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半数以上农村土地实现规范流转。(3)全过程的生产合作服务。健全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劳动用工、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机构,大力开展生产性和社会化综合服务。(4)网格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在镇街设执法监管中队、社区设监管办公室、各自然村设监管员、每个网格设信息员,明确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彻底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从源头上消除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4 发展品牌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

在种植业中,重点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区、三河流域瓜菜种植区、现代烟草种植区、优质花生种植区、有机茶叶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在养殖业方面,集中发展肉鸡、生猪、皮毛动物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养殖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设千亩以上规模化特色种植园区100个、百亩以上标准化养殖园区50个以上,高效农业面积达到53333hm2以上。

4.2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1)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国际和国家农产品生产标准要求,完善出口和内销统一、技术先进、切实可行的品牌农业质量标准体系。(2)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构建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以镇街和园区检测站为基础、以基地和企业以及市场检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增加对品牌农产品及认证农产品的抽检数量和频率,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试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3)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监管体系。逐步建立起体制健全、队伍稳定、素质过硬、装备先进、执法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4.3 发展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以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契机,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发展成为新的龙头企业;引入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发展“精准农业”;加快高端安全食品基地和中国食品谷、诸城肉食分谷的建设步伐。

4.4 搞好品牌管理运营

篇5:XX区农业产业化的探索与实践

----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以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康进程,是贫困山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从1999年开始,探索出了以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农业增加值还呈负增长,2000年起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1亿元,较上年增长6%,分别高于全国、重庆市和万州区3.5、1.8和1.7个百分点,其中重专大户在农业增加值增长的6个百分点中贡献了1.9个百分点。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村科技》、《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了五桥农业发展模式。

成效:破解了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大难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商贸薄弱,“龙头”带动不强的问题。五桥是1993年新建的县级行政区,工业及商贸基础十分薄弱,在实践中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行发达地区 “公司+农户”的模式,缺乏工业“发动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因而产业化十分艰难。面对现实,五桥探索扶持发展重专大户,让重专大户充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链条中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全开发区从1999年至2003年对没有龙头企业的产业中新发展346户加工大户、672户运销大户,引领农民奔市场,推动了辖区走马片的长毛兔产业、沿江一线柑桔产业、城郊商品蔬菜产业的起步发展。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为突破口,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紧,质量不高的问题。重专大户是五桥探索产业化“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大户撑基地”模式的中心环节,在产业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以往产业化发展实践中,龙头企业无法与普通农户实施有效的经济对接,产业化基地因分散在完全没有抗御市场风险的千家万户中发展,践约率低,结果是公司埋怨农户,农户埋怨政府。同时,由于农民经济实力有限,种养规模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视产业为副业,基地建设难以避免一年种二年毁的局面。五桥发展有实力的重专大户支撑基地建设,并通过重专大户签订经济合同,一头连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广大农户,有效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五桥突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推行重专户、业主制,近年实施退耕还林产业化项目85%由重专户承担,发展了29.7万亩中纤板原料林、2.3万亩香料林、3.2万亩笋竹、2.2万亩果桑、1万亩柑桔等基地,通过以重专户为主体实施的退耕还林效果,受到重庆市林业部门的高度评价。以上林产业基地的重专大户正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有实力的林业公司。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资转“非”,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贫困山区农业比较效益一直较低,不仅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而且农村资金(储蓄)也大量溢出,农业各类生产要素大量“农转非”,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从三个方面有效扭转了农村资金“转非”势头,增加了农业投入。一是发展重专大户为信贷部门扶持农业找准了投资主体。重专大户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吸引信贷部门为其倾斜投资,解决了过去银行投资农业主体难找的问题,减缓了农村储蓄向二三产业及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为重专户发放的信贷资金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 1500万元,带动农业投入年增长7.5%。二是发展重专大户使外出务工人员找到了回乡创业投资农业的主渠道。五桥年外出务工人员12万人,年务工收入超过3亿元,近年共有850人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投入农业项目的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年递增15.6%。三是发展重专大户吸引了城镇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业主投资农业。近年共有万州名亨集团、万州中学等10余家单位及68户城镇个体户到五桥开发农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40万元。据统计,五桥近年共发展重专大户2500户,年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达到4260万元。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市场主体缺位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发展集约化、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贫困山区农民长期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形成了“种粮饱肚子、养猪供孩子、打工盖房子”的生产生活模式。农民素质和资本实力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传统温饱农业的主体,而不是现代市场农业的主体。特别是现阶段农村有一定素质的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重专大户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头脑、有知识、有技术、有实力,有的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才能担当起推进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通过发展重专大户,也解决过去内地与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实施有效对接的主体问题,重专户成为贫困山区推进农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2002年-2003年,五桥共组织4批200余名重专大户到上海、宁波考察学习,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理念、技术、项目,在当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植场、养殖场,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样板。近两年五桥重专大户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经济阶层,支撑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了农业产值的年年增长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政府职能错位、工作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抓农业的抓手是什么?是沿袭过去抓千家万户催种催收,政府找市场逼农民致富?还是培育重专大户,让大户找市场,示范引导带动农民致富,这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五桥近几年发展重专大户的实践,一方面有力推进了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解放,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抓农业由过去对农民的普遍号召变为了培育重专大户,依靠重专大户示范带动,依靠重专大户协会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的全新工作方式,政府职能归了位,找准了以市场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做法:两个保障、三种模式、四条途径、五项改革

——建立各级领导分工抓产业和强力推行村组干部重专户化两个组织保障。一是针对现行领导分工从上到下基本上是按条条分工,不利于农工贸联动发展的实际,五桥对开发区“四大家”领导分工实行双轨制,即在抓好原有分管工作的基础上,一个领导负责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项目,对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及发展、市场开拓全程负责。各乡镇街道也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实行领导牵头抓产业的责任制,整合了开发区干部资源,形成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产业化的合力,为产业化发展在领导干部层面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村组干部重专户化,切实解决村组干部发展经济无思路、无组织力、无带动力的老问题。在2001-2004年四年内,村组干部重专户化率达到85%以上,重专户在五桥成为了村组干部的“入场券”,基层党建工作找到了一条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的路子,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实施三种模式推进产业化。五桥把重专大户作为产业化链条的中心环节,实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三种模式。一是对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推行龙头联大户、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五桥发展的3万亩榨菜产业就是引导重庆鱼泉榨菜、万州华龙食品、九洲食品等榨菜加工企业与348个种植大户签订合约带动广大农户实施的。二是对有一定规模、无龙头加工企业的特色农产品,推行以重专大户为骨干,政府引导上规模,招商引资办龙头的发展模式。近年在退耕还林所实施的项目中80%实施了这一模式。三是对大宗农产品,实行运销大户找市场,种植大户带基地的发展模式。五桥的红桔、柠檬等年产量达到5万吨,所发展的上百户运销户从事柑桔运销,把市场拓展到了香港、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因势利导采取四条途径发展重专大户。重专大户发展的数量、质量关系到产业化的质量。五桥近年来采取营造氛围、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发展了重专大户2500户。一是引导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济头脑的能人扩大经营规模成为重专大户,共147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8.8%;二是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成为重专大户,共850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34%。三是鼓励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下海”领办创办农业实体、成为重专大户,共124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5%;四是吸引城镇个体工商业主由二三产业转向投资农业成为重专大户,共56户,占开发区重专大户的2.2%。

——配套推进五项改革。一是积极探索推行土地“三权分离”,推进土地有效流转。适应发展产业化重专大户对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农民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即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大户有偿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土地“三权”分离后,确保了农民基本生产资料不丧失,并可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土地向大户集中,使土地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据统计,五桥移民开发区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服务体制。为推进重专大户发展,五桥对乡镇农业站所进行了合并,优化了人员配置,组建了开发区重专大户服务中心和36个乡镇重专大户服务站;对农业事业站所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分流,开展有偿服务,组建了26个乡镇重专户协会和8个专业协会,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三是改革政策性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国家政策性投入平均撒“胡椒面”的做法,捆绑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重点项目,促使主导产业尽快做成特色,形成规模、形成拳头;对国家政策性资金重点向大户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的力度,近年共落实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增强了龙头企业对产业化的带动力。四是改革财税分配机制。五桥在产业化发展中,实行城区和中心镇办龙头、一般乡镇建基地的分工,为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办加工业的乡镇有税收、基地乡镇没有税收这个利益矛盾,探索实行按乡镇重专大户签约供应原材料多少分配龙头企业税收的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五是改革农村工作考核方式。为增强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实效性,对乡镇的农村工作不再考核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软指标,重点考核重专大户发展、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等硬指标,各地形成了围绕中心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局面。

启示: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增长集约化、农业管理企业化。一般农户和重专大户的本质区别,前者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后者为面向市场的集约经营。只有发展重专大户,才能推进农业生产向农业经营的根本转变。重专大户是农业企业的雏型,是产业化链条中连接龙头企业的纽带,是带领千家万户农民奔市场的领头羊。贫困山区工业的发展现状、农民的基本素质、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只有打牢重专大户发展基础,才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发展经济的排头兵,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是进入集镇安家落户的主力军,扶持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奔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瞻未来农村小康社会结构变迁,小康社会的进程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现实山区农村人多地少,大量农民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奔小康。按照农民人均1.5亩耕地平均收入约200美元计算,要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基本标准,农民必须向外转移约80%,留下的20%应该是重专大户为主体,否则农村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提高,小康难以实现。因此,贫困山区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就是重专大户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扶持发展重专大户是贫困山区农业机制创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突破口。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村各项改革的落脚点,而发展重专大户是破解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钥匙”。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思想观念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干群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山区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发展重专大户对于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6:农业产业品牌策划探索

一、项目名称:

党建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探索----“绿能模式”

二、项目类型: 创新探索型

三、实施单位:

安义县委组织部、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四、实施背景

安义县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有基础.安义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80%的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创业,近些年来,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安义县确实遭遇“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现实困境。鼎湖镇西路村在外创业能人凌继河积极响应安义县委号召,回乡创办江西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农业,通过规模经营,不仅实现了自己富裕,而且带动不少农民致富。

五、设计思路:

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9万亩,托管土地3.6万亩,员工达200多人,是一家集土地流转、水稻种植、种植技术推广、大米加工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公司董事长凌继河在创业的同时,不忘党员责任,依托绿能农业,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成立江西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合作社党支部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为运作模式,采取支部领富、党员带富、社员致富的方式,推动合作社发展壮大,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不愿种地,种地不赚钱”等难题,成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受到了总书记点

和党的阵地建设充分融合,发挥合作社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公司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出了“绿能模式”。

一是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和前提。绿能公司通过“股田制”、“大田托管”模式创新,依托合作社党组织,将一些不愿流转的农民经营户和种田大户纳入了现代化、专业化种田范畴,不断实现公司的裂变扩张,找到了一条不通过土地流转也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新办法、新路子。

二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要培育经营主体。绿能公司在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同时,通过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绩效管理考核办法,以“基本工资+奖金”为激励,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培养专业化技术农民,未来农民将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收入有保障的体面职业。

三是解决“种地不赚钱”的问题。农业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实践证明,坚持“社企”共同发力,开展“精细化分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科学种田,有效提高了种田收入,破解“种田不赚钱”难题。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农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农业仍将会是一个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也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农村也可以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而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八、存在问题

“绿能模式”在党建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社会化服务做得不够。合作社党组织在破解土地流转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遇到瓶颈。绿能土地流转集中在公司周

边片区,在大规模流转推广上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在和其他乡镇、村合作上稍显不足。二是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上级党委认为合作社是松散型经济组织,合作社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大多还在村党组织中,农村党建的主战场还是在村级党组织中,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同时。合作社支部是在合作社和企业基础上建起来的,认为合作社支部主要精力是推进合作共赢,对党建工重视程度不够。三是人才制约瓶颈凸显。随着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从3000多亩拓展至近2万亩(外加托管耕地5万亩),地理范围从1个村拓展至全县乃至其他地市,现有的农业人才和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急需加强职业农民的培训。

九、下步打算

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前期在万埠镇下庄村通过与村委共同成立合作社,采取“大绿能拖小绿能”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合作社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整合相关资源,加大土地流转合作社管理机构建设力度。同时统筹推进各合作社齐头发展,发挥各自所长,形成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合力,在壮大合作社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将继续在其他乡镇努力合作达到60个村委以上,实现托管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带动增强农村经济,助力党建扶贫工程。

上一篇:描写校园之美的400字作文下一篇:什么是定向培养研究生